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时的心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下雪时的心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下雪时的心情范文1

一、玻璃导管连接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

对于刚上初三的学生,他们对化学实验既陌生又充满了好奇,只要一提实验,他们往往都非常兴奋、跃跃欲试,想亲自动手操作一下。特别是在上第一节实验课“实验基本操作”中,完成玻璃导管与橡皮赛、玻璃导管与橡皮管的连接实验时,最易发生用力过大“玻璃导管折断伤手”的事故。因此,对于玻璃导管连接,要告诉学生连接玻璃管时,先把导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即可。学生一旦用力过大发生“玻璃导管折断伤手”的事故,要紧急进行包扎,若有碎玻璃进入肉内须立即送医务室治疗,不能拖延。

二、药品中混入其它杂质引发的安全事故

例如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如果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中混有木炭粉等可燃性物质,当我们给试管中药品加热时,就会发生试管爆炸伤人的安全事故。因此,实验前我们一定看清药品的名称和用途,不得把药品放混了,从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违反正确的实验操作规程引发的安全事故

例如在做浓硫酸稀释的实验时,一定要“注酸入水”,决不能“注水入酸”,否则就会造成酸液外溅伤人的恶性事故。再如我们在做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等“固固加热”的制气体实验时,如果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而后从水槽中取出导管,就会导致水槽里的水倒吸入试管中,发生试管炸裂伤人的安全事故。还有我们在研究氢气化学性质时,若点燃或加热氢气,实验前必须验纯氢气;同时在制取氢气的过程中,若需要补充锌粒或稀硫酸时,补充完药品后也一定不要忘记验纯氢气。否则,一旦氢气不纯,重新点燃或加热时就会发生爆炸伤人的恶性事故。

四、使用过期、丢失标签或结块的药品引发的安全事故

对于化学实验室由于有些实验需要的药品少、做的次数也少,导致有些化学药品好几年也用不完,时间久了就会变质过期或生成其它未知物质,使用时就会引发爆炸或产生使人中毒的有毒气体,因此,对于时间久的药品要及时更换或少购入。对于有些丢失标签的药品,我们教师首先要做试验鉴定,弄清是什么试剂后重新贴标签后再去使用,若无法鉴定绝对不能使用未知药品。对于有些药品时间久了易结块,有些我们可以用锤子敲碎或用研钵研碎,但有些药品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去做,象讲化学肥料中的硝酸铵,如果硝酸铵结块了,用锤子去敲打就会发生爆炸伤人的事故;以前我国不少地方的农民就因不知道这种情况,曾发生过多起因敲打硝酸铵造成得怵目惊心的惨剧。

五、实验室或教室空气流通不畅引发的安全事故

例如我们做硫、磷等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它们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还有在做Cl2、CO、H2S等有毒气体的实验时,这些有毒气体也会逸散到空气中;若实验室空气流通不畅,这些有毒气体或物质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就会引起师生中毒。再如做H2、CH4、C2H4等可燃性气体,若这些气体逸散到空气达到一定的浓度,不及时通风,一旦遇到明火极可能发生爆炸事故。因此,实验室要安装换气扇、通风橱、强制机械通风等设备,必须保证教室和实验室空气畅通,空气清新。

六、酒精燃烧或热的液体溅出引发的安全事故

酒精灯是实验室最常用的加热工具,加热过程中一旦不小心碰到,酒精就会流到桌面燃烧起来。这时我们不要惊慌,要沉着冷静,根据情况及时用湿抹布铺盖或用沙子灭火。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有的学生不注意试管口的方向,而朝着自己或他人,这样一旦液体沸腾,极易溅出伤人。因此,要告诫学生在做加热液体实验时,一定不要让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通过多年教学经历,自己深知化学实验不安全、有危险性,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的。既然危险、不安全,那么就干脆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了,走回头路,回到以前,通过教师讲实验或做演示实验来代替,重新剥夺学生动手机会,当然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也是与新课改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不安全是对不正确操作而言的。当然我们要让每一名学生安全顺利的完成实验,必须做好实验前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一定要按正确的操作规程去做实验,不懂的一定要问,不会的先请教老师,绝对不能草率鲁莽行事。同时在实验室内要配齐各种常用的医药、救护用品。否则,一旦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可能影响师生人身安全,甚至可能造成终生的不幸。当然只要我们对各种安全事故诱因做到烂熟于心,又能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认真细心去完成实验,就是看似危险的也能变为安全的。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更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阳光和雨露。为了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我们每一名化学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把新教材中的化学实验研究透、吃透,做到每个实验都能烂熟于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宽松的实验环境,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和谐校园、和谐课堂的建设。

下雪时的心情范文2

关键词:以人为本 情感教育 促进认知 教学生态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情感教育远未达到真正的重视。传统的教育到底能使多少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有热情、积极主动参与?难怪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正如美国教育学者斯第根思(R・J stiggins 1994)所分析:“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失败并不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智力或完成学习任务的潜能,而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学习的意义,不愿意付出个人的努力,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没有真正被激发出来,而不断出现的课业失败又逐渐夺取了原有的自信心,形成了学习中的恶性循环,以至最后失去对自己学业乃至命运的控制。”情感和认知的关系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只有当他了解了学习的意义时,才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才会对相对枯燥的学习感兴趣,才能把莘莘学子引入科学的殿堂,极大地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可见,新课程改革已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提升人文素质,深谙情感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换来的才必然是充满着自尊、自信,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鲜活的新一代,这个世界才会因此而持续地充满生机。“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我们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长者和权威者的身份,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权,营造和谐的化学课堂,主动接近学生,体会他们个体的需要和情感,理解他们成长中的困惑、烦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教师本身所拥有的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传给学生。做了学生亲近、喜欢的老师,学生自然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这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教学情境,营造教学生态

1.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应将情感因素有机融入,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特别是一些经典的化学史。通过有关化学史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化学家们勤奋探索、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及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光辉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渐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门捷列夫探究、制订元素周期表,并成功预测了镭的原子数及其性质;雷利没有放过相差仅千分之几的密度误差,从而开创了发现和研究惰性气体的新纪元;侯德榜对中国制碱工业的贡献等等。

此外,充分挖掘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故事,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必修1》专题2的《钠、镁及其化合物》中有关钠的教学,可用如下故事引入:某暴雨天,有农民看见一火球冲天而来,落在附近工厂里,引发大火。当地村民在救火过程中发现火球遇水即炸,只能采用其他的方法扑灭。后又发现该不明物质可以切割,剖面银白色光泽,疑为天外来物,而研究人员经元素分析仪探测该不明物含99%以上钠元素。该片段的设计可以激活的问题有:不明物可不可能是UFO坠落的碎片?村民可能采用了什么方式灭火?研究人员勘探后认为,离村五公里处有一家废弃工厂,而厂里废弃在煤油筒里的钠就是罪魁祸首,那么为何钠会翻山越岭到五公里外的村庄?这一则故事不仅将钠的核心知识进行了高度串联,而且明显地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钠的学习情绪立刻高涨。

2.大力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多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一位教师就像一颗火种,若能点燃学生,真正有潜力的人就会脱颖而出。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一则实验,在教师的不经意之中或许会打开学生通向化学殿堂的大门,激发学生对科学终身的追求。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田耕一,早年就是在中学化学蔗糖与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中,体会到了发现的快乐,从而使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在“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中取得了成功。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重要的课程资源来达到情感目标。如在初高中的衔接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常见仪器的结构,了解它们的功能,体验前人在创作中的思维过程,进而设计出为满足不同要求的新的化学仪器。教学时可先从较简单的烧杯开始剖析:透明――易观察杯内变化情况;底平或微凹――稳定;圆形――贮存量大;尖嘴――液体不易洒漏;有刻度――粗略估计体积;杯沿外展――易搬运;底与壁的过渡是圆弧――受热均匀;耐高温――玻璃。进而剖析量筒:除了具备类似烧杯的前四个结构,还有小口径――提高精确度。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大烧杯的大容量与量筒小口径的精确性的优点,设计一种能精确量取大容量(如500Inl)的仪器――容量瓶;再设计出能准确地读取流出的液体体积的仪器――滴定管;最后设计出能用来测量气体体积的仪器――量气装置及量气管。将近结束时,让学生观察对比盛放浓硫酸的原试剂瓶,及改进后的滴瓶,总结化学仪器随着人类不同的需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而世界也是类似的以螺旋状在发展着,引导学生勇于突破自我,勇于向权威挑战,具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不断地向前发展。

这样连贯的设计在学期刚开始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并以其强大的优势发挥辅助教学的功能。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非常适合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特别是有关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科学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现的图片、视频会比口头描述更令人感觉深刻和震撼。比如:被酸雨腐蚀的司芬克司;吸食及注射后感染艾滋病的人群;被白色污染充斥的土地;光化学烟雾笼罩的城市;排污导致的致癌村;危害健康的非法添加剂……当然,更要展示积极的一面,自然界中美丽的矿物资源,前沿的化学新成果,国家新修正的与环保、健康有关的新法案……帮助学生树立起绿色意识,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增值,提倡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三、利用美育因素。进行美感教育

美育对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利用化学中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就能使学生在情感的共鸣和意蕴的领悟中,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如在学习晶体与非晶体时,学生对晶体物质的晶莹剔透发出由衷的赞叹,特别是把金刚石与碳放在一起的时候,在他们对于这两种物质都是由同一元素组成的单质惊叹、疑惑之时老师适时地追问一句,为什么同一元素组成的单质外表差距如此之大――因为构成晶体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是有规律的,而构成非晶体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没有规则!有没有规则原来差距是如此的明显和令人震撼,对物质来讲是这样,其实对人也是这样――同学们在军训和做广播体操的时候有规则的队列就给人以美感,你的生活、学习按照学校的“规则”进行,在老师、家长和同学看来也如晶体般绚烂夺目!

四、转变学习方式,强化情感体验

下雪时的心情范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少年;培养;启示

一、引言

教育的根本目的,从本质上讲是帮助青少年拥有美好的品质,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然和容易地获得幸福、共享幸福。而青少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因为其自身的复杂性,对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途径提出了多种要求和可能性。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格里曼曾经说过:现代心理学的种种进步让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似乎只学会了把人类从不幸福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忘记了怎样帮助人类在良好的条件下过上幸福生活。不由的令人反思,对于发展中的青少年,我们究竟以拯救其于不幸,纠正缺点作为中心还是应该以积极地预防为主。

二、当前青少年发展观

彼得贝森(Peter Bersen,1997)认为,对青少年发展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通常把青少年看做不完善的。第二种是积极的态度看待青少年的发展,重点关注青少年的优点、能力与潜质以及如何发展这些潜质的方法。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人,成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纠正缺点,使有问题的人回到正常轨道之中;二是使人更适应社会,即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社会道德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三是使具有独特天赋的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发展的基本本质,此三类人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比率,即第二种人占大多数。如果一种教育能很好的兼顾着三个方面的任务,或者说在实践中能将大部分的人作为对象,那么这种教育至少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好的教育。很明显,我们对青少年的认识将会影响我们培养青少年的方式。而当前的教育,则把重心放在第一任务是,把纠正缺点使少部分回到正常轨道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这种教育是存在弊端的。

首先,缩小了关注对象的范围。在学校里面,在一个班级当中,经常会看得这样的情况: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各班级任课老师,往往只能记住两类同学的姓名一类是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另一类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很显然,中规中矩,学习不拔尖的中间学生被边缘化了。学校教育过分的强调矫治功能,习惯于从问题学生入手来开展工作,导致教师习惯于片面地放大学生的问题,以问题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事实上,问题学生往往是少数,而中间部分的学生才是学生群体中的大团体,他们有相当大的潜力和可能性转变为问题学生或优秀学生。

其次,造成培养目标的偏差。学校关注青少年的发展,是希望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学生能够适应生活、人际关系、适应学习环境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可是我们看到在教育实践中,专家们、老师、家长将重点关注青少年的学习困难、情感紊乱与破坏等问题,即把重心放在问题的矫正和修补之上。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解决心理问题,似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青少年就一定能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看到的将不再是学生,而是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把对每一个问题的成功克服当做成果,出现了典型的非人性化特征,从而忽视对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乐观、诚实等积极情绪的培养。且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并不是所以的缺点都可以被克服,有些缺点被克服了,与其相关的优点也就没有了。另外,人类的某些消极品质的发展是有其特定的功能的,如学生的归因模式,在失败的时候外部归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保护,而嫉妒虽然会消弱个体自身的快乐,但它也是人不断进取的动力。

三、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发展观的启示

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提出的积极心理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的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优秀品质,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以激发人的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心理学,也就是被称作为消极心理学的思考,尤其是在青少年发展理论方面,如: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美国在青少年发展领域的研究中出现了“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即PY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此理论整合了积极心理学、品格教育、情感教育等多种理论,迅速在美国青少年发展研究领域中流行,并对青少年发展的相关政策、课程与项目带来重要影响,也为我国当前的青少年发展观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积极心理学为认识青少年提供一个新视野:引导我们从积极的角度评价青少年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要比问题纠正的做法更有效。

“问题学生”、“差生”、“后进生”等是我们对所谓的偏离正常轨道青少年所贴的标签。而把青少年贴上这样的标签往往在于以不完善的方式看待青少年,在教育实践中也倾向于把纠正缺点使其回到正常轨道作为自己的唯一任务。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有利于改善家长与教师对青少年的认识,减少类似于“差生”“问题学生”的出现。另外,积极心理学提倡的新的预防观即自己防自己,能很好的启发我们来帮助解决青少年此阶段的问题。研究发现: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如:爱心、乐观、勇气、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是预防问题的产生最好工具。所以,在青少年的教育中,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能更好的帮助其自我实现。

其次,积极心理学为促进青少年发展提供新途径:从家庭、学校、社区等构建积极环境, 谋求青少年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社会性。因此,积极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其中家庭环境尤为重要,父母的婚姻质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家庭教养方式都影响着孩子的积极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界、社会语言学家伯恩斯坦(Bernstein, Basil)通过研究证实:与地位型家庭文化编码的孩子相比,个人型家庭文化编码的孩子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情绪和内心世界,也非常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情绪,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也就启示作为青少年的家长,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善于察言观色,主动创造聆听气氛平等的和孩子交流,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文化编码,促进积极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华.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方双虎.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刘香东.美国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刍议[J].教育研究,2009,(1).

[5]刘传星.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自我概念培养的启示[J].心理学研究,2011,(5).

[6]陈淑嫔.探索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的新途径[J].教学研究,2015,(5).

下雪时的心情范文4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 情感教育

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落实,情感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在欣赏课和技法课这样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情感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

一、在欣赏作品时落实情感教育

欣赏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的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美、体会美、享受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例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通过全景式构图使学生为祖国北方雄奇险峻、气势磅礴的山川景物面貌而自豪。而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则描绘了恬淡自然、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景色,体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情趣。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萌芽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而且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中受到良好教育。

大型泥塑《收租院》通过114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被迫交租、验租盘剥、算账逼租及走向斗争等四个主要内容的展开,逼真地再现了解放前农民向地主缴租时受到敲骨吸髓的剥削的情景。在教学中,当我与学生共同欣赏这组雕塑作品VCD光盘时,许多学生泣不成声。思想上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并懂得了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果实。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用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感人的农民形象:他那爬满皱纹、被太阳烤得发黑的脸上流淌着辛勤的汗水,无怨无悔的眼神,稀疏的黄胡须、干裂的嘴唇,一只树皮似的满是泥的大手端着盛满水的大碗,耳朵上夹着用过无数次的圆珠笔。

通过欣赏,学生不仅能领略到照相写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得到致美的享受,而且能发现这幅思想深邃的作品所描绘的“父亲”已不再是哪一个人的“父亲”,而是我们大家的“父亲”。这样的“父亲”其实就是我们的衣食创造者。这样的欣赏,能使学生在灵魂上受到极大的震撼,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培养了学生珍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技法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

技法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则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临摹、写生与创作等的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在临摹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以此来激发其爱国之情。

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

在课业实践方面,学习中国画是广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绘画种类之一。因为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

如在辅导某一作品临摹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形式的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着重指出中国画十分重视对事物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尤其重视用笔用墨;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并十分注意画面空白的运用。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研究事物到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便于学生从艺术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此时此刻,学生会被中国画特有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他们的艺术感受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从而激发出对传统民族美术热爱的浓厚感情,同时也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受到了情感思想教育又能兴趣盎然地投入临摹与写生。

下雪时的心情范文5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情境探究教学 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

新《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得到发展。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一、如何处理好教师在情境探究教学中的作用

1.情境探究教学,可以描绘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进行情境探究教学就一定要把教给学生科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放在比教给学生形式化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种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关系如下:

教师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引导

也就是说,情境探究教学并不能只是着眼于教师的活动,而应该是以学生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活动必然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和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形成和发展。

2.要明确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引导要做到“深浅”适宜,“深”会包办代替,降低学生创新思维的价值;“浅”则学生茫然不知所向。正可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另外,教师还要以和学生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得出探究的结果;在学生难以自己进行的环节,教师应根据探究的内容和当时的情境给学生搭台阶、帮助学生跨沟坎。当然,教师的帮助程度越大,就意味着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越小。教师根据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固然问题的质量高,能把握探究的重点,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或确定探究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将是永恒的。但选择哪些学习情境要让学生自己确定,提出问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如何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

创设教学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大都在教学的导入、过渡阶段,也可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一堂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实验、知识的逻辑顺序导入,联系生活与生产现象提出问题情境;一堂课结束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形成悬念式问题情境。有些教师认为,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比让他们“不满足地”离开课堂要好一些。事实上这恰恰破坏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对此作了证实,他让两组被试做作业,让其中一组做完,而让另一组中途停止。过相同时间后,检查其记忆,发现做完的这组被试记得少,而没做完的那组被试记得多。因此,一个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在结束阶段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离开课堂。学完一个单元,也应带着一些问题进入以后的学习单元,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得以长期保持。

三、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呈现方式

1.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呈现形式。

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采用实验情境较好,而化学基础概念和理论采用问题情境或化学史引入较好等。

2.实际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大都采用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

一般说来,采用“问题情境”呈现的教学设计一般有如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般的判断式问题,也不是课本知识可直接“按号入座式的问题”,而是既有一定思考性、综合性,又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

第二步: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并进行合理的猜测或假设。这期间可结合问题做桌上条件允许的实验(这种情境可在实验室中进行上课)来验证自己的推理,或观察教师在演示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事实后进行分析思考。

第三步:师生互动,针对所提问题师生、生生之间展开讨论,不断补充和完善。

3.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

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如概念的理解分层次,例题的要求分层次,练习完成也分层次。例如:有的教师高一开始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就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所有概念一次灌输给学生,这样使得刚从初三升入高中的学生感到高中化学难学,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实际上,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是分四个层次,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的。第一个层次是初中化学从氧元素的得失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初级概念;第二层次是高一化学第一章从化合价变化角度和电子转移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第三层次是在高二化学第一章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这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综合运用;第四次层次是第三册学习的“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和概念的完善和总结。这四个层次,层层深入和推进,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水平,设计合理问题情境,真正让知识的意义建构落到实处。

4.在创设化学实验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处理好形式、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形式和手段是要为目的服务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追求形式的新颖性、手段的先进性和多样性,而应首先考虑如何有效地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设计采用何种形式和手段。

四、如何收集化学教学情境素材

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素材。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素材,是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首要环节。

1.有关化学及其教学的杂志和书籍等是化学教学情境素材的基本来源。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杂志,都设有“化学与社会”、“教学研究”、“实验研究”等栏目,这些栏目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作为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素材。除了期刊杂志以外,从有关化学及其教学的书籍中,也可以获得化学教学情境素材。例如,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走向科学的明天从书》,它不仅介绍了当代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科学人物和科学方法,而且展望了科学的发展前景。其中涉及化学科学的共有6册――《化学的明天》、《化学与营养保健》、《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走向高分子时代》和《漫话国宝――稀土元素》。

2.互联网是化学教学情境素材的重要来源。

从互联网上获取化学教学情境素材,是一种较为快捷有效的方式。随着网络资源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化学教学情境素材的重要来源。

3.热爱化学教学,关注周围生活世界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事件等,做一个化学素材“收藏家”。

平时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与化学教学有关的素材要及时记录或剪下来,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食品、用具等也要不断积累。如一次性餐具、各种塑料制品、各种商品包装袋、说明书、各种纤维制品、金属和合金制品、矿石标本等等都是收集的对象。笔者平时在旅游参观时拍摄和收集的许多矿石样品图片和标本,在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看,学生都很感兴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实施化学情境探究教学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

目前课程改革虽然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但现在这批高中生基本是“灌输式”和“应试教育”模式下“大考小考,周考月考”的产儿。进入高中,出现厌学情绪者较多,能否参与课堂探究,教师如何引导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持之以恒,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品尝成功的滋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适应情境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开始学生对课堂实施探情境究式教学模式很不适应,感到无所适从。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他们立刻被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所吸引,他们对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学习情境兴趣越来越浓。学生适应得很快,到一个单元结束后,只有两三个人一直感觉这种模式过于复杂,学习任务太重。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条条框框的系统性、条理性非常强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2.如何处理好实施情境探究式教学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把握情境设置的难易程度,使学生的探究水平逐步得以提高,遇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或者给学生以理论指导和帮助。例如:学生在探究“氯气和水反应的产物”时,推测出现了这样的反应:Cl +2H O=2HCl+H O ,学生现有水平无法对其正确与否进行判断,这就需要教师再设情境或者讲解,促使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3.如何处理好实施情境探究式教学与课堂容量和时间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设计成情境探究式。探究式学习由于模拟了人类发现知识的原始过程,所以要耗费较多的时间,这对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不利的。实施情境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哪些内容教师直接讲授,这个问题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在开放的科学课堂上,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有许多不太正确的认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来处理,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核心的思想是:教师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知识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也就是对于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原理要给出足够的教学时间。如果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是该学科学习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更不应该放过这样的教学时机。即使是不太重要的问题,但许多学生的兴奋点都集中在上面,也要给学生机会去弄清楚,哪怕是利用研究性学习或课余的时间。尤其是当学生的探究活动没有完成,大家仍在兴致勃勃地研究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必须不要太多地考虑时间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继续探究。

以上只是笔者在实施情境探究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希望能对目前全面实施的课堂探究教学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作为笔者在今后教学工作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蔡慧琴.关于探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5,(06).

[2]费秀芬.由一堂课引发的对探究性学习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5,(06).

[3]谷生华.探究性学习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4]郑可章.如此探究性学习?[J].湖南教育,2005,(09).

下雪时的心情范文6

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 的“乐学”情趣呢?

一、明确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

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创造机会, 展现训练过程

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教给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

五、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基本特征。要想使师生关系变得民主和谐,我想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信任与尊重学生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理解与支持学生

(1)理解学生现实的处境。他们由于学习上落后,已经受到或正受到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的轻视。

(2)理解学生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的自责与自卑心理。

(3)理解学生的现实愿望。他们想改变学习落后面貌、改变消极处境,改变过去不光彩的形象。

(4)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明自己特长的愿望。

3、启发与鼓励学生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