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蒙古族舞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范文1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蒙古族舞蹈;渗透作用;融合共生

在我们的印象中,蒙古族舞蹈大多以抖肩、马步、甩手等幅度较大的动作为鲜明特征,将蒙古族特有的气势展现在舞台上。与此同时也让人感受到鄂尔多斯蒙古族音乐和舞蹈艺术的深厚底蕴及特色,而其中音乐对于舞蹈的渗透是耐人寻味的。下面我们将进行具体阐述。

一、音乐与舞蹈的相互关系

正如我们常说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充分体现出了音乐与舞蹈紧密的联系。

首先,音乐的表现形式包括曲调、节奏、力度、音色、乐器等。这些音乐要素是作者为了表达其情感所要进行的音乐抽象的创作过程。此外,音乐表现的方式也具有传统延续的特点,所以想要得到听众的共鸣,不但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历久弥新,没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没有了创作音乐的风格。

其次,要了解一下舞蹈的基本概念,人的肢体动作可以说是舞蹈最基本的要素,而在其中是有舞蹈家加入自身的想法和感情形成的。蒙古族的舞蹈也是一样,它也受到日常生活的启发。而把日常生活的动作升级成舞蹈形式的艺术作品,还需要经过变换。

最后,便是两者的共生关系,音乐与舞蹈的相互配合,也凸显了节奏的重要性。吴晓邦先生认为,“节奏是舞蹈艺术中的一个要素,它包括力度上的强弱、快慢,能量的增减以及幅度的大小。”

二、音乐与舞蹈的时间沿革

音乐及其渗透下的舞蹈在创作时间上是有先后顺序的,其演绎的特点及最终的融合需要音乐和舞蹈的艺术工作者在过程中反复斟酌推敲。追忆蒙古族音乐和舞蹈到20世纪40年代,以贾作光先生的舞蹈经典来看,过程基本上都是“先有音乐,后有舞蹈”。因为蒙古族民歌自身具备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的特点,舞蹈家总是在哼唱着民歌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舞蹈,舒缓的长调旋律、悠扬的民歌风情和特色的地方小调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具有鲜明特色的蒙古族舞蹈中。这些丰富的民族音乐势必是顺应当时的风貌的,因此就有了时代感和民族特色共有的蒙古族舞蹈音乐作品。

此外,舞蹈与音乐的配合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节奏上,同时还会根据舞蹈动作的空间变化来产生节奏感。舞蹈运用的音乐的情绪、情感也体现着不同的意境,从而在音乐的影响下出现了风格多样的优秀舞蹈作品。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看到更多的音乐与舞蹈的创作形式,不仅有先有舞蹈后有音乐的形式,更有二者同步进行的形式。而第二种形式更是体现了二者不可分离的重要关系,这也就引出了我们接下来讨论的内容,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

三、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

二者的融合过程是长期的,经过无数次的共同编排和创造,舞蹈者将蒙古族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语言结合在同一部舞蹈作品中。而就在这种演绎过程中,体现了舞蹈者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并在其中让音乐作品获得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升华。

举例来说,当代著名的蒙古族作品《沙浴》选自大型民族舞蹈剧《鄂尔多斯婚礼》,其舞蹈音乐所选用的就是简单的几件民族乐器,用音乐气氛完美烘托舞蹈。虽然听上去音乐构想很简单,但其节奏温和舒缓,体现了传统的鄂尔多斯婚礼中将要出嫁的姑娘在离开时内心的不舍。引人入胜的舞台背景便是沙漠,这部作品将沙漠的风景和蒙古族姑娘的美丽融合在一起,同样使音乐想要表达的纯净悠扬体现出来。可见音乐对于舞蹈中的意境有着重要影响,在音乐潜移默化、逐渐渗入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二者融合给人带来了巨大的艺术冲击。欣赏舞蹈,聆听音乐的我们就像是收到了一件珍贵的礼物,它在耳边静静地环绕,在眼中慢慢地欣赏,在心头久久回味。

综上所述,舞蹈作品中优美的动作、演员的神态、营造出的意境都体现着音乐在其中浓厚抑或是悠扬的情感,而我们也应当更深入地思考其中音乐的渗透作用。从激动人心的舞蹈开始的那一刻,到帷幕落下的终点,舞蹈中的美带给观众的有意境、感动,而在这个过程中注定我们不会忘记伴随着舞蹈回荡在耳边的契合唯美的音乐。就像是品尝着浓浓的蒙古族特色的酥油奶茶时配上了清香的炒米,这是特别的味道,而鄂尔多斯蒙古族的音乐渗透下的舞蹈带给我们的美同样是让人赞不绝口的,二者合一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蒙古族舞蹈范文2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 创作风格 艺术特点

蒙古民族的精神气质是蒙古族舞蹈艺术的灵魂,形体表演是感情的宣泄。健美豪放、动感洒脱的舞蹈动作表现了蒙古族男性的阳刚之气,而端庄典雅、舒展明快的舞蹈动作则展现了蒙古族女性的柔丽之美。舞蹈家们通过自己肩、胸、腰、臂、腕、手、腿、脚协调配合的动律,让肢体尽情舒展于无遮无拦的蓝天草原之间,为我们生动地展示着蒙古族的舞蹈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为世界舞台奉献出独特的草原之美。她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的健康气质。建国后蒙古族舞蹈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舞蹈风格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编创者个性的升华,各有特点。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蒙族舞蹈:《牧马舞》《奔腾》和《搏回蓝天》来分析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及形成原因。

一、从生活中激发灵感,捕捉朴素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舞蹈语汇和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贾作光曾说到:“要学好一种舞蹈就必须掌握它的全部特点和标准,讲标准就要谈‘规范化’;而所谓讲‘规范化’就是将生活中产生、又在生活中经过无数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形成的、能鲜明体现本民族生活和性格的舞蹈特点固定下来。”

贾作光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将情、舞、乐等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早在50年代《牧马舞》的创作中,他就意识到舞蹈动作要从生活中去提炼并积极从事着继承、借鉴传统的工作。《牧马舞》从牧民生活出发,他在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从牧民骑马、训马、摔跤、挤奶、射箭等劳动生活中,观察、捕捉、提炼和创造了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了牧民放马的典型形态,把握了舞蹈形象化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典型动作,表现了蒙古民族朴实粗犷、剽悍英武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豪迈、马术高超的牧民形象。

从《牧马舞》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贾作光创作舞蹈动作从生活中提炼,却并非单纯模仿,而是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把舞蹈技巧紧密地和牧民性格凝结在一起。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不论是观察还是模仿,都着力于强调舞蹈形象的“生活源泉”和“舞蹈本体”。

二、从时代中汲取精神,抒发浓郁的民族情感

20世纪80年代中叶,内蒙古草原乃至整个中国大地沉浸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之中,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地奔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特点,这一时期创作的舞蹈风格都极具强烈的民族情感,其中《奔腾》就是一部代表作。

《奔腾》由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创作并于1986年首演,一经演出,便以其生动的气韵、磅礴的气势、浓郁的民族风格引起强烈的震撼。《奔腾》的编导马跃正是重塑了民族舞蹈素材中最重要的语言风格,他不仅仅让舞蹈停留在马姿,马步,马舞的舞蹈形式中,更着力于刻画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的“马背民族”粗犷、豪放、强悍的性格特征,还有对待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以领舞、群舞的相互衬托,展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其中更以“人”的“信马由缰”与“马”的“奔腾飞驰”交相挥映,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蒙族人骑马奔腾朝气勃勃的画面,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使这个舞蹈更贴近民族情感。

《奔腾》这部作品代表了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生命状态。表演者激昂的神情,气势蓬勃的舞台气氛,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全都囊括其中,直到如今还是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不断活跃在舞台上。这一创作不局限于舞蹈形态上,使整个舞蹈看来无形的民族力量大于舞蹈形式。这个舞蹈是对蒙古族舞蹈创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民族风格展现,而是通过体现蒙古民族须臾难离的马的“灵魂”搏击,揭示这个民族对生命的感悟。

三、从审美中创新思想,追求自我的个性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虽然根植于民间肥沃的土壤中,但它们的风格特征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是时代的原因,也是编创者思想创新的原因,所以,在这一社会时期,民族民间舞蹈出现了符合当代社会情感、运用编舞技巧表达主题乃至情感的舞蹈作品。其中《搏回蓝天》可以称为一部代表作。

《搏回蓝天》是由万马尖措编导的蒙族独舞,舞者从一只鹰的角度刻画了被剥夺生存环境和自由意志与生命的悲哀,带有一定故事情节与主题,舞蹈中动作元素的设计,虽然大部分是课堂组合的变形,但不乏是一次大胆地尝试。它的诞生符合当代的审美取向,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运用方法非常生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像万马尖措一样,运用民族舞蹈语汇编创出具有当代审美倾向的舞蹈作品,是一种新风尚。这些舞蹈的编创者已远远不满足于单一模仿动物或象征祭祀性的舞蹈形态,需要创新,在保护好民族民间艺术原始魅力的基础上不断输入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艺术血液,从原生态、课堂训练中的舞蹈转变为符合时代精神的舞蹈艺术。这不仅需要编导在观念、意识和思维上的创新,更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蒙古族舞蹈范文3

摘要:音乐是蒙古族舞蹈的灵魂,蒙古族舞蹈是音乐的回声。舞剧音乐与舞剧存在密切的关系,它有着与其他音乐不同的美学特征,进而成为舞剧创作的基石。

关键词:舞蹈 音乐 灵魂 关系

蒙古族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蒙古族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表达,通过肢体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蒙古族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现的艺术形式,而在蒙古族舞蹈创作的若干重要因素中包含着音乐的音素。任何一种蒙古族舞蹈,任何一个舞者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蒙古族舞蹈动作的创作,音乐就像是蒙古族舞蹈创作环境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它的存在。蒙古族舞蹈和音乐相互依存,没有音乐伴随就不存在蒙古族舞蹈,即使是最原始的蒙古族舞蹈也有节拍或歌唱相伴。音乐与蒙古族舞蹈的结合,使得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得到了丰富,而且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又满足于两者相结合以后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中。蒙古族舞蹈和音乐的这种“共性”为它们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音乐在蒙古族舞蹈中的存在性

蒙古族舞蹈需要音乐的情感激发和动作强化。离开音乐,蒙古族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艺术,它是声音的艺术,是以音响为表现的物化形态。其主要表现手段是旋律,节奏与和声;而蒙古族舞蹈主要是以肢体动作为其表现的物化形态,主要表现手段是舞情、舞律和造型。音乐是时间、空间、听觉的艺术。蒙古族舞蹈是空间、视觉的艺术。它们虽然有着不同却也有相同的地方,一直以来蒙古族舞蹈与音乐被作为姐妹花艺术来看待。从蒙古族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来看,节奏是蒙古族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节奏是蒙古族舞蹈动作构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因素。从产生之初,两者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这是他们结合的基础。从上古时代,蒙古族舞蹈、音乐就伴随着人类声场劳动而产生。动作和节奏是密切相关的。在独舞的蒙古族舞蹈作品创作中,蒙古族舞蹈编导也必须按照自己的心理节奏,或者是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自行安排与音乐相对应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完成作品创作。抒情也是蒙古族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两者都长于抒情而出于叙事。蒙古族舞蹈借助形态动作,便于表现情感的外部形态,音乐长于抒发复杂而强烈的内心情感,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蒙古族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蒙古族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二、音乐是蒙古族舞蹈的灵魂

音乐是蒙古族舞蹈的灵魂。蒙古族舞蹈成为音乐之行,音乐成为蒙古族舞蹈之声,自古以来就难舍难分。从音乐中的音素、动机、主题旋律与环境氛围,其一致性达到了近似“同步”的境地。蒙古族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蒙古族舞蹈属于视觉范畴,有形而无声,而音乐则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有声而无形,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在蒙古族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蒙古族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从而塑造完美的蒙古族舞蹈形象。蒙古族舞蹈中的音乐是完成蒙古族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揭示其主题思想的组成部分。蒙古族舞蹈表现的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来体现的。蒙古族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正是源于蒙古族舞蹈与音乐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乐舞”之称。蒙古族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蒙古族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中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蒙古族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感觉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三、蒙古族舞蹈与音乐的内在联系与异同

(一)蒙古族舞蹈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蒙古族舞蹈是以人的肢体语言为主体的,那么音乐究竟给予蒙古族舞蹈一些什么呢?本人看来,音乐shi少在以下六个方面,给蒙古族舞蹈增添了魅力。

1.节奏、节拍等,给蒙古族舞蹈以鲜明的律动;

2.音调、调式、音色等,给蒙古族舞蹈以主题形象和风格的预示;

3.背景音乐、音量、速度等,给蒙古族舞蹈以情绪的渲染和烘托增加戏剧性;

4.转调、变和铉、变节奏等,给蒙古族舞蹈的内容以花容点睛,立增加戏剧性;

5.和声、复调等多声部,给蒙古族舞蹈形象表现以丰富感,立体感和层次感;

6.不同的曲式结构连接,使蒙古族舞蹈作品的情节发展更具逻辑性、完整性。

(二)蒙古族舞蹈与音乐存在的共同点

1.蒙古族舞蹈和音乐都是时间性流动的艺术,它们都是表现一个连续的、进行的过程,音乐是靠音符的连续,蒙古族舞蹈是靠动作的连续,二者都是以节拍和节奏组织起来、连贯起来的。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那末节奏就是它的基础,同样地说,动作是蒙古族舞蹈的灵魂,那么它的基础也是节奏。因之节奏是音乐与蒙古族舞蹈同步进行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是连续两种艺术的桥梁。

2.蒙古族舞蹈和音乐在表现特点上都是不擅长表现抽象的概念。二者都是长于抒情,出于叙述,更出于理论。蒙古族舞蹈与音乐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现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现规律去揭示生活,因此,它们是具体的,形象的,并不是理论性的。

3.蒙古族舞蹈和音乐都是表演艺术。它们必须经过二度创作――表演,才能完成整个创作的过程。当一个蒙古族舞蹈作品在舞台上演出时,舞蹈和音乐同时经过视觉的途径到听觉的途径――“殊途同归”于欣赏者的感官,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质”。

(三)舞蹈与音乐存在的差异

1.音乐是听觉艺术,舞蹈是视觉艺术,进一步说,一个是有声而无动作,一个是有动作而无声,这两者的结合既有声又有动作,就可能产生更鲜明、更准确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感情。

2.音乐善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本身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是靠听着来联想,发挥其最好的效益,而蒙古族舞蹈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要表达的对象。

蒙古族舞蹈范文4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

蒙古族舞蹈中,每个肩部动作都是蒙古族人民逐水草而生活的表现,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欢快的生活节奏及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幽默的民族气质。练好肩功,对于整个舞蹈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及文化特征

蒙古族舞蹈的形象特征包含了民族性格的豪放与自信,展示着动态形象的古拙与质朴。舞蹈源于生活,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之乡的蒙古族人民,把民族情感、民族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到了马的舞蹈形象上,表现在变化多样的肩部动作中。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体现了牧民们的审美情趣和潇洒豪迈的性格。牧民的生活方式虽然逐渐的在改变,审美情趣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它的根依然是深邃的草原文化。

硬肩,其具体做法:双脚站小八字位,双手成空心状,拇指叉腰压腕。双肩放松,左肩向前,右肩同时向后,动作速度快,有顿感,连续前后交替。根据速度、节奏等的变化,可分单耸肩和双耸肩,上身也可以随肩而动;柔肩,是在硬肩的基础上,肩膀经下弧线上提,双肩前后交替。动作过程中,速度稍慢,柔韧,连贯;双肩,在硬肩的基础上,肩膀快速收回,前后交替,动作短促有力;耸肩,肩膀上下提起、放下,动作过程中可以单肩提起,还可以双肩同时进行。耸肩需要直上直下,提起时发力,而后放松回原位。耸肩也称为笑肩,就像是在人们大笑的时候,两个肩膀不由自主的上下颤动一样。在舞蹈《草原姑娘》中,那连绵起伏的单耸肩不仅表达出她们美丽善良的心境,还表现了她们勇敢坚强、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绕肩,就是肩膀从前向后划立圆,也分单、双两种。在动作中,身体可以随之前合后仰,给人以内在含蓄之美。这个动作常用来表达女子的温柔和男女倾述情怀之意;抖肩,也叫做碎抖肩,是按照硬肩的运动轨迹,肩胛快速的抖动而成。这个动作要求肩部自然放松,用后背的力量使肩连续不断的快抖。如舞蹈《盅碗舞》中的碎抖肩,是这个舞蹈令人叫好的艺术手段之一。

蒙古族人民生活在辽阔无垠的大草原上,使得他们拥有了豁达爽朗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为肩部动作风格特点的形成做了铺垫。特色的马背民族源于蒙古族人民对马的独特情怀,从而使得他们在骑马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带动肩部上下运动,所以,在蒙古族舞蹈中常以丰富的肩部动作和马步等其他动作来表现。

二、肩部动作的发展

一部作品的内容不再追求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具体的情节,一种单纯的情感,而是去追求一种氛围,一种意境,将自己的体验和想象融入到故事的框架中,尽享艺术之美。如女独舞《翔》,演员把内心的情、意、美全部注入到了柔美的双臂和灵巧的双手中,使我随着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旋律,融入到了美好的意境当中。

在舞蹈形式上,不再追求对称、协调统一的古老观念,而是追求多层次,多方位,多元素,不对称,不协调,即过去不曾有的形式美。如女群舞《顶碗舞》和《蒙古人》等都是如此。在舞蹈动作上,改变了过去一招一式的严格规范,注重动作的夸张性,加大反差的力度,要求对比强烈,追求对立统一。过去蒙古族舞蹈主要以马步动作,肩部动作和手臂动作为主,而今在吸收借鉴现代舞的基础上,注意开拓人体的中间和下肢部位的动作,充分挖掘和利用舞台的空间。舞蹈语汇不再是简单的动作的堆积,而是经过精心地提炼和创新。打破了人们认为固有的模式,在传统动作上,巧妙地结合现代舞蹈动作,给人以新鲜感,时代感。

在舞蹈和舞台布景上不再是认真地模仿生活中的东西,而是抓住最具民族本质的东西尽情发挥。激光技术和影视技巧更巧妙地运用到演出舞台,把真实的表演同梦幻般的舞美效果融为一体。 在舞蹈创作中,人们也很注重服饰的创作,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综合到舞台效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舞蹈艺术的优势和舞台效果,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更加欣赏舞蹈的艺术魅力。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共同为舞蹈表现服务。

三、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重要性

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颇为广泛,对蒙古族舞蹈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种类繁多的肩部动作不仅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基础、单一动作,它更多地与其他上肢动作相联系,扩展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与之共同表现蒙古族舞蹈的艺术风格特点,表达人民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使得舞蹈的表演更加精彩,情感的体现更加强烈。肩部动作具有蒙古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与腕、手臂、马步等动作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柔韧、彪悍、刚强的蒙古族舞蹈。这个马背民族大多数的动作都是以上半身为主,而且动肩的时候比较多,在反映他们生活的舞蹈中上半身特别是肩部动作最为突出。

四、呼吸在肩部动作中的重要作用

蒙古族舞蹈中的呼吸体现着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它和蒙古族舞蹈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交相呼应。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是从地面体态动律的慢吸慢呼入手的,这样比较容易体会呼吸。运用长吸慢呼的方法,在过程中保持气息的平稳均匀,表现出人们置身于辽阔草原的豁达心态和英雄气概。

蒙古族舞蹈范文5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风格彪悍矫健。传统的舞蹈有: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盅碗舞等。这些舞蹈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的健康气质。建国后蒙古族舞蹈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舞蹈风格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编创者个性的升华,各有特点。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蒙族舞蹈:《牧马舞》《奔腾》和《搏回蓝天》来分析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及形成原因。

    一、从生活中激发灵感,捕捉朴素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舞蹈语汇和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是在生活中形成的。着名的表演艺术家贾作光曾说到:“要学好一种舞蹈就必须掌握它的全部特点和标准,讲标准就要谈‘规范化’;而所谓讲‘规范化’就是将生活中产生、又在生活中经过无数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形成的、能鲜明体现本民族生活和性格的舞蹈特点固定下来。”

    贾作光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将情、舞、乐等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早在50年代《牧马舞》的创作中,他就意识到舞蹈动作要从生活中去提炼并积极从事着继承、借鉴传统的工作。《牧马舞》从牧民生活出发,他在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从牧民骑马、训马、摔跤、挤奶、射箭等劳动生活中,观察、捕捉、提炼和创造了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了牧民放马的典型形态,把握了舞蹈形象化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典型动作,表现了蒙古民族朴实粗犷、剽悍英武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豪迈、马术高超的牧民形象。

    从《牧马舞》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贾作光创作舞蹈动作从生活中提炼,却并非单纯模仿,而是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把舞蹈技巧紧密地和牧民性格凝结在一起。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不论是观察还是模仿,都着力于强调舞蹈形象的“生活源泉”和“舞蹈本体”。

    二、从时代中汲取精神,抒发浓郁的民族情感

    20世纪80年代中叶,内蒙古草原乃至整个中国大地沉浸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之中,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地奔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特点,这一时期创作的舞蹈风格都极具强烈的民族情感,其中《奔腾》就是一部代表作。

    《奔腾》由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创作并于1986年首演,一经演出,便以其生动的气韵、磅礴的气势、浓郁的民族风格引起强烈的震撼。《奔腾》的编导马跃正是重塑了民族舞蹈素材中最重要的语言风格,他不仅仅让舞蹈停留在马姿,马步,马舞的舞蹈形式中,更着力于刻画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的“马背民族”粗犷、豪放、强悍的性格特征,还有对待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以领舞、群舞的相互衬托,展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其中更以“人”的“信马由缰”与“马”的“奔腾飞驰”交相挥映,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蒙族人骑马奔腾朝气勃勃的画面,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使这个舞蹈更贴近民族情感。

    《奔腾》这部作品代表了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生命状态。表演者激昂的神情,气势蓬勃的舞台气氛,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全都囊括其中,直到如今还是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不断活跃在舞台上。这一创作不局限于舞蹈形态上,使整个舞蹈看来无形的民族力量大于舞蹈形式。这个舞蹈是对蒙古族舞蹈创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民族风格展现,而是通过体现蒙古民族须臾难离的马的"灵魂"搏击,揭示这个民族对生命的感悟。

    三、从审美中创新思想,追求自我的个性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虽然根植于民间肥沃的土壤中,但它们的风格特征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是时代的原因,也是编创者思想创新的原因,所以,在这一社会时期,民族民间舞蹈出现了符合当代社会情感、运用编舞技巧表达主题乃至情感的舞蹈作品。其中《搏回蓝天》可以称为一部代表作。

    《搏回蓝天》是由万马尖措编导的蒙族独舞,舞者从一只鹰的角度刻画了被剥夺生存环境和自由意志与生命的悲哀,带有一定故事情节与主题,舞蹈中动作元素的设计,虽然大部分是课堂组合的变形,但不乏是一次大胆地尝试。它的诞生符合当代的审美取向,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运用方法非常生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像万马尖措一样,运用民族舞蹈语汇编创出具有当代审美倾向的舞蹈作品,是一种新风尚。这些舞蹈的编创者已远远不满足于单一模仿动物或象征祭祀性的舞蹈形态,需要创新,在保护好民族民间艺术原始魅力的基础上不断输入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艺术血液,从原生态、课堂训练中的舞蹈转变为符合时代精神的舞蹈艺术。这不仅需要编导在观念、意识和思维上的创新,更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但无论怎样,舞蹈最重要的是打动观众的内心,不管民族舞蹈艺术随着时间流逝如何发展,与观众的沟通、与心灵的对话是舞蹈艺术亘古不变的追求。

    结论

    从《牧马舞》到《奔腾》到《搏回蓝天》,我们无法定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孰好孰坏,就像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原生态艺术和舞台艺术的话题一样。对于今天的民间舞蹈创作而言,当代有许许多多作品从反映真实、纯朴、热情的社会生产到奔放、唯美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为民间舞蹈带来了新的生命。从而使民族舞蹈具有了新的品格。时代在前进,民族舞蹈这种活跃的艺术形态就必然不会停滞,编创者在继承原有舞蹈风格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拿来”与“创新”,既彰显民族舞蹈“母语”的文化特异性,又具有时代性。在各个不同时期向我们展示不同的风采,而每一种风采都是民族舞蹈文化发展长河中不可缺少、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贾作光着.《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自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蒙古族舞蹈范文6

关键词:满族萨满舞;蒙古族萨满舞;差异

萨满舞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舞蹈内容,由于各个民族间有自己的文化内容,萨满舞在不同民族间又有各自的发展,满族和蒙古族作为我国人数众多的两个民族,其各自不同的民族风格与萨满舞相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风格与表现形式。

一、满族与蒙古族萨满舞的定义。

(一)满族萨满舞

满族萨满舞最早见于先秦时期,通过歌舞的表达方式对喜庆节日进行庆祝或行祭祀之礼。满族先祖将萨满行为看做驱魔除病的巫术,如遇有病体或问事时便以舞动萨满舞,以求得降神或除病。现当代萨满舞中体现出,典型舞蹈如跳饽饽神。

(二)蒙古族萨满舞

蒙古族萨满舞是一种原始的古老宗教舞蹈,是原始鼓舞、狩猎舞和图腾舞等舞蹈的结合体。舞蹈受萨满教的影响,表现先人以萨满舞神灵向祭祀。蒙古族人的萨满舞对其精神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包括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满族萨满舞与蒙古族萨满舞的比较

(一)满族萨满舞的形态特点

一是程序化。满族萨满舞是有程序化的,满族萨满舞有根本的结构体系,在什么时候跳舞,跳什么样舞蹈都有一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的模式是人们在祭祀的流传过程中形成的固定模式,比如祭祀用的摆设、布置、神灵的摸样等等,都是从古到今沿袭而来,是人们熟悉的场景。萨满的形象的固定使得舞蹈的发展也成为固定的模式,人们按传统的方式进行表演,是定舞蹈的形态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这里也有一些后添入的元素,比如一些即兴表演,跳跃的步伐和祭祀的常规步骤,有时也会有一些现场发挥的表演技能,这也是满族萨满舞的随意所在,但这种即兴的发挥在宏观来看仍然是在总体的舞蹈框架内,在总体形式上依然保持传统,遵循程序化的模式。

二是舞蹈的模拟性。满族萨满舞内容中大部门是以模仿来形成舞姿,比如模仿雄鹰飞翔、母虎爱子等等,大多内容丰富,模仿形象生动。之所以模仿动物,是因为动物更多体现一种纯生态,自然的情境,表现人们对自然的崇尚,认为每种动物都是灵性的代表,含有一定的神意,这也是对的一种体现。在我国北方民族中,以萨满舞体现对动物崇拜的现象十分常见,他们在对动物的模仿中寻找一种自然力量,这也是一种精神寄托的表现。

三是动作简朴。满族萨满舞,一般动作简朴,形式多样,有双人舞、单人舞、多人舞等,一般动作主要部位在腰部,在满族萨满舞中,上身摆动、臀部扭动,膝部颤动就构成了萨满舞的全部特点,舞蹈步伐动作也很简单,一般因不同神灵表演的动作不懂,但基本动作都以这三点为主,动作自然,舞姿简朴,内容丰富。满族的萨满舞将舞步作为与神交流沟通的语言,所以他们的每一个动作虽然简单,却隐含着深刻的内涵,以舞蹈动作作为神谕的传达,体现的还是对神的敬仰。

四是舞蹈的超常性。满族萨满舞动作虽然简单,但在仪式中,却含有很多魔术等特点的表演,是满族萨满舞的别具一格的地方。比如有的舞蹈在进行过程中,表演者会用一些自发的技艺,像是吞火、走钢丝等等,掺入杂技的成分,这在蒙古族萨满舞中是没有的,这种超长的舞蹈其本质也是体现出一种对超脱自然能力的崇拜,在舞蹈中这些技艺作为一种与神灵沟通的语言而存在,体现出满族萨满舞与其他舞蹈的不同之处。

(二)蒙古族萨满舞的形态特点

第一模拟性。萨满舞是一种古老的宗教舞蹈,蒙古萨满舞是早期人类的狩猎舞, 图腾舞蹈和鼓舞组合,其模拟性和娱乐性是原始舞蹈的舞蹈形式。萨满舞由萨满祈祷,法术,唱歌和各种鼓组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尤其是表现神的附属物,鼓速加快,舞蹈也随之激烈,有很强的冲击力。随着活动仪式的不断发展,许多舞者开始模拟各种各样的神,神的家庭为例,对一个人的举止,礼仪,野生的神体显示为虎、熊、鹿和其他类型的行动。萨满舞模拟其他运动的发展阶段特点与类似的形象,如萨满一般系腰铃、手持鼓,在击打和摇摆中振动鼓,嘴里唱咒语来表达对神的敬重,萨满会模拟请神,来做出各种神拥有的性能。比如邀请“鹰神”,萨满跳舞模拟鹰飞,与此同时,啄食品贡献表敬意,而请虎神,萨满需要跳跃,并在舞场与他人沟通形成仪式,萨满在黑暗中点燃了香舞动着说邀请“金华火神”。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归结为各种祭祀仪式上,神附体后,带有运动特征的萨满将会通过相应的形式,舞蹈模仿各种生物和自然事物,以显示对神的崇拜思想。模仿过程可以看作是古人对生物世界的依赖程度和认识程度的了解和发展,舞者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勇敢能力,同时也显示他们的聪明,敏捷和互爱的性格。同样,最初的萨满舞反映了群体的娱乐性,萨满敬拜、感谢神和娱乐神表达对上帝崇拜,萨满舞在这个时候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积极寻求实现愿望和利益的演出方式。

第二群体性。在古代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时,群体意识的形成是原始萨满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萨满教在原始舞蹈中体现的复古风格表明他们对神的崇敬,这种复古风格主要体现在他们是群体活动。在仪式活动中经常出现欢乐的众人舞蹈的场面,为家人祭祀仪式和温馨的氛围增添了不少快乐,这些已经打破了模拟祭拜的简单方法,已经开始显示他们独特的情感的表达方式。他们通过唱歌和跳舞会自发地组织娱乐活动,热情大胆不羁,彼此手拉手围着篝火庆祝。当人们祭祀活动时,我们可以在萨满祭祀上看到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成为萨满舞的组织者,对萨满舞的崇拜深刻表现了人们群体信仰萨满教的情感,舞蹈形象生动、完美,它的形式更能展现艺术魅力的特点,舞蹈动作的多变性和形式的多样化表明人们生活方式的丰富。

第三混合性。混合萨满舞舞蹈可以根据类型和意图两个角度描述。在萨满舞的发展历史的过程中,古代的人们倾向于保留和延续祭祖的习惯,即以模拟的方式进行崇拜行为。当群舞意识和观念出现在人们的心中时,人们学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主动祭祀的表演方式。当这两个方法都被有效的接受后,萨满舞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萨满舞按照舞蹈人数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和多人舞。单人舞是只有一个萨满舞,使色彩更庄重。舞蹈变化较小,上身通常只是保持挺直,双臂平伸,和在胸前环绕几个简单的动作,主要用来显示平衡的姿势。双腿或扩大形成马步,看起来很稳固。双人舞的萨满舞,是一个萨满领起舞蹈,另一个舞者配合这个萨满,这种方法是比较常见的,表达人们的意愿,实现人神交汇。双人舞和单人舞的动作比较富有弹性,很容易改变,而且很有移动的感觉。两人一起跳舞产生的韵感主要用于娱乐神。三人舞,是主萨满带领舞蹈,参加宗教仪式的人共同跳舞,舞者要训练有素,具有通常舞者不具备的技能,不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所以三个舞蹈基本上是萨满舞中最难得一种舞姿。多人舞,是许多参与者共同跳舞,但舞者通常简单,只是和萨满的合作。群舞的场面壮观,很有气势,整体行为整齐。

总结

满族与蒙古舞萨满舞虽然有着不同的风格,但在文化的流传上,两种舞蹈都有着各自的特性和属性,在萨满舞的发展中保持住民族属性和民族内涵,才能使萨满舞在艺术的舞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洪玉范,古代蒙古族的思维与萨满教[J],黑龙江: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