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爱国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爱国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爱国的诗歌

有关爱国的诗歌范文1

群文阅读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多个不同的作品来进行阅读,这对丰富与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确定一个阅读指标,要求高年级学生每年的阅读量不能低于三十万字。群文阅读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人文素养。

一、转变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在小学高年级开展群文阅读并非易事,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之前从未接受过这么大的阅读量,其可能需要在半小时内读完2~3篇文章。因此,学生必须要转变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以此锻炼自身的阅读思维。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应积极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阅读技巧与阅读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其阅读效率。

(一)朗读转默读

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朗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150个字,而默读速度则可以达到每分钟300个字,阅读速度提高了一倍[1]。例如,在教学《开天辟地》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同时阅读《阿胡拉马兹达》《巨人伊密尔》以及《淤能棋吕岛》三篇文章,字数大概为1500字。如果学生采用朗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则需要大概十分钟的时间,这是因为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动口、停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速度,这不利于学生尽快把握文章的内容。如果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可能只需花费五分钟的时间,而且能够达到朗读的阅读效果,还能尽快地把握文章内容。

(二)逐字逐句读转视读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虽然学生可以通过默读的方式来尽快把握文章的内容,但大部分学生仍习惯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的速度相对较慢。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视读的方式进行阅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彩色农庄》课文的时候,对于“他们的头上/顶着/金黄色的/向日葵和麦穗,脖子上/挂着/绿色的杨柳,白牛/还驮上了/一大捆/绿茵茵的青草”这些内容,如果让学生采用逐字逐句法进行阅读需要停顿十多次,而采用视读法进行阅读则只需要停顿四五次。我们可将上面这个句子的意象分为向日葵、麦穗、杨柳、白牛、青草,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阅读速度会有所加快,而且对文章内容也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二、指导阅读方法,夯实阅读基础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已经较为丰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形成,但阅读方式仍然具有单调性[2]。因此,在开展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与学习方法,帮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所有阅读文本,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联结阅读法

众所周知,群文阅读主要是围绕相关主题而进行的。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之前一般会先列出一份阅读清单,以便学生及时进行阅读,最好能够使其做到知识迁移、学以致用。例如,教师设定的阅读主题为童话故事,阅读清单为《雷公糕》《肉丸子汤》和《敌人派》,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并尽快了解每篇文章的大致内容。采取此种方式进行阅读,学生只需通过几个简单的词语便能完全厘清每篇文章的具体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几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找到这些童话故事的内在联系。如此一来,学生会发现这些故事的内容并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具有并列或递进关系的,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二)统一整理阅读法

群文阅读法一般要求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章之后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据此找到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取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所指定的群文阅读主题为“水”,学生则可以阅读《长江之歌》《孔子游春》《三亚落日》等与水有关的文章,并从中提取出一些具有价值的信息,如“水为何物”“水的形态包括哪些”“水之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等。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化认识的过程,而且经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必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与提高。

三、开展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也是阅读教学开展的中心,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等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去挖掘文本的内涵,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一)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外貌、心态、思维特点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思考与感悟自然也是大相径庭。教师必须要懂得包容、理解学生的独特见解,并鼓励其主动去发现不同文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例如,教师设定群文阅读主题为“寓言故事”,并列出阅读清单:《亡羊补牢》《黔驴技穷》《郑人买履》,有的学生在阅读之后会发现虽然这几个故事的背景、朝代等均有所不同,但都是通过一个类似于教训的故事来传递相应的道理,但有的学生却不这么认为。这时,教师应当允许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之后再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将所获得的信息完全罗列出来,并对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进行总结、整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二)师生合作

开展群文阅读活动需要营造一定的环境与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主动参与到相应的讨论中来,与所有学生一起享受分享、交流的快乐。例如,教师设置的群文阅读主题为“爱国情怀”,列出的阅读清单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满江红》《过零丁洋》等爱国诗歌。在学生阅读结束以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供学生思考,如“上面这几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原因是什么?”“你觉得这几首诗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这几首诗分别通过什么方式来展现诗人的爱国情怀?”这样学生便可以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当鼓励学生透过诗句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从而提高其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在讨论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之前还读过哪些与爱国情怀有关的诗?”学生便会列出杜甫、陆游、王昌龄等诗人的爱国诗歌,并在课堂上大声朗诵一些有关爱国情怀的诗歌。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寻找一些与“爱国情怀”有关的诗歌、散文来进行阅读,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

有关爱国的诗歌范文2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的江宁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今天禄口小学的校园曼妙多姿,诗意盎然。因为校园独特的魅力,因为一种致远诗香的凝聚,因为各位领导不辞劳苦,诸位文朋诗友风尘仆仆,带着对教育的关爱,缘于对中华诗词的虔诚,怀着对"中国梦"的向住,汇集于"国中首善之地"的江宁,参加"南京市诗教进校园工作经验交流会".

南京十二中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是一所座落在狮子山麓,绣球湖畔,挹江门旁,桃园故里的一朵奇葩;是一所励精图治、发展迅猛、校风严谨、设施完善、质量上乘的耀眼明星。我校把拥有"国际视野、民族灵魂、健康信念、卓越潜能"现代都市人,作为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在省、市诗词协会,特别是在南京钟山诗词研究会的关怀、指导下,于2009年4月10日正式成立了"桃花雨"诗社,开始了"诗教进校园"活动,吸引了众多酷爱诗歌的师生走进了诗歌的艺术殿堂。5年来,我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有关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汇报如下:

一、"诗教进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教育与诗、诗与校园中的人有着天然的永远割不断的联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怀赤子般的虔诚,在心底追索,冥思,叩问。我理想中的未来学校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在那里的学生们应该有怎样一种精神面貌和求知状态;在那里工作的教师应该有怎样一种职业心态和学术水准;在那里管理的校长应该有怎样一种人格境界和智慧层次。我觉得,诗歌绝对可以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

中国是诗的国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迄今已将近三千个春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若繁星的诗家词人,产生了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汗牛充栋的作品。从一腔爱国情,上下求索的屈原到"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从"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回味。同时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营养。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先进的诗词文化力量,陶冶、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培育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诗教进校园,是时代的趋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诗教进校园"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我校与南京钟山诗词研究会友好合作多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钟山诗社老师的关心支持下,诗社小会员们已经初窥诗歌门径,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读诗、赏诗、写诗的氛围初现端倪。

1.成立"桃花雨"诗社。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十二中是有着丰厚文化底蕴,饱含着浪漫的诗歌因子,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地方,她是文学的土壤,更是诗歌的高地。尤其秋天的十二中校园是浪漫的,每一缕温热的风都仿佛写满了诗意。见证了的约翰马吉图书馆在秋意的浸染下是深沉的,但他依然知诗意、解诗情、悟诗意、入诗境。

唐代诗人苏F《杂曲歌辞?桃花行》"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为有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我校的"桃花雨"诗社取名既有校址座落在狮子山麓,绣球湖畔,挹江门旁,桃园故里之因;更有"灼灼爱心催开桃花朵朵,朵朵桃花点缀诗意校园"之意。

2.编辑《江潮》校刊诗歌专辑。

从2009年到2014年我校学生在《南京诗词》上发表了近300首古体诗,在《南京晨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七彩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百首古体诗,在《阅江潮》刊物上更是发表了"迎青奥"庆祝建党、建国活动,赞颂家乡南京的诗歌有两百首之多。5年来,我校学生共发表诗词近600首,均汇编成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读诗、赏诗、写诗的积极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教活动。

我校36名桃花雨诗社学生2013年1月22号参加《南京电视台?咏春》栏目的现场制作节目。为庆祝建国65周年,我校"桃花雨"诗社还拍摄了诗歌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MTV,上月24号,我校还承办了鼓楼区"‘圆梦中华’金秋诗会"等大型诗教活动。成为了"南京市校园诗教实验基地".多次获得了省市"诗教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我校的诗教活动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家长、老师备受鼓舞。

4.编制校本课程。

为了实现诗词教学的可持续化发展,2013年11月集大家智慧的校本课程《诗歌漫话》面世了,它共有5章20节,每节内容后都配有"思考和练习",供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之用。全册内容约3.5万字。校本课程《诗歌漫话》的面世,应当说它是我校诗词教学的一个里程碑,不仅能系统规范地教给学生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愿意去尝试,在尝试中初步了解诗歌意象,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祖国深厚灿烂的文化,感受诗词的魅力,砥砺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

《诗歌漫话》经过学生、教师、诗教专家等方面人员一年来的学习、研究、使用,共收到近30条反馈意见和建议,逐步总结出了校本课程使用中急需解决的四方面的问题: ①章节编制体例混乱,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②教材中诗歌作品的举例缺乏典型性,且前后重复。③章节的设定标准不一,逻辑不清。④教材中每个概念的解释应按照先概述,后举例,最后展开的步骤确定。2014年暑假围绕这四点不足,编写组开始了对校本教材的正式修订,直至前几天,最终定稿成现在的7章29节内容,约5.5万字。修订工作除了得到校本教材编制小组全体同仁的通力合作外,还特别得到了南京钟山诗词研究会的卢贤明老师、孙振国老师以及江苏省教育报刊社蒋新生主任的大力支持,不久将有河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从此,我校的诗教工作将走向规范化、课程化、校本化。

三、"诗教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需要

1.诗歌是最浪漫的表达。

浪漫是一种境界。教育是一项宁静而鲜活的事业,如果没有浪漫作陪,那将会是孤独的。不管你有多少朋友,多少亲人,你绝对体会不到清影孤灯时的浪漫。好比当你走在漆黑的夜晚,别人都会觉得害怕,而浪漫的人会觉得田野里青蛙的叫声很美,草儿很芬芳,天上的月亮很皎洁,人的心情也会温柔如水,而没有一丝恐惧。浪漫是一种情怀。教育是花的事业。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读一朵花以悟些生命的道理,花就浪漫了,人也就浪漫了。中国人浪漫表达的主要形式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尤以诗最为主要,最为直接。

浪漫不是万能的,没有浪漫是万万不能的。教育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中的喜怒与哀乐,抱负和寄托,传承与创新,有了浪漫,才不至于崩溃、不至于纠结。

2.诗歌是最好的教育。

我校高度重视诗教工作,不是为了把同学们培养成为诗人,而是要让同学们成为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以期达到"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的目的。我校校刊《江潮》顾问著名作家叶兆言说:"纵观中外,第一流的学问恰恰都是有诗人气质的人完成的。……诗人气质绝非只有诗人才有,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东西……诗人气质不仅造就了第一流的诗人,还可以产生第一流的艺术家,产生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商人,产生第一流的军人和运动员。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诗歌精神下可以对话,大科学家本身就是一首诗……"

我相信,诗歌能使人性更加敞亮,诗意能让人生更加高尚!在学生的心田里种下诗歌的种子,让诗意在学生的心里开花结果,从而形成学生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命的气质,获得超越的素质和力量,这应该是教育者与生俱来的责任。可以说,诗歌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3.诗歌是人生最优雅的姿态

我校"桃花雨"诗社的小诗人们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在微笑园丁的灼灼爱心之中像花儿一样自然生长,盛开艳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五洲朋友聚南京,盛会春风暖客心。青奥彩旗花里笑,五环闪烁放光明。"(初一(4)班 吴凡《七绝·迎青奥》)

"飞蝶舞人前,花开草木鲜。小河鱼戏水,春色满桃园。"(初二(6)班黄颖《小桃园之春》)

"争春桃李未言休,出浴花仙溢彩流。琼蕊风雨润初开,美人醉卧海棠柔。叶舟十里诗香遍,碧水一滢琴曲悠。抱月台阁花恋月,莫愁湖女亦莫愁。"(初二(4)班 吴焱《莫愁?海棠?诗香》)

"春风抚江水微颤,细雨润林叶愈繁。心已铭刻凌云志,血正托浮梦想帆。"(初二(5)班余金涛《春之帆》)

小诗人笔下的"春风"、"春花"、"春雨"等都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读之如沐春风,如沁花香,如浸春雨,给人以宁静、清新的享受,美的启迪和陶冶。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们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是智者的妙手点化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是先辈的辛勤浇灌催绿了一片贫瘠的荒滩,是文明的希望,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温床。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深入开展"诗教进校园"工作。

我衷心希望,我们的校园能够成为诗歌的圣地,成为诗坛上一片湛蓝的天空,成为文学的一片芳草地。我认为这是诗歌的荣幸,是我们十二中的荣幸,也是我们文朋诗友的荣幸,更是我们所处时代的荣幸!

有关爱国的诗歌范文3

一、培养大爱之心,领悟感恩真谛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人们都给予了他们很多的爱,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

1.感知祖国恩情,立志报效祖国。苏轼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的“精忠报国”,都是立志报效祖国的真实写照。祖国哺育了中华儿女,中华儿女应心存报国之心。班主任应结合班级 “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德育基地活动”等系列活动,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坚定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知道最伟大的美德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都是华夏儿女,要立志创造业绩回报祖国母亲。

2.感知教师之恩,终身热爱老师。老师不仅赐予了学生知识,还帮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班主任可通过班会向学生讲“程门立雪”等尊师故事,让学生去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自觉向老师问好,让学生感受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使学生养成尊师习惯。

3.感知父母养育之恩,点滴孝顺父母。由于家庭教育中存在 “爱的误区”,许多家长只会一味付出,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孩子们习惯了接受,不知道付出和回报。“养育之恩重如山”,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做点事”活动,如对父母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父母付出的艰辛和不易。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

4.感知学友帮助之恩,懂得做人道理。班主任要让学生知道感恩于同学和朋友,没有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成绩。有计划地组织班级开展互帮、互助、互学、互进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班主任引导学生要心存感恩关爱他人,才能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爱的真谛,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是明白“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做人道理;“感恩”就是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

二、营造感恩氛围,创设学生成长环境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应注意营造以感恩为主旋律的感恩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和启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拥有感恩意识。

1.重视营造感恩文化,创设感恩氛围。班主任可以协调音乐教师教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爸爸妈妈》《妈妈的吻》《父亲》《母亲》《感恩的心》等歌曲,使感恩之声荡漾在学生的心间,温暖他们的心田。演唱感恩歌曲,会使青少年不自觉地沉浸在感恩氛围之中,含蓄隽永的歌词再配上饱含深情的旋律,会深深打动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得到情感的熏陶。

2.精心布置感恩标语,养成感恩习惯。班主任可在学校适当的位置布设感恩标语,在教室里可写上“感恩于心,回报于行”“今日我因父母而幸福,明日父母因我而自豪”;校园里可写上“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餐厅可写上“一粥一饭当思父母之血汗”“饮其泉,思其源,食其果,忆其树”;家长会可写上“爸妈请放心,我们在尽心”。让感恩在学生的心目中变成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3.认真制作感恩板报,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班主任定期让学生亲手创办感恩小报及漫画,把发生在身边的感恩故事展现给大家,真实、生动地感染学生。

三、开好感恩主题班会,激发学生感恩热情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精心组织的对学生进行自我思想品德教育、弘扬个性优秀品质的重要阵地。班主任可以先确定班会主题“感恩于心,报恩于行”等,让学生提前搜集有关感恩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如感恩的历史故事、现实故事;感恩的诗歌、散文、小说;让学生写感恩信、制作感恩贺卡等准备工作。

学生在感恩主题班会上真情涌动,讲感恩故事,朗诵感恩诗歌,班主任及时进行点评,老师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感动。感恩主题班会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感恩意识,学生从典型的感恩事例中感知和理解到感恩的时代内涵,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青少年必备的道德情操。

四、巧设节日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感恩习惯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班主任应利用节日契机,对学生实施亲情感恩教育。

有关爱国的诗歌范文4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学生 道德教育

现在情人节、圣诞节在商家大力宣传下,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被淡化。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一种吃的节日。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果我们连自己的节日都不了解,没有感情,那意味着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向孩子传播节日文化,让孩子们在节日文化的熏陶中了解历史、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养成良好的美德。

一、让孩子了解什么是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众多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一般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的。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这些传统的风俗体现了亲情、团聚,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等。历代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了太多的人文内涵。人们格外珍重这些节日的到来。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让孩子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加强对学生传统情感教育的前提。

三、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学生存在着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学习懒惰,诚信缺失,考试作弊;有的学生“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攀比成风;有的学生不注重言行举止,把粗鲁无礼当作个性等等。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思想道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下面谈谈我校是如何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

1.营造节日的校园氛围

每当传统节日快要来临之际,我们学校都会针对传统节日文化展开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晨会课、班会课等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再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台和教学楼门厅里的橱窗等在校内进行宣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让学生时时感受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

在校内举行传统节日文化的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开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文诵读活动,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2.利用课堂渗透节日人文教育

在《国学》课上通过对杜甫的《登高》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象征意义、重阳节的节庆活动,让学生知道敬老日的由来,感受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逐步养成尊敬和关爱老人的好习惯。

3.在实践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由于许多传统节日小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在节前学校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人们的年俗庆祝活动异常丰富多彩。春节不仅仅是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那么简单。它更是人们对过去的一年,一家人劳动和生活的总结回顾,以及做出对来年的计划和打算。人们还要利用春节的闲暇走亲访友,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亲情、友情和乡情,这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可近些年来,“年”味却越来越淡。因此,我校在寒假来临之际,让学生在家里和长辈们学着做馒头、包饺子,让学生感受到春节的饮食文化;学剪窗花体验民间艺术文化;收集春联,张贴春联了解春节的诗词文化;学生将一系列的活动拍摄成照片、录像,写体验日记。再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了解春节的由来及习俗,在开学后与全班学生分享春节的传说,朗读、背诵有关春节的诗歌。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深地领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如例如端午节,利用班会活动课,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带领学生包粽子、缝香袋透过碧绿的粽叶,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演一演端午的传说: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报国无门,他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故事的演绎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关爱国的诗歌范文5

【关键词】积累 背诵 阅读 写作

翻看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发现古诗文默写或古诗文积累、赏析或仿写等题的比分逐年递增,这不仅仅体现在中考试题,高考试题中更有充分地体现。试题结构的变化无声地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语文教学不仅要夯实基础,更要注重积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知道,知识的获得是需要“积累”的。积累,就本义而言是“事物逐渐聚集”的意思,在这里特指基础知识的聚集。如果说,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积累,那么,作为“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语文课程就更需要注意积累了。而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长期性的失误,恰恰是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所庆幸的是,新课标的出台扭转了这一恶势的发展。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说道:“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还特别强调了“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初中语文大纲也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不仅仅是新课标和大纲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积累,新教材也表现出对“积累”的重视。

过去,因为忽视了积累,只提“感知——理解——运用”,片面地强调对语言材料的剖析研究,教师以分析讲解为能事,对精美的语言作品,只顾一味地分析讲解给学生听,就是不让学生吞下去,以致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仍然腹内空空,既不会读,更不会写,即使写了,也多是流水账式的作文,以致语文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这对于农村学生尤甚。本人在地方从教多年,深感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视野不开阔,阅读量少,读物质量低劣,基础不扎实。前几年,针对深圳25所幼儿园、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让孩子背诵《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著作的名篇。金华日报就“小儿郎背古诗文值得吗?”展开讨论,《中学语文教学》(2004.1)也曾刊登了小学生自发仿写古体诗的作品,读着这些儿童诗,比照自己的学生,心中着实沉重了许多,同时也意识到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积累。

首先,引导学生多背优秀的诗歌作品。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而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最瑰丽的国宝。让学生背诵古诗,既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又能丰富他们的语言,陶冶他们的情操;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想像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是来自语文本体教学实验基础的学生仿写的古体诗作:

荷塘

荷叶清幽碧,露珠花叶藏。

花香满塘溢,蛙儿踞荫唱。

(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三年级陈颖楠)

正月十五别父

风雨萧萧夜色沉,站台送别泪盈盈。

年年春节团圆日,短暂难温父子情。

(湖北安陆市实验小学二年级李冠男)

很难相信上面诗作是出自小学生笔下。但事实胜于雄辩,各地实验学校只是让学生囫囵吞下去,并不要求理解,更不要求写作古体诗。这些学生校提倡的不是孤立的词语积累,而是成套的语言积累。成套语言积累多了,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话语系统(指有一定个性特色的语言范畴)。深入该话语系统其方法就是多读多背,把这个话语系统中比较典范的样品尽量吞下去化为己有,使自己同该话语系统融为一体。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通过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关于古诗文的背诵,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就列出了要求背诵的古代诗文篇目,小学、初中、高中计古诗180首,文言文40篇。背诵本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的历代文化名人与仁人志士莫不受益于其儿时所背的《诗经》等经典作品。现代大文豪鲁迅在15岁时差不多“读”完了十三经,成为文坛泰斗的巴金自称得力于小时候诵读的两百多篇《古文观止》。俗话说:“《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背诵经典的古诗文,不仅对拓展思维、丰富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大的帮助,而且对加强孩子的人文教育也有裨益。不仅能让学生出口成章,写文章时引经据典,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其次,指导学生多阅读精品之作,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学习需要博览群书,但博览群书并不是什么书都要“览”,“览”应该是精品,主要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览”这些精品呢?我认为可以以课本为中心,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开展扩展性阅读。从节选课扩展到整篇文章或整部著作,从课文扩展到内容类似的其他文章,扩展到作者传记、有关评论等。如在学《荒岛余生》时可让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进一步感受其人物性格。又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可引导学生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桃花源记》可让学生阅读《五柳先生传》等。现用的新编人教版教材更是突出了这点,不仅知识容量大,更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象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倾其所能,大家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探讨。另外,文本阅读也体现出了一种知识的辐射性,更注重学生的扩展阅读。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就有这种引导性。我记得在上《斑羚飞渡》一文时,就让学生课前充分搜集有关“珍惜生命、关爱动物”这一主题的文章,结果学生就找了很多相关文章,有体现动物之间母爱的伟大、有人类利用动物的特性去捕杀、滥杀动物行为的,有为保护种群生存而牺牲个人的等等。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主题,而且提高了自身人文素养。可以说这种阅读课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多角度的吸收知识,并把零星的知识串联起来,编织成一张更大的知识网。同时,它还能让学生在比较和补充中开拓思路,增长见识。

第三多练习写作。

写作,不仅仅是眼前的练习和训练,更应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积累的过程。而当前的学生在写作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写头。究其原因,一是观察、体验、思考不够,缺少发现;二是重读轻写,写作训练不足;三是阅读不精,语感不强,积累不够。写作没有捷径可走,惟有多读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有人做过实验,认为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应有30万字的写作量才能“过关”。但每学期的作文训练的量根本达不到这一要求。若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必须加大作文训练量。另外,读是写的基础。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词汇贫泛、用词不当、语言不通顺等毛病,与“为读而写”意识不强,阅读不精,语感不强有关。“腹有诗书气自华!”中考、高考的满分作文,无不显示出其广博的阅读面和开阔的视野,富有灵气和书卷的语言更展示出其才情。如考场满分作文《思念是一道风景》中有这样一组排比句:“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月明,思念使女词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思念使摩诘先生每逢佳节走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遥望故园,思念使爱国词人铁马兵河入梦来……”该考生巧妙将诗文灵活化用,既增强了文采,又让文章更有诗意。积累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更是写作能力的基础。考生若没有平时的“厚积”,就不可能有考场作文的“薄发”。有道是“成功最喜爱光临有心者的茅庐”。

有一考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惊异路边小店所显示出的文化底蕴。这种语文比粉墨登场书籍更贴近生活。于是我用心重新扫视世界,在路边寻觅,我发现了许多店名,‘天亦老’、‘摘星屋’,所有的一切无不散发出语文的芳香,我仿佛在一条写满经典语文的路上漫步时学到了从未学过的语文。不要说语文高深莫测,不要说语文只是文人墨客的,其实语文就在你的身边,在前面、在右边、在路边。”在提倡大语文教育背景下的今天,更需要我们俯下身去拾捡身边的各种文化养份,只有这样,才能使“跬步”至“千里”,“小流”成“江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才会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汲取民族精神资源》俞波恩

有关爱国的诗歌范文6

活动范围:四年级四班

案例背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可见书籍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可以塑造孩子的灵魂.在课改的今天,尤其强调要引导学生提早阅读,在书海中享受快乐,接受体验,熏陶,由此我们把读书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重头戏,每年通过生动多样的读书文化活动,缔造书香校园,开展特色德育,展现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主要做法:

一,制定《学校创建“书香校园”活动方案》,认真开展好校园读书节,班级读书角,校报,班级读书报告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进行“书香班级”,“读书小能手”,“读书好少年”的评选.

二,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积极向学生推荐经典文化读物,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倡导营造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用心阅读经典,阅读书籍文化中认识世界,感悟人生.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阅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以及想象创新能力.同时倡导学生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班级书架等有效资源,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确保学生阅读的健康.

四,建立读书兴趣小组.建立多种读书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成立校园读书会和班级读书会.成立“小书虫”俱乐部和西隅中心小记者协会.

五,师生共同设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主题班会,把读书和德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

1,把读书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相结合.有的班级通过“名人故事我知道”,“爱我中华读书会”等形式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有的班级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养成一种品质”主题活动,使同学们明白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孩子们激情盎然,用心歌颂伟大的祖国,赞美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个个活动都是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一起查阅书籍资料,共同设计下完成的.

2,读书促进诚信教育.在四年级四班举行的班队活动中,一开始,几名学生踊跃发言,阐述什么是诚信,接着,4名学生分别讲述了古今中外的4个诚信故事;还有许多同学则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列举了一大堆有关诚信的格言.那么,生活中我们如何保证做到诚信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就是严格遵守‘守则’和‘规范’.”“作业不抄袭,考试不舞弊.”“在家里要督促父母不偷税,漏税.”这些大实话引来了一片善意的笑声.“只有诚信,你的事业才会成功,你的人生才会辉煌.”

3,把读书与感恩孝心教育相结合.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对给予自己关爱,体恤,帮助,指导的人心存感激,反映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为了改变城区中未成年人日渐冷漠,亲情淡薄的趋向,让他们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让更多的同学投入到感谢与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我校十一月份以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学会感谢,学会感恩”的大队主题活动.

本次活动内容包括:阅读电影剧本《感恩的心》谈体会,学习手语歌《感恩的心》;以年段为单位,各中队开展一次以“学会感谢,学会感恩”为主题的中队活动;为父母捶捶背,搓搓手,洗洗脚;帮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制作“感恩卡”,送给自己想感谢的人;送给父母,老师,他人一句温馨的祝福;为同学做一件好事;写一封感谢信给你最想感谢的人,在系列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三字经,搜集孟郊冰心感恩诗歌,举行演讲汇报和文体活动等,使全体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大地哺育我们,母亲养育我们,老师教育我们,亲人关心我们,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得到更真切,更深厚的亲情和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美好的情愫,世界才充满了爱.只有珍惜才会感恩,有感恩才会有爱,有爱才会有激情和拼搏.

4,读书促进环保教育.

我们通过读书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赛,读书征文赛等进行环保教育如:读书活动从开学起就引导学生读书做人,使读,做,行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创造性把活动内容与环保教育结合起来:有读书与环保游园会;读书与环保故事演讲比赛;读书与环保书画展,小制作展,小报展,征文展,剪报展;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实践活动等,产生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5,举办“读书节”活动.每年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会,主题读书会,“最美的诗篇”朗诵会,“向你推荐一本书”推荐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编辑《小主人报》,《西隅中心小记者报》等等精彩纷呈而又实实在在的读书活动.定期更换宣传栏,墙(板)报,发动学生动手书写读书名言,力争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让“书香溢满校园”,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6,开展“我与父母同读一本书”活动,把“书香校园”活动与家庭亲子教育联系起来.

活动效果:通过一两年来的努力,我校的读书特色德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通过读书扫去灰色童谣,绿化了童心世界.“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小弟弟,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咔嚓咔嚓咬死你!”这是曾经流传在校园中的灰色童谣,反映了少年儿童深受不良习气的消极影响,通过学校读书指导,学生们喜欢上了三字经,唐诗宋词和健康童谣.

2,用读书活动与有害上网争夺阵地.“网吧毁了孩子!”为了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牢牢吸引了孩子们.全校没有出现沉迷网吧的现象.

3,学校读书氛围浓厚,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

上一篇商业网站

下一篇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