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1
一、父母的教育
教育有规律,要特别注意农民工子女父教缺失的问题,及留守儿童和流出儿童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教育,父母是有责任和义务的。比如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在一起,母亲的优势是培养孩子的亲密性,父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只有将父母和教育结合起来,才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对于留守儿童来讲,教育的主要责任应当说在父母及其监护人,学校所能承担的责任相对弱了许多。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的关爱温暖和家庭的感觉,这些只有孩子的父母和监护人所能给予,因此要大力向准备做父母的青年人宣传生、养、育的全过程。
做现代的符合孩子良好成长的父母需要“上岗执照”,这个执照并不是说不学习就不能生孩子,而是学好家庭教育的知识,才能保证把孩子教育好。从这一点来讲,是对父母有利的,因为跟他们的孩子终身的幸福有关。
现在特别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对父母进行必要的培训,因为环境的变化给这些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父母简单化的教育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实际上,农民工子女的问题应该准确地说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协调完成这样的教育任务,不能只是把责任推给某一方。
留守儿童的最大问题是亲情的缺失,任何一个孩子如果跟父母没有亲密的关系,都会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对留守儿童的这种援助的核心目标就是促进他们的亲子感情,而不是替代父母的责任。比如创造条件,使父母和孩子能够经常见面,或者直接地沟通交流。
随父母进城的儿童,首先我提供这么一个数据,现在调查发现,城市里的违法犯罪中,未成年人犯罪,有80%以上是农民工的子女,这说明要对农民工子女有更多关怀和帮助,最重要的就是密切亲子关系,给这些孩子以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充分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力,这是最根本的措施。
二、祖辈的教育
祖辈的教育具有诸多不足,如像溺爱、感觉麻烦、教育管理乏力(力不从心,对有些家庭而言,无论体力、心力、财力、能力都是挑战)、不同经历所形成的不同观念难以融合、包容孩子的任性、护短(容易重感情轻理智)、服务包揽过度、缺少现代知识、和老师沟通较少、教育环境相对封闭(由于老年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等。古人云:“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说明祖辈的教育中确实存在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说,祖辈的教育也有一定长处,如像可以以身示范,具有深厚的知识与人生修养(年事高阅历深锋芒磨尽),具有一定指导能力,在心理上和孩子具有一定的共性(第二次儿童期)、温和,可以进行平等交流,祖孙之间比父子之间更容易沟通、对话,具有充分的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指导孩子学习。当然,祖辈对孩子的日濡目染更多,比父母更为专一、更为关心等,父母由于创业立业精力容易分散。
作为家长包括爷爷奶奶,其必须要明白正确与错误、是与非。我这里不仅仅指书本知识的对与错,更指所有对孩子会产生教育、濡染、影响的一切事物,包括对人、对物、对事、对己等。无论是祖辈还是长辈,在孩子面前必要明确对与错,在对与错上绝对不可退让,凡是错误的必须给孩子指出,而且一定坚持改正,绝不含糊、绝不退让、绝不妥协,这一点,特别要告诫所有的家长,特别要告诫所有的爷爷奶奶。
当然,我们需要明确地知道祖辈教育的不足而设法加以弥补。对留守儿童的监护需要一个能力的确认,不是所有的爷爷奶奶都有能力抚养。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隔代抚养成功率不超过30%,所以有些地方办了一些寄宿学校,由学校集中管理,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三、两代人教育的利弊得失和优势互补
从长远看,我们主张亲子教育逐步代替祖辈教育,原因是祖辈教育弊大于利,有四个方面:一是如果长期由祖辈教育代替亲子教育,年轻的父母就无法亲自取得教育子女的经验,为以后的家庭教育带来隐患(年迈的祖辈,早晚要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回年轻的父母);二是由于祖孙两代年龄差距过大、祖辈精力不足、教育观念和文化水平的局限性等实际情况,相对来说家庭教育质量比较低,还有些老人生怕孩子的父母埋怨,往往保护过度,溺爱有加;三是祖辈辛苦一辈子,应该安享晚年,不应该再替第二代承担繁重的全部教育第三代的任务;四是祖辈教育的责任性低于父辈,即祖辈的服务意识往往强于责任意识,为子女分忧解难、帮助子女的思想强于成功教育的思想。
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 生活 学习 品行 关爱
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农村父母长年外出打工,把子女留在家中托付与爷爷、伯父、叔叔以及外公、外婆,让他们负责其子女上学、生活,或是独自在家学习、生活的孩子。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社会主义文明法治进一步健全,在人的生命财产有一定的保障前提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年胜过一年的涌入城镇"淘金",成为了我国城镇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生力军的同时,也给农村留下了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长时间"失去"了父母亲情的教育和直接的监护,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的良好品行养成链上缺少,(或缺少)了家庭教育这关键的一环。
因此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作为教师的应该比对待其他的学生要付出更多关爱和监护,不仅要关心他们校内的学习情况,而且对他们校外的种种表现通过各种有效的监控加以教育引导。
一、生活教育引导
生活教育引导指我们对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双生子女,加之大多农村家长知识文化素质不高,意识里始终存有不是过分溺爱孩子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出人才的传统习惯。因此,即使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有监护人,但是由于监护人不是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就是其托付的亲戚本身就负担较重,加之是别人的孩子,管教上多少会有所顾忌,所以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中横行霸道,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监护人有时是急得在心里去敢怒不敢言。
例如我校就出现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村里张某有一对孩子,大的男孩11岁,读四年级,女的9岁,读三年级,夫妇俩把年幼的孩子留给与自己分家独居6年的父母,两个孩子在家中不听话,老人找到了孩子的班主任,诉说孩子的这种种不良行为,要求老师与自己共同教育孩子,孩子立即打电话告诉其远方的父母,说爷爷、奶奶对他们不好,骂他们,打他们。夫妇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讨厌,回家后不去调查孩子的是非,就与父母争执,最后不换欢而散,又把孩子带到岳父家,托付给他们后夫妇便又外出打工了,由于孩子的那种霸气十足,野性不改,外婆时常批评教育他们,11岁的男孩认为外婆看不起他,便在一天夜里服药自尽。酿成这后果他父母是罪魁祸首。理由,小孩在跟奶奶、爷爷在时,听小孩一面之词,就武断的评判自己的父母看不起孩子,再说自己不会换位想想谁不爱自己的子孙。我的看法是这家人老子变儿子,儿子变老子,要不然做父母的应该分明是非,对孩子的品行、行为有针对性的分析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对还是错,进行自我反省。
从学生的崇拜和信服对象看,老师的教育比任何人都有说服力,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留守儿童在校外的生活、起居、饮食、穿着等方面进行观察了解,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不比吃不比穿,对留守儿童的在校行为表现,要及时与其家长、或者监护人保持联系,做到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和共同教育,再就是利用班上学生集体荣誉做到因势利导,以理服人。培养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等良好品质,从而培养他们正常健康心理,使之感到离开了父母,学校也有父母般的关爱。
二、在学习上的关心指导
留守儿童身边缺少了父母,在家里的学习上没有人督促。因此很容易放松了 学习,一天到晚不是看电视就是在外闲逛,学习难免不断下滑。这个时候,留守孩子的心里会更多的脆弱和敏感,对于处理与他人的、或者学习的事,容易激动、发怒,会把心中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发泄出来,进一步影响与他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平时少言寡语、独来独往,有的心不在校,就想着拉帮结伙到处若是生非,对学习兴趣锐减。如果老师的不当批评和同学们的言行过激,这些孩子往往会走极端。因此教师要用名人名言,关于读书成才的故事调动他们对的兴趣,使其认识到当今的社会,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对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闪关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加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慢慢树立留守孩子丧失的学习信心和勇气。
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教师应从生活学习的点滴做起,例如我接手四年级的班主任时,其他老师告诉我这班学生其中有几个留守学生最调皮,上课喜欢恶作剧,好好的课堂会被他们闹得乌烟瘴气,以前上课的教师对他们束手无策。其中以李某最为头疼,该生在四年级前学习成绩很好,遵守校纪,一、二、三年级被评为三好生,如今父母外出打工,监护不力,成为捣乱的学生。
接手的第一天我走进教室,刚开始还行,当我的课时进入中途时,教室里突然一声惊叫,原来是李某用玩具蛇放到前面一女生的脖子上。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这"黑帮头子"终于被我逮了个正着,――当我走到他的身边,他开始有点惊慌,但他很快就镇静下来,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陈老师,您像我们三年级时候的老师一样,他闹把他拉出去蹲马步。"全班同学大声嚷道,他向全班同学斜视了一眼,全班顿时雅无声息,因此可见他在班上谁都惹不起。我并没有急着处理,是用和蔼的目光看着他并用微笑着说:"这条玩具蛇很漂亮哦|!不过老师最怕蛇了,这说明你很勇敢。但是,拿来吓同学就不算是勇敢的行为,你说是吧?"他的脸色开始变得一片茫然,在大家的面前,他低下原本劣不拘的头。
接下来的日子,我进行多次家访,从侧面了解这个孩子的个性品质,兴趣和爱好后,做到有的放失的与他交流,小家伙一点也不拘束,谈吐自如,脑子活络,反应快。在家访中得知,他家比较穷,父母与爷爷们分家现在还各独居一格房,三年前父母外出打工,平时按时给他寄钱,他独自一人生活。有时作业太多,打乱了生活秩序,不能按时的饮食起居,常常迟到,加上教师的不理解, 对他变相体罚,次数多了,他学会了撒谎和逃学,日子长了师生不相互相信,让他离"好学生"的标准越来越远。
每次我到他家就帮他打理凌乱的家务,教他一些家里生活常识,从此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我知道,我的爱心已经感动了这个"贼王,"通过他我很快擒住了他的"同党"并把他们安插在本班"权利"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班上的管理开始理顺,老师在不在都一个样,班里的卫生、课外活动等我不必再事必躬亲了。
从这里使我意识到,孩子内心本是无邪的,都是纯真的,他们多么需要别人关爱,"三分的天才, 七分的教育"人出生时各方面都一样,而人成才,是后天努力和教育的结果,学生的成绩好与差,与学生的努力、家长的培养以及教师的教导有关。作为一名教师要能面对每一个学生,捧出一颗爱心善于因材施教,以心换心,赢得学生的尊重。对于"坏学生"我们要寻求坏的根源,及时反馈教育。
三、品行教育熏陶
古人云;"从小看大,三岁知老"。说的是一个人的品行好坏,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后天教育形成的,后天的教育指孩子在周边环境接受程度,环境影响一般分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等,作为孩子在适龄到成年的这一阶段,其主要受教育环境就是学校。
学校环境的影响,又大致分为校风、校纪的完善与落实和师生相处氛围好坏的制约,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因此校风,校纪的影响是间接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所以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严格与慈爱相结合,才能树立教师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才有说服。
评价一个人的品行好坏,农村流行"有娘养,无娘教"的俗话,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一个留守儿童,三、五岁父母就外出打工,在家比较任性,加之爷爷、奶奶、伯父、叔叔的溺爱,任其由情随性,言行没有规矩,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了一种好 逸 恶劳的行为。
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3
1.学业成就感不强,失学现象严重
由于缺乏父母正确和及时的引导,在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难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父母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学习自觉性和进取心较弱,无法从学习中获得应有的成就感。有学者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04位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在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87位留守儿童中,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和奶奶,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超过了67%。[2]这些监护人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其生活,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对其学业仅停留于监督家庭作业的完成上,在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上,无法发挥家长应有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然而,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自律能力还相对较弱,在行为习惯上他律所占的比例较重。但是,由于父母的缺位,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上失去了应有的他律“规训”。这些都助长了留守儿童逃学、厌学、辍学,外出流浪现象的发生。
2.心理问题突出,性格形成出现偏差
在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和教育。由于祖父母年纪普遍偏高,与孩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代沟,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少。同时,交流的内容单调,大都限于生活方面,而关于心理、性格形成等方面几乎很少涉及。长此以往,孩子也失去了和祖辈交流的兴趣,平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快乐与不如意失去了分享和倾诉的家庭对象。由于该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身心发展上处于情感和性格变化的转折期,而长期与父母两地分离使得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留守儿童的年龄又偏小,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缺少父母的坚强后盾而感到缺乏自信,这些长期受消极情绪困扰和影响的孩子,其性格形成极易形成两个极端态势。由于父母教育缺位,性格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而与此相反,有些学生的性格却变得任性和暴躁等。
3.情感交流欠缺,道德品行产生偏离
亲子依恋理论认为,儿童与父母的关系越是密切,就越有可能认同和依恋父母。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在子女的心目中父母亲成为一个“文字符号”,致使留守儿童无法实现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从而造成亲情的缺失。一个孩子,只有经常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在接受父母关爱的基础上,才知道如何去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对于那些缺乏与父母情感沟通的留守儿童来说,大多数存在着情感冷漠,不懂回报感恩,从而影响了正常情感的形成。由于父母教育的缺位,存在于留守儿童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不能得到正确的引领和及时的矫正,从而在道德观念、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监管人或代管人主要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这些留守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大都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漠视社会行为规范,造成许多不良行为的产生,如不服管教、打架斗殴、拉帮结派、小偷小摸、迷恋网吧等,个别孩子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发展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机体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但这时如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也可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阶段理论中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基本信任与不信任(0~2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2~4岁)、主动与内疚(4~7岁)、勤奋与自卑(7~12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18岁)这五个成长阶段。对于年龄大多集中于0~17岁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教育的缺位,家庭教育权的丧失而导致了在关键期内诸多行为无法获得正常的引导,从而对其终生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二、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受家庭教育权缺失的法律救济
现代社会的教育权可以分为国家教育权、家庭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对于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而言,教育上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权不能得到保证。权利的实现源于法律的救济,“救济不仅是在实体权利发生纠葛时,为实体权利提供解决纠纷或冲突的途径,而且使实体权利的合法实现或义务的普遍履行成为可能”。[3]因此,通过法律救济是解决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受家庭教育权利实现的一条重要路径,具体有如下三种解决途径:
1.对留守儿童进城给予法律救济
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过渡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贵州、重庆、四川等省份是外出务工的大省,该地区大量的农民游离于乡村,工作于城市,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于城市的务工。但是,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归属感依然在乡村。经济上,他们对城市生活支付能力依然有限;文化上,城市的不完全接纳而造成自身不能完全融入;再加之他们乡土情怀还未完全淡漠。而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在不久的将来,大量的农村人口随着进城务工工作的稳定和所获得的经济地位的提升,他们必将转变成为城市人口。目前,我国的城市人口还远低于世界城市人口比率的平均水平,城市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30年,中国还将有3亿左右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将形成5亿城镇人口、5亿流动迁移人口、5亿农村人口‘三分天下’的格局”。这一发展趋势将预示着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将逐渐融入城市之中,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目前,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只占总数的20%到30%,还有70%到80%的农民工子女留在老家。基于此,为保障留守儿童受家庭教育权这一私权,国家应为其早日进城就学与父母团聚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和条件,从而以此来补偿父母的家庭教育权和儿童受家庭教育权。《义务教育法》第12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但是,在目前的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内的学校并没有打破原有户籍的界限,无法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义务教育资源和条件。农民工多数子女只能进入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而要想进入正规的市内学校学习,要缴纳高额的额外费用,这对于普通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国家应加强法律的落实,同时制定出一些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法律保障政策。“一个公正的社会不能是在剥夺弱者的基础上使强者更强的社会,而应是强者扶助弱者从而使弱者变强的社会”。
2.制定父母返乡就业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
在西南民族地区,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主要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贫困落后,就业机会较少,赚钱的途径有限,不足以承担家庭的正常开销。但实际上,虽然相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来说,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依旧处于相对贫困落后的状态。但是,该地区所面临的并非是单一的经济贫困,却是自然人文资源富集而经济贫困落后的矛盾统一体,是一种相对的贫困。以往人们只是关注到了贫困落后的经济,而对自身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却“视而不见”,从而导致了“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局面。面对西南民族地区的这种特殊状况,国家和当地政府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实现当地就业或自主创业,尤其是返乡的农民工。农民工通过在外打工的实践,他们开阔了眼界,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和本领。同时,他们也接受了城市中诸多先进的创业观念。地方政府要积极主动地把握这部分有益于地方发展的力量,给予他们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证,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做大、做强,实现地方有效、持续的发展。这一举措也是促进地方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化合理发展,避免特大城市畸形发展的有利途径。当然,在为返乡农民工积极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落实我国《教育法》第56条的法律条款:“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从而打消农民对其子女能否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担忧。
3.完善学校教育补偿制度
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这几年来,关于农村留守问题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也随之凸显出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学习问题等也是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头疼的问题,解决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各类有关问题,是迫在眉睫的。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探究
1.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因素
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外出务工,而孩子往往是在爷爷奶奶家住,因此,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教育也是很缺乏,因为是寄住在亲戚家,所以说日常需要父母的教育也就变成了空缺,幼年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如果没有正当的教育,那么是很容易走偏路的。
2.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管理因素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校内校外合作教育的方面,也是非常不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授课教师不能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及时进行沟通。农村留守儿童的授课教师在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的时候,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数就只是应付了事。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育管理对策
1.家长要对孩子上心
要想提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那么首先就应该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做起,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正所谓看什么学什么,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而且父母的教育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孩子都是只听父母而不听他人,所以说,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2.学校要对孩子重视
目前,大多数的教育体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还是非常低,学校必须对农村留守儿童提升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必须要特殊照顾,这样才能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从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进行学习。
总而言之,必须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无论是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方面,还是学校的管理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进行更好的教育与管理。
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5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如何帮助这一批儿童在正常、健全的教育和社会体系中健康成长,对于我国全民素质提高、社会稳定、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的学习一般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普遍偏大,文盲的比例较高,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会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的学生过一两个月之后可能有所恢复,但最多也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甚至出现严重倒退。
(二)性格问题。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存在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相对较高。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道德价值问题。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良好的家庭管教氛围,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导致这些孩子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殊关注和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复杂,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家庭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比有些偏颇。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才现实点。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层面,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等基本生活需要,而缺乏道德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放纵、随意、任性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恶习。
(二)从学校来看,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三)从社会来看,社会教育扶持的缺乏。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一)家庭层面。家庭是教育儿童最初和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心挣钱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明确学习知识对孩子今后的重要影响,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二)学校层面。强化学校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大力抓好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对留守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从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做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层面。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要做好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2、扩大社会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关注,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宣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各方面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号召各地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行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在帮助及心理健康辅导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2]冯雅,马雪梅.我国农村儿童研究述评[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6
情感教育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或其直接监护人不在身边,他们在亲情、情感以及心理上都缺少关怀,而且,留守儿童与外界的接触很少,对外界的表现较冷漠,致使有些孩子性格较孤僻偏激,常出现在外与人打架斗殴的事故。
学习教育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是父母在城市打工,祖辈或者其他亲戚作为监护人。在教育上相比其他正常的家庭,存在隔代教育的问题,祖辈或其他监护人在对培养孩子的人格意识、学习能力辅导、监督以及关怀方面显得无力。农村的老年人多年龄偏大,本身身体差而且多是文盲,在学习教育上无力给留守儿童以有效的辅导,加上年龄相差太大又造成思想观念差异极大,二者存在明显的代沟。这一隔代教育弊端的凸显,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漫无目标、没有自觉性,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道德教育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其身边言传身教,致使他们在价值观的认知上没能得到有效的辅导和帮助,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和不良的行为,有时甚至会扭曲是非,不分好坏,养成很多坏习惯和不良道德品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有:
性格有缺陷。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到孩子人格塑造和道德观的培养。留守儿童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有效的心理呵护和关爱,往往会感到紧张焦虑,性格方面表现出内向、孤僻甚至自卑,情感也相对冷漠。留守儿童在这种缺乏有效呵护的环境下成长,致使性格上不同程度地产生缺陷。
学习能力差。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代为监护,存在隔代教育的现象。这些老年人由于本身的文化素养较低,无力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和监督。据调查,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辅导和监管致使其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的心理,甚至出现逃学、辍学现象。
心理上失衡。少年时的成长期是塑造一个人性格重要的阶段。父母在这段时间里不在孩子身边,使他们在最重要的成长时刻缺乏应有的关怀和温暖,必然导致其心理上失衡。有的孩子性格会越来越孤僻、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孩子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从而严重影响到健康成长。
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有:
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加强教育和培训,帮助这些人提升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让他们能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上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譬如,代监护人或抚养人应该多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方面提供帮助,关注孩子品德与心理健康,尽可能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关怀。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尽量多与他们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或者引导他们及时地向老师、同学、其他长辈请教。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制订出一套学习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监督和管理,督促孩子完成学习目标。在生活上,代监护人也应该给孩子必要的关怀和理解,注重孩子全面发展。譬如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在饮食上准备营养可口的食品,为孩子生长发育提供充分的营养。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加强与代监护人的联系,多与其沟通,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同时,也要注重与孩子父母联系,使在外面的父母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并与孩子多沟通,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工作。
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情感需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长期对父母的亲情是其他任何情感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学校要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子沟通提供条件,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为他们的情感沟通牵线搭桥。留守儿童往往存在和父母通话难的问题,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整合资源,为他们提供通话条件。譬如设立公共电话,开通“亲子热线”,让父母与孩子能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机会。还可以运用网络资源为留守儿童申请邮箱或者即时网络通讯工具,例如“QQ”等,通过网络传递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