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天的怀念插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天的怀念插叙范文1
凡是入选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无一例外是四要素俱全的作品。优秀作品中的四要素,其实都是非常讲究的。为便于解说,我们称之为“四特要素”。
那么,什么是“四特要素”呢?可将其总结概括为这样一句话:记叙文的写作,也就是讲述在一个“特殊时间”,“特定场景”里,“特别人物”所做的或发生的与之相关的“特异事件”。
以下简单举例说明:
一、“特别时间”
作家杨绛的作品中鲜有底层人物的作品,可是,她却写了《老王》一文,而且,从字里行间对于老王的死,透露出深深的愧疚。这绝不是作者的无病,而是老王死的时间太特殊了――就在最后一次去我家送香油和鸡蛋的第二天!老王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死亡,让作者反思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尤其是,社会上又有多少人像她一样未曾意识到自己的思想问题呢?作者为此特意作文,作品给予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二、“特定场景”
亦即“地点”。同样的故事、事件,如果发生的背景地点不同,它意义的深浅层次、社会影响力肯定是不同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写作者眼见的父亲的背影,透露出非同寻常的感人力量。其原因就是因为事件发生在祖母去世的特殊时间,更是因为橘子的店摊位置在月台的“那边”,给父亲背影的显现设置了一个特定场景――父亲必须去爬月台买橘子,才可以出现特写的“背影”――它浓缩了父亲对子女的全部的爱和真诚。
三、“特殊人物”
送书,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件,同学朋友生日时,人们会想到送书,长辈体现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的关爱也会想到送书。而鲁迅先生在枯燥的童年读书时代,一个不识字的“下人”,即“长妈妈”,居然能出人意料地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怎能不让人钦佩?!而且,事实证明,这套阿长送的书,对鲁迅先生影响深远――鲁迅先生据此还写出了一本书《故事新编》。
四、“特异事件”
造房子,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历朝历代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件,更是农村人对“生而为人”的人生意义的一种特定考量。那么,“父亲”要造一间有新台阶的新屋,就算作是一件“特异”事件了。“父亲”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意义就自然不同寻常。
原来,记叙写作有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看似固定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有固定!而是,为了写作的需要,将它们“特殊化”而已。
作家余华说:“在我所有糟糕和不糟糕的故事里边,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充其量是出于讲述的需要。”“所以,时间、地点、人物只是构建文章情节的粘合剂,可以尽量放大其存在的时空,时空一大,人物也就自然的缤纷起来了,文章情节出现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更自由、更不拘一格、更有个性。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文题,时间不一定是现在,可以是过去,还可以是未来;地点不一定是学校、家里,可以是工厂、街上、餐馆,甚至是美国洛杉矶,是两万年后的火星;还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人物不一定是同学、老师或家长,可以是街道王大妈,幼儿园的小点点,某公司的经理,古代的一位文人,只是有一条千万别忘记了,你在讲故事,要让人想听。”(《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崔学峰)
那么,怎样才能用好“四特要素”呢?结合初中现用人教版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来看看如何让作文中的时间“特别”不一般。在《秋天的怀念》文章中,作者写到的时间其实反复了三次:第一次,每当我脾气“暴怒无常”后恢复了平静时,母亲“总是这么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二次,是母亲去世前的一回,母亲说道:“北海的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可是,“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第三次,是文章的结尾处,文章写道:“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三次时间的交代,分别写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之处,贯穿了全文,使文章内容充分展开,其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为了达到“场景特定”,可以怎样设定呢?大家一定会记得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很多,可供选写的材料也很多,作者却独辟蹊径,通过两个不同的生活场景来组织材料,形成对比,既反映了鲁迅真实的童年生活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又激发了读者的思考――童年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当然鲁迅先生自己在《风筝》中已经做出了回答。
呼呼的寒风,鹅毛般的大雪,简陋的公交车站,呼啸的汽车,构成了一幅寒冷的马路场景,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很具有感染力。
第三,文中人物如何变得特殊呢?我们还是来举例说明。同学关系是我们现在每天面对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既没有古人的“义结金兰”,又不可以谈情说爱,那么,怎样的同学关系才能够变得“特殊”呢?我们看看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就明白了:用上一段插叙,我们是可以“同穿一条裤子”的好伙伴呀,老师都夸“我们是合二为一”。有这样的同学关系,却不能互换礼物么?到底是友情重要,还是金钱重要呢?这人生的一课是何其深远!羚羊木雕只是一个“达意”的手段――线索而已。
第四,如何让普通事情“特异”化呢?《散步》将普通的一件事情进行加工,出现两个不一般的“现象”:“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走小路”,因为母亲老了,不方便;“走大路”没有意思。通过第一个现象表现孩子的童趣;而通过第二个现象制造了一个家庭矛盾,从而使人物在解决矛盾中变得丰满了,文章一下子就变得充实起来了。
在事件要素中,我们知道,事件一般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而叙事时应当要将过程讲述清楚。那么,怎样把事件的经过讲清楚,并使之特别不同呢?进行细节描写,因为,细节是反映文章主题的关键。且看《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的咽气过程:
秋天的怀念插叙范文2
“有序”在作文中的体现就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它既指外在的段落层次,更指内在的思想内容。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要求,但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我们结合四篇以“春天”为话题的文章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有序。
二、例文展示
第一组
春之怒放
清晨,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给人一种生机之感,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春天。
春天,是一切事物的开始。它象征着新的生命、新的未来。花儿在春天开放。小草在春天发芽,大树在春天重新披上绿衣……它们选择春天作为新的开始,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而春天也因为它们的到来而更加充满活力。在这里,我们是春天,它们是祖国。祖国选择了我们,也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怒放。
今年,是60周年,这代表它已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走过了两万多个日日夜夜,而每一天中国都在发展,都在进步。每一代人都有过自己的春天,他们在自己的春天中见证着中国的成长,而当他们走出自己的春天进入另一个季节时,他们已经有能力让祖国更快前进,因为他们怒放过,瘦弱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旧时的细小不复存在。现在,没有什么能击倒他们。
我们的长辈已经成为那一棵棵参天大树,而我们仍旧在春天,仍然需要祖国的哺育。我们也有能力、有机会去怒放,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至少处于春天的我们不怕摔倒,不怕伤痛。今天,我们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一点点地进步,知识不断地增长,“贪玩”已经一丝丝地从我们高中生身上褪去,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春天,一年之际在于春,在春天里。我们要尽可能地充满活力,为怒放积蓄能量。
春天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一年的春天只有那几个月,而人一生的春天也只不过短短十几年,但是它的影响却是一年、一生。春天发芽的小草到秋末才会死去,春天开出的花可能会结出果实,而果实可以很长时间不变坏。同样的,我们那短短十几年的春天可以影响我们一辈子,也可以影响我们的祖国,甚至可以影响永世。
春天里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当然我们的春天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珍惜我们的春天,把握我们的春天吧,让我们去怒放,让春去怒放。
破 冰
三尺之厚的坚冰,等待着春水将它浇注,将它融化。
――题记
“砰”地一声。房门关了起来,留下死寂般的沉默。饭桌上,父亲低着头,一言不发。我亦无语,撂下碗筷,独自回到房间。经过父母房门时,隐隐传来啜泣声,断断续续,如刀般绞进我的心里。
我默默坐下,像母亲小时候亲抚我睡觉一样,轻拍着她的背。望着她哭红的双眼,我忍不住想:这是第N次了,这样下去非要弄到那个地步吗?
回到房间,在日记本里写下一句话:“今天他们又吵了,第N次……面对父母如坚冰一样日益加厚的隔阂,我束手无策。”
也许他们真的该分开,可是因为我的存在,给这层坚冰固定了只有一把钥匙的锁。
我等待着春天,他们也在等。春水,何时才能将那坚冰融化啊!
我开始思索,当窗户透进第一缕春光,我的脑中出现了一丝灵光。
我走向父亲,他正独自对着墙壁,看着他落寞的背影,我感到了寒冰般刺骨的痛。“爸爸,我们一起劝劝妈妈吧,你和妈妈和好吧,好吗?”我小心翼翼地问。“唉――”深重的一声叹息,“我又不是不想,你妈那个脾气……”“我会帮忙的。”带着小心收集来的兴奋,我做了个美梦。
第二天,悄悄走进母亲的房间,发现她已坐在床头,仿佛在酝酿着什么。我赶忙把父亲拉进来,母亲先是一愣,又突然明白了什么,正准备起身离开时父亲说:“今天我们一家三口出去玩玩吧。”我拽着母亲连说:“好,好!”,出了门,大家都不作声。我只好说:“啊。春天就是不一样啊,一眼望去,什么都是新的,你们是不是也该重拾青春呢?”我隐约看见他俩嘴角微微泛起的笑,是怀念那过去的青春吧。不知什么时候,父亲已走到母亲左边,牵起了母亲的手。母亲抬头,望见父亲温柔的面孔,目光也柔和起来。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春天,那层冰就在父亲、母亲温柔的目光中融化、荡漾开来。霎时,广场上的花朵也竞相斗艳。这一季的寒冬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盼望着,盼望着,冰融化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两篇文章阅读下来,相信同学们都能看出它们的差别:前劣后优。除了在语言的通畅、内容的充实、文体的鲜明等方面两文有差别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条理”上的差别。
例文1写得可以说是杂乱无章,例文2则脉络分明。例文1想写的是,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春天,他们也像自然的春天一样充满活力。但文章在布局时却出现了混乱,它在开头叙说了自然的春天充满活力后,并没有马上转入对处于人生春天的青少年的描写,而是插入一大段有关共和国与老一辈人的议论,这一段不但使得文章文体出现了偏差,而且改变了原文主题瞄准的方向。当后两段回到“青少年”时,内容上又发生了扭曲,也没有围绕“显示活力”与“怒放”来写。这样就使得整篇文章十分杂乱无序。例文2写的是面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恶化成“冰”,“我”由忧伤到思考再到用自己的努力“破冰”的过程,全文叙事完整,脉络清晰,显得井然有序,兼之感情真挚,细节生动,结尾意韵深远,在考试中可以判为一类卷;而例文1只能判为三类卷。
第二组
感悟春天
漫步在西湖边的小石径上,感受着轻风拂面、柳絮飘飞。倾听着树枝摇曳、鸟儿细语,嗅着泥土的芳香、花儿的清香,享受着春天带来的美好。
春天是思考。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漫步在盎然的春色中,放下心中烦恼,深吸一口气,将心交给大自然;躺在柔软的草坪上,闭上双眼,想想自己的人生,多少成功与失败,多少笑容与泪水,只不过是人的不经意的动作,人最终是属于自然、属于这美好的春天的。冬天的残枝败叶、冷冽寒风,春天的花红柳绿、轻风拂面,一切的一切不正表明春天作为四季之首,有包容一切、改变一切的权力吗?我们要从伟大的春天中寻求、思索人生的道路和原则,我们要学会像春天一样思考,不管一切变得多坏,我们总有改变它的能力。并从思考中寻求力量。
春天是记忆。每个人都有痛苦的时候,可人总习惯于将美好的时光刻在脑海,留在心里。因为那是我们的“春天”,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与人生的希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走下去。
当我们苦闷的时候,可以将“春天”的记忆“翻”出来,去品味,去感受,这正如春天,拥有盎然的春意后,才能经历炎热的夏天、落魄的秋天和寒冷的冬天。因为春天是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记忆,它能储存一年中最美好的东西,并且牢牢地、深深地镶在心里,那里全是美好。
春天就是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充满朝气与活力,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自信,我们快乐,如同春天树木的茁壮成长。如同鸟儿的欢快鸣唱;我们天真,我们可爱,如同欢悦的鱼儿;我们热情,如同绚烂的花朵。在这美好的春天中,我们变得更加“春天”,因为我们感受了春天,品味了春天,就如同我们感受了自己、品味了自己。因为我们就是春天,春天就是我们。
不要再犹豫了,放下手中的笔,摘下厚厚的眼镜,放下沉重的书本,和我一起去感悟春天吧!
感悟春天
我喜欢春天,喜欢在春天的早晨捧一卷唐诗,静静体会春天带给我们的感悟。
春天是诗意的季节。有许多美好的诗句赞美春天:当春天来到,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也有“斜风细雨送春归”。春雨滋润大地,正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当你走近的时候,看不见草色,而从远处看,那嫩绿的颜色却浮现在眼前。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
春天是生命的季节。瞧那些不知名的草儿高高地昂起头,诉说着它们的生命力有多么旺盛;再看看那河边的柳树,嫩绿的抽出的芽,长长的发丝已垂至水面上,在微风的吹动下,点点涟漪铺展开采。那村中的孩童们也成群结队地出门享受春光了,瞧瞧他们,一个个光着脚丫爬上柳树,折了几根柳条下来,编了几顶帽子戴在头上,互相打闹着,爬上了山坡,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打滚,从山坡的上头一直滚到下头,这是在与大地母亲拥抱吧,衣服上沾满了草汁也全然不顾。这样来回爬上去,滚下来,流汗了也不在意。他们知道,太阳在对他们微笑。
春天是温暖的季节,它是温馨甜蜜的。一个晴朗的早晨,阳光暖暖地照着,我们几个孙辈搬出一张椅子,让久未出门的奶奶坐在院子里的树下。我们帮她捶背,用梳子给她梳头,那银色的发丝上,阳光在上面跳跃。这时奶奶幸福地笑了,一边笑还一边给我们讲书上看不到的故事,那些都是老掉牙的故事;我们却仍然听得有滋有味。村中有人路过,都投来羡慕的目光。院里的景色如此美好,梨树白,桃花红,奶奶就坐在桃树下,桃花落在她的身上,奶奶的脸红了,就像以前一样年轻。
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一起感悟春天,那诗意的、具有生命力的、温暖的春天!
这两篇文章,从外形与语言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许多同学恐怕也会给它们打出不相上下的分数。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比较,认真推敲,就会发现它们还是有高下之分的。它们的最大差别也在条理上。
例文3采用片段组合式结构,虽貌似整齐有序,但三个片段之间的内在关系却很混乱。文中的“春天是思考”“春天是记忆”“春天就是我们”三个统领段落的中心句,关系很难界定,既非并列,也非递进,更不是对照与总分关系。同时,用“思考”与“记忆”来阐释春天也没有抓住春天的特征。例文4则不然,中间三段层次清晰,内容具体。“诗意的季节、生命的季节、温暖的季节”三个中心句不但准确抓住了春天的特点,而且三段之间由景到人,层层深入,无论是外在结构还是内在层次上都十分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