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本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本教育范文1
1.理念上的认识
教育的本体是什么?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端,因而教育的本体应该是学生的发展。
2.教学转向的核心是教学本质的转向
具体而言:(1)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2)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3)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4)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5)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
传统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生本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生本教育的实施
1.精讲多练
首先把精力放在备课上,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找出重点,精心确定教师要“讲”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制订“讲”的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2.优化练习
改革传统教学设计,努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基础性练习、提升性练习、能力性练习,分层达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生命课堂
分学科、分年级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制订出教学计划、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目标与培养措施等。如语文课堂上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多维评价
评价方法多元化、日常化,对学生的期末综合评价以师生共评、生生共评,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待他人。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获得自信。学校除了设立“三好学生”奖外,还可以设立一些素质奖,如乐于助人的学生发给“爱心奖”。
生本教育范文2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其中,我们班的韩子健、韩世纪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
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生本教育心得(2):
假期在我校领导的部署下,我们在网上学习了好多教育教学理论及心理学等知识,不但拓展了我本身的视野,而且更有意义的是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生本教育范文3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导师制 教育评价机制
一、对生命的皈依,生本教育的灵魂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及教育均衡研究”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经过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生本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教育界所推崇。生本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小学新课改的成功探索,其内涵十分丰富。有论者认为:“生本教育实验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长吕达先生将生本教育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本”,即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主动发展、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二是“以生命为本”,即考虑到教育主体学生是一个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完整的、生命有机统一体;三是“以生动为本”,即“学生所学的内容、所参与的学习活动要具有生动性”,也就是说“学习内容和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四是“以生长为本”,即“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周期,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时间”,肯定学生基于自身生命物理、心理基础、生命特征的成长。应该说,吕达先生把握住了生本教育的灵魂――生本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生本教育提出后,许多教师、教育研究者对其要义及其实施进行了论述,如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雅双语实验学校雷泽怀的《我对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淄博师专教育科学系的孙霜的《关于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对生本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探讨;青海市西宁十三中学的薛生祥的《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广东省肇庆中学的w德强的《生本教育理念下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探索》、山东淄博市高青一中的田海霞的《新课程背景下生本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则探讨了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及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新课改之间的对接问题。我认为,要真正实施生本教育,还必须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评价。故此我拟通过导师制的实施来探讨生本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以与同仁们一道推动生本教育的深化发展。
二、导师制基本做法
导师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管理制度,它主要用于研究生层面的教育管理,在研究生层面,导师的主要职责仍是学业指导。之所以用“指导”,是因为进入研究生层面的学生已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导师的作用是指点方向,而不是具体教学生学习。目前一些高校对本科生、专科生也开始实施导师制,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包括学业、思想、生活化在内的指导性。我提出的中小学层面的导师制,与研究生层面的导师制,既有许多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生活情感方面的了解与指导。中小学导师制的具体做法是:担任班级教学的教师,同时充当学生的导师,可按照班级人数不同,每个导师带10个左右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导师,教师除以班级形式完成日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要经常和自己指导的学生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情感生活、身心状况,并在必要时进行学习指导、情感疏导和道德教导,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同时,担任导师的教师,也是学生的评价者,即导师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态、情感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作为学校对学生阶段性综合评价及毕业评价的重要参考。为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班主任要召开导师会议,导师要介绍自己所带学生的情况,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可以是等第性,也可以是不分等第的描述性的)。
导师制的实施还需要学校层面的制度支持。在通常情况下,学校主要从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等方面评价教师的“能”,在某些学校,教学工作被畸形凸显,有时甚至以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唯一标准。实施导师制后,在评价教师的能力时,不再单纯以每个教师所教授班级、担任学科的成绩来进行评价(在通常情况下,对于那些不担任班主任的教师的“能”,是如此评价的),还要看他担任导师的情况,甚至重点转移到导师职责的履行情况和业绩。另外,学校还应该给予导师评价学生的权力,尊重导师评价学生的权力,让他们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
三、导师制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
评价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面对评价的问题,这是因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我们必须对它是否实现预设目的、目标进行检验,另外,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也是学习者的重要学习动力。因此,无论采用任何形式的教育,评价都是必须的。关于教育评价,我以为,还有三个问题必须考虑。其一是评价具有主观性,尽管我们尽量追求客观性,但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是具有主体性的动物,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一主体性去谈评价,现实生活中涉及的评价无不如此,因此在教育评价上我们想完全摈弃主观性是不可能的,也是脱离生活实践的,不现实的。其二是相对性,正因为评价具有主体性,总是从评价主体(个人和机构)的角度进行评价,就难免具有相对性,也就是任何主体做出的评价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相对性。其三是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也就是说每一个个体都存在差异性――虽然也存在相同性,故此,我们在对教育进行评价时,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包含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不同内涵的评价。
评价同样是生本教育的一个环节,要实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就必须在评价机制上实现突破。我以为,导师制是考虑到评价的相对性,实现教育评价的主体性、多元性的一种评价机制,有利于生本教育的真正实施。
1.导师制下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导师制的优点在于它能调动教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热情,从而从生命的完整性出发,评价学生,避免不担任班主任的科任教师主要甚至单以学生的成绩评价一个学生。在中小学担任班主任的教师的人数只占教师人数的1/3,也就是说有2/3的教师不担任班主任。通常,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思想品德教育、道德品行评定都是由班主任来履行的,这也意味着大多数教师无需也很少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生活问题。而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学习成绩只是他(她)的一部分,知道学生的成绩,仅是知道他整个人的一小部分,而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情感生活、综合能力才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一些平常在课堂上令自己“感冒”、头疼甚至讨厌的学生,换一个场合,可能会变得十分可爱。例如,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随班主任带学生出去秋游,发现英语成绩很差的一个学生,和其他同学说说笑笑,倒是颇风趣,十分可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于平常,我只是、总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他,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生命整体来把握、评价。
2.导师制下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关注学生生命的生长性。由于导师制把评价教师的重点由教师所教学科、所教班级考试成绩转移到所带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情况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郭思乐教授写到:“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我们的儿童,我们的学生,是人类亿万年发展的成果,承接了人类生命的全部精彩。而人格和智慧的提升都是生命自身的生长过程。绝对需要而且可能通过人的自身的活动而实现。”这意味着生长/成长是人的本质,每一个个体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在导师制下,由于将评价的重点由共同性转移到差异性,教师也从个体出发,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职责在于看到、指出这种成长,让学生体会到成长(成就)的快乐,和学生一同分享成长的快乐。由于导师制中的导师长期关注一定数量的学生的成长情况,因此对他们在智力、情商、道德品质上的点滴进步都比较了解,从而便于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同时也便于综合评价所带的学生。
3.导师制下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关注学生生命的差异性。我们常说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作为世界上最高等生物的人更是如此。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有没有看到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而是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去看待这种差异。有了对学生的全面、整体和历史性的了解之后,导师也就能更公正、客观地看待学生的差异性,从历史与现实、纵向与横向的角度全面地评价学生,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到他与别人某一方面的差距,从而丧失成就感,甚至产生自卑。比如,我们在进行阶段性的考试和学业测试时,可以在同一题型出难度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去选作,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这样水平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拿到相同的分数,期间的差别只有教师才知道。如果某学生没有做对相应层次的题目,教师可以课后与学生交流,从而避免用简单的分数对比,来看学生的高低。当然导师对学生的能力是清楚的,还需要从其他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这样,学生的差异性,可以得到较为公正和公平的对待,避免以成绩衡量学生的高低、好坏。
参考文献:
[1]生本教育简介.生本教育课程组.人民教育,2009,(15-16).
[2]吕达.解读生本教育的基本内涵.人民教育,2009,(15-16).
[3]田海霞.新课程背景下生本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研究,2010.8(上旬).
生本教育范文4
【关键字】音乐活动;生本;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音乐课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最终提高音乐审美、创造等各种能力。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在此理念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成四个音乐集块,即演唱、演奏、听赏、活动。其中“活动”设置了“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集体舞”、“我的创造”、“露一手”、“小小音乐剧”、“采集与分享”、“精彩回放”等栏目,各种活动设计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活动教育内容达成音乐教育目标,本人认为关键是推行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强调对学生生命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知识的互动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音乐活动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在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中,主动体验、探究、合作完成音乐审美提高过程。
一、确立正确的生本观
“生本教育”的教师是音乐活动课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最终完成发展人、造就人的教育目的。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应有明确的定位,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为此,教师应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习的空间和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主动学习,逐步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创编活动“我的创造”的“森林音乐会”中,教师可让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创造各种节奏型的声响。课堂上我先模仿布谷鸟等叫声创设森林意境,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教室当作大森林,创编大自然的各种声响进行小组音乐会比赛,进入情景的学生创作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纷纷各抒己见主动的参与创编活动,创作了小鸟“喳喳 喳喳”的八分音符节奏、知了“知・了”的附点节奏、雷声“轰 隆隆”的八分和十六分音符结合的节奏、老鼠“吱吱吱吱”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小猫“喵- - - 呜”中“喵”的三拍节奏、钟声“滴答滴答”的四分音符节奏等各种节奏型声响,课堂变成了真正的森林音乐会赛场,当然课堂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可见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不是教师被动教学的课堂,只有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形成新型育人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建生本的教学环节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好演员,更是一个好导演。在音乐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努力构建以生为本、充满生命律动的课堂模式。做到全面依靠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聪明才智。教学环节设计要回归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权真正交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在三年级“采集与分享”的“傣家知识”展示中,我创设了生本的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或其它方式搜集资料,而后让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示。当然,在学习和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导好各个环节,让各环节顺畅进行,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校园网络,对学生的展示方案提供参考性意见,为学生的排练提供场地和辅助材料。课堂展示中我又为学生提供媒体和舞台,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傣族与相关音乐知识的介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令人振奋的,展示中有的小组用傣族音乐为伴奏进行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的朗诵;有的以多媒体方式展示傣族风俗的内容;有的采用领唱与合唱形式进行歌唱;还有把器乐伴奏与舞蹈结合表演,可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整个音乐学习环节中,人人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学生从自主课外搜集信息到课堂交流,知识信息的获取不再限于教材和教师对教材的注解。这种生本学习,使学习方式变成多样化、开放性的学习通道,学生的经验不再单一和封闭。学生在“先学”的基础的交往、交流环节也成为知识信息传输、拓展的宽带网。在这条知识信息的宽带网上,学生的经验由以前的扁平变为现在的立体,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少教多学”这一人们期盼的教学目标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成为了现实。
三、营造和谐的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的课堂气氛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的,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是实施“生本教育”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程参与适时并举的“引”、“导”、“启”、“发”,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本课堂的欢乐,又不偏离教学目标。如在“小小音乐剧”《大鹿》活动中,在学生对歌曲内容理解、歌唱后,我创设了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演一演故事,过程中学生别提有多高兴、多积极。根据歌曲内容他们觉得先得选出表演、歌唱、伴奏、背景等角色,而后进行了分组操练。在执行完角色分组后,学生在平等参与和小组讨论中自然的出现参谋者、决策者和操练者等分工,每组也能在和谐的环境中交流具体怎样表演、演唱、伴奏等。音乐课堂一下子进入了排练现场,特别是角色分配与表演,形象的展示了音乐故事的场景。歌唱组在歌唱小兔内容时情不自禁的加快了速度,准确到位的表现了小兔被狼追赶时的害怕,和急切希望大鹿开门救它的心情。在这过程中我明白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拓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创设多元的生本评价
生本教育的评价标准,不以一堂课的成功来衡量教师和课堂,而是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态度。如今音乐活动生本教学完全转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如果停留在原来的方法上,必然落后于教育改革。为此,音乐活动评价既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既关注评价的结果,又需关注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达到生本教育的评价观。作为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及时的评价。如在展示傣家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的评价就不能只以学生的展示成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对学生收集材料、组织等也要进行恰当的评价。同时还可让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进行评价。当然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成为持续学习发展的动力,生本教育强调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既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又注重学生的实践效果。
生本教育是活的教育,生本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音乐活动学习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和展示音乐作品,进而发挥音乐作品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生本教育范文5
一、感受生本教育
1.理念上的认识
教育的本体是什么?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端,因而教育的本体应该是学生的发展。
2.教学转向的核心是教学本质的转向
具体而言:(1)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2)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3)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4)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5)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
传统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生本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生本教育的实施
1.精讲多练
首先把精力放在备课上,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找出重点,精心确定教师要“讲”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制订“讲”的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2.优化练习
改革传统教学设计,努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基础性练习、提升性练习、能力性练习,分层达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生命课堂
分学科、分年级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制订出教学计划、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目标与培养措施等。如语文课堂上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多维评价
评价方法多元化、日常化,对学生的期末综合评价以师生共评、生生共评,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待他人。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获得自信。学校除了设立“三好学生”奖外,还可以设立一些素质奖,如乐于助人的学生发给“爱心奖”。
生本教育范文6
关键词:生本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学生;合作
一、生本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回顾传统教育,无论是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还是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师中心论”都是主张师本教育。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何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生本教育可以给与正确的回答。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促使我们作出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的重大思考和实践,是一种极具民族传统教育特色和现代教育特色相结合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二、对生本教育的浅显认识
何谓“生本”?“生本”最早出处是《吕氏春秋•》:“其於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就是强调要遵循生命和自然的规律,而不能逾越。以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生本”就是“生命的根本”,如果阐释在教育学的理念中去,“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类似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郭教授指出:“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教育者最重要的不在于教,而在于鼓励学和帮助学。也就是说,我们在生命的旁边,帮助生命自身,让生命自为之,去发展,去成就自己的可能。”
三、浅论科学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给予生本教育的理论支持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18世纪,反对封建神权专制,强调人的个性解放。19世纪20年代,宣扬人的理性、尊严、力量。我国古代以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代表,在人类文教历史上开创了最早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我们倡导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唯物史观和人学理论为思想基础的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其内涵更丰富、更深刻、更科学,强有力的支持了生本教育的观点。
(一)生本教育关注学生,善待学生差异。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师应充分地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尊重学生之间的不同,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兴趣与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的初衷与生本教育的最初目标不谋而合,带来积极意义。
(二)生本教育重视学习过程,支持探究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过程中,师本教育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过分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学生仅仅进行单一接受、模仿、记忆和重复,这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甚至不是学习过程。真正的学习应该是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这样的主动的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在头脑中闪现智慧的火花,形成思维的脉络,并能应用。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意义学习与过程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是一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学习活动的观点,有利于在教育中消除老师与学生、学和做、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和对立,使学习成为乐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内动力。
(三)生本教育应该合作。“人是有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体,主体性是人的最宝贵特征”。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能满足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合作学习的独特性就是强调了同伴相处时的刺激与回馈,从年龄相仿的同伴身上找到学习的模范与认同感,从小团体的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与动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人本主义对学习本质的看法是: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而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具有的特性之一就是能与他人合作进行活动,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达到自主发现。
四、结束语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真诚、悦纳、理解为核心,强调学生作为“人”的本性,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发展、自我重视,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予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其基本视角和价值观有力支持生本教育。教育之本,首在生本。时代呼唤教育改革,生本教育理念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寄望生本教育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2]周平儒.浅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报.2001,(17)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