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硕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硕士范文1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双导师制
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实现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标准的构造样式及运行方式。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又具有泛型性,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因为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所以它包含着一些固定的要素,即导向性要素(即培养目标)、组织性要素(即培养过程)、调控性要素(即培养考核)。因为培养模式具有泛型性,所以一经形成便可以为培养单位所遵循。但培养模式一经形成之后,同时也具开放性。也就是说,培养模式不是僵化不变的,培养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以开放和改革的态度探索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
一、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指导原则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密切与音乐行业接轨,注重音乐艺术实践,突出音乐职业导向。”在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注重培养模式与行业标准密切接轨。学院邀请了遵义演艺集团艺术总监王小平、重庆高戈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阎旭、重庆市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频道总监寇锦等业界精英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参照相应行业标准设计课程模块。二是注重知识发展性与职业导向性的密切融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学术性的价值取向,这是艺术硕士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职业艺术教育的根本所在。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艺术行业精通技巧的从业者,而且是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三是突出艺术职业岗位能力和艺术职业素养的培养。着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学分权重。联合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基地的师资和硬件设施以及其他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
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音乐专业知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音乐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培养目标的需求。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经过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在这一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是导向性的要素,是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对培养工作进行检验的立足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是培养过程,也就是组织性要素。毕业环节则是对整个培养过程的最终考核,也就是调控性要素,通过这一环节检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面向社会、服务地方需求、促进音乐事业繁荣发展”的理念,构建了“2+1”的课程体系,即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行业实训,实践环节以课内实践、专题创作实践、作品展演、行业实训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完成。根据艺术硕士教指委颁布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导性方案),艺术硕士(音乐)的课程类别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选修课。重庆师范大学艺术硕士音乐领域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及所占比重可参见表1,公共课与专业必修课见表2。在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课程中,文艺理论、艺术原理、音乐艺术实践、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等课程属于理论课程。专业主课、高级视唱练耳、音乐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等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音乐艺术实践属于纯粹的实践性课程。学院要求这一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形式为音乐会或实践性成果的展示。比如,对于声乐方向的学生,培养方案要求他们必须开两场音乐会,方能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音乐艺术实践类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中,并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此处的实践课程同独立实践环节不同。独立实践环节侧重的是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最终检验。而必修课中的艺术实践类课程侧重的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实践类课程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贯穿于课外活动中;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的实践基地进行。为了增强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能力,学院开设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作品分析、视唱练耳等课程。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观念,而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并没有接受到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基于此,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音乐美学课程。音乐心理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应对音乐表演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比如,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演出中的怯场等。开设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方法的掌握,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在表演中呈现作品,在创作中把握好作品的风格特质。此外,学院还开设了一门视唱练耳课程,帮助学生解决音乐表演过程中的音准问题。除了必修课程中的音乐艺术实践课程,还有独立实践环节,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能力展示(毕业音乐会)三项内容。该校的培养方案要求在艺术实践基地的行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一年,同时学位论文(设计)须建立在艺术实践基础上。该校艺术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学生修完培养方案所要求的课程,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同时还须通过艺术行业职业资格认定,方可毕业授位。“2+1”课程体系即两种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加上行业中的实习、实训,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艺术硕士范文2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语言艺术
开展就业指导,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语言是就业指导工作必不可少的载体和工具。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恰当运用语言艺术是提高就业指导效果的重要条件。硕士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在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中,应注意运用以下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就是实事求是,清晰明白,不模棱两可。就业指导的内容中涉及到就业的政策很多,如国家、地方主管部门、学校在毕业生就业上的指导意见,“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等不同的就业项目的有关报考要求,签订就业协议书牵涉到的法律问题,毕业生档案、户口、组织关系的转接注意事项,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国家在毕业生创业上的导向等等。因此,在就业指导中一定要注意信息传达的保真度和精确度。在语言的运用上,可多用“是”、“就是”、“必须”、“应当”等带有明确性的词语,多用“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带有很强的逻辑性的关联词,而不应该用似是而非的模糊语言。让学生听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感到切实可行、公正透明。如果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就会让学生感到云里雾里,无所适从,严重的还会让学生感到政府、学校有欺瞒的嫌疑,从而对就业指导产生逆反心理。
二、语言的针对性
1.因人而异
硕士研究生不像本、专科生那样整体情况相对比较统一,他们的个体情况差异非常大,反映在年龄差异、知识背景差异、工作经历差异、家庭情况差异、性格特点及爱好兴趣差异、价值取向差异上。因此,对不同的硕士研究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需根据他们的个体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有的研究生是本科时的佼佼者,直接从本科顺利考上硕士研究生,与社会接触少,对未来的就业充满自信,但也往往容易盲目乐观,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时,讲话要直截了当,客观冷静;有的研究生家庭困难,原有的职业不理想,他们孤注一掷考研,期望通过读研走出原来的生活,他们对就业前途忧心忡忡,患得患失,与他们讲话就要多耐心倾听,多设身处地,真诚而客观地为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让他们既对未来充满希望,又不至于承受太大的心理压力。
2.因时而异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可以说,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都应贯穿就业指导的内容。在这个长达几年的过程中,硕士研究生的思想、个人情况等发生变化,是很正常和自然的。所以说,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应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语言。例如,硕士研究生在入学时,大多是意气风发,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了憧憬和自信,这个时候要多与他们分析就业的形势、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当硕士研究生入学一段时间后,从各种渠道了解到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时,他们容易走入低迷,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校园生活没有本科生那么丰富多彩,校园集体活动要少得多,除了上课外,同学之间见面的时间都很少,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更容易走向低落、迷惑,对未来的就业感到茫然、恐惧,此时对他们开展就业指导就应以振奋人心的语言为主,要疏导他们的不良心理,鼓励他们以乐观、长远的目光看待就业;在硕士研究生将近毕业时,他们的心理往往跌宕起伏、大起大落,这个阶段的就业指导中,更应注意把握好语言,辅助他们渡过这一心理危机期,指引他们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3.因地而异
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效果因地点、环境和气氛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在教室、会议室、报告厅等场合开展共性的就业指导,语言要特别注意准确性、逻辑性、号召性,观点要鲜明,语调要高扬,内容要形象,举例要恰当,吸引学生高度注意;了解学生在某个阶段的普遍就业心态时,可以到学生宿舍座谈,最好采用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畅所欲言;当学生有较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时,应选择在安静、不受干扰的室内环境单独交谈,语言要平实、恳切、真挚,让学生娓娓道来,吐露心声;如果学生心情不佳、愁绪不解时,可以将地点选择在室外,在环境优美的校园中边散步边谈话,谈话的内容可以多选用一些自身的经验和体会,语言上可以多一些个人的感想和展望,让就业指导语言“润物细无声”。
4.因“载体”而异
因硕士研究生到了毕业学年已基本上停课,他们在毕业前的一年里忙于实习、做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写毕业论文、外出择业、兼职等,同时在校的时间不多,除了必要的毕业生会议、就业指导讲座、面对面的谈话之外,就业指导工作者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选用多种“载体”与他们进行联系,通过不同的“载体”和方式对他们实施就业指导,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飞信、QQ私聊、QQ群讨论等。在使用不同的“载体”开展就业指导时,应注意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例如,在使用电话和使用QQ群讨论时,语言可以简短、风趣、幽默些,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语言环境中畅所欲言,便于指导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也利于学生在一种较平等、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指导者的观点和建议,以利于双方的沟通。
三、语言的形象性
硕士研究生已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理论基础,有的还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如果在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时语言空洞,硕士研究生就会感到这是在“说教”,不但不会接受,反而还会心生厌恶,对就业指导产生反感,认为那是在“上政治课”,所以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中应尽量少用理论性的语言,多用形象性的语言,让他们通过具体可信的事实在轻松、愉快、诙谐的气氛中接受的正确的观念,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和效果。
例如,有的硕士研究生杂学而不专、不精,考取了多种资格证书但却没有一样专长,针对这一情况,在对他们提醒时就可以引用孟子的“五技而穷”的寓言故事:有一种小动物叫“五技鼠”,为什么起这么个怪名字呢,原因是它一身怀有五技――飞、爬、游、跑、掘。按理说,一只小鼠身怀五技,应该是动物中的“佼佼者”,但很多人却根本不知它为何物。原因在于它“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屯,能游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这么看来,这种“五技鼠”虽然加起来本领很多,其实没有一样拿得出手。这样说道理,既有引经据典的严谨性,又有寓言故事的趣味性,语言形象生动,学生愿听爱听,听了以后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能很好地达到就业指导的效果。
四、语言的情感性
由于硕士研究生的思维独立性已很强,因此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情感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诚挚和慈爱。要使语言富于情感性,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语言应充满关切的询问、抚慰和引导,让学生在春雨润无声的境界中得到启迪。
例如,在引导硕士研究生到基层工作时,除了从大环境上分析国家、社会的需求外,更应设身处地地帮助他们分析对未来的种种顾虑,帮助他们分析成长成才的因素,用真挚的语言打动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五、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层次。德国著名的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如,对于一个就业期望值过高、千挑万选迟迟不愿签约的毕业生,除了跟他分析就业形势、分析他自身的条件之外,还可以调侃几句:“像你这样总不就业,将来不仅当‘啃老族’,难道还要准备当‘啃妻族’、‘啃儿族’吗?”让他在不好意思的一笑之中领悟出老师的真情和苦心,明白自己的问题。
六、其它
1.认真把握和领会就业工作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
就业指导者一定要对党和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全面了解、全盘理解,才能说得清、说得明、说得透。如,同是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与“三支一扶”在组织单位、报名时间、选拔方式、考核标准、服务期限等上都有不同之处;同样是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两者在主体、签订时间、条款内容、适用法律、争议处理方式等却有着很大区别。如果就业工作者对这些相关的法律、政策和规定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以己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更谈不上运用语言艺术了。
2.高度热爱就业指导工作
“言为心声”,语言体现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工作心态,如果没有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高度热爱,怎可能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情深意切,发自肺腑,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呢?语言的锤炼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而决非一件立竿见影的事情,如果对就业指导工作没有高度的热爱,怎会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而去艰辛地锤炼,又怎能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者须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和热情。
3.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
硕士研究生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知识背景、家庭条件等各不相同,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使就业指导的语言具有指向性。所以,就业指导绝不能与学生其他情况割裂开来进行,不仅要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活动、思想情况,还要了解其过去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家庭状况等。因人施言,才能动之以心,启之以志。
4.平时注意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懈追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的锤炼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锤炼好自己的语言,非得下一番苦功夫。就业指导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教育、心理、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就业指导工作者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引人入胜。还要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懈追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使学生既有知识的增益,又有理智的增益,还得到艺术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杨肖,李亚宁.关于大学生德育中的语言艺术
艺术硕士范文3
关键词:艺术类硕士研究生 英语教学与学习 教材 教法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力度,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与此相适应,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英语教学得到了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艺术类硕士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收获颇多。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一探讨,以求教于广大的同仁及学友。
二、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研究生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各地各校都不太统一。有的学校用的是《大学英语》①及其相关辅导教材,有的用的是《新概念英语》②,还有用的是公共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材,如《研究生英语》(上下册)③,有些学校则自编教材。而专门针对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材目前还未出版。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大学英语》三四册,共学习一年。由于采用的是普通大学的公共教材,内容程度偏低,专业性不强,于是教师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到因材施教,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此外,目前市场上虽然也有一些艺术类的英语辞典,但普遍缺乏权威性,不够规范。例如《英汉汉英艺术辞典》④2、《英语音乐基础知识》⑤、《美术英语》⑥等。因此,有一些专业术语很难查得到,如广西壮族音乐中有一种体裁叫“尼的呀”,词典中根本就没有。此外,一些专业词典则不具备艺术类专业英语学习的功能,如(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⑦。缺乏有效的词典工具更增加了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
由于许多艺术院校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招生,所以在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当中,很多艺术院校在师资力量及相关的培训上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注意到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实际英语掌握情况,以及专业英语教学上的特殊之处,教学方法单一,存在着“灌输式”的简单教法,有的学生就称自己被老师当成了小学生来对待。老师在课堂上只管讲自己的课,很少注意到下面学生的学习动态,缺乏双向交流与沟通。这种僵化而保守的教学模式自然引不起研究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经常是沉闷而又乏味,学生学习得非常被动而吃力。同时,很多艺术院校在图书馆建设中也很容易忽视英语学习读物及英文核心期刊的配置,也给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与学习带来了很多不便,他们不得不自己掏钱到外面书店购买,甚至到大城市去搜集资料,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转贴于
三、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一,普遍底子较差。为了照顾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考生的特殊情况,国家在录取时降低了艺术类的分数线。另外,学生来源广泛,有些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有些是工作了好几年才考取的,还有些则是没有接受正规大学教育,靠自学成材的。还有很多学生,他们已经结婚生子,年龄偏大,更增加了学习英语的难度。因此学生入学时英语普遍较差,且差别很大,听说能力也不强,要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的英语要求还存在很大的难度。笔者在本校曾进行了一次统计,2001级研究生共11人,第一个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学生只有2人(我校要求,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是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2级17人中只有3个通过,2003级24个人中也只有9人,比例相当低。许多学生考了好几次才拿到四级证,甚至以前还出现过因没有四级证而拿不到硕士学位证书的情况。至于六级证,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人拿到。
第二个问题是学而不致用。很多艺术类硕士研究生都感到,学习英语纯粹是为了应付,用不到自己的专业学习当中,收获不大(例如美术学中的国画专业研究生,此种情况更为明显)。为了学好英语,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难免与专业学习相冲突。有的人甚至戏称自己要变成英语专业的学生了。为什么是这种情况?关键就在于学生的专业英语程度差,所学的英语到最后很少能用得到。长此以往,他们就很难接触并了解到当代国际最新最权威的学术成果与动态,因此也就很难跟上、甚至超越相关学术研究的步伐。
四、结语
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材的建设,尽快出版一批针对艺术专业特点的教材与配套辅导资料和读物,组织相关专家编纂出版一套具有权威性的艺术类英语学习辞典。第二,建议有关部门将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集中培训,重点是改革艺术类英语教学教法,突出专业性与实用性,加强艺术院校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第三,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自己也要调整英语学习的态度与心态,认清英语在研究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刻苦学习,学以致用。只有如此,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与学习才能获得新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注释
①精读修订本,李荫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版
②亚历山大[LGAlexander],何其莘合作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10月北京第1版
③赵琏、鲁人、王敬华、郭素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第2版
④何友、李义堂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12月北京第1版
⑤狄辰华、倪若男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艺术硕士范文4
【关键词】艺术硕士教育 调查问卷 课程设置 学生反馈
“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项目是在教育部批准艺术硕士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教育初始时期,试图通过对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状况在教学、学习以及课外交流活动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得到量化分析结果的跨学科研究课题。采用数据采集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体系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学习状况的主观意见反馈做第一手资料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是该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数据收集和分析目的是除了常规的理论研究之外,规范和改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微观体系,从量化的参数分析结果研究该体系是否能够达到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艺术硕士教育目标的要求;研究艺术硕士教育体系各个环节中的关键元素如何对教育成果产生影响;研究教学中的主要角色教师和学生在通过一个教学周期的学习和教学之后,对整个艺术硕士教育直观的综合印象产生了哪些变化。
一、调查问卷的背景
此次学生跟踪调查问卷是接续第一次调查问卷的思路,针对第一次问卷的分析结果和倾向性结论设计而成。学生是艺术硕士教育的受体,针对教育的主观感受能够最直接地反映浅表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切入点。这次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依据项目立项的研究意图,多方面地触及硕士研究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之后对学校教学和学习方面相关问题的想法和态度。综合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其他数据采集的分析结果,完成一个初步的、基于实际接触得到的数据分析报告,同时为建立进一步分析课程设置数学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此次调查问卷发放的时间在2014年。调查的目的是,直接了解学生经过音乐演奏专业硕士课程学习之后,对教学体系中的具体问题的直观感受和评价。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是2012年入学的音乐表演专业(包括钢琴、声乐和器乐演奏等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这种抽样调查的方式简单易行、问卷制作的封闭式问题对调查对象完全一致、分析归纳数据简单准确,与项目最终的目的比较吻合。这次问卷发放的范围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39所院校。
第二次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39所院校中的钢琴和声乐专业的艺术硕士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了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5份,有效率占97.5%。
二、调查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一共分为十个问题。前五个问题涉及学习的感受和收获。第一个问题即“艺术硕士阶段学习与本科阶段学习的最大差异”,从“课程深度、考试要求、学习目的性、没有差异”等方面了解学生从本科到硕士阶段对学习差异的综合感受。这是一个多选题。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试图得到经过两年学习的学生对艺术硕士专业课程的直观反映。四个选题的设置也是通过一个先期阶段调查之后得到具有比较典型问题的回答。再次在问卷中设置,是想进一步确认这些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第二个问题也是一道多选题,即“你认为表演能力的提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A技术技巧、B作品理解、C创造发挥空间、D稳定心理素质、E音乐会项目设计”。这个问题是针对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那一个方面而设。尽管最终的考核形式会以演奏和论文的方式,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收获会有侧重。这些问题能够反映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三个问题即“毕业音乐会能否全面反映艺术硕士学习的真实收获?A全面反映了学习成果、B需要论文的理论补充、C部分反映、D差距很大”。毕业音乐会是音乐专业表演专业艺术硕士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和演奏技艺的最终呈现方式。各个院系艺术硕士教育对表演实践和理论学习各有侧重。这个问题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如何看待毕业音乐会的考核效果。
第四个问题即“专业理论课对表演的帮助在哪几方面?A 更容易理解作品、B 使表演更趋理性、C 更容易记忆作品的演奏要点、D与提升表演水平关系不大、E 更好地把握作品整体结构”。这个多选题涉及到了目前表演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与表演实践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先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对于理论课与实践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做过理论上的分析。该问题是想得到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五个问题即“专业(实践)课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尖锐直接的问题。同第一个问题类似,是一个能够从数据上得出直接结论的问题。有的时候简单直接的感受更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直逼问题的实质。
后五个问题则侧重了解课程设置的几个特定内容。第六个问题,“选修课的必要性”。选修课是一个充分体现教学理念特点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一个衡量指标,也充分体现了各个学校在教学方面的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的配置。第七个问题,“列出对自己能力提高影响最大的三门课程”。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范围做比对。设置的目的是试图证明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分类。是否存在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教师与学生之间等各种分类关系在学生中的影响。第八个问题,“你认为毕业论文的作用:A 音乐会作品的文字阐释、B表演技能提高的理论阐释、C 艺术硕士学习的全面总结、D与专业表演关系不大”。毕业论文是表演艺术硕士衡量毕业学习成果考核毕业成绩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相对于原来理论硕士学位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地位可能具有了新的位置。这个问题是艺术硕士教育从尝试到成熟过程的一个标志。特别有意义的是毕业论文与毕业音乐会之间的关系。第九个问题,“艺术硕士学习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哪几方面?A提高音乐表演技能、B事业进步的阶梯、C就业的需要、D走一步算一步”。这是一个单选题,目的是考察学生经过阶段性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的前瞻性判断,同时,考查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第十个问题,“简短一句话,说一说艺术硕士学习的感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最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想法,可以套用前一题的四个选项。也就是,回答问题的性质基本上可以用第九题概括艺术硕士学习必要性的具体体现来归纳。
三、调查问卷数据简析
“学习的目的性更强”与“考试要求”占回答比例最多的两个选项。这说明艺术硕士阶段学习的方向性更强,动力更加明确。课程深度差异的比例并不占优势。当然,这与问卷没有做学校之间差异性区别有关系。
第二题中“创造发挥空间”和“稳定心理素质”这两项比较少。“技术技巧”的提高占有绝对多数。这说明我们大多数被试学校的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基本上给予了正面的肯定,那就是提高学生的表演实践能力。“作品理解”和“音乐会项目设计”这两项的衡量标准一个是思考方式和处理方式的改变,一个是处理大型项目的筹划能力。从这方面能够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素质的正面影响和学习能力的细节方面的注重是值得肯定的。第三个问题,毕业音乐会在艺术硕士学习中,既是一个学业上考查技术技巧的方式,又是一个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时刻。同时各个培养院校对毕业音乐会的认识也存在差异。A和C项近70%的学生给予了毕业音乐会的正面肯定。B项其实是我们认为毕业音乐会在音乐表演专业艺术硕士学业中的真实功能,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更侧重后者的地位。可以看出给予这项认可的人数只有20%,甚至还有相当部分回答认为毕业音乐会并不能如实反映学习的成果。
在涉及到作品分析、表演控制、音乐演奏记忆和作品整体结构把握等学习的四个方面。回答基本上肯定了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有近40%的人给予了负面的回答。理论课与表演艺术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还有进一步密切和完善的空间。对选修课的正面肯定其实是对表演专业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期待。
毕业论文的要求曾经是艺术硕士学习要求中的热点问题。从问题的回答来看,对于毕业音乐会的认识的回答比例比较吻合。毕业论文与毕业音乐会之间的关系的确是教学和学习两方面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回答第八题时,大约有超过50%的学生都将此作为了多选题,也就是选择了两个以上选项做勾选。这一方面说明当时设计问题的时候不够严密,同时也说明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事业选择的压力。设计此题的意图,是想将学习的动机进行各个层次上的剥离,试图在新的就业和事业升级的形势背景下,考查学生学习的动机。
最后一题的回答结果:A 项占36%的回答认为艺术硕士的学习提高了音乐表演技能;B项 87%的回答涉及了事业进一步发展;C 项80%左右的回答涉及了就业;D项几乎没有回复。四个方面的回答比例恰好能够佐证上一个问题的空缺。
这个科研项目立项初期的计划,就是对所有采集的数据做初步的归类整理、归纳和浅层次上的分析,不做结论性的结语。这份学生调查问卷的初步数据统计,比较明确地说明了经过一个周期学习的学生对当前表演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的直接想法。这些多样的想法和态度已经顺着问卷设计者的思路归拢成为一组组目的性和方向性明晰的数据,为建立数学模型做系统的分析提供了一些可靠的依据。
(注: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重大项目“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项目编号:008-105564GK196)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1(6).
[2]李占秀.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音乐创作,2012(6).
艺术硕士范文5
说话真是一门艺术学问。会说话的人,能够掌握说话这门艺术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很少见。“一句话把人说跳,一句话把人说笑。”这样的人多吗?“多乎哉,不多也”。前些年一本书,名曰《说话的艺术》,道出许多说话的艺术经验。然而,临到说话,哪里还想得着这些“艺术”呢?所以说话这东西,其实是最不能遮盖的,几句话一说,原形尽露矣。有人以为话既难说,少说为妙,“言多必失”。殊不知你越这样想越错矣。因为不善说话的人,哪怕只说一句二句,也就让人讨厌了。这犹如不会写文章的人,才写四五句,已有三句是废话了;而文章高手,一部长篇,哪里有什么可有可无的句子!
因此,通过说话来观察一个人,是很直接、很准确的。有的人说话毫无顾忌,有什么说什么,不善于隐藏自己的内心想法,即使是对别人的缺点,也毫不留情地指出来。这样的人,不懂得说话的艺术,一方面性格较为直率,属于“直肠子”型的人;另一方面,没有什么处世经验,属于初出茅庐型的人。有的人,说话曲里拐弯,七拐八拐也拐不到地方上,一句话就能够说清的事情,却总也不挑明,委婉地过了头,会给人以虚伪的感觉。这样的人,也是不懂得说话艺术的人,虽然可能面对别人的缺点不会直接指出,但却大加赞扬,硬是化缺点为优点,这样说话给人一看就很假。会说话的人,面对别人的优点,会适度地给予衷心的赞扬,用真诚的口吻夸赞别人;面对别人的缺点,会委婉地加以提醒,给别人留有足够的面子。这样的人,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知道面对什么样的人应该说什么样的话。面对同一件事情,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以取得不同的效果。这样的人,是真正懂得说话艺术的人。
职场上,每个人每天和同事、领导之间难免有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些都能够反映一个人对说话艺术的掌握程度。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说话。张某在某国家机关做办公室文员,她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可每当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见时,她说出来的话总是很“刺”人,而且她的话总是在揭别人的“短儿”。有回,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漂亮”“合适”之类的话,可当人家问张某感觉如何时,张某直接回答说:“你身材太胖,不适合。”甚至还说:“这颜色你穿有点艳,根本不合适。”这话一出口,便搞得当事人很生气,而且周围大赞衣服如何如何好的人也很尴尬。因为,张某说的话有一部分是事实,比如说该同事是比较胖。虽然有时张某会为自己说出的话不招人喜欢而后悔,可很多时候,她照样说特让人接受不了的话。久而久之,同事们把她排除在集体之外,很少就某件事儿去征求她的意见。尽管这样,如果偶然需要听听她的意见时,她还是管不住自己,又把别人最不爱听的话给说出来。现在在单位里几乎没有人主动搭理她。张某自然明白大家不搭理她的原因。
艺术硕士范文6
2、有没有一个人,在你失眠的夜晚为你挂着,等你安然入睡后,轻轻地说一句:晚安,傻瓜。
3、好想,好想择一袭时光,静芳心隅,静静的想念,素洁静颜看过,就这样去想,这样去念。
4、想你,是件很快乐的事;见你,是件很开心的事;爱你,是我永远要做的事;把你放在心上,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5、回想我们在一起相聚的日子,我的心绪迷迷朦朦。你那充满朝气的身躯总是伴着月光入我梦来,让我牵挂不停。
6、有些人,临睡稍一思想,就会失眠;另有些人,清醒时胡思乱想,就会迷迷糊糊地入睡。
7、你沐一身晨露,送我一束红玫瑰;你披一身阳光,送我登程去远方。如今,玫瑰依旧,人处两地,星月秋风,相思犹浓。
8、点燃一把火,是为你燃烧的想念和希望。你的身影是我幸福的留恋。没有你的分秒,我心憔悴。别误会,只是想点根烟。
9、毫无征兆的想你,是我不可告人的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