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形面积计算公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椭圆形面积计算公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椭圆形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形面积计算公式范文1

1.1等面积法

1.1.1适用范围这种方法适合压力下的壳体与平封头上的圆型及椭圆形等形状开孔。当在壳体上开孔时(椭圆形或长圆形),孔长径比上短径数值应在一定数值范围内(≤2.0)。(1)圆筒内径Di≤1500mm时,开孔最大直径dop≤Di/2,dop≤520mm;圆筒内径Di≥1500mm时,开孔最大直径。

1.1.2开孔补强的面积计算等面积设计法的基本公式A4≥A-Ae。其中A1、A2分别为在补强有效范围内壳体、接管除承受压力所需厚度之外的多余截面积;A3焊缝金属截面积,A4有效补强范围内另加的补强面积,mm2。

1.2分析法分析法指依据弹性薄壳理论得出的一种应力方法。它主要被用在内压作用下的开孔补强设计中,其中d≤0.09D,max[0.5,d/D]≤δet/δt≤2d为接管中面直径(单位mm)。D为圆筒中面直径(单位mm)。

2大开孔补强方法

2.1压力面积法这种方法是德国压力容器规范中使用的一种补强方法,开孔率为0.8。压力面积法经常被应用于工程中,对超出等面积法适用范围的开孔进行补强。压力面积法通式如下。采用压力面积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接管与壳体应全焊透,为了避免接管与壳体连接壁尖角过度,应该采用圆角过度;(2)接管、壳体等材料曲强比需要满足δs/δb≤0.67。此外,还应该避免标准常温抗拉强度过大(δb>540MPa)的材料,(3)需要对接管、壳体间焊缝进行无损检测;(4)该方法对介质对应力敏感的场合不适用;(5)该方法需要避免产生蠕变或脉动载荷的场合。

2.2极限压力法该方法以塑性失效为准则。该方法认为:结构的初始屈从,不能说明承载能力已经丧失。但是当容器特定区域截面进入塑性状态(甚至是塑性流动)时,视其失效,对应载荷称为极限载荷。因为该原则对开孔周围应力区有很大的应力许用值,所以常常被用在压力容器的大开孔补强当中。通过塑性理论分析和实验等方法能够得到极限荷载。具体方法是:首先,画出载荷—应变曲线;其次,依两倍弹性斜率法或者1%塑性应变载荷法等方法测出相贯线应力区的极限载荷。此外,对柱壳开孔结构以及极限载荷上限经验,得出计算公式为Pl=gPs。

2.3有限元法20世纪70年代开始,压力容器和对应的软件技术行业迅速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三维有限元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三维有限元的计算和单元形式以及网格划分方法紧密相联,选用不正确可能会造成计算结果误差。此外,还需要对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分类,特定种类的应力对应特定的许用值。

3结语

椭圆形面积计算公式范文2

一般情况,只有在创新意识的科学引导下,才能刺激人们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往往产生于很多质疑的情况之下。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这句话是意思是: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开始就是培养质疑问难,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质疑能力方面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对遇到是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举例说明如下:对《圆》这节课的讲授,要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采用多媒体演示课题,课题情景创设为:制作一个小马车,小马车的轮子分别为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边形和圆形,马车的主人是一只小猴子,通过对鼠标的点击,依次演示完成整个运动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把不同车辆的行驶过程展现的自然逼真,生活的课堂演示很快启发了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为何圆形车轮的车辆能使主人(猴子)安全的行驶前进?因为对疑问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对《圆》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对圆形特点的分析。经过对本课的学习思考,让学生知道圆心与圆周上每一个点的距离相等,所以能使圆心的运动轨迹保持稳定,其他图形中心到周边点的距离都不一样,甚至有很大差距,因此不能保证车子的平稳前进。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把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图像、声音、动作完整的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最终解决问题。举例说明:对梯形面积公式一课进行讲解时,可对前面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采用的推导方法进行回顾,用多媒体技术完成两组Flas的演示。

(一)采用拼补法,把两个大小相同,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合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平行四边形。

(二)采用均分法,把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且大下和形状完全相同。

在这时候教师可及时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分析,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采用拼补法或均分法来实现。学生经对比和联想得出平行四边形同样也能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梯形,灵活思维,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同样能拼成一个完整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引发学生要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只要老师能适当的提高部分教材资料,学生就能轻松的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椭圆形面积计算公式范文3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操作简单,且具一定的交互性和可控性的特点,能够充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师摆脱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新颖有趣。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下面,笔者谈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体会。

1 运用多媒体导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 参与动机与兴趣

创设情境,生动、巧妙地导入新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产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这一过程,那就事半功倍。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的。”笔者又问:“为什么造圆形的呢?”这时学生不知如何解释,笔者引导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动物们在运动会上的表现。”播放汽车拉力赛:小猪驾驶方形轮子参赛,小兔驾驶椭圆形轮子参赛,小猴驾驶他的圆形轮子参赛。当比赛开始后,学生都放声大笑。这时,笔者解说道:“小猪、小兔的车子今天是怎么啦,跑起来怎么一高一低的,开得那么吃力呀!小猴最轻松,比他们开得稳当多了,而且速度也快,同学们说一说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创设的情境,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就在身边,同时也由问题引起思索,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 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圆柱、圆锥的侧面积的推导,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初中生来说是个难点。以前的教学中,常用一张纸片或实物模型演示,一会儿是平面图形,一会儿是立体图形,教师讲得别扭,学生听得模糊,教师还要反复地演示、讲解,立体感差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处展开思维。而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对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一个圆柱,沿着一条母线剪开、旋转,其动态过程可反复显示,并保留圆柱的运动轨迹,然后通过闪烁“圆柱底面圆”和“母线”,使学生注意到“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即它展开的长方形的一边,母线即长方形的另一边”的实质,从而完成“圆柱的侧面积即展开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转化过程。这样较实物模型演示,更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3 实现数学教学的美感

3.1 实现数学教学开课美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兴趣有着定向和产生动力的作用。新课导入如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求知者,这至关重要,而多媒体则有他的独到之处。新课一开始,就显示图片、字幕,突出某一特点,让生动形象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对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3.2 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美

课堂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和课的进行顺序。一堂课45分钟,学生不可能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听教师的独角戏,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与教师角色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顺势适时地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安排教学的各个方面内容,以把握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奋点至关重要。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激发学生真切的感受,让师生共同遨游在教材提供的审美天地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创设全新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突出,以学生操练、活动、实践为主,做到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思维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有效地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因此,善于使用多媒体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4 运用多媒体拓宽延伸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知识的应用是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这一环节是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以其传播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的显著特点,为教学开拓更广阔的领域,从而使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引例是这样的: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学生经过讨论也未说清楚其中的道理。笔者让学生讨论:如果做成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车轮行吗?当人坐在这几种形状的汽车里,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在学生欲说不明、欲罢不能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先展开3组画面,学生看到人分别坐在装着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颠簸的情形,紧接着出现第四组画面:人坐在装在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又平又稳。

为了更好地提示问题的本质,最后屏幕上出现4辆汽车同时开动的画面,以及车轮运行留下了车轴的行动轨迹分别是折线、波浪线和直线。通过几组不同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清楚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道理。

5 使用多媒体应注意两点

5.1 注意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多媒体作为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固然有其优点,但只有用到实处能发挥出来,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在教学中必须针对数学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选用。

5.2 注意使用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性

课堂教学中,并非整个教学过程都用多媒体就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用得恰到好处。有的教师过分追求全程效果,整节课都使用课件,电脑的播放替代教师的讲解,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譬如在数学例题讲解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空间和必要演算推理时间,不能让多媒体成为学生思考注意力的分散因素,一般不宜频频使用课件。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因此,教师课前要周密思考,哪些内容、哪几个环节运用最适宜、最有效。一般来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而现场演示条件不足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椭圆形面积计算公式范文4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例如,关于数学“垂直”概念的交流课,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的动画,当画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当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计算机即传出“啪”的一声,学生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课的主题“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用嘴来说就显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圆》这节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边形和圆形分别制作成马车的轮子,让一只小猴坐在马车上,通过点击鼠标,逐个演示运动过程,这样不同车辆行驶的过程就自然逼真地展现出来,很快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使猴子“平稳”地坐着前进呢?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圆》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各种图形的特点。通过学习与思考,明白圆周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圆心的运动轨迹相对“平稳”,而其它图形周边上的点到它的中心距离相差较大,所以不能使车子平稳前进。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演示,创设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并促使其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活跃想象,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灵感,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回顾前面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两组Flash动画:(1)将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补法;(2)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均分法。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想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拼补法或均分法来推导呢?学生经过对比联想,发现平行四边形也能分成相等的两个梯形,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学生欢呼雀跃:这是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于是教师适时的提供材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情景中,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四、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过程,鼓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椭圆形面积计算公式范文5

【关键词】生活化 教学环境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63-01

生活化其实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数学课程时,要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与原本数学知识基础为教学背景,把经历过的生活变得数学化,让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让学生懂得运用数学思路去分析、认识、创新社会,运用数学理论去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一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如何构建这种生活化的课堂情境?通常采用以下几点方法:

第一,运用实例构建教学情境。在讲到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听一个永远都讲不完的小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了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和小和尚讲故事,他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样,学生就能理解什么是循环了。

第二,运用实物图片构建教学情境。若想让学生认识圆形,就可以用自行车作为例子,拿出一张用正方形作为自行车轮子的画,询问孩子这个自行车好不好看、实不实用。有些孩子觉得好看,但大部分孩子都觉得不实用。那么如果正方形不实用的话,椭圆形呢?然后老师可以给学生看轮子是椭圆形自行车的照片,仍然不太实用,因为一起一落,很颠簸。直到最后老师展示轮子是圆形的自行车时,学生才觉得熟悉、实用。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印象。当然,还可以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学生对图形产生浓厚兴趣,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第三,运用实际动手操作构建情境。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可以裁剪两张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纸片,随意旋转或平移它们,如果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的底乘以高,如果组成一个长方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的长乘以宽。学生就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不仅能尝到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更能加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勇气。

二 探索未知的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际上,小学生通常都是从混沌未知成长到理解并记忆简单的数字,再到深入学习数学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不懂的数学概念或理论模型等,那么如何让他们在生活中探索未知的数学知识呢?怎样激发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呢?怎样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知识的渗入呢?这些都是生活化教学的最终任务。使学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应筛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来让学生探索解答。学生们在不断讨论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兴趣的同时,亦培养了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反问的学习精神。

三 讨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数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学习环境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亲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是无处不在的,从而激发出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好奇心,使数学知识变得细节化、简单化,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一协作,制作一些长方体的纸盒,同学们凭借自身对长方体的想象:爷爷的火柴盒、家里的冰箱、妈妈的化妆包等,来初建长方体的蓝图,结合一些美术知识进行构思、制作。这种结合生活的教学,就能激发出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还能加深同学间的友情。“多个人,多份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加习惯数学、喜欢数学,从而建立起学好数学课的信心。

综上所述,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思考数学知识,加深现实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在数学课课堂上,学生只要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就能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突出了智慧累积、成长过程,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生活化性质的课堂教学,其根本就是以课本为依据,但却不受课本局限束缚,使得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加灵活多变,从而培养起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学生在学数学时的压力、负担,还可以丰富课堂,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椭圆形面积计算公式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技术;整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现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大文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师通过语言渲染、引导想像、多媒体创设画面、表演等多种手段,营造学生乐于接受、能享受其间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中激发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在一定的音乐氛围中进行学习,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根据这一原则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比如教学“比较”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

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中有独特的优势,化难为易,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数学思考,是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拿利用多媒体来说吧!多媒体课件用动态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适当的加以应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例如:在“除法两种分法的对比教学”的课件设计和运用时,注重利用计算机的动态、模拟、闪烁等功能,通过反复操作,刺激强化,建立除法两种分法的认识。只见,6÷2的第一种分法(等分除)的演示:第—次,慢速闪烁6个梨子中的2个梨子,一个、一个慢慢地分别移人左、右两个盘子里。第二次,中速闪烁剩下4个梨子中的2个梨子,又一个—个较慢地分别装入左、右盘子里,第三次,快速闪烁剩下的最后2个梨子,又分别移入两个盘子,梨子正好分完了,两个盘子里都有3个梨子。6÷2的第二种分法(包含除)的演示:把两个梨子先“圈”,再慢速闪烁后,一起往下移,用1个盘子装起;剩下的2个梨子,又“圈”、中速地用第二个盘子装起,最后,把剩下的2个梨子“圈”、快速地一起往下移,用第三个盘子装起,学生清楚地知道了需要用3个盘子。课件形象而生动、清晰而明朗、快慢有序、动态地展示出除法的两种不同分法的过程。这样,学生能充分感知并保留和记忆“分”的过程,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圆满、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显示图形,强化理解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的知识较难,特别是有些计算公式的推导对于小学生而言难以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与观察、比较,分析等手段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时,学生虽然可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把圆沿着一条直径平均分成两个半圆,再把每个半圆平均分成八等分后拼成一个图形,可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上下排列,用不同的两种颜色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分别向两边展开,两半圆慢慢向中间移动,并拼插在一起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课件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近似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面积的长方形的。这样一来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和无限求和的思想方法。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创设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会脱口而出:“圆形的。”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的呢?能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并趁机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三角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向前运动的情境。学生们连忙回答:“不行!因为三角形、正方形有棱、有角,开不动。”接着又出示椭圆形车轮的汽车费力地滚动的镜头,接着提问:“椭圆形没有棱角,这样行吗?”学生们思考片刻后回答:“汽车前进时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不平稳,还是不行!',渐渐地椭圆的轮子变圆了,汽车飞快地跑起来。这时学生“哇!圆的才行呀!”可见,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领悟到车轮造成圆形的原因,正确建立了圆的概念,明白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在设计练习巩固中,教师也可以把预先拟好的题目运用多媒体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答对时,课件里的老师会表扬他“你答对了,真聪明!”当学生出错后,会耐心地劝他“请你再来一次吧!,,学生在多媒体的表扬和鼓励下,便会认真思考。

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巧用多媒体,并在实践中认真地去研究、探讨,从而真正理解和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涵,真正感受到多媒体的神奇和巨大的魅力,使多媒体为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服务。同时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因为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应用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的是一种观念和理念,只有在先进的观念和理念的指导下,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辅相成,不要局限于既定的模式,才能创新出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