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专业分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专业分类范文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分层次教学;教学模块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学生计算机素质的提高,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在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方面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革,以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校对2007级学生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面向(授课)对象,分类分层”的新教学模式改革试点,从2008级开始,正式执行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将其写入了学生手册中。
1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一方面,教育部已制定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要逐步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因此高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正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矿业大学,学生有的来源于较发达地区,在中学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甚至学过程序设计语言,已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还有一部份学生来源于农村和边远地区,几乎是“计算机盲”,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更谈不上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若实施统一授课,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因此,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院针对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一现象,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分层次教学探索。
2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入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非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既有共性的基本要求,也有个性化的要求,而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1]。
理工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要求相当深入,不仅要会用计算机,还应具有一定开发能力,需要具备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算法实现的能力和数据归纳能力、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数据抽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文管类专业学生更注重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工具,偏重应用,应具备数据库操作能力和数据库检索能力,和使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来表达、交流和学习。
艺术体育类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熟练使用办公集成软件和常用工具软件,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和信息交流,初步掌握图形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技术。
因此,在执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规划课程体系,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改进实践环节,这样更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
3分类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
课题组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面向(授课)对象,分类分层”的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是实行“先横向分类,再纵向分层”的分类分层次教学。
横向分类是课题组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3类,即理工类、文管类和艺术体育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工类、文科类),并结合我校各专业类别特点,课题组制定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各类别的课程教学大纲,分别选用适应教学要求的教材。
纵向分层是课题组在每一类中又按学生入校时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进行筛选,分免修、A、B等3个层次。
第1层次(B层次)为基本教学要求层次,按基本的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第2层次(A层次)为较高教学要求层次,按高起点、高要求组织教学,在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计算机基础的知识面,同时提高运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程的能力。目前我校从理工类、文管类、艺术体育类中选拔不超过10%的学生进入A层次学习。
第3层次为免修层次,鉴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目标课程,学校对目标课程采用目标管理的办法,新生入学后可自愿申请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按课程大纲要求的程度)考试,考试合格者(指笔试初试和上机复试均合格)或通过国家、省级组织的等级考试者可以免修,并自动获取与该门课程相应的学分。对于免修该课程的学生,可通过组建兴趣班,实行指导教师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4分类教学知识模块体系结构
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主要有3种,即操作使用技能、应用开发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我们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理工、文管和艺术体育3类,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首先确定了各类别都要求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公共模块,然后再根据各类别专业特点和需求不同,制定本类别要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核心模块和扩展模块[2-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知识体系结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课题组依据表1中列出的各类别知识模块,进一步确定各模块知识点内容,最后制定各类别教学大纲以及A、B层次的教学要求。
从表1可看出,本课程知识模块体系结构的特点是,无论是理工类、文管类,还是艺术体育类,在各知识模块的制定上,既要衔接中学教育,又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与创新。教学内容在保证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反映最新计算机领域的成就,拓展学生视野,启发创新意识,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5教材的选用
由于理工类、文管类、艺术体育类各类别在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上存在差异,各类别教学大纲也不同,因此不可能选用同一本教材。但同类别的A层次和B层次选择相同教材,只是在章节学时安排、内容取舍上有所不同,另外,教师还给A层次指定2~4本参考书作为补充材料,以完成相应教学要求内容。
6课程考试及成绩评定方法
考虑到学生课程成绩评定的公正性,以及该成绩与学生评优的相关性,课程期末考试笔试试卷分理工类(A层次、B层次一样)、文管类(A层次、B层次一样)和艺术体育类3种。A层次教学所用教学大纲和相应类别的B层次相同,只是在章节学时安排、内容取舍上有所不同,A层次比B层次多讲授的内容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各类学生参加所属类别的考试。
大学专业分类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医药专业;就业稳定性
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和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实际上一直都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高校等都采取了各种方式方法,其中以校企合作促进社会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是一种比较有效和常见的方式。尤其,在高职院校人才输出及就业方面,校企合作的价值以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就此,以下主要从医药专业大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对校企合作下该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展开深入的分析。
一、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简析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分析随着高职院校与各相关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的深入,当前二者合作的模式主要涉及到以下三种:一是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三是聘请企业行家到学校讲学。以上校企合作的三种模式实际上对学校、学生来说益处诸多,但对企业而言是不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在共赢方面存在欠缺。因此,以上模式的校企合作仅仅是浅层的,在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上,还有待采取进一步的措施。2.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就国外高职校企合作形式而言,主要包括四种: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美国“回归工程”模式,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这四种形式同样也各具特点:一是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中最突出是德国“双元制”模式;二是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则主要以英国证书保障体系和“工读交替”模式为主;三是美国“回归工程”模式主要是将过去对学生的工程科学素质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形式。从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形式或模式对比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相对而言仍具有不完善之处,这对后续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稳定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医药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1.医药专业学生本身择业、就业观存在问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从根本上而言,在于学生本身的问题,尤其是在择业、就业观念和思想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与过去相比,医药专业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但是许多学生仍然无视市场经济中的严酷性,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更多的是强调企业或公司能够为“我”提供什么待遇,强调的是“我”想干什么,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定位存在问题。基于这样的情况,即使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就业平台,部分学生仍眼高手低,或者就算已经就业但仍然想着随时可以走。如此一来,院校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2.高职院校医药专业方面的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高校在办学过程当中,为促进学生就业以及保持院校各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实施校企合作是主要和重要的方法之一。基于这一点来看,造成医药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也与之有关。究其根本,基于医药专业开展的校企合作实际上存在的这点问题比较突出:校企合作当中,企业需要为学校人才培养以及自身未来企业员工的培养提供一定的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但是在短期或者中期内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利益比较少,因此造成校企合作的力度不足,从而医药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合,致使医药专业学生就业存在不稳定因素。
三、提高就业稳定性的途径和方法
在校企合作当中虽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校企合作在促进学生就业稳定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除了当下我国高职院校三种合作模式外,不同高职院校以及不同的专业还有与自身发展,与时展需求相符合的校企合作方式。并且在校企合作之下,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实际上是得到一定保证的。基于以上对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下的就业不稳定因素的分析,为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其就业稳定性,以下则结合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中学生就业实例,具体分析提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途径和方法。1.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及学生就业案例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是河南省首批骨干高职院校,其医药类专业分别是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和国家级示范专业,自2009年起与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的集团公司,旗下有许多子公司,主要产品涉及到中西药制剂、生产等。随着学校和该企业合作的深入开展,双方学生实习、课程改革、职工培训、科技攻关、教材编写、订单培养、设立辅仁奖学金等方面均有涉猎,并且以联合招工、招生形式组建了“辅仁”班。自2012年至今,招收订单培养“药物制剂”、“制药设备维修”200余名专业学生毕业后均到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就业,在稳定医药专业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十分顺利,现大部分学生都已成为企业管理、技术骨干。综上校企合作及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的实例,不难看出校企合作为学校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益处,校企合作对提高高职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2.基于校企合作提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途径和方法(1)试图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就医药专业学生就业而言,高职院校要确保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从校企合作方面入手,可以考虑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或者扩大与企业合作的数量及范围。而这一措施,需要高职院校本身做出更多的努力,并且同时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牵引和支持。根据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案例,不难看出其合作的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实力是比较强大的,这就意味校企合作当中的资金投入、设备投入等对人才培养更为有利,在提升学生就业稳定性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当然除了该校之外,我国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医药专业学生就业方面,合作的企业也为其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2)开展合作过程当中以“共赢”为合作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开展合作的基础是合作双方都能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若不能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合作开展必将受到影响,最终很容易导致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层,或者仅仅合作形式化不具真正的效果,而这对院校医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是不利的,更不用谈校企合作下实现或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为此,校企合作应当是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都有所得,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就业稳定发展。依据上述医药院校校企合作实例,校企合作当中,院校和学生获益十分明显,但同时该院校合作的企业也有相应的获益,例如院校也为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培训提供资源,于2014年就实施培训企业员工220人,并且在订单培养模式下为企业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员工(大部分学生现都已成为企业管理、技术骨干),这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共赢”之下,双方合作当中各自投入的资源会更多,收获的则也会更多。就院校医药专业学生就业层面而言,保持或提高学生就业稳定性则不在话下。(3)依据院校医药专业实际情况实施合作模式基于校企合作提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落实到细节和具体工作,则还应当从校企合作的模式入手。目前我国各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形成了多种模式,每种模式均有其特点和优势,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需要依据自身办学情况以及专业发展情况选择比较有效的合作模式。就医药专业发展而言,可以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也可以选择“1+1+1”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培养等。基于医药专业及其学生就业稳定性的考虑,实际上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选择该模式并且予以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注意订单协议的完善;二是注意资源的共享;三是注意订单下教师队伍的打造。当然,在实际的实施该模式时,还可依据具体情况注意相关问题的处理,此处不再一一赘述。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对学校、学生以及企业的发展各有益处,基于校企合作来提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也有相应的效果。但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真正实现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提高,则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共同的努力,对此以上具体提出了三点建议:试图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过程当中以“共赢”为合作目标和依据院校医药专业实际情况实施合作模式。其中也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虽有不全面之处,但仍希望能够带来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文跃玲.校企合作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40-44
[2]湛艳琳.校企合作提高酒店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251-252
[3]宋振国,王元犇,张敏.高职医药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2(4):49-50
[4]蔡建平,张立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4):20-23
[5]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6]张佩江,宋学坤,张大伟.校企合作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8):1259-1261
[7]周鑫.校企合作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意义与途径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22-24
大学专业分类范文3
合格线
安徽
242
北京
223
福建
230
甘肃
241
广东
230
广西
232
贵州
228
海南
230
河北
244
河南
225
黑龙江
241
吉林
230
江苏
220
江西
236
辽宁
230
内蒙古
239
宁夏
230
山东
238
山西
242
陕西
225
四川
230
天津
230
新疆
230
浙江
230
大学专业分类范文4
专业类别名称
合格线
省(市、自治区)
专业类别名称
合格线
河北
美术类
225
河南
美术类
223
舞蹈表演类
343
音乐学类
336
音乐舞蹈类
332
声乐表演类
251
播音类
279
服装表演类
257
编导类
140
舞蹈表演类
339
山西
美术类
224
播音类
275
音乐学类
312
编导类
146
器乐表演类
302
湖北
服装表演类
247
声乐表演类
237
音乐剧表演类
361
舞蹈表演类
345
播音类
282
音乐舞蹈类
318
编导类
140
播音类
279
湖南
音乐学类
321
编导类
143
理论作曲类
303
安徽
美术类
222
器乐表演类
325
影视表演类
248
声乐表演类
235
播音类
282
服装表演类
264
编导类
139
影视表演类
253
福建
美术类
226
舞蹈表演类
357
江西
美术类
228
音乐舞蹈类
337
音乐学类
313
音乐剧表演类
342
器乐表演类
305
播音类
281
声乐表演类
235
编导类
144
影视表演类
236
陕西
美术类
228
舞蹈表演类
364
服装表演类
231
音乐舞蹈类
320
影视表演类
249
山东
美术类
227
舞蹈表演类
374
音乐学类
316
音乐剧表演类
318
理论作曲类
176
播音类
271
器乐表演类
327
编导类
137
声乐表演类
241
甘肃
美术类
233
服装表演类
259
音乐学类
319
影视表演类
241
器乐表演类
318
舞蹈表演类
356
声乐表演类
242
音乐舞蹈类
324
舞蹈表演类
345
音乐剧表演类
339
音乐剧表演类
322
播音类
282
编导类
141
编导类
144
大学专业分类范文5
关键词:工商管理;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概况
1.专业解释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科下的分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分类,工商管理专业包括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审计学、和资产评估物业管理等八个方向,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选择较多,本文主要根据研究主体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如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工程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等,研究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和人力资源管理者五个专业方向的就业竞争力。
2.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竞争力概况
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根据学生在进行学校专业学习、校园实践、综合素质等的培训之后而提升得到的个人专业技能、社交技能、就业竞争技能等,并具备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分析,从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即工商管理专业核心知识、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专业技能等;以及学生的就业基本素质,包括就业态度、就业精神、就业能力、就业团队意识等等。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调查与分析
1.问卷调查
本次针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查主要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法,在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工程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总共发放问卷420份,剔除无效问卷、不完整回答问卷等的情况,总共回收有效问卷38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0%。中国农业大学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31%,江西工程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34%,湖南师范大学回收有效问卷共129份,有效回收率是34%。
2.就业竞争力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调查评估,比如问卷中涉及到的工商管理类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对自身就业知识的评价、对学校教学的意见、对就业工作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就业基本情况、就业质量评估等等。根据问卷反馈出来的结果,大部分工商管理类学生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核心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掌握较为牢固,自我评价较高。而在对一些专业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评价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掌握的程度一般,所以在这方面的就业竞争力相对不足,因为工商管理类的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能够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工商管理技能,进而实现更好的专业匹配。工商管理类学科的职业要求学生具有较良好的实操能力和专业技能,而大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控制不足,容易削减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在对待就业的态度上,大部分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持较强的评价,较少学生会评价自己的职业能力在强的范围内,这体现工商管理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仍有提高的空间。不过,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对于就业的信心和决心,对待未来职业持有相对的事业心、责任心,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在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时,可发现现在大部分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服务企业均以中小企业为主,如商业、服务业等企业,就业地点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而且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质量持较为满意态度,从事的职业内容亦与自身的工商管理专业较为对口,评价所属学校的本专业教育和管理,也基本处在较为满意的范围,当然也有个别例外。
3.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综合三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体现出来的一些问题。第一,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工商管理前沿知识较为欠缺。在工商管理专业不断发展的时代,工商管理更要结合时代技术的特征不断补充自己的前沿领域知识,工商管理类专业生更加要掌握好专业前沿的相关更新知识和技能,避免被时代淘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第二,在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操中,工商管理类学生仍需努力。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技能非常重要,能够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起到辅助作用,很多用人企业会反映工商管理类学生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无法很好配合企业进行实操,匹配专业人才需求。第三,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仍需加强。调查中反馈出很多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团队意识较弱,而且对于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程度不够。然而,团队合作能力不仅仅是工商管理的大局意识、合作精神的体现,更加是现代很多管理型企业对于人才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不善合作或者缺乏合作经验、团结精神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其就业竞争力会削弱。第四,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应该有综合能力进行企业组织和企业管理,然而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表示缺乏企业组织管理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如果运用得好,可以灵活协调个人能力与公司资源,进而锻炼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第五个是工商管理知识的创新能力欠缺。不管是教育还是企业运营或者其他行业,都非常注重工商创新能力,学生只有革新自己的观念,在企业运作中积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激发创新思维,为企业贡献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很多大学生却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因循守旧。最后,缺少动手实操能力。很多工商管理类学生因为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训,无法灵活地把理论联系实践进行操作,会使学生的就业能力无法与企业生产匹配。
大学专业分类范文6
关键词: 艺术类 大学英语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高校的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们又是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教学安排特殊,入学考试特殊,分专业、文化两条线。他们的衣着、发型总会有所不同,给校园带来了几丝前卫和个性色彩,他们构成了校园的特殊一类学生。这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也是综合办学、多元办学的具体实施的结果。由于艺术类与其他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设置、学生来源、学生心理及毕业以后的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英语教学方面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低,教学难度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突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经调查了解,一部分学生在考入高职高专院校以前就读于艺术院校的附中,而这些附中培养学生的标准跟普通高中有些区别,他们更重视学生具备扎实的艺术专业基础技能,这种培养上的偏向使学生不太重视英语学习,语言基础很差;一部分学生虽然就读的是普通高中甚至是重点高中,但由于文化成绩一直不好,在高中毕业时决定去考文化分相对较低的艺术类院校,因此英语成绩也不理想;第三部分学生(少数)考进来时英语成绩还可以,对英语也很有兴趣,可英语在高职高专中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加上又没有学习的氛围,所以成绩下滑很快。
2.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信心丢失。
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情结浓厚,文化基础薄弱。他们一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专业,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并且他们的高考录取以其特长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考生要低得多。进入大学后,专业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并且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另外,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差,从心理上讲,他们恐惧英语,即使想学,也没有信心学好;从行为上看,缺少自觉性,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预习、不复习,这些都成为学习的障碍,造成他们消极地学习英语,对学好英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往往对不理解的内容提不出任何问题,并且常常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慢慢地便开始厌恶学英语,落下的知识越来越多。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
3.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模式、目标不太适合艺术类大学生。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基本上是统一的,艺术类大学生使用的教材虽然不同于普通的大学英语教材,难度可能稍微要低一些,但也是量变质不变,大同小异,不能真正体现艺术类大学生对英语的普遍和特殊要求。这主要表现为:现行的大学英语是以语言共核为内容,以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目的的教学。教材的内容是把英语作为一门知识和一种素质来教学培养的。两年的英语学习都是为了打好语言基本功,整个大学英语的现状反映在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就是英语与艺术类所学的专业并不挂钩。内容的难度加上无限制的基本功学习造成了艺术类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渴求和无可奈何之间的矛盾。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应用能力和实用英语的市场需求与大学英语无限制打基础迟迟不与专业结合的矛盾日渐凸显。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1.重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和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巧妙利用学生的独特个性,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良好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注重语言基础的学习,更重视语言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专业文献查找、阅读的能力,并扩展与其专业有关的辅助教材,增加专业知识的英语阅读材料如:影视、动画经典作品。
2.教师由讲授者到组织者,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教师在教学中应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方式,而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教学设计要为全体学生创造参与活动的条件。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决定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教师充当的角色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参与者和解难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布置任务、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充分利用艺术类学生的性格特点,给他们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设计一些模仿、表演等有创意的活动。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还要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不能让基础差的学生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语言实践之中,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所有学生都从语言实践活动中受益,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乐趣,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学生的专业与英语课堂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直观性、丰富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正好是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武器,也刚好契合了这一群想象力丰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动手能力强的艺术生的特点,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师可把音乐引入英语教学课堂,这不失为是投其所好的极佳的教学方法。随着交际法语言教学的普及,我们认识到必须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使用目的语交流的语言环境中,重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获得无障碍、无停顿的思维和表达,确保语言的恰当流利和交流的顺畅。音乐正是真实语言应用的文化现象,歌曲的特性恰好是重复性、连贯性强。很多英文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如歌曲“Nobody”,乐曲起始处很容易吸引学生随之哼唱,而歌词本身又相当口语化,远离了繁琐的语法及冗长的词汇,学生很容易接受。
4.基础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过渡。
增加专业知识的英语阅读材料和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安排一些富有模仿性、表演性和需要表现力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并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加强听、说、写、译等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以达到英语学习为专业学习服务的目的。
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而言,提高听说能力和专门用途英语水平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利。英语不是学好了去交际,而是应该在交际中学习。为了与国际交流和接轨,艺术类学生必须学好专业英语,在某些方面,专业英语比普通英语更加重要,除了进行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以外,双语教学也是有效地提高专门用途英语水平的手段。
三、结语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为了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困难局面,总的来说就是要加强两方面的工作:课程设置应从单一的基础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说来,就是转换思维,使学生形成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课堂教学毕竟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艺术类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和个体要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课外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宁,李小芳,乔言娜.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及策略调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2]陈仲利,杨同福.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
[3]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