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学范文1

英文名称: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7493

国内刊号:32-1440/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地质学范文2

一次,王荣禧发高烧不能做饭,对杨起说:“家里还有一点龙须面,你把铁锅里加点水,少倒一点酱油,等水开了把龙须面下进去搅一下,等水再开就好了。”不一会儿,他回来了,表情十分奇怪:“真怪,龙须面变成大棒子了。”原来,杨起未将捆龙须面的塑料绳解开,就把整扎的龙须面扔进锅里了。

不过,生活中的杨起并不古板或乏味。他喜爱听京戏、看电影,喜欢游泳、打排球、打垒球,爱水仙花、荷花。杨起还特别喜欢猫,家里到处都有猫的影子。墙上挂的、桌上摆的、毛绒的、塑料的,各种各样、造型可爱的小猫占领了室内的每个角落。有时候,杨起还会提醒王荣禧去买些猪肝喂给窗外的流浪猫。后来,“猫咪”成了他对王荣禧的爱称。

其实不光是猫,杨起对所有的小动物都很喜欢。杨起跟王荣禧刚结婚的时候,亲戚送来一只鸡。杨起自报奋勇说去杀鸡,拎起鸡就出了门。这让王荣禧心中暗喜,心想,看不出平日里斯斯文文的他竟然会宰鸡。可是,他出去半天没一点动静。王荣禧正在纳闷,门突然开了,只见杨起站在门前,一手拎鸡,一手提刀,面有难色地说:“它瞪着眼看着我,我不好意思下手呀!”

杨起早年嗜烟,是一位资深烟民,吸烟最多的时候要一日两包烟外加烟斗,科研成绩上去了,健康却下来了。结婚前,王荣禧在单位借了一本有关抽烟危害的书给他看,这令杨起毫不犹豫地丢掉手中的烟蒂。从此,杨起与陪伴自己30余年的香烟绝交。改革开放后,各种进口好烟涌进,曾有人拿来好烟请杨起品尝,杨起始终不为所动。王荣禧非常钦佩他的毅力。

地质学范文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基本知识,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3]。例如,在讲授岩浆作用时,结合我国华南钨锡等金属矿床的成矿实例,讲述岩浆岩与多种金属成矿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实例不但让学生明白岩浆岩与矿产资源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将学到的有关岩浆岩的知识与有关的学科联系起来,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悟”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认知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二)讨论式教学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漫长的演化过程,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现在对很多地质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也许我们今天认为是合理的解释[4],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现是不完全合理的,因此,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能局限于一种理论的解释。对于同一地质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竹叶状灰岩成因时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上的成因机理,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整理,并给出自己认同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对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分析、辩论,创造一种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只是一种角色,同时也担任朋友、团队成员这种平等的关系[5],与学生共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得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改进教学手段

(一)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地质类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减少抽象的文字描述的同时,可加入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得到满足,同时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6]。如在讲授河流的地质作用时,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现河流从幼年期发展到壮年期及走向老年期的整个过程,同时辅以典型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现代河流图片,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河流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特点;在讲授内动力地质作用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火山》、《地震》等视频,还可用动画演示汶川地震的成因;在讲授外动力地质作用时可以让同学们观看有丹霞地貌形成的美景,领略流水创造出的变化莫测的溶洞和秀美的桂林山水等。通过这些不仅让学生学到地质知识,还增加同学们对地质现象探索的欲望,增强对本专业的兴趣。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多数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喜欢某位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的喜欢其课程;哪门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喜欢哪门课,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比如,生动的教学语言,富有哲理的思想及融洽的师生关系等,这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负强化理论,积极鼓励学生,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大胆提问,是学习成为常态而不是负担。实践证明,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一)精选野外实习线路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除了室内的实验外,还必须进行野外调查工作,运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使每个新生能从地质实践中认识分析典型的地质现象,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普通地质学的野外认识实习是新生第一次野外地质实习,这就要求选择的实习内容要具有简单和典型的特点。通过地质认识实习,首先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基本知识,如认识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岩石类型,掌握在野外如何鉴别与描述岩性、构造及地层的方法[7]。除了选择地质现象丰富的线路外,还要考虑选择景色优美的地方作为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地点,这样可以让初次接触地质的大学新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从原先枯燥乏味的书本中体会地质工作的“乐趣”,化解对野外工作的恐惧心理,增强对本专业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二)将地质现象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除了对实验室的标本观察描述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建筑中保存的各种地质痕迹和地质现象[8],如在校园教学楼内的地板砖、墙面、柱面很多都是由晶粒粗大的花岗岩、雪白致密的大理岩、晶形完整的闪长岩、辉长岩等石材装饰。在这些装饰石材表面不仅可以看到清晰地岩石结构与构造,还可看到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如晶形完整的石英、长石、辉石、角闪石等。校园中的假山主要为石灰岩与白云岩,在这些岩石的表面可看到溶沟等溶蚀痕迹,在白云岩中可看到白云岩发育清晰的刀砍纹构造。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地质陈列室的优势,安排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典型的地质构造、矿物岩石标本、模型、生物化石等,让学生随时都能观察与感受地质现象。通过这种将课堂、实验室和室外观察结合起来,利用自然界丰富的地质现象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地质学范文4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野外构造分析方法;野外实践教学;地质专业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 P5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65?03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现阶段主要是研究地球岩石圈)的一门科学,《构造地质学》是地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从事地质工作技能的基本课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生产活动都需建立在野外客观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上。过去几十年,构造地质学获得了飞跃发展[1,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空间方面(形态学):主要研究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与组合型式;(2)时间方面(年代学):主要研究构造的形成时间、顺序与演变;(3)成因方面(运动学及动力学):主要研究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发育的地质条件。[3]尽管地质专业的本科生安排了相当多的野外实践教学,如大一的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二的地质填图实习教学、大三的生产实习教学及大四的毕业实践教学。然而,由于野外的构造分析相当复杂,既要有敏锐的野外观察能力,又需要具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大多地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仍不能进行独立的野外构造解析。本文就野外构造分析的特点及如何加强学生的野外解决构造问题的实际能力谈谈初步看法。

一、野外构造解析的主要特点

1. “多重暂定假说”是野外构造分析的重要思维方法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反序法,即从结果-成因。而一个地区,乃至单个野外露头点,都发生过多期构造活动,而同一期的构造也常常形成不同方向及不同级别的构造。为此,“多重暂定假说”是野外研究构造地质问题经常采用的一种辩证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实质是,在掌握一定的实际资料的情况下,先拟定出各种可能与已知事实不相矛盾的工作假说,即做出一定的判断,而后进一步观察和收集资料,用新的事实对前面的判断加以检验和修正。在此过程中,其中一些假说可能被新的事实否定,另一些则会得到补充、发展或形成又一个工作假说。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深入,使判断不断趋于全面、正确。

2. 历史地质分析与构造变形分析相结合

地质构造存在于一定时间、空间范围的地质体中。因此,研究地质构造不能脱离其所在的地层或岩石。李四光曾概括构造地质学的任务是同时研究建造与改造,指明地质构造的研究要同物质成分的研究相结合。这也就是构造地质学研究中所需运用的历史地质分析与构造变形分析相结合。此外,一个区域或一个地区的构造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形态学的研究,也不能仅限于某期的构造研究,重要的是要建立构造演化,这就需用历史的、发展的及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点上详细构造解析与面上区域构造分析相结合

多期构造形迹的叠加、利用及改造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及规律,尤其对于断裂构造,因此,野外构造期次的划分十分重要。同时,最终构造动力学的研究也是建立在最初的形态学研究及运动学的分析和系统测量基础上,这就要求野外构造研究首先要进行多点的点上详细构造解析与数据采集。[4,5]影响构造发育的因素很多,除了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有关外,还受岩性、物理化学环境及构造部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即使在同一个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及组合,也可能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具不同的式样。所以在进行点上详细构造解析的同时,还需结合区域构造分析。此外,由于中、小型构造与大型以至巨型构造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分析讨论中、小型构造时,不得不涉及更大型的构造和更广阔的区域构造背景。另一方面,为了探索构造与其内部组构的关系和构造的运动学过程、动力学机制,还必须研究微型构造和超微构造。

二、加强学生野外构造分析能力和野外实践教学的意义

首先,野外构造分析是室内及综合分析的前提及基础。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决定了其野外分析的重要性。首先,构造形态学的研究就是基于野外系统的观察、描述、测量及记录,并结合室内必要的构造制图来进行的,野外的第一手资料是构造形态分析的依据;构造相对时代及构造序列的建立更是基本依据野外系统而详细的观察与分析;运动学特征的确定同样主要来自野外观察分析及测量,偶尔结合少量的室内定向薄片观察,而最终构造动力学分析又基于形态学及运动学的研究结果。由此可见,在构造地质学每个研究方面及各个研究环节,始终与野外分析密切相关,野外构造分析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提及基础。

地质学范文5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57-02

0引言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支柱,是评价油气远景不可缺少的依据。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该学科主要针对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它对于培养优秀的地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我校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和建议,试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树立学校品牌乃至对行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校近几年的构造地质学教学情况的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对于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对初高中均有接触的英语、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接受的比较自然,而对专业课比较陌生,对自己将要从事专业的认识也十分模糊。构造地质学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本学科是构造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最基本知识、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它不同于公共基础课,对于初学者来说接受和理解都比较难,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怎么应用。致使学生在学习上的盲目性和缺乏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1.2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教师的教学过程在培养高质量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构造地质学教学团队中的青年教师普遍学历层次高,但大都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毕业,而且从事教学时间短,他们对于教学设计的工作还不够熟悉,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而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的教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1.3 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不同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是由理论课、实验课及野外实践三个环节构成,描述性的内容较多,而计算公式和复杂的推理较少。我校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中没有合理的分配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使得理论课与野外考查课间隔时间太长,不能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有效地在实际的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1.4 学校选择的教材较单一教材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根本,也是学内容与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由戴俊生老师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是针对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的。该书本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追踪学科前沿和突出石油特色的原则,系统地介绍了岩层产状、应力、褶皱、节理、断层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将基本地质理论与实践作为重点,有轻有重、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强调特点,较好地保证了地质类专业的教学效果。我校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资源勘查技术等其他地质相关专业均采用该教材,但该教材在构造地质学分析与研究方法教学方面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而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局限。

2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目前,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在学生、老师和学校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致使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显著提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多年来科研和教学经验,本人提出一些看法和改革建议:

2.1 介绍专业应用领域和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生入学时或专业课开课前,尽量抽出一部分时间大致介绍一下专业的概况和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可以邀请一些油田工作人员和专业课老师为学生举办一些介绍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的讲座,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能源发展状况来说明石油工业的重要性。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其实质就是对石油能源的争夺。我国现在也高度重视石油工业的发展,把石油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介绍我们所从事的地质勘探专业是石油工业的龙头专业,事关石油工业的突破和发展,这就更依靠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努力和拼搏。通过讲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学生对所从事专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介绍一些学习专业课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构造地质学这种专业基础课,它不同于公共基础课,需要学生改变学习思维和方法。

2.2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对于年轻教师而言,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来积累经验,还可以通过专家组的听课评审来不断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要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并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提倡参与式的教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要避免结论型的过多而问题型的甚少;要避免教学设计过细,教学“弹性区间”较少。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学生过多的参与进来,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免去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能更多的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智力。

总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助于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

2.3 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除了良好的理论教学之外,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教学也是重要且必须得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但学生在对于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时,普遍觉得枯燥、难懂、难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术语更是束手无策。基于这种情况,我校在进行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时,加大实验教学和野外考察的课时。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实验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实验,教师仅就基本原理和要点进行讲解和辅导,锻炼学生的地质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做好实验课的同时还要强化野外实习,虽然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对地质构造现象有一定的概念,但对相应的构造地质学内容了解还是比较少,不全面且抽象,加上实际地质构造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学生不能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构造现象完全融会贯通。所以野外实习对于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来说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同时应合理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的的教学日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使抽象的概念描述转变成具体的地质现象。

2.4 合理选择教材,相辅相成合适的教材是一门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校本科生培养阶段所用的教材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是对于分析和研究构造地质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目的还有所欠缺。因此,从全面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还应在教材选择方面有所改革。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在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对于一些转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没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学习构造地质学会很吃力,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要积极引导,指导他们在课余时间主动自学,并与本专业学生多多交流。同时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要有所侧重,既要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还要防止有所遗漏。总之,应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为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总结

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无论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都要高度重视。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不断进行探索、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俊生.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1.

[2]薛平.地质类本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中国地质教育,1997(01).

[3]滕玉洪,李世安,王岫岩,伊三泉.关于普通地质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国地质教育,1994(01).

[4]王晓青.感知教学与地质教学改革,中国地质教育,2005(02).

地质学范文6

关键词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 小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search of Gmorphrog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ourse

LIU Xiaoyan, WANG Yanping, LIN Lingling, ZHANG Ya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Gmorphrog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ourse teaching. At the present, the immutabl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can't mee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order to increas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in tur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By adding little research subject,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ans;teaching contents;little research subject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包括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两部分,分属于地理学与地质学范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自上世纪中叶袁复礼教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两门课合讲以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且一直延续至今。该课程重点介绍地貌的主要特征、构成、分布、演化规律和第四纪时期内的地质事件、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等主要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与多种实践活动(如矿产、地下水、工程基础与工程灾害等)有关的第四纪地质和地貌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第四纪自然环境的主要方面(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人类发展和新构造运动)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研究的意识与能力。①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的频发都对地质相关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学生就业范围的拓宽,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的教学也面临新的局面。如何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好专业基础,提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等问题应运而生。而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问题的关键。以下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增添课程小课题模块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为本课程的教研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1 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有着重要意义。在教育民主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怎样有效教学和应该怎样教学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方法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讲授法是运用最多的课堂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也有利于教师系统传授知识。但这种教学方法的一大缺陷就是单向交流,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仅仅是听众。无法及时反馈所学内容,且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使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易发挥。而课堂讨论法则可以弥补此缺点,它可以将学生独立钻研、集体讨论与教师指导很好地结合起来。②

而要做到吸引全班学生参与的讨论法教学又有多种方式。如果在新课讲授过程中,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3~4人为宜。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但不要回答,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他们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也可以把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把问题写出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即弄清问题,把问题看成挑战,而不是自己能力不够的体现,而且能使学生在互相帮助中增强自信心。③而如果一章内容结束后,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堂完整的小组讨论课。讨论范围就本章内容范围开展,教师和每个小组都可提出问题,最终归纳整理所有问题,每个小组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并归纳总结最终答案。课堂上留有时间让每个小组成员发言讨论结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理解、记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就具体问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由教学经验可知,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实施教学手段多元化

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门课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由于这门课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如何使学生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手段——板书可以使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且讲课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与理解知识点,不足之处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有些概念仅靠口头解释难以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④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其效果远远大于传统教学。⑤

尽管如此,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因为太多的声色刺激,有时候反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学生学不到太多实际的知识。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根据要讲授的知识来决定教学方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些概念的讲解用板书教学会让学生有时间来消化记忆。而一些地貌实例用多媒体演示会达到比仅用口头描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全面、更立体的感悟。这样一堂课结束,不但要讲授的内容丰富,质量也会有很大提高。

3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生掌握课程前沿

教材是知识系统性的总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表1统计了我国上世纪恢复高考以来该门课的教材出版情况,由表可见,专业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前沿课题的进展无法体现在教材中,使学生无法从教材上获得最新的科技信息。科学研究的成果能够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扩充教材知识的全面性,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而且可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驾驭现代高新技术的能力。为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就要求教师在教材之外进行必要的内容补充。学生掌握课程前沿知识的途径可通过如下方式完成:

3.1 教师自身传授

这是教师本身素质的一项重要体现。教师如果掌握了本课程相关研究进展,讲课过程中可以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组织自己的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科研领域和生产运用。

3.2 学生自己获取

学生自己获取方式的前提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查阅途径。这些途径可以是关于研究前沿的最新文献资料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科技论文下载网站,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条件,让学习更自主地去获取知识。这对学生锻炼自我学习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3.3 邀请专家来讲课

邀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或同事来讲课。他们在课程的相关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权威性。讲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了解该方面的应用和拓展,可以了解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4 增加课程小课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课程小课题是一门课主要内容的提炼。教师在讲课之前准备好小课题题目,伴随着课程讲授的进展,把这些题目布置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搜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者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报告提纲,最后以多媒体演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参与小课题研究不仅是学生获取直接知识的方式,也是锻炼其科研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的重要体验。

实践证明,把课程小课题模块引入大学教学过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参加小课题研究,会遇到一系列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可使学生突破原来的知识范围,比较自觉地围绕一个明确的方向构筑有效的知识结构。另外,该活动也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强他们勇于探索发现、勇于突破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小课题的研究认识到自己知识欠缺,建立进一步学习的自信与自我探索学习方式的培养。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ZY20 120202)”和防灾科技学院第三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共同资助

注释

① 田明中,程捷.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M].地质出版社,2009.

② 吴宝瑞.高等教育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③ 戴维斯著.教学方法手册[M].严慧仙,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