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深入,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心理,这是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同层面,而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德育的最基础层面。两者的目标一致;两者所遵循的教育规律一致;两者的服务主体一致,都是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呢?除了开设心理导向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以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是怎样做的呢?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调研,我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看到了下面几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
在一所中学听过这样一堂课“学会学习”,当讲到学习方法时,教师很想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力的科学依据,于是将教材上关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活动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很感兴趣,但教师却没有多加讲解就匆匆转向了其他内容。课后,我问这位教师:“学生对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很好奇,您为什么不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和学生一起互动呢?”这位教师有些无奈地说:“我也知道教师要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可心理学知识我自己都不懂,还谈什么引导学生呢?”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也时有发生,比如“如何引导学生自救”教师也很想讲得全面一点儿,深入一些,可苦于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有些方法自己也不明白,所以在对待特殊问题时没有办法展开更加翔实的讲解,也没有办法推进,所以只能是草草了事。
二、课堂教学设计形式化
在调研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热闹”的课堂教学。如在思想品德课上,有的教师通过大量的问题情境设计让学生“参与”教学,有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有的教师通过人性化的程序和环节设计开展教学,有的通过小品表演、诗朗诵、小组竞赛等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虽然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有了一些转变,课堂教学比以前更活泼热闹了,但仔细观察却发现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学生只是充当了一次“临时演员”。一些教师在谈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时,经常说:“新课程就是要多活动,多让学生参与。但是这样的教学有时学生什么知识也没学到。”“现在的教材学生都喜欢,就是知识点太少,这让我们怎么教啊?”
三、心理问题缺乏关注
当问教师“思想品德课上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哪些问题”时,一些农村教师认为主要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等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少提及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知之甚少。从他们的回答中,感到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学习能力与成绩,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教师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缺乏了解,没有养成观察学生心理动态的习惯,课堂教学往往无的放矢,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师的职责,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
四、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程度不够
思想品德课教学离不开主题鲜明的各种案例,包括名人、伟人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当前,大多数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教学中也充分利用了各种鲜活的事例来开展教学。但是由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执教能力的差异,案例的选用和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程度却大相径庭,有的教师虽然选用了较好的事例,但由于开展得不充分,教师的启发引导不到位,案例挖掘得不深刻,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心理素质和分析理解能力没有得到真正锻炼。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真正开展和运用好事例,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学校生活,同时也使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如在“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一课中,除了通过一些问题情境的开发,如“说一说自己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次挫折,并谈谈这些挫折是怎么造成的”、“你了解你的父母吗,你的父母有挫折吗”、“对待考试失利,你应怎么办”等,让学生交流自己及家人的挫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挫折的方法。同时可以设计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你从音乐中能感受到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可以设计小型辩论会: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也可以让学生创设面对挫折的一句座右铭,以勉励自己或别人。这些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既能注重学生的体验,了解和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又能为面临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思想品德新教材知识点很少,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自己去开发、去设计、去开展活动,更不用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再加上实行开卷考试,试题的开放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更让教师感到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开展的难度。
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除了专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外,学科教师涉及的较少,更谈不上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其实,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层面,对于学校而言,这两个方面不单单要求专业教师要有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全体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试问一个心理有问题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又怎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呢?针对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要更加努力,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
B844.2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技术、新应用正在以其无所不及的触角和超乎想象的巨大威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前景,课程教学亦置身其中。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悄然兴起。10分钟左右的视频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单个知识点的讲授……微课程以其“短、小、精、趣”的特点,迎合了移动信息时代要求和大众心理,在国内外课程教学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这一股“微课风”也逆袭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近乎取缔了之前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较大幅度地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总之,微课程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与学的方式正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引人思考。
一、 微课程: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接要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心育课程有机结合的产物。从两者之间对接的可行性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反思体验、轻知识灌输,重应用性和关注点,轻学科化与系统性,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从笔者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上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之中,将心育知识碎片化、教学交互即时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课堂教学体验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对满足大学生们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应用中,微视频的制作是整个微课程实施的支点。一个一个的微视频都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它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着这个知识点展开。开发与制作成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也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所有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相对适中,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我校广大师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摩查看,当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下载反复使用。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基本上能看到主要的知识点,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自选备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可以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
(二)能较幅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视学生个人体验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而且更加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传统的“一师一堂”的课堂式教学难以给学生“反刍”的空间,而微课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运用简明生动的微课视频和《学习内容与个人反思学习单》,引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旁观者、接受者师生的交流多数时候是单向的。而通过微课,核心的知识点学生已在课前预习,课堂中师生之间用以多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讨论与分享,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效果自然更显著。
(三)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这一工具,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此外,通过微课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了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也将会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微思考:微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将微课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课上进行知识讨论与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为检验其效果,我们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有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分析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仅仅做到“形似”而非“神是”是教学实践效果没有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要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需要从重新定位师生角色,重组心育课堂内容,重建课堂教学对话等三个基本方面着力。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时代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也是知识的贩卖者。教师学习知识,并向学生出售知识。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课的开发,取缔了教师的这一优越的身份和地位。海量的知识信息在网络上堆集,以供挑选与取用。较之旧时代的教师,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在学生已具备较好自学能力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
(二)重组心育课程内容
微课程比较适用于比较独立的核心概念或知识点,对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可能鞭长莫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专题形式出现,容易将知识内容进行切片处理,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组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的设计,更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精心制作微视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支点。
(二)重构课堂教学对话
马丁・布伯区分了三种对话:装扮成对话的独白、技术型对话以及真正的对话。将这个分类引入到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也可以分为独白型教学对话、技术型教学对话和生命型教学对话。第一重是教师用预设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提问,表面上看起为是师生对话,实际上是教师自说自话的独白。第二重是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技能的表现,而忽略对行为技能背后的教育意义;只涉及到对话者的心智,不涉及个人情感或意义。第三重对话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把他人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进行的心灵碰撞与交流。微课程框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对话正是需要对话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的当下,并带着他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在独白型和技术型对话中,教师只是作为公共知识的代言人,其个体生命往往是缺席的。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不要忘记了育人育心。教师自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整体在场与完全投入有助于形成师生的相互信任,有助于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使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想法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成为真诚、平等、真实的精神相遇。
参考文献:
[1] 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
[2] 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 lectures [EB/OL].
[3]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华
[5]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3,4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7]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兴趣 专业素养 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到底如何进行才有效?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对此作深入思考后提出有效路径,以期抛砖引玉。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极大增强学习有效性。
“我要学”,倾情演绎学生主体性。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具备强烈持久的学习兴趣,才会进行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如每节课的三分钟演讲比赛,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点评,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陶行知先生就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设置情境,激发积极情感,推动学生认知活动有效进行。教学中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振奋的心理状态。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建构知识的对话者,要参与到学生的对话中,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追求、有责任感外,还应在下述几方面进行有效提升专业素养。
首先要树立现代语文教育理念。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树立先学后教,以教促学的教学理念。教师应从新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如何解读文本呢?首先,文本解读要求教师的阅读深入文本的内核,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其次,文本解读要求教师的阅读必须有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些发现的新问题,可以是从文本本身的发现,也可以是从教学中文本处理过程中的发现。发现并解决问题可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品位和效果。第三,文本解读要求教师根据阅读时的理解与感悟,对文本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加以预判,并创造性的把文本初步分解成目标、方法、过程等,为教学方案设计打好基础。
第三要有健康积极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责任大了,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高了。教师有了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在教学中,能使学生信心十足,能让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反之,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如果语文教师的能用健康积极的心态看待语文教学,以豁达的个性、健康的心理教育学生,将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提升思想素养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立体化。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现代语文教学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在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
教学内容整合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教学观,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对高中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加工。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深度、系统的解读,要求教师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叶圣陶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教学设计最优化。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评价和修改,通过课堂上最大程度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解决问题最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应着力针对教学问题,凭着自胆识和智慧进行课堂弹性化预设,并针对学生的知识、智能、人格的生成与重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经营。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有精益求精的钉子精神,在备课时要舍得倾心投入。钱梦龙先生认为“如果教师在指导时还能注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多下些启发、引导功夫,让学生不时的品尝到领悟和收获的快乐”,那就是教学的理想境界了。
教学机智的最大化。教学机智是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后的一种化解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机智而灵活地沟通思想、教育学生、应时而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引导,都会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教师矛盾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共情力,因为教师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总之,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造专业素养,不懈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以此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才不会让社会各界发出“误尽天下苍生”的浩叹!
参考文献:
[1]沈祖芸.钱梦龙: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M].2006年4月27日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80-01
作为一名独立学院的心理教师,笔者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本专科均有,学业成绩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方面大部分问题与全国各大高校学生有一致性。通过对大一新生运用SCL-90量表进行心理普查,发现近16%的学生虽然面临各种心理问题,但多是新生常见的发展性问题:如生活环境不适应,学习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认知偏差、情绪情感问题、职业选择问题等。这些都是成长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但如果这些心理困惑能及时的得到长辈、学校老师的帮助并及时解决,就能够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适应期,以更好的姿态应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下面仅就心理测评与咨询中发现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怎样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加以解决进行一定的阐述。
一、心理咨询在解决学生问题中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中心是辅导心理测评异常学生,帮助主动求助的来访者,以及危机干预的重要场所。笔者累计接待的面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中,主要涉及人际交往障碍、恋爱情感问题、学习问题、家庭关系、个人职业发展问题等。与测评和访谈相比,咨询更容易看到学生的重大心理问题,也是对严重的急性心理事件和早年的创伤性事件进行干预的最佳方式。通过咨询,笔者发现,失恋问题、性取向问题、宿舍突发性事件(如偷盗失窃)等急性事件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帮助,学生往往会想不开,易出现事故。此类事件定要长期追踪干预。而早期家庭环境或成长环境中所遇到的创伤(如童年期受虐待),往往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根源。此类学生一经排查出,必定要跟踪访谈。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学校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对于普查中结果显示异常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其进行一一访谈,与辅导员一起保持对重点学生的关注。以下是对普查及访谈结果的简要分析:
普查结果发现,近20%的学生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多是新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抑郁、强迫、焦虑、迷茫等负性情绪。
导致学生产生焦虑、迷茫等心理不适应的因素主要有: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2.人际关系不适应。中学阶段,学生一般都住在家里,同学私下接触的时间不多,他们之间出现问题或矛盾都由老师解决;到大学后,接触的人多了。而且由于学生接受的是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这一点造成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进而产生各种摩擦。3.部分学生从踏进校门就开始考虑四年后的就业问题,过早担心毕业后的状况,最终产生焦虑、无力和迷茫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开设心理健康全校公选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快捷高效方式。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设计上要紧扣咨询与普查中出现的学生问题,致力于形成一个问题解决、实践提高式的课堂。
1.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近期及长远发展的需要,解决当下心理困扰,正视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受挫抗压能力。课内讲授契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交往、适应、恋爱、学习等,这些专题内容皆是与心理普测的结果相呼应的。例如“爱情与婚姻专题”,针对大学生当下容易出现的恋爱认知偏差,矫正不合理的恋爱观,并对当下学生所面对的或将要面对的失恋问题加以处理。
2.课内实践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自身问题的言说,形成一个治愈性的课堂气氛。当堂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并尽量营造一种相互鼓励与帮扶的分氛围。例如,“第四章:大学生的学习问题”,老师采取当堂解答及解决学生问题的方式,给学生一个讲述自身学习问题以及改善问题的机会。
3.课堂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变。有视频、图片、游戏活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比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入一个小活动,“假如我是……,我希望……,因为……”。抽取同学起来回答,回答过程中,要求同学声音洪亮,展现自我。此活动不仅很简单且易操作,同时有利于同学们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并在老师所提出的回答要求中(洪亮、清晰、快速不拖拉),培养了良好习惯,在掌声中获得自信心。
4.追求循序渐进及人生发展阶段性的设计思路。注重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潜移默化的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寻人生理想与目标,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发展,并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从心理咨询、危机干预、教育教学方面开展的,当然还包括报纸、刊物宣传、心理社团活动等。心理教师拥有咨询与教学双方面的经验,应更好的把这两种实践相结合,达到互补促进的作用。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课 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59—01
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他们一旦走出学校的大门就面临着就业。如何让他们能适应社会的工作环境,完善自我人格,在社会的大熔炉里自我成长,是我们职业学校的老师应尤其关注的。
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当今传统智力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一一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并且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加德纳提出智力是一种心理潜能,是一种或一组个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新的关于智力的看法与通常只确认两种智力一一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的传统观点有着很大的不同。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我们以“多元智能”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为目的,通过整合多元智能和多学科知识的专题进行学习。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强调使每位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领域特别是智能弱项的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视情景体验和活动参与,必要时可以结合讲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在了解知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参与、进行价值体验,可以得到较好的心理调适和矫正。
现例举《经济效益与园林规划》课堂教学设计,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中的尝试。
(一)学情分析
在当前“减负”热潮中如何引导学生学得有质量、学得有信心呢?经调查发现,学生中厌学一部分来自于畏惧学习这一艰苦单调的事件,许多同学怕考试、怕作业,希望不通过艰辛劳动就顺利通过考试,然而怕苦、怕累是学不到真本领。学习没有目标性,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本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回忆自己身边发生的和园林有关的经济效益事件,启发他们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的滋味,从而体会到园林是朝阳行业,从事美的行业,这个行业是艰苦的,但又是有乐趣的。认识到在经历艰苦漫长的园林学习途程之后会体验到该职业成功的乐趣、欢乐,达到顶峰经验体会时是挑战自我的胜利。活动中不仅要认识到园林学习的苦与乐是不可分割的,属于正常的现象,而且要认识到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尝到学习的成功与喜悦,面对学习困难不能懦弱退缩,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通过活动树立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激发积极的学习热情,培养充足的学习信心,乃至工作成功信心。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园林职业。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对园林的苦与乐有一个初步的、辨证的认识。
2、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积极的精神。
(三)活动形式
情景体验、交流与分享、故事启发等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帮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认识到在学习园林知识过程中有苦也有乐,体验到乐在其中。
2、难点: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以苦为乐,体验成功的艰辛和乐趣。
(五)活动准备
本节课,我先作课前调查,对学生的学习园林知识的实际情况作了详细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宽松、真诚、和谐的班级课堂合作学习氛围。采用情景教学法,设计一系列的情景活动,如情景体验、创设情景体验学习困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与感悟,从而体会到学习园林知识是艰苦的,但又是有乐趣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肯定学生敢于敞开思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事例适当点拨:体验到乐在其中,谁的学习就会有更大更快的进步。专业知识会更加的夯实,将来在园林行业中成为佼佼者。
首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次,师生互动,在和谐的氛围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课堂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如果一节课只是老师在讲,学生不许多嘴,只许安静的听话,这种能力显然是无法得到锻炼的,甚至还会使某些学生彻底丧失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在课堂上,不必急于将整堂课的目标强加于学生,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该为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促进他们的思考。“体验式”教学所体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互动过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包含着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思品课;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44-1
现代社会对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初中思品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学生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一、挖掘心理教育素材
心理教育素材是丰富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许多知识点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学生身边、社会现实中有许多典型事例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些资源,科学、合理地运用。
例如,在学习《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一课时,我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从众心理,帮助学生形成克服盲目从众,实现科学从众的思想意识。
首先,走进教室后,教师盯着后面的黑板一动不动,激发学生的从众心理,导入课题。学生很好奇,部分学生产生了从众心理。
其次,演示情境:《购盐风波》(利用媒体展示)。1.设疑导思:老百姓为什么会抢购食盐?镇江老百姓为什么在没有买到盐的情况下排队买酱油?我们的家长有没有多买几包盐?2.教师谈自己当时的经历、感受。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认识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带来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多买几斤盐,多打几斤酱油。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阅读“福尔顿的故事”。问:1.福尔顿为什么会后悔?那位青年科学家为什么能一举成名?2.思考《抢盐风波》及书中福尔顿的故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认识从众心理消极的一面。
二、营造良好心理氛围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知识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教学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们有良好的期待,形成尊重、信任、平等、鼓励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宜人的教学环境。如在课堂上提倡:答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教师错了允许指正,甚至必要时允许讨论。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学生可以放开胆子,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轻松摆脱情绪障碍,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等课堂教学方法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创设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如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时,我创设了情景小品“盲目攀比要不得”,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小品的最终结局是攀比者损了钞票,丢了学业。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在讨论中感悟,素质得到了提升。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法
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
例如,在《相互尊重 促进交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发现友谊的重要性,获得友谊的方法,自觉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尊重、真诚,要理解,要宽容。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学生实践了交友的过程,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四、加强学生文本阅读
阅读可以让人获得心灵滋养和精神成长,青少年还没有丰富的社会经历,所以更有必要通过这些作品去了解“社会经历”,而阅读这些引人趋善向上的书籍,可以使青少年获得对生命和人生的丰富感悟,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入思考,从而有利于他们的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