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珍贵的教科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珍贵的教科书范文1
今天,我再一次读了我们学过的课文——《珍贵的教科书》。心中不禁思绪万千。
古人常说“开卷有益”,“书是人类进步的台阶”。可是生活在新一代的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到书的重要,书的来之不易呢?现在的小学生,书破了可以重买,书用完了,就扔掉了。可是在战争年代的小朋友,要想有一本教科书,简直是可望而不可求呀!因此,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少先队员,一定要努力学习,要对得起祖国,对得起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们的领导。
当我读到“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时,高兴得跳起来。”的时候,我能深深地体会到同学们得到书的高兴以及这本书的来之不易。
我读到指导员用沾满鲜血的身子去努力的保护书时。我的心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我含着热泪,饱含深情地一次又一次读着指导员的话语。我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指导员慈祥的脸庞,我仿佛也听到了,听到了指导员的谆谆教导;听到了他对我们的深情嘱咐;听到了他对新一代少先队员的期盼!
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是许多孩子没有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要努力学习,从书中提取营养。书是知识的宝库,也是道德之窗。
以前的书是在的关怀下印出来的,是在党的关心下印出来的,尤其是那本珍贵的教科书,它更是用指导员的鲜血换来的。
现在的书虽然不是用鲜血换来的。但它也同样珍贵,它同样也包含了党的千千万万个希望,亿亿万万个牵挂。
珍贵的教科书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 生命 欣赏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而生命教育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重视生命教育,珍爱生命价值,要让有限的生命闪烁出无限的火花,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一、学科生命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其本身就是一本无声而有色的“生命的教科书”。语文,因它的文字鲜活、生动而感人,因它的形象、生活化而育人。例如:《珍贵的教科书》这篇课文,记叙了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故事。为了保护教科书,张指导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体现了革命先辈为了下一代的成长,他们可以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甚至可以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祖国下一代的未来。全文以“珍贵”为核心,突出表现张指导员英勇献身的精神。写缺书,暗示“珍贵”,写取书,点出“珍贵”,写护书,突出“珍贵”,写嘱咐,强调“珍贵”。教科书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它原本与生命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学生理解教科书的珍贵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教学中,让学生从联系重点词句来理解教科书的珍贵入手,找出最能突出教科书珍贵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再通过对“渴望”、“盼望”、“希望”的对比理解,来感悟教科书的珍贵。教师重点讲解张指导员取书、护书经过当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张指导员在生命垂微时的嘱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指导员想的是什么?学生对教科书如此珍贵便应印而解。教师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宝贵与美丽。
二、阅读教学中的解疑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真情触摸这些人物的心灵,使学生的生命不断得到滋润。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描写的是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历经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漫长的38小时集中体现了父亲的坚忍不拔、决不放弃,再现了7岁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求生的渴望,也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风景线。课堂上,我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读和带有针对性的问题, “7岁的孩子当生命遇到危险时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和“父亲38小时的挖掘说明什么?”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回答问题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生动地讲述了发生在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之间的感人故事。由于妹妹身患重病,需要输血。哥哥在认为输血后会失去生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为妹妹献血。
而当得知输血并不会产生他所想象的可怕后果时,他又决定献一半血给妹妹,并与妹妹平分生命。课文高度赞扬了哥哥的无私、真诚,他甚至可以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去换取人间最可贵的爱。教学中,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注重从描写哥哥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的理解,帮助学生感受哥哥的无私、果敢、真诚。同时,结合提出的问题“哥哥最后的决定为什么会让所有的人震惊?”、你怎样理解“平分生命”的含义?“课文的主题意在告诉我们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跳动,生命价值的升华,在于生命需要呵护,生命需要奉献。
三、精读教材体会文章内涵
珍贵的教科书范文3
展厅的中心是一个悬空的、能自动旋转的地球,地球上面清楚地标明了各个国家的名称。地球四周摆着各种珍贵的石头,最美的要数“水晶晶簇”了。一根根柱子似的水晶从底部直耸上来,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水晶森林。
出了“地球奥秘展厅”再向上走,就到了“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一走进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许多具恐龙骨架,它们姿态各不相同,但都十分高大。一具两三层楼高的马门溪龙骨架神气地抬起脖子,昂着头,似乎在呼唤同伴。而四肢强壮的剑龙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它的“剑”,“剑”是一块块巨大的三角形化石,棱角分明。剑龙正将鼻子贴着地,仿佛在怡然自得地吃草。我看完了这只欣赏那只,眼睛应接不暇,真想拿起照相机把它们全部拍下来,再带回家细细地欣赏。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来到了四楼的“珠宝玉石展厅。展厅里有珍珠、琥珀等价值连城的宝石。最有趣的是一只只小巧玲珑的岫玉恐龙。它们姿态各异,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四脚朝天睡着,有的在悠闲地进食,十分有趣。
珍贵的教科书范文4
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文学阅读和休闲阅读,它要求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核心条件的把握和核心关系的梳理。我在教学中认为划批式阅读和提纲式阅读特别重要。就是在阅读时要求学生边理解边把重点知识、关键词语、解题方法或不懂的例题,难以理解的词句用圈点、勾画、批注、标记等几种形式划批出来。这种阅读方法能强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分析与理解。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经过操作、观察和分析,归纳小结出“分数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后,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找出这个性质的关键词“都”“相同的数”“0除外”,明确“分数的大小不变”是有条件的。而提纲式阅读则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以促进学生迅速把握书中的主要意思。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拟订以下的阅读提纲:
1.3/4怎样才能转化为6/8和9/12?从转化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6/8和9/12怎样才能转化为3/4?从转化过程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3.分析以上两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从日记入手:开数学阅读之“源”
数学阅读往往是读写结合的过程,特别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日记,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数学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的数学阅读缺乏自觉性,如果要求学生在数学阅读之后写下他们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那么他们势必要仔细地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让小学生认真阅读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当然,学好数学日记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写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日记的兴趣,可以允许学生写一些记流水账式的日记,然后逐步要求学生写下数学阅读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如,一位小学生在预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写下了这样的数学日记:书上5的乘法口诀是: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我觉得这样不好记,所以我从五六三十开始变成六五三十,七五三十五,八五四十,九五四十五。这样每次第一个数多一,第二个数不变,结果每次多五,多好记啊!这样的数学日记,培养了学生对于乘法口诀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开启了学生对于乘法规律的探寻与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弥足珍贵的。数学日记不仅让学生自主作业,回味数学阅读获取知识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而且使数学作业更加丰富多彩,使数学学习更具魅力。
三、从教材入手:固数学阅读之“本”
目前,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离下课还有5、6分钟,老师便会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几页,请大家看一下以后完成课后的习题。于是,学生纷纷打开课本,把例题看一下后,便埋头做起作业来。教师重视自己吃透教材、钻研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要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学生把阅读教材当作软任务,匆匆过场;把做课后习题当作硬任务,认真落实。数学课本成了摆设,成了学生做习题的作业本,失去了教材应有的自身价值。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美国著名数学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做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收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打通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让学生先读数学教材在前,课中结合老师讲解再读教材理解、质疑,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教材,并自编例题,丰富教材,从而把阅读数学教材作为贯穿数学学习始终的一部分。
珍贵的教科书范文5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一文时,老师问:“诗人去游园既没看到老朋友也没欣赏到园里的美景,这本来是件十分扫兴的事,但作者却看到了什么?”学生答:“诗人看到了一支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墙外来了。”老师又问:“那么园子里是不是就一棵杏树呢?想象园子里还会有什么样的美景?从中作者体会到了一个什么深刻的道理?”这里的目标是引向事物的另一个方面,开拓思维。
二、难易适度,量要适中
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例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为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写“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也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三、新颖别致,设疑激趣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问题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文到最后,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它还会去借尾巴吗?”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四、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探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的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延伸到课外,既深入课堂,又联系了社会现实,不致于把学生孤立起来。
五、展开想象,开放创新
珍贵的教科书范文6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热闹的校园顿时变得宁静起来。只听见四年级四班的教室里传出了这样的声音。
“上课。”
“起立。”
“同学们好。”
“老师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