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1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习动机 兴趣爱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32
阅读是一项基本的语言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很多小学生不喜欢语文阅读,遇到阅读题目很多都是空着。这说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创新阅读教学实践,有效诱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任重道远。
一、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创设阅读情境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全身心投入,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积极地进行学习探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情境,设计有效问题,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火烧云》一课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在课前下载了一段有关火烧云的精彩视频。这段视频,给学生的视听感官予强烈的刺激,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火烧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火烧云也有具体的感知。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火烧云的知识。视频的刺激,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并成为学习的内在动机。这种动机,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强劲动力,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时,以学生的兴趣点为突破口,注重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发,让兴趣成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产生愉悦的阅读体验,而且还可以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
二、提供学以致用机会,渗透知识价值观
对语文知识和阅读技能的价值判断是影响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学生对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技能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掌握它。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应用体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产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长城》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学以致用,让一个学生扮演导游,其他学生扮演游客,现场表演向游客介绍长城的情景。通过学习课文,向同伴介绍长城,学生亲身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对表演精彩的学生,教师和同伴都给予热烈的掌声,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也认识了语文知识的价值,诱发了学习语文的动力。
由此看来,学以致用是学生正确知识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在运用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技能的必要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调动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语文阅读的学习效果。
三、引导自我评价,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自我能力的评价也是影响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产生的因素之一。有些学生认为阅读太难了,回答阅读问题即使再认真也回答不好,于是对课文阅读采取逃避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适当的方式鼓励学生,科学评价他们,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阅读学习的信心。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文,对潮来时的情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需要学生背诵这部分内容。一些学生一看到这么长的文章要求背诵,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永远也背不下来。于是,教师先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现在的记忆力很好;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潮来时的描写顺序,一层一层地背诵课文。在每背过一段文字后,教师及时地肯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背诵任务,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学习信心也树立起来。这种对自我能力的正确判断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时,需要重视学生阅读技能、理解能力的正确评价,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2
[关键词]朗读教学 朗读技巧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9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描写丰富,非常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位教师讲解这篇课文时,比较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个体读、集体读、演绎读、轮流读等,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并没有获得深刻理解。究其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的朗读训练,不是机械运动,就是盲目行动,甚至是一种造作的课堂表演,毫无价值可言。那么,如何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朗读不是机械运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会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期望以读代教。但朗读训练展开时,教师需要给学生以明确的朗读目标,否则,学生不知为什么读,也不知为什么要反复读,其朗读训练当然就是被动的,其训练效果也就难以保证。
如《观潮》的朗读训练,教师让学生个体读、集体读,读了很多遍,但却没有给出朗读目标,学生不知为什么读,最终朗读效果只能停留在熟悉程度上。如:“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学生朗读之后居然不知潮头为什么“西去”,也不知“余波”是什么意思。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意都没有弄清楚,这样的熟读成诵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在朗读教学中,强调朗读数量已经成为很多教师课堂训练的重要任务。这样读、那样读,课堂显得很热烈,学生好像都动起来了,但朗读的机械性特征却十分明显。这样的朗读教学当然是高耗低效的。减少盲目性,增加透明度,让学生明确朗读训练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具体训练时才能有明晰的学习方向。
二、朗读不是调节手段
朗读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并针对朗读活动给出科学设计,制订切实可行的训练目标,给出具体训练的操作程序,这样的朗读训练才会高效。有些教师安排朗读,往往是为了调节课堂学习气氛,以朗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关注力,提升课堂学习活跃度。运用朗读调节课堂学习气氛不是不可以,但如果降低了朗读训练诉求,学生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就会大幅度下降。
《观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的描写,但学生暂时找不到切入角度,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个体和集体朗读,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语言欣赏还是停留在原点,学生没有因为参与了朗读活动而有所感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明显,教师在学生思维出现堵塞时,没有找到其真正堵塞的原因,也没有给出针对性的思维引导,而是企图用朗读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这当然是徒劳。
朗读是学习手段。如果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随意设计朗读环节,甚至将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来使用,不仅会降低朗读训练功效,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误解,淡化了朗读的重要性。
三、朗读不是课堂表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真理,关键还要看如何对其进行理解。学生的读书方式、读书态度、读书目的等都存在差异。同样是读书,有人读一遍就明白了,有人读十遍也未必明白,这就是读书技巧把握所呈现的个体差异。教师对学生常常强调“有感情朗读”,却不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如果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文本,情感认知还存在许多盲点,那么有感情朗读又从何做起?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学优生朗读时激情四射,可谓感情丰富,岂不知这里面有太多的表演技巧。课堂朗读变成了课堂表演,这样的有感情朗读又有什么价值呢?
《观潮》中有些句子非常短小,学生为追求朗读效果,高一句、低一句地展开,猛一听还真是不错,其实学生自己也不知什么地方该高、什么地方需要低,这正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如:“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等着,盼着”两个短句,应该是前高后低,学生可能会弄颠倒。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正是对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不准的结果。如果学生能够理解等待大潮来临时的紧张、焦急的心情,在朗读中就会产生情感共鸣,朗读效果也会得以提升。
朗读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情。朗读教学和文本解析应该同步进行,在解析前单独展开朗读训练无疑是本末倒置了。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3
一、 文白对应,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将课外的文言读本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以下简称《一百课》)一书中有许多文章可以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找到它的白话文版本。为了拉近小古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笔者决定让四年级的学生对照以前学过的八册人教版教材,来找一找和《一百课》中的文言文相对应的课文,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共找到了19篇。如四年级上册中的《观潮》对应《一百课》上册第十一组的《浙江之潮》,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中的《鹏程万里》对应《一百课》下册第四组第67课《北冥有鱼》,四年级下册中的《纪昌学射》对应《一百课》下册《学习这件事》;三年级下册中的《夸父追日》对应《一百课》上册第七组《夸父逐日》,等等。通过这样文白对照的朗读和学习,学生从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首先解决了小古文难读难懂的问题,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从中感受到汉语言的优雅和精妙。在此基础上,学生因为有了自己文白对照后的发现和理解,背诵这几篇小古文就不成问题了。
另外也可将《小学语文知识大全》中的文言寓言小故事,如《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同教材中学到的寓言故事进行对应学习,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文言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通过课外阅读材料和语文教材的对比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对学习文言的兴趣更高了,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发现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文言材料,不管能否读懂或只是一知半解,他们都会拿到班里来尝试阅读,如《古文观止》《增广贤文》《从古到今》以及文言笑话、教材中的成语故事等。由此可见,学生对待文言的态度不再像以前那样避而远之了,而是带着一种积极探索的热情主动地去接近它,感受它了。
二、边学边玩,点燃学生热爱文言文的热情
好玩、爱动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快乐的情景表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更希望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学习小古文。于是笔者尝试把《守株待兔》的课本剧表演搬上舞台,惟妙惟肖的演出让学生对小古文更增添了几分亲切感。
再看看我校一位教师教学《活见鬼》(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片段。
教师出示关键句:“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启发学生思考:哪位同学愿意扮演这个撑伞者,并表演这一连串动作?
当有学生上前表演动作后教师给予鼓励并随机问道:你能告诉我你当时在想些什么吗?“以足撩之”时你在想――“奋力挤之桥下”时你在想――“趋”时你在想――把这种感受放进去,你来读读这句话。
……
课始的表演充分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通过表演还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几句文言的含义,之后教师一连串的三个“你在想……”不但帮助学生解读了这几句文言的意思,还使得短短几句精练的文言短句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情感色彩,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原本害怕小古文的心理烟消云散。
又如在学习《乡村》这篇小古文时,除了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感受小古文带来的古代乡村美景外,还可让学生用画笔再现古代乡村的美景,在展现画面的同时,要求学生边画边背诵,学生不仅很快记住了这篇小古文,而且在情感与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学习小古文还可以这样好玩。
三、尝试仿写,促发学生热爱文言文的激情
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读,模仿写。“写文言”的成功,对“读文言”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小古文诵读积累后,可尝试让学生进行小古文的仿写。如在教学《猫斗》一课后,笔者让学生观察其他动物的争斗,也照样子改写成文言,字数不限。请看两位学生仿写的文言片段。
白棕二狗,斗于庭院,汪汪大叫,龇牙咧嘴,四目对射,不分上下,久之,白棕二狗遍体鳞伤,两败俱伤。
――张琪曼《狗斗》
黄黑二鸡,斗于院中,喔喔而鸣,耸毛拍翅,四目对视,两不相下。久之,黄鸡稍退缩,黑鸡奋起逐之,黄鸡走入室,不敢复出。
――童羿博《鸡斗》
又如,在学习了《菊》一课后,有学生这样仿写:
滴水观音,翠流。其叶,如毯,如掌。其形或抑,或垂,其色或绿,或碧,或黄。种类独一。性顽强,折枝既可栽,栽后与前一致。春日萌芽,夏日繁茂,秋日生枝,冬日傲霜斗雪,一年四季,唯其不枯。
――李凡《滴水观音》
秋菊盛,清香四溢。其瓣似针。其种类繁多,色彩丰富:白如雪,赤似火,黄胜金……其性耐寒,严霜降时,草木皆枯,百花皆凋零,唯菊独盛。远望,如诗如画;近看,美中之美也!
――王乐阳《秋菊》
……
等到小古文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学生有了不同类型篇目的积累,笔者让学生把课外的小作文题材统一为小古文的仿写,类型自己选定,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篇目或自己想写的对象都可以。结果全班同学都作了尝试,写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写水果的,有写景的,有写植物的,等等,尤有特色的如:
古今中外,茶乃上好饮品,茶中,又以西湖龙井为佳。夏饮消暑解渴,冬饮明目而健脾。置少许茶叶入壶,以沸水冲之,候些许时辰,开壶,清香四溢,入口,惊呼美也。
――陈鲁秋月《论茶》
夏日如火,母买一瓜,怕吾贪吃,藏于床下。不料被吾找至,口流馋水,急剖之,立光。母撞见,笑曰:“小馋猫,要撑破肚子耳!”吾羞而走。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94-0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的小手就举得老高抢着要发言,但回答时却文不对题;有时一个学生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我来!我来”的声音此起彼伏,却没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以致一再重复别人的发言……出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状况,说明学生还没有学会倾听。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表现欲,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以形成良好的倾听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学识方面,还包括言行举止等。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在具体教学中,笔者注意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运用评价性语言,使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倾听的力量。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时,笔者出示课文范读段落“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范读课文后请几个学生站起来读,看看哪位学生能听出笔者在读中强调了哪些词语或句子。这样,每个学生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听教师范读。
二、锻炼学生的倾听能力
学生的倾听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课堂教学训练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如一二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倾听能力,但是耐心不足,往往静不下心来学习知识。因此,倾听训练的难度不宜太大。教师要以教材为本,选取意思浅显的简短句子对学生进行听写训练。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一课时,笔者将所要听写的内容按数量分组,听写单个字的有:秋、图、梨、颊、稻、燃;听写词语的有:苹果、波浪、高粱、勤劳;听写三个字的有:美丽的、金黄的、红红的、金色的;听写一句简短的话有:美丽的图画、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浪……教师每次只读一遍听写训练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听记过程中想象词语之间的联系,加强记忆,如“梨”“苹果”“高粱”“稻谷”都是秋天特有的产物,“金黄的”“红红的”“金色的”描绘了秋天时各类植物成熟的景象。学生在听写这些词语时就能联想秋天丰收的画面,记忆起来也轻松,有助于学生养成专注倾听的良好习惯。
三四年级学生由于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具备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法、活动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例如,笔者安排“故事复述”课,把《一千零一夜》《闵希豪森奇遇记》《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奇遇记》等故事读给学生听。学生听完故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接龙”的复述性游戏:教师先讲故事的开头,第一个学生接着复述故事,第二个学生再接上第一个学生继续复述,以此类推。笔者对学生的复述设立星级评价机制:能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复述完整的评为三星级;能记住故事标题、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加上自己想法的评为四星级;能把故事内容丰富起来,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描述的评为五星级。在复述游戏中学生既要认真听故事,又要集中注意力回想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实现了听得专注、准确表达的倾听要求。
五六年级学生已形成倾听的能力,笔者尝试布置让学生用耳朵听、用脑子记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会倾听。比如每周抽一节早读课让学生听诗朗诵、讲故事或演讲等,让学生说说记住了哪些词句、哪些故事,听故事有什么感受等,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倾听学习效果。
三、让学生从倾听中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当学生明白了倾听的要求和做法,产生学好的意愿时,教师就要及时创设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即让学生经历“羡慕榜样模仿榜样成为榜样”的过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善于倾听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比如学生发言时,笔者善于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同学在其他同学发言时听得可认真了,你瞧,他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上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听得专注的表现。”“××同学总是等老师把问题说完并稍作思考才举手回答,这是尊重老师的表现,值得同学们学习。”“××同学能把教师范读中的每一个重音都听出来,他的小耳朵真灵!老师很喜欢像他这样专心听的孩子。”……这样,没有得到表扬的学生有了学习榜样,而得到表扬的学生进一步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5
李卫芳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中段阅读教学中,从形式入手进行片段小练笔,能快速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实现教学的少教多学。中段从形式人手的小练笔有两种形式,一是学习作者怎样把一个意思写具体,做到“言之有物”;二是学习怎样构段。中段课文中,文本的构段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顺承式,指作者在写一段内容时,顺序进行、步步深入,使段落内容层次之间一脉相承。如:四年级的《观潮》写潮来时,就按从远到近的顺序,依次写出所看到的景象。二是并列式。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段写了珊瑚、海参、龙虾三个并列的事物。在阅读教学中,围绕特定的构段形式,适时开展片断小练笔,对学生写段进而写篇,无疑具有重大实际意义。下面以中段阅读教学为例,说说课堂小练笔的具体操作策略。
一、明确方法,抓住重点
教学中根据教学教材和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中的情感共鸣处,让学生进行拓写,这将大大提高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课文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是一把钥匙、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和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全文。前四段每段的第一句话是总起,下面分别进行分述,课文的每个段落的构段形式明晰整齐,都是典型的“总分”式,这正是训练学生学习构段形式的最佳范本,最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总分片段小练笔的训练。
二、读写结合,适时练笔
《珍珠鸟》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先总写珍珠鸟小时候的样子,后面几句话是写小珍珠鸟的样子,我在教学中这样训练:
1.先从内容上引导学生理解:①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②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珍珠鸟的样子,与同桌说一说。③结合句子,抓住重点词品味感受小珍珠鸟的可爱。
2.小结表达方法,指导练笔。训练前先对表达方法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按照总分式结构写作。①师: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围绕一句话来讲的。课文就是这样用几个句子把一个内容写具体,让读文章的人更清晰明白。同学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大家也来学着课文的方法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②引导说话。③师:这样结构文章段落的形式叫做总分结构形式,现在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写写这个小动物吧。
三、围绕形式,即时评价
学生练笔结束后,点评要即时,要当堂交流、讲评、欣赏优点、修改不足。在评价中,为达到预期效果,保证训练重点的落实,必须做到:
1.明确评价要求:①是否按总分的结构形式构段。目的是解决构段形式问题。②下面的分句内容是否围绕一定顺序层次来写的。目的是解决层次安排的问题。③总句与各分句以及各分句之间是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否符合一定的逻辑。关注内容是否围绕中心,表述是否具有一定逻辑。
2.教师点评。教师对结构形式、顺序、层次、句子之间的联系等表达方式进行点评。
3.同学互评。老师个别点评固然重要,但点评数量毕竟有限。更多的孩子写得怎样,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是没法去关注的。课堂上有互批的环节,但由于现在很多课堂中的小练笔都是为读而写,不是为写而写,学生在互批的过程中,只能更多地关注小练笔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表达形式。所以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当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就能在五分钟内完成互评的环节。
四、仿写结合,适度拓展
1.提供贴近孩子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学了总分段式后,我把台湾教师给学生上的一堂活动课作为写作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老师提出训练的要求:用总分式构段或用顺承式构段,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明确而具体的语言形式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这堂课,老师与众不同的上课方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还有很多:游校园、玩各种游戏、学生身边的小物品(书包、文具盒、书本等)老师、同学、家人……都是可写的题材。
2.立足课文,把教材整理成一个训练系统,在不断的读写结合中,让学生真正掌握总分式和顺承式的构段方法。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有《燕子》《荷花》《珍珠泉》。根据单元主题,我把本单元片段小练笔定为:用总分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外貌或花的样子,用顺承式写一处风景。《燕子》中有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是总分式的一种——先分后总式。作者先从羽毛、翅膀、尾巴三个方面对燕子的外貌进行描写,然后总述。在教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这段的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最后进行小练笔。
通过这样一个系统性的训练,学生就能真正掌握总分式和顺承式的构段方法,就能真正发挥小练笔在课堂中的作用。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6
一、以“生活”展现情境
在小学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这时教师不妨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主题选取这一生活具体场景进行教学。只要做到感知目标鲜明,带入情境有序,观察情境有所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古诗《小荷》时,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季节,我就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未到荷塘边,先让学生听“潺潺”的流水声,闻空气中散发的荷花“清香”;来到荷塘边,指导学生欣赏塘中美景,观察“初放、盛开”的荷花,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含苞未放”的荷花,体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优美;然后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背诵诗句,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利用画面创设情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展示课文中的插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材中内容丰富,形象鲜明的插图放大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观潮》一课,作者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教学时,放大书中钱塘江大潮的插图,让学生细心观察不同时段潮的变化,真正体验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他们在这样的情景中受到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2.为课文画简笔画。简单的线条,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意境,直观形象,不仅使课堂充满趣味,也让听课老师眼前一亮。在教《登鹳雀楼》这首诗时,二年级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诗意,我就把诗句的前两句画成一幅简笔画,作为板书。只见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间,夕阳下,山下的黄河滔滔东流,进入大海。学生很快就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诗句大意,效果甚佳。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画面更能带给学生一种新奇、真切的感觉。它可以真实地再现课文内容,展现自然景观,以动画形式播放故事,展示搜集的资料,让我们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
教《南海上的明珠》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富饶美丽的海南岛逛一逛。我用课件展示这里水果挂满枝头,名贵水产品不计其数,天然气蕴藏量丰富,让学生充分了解这里丰富的物产。接着又展示了海南岛迷人的景色,加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抑扬顿挫,使人的心情得以陶冶。在情境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在教四年级《卖报的小姑娘的歌》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卖报小姑娘的悲惨生活,然后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卖报歌》。聆听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仿佛看到卖报小姑娘在街头卖报的艰辛和不易,对她十分同情,同时还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幸福,应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并且边唱边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意境中,一些孩子声音都哽咽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表演”体会情境
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或掌握的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往往会得到解决,且让学生印象深不易忘掉。例如教《陶罐和铁罐》一文,引导学生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是学习本文的关键,学生只有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才能深入体会寓言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因此在熟读课文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之后,我便让学生自己表演陶罐和铁罐两个不同的角色。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示演。在表演过程中,我指导他们突出角色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把陶罐的谦虚友好和铁罐的傲慢无礼表演得惟妙惟肖,加深了学生对寓言道理的领悟。这样通过分角色表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寓言蕴涵的深刻道理,教会学生懂得了做人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五、以“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创设情境,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相当强的示范性、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使学生听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文本,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