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大斗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黄的大斗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黄的大斗笠范文1

关键词:老课文 新活力 发现学习法 主动性 课堂效益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格局,教材的编写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但无论哪一种版本的教材,传统经典篇目都作了适当保留。对于这些老课文,老师们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既好上又难上。对于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说,这些课文实在熟悉不过了,然而想把这老课文上出新意,还实属不易。

三年来,笔者对语文课堂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自主学习、质疑、批注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叫做“发现学习法”。

下面,以《背影》为例谈谈发现学习法。

一、初步确定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用词之神;

2.感受父子亲情之深;

3.学习选材视角之新。

二、学生开始发现之旅

针对本课的特点大体设定为四步发现,既通过自读课文,谈你所发现的重点词语、疑难问题、人间真情、全新视角。

三、学生谈自己的发现

1.“我所发现的重点字词”。

学生可能感到以下字词比较重要或理解有难度:“祸不单行”、“蹒跚”,“狼藉”,“簌簌”,“颓唐”。

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板书这些字词,老师强调汉字书写的规范性,是音、形、义的结合,然后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这个词语造句。

2.“我所发现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能对以下问题理解困难:

(1)两个反语:“那时我真是聪明过分。”“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学习方式: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出其中的自责、懊悔、对父爱的不理解。 转贴于

(2)四次流泪,重点分析最后一次流泪。学习方式:反复品读,个别读,齐读,深情地读,老师读父亲的信,学生读泪光中的背影,直到感情的沸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担忧和深深的思念。

(3)父亲的五句话。父亲的话语都非常简短,说明父亲不善言辞,但对儿子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像对小孩子一样,说明父亲对儿子的疼爱是深深埋在心里的,这是中国父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所谓“儿行千里父担忧”。学习方式:品读父亲的话,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讲述“爸爸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说出理由。

3.“我所发现的人间真情”。

重点学习望父买橘时的背影。学习方式: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父亲的关爱之情,找出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蹒跚”、“探”、“攀”、“缩”、“微倾”,表现了父亲的年龄大、是个胖子、穿着朴素臃肿、爱子之切。学生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要求关键的词不能变;背诵父亲爬月台时的背影。

4.“我所发现的全新视角”。

朱自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写父亲,以背影为题目,以背影为线索,用背影来表现父亲博大的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学习方式:教师再举例:高风的《金黄的斗笠》,用大斗笠来体现姐姐对弟弟的疼爱;丰子恺的《我的母亲》,用母亲的坐姿来写母亲的严肃、对家庭的负责,以及对儿女的慈爱。

金黄的大斗笠范文2

关键词:观察生活;写作兴趣;以仿促写;标新立异

“水随容器成形”,而水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文有文法,却无定法。因此,初中作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艰难,教师和学生感觉压力较大。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在进行初中作文教学中,我们该怎样为学生“引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资源,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与激情,充分发挥初中生的写作特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一、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之源,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场景,让学生说说联想到的警句名言,如在烂漫春花中、蒙蒙细雨中让他们说出想到的有关诗句。如开展园地交流,在学习园地里开辟“优美词句赏析栏”供学生交流。手抄报交流,读书笔记交流,校刊、校报上交流,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读及背诵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获取作文素材。如,(1)新学期开学时获取作文素材。新生入学,来到新环境,对一切感到陌生而又好奇,住校生生活新鲜而又辛苦,初次离家的思亲之苦等等,无疑都是最好的作文素材。(2)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获取作文素材。一般情况下,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体育运动会(如夏季田径、冬季球类)、元旦文艺晚会等等,丰富的学生生活为作文提供了众多的写作素材。(3)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获取作文素材。学校生活中,学生与同学、老师、父母的情感交往,所体现的喜悦忧伤,个人思想动态、成长历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滋味等等,都是作文最好的素材。(4)课外知识中获取作文素材。如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等等获得的知识,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进行积累。

二、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写作兴趣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就是要让初中生感受到语言美,积累语言,从而对文字信息内化吸收并将外部语言转化成内部语言,转化为表达工具,形成语言能力。

而我们的语文阅读课程常常会进入一个误区,以活动为主,忽略了文字的存在,大大削弱了语文的作用。当今社会,随着电影、电视、文学以及形式多样的漫画等的出现,使初中生阅读量大大减少,知识量的积累远远不够,并越来越远离文字,更别说用文字来表达所要陈述的物象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摘录优美语句、妙语警句、成语典故等。在摘录语句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分类摘录并做一些点评,还可以让学生按例子分类写出相应的诗句。

三、学会以仿促写,提高作文水平

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存在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但是,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做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使学者学有目标。在评析课文时,教师要着重分析作者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

如,人教版八(上)第一单元中的《金黄的大斗笠》《羚羊木雕》都是以物为题目,并以具有意义的物品为线索来叙事,进而揭示中心、表达情感。因此,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后,可以“羚羊木雕”为创新起点,设计写作话题:“在你的生活中有过类似羚羊木雕这样贵重的物品吗?其中一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反映家庭生活中父母的重利忘义或子女的义重于情,你能将其写出来吗?”如此点拨学生就感到有话可说了,就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并掌握了以“物”为叙事线索揭示中心的写法。

生命的美丽不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所经历的那一段历程。初中生活尤其是中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珍惜它,无论结果如何,它都会是今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远远超出分数本身的东西。追求只是过程而非结果,孜孜以求的一生,本来就是一支动听的歌。学习方法因人而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点就是广泛地涉猎新知识、了解新事物,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关作文的话说了很多,路,就在脚下,怎么去走,还是要靠自己去摸索。

参考文献:

[1]朱景衡.按照整体原理 优化作文教学.广州教育,1991(03).

[2]吴堂.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增效对策.学科教育,1998(12).

[3]邹衍明.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金黄的大斗笠范文3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标》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提到了,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的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我认为:将语文学习同社会实践相结合,语文知识技能就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生又可以在实践中获得新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地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将使语文学习“如虎添翼”,收获斐然。 那么如何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呢?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几点做法:

第一,挖掘当地资源,精选实践课题。

《课标》中提出:实践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它不仅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和指导,更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积极主动地参与,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在指教初一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时,其中有这么几篇文章:《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在学完课文以后,学生都已基本了解了这几篇文章都是以“爱家乡、爱祖国”为主题的文章,但和学生交谈中得知,他们普遍认为内容比较抽象,在心里没有太多的“感受”。于是我提议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学生积极响应。我将本次实践的主题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组挑选最有价值的切实可行的实践课题,最后在班内进行集体讨论后选出符合本单元“爱国”为主题的最佳课题:“走近黄河、探寻唐赛儿、访问老战士”爱我祖国实践活动。之所以选择此课题是因为实践活动即符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又符合学校当地的社会资源。我们学校驻地紧靠黄河,有的学生从小就在黄河边上长大。再者,唐赛儿是我们当地历史名人,探究当地资源有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挖掘家庭资源,凸显亲情主题。

《课标》中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认为亲情是语文学习和实践结合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学生整天和父母在一起却对亲情的真正内涵体会不深。尤其当今社会金钱意识、物质意识至上的错误观念的侵蚀,导致很多学生处事冷漠、亲情缺失。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收录了这几篇文章:《散步》、《 金黄的大斗笠》 、《背影》、《我儿子一家》、《羚羊木雕》。我看到这几篇文章都是体现家庭内容的,是一个体味亲情的好机会,于是开展了一次“体味亲情”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和学生们确立了“我为父母做一次晚饭”、“我为父母洗一次脚”、“我为父母捶捶背”的实践活动内容,并把感受一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在班内展示。课上,当看到很多同学边读日记边流泪的时候,我真正体会到语文不只是课堂学习,语文学习必须深入实践。

第三,挖掘校园资源,注重实践的多样性。

金黄的大斗笠范文4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策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语文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全面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合理开展情感教育,积极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点。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想、人格和修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依然倾向于讲解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未能合理渗透情感教育,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低,因此,在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青春时期,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引导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一味强调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不同,情感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所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合理开展情感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和谐教学环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是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父亲所做过的感动自己的小事,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和伟大,以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播放《父亲》这首歌曲,让学生跟随歌曲品读课文,以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敬仰、尊敬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金黄的大斗笠》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点滴,并且邀请学生讲述一下具体事例,然后带领学生朗读这篇文章,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相关的动画,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课文的场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女孩的内心情感,以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理发挥引导作用,有效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耳濡目染地熏陶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思想观念,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文章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人文美、思想美等,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蕴藏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观察美、体验美、创造美,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总结

金黄的大斗笠范文5

【关键词】农村中学,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思考对策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语文学习是学习中的“老大难”,作文习作又是语文学习中的难中之难。作文课上老师没谱,学生头痛;花费的时间多,效率差等等。因此,正确熟悉初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给予正确的对策是初中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1.农村初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1.1 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

当今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即使偶尔进城,多半也是买了东西就回家,都市生活很少插足。所以只是除了田野还是农田。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在这种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学习模式下,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觉得除了分数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1.2 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朱自清的《背影》,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几个为它感动,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但却不能感动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在当今的农村中学生看来那是天经地义的。至于扬州的风俗买橘意味着走局的说法,那就更不可能去探究了。自然,父亲殷殷关切之情也就领会不到了。他们作文时也就根本不会去学朱自清细腻的描绘了。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俗话说学习贵在“举一反三”,可从实际看,语文课本的“例子”作用却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又使人感到遗憾和困惑。

1.3 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

目前,农村初中,教学条件改观不小。但是有的学校却置其于一边用不起来。有的农村初中师资不配套,学生不能接受全部学科系统教育。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再加上私立学校的出现,诱惑力很大,挑选走了农村中不少优秀生,使得农村初中缺乏优质生源,学习氛围日益淡薄。自然教育的不公平又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带来障碍。 1.4 作文与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去写,更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一个语文教师,正常教两个班的语文,一个班的人数假设为50,其工作量就够大的了,使教师不可能做到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

2.农村初中生作文对策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初中生作文能力的过关对其今后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个文理不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在数理化学习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再想提高写作能力是难上加难的。这样的初中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与工作中也将处处碰壁。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个时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语言、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

2.1 提高认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

2.1.1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种语文试卷中的高赋分板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测验、段考、期考、小考、中考、高考各种考试,语文是必考科目,而作文又是语文必考的且高赋分板块。在100分的试题中占40分,在120分的试题中占50分,在150分的试题中占60-70分,都占40%以上,而且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般常用的应用文、评论、随笔等;它可以考整篇文章,也可以考片断;从命题形式看,可以考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如看图作文、文字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可以考原创的,也可以考扩写、续写、缩写、改写……

2.1.2 作文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的五大学习任务,用作文都能检查学习效果。阅读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它是写作语言的储备、再现以及再创造。作文实际上是口语通过规范了的更系统、更富有文采的书面语言。作文展示了综合学习的成果。在学校,学生作文写得好,常被认为语文学得好;教师会写文章(特别是论文)也常被认为教师水平高、知识渊博。

2.1.3 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作文为人类社会的交往提供较为完整和完美的服务。学生学习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能更好的传达信息、交流经验;述说事理、阐明见解;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形成能力、立足社会。

2.2 激发作文兴趣,克服畏难情绪。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

2.2.1 明确兴趣在作文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么所有的写作活动都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赠送,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乐意接受这种赠送的。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2.2.2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只是把作文看成一种令人头疼的常规作业而已,在敷衍和推脱中,徒然地消耗着自己的热情与灵气。写作教学,若是仅凭教师之力,只会走入困境和误区。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因此我认为指导学生写作,一定要唤醒学生写作方面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首先在写作指导课,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真谛,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写他们内心所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先动情,再动笔,情动于中,学生自然产生不写不快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提起写作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挑选学生最关注或最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一起审题,搜集材料,研究写作方案,在整个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调动和保持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的创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后,才可能表达对自然、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挚体验。

2.2.3 要克服畏难情绪,除了要激发兴趣之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四点:①作文前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有事可写,有话可说。②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如何下笔。③要降低作文难度,减轻心理压力,把“作文”二字改为“表达能力作业”等。④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向他们介绍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典范。

2.3 指导积累写作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读书笔记,既是学生对所读读物产生的感受和认识的文字记录,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坚持要求学生进行“摘录笔记”的训练,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与智者前贤的心灵对话中逐步明确摘记的思想观点,形成摘记的阅读风格和审美趣味,建立摘记的阅读材料库。可以教给学生摘录的方法:每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读完全书以后,再回顾全文内容,并写出阅读感受。刚开始要求低些,指导得细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自然提高了。这一点要贯穿到整个作文训练的始终。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因此写出的文章缺乏灵气,即使偶有佳作,有时也免不了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而有的学生在作文课上更是一筹莫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缺乏对生活素材的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内背诵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课外必背古诗古文240篇(首),课外阅读总量要达400万字以上,内容涉及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现当代文学中的中外优秀作品特别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都说明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写出好文章很有关系。作为初中生,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读书背书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厚积,才能簿发。积累包括语言积累,生活积累,道德情感积累。

语言积累又可分为三种:①积累景语,丰富语感。在阅读散文、小说时要注意体会领悟摘抄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生动形象的词句。如:《金黄的大斗笠》中的“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散步》中的“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春》中的“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等,这些句子是对云、对风、对水、对草、对花、对雨、对霞等细腻生动的描写。②积累哲语,开拓思维。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起到增添文章色彩,点明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鲁迅《故乡》中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古诗古词里的名句,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赵冀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③积累音乐语言,感受意境美。像《春天的故事》“那是一九九二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圈,神话般的崛起了一座城”里的一种神秘感和形象美;《走进新时代》中的“让我告诉世界,中国正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给人以一种自豪冲动与自信美;《为了谁》里“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为了春回大雁归;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的奉献美;《真的好想你》中的一种悠扬绵长真诚专一美。

学生习作有了素材,还用担心没“下锅”的吗?他们写作起来同样会信手拈来,涉笔成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意识是提高其写作水平的基础。

2.4 采取课堂快乐教学,促使学生乐于动笔。

作文难,难就难在难以下笔。所以,教师除了授以写作技巧以外,最重要的是进行快乐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4.1 直观演示,丰富生活认知。写作源于生活,但初中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知往往是局限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教师可以将多彩生活浓缩于三尺讲台,或把大千世界汇聚到斗室之课堂,增加学生的深层形象,丰富内心情感,求得文如泉涌。组织户外活动如春游、参观名胜古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如精品展览、小制作、小实验等,生活的再现和创造如表演小品、绘制图片、讲述故事等等,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

2.4.2 利用情境,激发写作欲望。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集中利用课堂体现,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引起共鸣,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寻找情境的切入口,导入写作的冲动、灵感乃至震撼!从而捕捉“闪光点”,把握作文的灵魂,达到“乐写”的境界。例如播放VCD片《世上只有妈妈好》后让学生写作《我的父母》,在这样的情境中,写出来的文章能不感人吗?

2.5 写作训练与实践观察相结合。

观察是获取一切知识的门户,也是学生直接运用感官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第一手材料,进行独立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孩子生活在农村,接触广阔的生活天地,应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景物或行为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快乐。适时引导学生去观察农村的一花一草,一藤一树,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和生养自己的土地。如欣赏田园风光和美丽,采摘诱人的果实,静听小鸟婉转的歌声,感受潺潺流水的清凉等。帮学生再现活动的场景,如砍甘蔗,割稻谷的苦与乐,烤红薯的真与趣,捣蜂窝,捞鱼虾的险与趣,然后让学生将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片段或短文。学生有了生活素材,并有了练笔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还应编入一些课外作文训练的指导,供师生选用。如写日记、读书札记、随笔,写“放胆文”。可规定每周必须完成的篇数(可以是片断、几句话)与字数,也可提示写作的范围、要求,不定具体题目。在作文训练的具体方法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出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循环往复的不变的流程,而代之以更加灵活的“开放型”的训练步骤。将作文训练放到社会、学习、生活的大环境中去,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与具体活动中,为解决实际问题,为了“用”而练习写作;或者是把作文训练干脆变成一项具体活动,在活动中,应活动的需要而完成一系列写作训练。(这种训练形式在国外已经流行,限于篇幅,恕不介绍)这种“开放型”训练模式,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中心”,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各种实际需要而写,激发了写作兴趣,强化了动机,其训练效果自然是很理想的了。

2.6 展开精彩点评,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和鉴赏能力。

作文需要评阅,没有评阅不能找出作文的成功失败所在,但也不能教师独揽生杀大权,一个人说了算。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写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按照“互评互改——自我修改——教师总评——优秀文章展示”,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让学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创设学生作品的展示平台,如在教室开辟专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或将一些出色的作品推荐给学校文学社、报社,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价值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和写作兴趣。叶圣陶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语文教师要自己放自己。指导学生批改作文,是自己能放自己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何乐而不为?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让学生终生受用的。

总之,这是笔者对当前农村初中生作文存在问题及采用对策的粗浅看法,仅作引玉之砖,希望能引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