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破吴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1

(唐)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2

衬托是把甲、乙两种事物作对比,拿次要物象乙来衬托主要物象甲,从而使主要物象甲的特征更加明显突出。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正衬是以相同事物对照,以突出主要事物。即以大衬更大,以小衬更小,以好衬更好,以坏衬更坏。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山之更高。

白居易《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后宫中所有美女的美来衬托杨贵妃的美。

反衬就是以相反事物对照,以突出主要事物。即从对立面的角度描写景物,反衬心理,利用人的心情和景物气氛之间的矛盾,或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如:

晏几道《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愁。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反衬哀情。

李白的《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貌似人多,但更能反衬“独酌”的孤独、寂寞了。

欧阳修《蹋莎行》:“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诗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的宁静。

【典例精析】

例1.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谢《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天空广大尚且有鸟路,江汉却无通行的桥梁。

【解析】以天空中小鸟的自由飞翔来反衬自己现实中的处处受阻:欲渡江汉却无桥梁,旧地难返,故友难见。

例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春天种下一粒粟的种子,秋天将会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可是农夫仍免不了会饿死。

【解析】诗中用反衬手法,全国的田都种上了,由于官府的苛捐杂税,农民还饿死,这样写更衬托出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农民的饥寒交迫。

例3.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葛起耕《楼上》)――小楼之上不知是何人正在吹箫?箫声和明月伴我度此春夜良宵。忽然引起游子思念家乡江南梦,愁坏了寒梅酒意大半为之而消。

【解析】这首小诗抒写游子的羁旅乡愁,但构思较新巧,以前两句的乐景反衬愁思,颇有韵味。

例4.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奏凯而归,立功的将士们回家时都穿上了锦衣,春意盎然的宫殿里到处是花枝招展的宫女(这一切都成陈迹),如今只有鹧鸪鸟在遗址上飞去飞回。

【解析】前三句写越国当年兴旺繁华的景象,末一句写越宫旧址今天的荒凉与凄清。以盛衬衰,以抒发怀古之情。

【“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在主体对象不出现的情况下,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不写主体物,只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多个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江苏卷)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夕阳西下,暮晖满林,外出的乌鸦纷纷归巢,但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却无法归去,独自一人,远在天涯,饱尝愁苦与无奈。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3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开。”破鞋,破帽,破袈裟,执一把破扇,整天嘻嘻哈哈。“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试问还有谁敢如此嘻哈。正如他说的只是别人看不开吧!每每从电视上看到疯疯癫癫的他都会觉得很搞笑,与此同时,又会很佩服他的神通广大。其实他早已给自己磨了一面心镜吧!无论他人言语,无论世化,坦然接受不同,只图逍遥自在。

“当你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我弹钢琴的样子。”是啊,试问谁的一生总是顺风顺水,无论何时,必须给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这位坚强乐观的无臂钢琴师,用他的成功给我们诠释了勇气的力量。当刘伟在无奈与彷徨中独自守着上帝留给他的窗时,他给自己磨了一面心镜,用乐观与坚强接受不同。无数次失败后,他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正如许三多说的;不抛弃,不放弃。乐观、坚强,勇敢接受不同,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芒。

“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条路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遭受一连串的打击后,还能如此豁达,不禁让我怀疑他是否是寻得涅磐。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认识史铁生,我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磨一面心镜,正视苦难,用自己的顽强去挑战世事的劫难。对于突发变故,保持一颗坚忍的心,时刻接受不同,给自己一片宁静。

俗语云: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磨一面心镜,接受不同,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接受他人的不同,但我们可以接受不同人的不接受,接受自己的不同,因为生命不同,价值同在。

不是每一条江河都能流向大海,但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同是绝对的,但价值是相对的。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价值,磨一面心镜,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接受不同,让自己活得开心自在。正如迁徙的大雁,坚持寻找自己的春天。

接受不同,立志成功,贝多芬成就《第九交响曲》;接受不同,疯狂执着,凡高成为表现主义的先驱;接受不同,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破吴归。

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4

端午喝雄黄酒的来历“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于此日将蒲根切细、晒于,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

小时候,看《新白娘子传奇》,白娘子不小心喝了雄黄酒现出真身相信在每个观众心目中都印象深刻,喝雄黄酒避邪的功能也不言而喻。

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乎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关于雄黄酒,南京人有很多风俗。南京人端午讲究“破火眼”,就是把雄黄泡在酒里,在太阳下暴晒,全家人蘸着酒在眼睛上擦一下,这样不得红眼病。老南京人还喜欢将黄豆与雄黄酒一起炒,同样可以起到防毒作用,炒咸菜则可以起到防肚子疼的作用。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

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建宁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

喝雄黄酒对人体有害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喝雄黄酒对人体是极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头上、身上,也不可取。

由于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热后经化学发应变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人饮用后即会中毒,毫不夸张地说喝雄黄酒实际上等于吃砒霜,所以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想着能不能以雄黄酒之毒攻毒,或者只喝一点雄黄酒不会有事,这样做都是很危险的。

如果为了应端午节令,一定要用雄黄酒,可将其喷一点在墙角,驱驱夏日里的毒虫。

端午节的由来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5

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古诗鉴赏的考查点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才能有效应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标题、作者、题材、意象、抒情字眼、注释、技巧七个方面着手打开古诗词鉴赏的大门。

一、审视诗词标题

标题对作品而言,是眼睛和窗口。学生透过标题,可以把握大意、感知情感、了解写作技巧等。

1.把握大意。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透过标题“览古”二字,我们可知该诗是怀古咏史诗。透过“越中”二字,可知所咏的历史对象。至此,盛衰之感、讽喻之情已跃然纸上。再结合全诗,就不难把握该诗的情感——作者借过去的统治阶级渴求富贵荣华万世不竭、而最终归于幻灭来警醒世人,更是讽喻统治者了。

2.感知情感。如陆游的《书愤》,一个“愤”字,情感已跃然纸上。再如王勃的《别薛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从标题中的“别”“送”等字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离情别意。还如《闺怨》《芙蓉楼送辛渐》《春夜喜雨》等众多标题,只要有看标题的意识,就很容易从抒情字眼里把握作品情感。

3.了解写作技巧。如贺知章《咏柳》,一看便知是咏物诗,从中可以推知该诗至少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再如王勃《咏风》:“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从标题看是咏物诗,再结合全诗内容看,作者借这个物的特征表达自己崇尚高尚风格和勤奋的精神志趣,其手法不外乎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象征等。而那些抒情诗如王维的《山居秋冥》,一看便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再如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从题目看,“望”就是观,“野”是处所,便可推知是借景抒情诗。其基本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打量诗词作者

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无不影响其创作情绪。如读苏轼《赤壁怀古》一词,只有了解他政治上的失意、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诗所表达的豁达豪迈之情。

就创作流派而言,现实主义往往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是《诗经》,代表作家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浪漫主义往往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是《楚辞》,代表作家有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词的流派又分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鉴赏引路。

三、留心文后注释

鉴赏古诗词时,直接关系到理解文本和回答问题又可能给考生造成障碍的内容,往往会出示注释,这将给考生以极大的帮助和提示。如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鉴赏该诗,如果不结合注释,一般只能理解到作者的孤独寂寞,但这远远不够,如果再结合注释,联系此时作者的遭遇,就不难深入地体会到作者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之情又无人理解的愁苦了。

四、把握重要意象

意象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物象。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往往赋予了客观事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月饱含思念、柳代表惜别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让人感受到居易的快乐生活。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正是借助“缺月”“疏桐”“幽人”等意象,形象地抒发出内心的怅惘之情。

五、扣紧抒情字眼

不少古诗词选用具有明显抒彩的词抒感。阅读鉴赏时,只要找到这些词语,就可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了。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只要抓住诗中的“旧别情”和“愁”字,就不难体会出边关军人的悲愁所在了。

六、关注题材内容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写景诗:往往有景有情、情景结合。鉴赏时,只要抓住景物及选用这些景物的目的、景和情的结合方式等,其余就不难把握了。如蒋捷《虞美人·梳楼》: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濠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思乡之情油然而起。词人采用反衬手法,貌似红绿满眼的海棠,实际上却暗含好花不常开的喟叹。

2.咏怀诗:叙事抒怀,往往通过具体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

3.咏史诗:诗人往往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4.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5.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6.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内容形成于盛唐,其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七、体味艺术技巧

技巧是作品的重要元素,当然也是鉴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杜甫《绝句两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6

一、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这组术语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三大类。“表达技巧”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从宏观角度表现情感主旨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针对诗词整体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法两大类。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乐景写哀、主客移位等。常见的描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有铺陈、渲染、白描、工笔、细节、动静、虚实等,侧面描写有联想、想象、比兴、象征、烘托、反衬、对比等。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命题考查的重点。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和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属于记叙。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学生很容易把它跟“表现手法”混淆,二者区别在于:表达方式主要是从语言表达角度来说的,它与体裁特征有关;而表现手法主要是从表达效果来说的,它与诗词的题材和构思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具体的诗词中,表达方式相对单一,而表现手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如叙事诗多用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写景诗多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说理诗一般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任何表达方式的使用,都要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也有不同:虽然它们都能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诗歌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一般着眼于宏观;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诗歌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加强对句子的修饰,一般考虑的是微观。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如果一首诗整篇都用了拟人,它也可以说是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等等。

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抒情方式,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直接以景物描写来代替情感抒发。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乍看,这是一首描写长江流域无限春光的写景诗;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翘首凝望一直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与孟浩然十分真挚的情谊。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里船。”整首诗没有任何与感情有关的词语,诗人的喜悦之情完全借助于景物描写表现出来。借景抒情,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寓情于景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完全寄托在在特定的景物描写之中的抒情方式。一般是先融情后写景,或直接将自身的情感包含在景物描写之中。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又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空”字就将景情合一,黄鹂不解人事,诗人空怀先哲!粗看是写景,细看诗句中明显包含有“好”“空”这样的情在。寓情于景,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

情景交融是指将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艺术方法。它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都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它们将写景与抒情相互生发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是表达手段,都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要区分二者,一看顺序:是先景后情,就是借景抒情;是先情后景,就是寓情于景。二看重点:以情为主,景物只是媒介,就是借景抒情;以景为主,情感寓在其中,就是寓情于景。分不出重点是“情”还是“景”,那很可能就是情景交融。

三、烘托、衬托和对比

烘托:描写甲事物时,不直接从甲事物入手,而是通过描写与之相关联的另外一些事物,来达到描写甲事物的目的。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听众的感受和周围的景物烘托琵琶声之美。《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态,从侧面烘托罗敷之美。烘托是用一些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它属于侧面描写。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用景物描写和

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来烘托主要人物周瑜的形象,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强调其中的某一个。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对来突出主体。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即为衬托的手法,五岳、天台山和天姥山皆以高峻著称,具有近似的条件,而此处主体为天姥山,所以五岳、天台山只是用来衬托天姥山耸立天外、直插云霄的壮丽非凡。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苍凉秋景衬诗人飘零之哀,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悲凉秋景衬离情之凄苦,这些都是正衬。而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为反衬的手法,“蝉噪”“鸟鸣”与“林静”“山幽”一动一静,具有对立的条件,而此处主体为“林静”“山幽”,所以“蝉噪”“乌鸣”只是用来反衬“林愈静”“山更幽”。又如贾岛的“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声写静,也是反衬。

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与对比的相同点:二者都是将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不同点:衬托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对比的作用是为了体现不同。对比正反双方都是主体,衬托只有一个主体,另一个作衬体。

衬托与烘托的相同点:二者所举事物之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了使主体特色更加鲜明突出。不同点:衬托一般列举一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烘托一般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烘托一般主体暂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