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实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实录范文1
[关键词]诗心语文 教学实录 儿童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04
【教学内容】
自编教材。
【设计理念】
1.偏爱地域嬉乐文化。地域嬉乐活动情趣含量高,亲和力强。我们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吁求,热驱嬉乐活动,有效引爆和积蓄学生心中的快乐。
2.自由涨涌原初童趣。童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有童趣才有好的儿童诗。通过审美与嬉游,解除心灵的遮蔽与束缚,这样让学生内存的童趣得到充分的膨胀。
3.柔性铺设美感底板。儿童诗不仅是热闹,还要有美的元素、美的意境。要时时链接相匹配的纯美背景,催发儿童心中的诗情画意。
4.和谐匹配诗化语言。写作前,要为学生编辑相关的文本,获取写作主体的全息资料。有效地内化、活化那些具有诗化生成性的文本,这样才能为诗情的喷发做好语言积蓄的准备。
【教学目标】
1.启动审美观察,让学生体味苇海之美;放手让学生嬉戏苇叶,享受苇叶之乐。
2.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在审美和嬉戏的交融中积蓄绿苇诗情。
3.直观地积蓄优秀儿童诗的图式,掌握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现场学写一两首绿苇儿童诗。
4.保护学生的童趣,发展、丰富学生的诗性童年。
【教学实录】
一、欣赏绿苇之美
(一)苇海音画――苇中有诗,有凝视就有美境界
课件出示苇海图,并播放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卫东朗诵的散文 《苇海》(作者:徐烨。 指导老师:朱国忠)。
我的家乡在通州五接。长江从我们家乡的门口流过。它慷慨地赐予我们一个江中翡翠――开沙岛。
春天,在环绕小岛的每一个沙洲上,芦苇娃娃醒了。它的根向地下钻,芽向地面透,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苇娃娃真会打扮自己啊!你看,它还穿着青紫相间的时装呢!
夏天,苇娃娃长成了翩翩美少年。一片片苇叶是少年手中的一支支箭;一根根苇秆是少年手中的一条条枪。苇少年日夜守卫在江堤畔、沙洲上,真可谓英姿飒爽。
芦苇正在茂盛的时期。一溜溜苇帐就是一道道绿色的墙,五百里苇丛就是绿色的海洋。有那么多的绿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近处的呈墨绿色,远处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浅绿色。风一吹,那苇浪就翻滚着,欢笑着,一层赶着一层,轻轻流入云际。这苇海完全可以和东北的林海、北大荒的草海相媲美。
……
如果这个季节来做客,定会让你大饱眼福,不仅可以看到来此旅游的天鹅、大雁、野鸭,并且能欣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观。
这就是我家乡的苇海,我们心中最美的地方。
【点评:有美才有诗,诗情从画意来。从审美观察入手,为儿童诗的生成铺设宏美背景。】
(二)苇海印象――画中有诗,有美景就有儿童诗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濒江临海,到处都有芦苇俊秀的身影。苇海早已成为家乡的一大景观。我们还专程去那儿看风景呢。能说说苇海留给你的印象吗?
生:美得那么神秘。
师:时时牵着我们的心,处处动着我们的情。神秘才有魅力。
生:大片大片的芦苇丛中,有水鸟在飞舞,有孩子在奔跑,欢声笑语回荡在苇海的上空。
师:那是生命的欢舞,心灵的歌唱。
生:苇海是水鸟的天堂,这里可以欣赏到鸟儿深情的歌唱。
师:满耳是歌。一个气势恢弘的露天音乐广场。赏美景怎能没有诗?“不有佳作,何伸雅怀?”诗从哪里来呢?有美就有诗,画中有诗。(板书:诗)我们把刚才所说的苇海之美排一排,连一连,就是一首诗。看来写诗并不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苇海写儿童诗,写我们自己的诗。(在“诗”的前面板书:童)
【点评:美画入目,化为心语。心语倾泻即为诗句的流淌。】
二、舞动绿苇之乐
(一)苇叶奇趣――爱中有诗,有故事就有儿童诗
1.亲近绿苇,审美观察。
师:同学们,苇海四季如歌,只要你带着爱的情感去凝视它,就会发现每一片苇叶上都写满了诗。拿起清鲜的苇叶,好好地看一看,轻轻地闻一闻,有什么发现?
生:我看见它上面有许多茸毛,还有许多细细的纹路。
师:你的观察细致入微。
生:根部碧绿,色泽逐渐变深,尾部呈褐色。
师:色彩并不单调,有变化才有美。这是一个五彩的和弦。美永远属于细致观察的人。
生:我做了个深呼吸,一缕甜美的清香飘入我的心中。
师:这是大自然母亲甜美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生:如绿色的绸缎。
师:你眼中的苇叶与众不同。
生1:苇叶像少女的秀发,像一面玲珑的绿旗。
生2:绿苇是一个翩翩美少年。
师:这就是我们家乡的芦苇―― 一个美的符号。家乡美,美就美在绿芦苇。
生:卷曲自成扁舟一叶――独苇舟。
师: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这是大自然赐送给我们的礼物。
生:苇叶就像碧玉妆成的一支长矛。
师:神奇的绿苇,大自然的杰作。
生:绿苇是一个绿精灵,跳跃着的绿精灵。他们身上充满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给人一种清新、跳跃之感。
师:这是生命的活力。那飘动着的正是大自然母亲柔美的丝带。
2.立体梳理,整合表象。
师:我们来梳理一下:青青苇叶,色如――
生:翡翠。
师:清香胜过――
生:槐花。
师:形似――
生1:绿色的绸缎。
生2:苇叶似一把把绿色的宝剑,又似一只只纤纤玉手。
3.创设场景,引生逗趣。
师:你们眼中的苇叶是这样的奇美。如果现在你从苇海边走过,看到一个小男孩,紧紧拽着妈妈的手,哭着闹着要买宝剑。你能用苇叶把小弟弟逗乐吗?
生1:小弟弟,看,这苇叶就是宝剑,拿去玩儿吧。
生2:小弟弟,芦苇是大自然制造的宝剑,你可以丛苇海里任意挑选啊!
师: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我连忙摘了一片绿苇叶,飞向小弟弟,并说:“别哭了。你看,苇海里,宝剑成千上万。”
师:小弟弟有什么反应呢?他一定会破涕――
生1:为笑!
生2:小弟弟瞪大了眼睛,破涕为笑,这宝剑绿绿的,软软的,还香香的呢!
师:你用苇叶逗小弟弟,也许会激发起他对绿苇剑的兴趣。他会天真地提出什么要求来呢?
生:“来来来,我要和你比剑。当心,宝剑!要刺到你了!”
4.提示分行,凸显童趣。
师:多么富有儿童的情趣呀!把你们刚才逗小弟弟的话分行写来,就是一首妙趣横生的儿童诗。巧妙一逗,好诗一首。真羡慕你们的才华呀!
【点评:这是在与自然的融合中发现生命的诗意。与儿童的脉搏共振,通过逗乐的游戏趣化成妙趣横生的儿童故事,在轻松的嬉乐中巧妙地生成了一首令人忍俊不禁的儿童诗。】
(二)苇哨音乐――曲中有诗,有音响就有儿童诗
1.绿色音乐,尽情演奏。
师:苇叶里还有诗呢!把清香的叶片含在嘴里,吹一吹!把它卷一卷,再吹吹看。吹出变化,吹出节奏,一起来!边吹边听。
2.相似联想,捕捉乐音。
师:吹得很过瘾吧!你听到了什么?交流交流。像什么?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苇哨中有朴实无华的音律。
师:简约,大美!
生:风吹苇荡,吹出和谐唱腔。
师:绿色便是和谐。和谐便是优美。
生:苇哨发出的是一首沁人心脾的神曲。我感受到了轻松、愉快的元素。每一个音符给我的感觉都似骑着骏马在奔跑,使人心醉。
师:绿色乐器,是我们快乐的天使。
生:有人感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悲壮,有人感慨《致爱丽斯》的柔美,但这哨音才是我心中最美的声音,是大自然赐给我的音乐之梦!
师:梦幻的旋律,自然的绝唱。“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提供模板,引导写诗。
师:看来,苇哨是个出色的口技演员,模仿各种声音最神气。请说出各种美妙的音响。一会儿――
生:拉小提琴,婉转;
师:一会儿――
生:弹琵琶,清脆。
师:刚刚还是悠扬的短笛――
生:现在又成了大嗓门的喇叭。
师:听!怎么有婴儿在啼哭?加上一种有趣的声音。
怎么有――
生:老虎在吼叫?
师:噢,原来是你――
生:苇哨!
师: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顽皮的孩子。
师:什么颜色的?
生:绿孩子!
师:成了!一首诗又写成了!
4.关注音响,学会倾听。
师:有音响就有诗啊。你们从苇叶上吹出了音乐,还吹出了童年的诗。你们不愧是天生的诗人!(板书:音响)
【点评:儿童的世界热闹非凡:有令人心醉的音乐,有充满奇趣的声响。用心倾听,展开联想的翅膀倾听,就能捕捉到大自然美妙的绿色乐音。乐音铺陈,诗歌即成。】
(三)苇船远航――梦中有诗,有幻想就有儿童诗
1.制造苇船,体味生趣。
师:苇叶是个神奇的魔术师!能变出会唱歌的苇哨,也能变出爱航行的小船。下面大家就来做一做绿苇船,进一步体味绿苇的生趣与诗意,边做边想象。
2.绿船博览,展示特色。
师:做好了吗?举起来看看。能说说你的绿苇船的特别之处吗?
生:我的船,大船中有小船。
师:母子船,风雨同舟。
生:我的船,有三角形的绿色船帆。
师:直挂云帆,一帆风顺。
3.苇船下水,航行快乐。
师:苇船渴望远航。赶快让我们的苇船下水远行吧!
4.装载梦想,驶向未来。
师:苇船该进港了吧!在你的想象中、幻想里,你的苇船装着什么呢?
生:这是一只梦之船,它将搭载着我们的童真,驶向梦的远方。
师:有梦就有未来。
生:船里装着我的期望与祝福。
师:能说说你的期望与祝福吗?
生:我们即将毕业,我期望能上一个好的中学,祝福每位同学前程似锦。
师:祝你们如愿以偿,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生:乘载着和平,驶向五大洲,让和平的绿色阳光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师:和平之船,胸怀世界,目光远大。
5.飞翔想象,寻觅奇趣。
师:苇叶真神奇,还能变出什么东西来呢?请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寻觅绿苇的奇趣。
生:我想用它折成一架飞机,让它翱翔九天,飞向成功。
师:将来就是宇宙飞船。
生:我要用清鲜的苇叶装订一个日记本,记下家乡美丽的剪影。
师:这是绿色的日记。
生:能变成一个绿篮子,装满我们五彩的梦。
师:童话的眼光看世界,一切都是诗。
生:做成绿玉宝剑。
师:绿色宝剑,绿色体育,可以向绿色奥运推荐。
师:由苇叶引发的奇思妙想,正是一首首富有童趣的诗,是我们写儿童诗的好素材。
【点评:嬉戏产生快乐,即诗。梦想芳菲心园,心愿即诗,教者深谙快乐是儿童诗的主旋律,梦想是儿童诗的主色调。】
三、流淌绿苇之诗
(一)同题比较,在全息鉴赏中悟诗法
师:快乐是可以传递的。老师也随着你们快乐,成了一个儿童,快乐出了两首绿苇诗。现在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请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出示第一首。学生自由朗读)
转风车(一)
绿色的风车转得真快,只能看到它的影子。举着它奔跑,苇海荡漾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出示第二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转风车(二)
做成了一个绿绿的风车,我牵着它的手,在苇海畔飞奔,只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声。
“慢点,慢点!”同伴为我担心。“奇怪,奇怪!怎么停不下来?”
啊?是谁施了魔法!明明是风车,怎会变成飞机的螺旋桨?
“哈哈,报告机长,我是苇海一号。我要起飞了!”
(教师将话筒递给一名男生。男生声情并茂地朗诵第二首诗,读出了诗中的童趣。听课教师鼓掌)
师:(激动)朗诵家!感谢你读出了我的诗意,诗中的快乐。掌声已经说明一切。但我还是想问:你们更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喜欢第一首,因为它写得比较简洁。
师:简洁也是一种美。
生:我喜欢第二首,诗中有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师:好的儿童诗里往往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你有一双慧眼啊!
生:我心中没有喜欢这个概念,只荡漾着快乐。
师:你看出了快乐是儿童诗的主旋律,很有眼力。至于喜欢与否这是你的自由。但是,我喜欢你的回答,你所说的真话,在我听来是一首诗。因为所有发自内心的话都是诗。
生:第二首中,把风车比作飞机的螺旋桨,用了比喻的手法。
师:神奇的比喻。
生:我喜欢“我牵着它的手”这一句。
师:情趣盎然。
生:明明是风车转得快,脚步轻快,作者却说:“报告机长,我是苇海一号。我要起飞了!”
师:奇妙的想象。
生:有较多的对话。
师:语言活泼,相比较而言,第二首更有诗味,更有童趣。
(二)主弦重奏,在真情激励中明晰旨趣
师:其实写儿童诗,你们是我的老师。儿童诗是你们的诗。而老师不再是儿童。你们一定能超过我!我相信你们写的儿童诗里一定会有更多的图画,更多的音乐,更多的快乐,一句话会有更多的童趣。
(三)音画回旋,在绿色熏染中倾吐心曲
1.选择题材,真情写诗。
师: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的诗。可以写苇海之美,也可以写苇海之乐。
2.创设情境,催发诗情。
播放背景音乐和奇美的绿苇图片。
(1)苇海之美系列:苇海四季风光。
(2)苇海之理系列:芦苇成林成海。
(3)苇海之乐系列――
制作之乐:造苇船、卷苇哨、折风车;采割之乐:摘苇叶、割芦苇;捕钓之乐:捉蟛蜞、钓小鱼、摸蚌网虾。
3.分享经验,柔性指导。
(巡视,指导学生写诗)
四、分享绿苇之颂
(一)点燃热情,引发共享
师:写好了吗?才华横溢的小诗人,绿苇诗情一定在你们心中澎湃。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个绿苇儿童诗朗诵会,相互分享一下心中流淌出来的绿苇诗。
(二)同位解读,分享诗语
师:请出第一位小诗人。
(学生朗诵)
苇海漫步
毛禹
我漫步在阳光下,
看阳光、看白云、看蓝天?
不,吸引我的是那翠绿的苇荡。
看他们,好神气!
有鸟儿为他们歌唱,
有风儿为他们舞蹈。
看他们,好快乐!
向天空诉说一天的趣闻,
向大地深情快乐地歌唱。
沙沙沙,
沙沙沙……
有谁能像他们一般无拘无束,
又有谁能像他们一样快乐生长?
他们追求幸福,
是因为他们让小鸟在这里安家;
他们追求完美,
是因为他们为大地增添光彩。
沙沙沙,
沙沙沙……
生1:毛禹的诗写得很优美,是一首唯美风格的诗。拟人手法的运用,更添诗的情趣。
生2:写得有声有色,让我们有一种身在苇海的感受。诗歌还用了反复的手法。
生3:传达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拥抱自然,享受一种余裕的生活。
师: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
(三)自我阐释,还原经验
学生自我评价,自我阐释。
从一枝苇到千枝苇
陆彦臣
一枝绿苇
那么细,
那么柔,
好像比头发还要容易断呢!
可千万只苇在一起,
就成了苇丛。
绿绿的苇丛,
风过,
苇丛摇摇头;
雨过,
苇丛也只是弯弯腰。
千万簇苇丛在一起,
就成了大苇荡。
苇荡呀!
你比顽石(磐石)还要――
坚固;
你比钢铁还要――
坚强!
生:这首诗,我借一枝苇和千枝苇,形象地告诉人们这样一个哲理:孤军作战,势单力薄;精诚团结,力大无穷。
(四)催发诗情的升华
教学实录范文2
知识与技能: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出示前置性作业,引出课题
师:上周我们学习了平均分,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周五的时候老师已经把前置性作业布置下去了。现在打开预习本,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和本小组同学回想一下第一题和第二题的做法,看谁做得更准确。哪个小组愿意来和大家分享。
生:现在我们小组来汇报。
生:我是读题队员,我来读题。
生:什么是平均分?你能举例吗?
生:我来回答,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有10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5个。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这道题谁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来汇报。
生:我们是这样分的。(动手摆)
生:谁的摆法和我们不一样?
(生答略)
二、汇报前置性作业,出示课题
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多种摆法我们看到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个盘子里放3个正方体。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平均分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数字很小,所以我们可以用摆的方法来做。如果提供很多学具难道我们也要这样摆吗?这样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这种方法就是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除法”。(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18页看书中的例4,然后结合你的前置性作业和小组同学一起交流一下第三题的做法。
(师板书例四)
师:谁愿意来说说第一题,你都知道哪些和除法有关的知识?
生1:我知道除法和乘法有关。
生2:我知道除法是用乘法口诀来算的。
生3:我知道除法和乘法是相反的。
师: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真是有心的孩子。
师:第二题谁会做?我们请同桌合作来完成这道题好吗?注意各自的分工。
生:我知道这个符号是除号。
生:先写点再写横。同学们我说得对吗?
(师纠错)
师:除号应该先写横,再写上下两个点,并且两个点要对齐。
师:知道了除号的写法,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来计算。大家看例4,通过看书和动手操作我想你们都知道了这道题怎样列式,我们一起列出来好吗?
师:像这样的情况,当遇到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来计算。来看12÷4=3这个算式,我们把几个竹笋平均分?
生:把12个竹笋平均分。
师:12是被分的数,应写在除号前面。谁知道4代表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了4份。
生:4写在除号后面。
师:那3是什么意思呢?
生:每盘分得几个?
生:每盘分得3个,就等于3。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题意列出算式,那么你们能不能说出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呢?12÷4=3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和第四题,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答略)
三、出示习题,巩固应用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那我们就一起做几道题,看看大家是不是真学会了。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教学实录范文3
为了进一步开展并落实我县初中阶段“教学规范达标”活动,促进初中教师钻研教材、教法和学法,提升初中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我县初中教学质量,经研究决定,特举行2008年**县初中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实录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本次活动相关学科分别为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思品、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共10门学科,参加对象为全县初中教师(兼任两门及以上学科的教师可以参加相关1-2门学科的评比)。
二、选题范围:
教学设计:各相关学科教师要求针对现行使用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新课程教材为主。
课堂教学实录:选取本人在平时学科教学中觉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节课,以文字形式将其实录下来。
三、写作要求
(一)教学设计要形式规范、内容详尽、符合新课程理念,并附500—1000字的设计说明或自我评价。
1、设计内容包括课题、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及设计说明(或自我评价)等板块。各学科建议参照“**市初中学科备课常规”提供的相关学科精品范例进行设计。在教材内容分析中先注明教材版本、年级、册和单元(课)。
2、书写体例:
⑴课题: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教学设计(第*课时)”,三号黑体字。
⑵正文:正文内容要全面,教学流程要具体。一般以“一/(一)/1/(1)”的序号排列。大标题小四号黑体,正文五号宋体,段落行距为1.25倍,页边距设置均为2.5cm。
⑶设计说明或自我评价:标题小四号黑体,内容五号楷体。
3、字数要求:每个教学设计为一个课时,字数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
4、打印要求:文稿用A4纸打印,正文不能出现姓名及单位。承诺书、封面各1份,参评文稿一式3份。
(二)课堂教学实录应突出真实性、典型性、实用性,并附500—1000字的教后反思或自我评价。
1、课堂教学实录内容包括课题、教学具体过程(不仅要写出师生对答过程,还要写出师生当时的行为和情态)及教后反思(或自我评价)等板块。
2、书写体例:
⑴课题: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课堂教学实录(第*课时)”,三号黑体字。
⑵正文:正文内容要具体全面。正文五号宋体,段落行距为1.25倍,页边距设置均为2.5cm。
⑶教后反思或自我评价:标题小四号黑体,内容五号楷体。
3、字数要求:每个课堂教学实录为一个课时,字数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
4、打印要求:文稿用A4纸打印,正文不能出现姓名及单位。承诺书、封面各1份,参评文稿一式3份。
四、送评要求和办法:
1、各学区、直属学校按规定篇数向县教研室推荐。(见下表)
篇单
数位
类别
灵溪
龙港
宜山
钱库
金乡
马站
矾山
桥墩
直属
教学设计
35
35
20
25
25
20
20
20
10
课堂教学实录
35
35
20
25
25
20
20
20
10
2、本次评比的截止时间为3月28日。各单位选送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必须在此之前送**县教育局教研室陈兰香老师处(207室,联系电话:64718867,手机658166),逾期不候。
五、其他:
本项活动不收评审费。
教学实录范文4
1.复习音阶
师:愉快的音乐课又要开始了,看到你们真高兴!你们学习竖笛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谁愿意给大家讲解一下吹奏竖笛的姿势和吹奏方法?
生:身体坐直。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孔堵严,轻轻吹,发“tu”的音。
师:现在给大家10秒时间自由吹奏唱名“do”。(学生自由吹奏唱名“do”)
师:我们一起把音节吹奏一遍。(教师弹琴,学生吹奏)
2.展示吹奏
师:下面我们来复习两首歌曲《秋天来到了》和《我有一只小羊羔》。
3.趣味练习
师:你们吹奏得很好。现在你们来模仿老师的吹奏好吗?
生:好
(师引导生吹奏相同旋律和相反旋律)
4.音乐接龙
师:你们吹奏得真好,老师也想加入,可以吗?(教师出示乐谱,师生接吹练习)
二、合作交流,生成目标
(一)学习吹奏变化音“#1”和“#4”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风格
师:同学们,你们吹奏得很棒!现在老师想给你们吹奏一首加拿大民歌《红河谷》,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请你们认真听,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吹奏歌曲《红河谷》,学生说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吹奏这首歌曲。(板书课题)
2.空笛练习,找出不会吹的音“#1”和“#4”
师:请大家拿起竖笛,看乐谱进行空笛练习,找出不会吹奏的音,并把有困难的地方(如变化音、难吹奏的节奏型等)在黑板的乐谱上圈出来。
师根据生找出的难点,总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板书。
3.生成学习目标
(1)会吹奏变化音“#1”和“#4”。
(2)吹好弱起拍。
(3)会吹奏歌曲《红河谷》。
4.出示导学指要1: 吹奏变化音“#1”和“#4”
师:请同学们先读导学指要1的内容,再看图解,分小组学习变化音“#1”和“#4”,最后两组同学进行交流。
师讲解变化音,让学生听一听变化音与自然音的对比。
师:现在1、2组同学,练习吹奏“#1”, 3、4小组同学,练习吹奏“#4”。吹奏熟练后,举手示意老师。
学生到前面讲解两个变化音的吹奏指法,全班共同吹奏。
(二)学唱旋律
1.出示导学指要2:用模唱法学唱歌曲
学生读导学指要2的内容
2.用模唱法学唱旋律
学生在老师弹奏的旋律下模唱旋律。
师:要想唱好旋律,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需要我们复习一下,请同学们看一下导学指要3。
三、复习旧知,探求新知
1.出示导学指要3:复习4/4拍的强弱规律,知道弱起拍;在老师的指挥下唱好弱起拍;以四人或二人小组为单位,练习吹奏歌曲《红河谷》。
学生读导学指要3。
2.复习4/4拍的相关知识,在老师的指挥下唱好“弱起拍”。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4/4拍的强弱规律,大家一起说一说4/4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生:强--弱--次强--弱。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歌谱的第一小节。第一小节只有一拍,4/4拍的歌曲应该每小节有四拍,它不够四拍,那它就叫不完全小节。按照强弱规律正好在弱拍上,所以也叫弱起小节。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4/4拍的指挥图示(教师出示大屏幕),跟老师接唱一下弱起拍。
生在师的指挥下,练习唱好弱起拍,并跟琴完整地唱一遍乐谱。
四、小组学习,点拨引导
1.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由练习吹奏《红河谷》。2.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吹奏。
五、当堂检测,反馈提升
学生跟伴奏吹奏歌曲《红河谷》。
师: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吹奏,行吗?
生:行!
师:我来吹奏第一遍音乐,你们来吹奏第二遍音乐,间奏过后我们一起吹奏第三遍音乐,我们一起试一试?
教学实录范文5
1. 敢于面对失败,懂得失败是人生的必修课。
2. 能做到不气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3. 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保持乐观的情绪。
难点: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从中获取有效战胜失败的信心。
课前准备
1. 回忆自己曾经失败的事例并写在纸上。
2. 收集古今中外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事例及名言。
3. 调查采访身边的人,收集由失败走向成功的真实故事。
活动过程
课前热身:
趣谈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随后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让孩子们伴随歌曲律动。
板块一:直面失败――失败无处不在
师: 同学们,在每次活动中,你们希望自己失败呢(板书:失败),还是成功?(板书:成功)
生(斩钉截铁地):成功!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竖铅笔”。请听好游戏规则:站起来将右手反在背后,用左手的食指将铅笔竖在桌子上不倒,十秒钟之内完成就算成功。听清楚了吗?
生(齐声):清楚了。
师:全体起立!高举铅笔,预备――开始!
(播放秒针行走声音,学生专心竖铅笔)
师:时间到!请成功的同学高举手臂!太棒了,请大家把掌声送给这些成功者。看得出,我们的成功者个个都兴高采烈。现在,我倒是很想采访一下游戏失败了的同学。(走到一个同学的面前,亲切地问)你现在心情如何?
生:我很伤心!我手一放,铅笔就倒了!
生:同桌很容易就竖起来了,我的铅笔竖起来又倒下去了,真是很不甘心。
师:嗯!老师很理解你们!其实,失败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也无处不在,你们还经历过什么样的失败呢?(交流自己回忆的事例)
生:上次期中考试,我因为动作慢,作文才写了一半,结果考砸了。
师:你在学习上曾经失败过。谢谢你将失败的经历与我们分享!
生:我看同学滑滑板,我上星期也去学了。但是屁股都摔麻了,到现在也没学会。
师:你想学一样本领,跟上潮流,却失败了。还有其它不同方面的失败经历吗?
生:昨天,我参加学校里的讲故事比赛,本来背得很熟的,结果,比赛时想不起来了,只得了三等奖。
师:的确,失败常在。那么,当你失败时,心里有过担心、害怕吗?(板书:怕什么?)
生:我怕爸爸妈妈骂我、打我。
生:我怕老师批评。
生:我担心别人看不起我,也会觉得自己很没用。
生:有时候,花好长时间准备,结果还是失败了,会很失望,就不想再争取了。
师:失败之后所产生的忧虑、紧张、失望,我相信许多同学都可能经历过,要知道,“常胜将军”是很少的。下面,请大家将这张写着失败经历的纸对折,再对折,左右交叉,打个结。看,失败常常成为我们的一个心结,困扰着我们。不管这个“结”怎样,我们先把它放在一旁。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小游戏以及分享个人失败经历的活动,让孩子“我口说我心,我心诉我情”,深入失败的背后去触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为之后战胜失败的努力作好了心理铺垫。而且,直面失败是需要勇气的,教师在此充分鼓励学生坦言自己对失败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之中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
板块二:领悟失败――失败并不可怕
师:失败真的可怕吗?我们能不能战胜它呢?有一个小男孩,名叫小强,他也有一次失败的经历想要跟大家倾诉,愿意倾听吗?
(播放录音:我叫小强,读小学四年级。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参加了学校的跳高训练。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很有实力,可是今天,我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运动会,却没有拿到名次。唉,我觉得自己好失败!真不知道今后还是否要继续参加训练呢!)
师:你们也都是四年级的学生,你能告诉小强该怎么面对失败吗?让我们先来看看爱迪生的故事吧!(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故事)
现在,你们最想对小强说些什么呢?(投影出示:读了爱迪生的故事后,我最想对小强说 ……)
生:小强,你别灰心,要像爱迪生那样不怕失败。(师竖起大拇指)
生:小强,你只不过失败了一次,爱迪生失败了六千多次都没放弃!(师微笑点头)
生:小强,你要坚持不懈,再努力训练!(师板书:坚持不懈,同时竖起大拇指)
生:爱迪生被别人那样嘲笑都不怕,何况你都到市里比赛了,已经很了不起了。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真好!知道吗?或许就是这无数次的失败,才造就了爱迪生这个发明大王。正如爱迪生所说的:“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投影出示失:败并不可怕!)
【设计意图:教师用同龄人的失败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通过心理投射来激发学生想要战胜失败的意愿。同时,为了避免学生泛泛而谈,教师巧妙地穿关于教材中“爱迪生故事”的阅读,以“对话”的形式来启发学生表达对失败的看法,进而体悟到“不能轻易言败”。】
板块三:战胜失败――齐心协力寻方法
师: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方法到位,就能让它变为“成功”,你们相信吗?不信?那就请大家来交流交流你们课前所做的调查,分享一下别人战胜失败的秘诀,好吗?
下面就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按照老师的要求展开交流,最后派代表来进行全班交流。
投影出示:
(三分钟后,两生上台模拟采访过程)
生1:爸爸,您这个养猪专业户有没有失败过?
生2:当然有,刚开始养猪那年,猪全生病死了,亏了十多万。
生1:哇,这么糟糕,您还敢养?
生2:放弃了还怎么还本?我努力寻找亏本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己不懂技术。于是,我就上网学习怎样给猪看病,向兽医学习怎样预防瘟病。慢慢地,我就越来越专业了。猪长得健康,自然我就不亏本了,现在还挣了不少呢!
生1:我们找到战胜失败的方法是――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调整。
师:这两位同学通力合作,将采访的过程表演得惟妙惟肖,同时还找到了战胜失败的秘诀,那就是――分析总结!(板书:分析总结)
(一生带着图片上台)
生:我的妈妈原来很胖,请看这张照片。太胖了既不美观,又影响健康,于是,她决定减肥,有一次,她连着三天不吃晚饭,结果饿得都没力气了。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她。于是,她请教朋友减肥的方法。最后,她终于减肥成功了!请看这张照片,这是现在的她!我觉得,战胜失败的方法有两个:第一是要坚持到底,第二就是讲求方法。(板书:讲求方法)
师:能从自己妈妈减肥的经历中总结出战胜失败的秘诀,这不仅说明你聪明,你的勇气更可嘉!
……
师:集体的力量真大,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找到了好多战胜失败的秘诀。老师我也找到了一个秘诀,那就是:当失败时,我们可以用唱歌或者运动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然后重新燃起斗志。来,送上一首拍手歌,让我们一起来动一动,点燃我们心中对成功的激情与向往。
(歌曲是根据喜羊羊动画片中的激励歌曲《左手右手》的歌词,结合《幸福拍手歌》改编而成的,师生一起演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这里的“生”既指学生,又指“生活”。让学生课外展开调查,体验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又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真正实现了让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板块四:超越失败――在失败中成长
师:还记得刚才讲述失败经历的“小强”吗?事实上,那次失败后,小强听取大家的意见,也分析了自己的特点,于是决定放弃跳高,改学跨栏。他以自己师兄为目标,每日勤奋锻炼,仰卧起坐一做就是上百个,举着上百斤重的杠铃,一练就是上千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慢慢地进步了,最后,竟然获得了省里的冠军、全国冠军,甚至是世界冠军。知道他是谁吗?看,他来了!(视频播放:刘翔获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的比赛录像)
(看到刘翔冲刺,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加油呐喊)
师: 原来,“小强”就是刘翔小时候的名字。昔日历经失败的“小强”如今成为了世界飞人,怎么样?很激动吧?让我们一起为“小强”刘翔喝彩吧!
师:转眼间,2008年到了。这天是8月18 日,北京奥运会的“鸟巢”里,座无虚席,大家都举着国旗呐喊着:“刘翔!刘翔!”
师: 正当大家都翘首期待时,刘翔呢?看――
(投影出示图片:刘翔因脚伤而痛苦地跪在起跑线上)
师:刘翔因为长期训练,受的脚伤突然发作,脚跟一落地,就钻心地疼。如果你就是当时站在起跑线上的刘翔,心里会怎么想?
生:我要坚持跑到终点!
生:全国观众看着我,我不能丢脸!
生:大家都认为我肯定能拿奥运冠军,我怎么能失败?
师:想必刘翔比你们想得更多,更希望能拿这个冠军,他多想在自己的国土上再创辉煌啊!对吗?可是思考之后,他还是选择了放弃比赛。(投影:刘翔越过跨栏退出比赛)整个鸟巢霎时安静下来,(投影:全场肃立注视刘翔)人们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刘翔,你太给中国人丢脸了!”有人斥责:“刘翔,你是个懦夫!”(投影:刘翔静静离开鸟巢的背影)刘翔哭了(投影:流泪的刘翔);教练哭了(投影:孙教练擦拭眼泪);观众哭了(投影:观众在席上掩袖而泣)!
(很多学生红着眼,默默地擦拭着眼泪。)
师:你能理解刘翔吗?你想对刘翔说什么?
生:失败了,就在失败的地方再站起来!
生:别伤心,我们理解你的痛苦。
师:有更有力量的名言警句送给刘翔吗?
生:在失败降临时,千万不要停下脚步,因为失败的对面就是成功。
生:失败之前无所谓高手,在失败的面前,谁都是凡人。
生: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生:失败就像打疫苗,虽然会痛,但是可怕的疾病也被挡在了身体之外。
……
师:让我们向失败微笑吧!有些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勇气,重新选择也是战胜失败的秘诀。(板书:重新选择)
师:刘翔不哭!(投影:群众手举横幅支持刘翔)刘翔忍受住几次痛苦的手术治疗后,又开始了艰苦的训练。(投影:刘翔艰辛治疗和咬牙训练)从头再来,再大的痛也能受,再多的苦也能受,因为心若在,梦就在。刘翔说:我会回来的!(板书:重头再来)
师:看,“王者归来”!刘翔又一次站在了起跑线上……(播放11届全运会获得冠军的比赛片段)
(在刘翔获得冠军的那一刻,教室里掌声雷动)
师(采访学生):你为什么要把掌声送给刘翔?
生:刘翔战胜了失败!
生:他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生:他很勇敢,他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了。
师:对,战胜一次失败是勇者,战胜多次失败的是英雄!小强成长为刘翔,是因为他在失败中不断成长!不少伟人就是因为超越了失败而成功。你们看!猜猜这些曾经失败的名人是谁?(投影出示,学生猜)
师:记住,凡是人,都是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
【设计意图:“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孩子心里。”学者菲尔丁如是说。此板块根据孩子对名人的崇拜心理,聚焦奥运冠军刘翔跌宕起伏的成长史,让孩子在多形式的情感体验中,感悟失败并不可怕,重点体悟“重新选择”与“适时放弃”也不失为战胜失败的好方法。】
板块五:挑战失败――风雨过后是彩虹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自己叠起的“心结”。当你再次面对曾经失败的那件事,想一想:你找到失败的原因了吗?写一写:你会怎样解决,战胜失败。
生(课始发言的那位):上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来不及写了。我总结了一下,我平时做作业很拖拉。我决定做家庭作业时拿个钟计时,做作业时不吃东西,不发呆。
生:上次我竞选大队长失败了。我准备参加主持人兴趣班,提高自己的能力,下次再参加竞选。
……
师:同学们,现在敢再做竖铅笔游戏吗?
生:敢!
师(游戏后采访“由失败到成功”“由成功到失败”“由失败到失败”这三类学生):你现在有什么新的感受?
……
师: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们都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曾经,我们跌倒无数次;曾经,我们竭尽全力后迎来失败;曾经,我们的失败还伴着伤痛……但是,现在,我们应该自信地说――
生:失败怕什么!
师(板书:将“?”改成“!”):风雨过后是彩虹!(板书:添上彩虹简笔画)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为自己加油!(播放美羊羊的《左手右手》歌曲,歌词为课中拍手操内容,师生一起拍手,在互动中结课。)
教学实录范文6
我以为诗歌欣赏,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像联想丰富拓展诗歌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某一意象牵连出一些相关的古典诗词,来丰富意象,拓展画面,挖掘意境,增加情韵。努力借此让学生体味诗歌意象所蕴涵的深意,从而使其学得极有兴味,并认识到诗歌创作中意象构造的重要。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又是农村孩子,读的诗不会很多,所以在上课思路上,我注重了对学生的牵引。一提到“引”和“牵”,恐怕有人会认为这是在走老路。但我认为传统不该丢,一定程度的引导是必要的。况且我认为这堂课不得不引,这样的鉴赏课,若全让学生自由发言,恐怕会杂乱无章的。因而,我希望整个中学阶段要增加古典诗词的分量,而且老师在诗词学习上要做得更好。只有如此,诗词鉴赏才会从从容容。
下面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引子
师:同学们,今天我背一首小诗给大家听听。(背诵《错误》)
师:知道它的名字吗?
生:《错误》。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作者是谁呢?
生:郑愁予。
(师板书“正愁余”)
生:错了。是“郑愁予”。
师:不错吧。我有证据。作者原名郑文韬。但为什么改名为“郑愁予”呢?我疑心是从古诗词中借来的。谁读过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生1:我只记得其中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师:不错。知道这两句的意思吗?
生1:是说青山挡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
师:但这仅是字面意思。如果你要去做一件大事,想着这两句话,那会表达一种什么心思呢?
生2:我坚持要做的事,谁也拦阻不了。
师:实际是表明一个人做事的――
生2:决心。
师:对。辛弃疾是南宋抗金英雄。这两句话是说――
生1(抢答):辛弃疾的抗金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就像那东流的江水永不回头。
师:说得好。这两句的后面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谁能解释它的意思?
生3:傍晚深山里传来鹧鸪鸟的叫声,我独自站在江边,心情十分惆怅。
师:为什么惆怅呢?
生4:因为实际上辛弃疾的理想并没有实现,所以他心情沉痛。
师:这跟傍晚江面上茫茫的暮色有没有关系?
生5:有。眼前的景是黯淡的。它给作者一种压抑,让作者感到沮丧。
师:为什么提到鹧鸪声呢?
生6:鹧鸪的叫声好像是“行不得也哥哥”或“不如归去”。在敏感的词人辛弃疾听来,好像是提醒自己抗金无望,不可强求。
师:所以作者很苦闷。原来这一切都使作者愁苦啊!这“愁”字是什么用法?
生:使动用法。使我愁苦。
师:哦。“余”就是“我”的意思。那么“愁予”的“予”呢?
生:也是“我”。
师:那么“郑愁予”是不是从“正愁余”化用而来?而且正好用了某种修辞手段?
生:谐音双关。
师:下面把辛弃疾的四句诗一起读一下。
师:实际上,我想本诗作者的名字恐怕又是从屈原的笔下借来的呢。屈原的《湘夫人》开头两句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翻译过来就是:湘夫人下降啊到了北边的水滩上,放眼远望啊使我(湘君)分外惆怅。“愁予”这个字眼有什么特点?
生7:有点多愁善感的味道。
师:那么《错误》的作者为什么改用这样的名字呢?他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生8:一定读过不少的古诗词,尤其是婉约派的怕是读了很多。
师:同学们,是这样吗?有没有根据?
生9:有。作者虽是台湾诗人,但他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他父亲是个军人。他童年的时候跟随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跟随母亲辗转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母亲教了他不少的古典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
师:所以,他的新诗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实际上,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却酷似李白。而他自己本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这就难怪他把自己改名为郑愁予了,表现得那么缠绵。而他的《错误》则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这首诗。
二、朗读,背诵,整体感知
(先请两位学生试读,而后教师范读并指导;而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读两分钟,争取背诵)
师: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12:写的是一个女子等候丈夫归来的故事。
师:从哪里看得出来呢?
生12:从一个“等”字看得出来。
师:对。你看得很准。
三、品味意象,拓展画面,体会思妇的情感
师: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大家齐读一遍。
我提几个问题大家思考。“江南”是个好地方吗?能举例说一下吗?
生13:“江南”是个美丽的地方。白居易的《忆江南》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哦。原来江南是个繁华美丽的地方。
生14:我记得这几句话,写江南的美丽,但不知出自哪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师: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确宜人。谁知道它的出处?
师:没见过?情有可原。老版教材上有,出自南北朝时南朝作家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生15:还有,江南的生活是美的。
师:噢。不仅江南的风景美,而且江南的生活也美?说说看。
生15:有一首诗这样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师:知道是谁写的吗?不知道?我说一下。是唐末诗人韦庄的《菩萨蛮》。懂得它的意思么?
生16:大致是说,江南美丽,游人到了江南,就该在江南过一辈子,不到年老就不要回家。要是回家了就会肝肠寸断,伤心不已。
师:那就是说到过江南的游人舍不得离开江南,离开了会很留恋的。那值得留恋的是什么呢?
生8:一是江南的山水秀美,游于山水之间,心情无比舒畅。一是江南的少女美丽,比月亮还漂亮,让游人留恋难舍。
师:这位同学恐怕也读过不少的古诗。理解得很好。那如何理解“游人”呢?“游人”一般在什么年龄上游江南呢?
生17:“游人”大概就相当于“游子”吧。像孟郊的《游子吟》中的游子,在外漂泊,游踪不定。一般地说生活不一定幸福。
师:理解得恰当不恰当?好!大家给他鼓掌!
师:“游子”是不是年老的时候才离开家乡?
生:不对。年轻的时候。
生18:要不然也不会看中江南的美女了。
师:哦。好深刻呀。既然如此,“游人”留恋江南,不愿回家了,家里人会不会想他?谁想得最厉害?
生:父母、妻子和孩子都想他。最想他的是他妻子。
师:妻子深深地思念着他,他却不想回去,这样的人该称得上――
生:薄情郎,负心人。
师:是不是游人都是这样?
生:不全是。
师:但妻子对游人的思念却是一样的,一样的深啊。课文中的女子是怎样地思念丈夫的呢?思念的结果呢?看第二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大家齐读。
师:最后一个词“开落”读得短促行不行?
不行。要读成“开――落”,要读得慢,音要响亮、沉稳。课文中还有哪些词也该这么读?
生:“走过”“向晚”“紧掩”“过客”。
师:把这几个词所在的句子连着读一遍,看看有什么效果?
生:好像有一种节奏感。
师:对。有一种韵律美。
师:作者把“容颜”比作什么啦?
生:比作“莲花的开落”。
师:这一比喻是否合乎常规?
生:不合乎常规。应该是名词比名词。应该比作“开落的莲花”。
师:对。实际是把“容颜”比作“莲花”。这么比的效果如何呢?
生:写出了女子容貌的美丽。
师:是的,古人喜欢用花比女子脸面。如“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白朴《梧桐雨》)。谁还能举例证明?
生18:“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是说女子的脸庞像芙蓉一样美丽。
师:是呀,芙蓉就是荷花。记得这两句诗出自哪里吗?把全诗背一下好吗?
生:王昌龄的《采莲曲》。(学生齐背)
师:很好。还有例子吗?
生19:“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说女子的脸庞像桃花一样美丽漂亮。
师:说得好。谁的诗?
生: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师:好。把全诗齐背一下好吗?
师:很好。都背得来。那么,用“莲花”作比还能写出什么呢?
生:女子的纯洁,品性的高尚。
师:有例为证吗?
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师:对。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女子的容颜比作“莲花的开落”呢?
生20:“莲花”盛开时是鲜艳美丽的;凋落后是枯黄的,不耐看了。用这一比喻,前者写出了女子容貌的娇美,后者写出了女子容颜的憔悴。
师:也就是说,“莲花”由开到落,不只是点出了季节的更替变化,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女子的容貌由美丽到憔悴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还可以由哪个词看得出来?
生:“等”字。
师:从“莲花”开等到“莲花”落,说明了什么?
生:女子等待的时间很漫长。
师:我们有没有过等人的经历?那是什么样的滋味?
生21:焦急难耐。
生22:把人都等疯了。
(生笑起来)
师:可见等人的滋味不好受。我们看那位美丽的女子都等憔悴了,知道她憔悴的原因吗?
生:思念丈夫啊。
师:对。“思君令人老”,古人说得不错。那么,那盼夫的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心情到底怎样呢?
生:欣喜,焦急,痛苦,寂寞,苦闷,怨恨!
师:好。同学们揣摩得不错。有没有自己的体验?
生:有!
师:那我们跟那位可怜的女子不是产生共鸣了吗?顺便问一下,我说的“可怜”是什么意思?
生:值得同情。
师:哦。那女子就只值得同情?
生23:还有可爱的意思。是说长得美丽,值得怜爱。
师:有例子么?
生2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还有《孔雀东南飞》上的句子――“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师:好。下面我们学习第二节,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那在寂寞中等待的美丽女子的。我们来具体体会一下她的心情。大家自读一分钟。
师:大家体会一下,“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词,分散在句中,读起来有什么效果?
生25:有一种节奏感,显得很和谐。
师:说得好。读起来有韵味。它们所在的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26:“不来”“不响”分别是“不飞”“不揭”的原因。它们又都是女子内心寂寞封闭的原因。
师:说得有理。什么消息都没有,一切都归于沉寂,似乎空气都凝结住了。她的脆弱的心承受得了么?
生:无法承受,悲苦到了极点。
师:“东风不来”,是不愿来,还是不能来?
生27:是不能来。
师:噢?为什么?
生27:因为到三月了,是暮春了。
师:哦。我想起来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生跟着老师背李商隐的《无题》)
师:百花凋谢了,所以柳絮也不飞了。这是不是幸事呢?
生28:不是。是暮春了,春已去了。女子盼夫回家的希望又成了泡影,所以失望至极。
生29:还有,暮春时节,年轻的女子最易敏感。她会感叹时光匆匆,年华易逝,容颜衰老,所以更加愁苦不堪。
师:大家都认为东风不能来。讲得都有道理。我想啊,东风恐怕是不愿来。它似乎是个有情人。大家能理解吗?
生30:这里好像用了拟人。但我不明白东风不愿来的原因。
师:那从下一句――“三月的柳絮不飞”――来看吧。如果是“杨柳依依”,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时候,好不好呢?
生31:不好。
师:为什么?
生31:那位美丽女子看见青青的柳色会懊悔不尽的。有王昌龄的《闺怨》为证。
师:好。大家一起背一下。
(生齐背:“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师:哦。青青的柳色引出了无限的离愁别恨。这位平日里愁苦不愁苦呢?
生:不怎么愁苦。因为是她自己把丈夫送到战场上求功名的,心里还有某种欢喜呢。
师:说得有理。但即便如此,一见到杨柳,那位女子还会产生愁情的。可见别离是多么难耐呀。但相比之下,本诗中的那种离愁别恨就更浓了。因为她所等的人不知在哪里又在干什么。所以,不光人同情她,就连东风也舍不得惹她烦恼,不愿吹来,不愿吹绿柳条,不忍见柳条发青啊。我也引一首诗作证。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从这里可以看出,“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更衬写出了女子的凄苦之情。那她为什么会见柳伤情呢?
生32: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是希望行人留下。所以文中的女子一见到柳,就想到了当时送别的情景。想当初,是千叮咛,万嘱咐,叫他早回。如今冬去春来春又去,杨柳几度发青了,可是他还没有消息,能不见柳伤情吗?
师:难怪李贺说“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还有戴叔伦的《堤上柳》写道:“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又正如所说:“一丝柳,一寸柔情。”这时我们恐怕要帮她说一句:“愿得西山无树木,免叫人作泪悬悬。”这是鱼玄机的《折杨柳》。
生33:怪不得“东风不来”,原来是“东风”不忍心啊。真得谢谢东风!
师:我们再想想看,这位美丽女子要是看见了柳絮纷飞,她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柳絮”如何理解呢?
生34:“柳絮”就是柳树的花,人们也叫它“柳花”。这位美丽女子看见漫天飘飞的柳花,怕更是愁苦万分。
师:也许她“欲与柳花低诉”,但“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这是黄迈《湘春夜月》中的句子。可见其无处诉说的哀愁有多深。
生35:我也想起见柳絮而生愁情的诗。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中的两句――“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生36:我也想起两句――“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是李益的《汴河曲》。
师:好。同学们读的诗还真不少。
生37:我记起了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师:你是说女子的愁苦像空中飘舞的柳絮一样多啊。我们想想,这女子真是愁苦不堪啊。所以还是不见柳絮纷飞为好。所以,还真得谢谢――
众生:“东风不来”!
师:但是,柳絮飞尽了,空中可能还有某种声音也能触动人的离愁别绪、思乡之情吧?是什么声音呢?
生38:杜鹃的叫声。
师:是吗?它的叫声有什么特别吗?
生38:杜鹃,就是子规。在暮春时啼叫,声音很凄切。
师:所以古代文人把它规定为一种悲鸟,来表达伤春离愁思乡之情。它在暮春时啼叫,可有例证?
生38:“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师:哦。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生39:我有两句――“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但不知是谁写的。
师:柳永的《安公子》。
生40:还有贺铸的《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师:杜鹃啼血了,听的人恐怕是――
生41:哭血。
师:不,文雅一点。
生42:泣血。
师:对。
生43:还可能听到一种声音。
师:什么声音?
生43:笛声。
师:说说看。
生43: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哦,原来吹的是《折柳曲》呀,怪不得让人伤情!这伤情女子的心像什么呢?
生:像“小小的寂寞的城”。
师:这座城有什么特点呢?
生44:这是一座愁城。
生45: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城中人百无聊赖,茫然无着落。
师:形容得好。我们想一想,城中的这位女子会干些什么呢?从电影、电视剧或者小说里找一找灵感。
生46:绣鸳鸯枕,绣合欢扇,打同心结。睹蝶儿双飞,看鸟儿成对,望双鹤交颈眠。
师:这位女同学举的例子为什么都是成双作对的?(众生笑)
生46:这样可以衬托出女子的孤单凄凉。
师:说得好。鸟儿成双作对,人何时团圆呢?能不寂寞惆怅?这一切她都有耐心去做去看吗?
生46:没有。心情不平静啊。
生47:也许在制寒衣。春天去了,秋天不久也要来了。
师:衣服做成了往哪儿寄呀?她知道丈夫在哪儿吗?
生47:可能不知道。所以也无心缝制寒衣。做做停停的。不知做了多长时间了。
生48:也许在作画。
师:画什么呢?
生48:画喜鹊登梅,也许是鸳鸯戏水。
师:喜鹊报信,鸳鸯成对,都是美好的。但对这位女子来说,恐怕都是痛苦的事。想一想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在现实中这一切一时都难以兑现。
生49:也许在写诗。
师:把她的思念寄给远方的丈夫。但我以为恐怕是作回文诗吧。前秦窦滔,在外娶了妾,他的妻子苏蕙用锦绣织成回环可读的回文诗寄给他,使他感悟了。那么,文中的女子是不是在写这样的诗呢?
生:很有可能。
生50:也许是在对镜梳妆。
生51:不会。她怕照镜子,万一看出自己容颜衰老了会更伤心的。
师:对;这种猜测很合理。恐怕她也无心梳妆。古诗说:“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能理解“明镜暗不治”吗?
生51:镜子上落满了灰尘。好久好久没照过镜子啦。没有兴致呀。
生52:也许在抛梭织布呢?
师:恐怕也是无心吧。古诗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真是百无聊赖呀!能理解“不复理残机”吗?
生51:自从丈夫走后,她几乎就没上过织布机。上面落满了灰尘。当初没织成的布,还摆在那里呢。没心思呀。
生53:可能在弹琴,弹古筝!
师:为什么?
生53:因为古筝弹出的声音很哀怨。
师:但是,弹着弹着,出现什么情况啦?
生:弦断了。女子泪流满面。
师:哦。岳飞说――(师生齐背)“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师:也许是在庭院中看花吧?刘禹锡的《和乐天春词》这样写道:“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到玉搔头。”诗中在庭院中对花出神,以至蜻蜓停在她的头上也不知觉。这写出了什么呢?
生:的寂寞无聊。
师:这时树上只有不多的花儿,大部分都凋谢了。这位女子恐怕又起了感慨:“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同学们,会不会是这样的情景?
生:是的。她太愁苦了。
生54:也许她在仰望明月呢。
师:是吗?明月能寄托什么呢?
生54:李白有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师:哦。是想让明月把她的心她的思念带给她的丈夫。这女子确实多情善感。但她恨不恨她的丈夫呢?有一首无名氏写的词,可能会传达出女子另外的心思:“天上月,遥望似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一部分学生跟着背)这位女子要等的人,能说不是一个薄情郎?
师:由上分析,我们知道住在寂寞的小城里的人,是多么的愁苦、凄凉和无所依凭。好,再看下一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这里又用了一个比喻。本体是什么呢?
生:“你的心”。
师:喻体是“向晚”吗?
生:不是。是“向晚”的“青石的街道”。
师:“向晚”是什么意思?
生:傍晚的意思。“向”是“接近”“走近”“靠近”等。李商隐的《乐游原》里有“向晚”一词。
师:学过这首诗?一起背一下好吗?(生齐背)
为什么要用倒装结构呢?“向晚”暗示了什么吗?
生55:用倒装结构,突出了“向晚”的动作性,就像上文的“开落”下文的“紧掩”一样,它把事物的变化过程写出来了。这里的“向晚”暗示了“青石的街道”在黑暗中无限地延伸,而女子的心也渐渐地灰暗起来。
师:说得精彩。大家鼓掌!
师:那么,这青石的街道通向何处呢?这位女子又立在何处呢?大家推想一下。
生56:这位女子可能站在古街口或者古渡头,等候心上人,可能就是等她的丈夫吧。等到夕阳西下,等到暮色降临了,成千上万的人从她面前走过了,没有一个是她要等的。这时我们肯定能想起温庭筠的《忆江南》。同学们跟我一起背一下――“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我们可以想一想,文中的女子无可奈何,只好慢慢地拖着沉重的脚步,十分愁苦地往回走。那惆怅,那失落,那痛苦,随着青石的街道在暮色中的无限延伸而加重。正是――离恨恰如青石的街道,更行更远更无穷。(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想像得很逼真很精彩。好,看下两句――“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齐读一下。
师:为什么“春帷不揭”呢?
生:因为“跫音不响”,没指望了。
师:不错。这里我举王昌龄《西宫春怨》中的两句诗补充解释一下――“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大家看看,“春帷不揭”还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春恨长”啊。
师:对。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拾遗记》上说:“越贡二美人于吴,吴处以椒花之房,贯细珠为帘幌,朝下以蔽景(日光),夕卷以待月。”宫女呢,有满腔春恨,所以不想卷上珠帘。这位女子也是一样啊。不揭春帷,她怕看见什么吗?
生:明月。
生57:我记起来了,――“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师:哦。明月无情,明月恼人啊。那么,下一句中的“窗扉紧掩”好理解了吧?
生:因为“跫音不响”,没有任何指望。还因为怕见明月。
师:对。有理。不过我还借一首诗谈谈另外的看法。刘禹锡的《春怨》写道:“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春欲晚”,是说春天要过去了,已是暮春了。“梨花满地”呢,象征美人迟暮。诗中女子感到自己年岁大了,容颜衰老了,所以不愿开门看落花。那么,课文中的女子是不是也有这种心理呢?
生:有。
师:好。现在谁接着刚才那位同学对上一句的推想,扩展一下这两句的情节内容?
生58:不知何时,夜已很深了,街上空荡荡的,一个人影也没有,一点声息也听不见。不得已,这位女子关上了窗户,放下了窗帘,熄灭了灯火。但并没有睡下,只是坐在黑暗里,沉思默想,一个人咀嚼着寂寞、痛苦和失望。
师:好。设想得很合理。情景生动,形象鲜明。下面把第二节内容齐读一遍。
师:下面我们学习最后一节――“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大家齐读一遍。
师:达达的马蹄声传来了,多么动听。我们设想一下,那位女子听到了该是怎样的反应呢?扣住“美丽的错误”,接着上面的情节进行推想。
生59:那位可怜的女子,听到达达的马蹄声,十分惊喜,从座中站起来,激动得差一点晕倒了。稍稍定了神之后,便揭开窗帘,打开窗户,急切地向外张望,甚至打开房门,跑下楼,冲到青石的街道上。可是当她跑到了街口,马蹄声已远了,人已不见了。留给她的是痛苦、失望和怨恨。日思夜盼的心中的“他”啊,究竟在哪儿呢?这时便情不自禁地埋怨起那个“他”来了。我们可以借李益的《江南曲》帮她一下――“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时她又无意中抬头瞥见了空中的明月,心中的怨气更大了。我们借吕本中的《采桑子》帮她泄一下怨愤――“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师:设想得很有情趣。引用又恰到好处。在推想中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大家跟我把他引的两首诗读一遍。
师:骑马走江南的“我”走了,那位可怜的女子会不会目送呢?说说看。
生60:虽然是个“美丽的错误”,但那痴情的女子恐怕还在目送“我”的远去,恐怕在幻想视野中的“我”会变成她心中的那个“他”。
师:哦。这时的她也许在自言自语或暗自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师:这时我们顺着女子的视线望去,那位男子渐渐地远去,慢慢地消逝在茫茫黑夜中。而那女子的离恨是恰如那男子的足迹,“更行更远还生”啊。
四、总结
师:下面大家把这首诗一起背诵一下,然后思考几个问题。(生齐背)
就题材来说,这是哪一种类型的诗?
生61:是写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
师:表达是对的。给它定个名称吧。
生:闺怨诗,或者思妇诗。
师:这两种看法都可以。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62:是写在外远游的人思念妻子的诗。
师:可不可以呀?有没有根据?
师:找不出理由?那放一下。先给这类诗定个名称吧。
生63:叫游子诗。
师:可不可以?说是游子吟行吗?我们能记起谁的诗?
生:孟郊的《游子吟》。
师:好。一起背一下。
师:现在回答刚才放下的问题。柳永的《八声甘州》写了游子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下阕我背给大家听听――“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其中“望”是“凝望”“呆望”的意思。大家听清了吗?哪几句写游子对妻子的思念?
生:“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师:这不是写妻子想念他吗?他怎么知道啊?
生:是他想像出来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更能写出他内心的愁苦。
师:课文有这样的内容吗?
生:有。中间部分可以看作游子心中想像的内容。
师:说得好。所以这首诗也可以叫作――
生:“游子吟”。
师:诗题为“错误”,这“错误”是因谁而引起的呢?
生64?押因“我”而起。“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女子产生了错觉,误会了,因而空欢喜一场。
生65?押因“女子”而起。女子另有所盼,另有期待。在她的眼中,“我”不是她的“归人”,而“是一个过客”,所以她“窗扉紧掩”“春帷不揭”。“我”以为“我达达的马蹄”会叩开她的窗扉,会掀开她的窗帷。“我”这种错觉、错误的判断,让自己空欢喜一场。
师:为什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
生66:因为“达达的马蹄”声,打破了女子内心的沉寂,在她心中激起了涟漪,给了她片刻的惊喜,片刻的欢愉。另一方面,“我”的心也产生了悸动,产生了欣悦之情。
师:所以,虽是错误,却很美丽,而且让人回味不尽。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把这首诗再一起背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