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1
一、美术个别化学习前:巧――材料选择巧
目前,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针对材料投放的问题主要有两大倾向:(1)少。只提供简单的蜡笔、记号笔、白纸、彩纸。幼儿只能单一地勾线、涂色。虽方便管理,但忽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2)全。一股脑儿地投放上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取,玩个痛快。虽幼儿天性得以彰显,但材料杂乱,眼花缭乱,幼儿与材料间缺乏目的性。
因此,综合上述两种材料投放方式再加一点教师的思考,就变成了“巧选材料”。一般的分类我们可以按幼儿年龄分,或按材料玩法分,其实还有很多分发,可以给美术个别化学习带来全新的面貌。
1.储藏性收集。日常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按照点、线、面、块的方式分类。这类收集方式方便教师的空间整理和收纳,便于幼儿取放材料,形成一定的有序创作。
2.针对性收集。可以根据主题活动带领幼儿有针对性地收集制作材料。如,在“秋天”的主题中,可以收集树叶,观察秋叶的形状、颜色,并指导幼儿对树叶做出归类收藏等。此类收集方式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幼儿美术区角活动的目标达成度颇高。
3.社会资源性收集。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特色型收集。可以结合学校、班级的特色文化,投放各种特色材料。此类材料的收集将某种特色资源融合在区角中,促进班级整体环境的表现、表达,更让幼儿在使用材料时更具归属感和创造力。
二、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细――引导暗示细
除了材料的巧妙选择外,教师的引导策略也是需要推究和思考的,在此,我以一位教的引导策略为例,讲述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引导暗示细。
教师所在年龄段为大班,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创设折纸、剪纸活动。由于班级幼儿有一定折纸经验,但是较难的折纸还不够熟练。因此,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都通过简笔画图例的形式展现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部分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的折纸模型展示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创作需求,教师将折纸的图例、步骤模型上贴上“星星”,以区分这项折纸的难易程度,幼儿可以根据星级难度自由选取。
相信从案例中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美术个别化学习在引导上特别细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隐性指导。教师的指导隐藏在图示案例中,细致的步骤图节省了教师说教的时间,让幼儿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根据挑战性和趣味性,幼儿在反复琢磨的过程中掌握了折纸的技能。(2)关注幼儿。细致地观察到幼儿同年龄段发展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引导。根据幼儿每个年龄段艺术活动侧重点不同、欣赏水平不同、表现水平不同、想要表达的内容不同的特点,指导幼儿形成多样化、个性化、创作表现佳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个别化学习后:美――作品呈现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该和幼儿一起用图画和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然而当我们把画作高高挂在墙面的时候,我们重视了美化环境,忽略了幼儿欣赏和彼此学习的过程。所以,作品应该有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呈现。如案例“春天来了”主题背景下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活动“彩泥变变变”,我以陶泥作为主材料,在美术区中大量地投放该材料,让幼儿进行创作。
1.平面式。刚开始,我想到了垫板,让幼儿在垫板上搓陶泥,完成后,一张垫板就是一幅春天的画。而垫板可以竖着放在橱上。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单一,且不够美观。
2.半浮雕式。结合幼儿园生活化美术特色,我提供了一次性的纸盘,让幼儿自由选择,在纸盘上用陶泥进行创作。白色的纸盘虽然使作品有颜色的对比冲突,且富有立体感,但纸盘局限了作品的空间,也限制了能力强的幼儿的想象空间。
3.开放式。我结合春天的主题内容,将美术区中的一块橱的背面作为一个大的底板背景,创设了一棵柳树、一条小河的简单情景,让幼儿用陶泥在此板上直接操作,捏出与之相关的各种景物。这样开放式地呈现,既作为幼儿的操作墙,又是一块很好的幼儿自主创作的主题墙,一举两得!
4.立体式呈现。陶泥投放一段时间后,幼儿有了经验,出现了立体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作品,我对于美术区中的阶梯式橱面做了一些调整。幼儿的陶泥作品完成后,可以自主陈列在草地上。而有了这个自由的空间背景,幼儿的想象空间也扩大了,他们可以自由想象搓出各种人和物,自主摆放组合。
参考文献: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2
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68―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区角活动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最适合幼儿个性的展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
笔者多次深入幼儿园区角活动,发现区角活动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最能体现幼儿的本体性价值。幼儿园良好的区角活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容易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一、概念的界定
区角活动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二、目标的界定
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通过操作摆弄的方式,在实践中完成自主学习的活动。它能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优势和获得成功经验的机会。
三、区角活动的设计
在开展区角活动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还停留在敷衍应付的层面。表现在区角布置得很丰富,但很多时候利用率不高,发挥的作用不大,区角活动的开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区角活动的设计重点不是具体的教育活动,而是活动的材料投放、环境的创设,根据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发展需要以及本班的主题等开设的若干活动区。这些活动区既是幼儿自主操作学习的阵地,也是老师实行活动区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实验基地。因此,选择设计适合幼儿的区角活动至关重要。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设计区角活动:
(一)操作材料的选择
1. 幼儿收集。幼儿收集的材料以自然材料为主,顾名思义是自然的,没有经过任何复杂的物理化学处理,它们向幼儿展示的是大自然的最原始的美,如饮料瓶盖、毛线、豆子、纸杯等。
2. 家长收集。家长收集的材料主要是由幼儿不便于收集的或活动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提供的,如高粱秆、玉米秆、麦秆等。
3. 教师收集。教师收集的材料主要是通过自身或者自己潜在引导的作用而需要的材料,如沙子、广告等这些不易收集的材料。
为幼儿提供和准备安全、卫生、可操作性强,避免不利因素限制幼儿的操作学习材料,能使幼儿在丰富的材料中、在开放的环境下,有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
1. 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区角活动是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幼儿体验、建构、发展的媒介。随着不同主题的生成和更换,区角活动也顺应主题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明确每一个区角内容的价值目标,又能让幼儿在全方位整合的环境中互动、游戏、学习和发展。
2. 与幼儿兴趣相结合。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能体会到愉悦、放松的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的动机。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3
关键词 远程教育;开放教育;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60-02
1 前言
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办学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总体有这样三方面要求:
第一,要具备丰富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能够适应社会教育多样化以及终身化学习需求;
第二,要有良好的支持服务,能够帮助学生极为方便和有效地得到以及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要形成更加开放的共享机制,能够充分、有效地对全社会、全系统优质教学资源进行集成、整合和利用。
但是对比要求,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从总体上看仍然滞后,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使其成为目前制约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2 教学资源建设的“瓶颈”
教学资源建设难以动态地“配合”和“选择” 教学资源建设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开放教育发展进程中,随着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化,对于教学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财经、法律类课程,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年年在变,这就导致基层教学点和学生的需求也跟着在变,而教学资源却难以迅速地适应需求的变化,做到“相配合”,更难做到“可选择”。
缺乏教学资源标准和规范 提高课程品质及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整体质量,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标准以及规范。应制定相关质量标准和建设规划,并建立教学资源评价机制,要重视研究并逐步解决制约教学资源质量的因素,比如认识、机制、投入、队伍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远程教育在教学资源上的有效投入仍然相当不足,还有在机制上应该坚持以教学为主导而不是以技术为主导。
教学资源的建设环节与面授教学环节脱钩 面授教学活动是开放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资源的建设应与面授息息相关、环环相扣。但是在很多学校中由于本校的管课责任教师很少参与所管课程的面授教学活动,因此造成大多数课程面授教学环节的教师只能外聘的现象,这就进而引起教学管理中日常资源建设环节和面授教学环节中的资源使用相互脱节。再加上课程责任教师与面授任课教师缺乏有效沟通,甚至从不沟通,这些都会造成教学计划形同虚设,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且利用率低,教学管理无法落实到位,面授教师责任心不强,对于开放教育认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存在。
教学资源的应用难以与教学模式的应用相结合 教学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应用,评价教学资源的优劣也应该特别注重使用效果。推进教学资源的应用,必须与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以案例课程的教学为例,这需要有大量高质量的案例资源来支撑。这里重要的不是收集,而是整合利用。这些案例只有根据教学目标经过处理以后,能够有效地用于实际教学,成为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机构成部分,才称为教学资源。那如果想使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以及与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则是“难上加难”。
3 如何突破“瓶颈”
首先必须认识到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而不是临时性、突击性的工作,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更多的重视。
建立“质量标准评估体系”应是教学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以尽可能满足基层教学点教学实施需要和学生实际学习需要为基本要求,进行资源配置。同时保障和提高教学资源的整体质量,并制定共同遵循的标准和规范。如建立教学资源质量标准以及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等,并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组织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进行逐步完善。
建立教学资源共建和共享的大平台 收集优秀教师的自建教学资源在网络上进行分类储存和管理,并通过网络与他人共享。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共享平台和交流的空间,还给教师一个进行经验交流的机会,提高教研水平。这不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还使得优秀教师的隐性知识(优秀的教学经验)显性化,同时也可利用平台快速建立教研团队,实现网络教研协作活动,也可为其他教师和学生“查找专家”,有利于资源的动态建设和“可选择性”。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适应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教学资源 在构建教学资源时,可以建立以课程责任教师、面授讲师以及学生学业顾问为一体的三线教学责任制,把原先传统的针对班级的单一化、扁平化管理完善为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生的特色化、立体化管理模式,三者既有明确分工,又应相互协调。具体来看:可以由专业负责人来负责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由学业顾问负责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面授讲师则应站在学生角度,围绕学生组织教学,满足学生的自主化、特色化学习需求。在这种一体三线的管理模式下,三方应在教学资源设置、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资源利用上,定期沟通交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1]。
建立完善的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在资源建设上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资源支持服务系统,向学生提供多种媒体资源的“学习包”。具体来看:对于上网便利的学习者,应以在线学习为主,集中面授学习为辅,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和帮助;对于上网受限,但具备电脑学习条件的学习者,应利用光盘或多媒体课件等辅导性离线学习资源为主进行学习,以集中面授学习为辅;另外,对于不具备以上学习条件者,应以集中面授学习为主,在线或多媒体资源学习为辅,并配以适当的纸质学习材料[2]。最后,面授教师应注意跟踪了解学习情况,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答疑交流,以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
利用虚拟技术来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购买或开发一些专题性、实用性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用于实验实习的小课件,同时也可以采用虚拟技术来解决实践性教学问题。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利用这一技术来模拟实践活动,它不但可以在网上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远距离“面授”教学,还可以让学习者“实际”体验整个教学实践过程,满足“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要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好的适合的教学模式相互配合是加强资源利用的关键 推进教学资源的应用,必须与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要积极探索好的、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与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共赢的效果。这就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必须先进合理,内容必须具有建构性,符合学习规律和传播理论,能够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知识的权利。
其次,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要易于学生使用。教学资源一是应设有浏览器书签,以便学习者标记感兴趣的内容或是在以后的复习中加以应用;二是要有搜索工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自定范围搜索,并与需要的网站进行链接;三是要有数据记录工具,自动统计学习者学习开始的时间、每次学习时间、累计学习时间、历史访问内容、网上测试成绩记录、错题汇总等。这些工具的使用无疑对学习者个人的学习都非常有效。
第三,多媒体课件要便于人际交流,利于学习者的情感发展。课件必须创设真实的情境,便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创设更多的交往活动,使学生封闭的学习空间成为开放的、平等的、自由的学习空间,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能感受到同伴和教师的激励、鼓舞,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要注重对学习者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 对于网络化学习,学生还会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信息越来越多,但是不可能掌握全部;二是需要对信息进行认真研究,否则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三是信息传播媒介多种多样,信息传播效果也多种多样;四是吸收信息的能力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针对以上问题,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3]。
1)工具使用能力:要求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工具,如前文所述的浏览器书签、搜索关键等。
2)获取信息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具备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开展有效学习的能力,包括能够熟练运用检索、访问、阅读、参观、讨论、实验等方法获取各种有效的学习资源。
3)处理信息能力:学生应对收集到的信息具备简单的处理能力,如归纳、总结、分析、鉴别、分类、记录等。
4)生成信息能力:能够在信息搜集、处理的基础上,准确抽象概括、描述和执行所需信息,并使之通俗流畅、简洁明了和富有个人色彩。
参考文献
[1]甘丽新,徐伟.大数据时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探索[J].科技广场,2014(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