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桃花源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桃花源记范文1

2、在村里的人热情的款待下,渔人停留了几日。临走时,村中的一位老人在岸边等他,渔人上前问道:“老人家,您怎会再此?”老人挑了挑眉,说:“年轻人,老夫有一事相求。”“但说无妨。”渔人回答。老人的目光望向远方,湖水波光粼粼,湖边的柳枝随着微风起舞,花瓣随着微风起落,最后投入湖水的怀抱。成对的鸟儿欢快地唱出优美的歌声,似乎赞美着人间仙境……

3、老人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安乐地在这儿生活了几百年了,这地方很隐蔽,不会有人轻易察觉。但你是第一个闯入这的人,我希望你出去后将这儿的秘密藏在心里。不要向别人告知。”渔人想了一会儿,便爽快的答应。他跳到船上,对老人坚定地说:“老人家,有缘再会。”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老人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如雪的发丝随风飘荡,老人抚摸胡子,仔细地回忆渔人说的话,他的眼中有什么一闪而过,眉头轻轻皱起。飘落的花瓣显得他的背影很孤单……

4、渔人一路都在做标记,他想着如果能把这秘密告诉给县令,那他岂不是发大财了。还多金银财宝从天而降,堆积如山……他此时此刻正在幻想着。完全不知躲在树后的人,那个人叫阿灵。他一路都在监视着渔人的举动,看到他脸上的表情,他不禁痛心道:“枉我们村中的人热情招待,临别时长老再三叮嘱他。他居然要泄露秘密!真不该!”阿灵悄悄地抹去标记,渔人从未发觉。

5、渔人回到家后,妻子焦急地向他问长问短,渔人把近日来所发生的事告诉了妻子,妻子先是很惊讶,当她知道夫君要泄露秘密便竭力反对。渔夫不满地打断她,只丢下一句话:我是为了这个家的未来着想。第二天渔人就向县令告知此事,县令听了后立马派人跟着渔夫去寻找桃花源。此时此刻,县令开始打着他的如意算盘……

桃花源记范文2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桃花源记范文3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词句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顺着、沿着。

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又,再。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欲:想要。

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便:于是,就。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舍弃,丢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空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通“俱”,全,详细。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就。

间隔:隔断,隔绝。

世:朝代。

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为:对,向。

具言:详细地说出。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遂:终于。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人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寻:随即,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出自桃花源记中的成语

一、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分别是

落英缤纷、阡陌交通 、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

二、详解:

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

怡然自乐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豁然开朗 :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

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桃花源记范文4

桃花源记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范文5

关键词: 《桃花源记》“山洞故事”“洞穴思维”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然有现实的洞穴与社会生活为依据,但是其幻想的社会模式却是非现实的。这个非现实的社会中介,是一个山洞。如果没有这个山洞,《桃花源记》中美好的社会也就全然不为外人所知了。

因此,山洞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一个关键之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之后,一种颇具特色的“山洞思维”模式就一直存在缠绕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挥之而不去,驱之而不走,从而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山洞”故事。本文仅以《幽明录》、《太平广记》、《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为例,来说明《桃花源记》“洞穴思维”的影响。

一、《桃花源记》之“山洞”及其故事的特点

《桃花源记》中的“山洞”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洞极隐蔽;二是洞在山边;三是洞口狭小;四是洞有两口,另一口外是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人间世界。这个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只是一山之隔。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没有人从这座山上攀过去,而这座山与外面世界相通的只是一个有两个口的“洞”。作者没有说明这座山有多高多陡。但是,显然,作者心中的想法是,此山极高极陡,故从未有人从山的这一边攀过去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重在理想社会,即向往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因此,在陶渊明的洞幻想中,洞是一个中介,并不是演绎故事的场所。故事的情节,发生在洞的另一方。那里是另一方世界,和现实的社会仅隔了一座大山。可是外面的人们却不知道他们在山那边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因为他们“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

这也可称之为理想社会式“洞境界”。陶渊明死后,他的这种幻想思维被继承下来。以“山洞”为中介的“山洞”故事时有产生。

二、《幽明录》之“洛下洞穴”及其故事的特点

与陶渊明稍晚的宋刘义庆(公元403―444年)所撰《幽明录》,也有类似有山洞故事:

汉时,洛下有洞穴,不测,有一妇欲杀夫,推夫下,经多时至底,乃得一穴,匍匐行数十里,渐见明旷,郛郭宫馆,金宝为饰,明u三光,人皆长三丈,被羽衣,如此九处,至最后,诉饥。长人指中庭大柏树,近百围,下有一羊,令跪持羊须,捋之得一珠,长人取之,次亦取,后捋令n,即疗饥。乃问诣九处名,及求住,答云:“君不得停,还问张华当知。”乃复行,出交州,还洛问华。华曰:“九处地仙,名九馆,大羊为螭龙,初一珠,食之与天地等寿,次者延年,后者充饥而已。”[2]

刘义庆所处时代,与陶渊明有相合的年代,不过,刘义庆比陶渊明年龄要小,因此,有可能刘义庆的所记的故事是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这个故事中的张华是西晋的大学问家和大政治家,在“八王之乱”中死于非命。因为张华饱读诗书,故该故事的作者也就让他参与其中。这个故事的主旨低下,不过是讲世间的仇恨演绎出一个地下的天堂,与长生不老相连。但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南朝人的神仙想象,是从地面向地下思考,这比秦始皇为山东的方士所欺骗,以为仙人与不老药都在大海远处有很大的不同,也与汉武帝以为神仙在天上也有不同。由此可见,南朝人已经从秦汉的远方与天空寻找仙人转而从身边的地洞向下思维了。这里的“洞穴故事”不仅没有超越陶渊明的故事模式,而且失却了陶渊明的故事中的仁爱思想和救时济困的社会人道精神。

三、《太平广记・秦时妇人》之“山洞故事”特点

《太平广记》卷六十二有“秦时妇人”的故事: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今山西)都督因为五台山来了很多他地的僧侣,担心他们可能会聚会闹事,就下令驱逐不是当地的僧侣。这些僧侣惧逐,多数逃进山谷。有个叫法朗的和尚,就躲到雁门山的一个深涧之中。在那里,听说有个石洞可容人出入。他多带干粮,去寻找此洞,找到洞,向里走了几百步,洞渐渐开阔,一会走至一个平地。他涉过流水,上了岸,感觉日月甚明,又行了二里,到了一座草屋中,屋里有几个妇人,全穿着草叶,容色端丽。见到他,惧愕问道:“你是人吗?”僧道:“我是人。”妇人笑道:“还有人像你这样打扮的!”僧道:“我事佛,佛教要剃去胡须和头发的。”这些女人就问佛是什么东西。僧人就对他们细细说了一遍。女人相顾笑道:“说得有理。”并说:“我们是秦人,随蒙恬筑长城,蒙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说暂时出去找点粮食再返回。到了代州,备粮再去,却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那地方了。[3]

这个故事中的山洞位于北中国的雁门山中,与南中国的武陵山中的桃花源山洞有相似的特点,结局也同《桃花源记》相似。然而,其境界依然远逊于《桃花源记》的思想。该故事境界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故事中没有美好和谐的社会模式,缺乏济世的精神,却存在大量的佛教虚无思想的成分。故事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陶渊明桃花源故事模式的外壳,来宣扬佛教的思想,还掺杂道教的长生梦想。

四、《水浒传》与《西游记》之“山洞故事”特点

《水浒传》第九十九回记鲁智深作战中跌入一洞中(缘缠井),在出洞后活捉了一个敌方大将。请看他回答戴宗的问话:“前日田虎差一个鸟婆娘到襄垣城外厮杀。他也会飞石子,便将许多头领打伤。洒家在阵上杀入去,正要拿那鸟婆娘。不提防茂草丛中,藏着一穴。洒家双脚落空,只一交颠下穴去。半晌方到穴底。幸得不曾跌伤。洒家看穴中时,旁边又有一穴,透出亮光来。洒家走进去观看,却是奇怪!一般有天有日,亦有村庄房舍。其中人民,也是在那里忙忙的营干。见了洒家,都只是笑。”[4]这个故事显然是抄袭了《桃花源记》的内容。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制造魔幻式“洞穴故事”的大家。《西游记》写了许许多多的洞,其中的水帘洞,堪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毫无疑问,是众多洞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此洞是孙悟空行者发迹的起点,也是他成就事业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没有此洞,《西游记》也就没有了重要意义。此外,吴承恩还编造出其他众多的山或地洞,也各有其价值。如:斜月三星洞――孙悟空学艺处(第一回);黑风山黑风洞――黑风怪住处(第十六回);福陵山云栈洞――猪八戒住处(第十八回);黄风岭黄风洞――黄风怪住处(第二十回);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住处(第二十二回)……这些洞,都有名号,洞中的景色与外界并无差别。如第八十二回所描写的陷空山无底洞:“里边明明朗朗,一般的有日色,有风声,又有花草果木。”[5]但是,洞中所居,却多是妖怪。《西游记》是典型的神魔小说,虽然给人以奇异的想象,却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毕竟,神与人不同,神的虚假性,必然要压缩读者的神思空间,削弱自身的诱惑力。

五、《射雕英雄传》之“山洞故事”特点

如何填平《西游记》神人之间的这一壕沟?显然,这个难题吴承恩没有解决,而施耐庵也只是在《水浒传》中把洞穴作为一个点缀。但是,到了现代,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家们,在陶渊明“山洞故事”幻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构思出众多的“山洞故事”来。金庸借《桃花源记》、《水浒传》、《西游记》的“山洞故事”思维,以武侠英雄取代神魔,从而填平神魔小说中人与神之间难以直接沟通的壕沟,给众多的读者以极大的现实可能性般的幻想美感。毫无疑问,发扬陶渊明“山洞故事”幻想至极致地步的代表,非金庸莫属。金庸的武侠作品,如果没有洞穴的存在,几乎难以想象。

在《射雕英雄传》中,岳武穆的遗书是藏在一个山洞中的。在《神雕侠侣》中,小龙女住在一个古墓中――人工洞穴,她与徒弟杨过之间违反伦理的爱情也是在这个洞穴中产生的。在《笑傲江湖》中,华山奇峰中有好几个洞,其中一个洞中竟有绝世武功秘籍,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心肠善良的令狐冲才有得到的机会。在《书剑恩仇录》第十六回中,这种洞就更为神奇了:在一个冬日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天山上的一个千余年前为人所开凿的山洞,竟为男主人公陈家洛所发现。更为奇异的是,在这个山洞中,还通到一个山谷间的温泉处,其间鲜花丰艳,真是人间难觅的仙景――竟然超过了陶渊明的桃花源。金庸以洞穴为重要场景,挥动手中的大斧,砍造出无数个洞穴故事来,也就重重敲开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华人读者的心扉,为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和奇异的经历而感动不已。金先生后来金盆洗手,封刀挂笔,依笔者浅见,是再也超越不了自己的“洞穴幻想”了,见好就收。试想,当金先生把中国土地上几乎所的名山宝刹中的洞写完之时,他还怎么去幻想另一种“洞中的世界”?

可是,这种洞穴幻想,再令人神往,也不过是一种小我式的成人童话,只是为英雄个人服务,比起陶渊明的大我式的幻想,为普天之下受苦受难的人民寻找出路来说,其精神价值也就显得极为渺小。

六、余论

宋朝时候,改革家王禹跳出了陶渊明的“山洞故事”的幻想模式,构思一个“海洋版”的《桃花源记》,情节大致这样:秦朝末年,有一天,一个海岛的夷人向朝廷上书,声称遇到了徐福等带去的中人。他们生活在一个海岛上,有一百多户人家,有的在打鱼,有的在割草,有的在嬉戏,有的在沐浴,过得非常幸福。他们说没有了五岭之戍、长城之役、阿房之劳,已不想回中国了。[7]显然,该故事的境界与《桃花源记》并无二致。

陶渊明“洞穴幻想”的本质在于为社会设计了一种和谐的制度,这是陶渊明政治人格的伟大之处。因此,后代的思想家,政治人格高尚者,尚可循着陶渊明的洞穴思维前行。等而下之者,却只会从陶渊明的洞穴中幻想到避难、藏宝、奇遇等。因此,作为小说创作的“洞穴故事”,无论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还是现代武侠名著《射雕英雄传》,都背离了陶渊明的社会政治模式的宏观构想,仅仅保留了陶渊明“洞穴幻想”的形式而已。陶渊明所构思的“山洞故事”母题,永远立于思想的顶峰,后代的文人墨客,不管如何大动干戈,却因为思想境界的限制,他们所构造的“山洞故事”,再也难以超越《桃花源》记。不过,这些模仿《桃花源记》的众多“山洞故事”,还是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洞穴思维文化。

参考文献:

[1]陶潜.搜神后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2]刘义庆.幽明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李P.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王禹.小畜集[M].四库丛刊本.

[5]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桃花源记范文6

关键词:桃花源记;落英;训诂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89-01

《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解释历来就存在着争议,重点就在“落英”一词上。其中“英”字的解释毫无异义,指的是“花”,但是“落”字就众说纷纭了。《汉语大字典》中“落”字的义项有27个,将有关的义项与之联系起来,能得出的也不止一种解释。我们所熟悉的中学教科书将“落英”解释为“坠落的花瓣”,这是我们通常认同的一种解释。然而,此外也有不少人将“落英”的“落”看作“开始”义,解释为“始开的花”,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认为“落”作“始”讲,是词义中的互为反训现象。其二是通过文中具体语境认为“坠落、飘落的花瓣”应该是暮春时节的景象,与文中“芳草鲜美”这样春意盎然的氛围搭配起来并不和谐,所以应释为“初开的花”。

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对比及思考,我仍认为该文中“落英”应解释为“坠落的花瓣”较为合理,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

一、“落”之本义

《说文・H部》:“落,凡H曰零,木曰落。从H,洛声”,即草木凋衰之意。《汉语大字典》对“落”字给予的第一个义项便是“树叶脱落”,当然不乏其例。《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四:“木落秋叶黄,登高望戎虏。”又指落叶。《史记・汲郑列传》:“至于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晋张华《励志诗》:“凉风振落,熠d宵征。”宋代苏轼《北归次韵》:“秋风卷黄落,朝雨洗绿净。”此外,《汉语大字典》对“落”字还有一个相关义项是“稀少;衰谢;零落”。《管子・宙合》:“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史记・汲郑列传》:“家贫,宾客益落。”北周庾信《秋日》:“苍茫望落景,羁旅对穷秋。”《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赶的李成军马四分五落。”由此可见,“落”字自古以来都是有“坠落”、“零落”、“脱落”等含义的。

至于不少人所提到的“落”字的“初始”义,见于《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m。落。权。舆。始也。”《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经考证,其成书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说文》是东汉时期成书,而《桃花源记》是东晋时人陶渊明所作,与先秦时隔已久,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随着变化,“落”字并不一定是“初始”之义,并且在陶渊明在其他作品中,也未见到作“初始”义的“落”字。

二、“落英”见之于他作

“落英”一词绝不仅仅出现在这一文之中,有很多文章都出现“落英”这一意象,表示“零落的花”。例如屈原《楚辞・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其中的“落”字我将其释为“零落”。“朝饮木兰之坠露”与“夕餐秋菊之落英”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句子,于是“落”与“坠”相对应,应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不仅如此,在《离骚》中除了出现有“落英”,还有“落蕊”,“揽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同样出自屈原的作品,其构词方式相同,若“落英”之“落”释为“开始”义,那么“落蕊”之“落”亦应如此,但此处不成立,故此处“落英”仍应释为“零落的花”。在此之后,“落英”作“零落的花”更是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意象了。《全唐诗》有“海鸟衔初实,吴姬扫落英”,“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斜日渐移影,落英纷委尘”等等; 《宋书・白舞》有“百草凋索花落英”;《苏轼集》中更不乏这样的例子,如“落英不满掬,何以慰朝饥”,“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英”,“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等等,都表示的是“坠落的花瓣”或“零落的花”;《红楼梦》中有“落英布地,步移何藉金莲;细草成茵,手掇奚胜翠羽”,既然“布地”,就一定不是“初放的花”了;《隋唐演义》有“有如落英,复缀枝头”,后文一个“复”字表明这花一定是凋落了的无疑,定不能解释为“初开的花”。

三、基于文意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为《桃花源记》中的原句,基于原文来讲,实应是表现的一个美好的意境。若我们将注意力放在“缤纷”一词上面,可以查到大致也有两种解释,一种为“凌乱纷繁的样子”,另一义为“繁盛”。若此处将“落英”解释作“初开的花”,后面用“凌乱纷繁”来形容花,很明显与前文“芳草鲜美”的宁静意境有很大反差;但若用“繁盛”来形容“初开的花”又未免不太妥当。所以此处的“落英”如果释作“初开的花”,那么“缤纷”一词无论采何解释都与文意不太相符。再者,零落下来的桃花瓣并不是凋败的意象,反之,通常我们在桃花盛开的时节去赏花时,会发现地上也是落满了花瓣,时不时也能看见桃花从树上落下的场景,但是看上去实在是雅致、美好。若再与“芳草鲜美”结合起来,确是一番好景致。基于文意,我认为将此处的“落花”讲成是坠落的花瓣也丝毫不影响文意的表达,是行得通的。

综上,对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落英”一词,本人认为将其训为“坠落的花瓣”更符合字词源流的发展和文中意境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桃花源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