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筹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筹学范文1
新一届学生会成立了,辉煌属于过去,未来由我们自己书写。我们部将秉承历届学生会优良传统,在工作中求实创新,锐意进取。并在学生会中跟大家一起努力,“在传承中突破,在前进中积淀”,与各位战友共创美好的明天。
根据以往经验和现实情况,在学期开始开始之前制定处了我们学习部的工作计划:
一、总体规划
1、在本部门工作闲余时,主动积极地协助其他各部开展好学生会工作,使整个团队工作高效流畅。
2.部门内,追求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各方面的素质;放下心态,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协助老师们的工作,为我院同学服务。
3、加强与各年级委以及相关社团的直接交流,建立好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以此加深对各年级的情况了解,集众人之力量,融合集体之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开展学习部的工作。
4、举办一些创新有朝气的活动,并做出成效。
5、积极开展好我校及我院的传统活动,创新思考,使这些活动更完善,有效。并做出我们新的风格,独有的特色。
二、工作计划
刚开始我们部门的想法只是想将一部分同学从电脑桌前减少他们的上网游戏时间,并且为同学们的四六级服务,随着我们深入的讨论,我们才发现,原来小小的一份报纸,可以给我们实现这么多,同时我们也认为有实现的可行性,以下都是一些粗略的想法,一些东西也写的比较简单,希望能集结大家的智慧,逐步完善!
1、报纸形式:月报。
2、面向对象:全院,同时向其他兄弟院系分发寻求指导。
3、分发形式:以我院宿舍为单位。
4、稿件来源:向各班征稿,通过积分制对表现积极的班级进行奖励。学生会及年级委的学习部成员成为当然的采编工作成员。
5、主要协作单位:宣传部、记者团、科协等。
三、板块的分布
1、学习板块:四六级、计算机等级的试题、资料与应考技巧。
目的与意义:为同学们的等级考试服务。
2、时事热点:学校以及学院所举办的活动,发生的重要纪事获得的奖项,荣获的成果,这些事情详细写,而全国发生的重要事情分几点以一句话涵括。
目的与意义:让同学们与时代同步,了解国家以及我校以及院里的动态。而不是做电脑的。
3、学生会以及社团事迹:学生会举办了以及将举办哪些活动,最近各社团发起了什么活动,取得了什么效果等等,都通过这个平台来让大家了解。
目的与意义:目前很多同学都反映不知道我们学生会是做什么的?做了些什么?这就是一副对症下药的良方。同时,也是对外宣传的窗口。
4、休闲娱乐板块:推荐特色小吃,店铺等等,也可加入有积极意义的娱乐新闻。
目的与意义:娱乐休闲板块可以说是攻城拔寨的先锋,由此可拉近我们与同学们的距离,增加报纸的娱乐性,不显死板。
5、体育文艺板块:最近学校与我院体育文艺有哪些方面的活动,我院影院将播放什么样的电影、dv、flash之类,对于全球的重要体育文艺消息就分别用一句话带过。
目的与意义:这个不仅仅是让我们院全体同学知道我们院有什么活动,也是对外的一种宣传。
6、生活板块:给予生活上的提示等等。
目的与意义:送去我们的关怀与温暖。
7、例会透明化:将例会的事情简单公布。
目的与意义:也是加深同学们对我们的了解,不再认为学生会是个高高在上的神秘组织。
8、科技世界板块:科协每期出一些有用的小讲座文章、以及出题目征集解决方案。
目的与意义:科技是我院的强项与特色,彰显我院的科技风采,进一步提高我院的科技氛围,也还是做到了一种宣传。
9、助班的奋斗。
10、话语留言之类的板块:可以是送生日祝福。
四、学风科技活动建设月
1、开幕式时间。
2、学风调研:咨询下各年级主任以及部分任课老师的建议,不仅仅只是得到一堆数据,而是依靠这些结果为后面要开展的工作以及老师们的工作服务。
3.睡眠关怀行动:暂时没想到创新点,有待突破。
4、班级知识竞答:改变以往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避免形式化具体内容待商议。
5、先进人物宣传:不仅仅是制作,更要扩大宣传度。
6.专业交流会:请一些在学习、科技、学生工作方面突出的同学,分专业进行交流,探讨,给出大一同学们新的指引。
五、四六级交流会
1、前期准备:调查同学们对四六级考试的了解情况,与老师和先进四六级个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老师主要介绍四六级的考试模式以及答题需要注意的地方,优秀个人主要介绍个人复习经验和应试技巧。
2、策划进行:做好相关策划,邀请老师与先进同学出席,做好交流。会前该分发的老师和同学们推荐的关于四六级的资源网站的清单。新晨
3.活动的举行。
4、活动的总结。
5、空闲时间——智慧真人。
六、工作愿景
1、做好传统工作,赢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肯定。
2、开展创新型活动并得到各方面的好评。
3、进一步改善我院的学风,提升有利于学习的各方面指标。
4、各部员在本期中都能够有新的显著的突破与提高。
本学期学习部的工作基本如上,我们部三位成员曾经都未曾直接做过学习部的工作,因此计划中存在纰漏,有缺陷及不足,希望大家能及时指出并纠正,我们将真诚的感谢这些意见与建议。但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或许也因为我们未曾做过学习部工作,因此我们更能突破视野界限,跳开固封,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我们自信有能力做好本届学习部的相关工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请战友们多多关照,并敬请老师们多多指导。
统筹学范文2
[关键词]三维视角;数学材料;学习统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33-01
“田忌赛马”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实现策略的最优化。大多数教师习惯教学时按套路出牌――引入“田忌赛马”的典故,并提问:“如果你是田忌,你会怎么安排?”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最后以生活中的比赛为例进行巩固练习。这样常规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优化策略的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学习材料的设计和使用失当。对于学生而言,“田忌赛马”的情节有一定的局限性:或不是很了解故事,提不起兴趣;或对故事已烂熟于心,无法假设发挥或想象。
为此,教师要学会整合数学材料,充分利用材料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在教学中“借题发挥”。本文以教学“田忌赛马”为例,略谈数学材料的统筹整合。
一、选材需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选取数学材料时,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要切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
【片断1】教师设计扑克游戏,并出示游戏规则:每人抽取3张牌,一对一比较,点数大的赢。
鉴于原故事的局限性,教师设计扑克牌比点数大小的游戏,比起上、中、下三等马的对决要直观具体得多,也易于模拟操作。之前,学生已学习过“烙饼问题”和“沏茶问题”,对优化策略已有所了解,原有的知识储备为后续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二、材料特质需具备多功能
由于课堂容量的限制,采用海量的学习材料不但没必要也不可行,因此,教师要一材多用,开发学习材料的多种功能,要洞悉材料表象背后隐含的数学特质,材料须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可塑性,有足够的加工、改造空间。改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问题;二是改变条件。
【片断2】
师:三局两胜,大明和小红谁能取胜?
生:都有可能。
师:小红如果想取胜,该如何安排出牌顺序?
在现代生活中,三局两胜的游戏规则十分盛行,因此凭借生活经验,部分学生当堂就有了决策。
【片断3】师:上述对策是不是小红的唯一选择?
生:要列举所有出牌对阵的方式才能判定。
思考:(1)怎样排列既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
(2)观察所有的对阵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1:固定好大明的出牌排序,然后依次调换小红的出牌顺序。分别以“8”“6”“3”三个数字开头,然后让剩下的两个数字进行排列组合。这样做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生2:综合分析,小红共有6种对阵策略,但是只有采用第五种策略才能取胜。
学生指出的取胜方法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猜测性,但数学结论不能光靠猜想,还要靠严密的论证。因此引导学生不重不漏地列举,通过理智分析下结论,优化策略的价值才能得以突显。
三、拓展
拓展是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巩固方式,通常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巩固拓展:情节还原、横向联系、纵向深入。学习材料也可据此来安排设计。情节还原即是向学生详细讲述“田忌赛马”的前因后果,让学生从丰富、精彩的故事情节中明白只有善于审时度势,在劣势中看到生机,才能够以弱胜强;横向联系就是让学生找出扑克游戏和田忌赛马的共同点;纵向深入就是提高题目难度,变“三局两胜制”为“五局三胜制”,或改“田忌赛马”为“田亮跳水”,取胜策略随着比赛形式和场数的变化而增加,这是对原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统筹学范文3
关键词: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校长培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3/15-0026-02
一、培训介绍
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于2014年12月开始启动,这次培训意义重大,旨在通过远程培训提高全国10.1万名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当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此次培训,笔者作为南京七组工作坊的坊主,为工作坊命名为:化蛹成蝶,华丽转身。寓意校长们通过此次培训都能实施完美蜕变,优雅转身,真正地成为一名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头羊”。
二、科学安排
在学员培训之前,中央电教馆通过YY语音,首先对52个工作坊的坊主进行了培训,使坊主们明确了职责以及开展工作的基本步骤、方法和途径,为开展好远程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中央电教馆又对所有参训学员进行了一次远程培训,使学员们大致了解了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间以及培训的要求,为接下来的远程培训扫平了障碍。
与此同时,分级建立了QQ群(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极大地方便了工作坊工作的开展。为了更好地指导学员进行学习,我们坊在吉林省电教馆的指导下,又分别建立了两个QQ群――化蛹成蝶和精诚合作。学员们非常踊跃,纷纷加入QQ群,实现了1000人同时在线的盛况。真正实现了用信息化手段指导信息化学习的目的。
三、总结经验
工作坊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省下达通知时间不同,导致这1000人的工作坊陆陆续续一个月才达到上限。这就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刚开始时,由于没有经验,每天就像复读机一样,重复着同样的问题。后来慢慢有了经验,笔者和其他学员一起把一些集中的问题采取截图加文字的形式,变成研修攻略放到群文件里,供学员下载学习。如:研修攻略之选课,研修攻略之问卷调查,研修攻略之YY注册及使用方法,研修攻略之研修积分的获得,等等。这一做法有效地减少了复读的次数,大大地降低了工作量。
四、关注情绪
为了学习而学习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在培训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情绪,他们的心态,他们的价值取向。比如:出现偏激的语言时,坊主要及时引导;学员之间产生矛盾时,坊主要迅速化解;价值观扭曲时,坊主要跟踪矫正。这些都是坊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不容回避。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工作坊,也一定能培养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长们。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长,也一定能带出一所好学校来。学校信息化建设也一定会渐入佳境。
五、YY交流
在主题二学习阶段,中央电教馆开展了一次精华帖交流活动。问题为:应用驱动要“驱动”的是什么?应用驱动与项目(课题、硬件)驱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坚持应用驱动的信息化推进策略?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众多的精华帖中,笔者选取了20名校长的精华帖提交给了央馆,后来笔者也非常荣幸的代表南京七组参与了精华帖的交流活动,成为了10个交流坊主之一。使笔者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讨、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六、主题研修
我们坊第一个主题研修活动设计的内容是《问卷调查》,主要想通过这个问卷了解校长的基本情况,学校信息化现状,以及对坊主的期待,等等。
主题3开始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针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的主题研修活动。什么是微课?微课与慕课、翻转课堂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设计一节微课?使校长通过查阅资料,点评其他校长的理解与感悟,真正地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主题4的研修主题是:放慢你的脚步,让思维停留片刻,盘点走过的岁月。主要是想让校长总结学习的收获及感悟,为下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用PPT呈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则主要是想考察校长是否能学以致用,能否运用应用驱动来对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
主题5的研修主题是: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和共识如何形成?如何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的特色信息化建设体系如何构建?送给同伴的祝福!
这四个主题研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校长通过学习,通过思考,通过谋划,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把远程培训推向了,也为此次远程培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培训成效
在南京七组工作坊这个大家庭里,大家不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而且还比着学习,比如:今天学到哪了,积分多少了,我们坊排名多少了,等等。结果显示,我们坊有一名学员积分高达7777975分,位列所有学员第二名。我们工作坊的排名也一直处于前十名,目前是第七名。
八、几点建议
以下是笔者此次培训中遇到的问题,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进入工作坊的时间应该一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指导。
统筹学范文4
关键词:运筹学 道路工程 交通运输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运筹学是用科学的方法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人们的工作在一定期限内收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效果。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盘筹划,合理安排整体中的每一个局部,以求得整体的最佳规划、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使每个局部都服从一个整体目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便发挥整体的优势,力求避免资源的损失和浪费。道路交通运输运筹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就是运筹学,运筹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应用科学。运筹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既是在既定条件下对系统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以期达到最优的目标。
2 运筹学的特点
2.1 主要使用数学方法
运筹学是一门以数学为主要工具、寻求各种实际问题最优方案的学科。它强调以量化为基础,使用许多数学工具和逻辑判断方法,来研究系统中人、财、物的组织管理、筹划调度等问题,以期达到最佳效率和效益。
2.2 最优化思想是核心
运筹学是采用科学步骤和数学方法来制订最优决策的科学。运筹学强调最优性,在数学的理论研究中,也常常是以对象的“最优”为目标,这种最优化思想有两层含义:“①指所讨论问题的结论“最优”;②指解决问题的方法“最优”。它以整体最优为目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力图以整个系统最佳的方式来解决该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利害冲突。对所研究的问题求出最优解,寻求最佳的行动方案。
2.3 多学科交叉
运筹学思想能够解决实际中提出的决策问题,为决策者选择理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它综合运用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及方法,既提供量化因素,也进行定性分析,最终能向决策者提供建设性意见。
3 运筹学在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
3.1 物资供应问题的最优化
高速公路的物资供应与管理,有其显著的特点:远离基地,无物资储备设施;所需材料品种少、数量大;大部分材料是就地取材,其竞争性强,各种关系复杂,难于处理;公路施工线长、点多,且具有临时性。面对这些特点,要保证供应,确保质量,降低成本,必须摸索出一套与之相应的供应管理办法。在此,我们主要讨论根据现有的交通网,制订一个使物资运到各消费地点而总运费要最小的调运方案。其数学模型为:
已知有个生产地点,,,…。可供应某种物资,其供应量(产量)分别为,有个销地,,,…,,其需要量分别为,从到运输单位物资的运价(单位)为。若用表示从到的运量,那么在产销平衡即的条件下,要求得总运费最小的调运方案,可求解以下数学模型
(,,…,)
(,,…,)
这就是产销平衡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
(2) 实际问题中产销往往是不平衡的,应将其化成产销平衡的问题。
当产大于销,即时,就要考虑多余的物资在哪一个产地就地存储的问题。此时只要增加一个假想的销地,该销地总需要量为 而在单位运价表中从各产地到假想销地的单位运价为,就转化为一个产销平衡的问题。
同理,当销大于产时,也可以转化为一个产销平衡的问题。
(3) 对产销平衡的运输问题,一般采用表上作业法来求解,其步骤为:
① 确定初始基可行解。
一般采用“最小元素法”确定初始基可行解,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就近供应,即从单位运价表中最小的运价开始确定供销关系,然后次小。一直到给出初始基可行解为止。用最小元素法得到的解必为基可行解,但未必是最优解。
② 在表上计算空格的检验数,判别是否达到最优解。如是最优解,则停止计算,否则
转到下一步。
最优解判别的方法是计算空格(非基变量)的检验数。因运输问题的目标函数是要求实现最小化,故当所有的检验数大于0时,为最优解;当得到的表中还有负检验数,说明未得到最优解。一般用位势法求空格的检验数。
③ 确定换入变量和换出变量,找出新的基可行解。在表上用闭回路法调整。
一般选最最小的负检验数对应的空格为调入格,以该格为起点作闭路,从该空格开始,沿闭路在各处“+”“-”间隔标号,在所有标号处,选运量最小者为调整数,在标“+”号处加上,在标“-”处减去,把该空格改为数字格,把运量变为的格改为空格。
④ 重复②,③直到得到最优解为止。
3.2 图论的应用
图论是一个古老的但又十分活跃的分支,在物流中的应用非常显著。其中最明显的应用体现在运输问题上,比如城市间的物资调运、车辆调度时运输路线的选择,为使某项任务完成的既快又好,各工序之间的衔接等。运用了图论中的最短路、最大流、最小费用最大流等知识,求解运输所需时间最少、路线最短、费用最省的路线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最短路和最大流问题。
最短路问题是网络分析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解决生产实际的许多问题,如管道铺设、线路安排、厂区布局等,而且经常被作为一个基本工具,用于解决其它的优化问题。其定义是:
给定一个赋权有向图(),记D中每一条弧上的权为。给定D中一个起点和终点,设P是D中从到的一条路,则定义路P的权是P中所有弧的权之和,记为,求一条从到的路,使
式中对D的所有从到的路取最小,则称为从到的最短路,为从到的最短距离。在一个图()中,求从到的最短路和最短距离的问题就称为最短路问题。
其次,许多系统包含了流量问题。例如,交通系统有车流量,控制系统有信息流等。这类问题主要是确定系统网络所能承受的最大流量以及如何达到这个最大流量。在运输网络的实际问题中,对于流有两个基本要求:1)每个弧上的流量不能超过该弧的最大通过能力(即该弧的容量);2)中间点的流量为零,也就是说各中间点只起转运作用,它既不产出新的物资,也不得截留过境的物资。
4结束语
运筹学作为一门应用实践的学科,专门研究交通管理中有限资源的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和控制,以期达到最佳效率和效益。现代交通管理所呈现的复杂性不是简单算术能解决的,运筹学理论是支撑现代交通管理的有效工具。交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运筹学的技术支持,运筹学的应用将会使交通运输管理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 钱颂迪.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 王晶.运输布局学[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管理学院(自编教材),1995.
[3] 沈志云.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4] 傅家良.运筹学方法与模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 张慧.运筹学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体现及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
[6] 姜锋雷.运筹学在我国公路、铁路运输系统中的运用[J].中国水运,2007.
统筹学范文5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元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切的工作和努力,为的都是发展。现如今的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尤其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而又强大,繁荣的中国。这些都是与改革开放,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
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导者。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尚未踏足的硕士研究生,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学习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论修养,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要针对性的学习,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挂钩,即学以致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提出“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我们看到近几年来,国家十分关注“三农”问题,为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做出了很多努力。目前还正在实施的“农机下乡”活动,可以说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慧民活动,必将为农业实现机械化打下基础。我们制度: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当下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差异,虽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如果这种差异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科学发展观的出现,无疑能从一定程度上一直诧异的扩大。
现今的
统筹学范文6
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是以心理学的分类尺度为依据的。正是由于心理学将个体心理结构划分为意志、智力、情感三个不同层次,才相应地产生了德育、智育、美育诸育。按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狭义的德育指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这种流行的德育概念,且不说将狭义的德育等同于道德层次教育的偏颇,在理论上也缺乏严格的依据与界说,没有正确揭示德育的实质及其与智育和美育的区别与联系。智育是对智力因素,包括个体的思维品质、元认知和创造力等的培养和开发。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个体审美情感体验与认知力、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培养和熏陶。在这里,智育与美育范畴的名称与心理学中的名称基本相同,不易被人误解。而德育的名称则不同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名称,采用了社会意识分类中道德结构的名称,因而容易被误解。其结果,使人们在实践上易于将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相混淆,使德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廓清德育范畴,就难以有效地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一、区别德育与智育范畴:匡正德育模式
智育是立足于解决认知问题的。而德育,则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政治要求、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思想、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的。与任何教育一样,德育活动最终也要落实到对个体身心所施加的影响上。这就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懂得社会行为规范,并发展其政治与道德的认识能力,包括建立和发展政治与道德的概念、情感、判断力和选择力。显然,德育过程离不开智育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育为德育建立了必要的认知条件和基础、当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的政治与道德灌输,解决的就是政治与道德的认知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为服务于德育目标而实施的智育手段。如果要称之为德育的话,也是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德育课程,而远非德育工作的主要部分。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被置于人的培养的核心地位而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德育是历代统治者用来使臣民信奉封建道德以立身行事,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在这里,封建统治者是立足于“信”和“行”的统~来对臣民进行德育(具体体现为道德内容)教化的。而西方,自20世纪以来,现代工业的巨大增长,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不断加重的生态危机,使宗教的威慑、平等博爱的道德说教在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即使是法律,也只能约束人的行为,而无法有效地规范驱使人的行为的精神世界,无法解决日益明显的道德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现代西方很多有眼光的政治家、教育家都大声疾呼,要从未来着眼,考虑今天的道德教育,使德育成为既内在地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人际德育”,又内在地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德育”,既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又解决人们面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际和生态德育要求,能否具体行动,即“行”与不“行”的问题。可见,古今中外的德育范畴中,本就体现了“信”和“行”的统一。当然,对德育的施教者来说,这里的“行”应该是“信”的最终目的。显然,从内涵和具体要求来看,德育与智育的范畴是不能混淆的。概括地说,一方面,德育与智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前者是“信”与不“信”和“行”与不“行”的矛盾,后者是知与不知的矛盾。德育具有超出智育的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因此,与智育不同,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以产生强烈的政治与道德的信念和理想追求,否则,将难以达到德育目标。
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长期以来,对德育和智育范畴的模糊,使高校德育工作要么陷入用智育工作的思维、形式、手段和方法,即智育模式来解决德育问题的弊端;要么误入以智育取代德育,削弱德育工作的歧途。前者易于使得高校德育工作更多地面向“信”的问题,重解决政治与道德认知,而忽视解决政治与道德实践,即“行”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信念的牢固树立,离不开活生生的德育实践。要使他们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即“行”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与道德体验。离开了这种体验,就难以产生坚定、持久的理想与信念,难以达到真正的德育目标。如前所述,在当前,高校的德育课程解决的还是政治与道德认知问题,充其量只是服务于德育目标的智育课程,忽略了对“行”的明确要求。即使是目前高校里普遍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这些活动的主题过于宽泛,或缺乏明确、可操作的政治与道德主题,往往易于流于形式,亦难得德育实效。至于后者,则是更直接地以智育内容有意或无意地取代了德育内容。目前,高校内广泛开展的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各类讲座、学术报告,尽管对德育工作大有益处,但是,其本身也不是德育,而是实实在在的智育,长此下去,必然淡化德育主题,削弱德育工作。总之,区分德育与智育范畴,是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必然要求。澄清德育模式与智育模式的区别,并从本质上把握德育模式及其内在规律,才能匡正高校现有德育模式的偏颇,以改进德育工作。
二、区别德育与美育范畴:匡正德育内容
美育是立足于解决审美问题的,是对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其焦点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而德育则如前所述,是解决政治与道德的“信”与“行”的问题的。美育与德育一样,解决的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特别是在政治与道德的情感培养方面,德育与美育有着很大的一致,都是对受教育者一定程度的价值取向上的审美情感教育。然而,不能因此而混淆德育与美育的区别。一方面,就性质来说,尽管德育与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引导大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但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产生自觉的“信”与“行”,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作用于所谓“良知”。而美育是在熏陶、感发中对人的精神的激励、净化和升华,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另一方面,就社会功能来说,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政治与道德机制,来使人与人之间有序、有范、有礼。而美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相通,进而促进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具有外倾性,而美育则具有内倾性。德育与美育之间,是一对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
认清德育与美育之间的区别比承认其内在联系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德育实践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德育或美育的范畴界定得过宽。一种倾向是把德育的范畴界定得过宽,视美育为德育的一部分,为德育实施的工具。照这种看法,所有美育活动,都成了德育行为。在现代社会,美育要在物质、技术和功利方面的追求占据了统治地位、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解决人们内心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问题,解决人们如何在审美体验中实现与快速变化着的客观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须主要靠个体感性与理性的相通,以实现自身精神世界的和谐,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而不能仅靠政治与道德教育。显然,这里的美育,尽管就其内容而言有德育的成分,并产生了一定的德育效果,但其着力点是通过情感教育或陶冶,将个体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将情感恶的、丑的方面渐渐抑制、淘汰,进而形成达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与真正反映德育本质的德育活动或德育实施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使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政治与道德理想和信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德育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认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但不能简单地把美育理所当然地看成德育,从而以美育内容来替代德育内容,以美育来淡化德育。总之,如果把德育的范畴界定过宽,反而有削弱德育工作的危险。它容易使本届德育范畴之外的对大学生的其他教育活动,被视为德育行为而占据德育舞台,这是不可取的。联系到在一些大学的德育工作部门甚至专门设置了艺术教研室,这无疑会有利于借助美育手段,为德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但如不注意区分德育与美育的范畴,就会误人以美育内容充当德育内容的歧途。
另一种倾向是把德育视为美育的一部分,美育的范畴过宽。这种倾向虽然不具普遍性,但危害甚大。前已论及,德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达到其政治与道德领域内“信”与“行”的要求,而美育的目标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问题。前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外倾性,后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倾性。德育与美育之间无论是目标还是特性,都不太相同。美育的内容不能涵括、更不能代替德育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不是仅靠审美教育所能完成的。美育无法离开德育解决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人伦问题、利益问题和理想信念问题,主要还是靠德育。实现德育目标,离开了真正体现德育本质规律的德育活动,是不可能的。把德育从属于美育,就无法有效地使德育活动落实德育内容,甚至背离德育目标。
概言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美育内容常常容易与德育内容相混淆。只有区分好德育范畴和美育范畴,才能更好地保证现有模式下的德育内容得到匡正,从而使德育内容得到更多贯彻,以实现德育目标。
三、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体现社会主义的“信”与“行”
区分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的范畴的目的,在于避免对于德育实施的应有模式及其内容的混淆,从本质上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应该说明,这种区分,不是要否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智育之于德育,为形成受教育者的政治与道德认知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受教育者就会缺乏起码的把德育内容与目标内化为“信”并外显为具体的“行”的能力。美育之于德育,为形成受教育者良好的政治与道德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受教育者就会缺乏必要的美的情感体验,并愉悦地接纳、认可德育所要求的“信”和“行”的能力。智育和美育的这些特点,是德育本身所难以具备的。必须把德育与智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效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但是,德育、智育、美育是同一层次上、以德育为先的三种教育形态,不可混淆或相互替代。以智育和美育的模式(形式)或内容实施的德育,只是一种准德育过程或状态,不能代替德育发挥其对受教育者的作用。高校德育应有其明确的基本范畴而不与智育和美育交叉。
一是德育的阶级范畴。阶级分析的观点并没有过时。一定的统治阶级总是用相应的德育手段,去培养满足其特定阶级要求的人。对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阶级价值永远是高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必须理直气壮地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服务。否则,就难以保证大学生“信”和“行”的基本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