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岩有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读红岩有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读红岩有感范文1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虚空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呐喊嘶杀,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残塔……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号令三千铁甲的征战,但此刻,你已无力再拔心头的那缕悲伤。

那些因你在鸿门宴中释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声巨吼,扛起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你披甲上阵,任铁蹄踏遍关山万里的勇猛;长城内外,你挥臂奋斫,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景时的豪气万丈。

你是英雄!

你不懂得诡计阴谋未必只是小人伎俩,败为贼寇胜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会知道,猥琐小亭长也会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的霸王,你是个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战场上,没有道义,只有伎俩!在万骑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飞过沧海的蝴蝶,顷刻间,跌落在大海,腐烂或永恒。

在四面楚歌中,那个在主帐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颤抖。只一瞬,一道银光划过。血如纱一般,杜撰在绝望的空气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来报你的满腔柔情。

而你仍不醒悟么?霸王!

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万丈。

宝马凄凄长鸣,泻你一世悲凉。

你的一生中只有这两个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唤你回寂寞的岸边。你拔出长剑,最后一丝亮抖抖过楚歌飘扬的夜空。

在西边的天空,一颗明星渐渐坠落,

分解,崩溃。

直至灰飞烟灭……

霸王,你的出现正如昙花一现,可昙花的美却无法使人忘却,即使只有一瞬间。所以我们忘不了那个拔山的勇士,那个原谅仇敌的君子,那个火烧阿房宫的英雄。

江水悠悠,易安居士临江悼念,凭谁干杯?

江水涛涛,千古文人抚剑长叹,泫然泪下!

读红岩有感范文2

那是一所优质中学,硬件并不差。

但在不大的教室里,却满满地坐着近100个孩子!

孩子之间紧紧地挤靠着,胳膊展不开,只好夹着双臂做笔记。就连回家做作业,也保持着这个姿势。课间休息时,通道太窄,有的学生跳上桌子,像走钢丝一样,在书本和文具中间蹦出教室去……

当时的晋城,像中国许多地方一样,从乡村到城郊,从城郊到城市,教育资源和学生一层一层不断撤退、不断集中。

“农村教育空心化”如同一个巨大的“抽水泵”,抽走了乡村的文脉和生气,也抽走了人们的公平感和幸福感。

城里学校的“大班额”,不过是表现之一。

然而,短短两年多过去,晋城教育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大班额”现象消失了,一批批学生回流乡村;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年比一年好,到了招生季节,有些农村校长不得不把自己的手机设置成“拒接”。

2012年,在晋城市政府部门政风行风评议中,晋城市教育局在社会管理部门中排名第二,一举打破了过去排名滞后的窘境。

局长尹红岩笑着说:“关键是我们努力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公平正义是比太阳还要光辉的事物,也是让群众感到幸福的核心。

凤鸣中学的家长苏海芬没有想到,困扰自己一年的问题,十几分钟就得到了解决。

孩子还在读六年级的时候,苏海芬像其他家长一样,开始找人,托人,想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孩子择班。“那个时候削尖了脑袋找关系,心力交瘁。急得哦,头发一撮一撮往下掉。”苏海芬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当教育局在媒体上公示,于2012年秋季入学实行“阳光编班”时,苏海芬并不相信:“能做到吗?多年的择班,说改就能改?不会是一个噱头吧!”

8月28日,全市初中同时进行“阳光编班”。

苏海芬一大早赶到凤鸣中学。走进会议室,80多名家长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已陆续到达。

为了看清楚些,苏海芬特意挑了个前排的位置。9点钟,编班开始了。第一步,凤鸣中学的老师抽签,确定序号。第二步,全校学生的名单输入电脑,由电脑按照性别比例、成绩,自动生成班级名单。第三步,老师按之前抽到的序号,依次抽取班级。

不到半小时,“阳光编班”的结果已经张贴到学校大门口,进行公示。

苏海芬的一颗心,彻底放下了。她说:“只要公平公正,谁都没意见!”

在“阳光编班”现场的教育局长尹红岩,也轻轻地舒了一口气。近一年准备工作的扎扎实实,终于换来了今天的稳稳当当。

教育改革搞不得一点轰动效应。早在一年前,尹红岩就和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一道,挨着个地看学校、进行调研:符合在市区内上学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哪些学校可以挖潜扩容,多招一些班?划片就读的区域该如何调整,以控制好班额?

公平是政府最大的责任啊!调研中,尹红岩深有感触。

择校、大班额,搞得人人都有压力,人人都觉得不公平。没有挑到好老师,家长不满意;没有分到好的班级,老师有怨言;就连挤进优质校、挑到好老师的家长也不满意,“班里已经这么多人,怎么还进学生?”

有责任感的老师,看得更长远。“为了择校、择班,家长到处找人,托关系,对孩子心灵也是一种腐蚀!”晋城实验小学的班主任李云,每每听到学生说,我妈妈给我找了个好班时,心就像被人狠狠拧了一把。

“成人的言行,是在向孩子传递价值观啊。当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通过关系就可以占有优质资源时,我们是不是在无形中告诉孩子,不公平是正常的、不平等是无可厚非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他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看着孩子们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李云常常感到焦灼,感到难受。

“阳光编班”的制度,从源头上一下卡死了这种不公平。

为了制度顺利推进,尹红岩特地向市委书记张九萍做了汇报。张书记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写条子,不打招呼,从领导做起。”

“阳光编班”后,教育局先后三次对全体学校进行了临时抽查。教育局人员拿着班级名单,走进每一个班,依次点名。

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个人,敢于打破这项制度。

晋城实验小学校长杨东升,特别感谢“阳光编班”。他说:“没有制度,光靠我们学校、校长,是顶不住人情压力的。”

“但有了制度,最重要的就是执行制度的人。”

曾经有市里退休的老领导来打招呼,杨东升扛不过,向局长尹红岩汇报。尹红岩说:“谁也不能开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口子,就有连锁反应,没完没了。”

他深知,作为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官员,既是地方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和把关者。顶住压力,把好政策关,不显山露水,却是那种要咬紧牙关担负的重大责任。唯有如此,制度才能长久,才不会扭曲。

前一阵,有人到晋城考察教育。他们很惊讶:“省城学校的大班额,用了3年时间才降到60多人。没想到,晋城用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

为了鼓励学生回流,与“阳光编班”配套的,还有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的政策。

但在尹红岩看来,“这些都是权宜之计”。“你把孩子逼回去了,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质量不行,那还是对孩子的不公平。”

老百姓是会用脚来投票的。

上任伊始,尹红岩到钟家庄中学调研。

那是一所地处城郊的薄弱学校。走进校园,操场是城市学校少见的土操场,晴天一片土、雨天一片泥;教室里没有暖气,冬天上课还得用煤炉子;没通自来水,只能从学校自己打的储水井里取水,一到冬季,井口冰面成片,不小心就会滑倒……

转了一圈,尹红岩心情沉重,他对校长说:“市里面还有这样的学校!”

“我们应该服务的孩子大部分都去了市区学校,教育局年年给我们划片,年年没人来。”校长刘瑞生的压力也很大。

2011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重新划片,与钟家庄中学仅一路之隔的小区家长不愿意,到市教育局上访。他们说:“为什么让我们孩子读这么差的学校?能不能划到市区学校去?”

尹红岩把家长请到办公室,说:“请放心,这所学校一定会有所变化的。我们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一番话,说得家长心里热乎乎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仅在2012年,市财政拔给市教育局的钱,70%都投到了城郊周边的薄弱学校改造上。

2012年秋季开学,一所崭新的钟家庄中学让家长放了心:新建的塑胶操场宽敞漂亮,学生餐厅、宿舍、多功能室明亮大气,自来水、暖气一应俱全。

“这两年,晋城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教育投入程度也是前所未有。”校长刘瑞生掰着手指,列数最近到过学校的市区领导:去年10月,区长到学校调研;11月,区四大班子调研;今年正月十七,市长到学校调研。

“我们只是一所薄弱校,得到这样的关注,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刘瑞生的眉眼都舒展开来。条件好了,片区内的孩子没一个流失的,老师们也觉得扬眉吐气、精神气十足。2013年,学校有18个学生考上了晋城市最好的高中,再早几年,这个数字是0!

与关注度相辉映的是,晋城市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保障,已连续多年维持在20%以上的增长水平,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都在整个山西省位居前列。

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先行保障,是教育事业这座大厦最坚实的基石。

“最好的楼是学校的,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的。”这句话在晋城不只是一句口号。

一片青山绿水中,坐落着固隆乡中心小学。副校长苏立新在乡村小学工作了近二十年,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在这么漂亮的校园里工作”。

新学校落成时,乡里搭了戏台,连唱三天的大戏,庆祝这件全乡人民关注的大事。十里八村的家长带着孩子们,在学校里参观了好几天。

晚上,孩子们在新宿舍里兴奋得睡不着。苏立新去检查,远远便听到孩子们的笑声。他的脸上,也是抑不住的笑意。

“我原来在一所村中心小学工作,70多个学生住宿,却只有三个男生宿舍、三个女生宿舍,木头的大通铺,孩子们一个挤着一个睡。做饭就从村里找了一个老人,做大锅饭,保证不了孩子的营养。教室设备也不好,连个电视机都没有。”

哪像现在,班班通电脑,能上互联网。住宿楼里,4个孩子一个房间,还配有洗漱间、卫生间。学生有电子借书卡,到学校图书馆一扫描,就能方便地借阅图书。“这套设备,在晋城市是独一份儿!”

条件好了,学生的费用会不会增加?

家长们不是没有过顾虑。生活费、住宿费、交通费,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媒体过去也报道过,有的地方有过因负担增加而导致学生辍学的事情。

好的政策,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配套好相关政策。如今,晋城市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全部免掉了住宿费,补助交通费,学生每个月只需交纳100多元的伙食费,贫困生还有生活补助。

在云雾缭绕的太行山深处,过去,村子里很多孩子读完小学就辍学了。“原来交通不方便,读初中必须到镇里租房子、陪读。但现在有了寄宿制学校,村子里没有辍学的了。”家长乐呵呵地说道。

在清亮的沁河水畔,有个学生的爷爷不放心,孙子那么小,就住到学校里:“会不会挨饿受冻啊?”开学时,奶奶亲自送孙子入校,回去对老头子说:“你愁个啥,比在家里还好哩!”

学校办得好不好,在老百姓的心上都有一杆秤。

这样的学习,算得上是别开生面。

2013年6月,刚卸下高考的重担,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的近100位校长、老师,便千里迢迢赶到晋城泽州一中,当了3天的“学生”。

推开泽州一中的教室,洪山区的老师有点发蒙。教室周围布满了黑板,三尺讲台不再是教室的中心。

和泽州一中的学生一样,洪山区的老师们6人一组,分成不同的学簇。每次学习和评价,都以学簇为单位。

学习时,老师们或坐,或站,自由讨论。有了难题,学簇成员把它记在各自的黑板上;有了理解,学簇成员便自发站起来,给其他成员边讲解、边板书。学簇学习后,疑难问题汇集起来,每个学簇发表意见、共同探讨。

原本“师说生听”的课堂,生生地翻了一个个儿。

“我一下明白了,为什么泽州一中这所普通的高中,招的生源又不是最好的,却能在短短的4年间,高考上线率提高了4倍。”参与学习的洪山区老师一边记录,一边思考,一边感叹: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容易啊!形式改变的背后,真正改变的是教育观念,是师生关系,是对知识的透彻理解。

所有人都知道,革观念的命最难。根在泥土里扎得越深,拔起来就越不容易。

2009年“五一”放假,利用三天假期,泽州一中校长李海勇带领班子一帮人,在教室里能装黑板的地方,全部装上黑板;改变学生座位,让6个学生围聚而座。

许多老师想不通,问李海勇,咱们传统的课堂座位,上课学生还有说话的,你让他们面对面,不是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吗?还有的更不客气,直接质问他:“李校长,这么做了,纪律谁负责?”有一个班主任顶得特别厉害,李海勇只好对她说,对不起,你不变座位,就不要做班主任了。

“就像鲁迅说的,中国的改革,就是变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那一场观念的对抗,至今李海勇想起来还直摇头。他说,当时的泽州一中,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到了高三,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看小说的、神游八荒的,比比皆是。

怎样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老师能不能少讲?学生能不能多学?当时,晋城市的课改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在县域范围内强力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敏锐的李海勇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要求,座位变动后,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不能超过5分钟。他说,“咱这个课堂要像‘星光大道’,不能办成‘百家讲坛’。‘百家讲坛’只成就了讲课的人,‘星光大道’却成就了所有参加的人!”

但家长不理解呵,传来传去,变成“泽州一中的老师不讲课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会上,家长围着李海勇,和他理论;有的农村家长也不好好说,叉着腰谩骂。

一天,李海勇刚刚走出校门,几个出租车司机停下车,探出头来,对他说:“你现在把老师像神一样供奉起来了,他们没事儿做了!你改的啥?”

家长的反对声惊动了山西省教育厅,惊动了晋城市教育局。他们带队下来,走进泽州一中的课堂,看看这所中学到底在干什么。

听了一天的课后,山西省教科院院长马玉玺说了两句话:“第一,这个方向完全正确。第二,我们大力支持。”

一年后,泽州一中的高考成绩让晋城社会各界刮目相看。当年,他们上二本人数增加了50%。

他们的成绩,也成为晋城市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课改的巨大动力。

局长尹红岩对那些心怀犹豫的农村校长说:“你们一个学生都考不上本科,为什么不赶快改?还怕影响什么升学率?”

是啊,已无退路,不如放手一搏。

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行动起来,校长、老师走出晋城,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学校之间成片教研,不放过实践中冒出的任何一个问题;老师们团结起来,开始摸索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模式……

几年下来,晋城市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学校的进步尤其明显。

泊南中学,一所普通的村级中学,中考成绩却连续几年稳居全县第一;在偏远贫困的陵川县,中考高分人数也连年增加;固隆乡中心小学,各科成绩保持在全县前列。在那里,每个孩子每学期的阅读量竟然达到了65万字。

在固隆乡中心小学,一位家长的孩子今年升入初中。当问他是否想把孩子送到市里读初中时,他摇了摇头:“我们乡里初中的教学质量很好,为什么跑那么远去读书?”

全市教育工作大会上,尹红岩不只一次地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说:“农村学校必须办好。只要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初中、一所小学,就能把大部分孩子稳定住,不会舍近求远去择校。家长陪孩子到城里读书,那不是无形中加重农民负担吗?”

掌声非常热烈。大家理解尹红岩的意思:办学条件的好转,不过是浅层次的公平;而晋城想追求的,却是质量上的公平——这,才是教育发展真正的胜利。

有件事,让阳城县北留联校的贾海老师印象深刻。

前几年,他的一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刚去北京的时候,意气风发;一学期后,学生回来告诉他:“哎呀,老师,我一到那儿,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除了会做题!心里真不是滋味儿。”

贾海一琢磨,明白了症结所在。当时,农村学校只注意课堂学习;农村家长也有让孩子成绩优秀的强烈欲望,放学后常常逼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在北留这个小镇上,几步就是一个补习班的广告。

“我们的农村教育出了问题,学生在童年缺失了重要的一块,就是动手实践、交流体悟。”

为什么大学自主招生中,农村娃越来越处于劣势?关键就在于他们接触面少,信息渠道狭窄,不善与人交往。

有一次,两个美国华裔孩子在北留一所小学二年级做短期语言学习。贾海特意去找两个孩子交流。两个孩子走进办公室,非常开朗地和他打招呼:“你好。”然后,很大方地坐到贾海身边,一个男孩子还特别自然地拉着他的手。

聊完天,贾海想了想,又请来同年级的两位成绩最好的中国学生。一进办公室,两个孩子不敢坐下来,贾海再三邀请,孩子也仍然很腼腆,很紧张。

贾海问他们:“放学回家上电脑吗?晚上有作业没有?”简单的问题,孩子却考虑再三,总在猜测要怎么回答才是正确的。

“哪里还有儿童的样子?成绩再好有什么用?综合素质才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根基。”所以,当北留联校校长张立明提出,要给孩子们建立三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时,贾海打心底赞成。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里,大胆创造,自由交流,对于农村孩子的动手、合作等核心能力的养成,不可或缺。

在北留联校的综合实践基地里,孩子们开心地创作着属于自己的泥塑,呆头呆脑的小乌龟、长着翅膀的兔子,还有创意爆棚的飞机;孩子们自发成立小组,分工合作,做晋城的特色拉面,比一比,谁的面做得最好吃;走进田地,孩子们给葡萄树上架,给杏树疏果……

北留联校的老师们,还领着孩子走出综合实践基地,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

石苑学校地处沁河边,学生们就因地制宜,进行植物标本制作;李家完小在化工园区,于是老师和孩子一道研究如何治理污水;皇城小学在历史景点附近,师生便进行古建筑、古诗词等方面的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北留联校的老师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正是点燃火种的引线吗?它点亮了孩子们心中兴趣之灯,启动了孩子人格建构的引擎。

在北留联校王朝芳老师的班上,就有一位受益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

小霍曾是一名令所有老师和家长都“头疼”的学生,戴一副近视镜,一股斯文模样,可偏偏就不爱学习。他不做作业,并且永远有理由。“老师,我的作业本掉家了。”“老师,作业本忘在奶奶家了,昨晚在奶奶家吃饭!”“老师,我的书昨天忘拿了,回来取时教室锁门了”……真让人恨不得一把将他拎出教室门外。

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王朝芳惊奇地发现了小霍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走近小零食”活动中,小霍第一次主动上交了作业:从超市、小吃店拍的20多张各种零食照片,还收集了许多小零食的包装;在“家乡变奏曲”的实践活动中,他和小组成员一道研究小课题《家乡变奏曲之交通工具》,从“交通工具的变化”“交通工具的自述”“未来的交通工具”几个小主题展开研究,精心制作了一本成果集上交,令全班同学大为惊叹。

王朝芳很惊喜,过去自己对小霍作业穷追不舍,还不如一次实践活动的魅力大!她特别表扬小霍,小霍却说:“老师,是这样的课太有意思了。”

像北留联校这样开动脑筋,给农村孩子创造良好教育的学校,在晋城市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追求的,是给这些孩子一个美好的不逊于城市孩子的童年。

2013年,合欢花盛开的时节,又一批孩子要离开校园了。学校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放下红彤彤的腰鼓,还没敲够呢,就要分开;操场上奋力拼杀,夺得全年级篮球赛第一名、举班若狂的场景,好像发生在昨天,离别的一刻却已到来;宿舍里,师生一起为同学过生日,用红领巾给小寿星做了顶“小红帽”的样子,我们还没忘记啊,怎么就毕业了呢?

读红岩有感范文3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德育功效

1.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继承优良传统和正确道德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提出《诗经》符合“礼”的规范,可作为当时规范国君和人民行为的道德范本,文学也就变成了传播道德的工具。中国古代文学家素有“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一些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典范,更因为闪耀着高尚的情操而广为流传。传统幼儿启蒙教学中,《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还有《诗经》、《论语》、《孟子》等这些读本,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可进行甄选后指导学生阅读。此外,古典诗词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秀诗词给人的感发力量往往是深沉的、热烈的和持久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人懂得感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激励人志存高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达出的浑厚沉郁的爱国情怀使人的心灵震颤。除古典诗词外,一些通俗小说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视角,给学生了解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提供了重要窗口。如读《儒林外史》了解士大夫的道德观,读《水浒》感受其忠义,读《聊斋》体味妖狐真情,读《红楼梦》解其人生哲理……这些古典名著,都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承担着审美、情感和心灵教育的重要责任。

2.阅读正能量的作品,塑造健全人格。“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一本好书也能成为一个能量场,激发人向上向善的力量。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书写了几个平凡农民子弟的奋斗史和成长史,写出了青年人的拼搏与奋斗、理想和苦闷、欢乐和痛苦,感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向前;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在暴风雨的大海中呼喊:“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毁灭”,展现了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品质、健全人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记叙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之青年的苦闷与彷徨,青少年阅读这本书后,有利于关照自己的内心,了解青春期的叛逆与彷徨,看似充满负能量,但最终会给予我们启迪,对自身人格的锻造有很大的帮助。

3.阅读报告文学,感受时代精神。报告文学作品选题十分注重当前发生或刚刚过去的社会热点、重大事件,选取的人物或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阅读报告文学,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民族心灵深处跳动的强音,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汶川大地震后,关仁山的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何建明的《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李西岳的《大国不屈》等报告文学作品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赈灾抢险的场面,歌颂了永不言弃的伟大人性;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以真实的经历和激情的笔触描绘了朝鲜站场上浴血杀敌的中国战士,使“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军人的代名词,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之青年,成为爱国主义阅读文本的经典。在青少年的三观尚未成熟、叛逆心理较强的情况下,直接的道德说教往往会激起他们的抵触情绪,报告文学的德育优势便得以凸显。这需要教师将德育系于文学,在选取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兼顾文本的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既不能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也要避免走入报告文学变成道德教科书的误区。

二、基于德育目标的阅读指导策略

优秀文学作品中德育资源极其丰富,亟待我们的开发和利用。以德育为目标指向,教师可以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训练有效的阅读方法这两方面来进行。

1.以主题班会为外壳,以文学作品为材料,从而达到德育的功效。中小学德育主题班会活动具有极强的德育价值,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中小学班会课,经常会出现重说教轻情感的失衡状况,班会课的实效性往往会受到限制,学生比较被动地接受说教。阅读课与主题班会的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还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拓展课外阅读量,接触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助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弥补说教式德育班会课的情感教育缺失。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情感之中,最终达到情感的内化,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班会主题选择文字、图片等内容,内容要具有鲜活气息和深刻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如,可以按照文学作品的主题将主题班会进行分类:爱国教育类主题班会(《红岩》、《林海雪原》、《红日》等作品);社会公德类主题班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作品);个人德性类主题班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追风筝的人》、《西游记》、《水浒传》、《傲慢与偏见》、《论语》等作品)。除此之外,报告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功能也不可忽视,因为报告文学作品的选材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代表性,作品的感染力极强。使用报告文学作品作为德育主题班会课的内容,具有趁热打铁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