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屋建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屋建瓴范文1
如此经久不衰的著作,必然有被世人公认的不凡之处。本文将从作者的编写思想与体例特色、核心内容与叙事特点、全新的企划设计与网络在线辅导,以及索引等方面作必要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现有音乐欣赏同类著作的编撰与课程教学谈及笔者的个人之见。
一、编写思想与体例特色
《音乐欣赏圣经》(以下简称“该著”)由上下册7个部分,25个单元,85章构成(共874页)。主要内容既包括从中世纪时期到20世纪后期中的声乐(艺术歌曲)、器乐、钢琴、歌剧、室内乐、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同时又突破了同类著作的固有藩篱,新增了拉格泰姆、布鲁斯、爵士、摇滚、音乐剧、电影音乐以及20世纪后期的新音乐(新趋势、新技巧、新音乐家)等篇章。并且,在地域方面,也从欧洲扩展到了亚洲、非洲以及美洲等地区,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全球音乐观”。
与众多的同类著作相比较,该著在对上述内容的布局和编排方面可谓独具匠心。比如,在第一部分的两个单元中,作者花了整整十章(第一章至第十章)首先针对构成音乐及音乐作品的要素(旋律、节奏、和声、织体、曲式、速度、力度)对读者进行讲解,之后才又对人声与器乐、乐器、乐器合奏以及音乐风格的社会功能等进行归纳介绍。
按照通常的编写惯例,我们完全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进入“正文”后便是根据音乐史的时间排序依次陈述,比如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及18世纪、19世纪、20世纪等等。然而,该著让人意想不到的竟是在七大音乐要素讲述之后便紧接着进到了19世纪(“调式”要素则被有意地留在了19世纪结束后与18世纪开始前的章节中讲述),之后才分别是18世纪、中世纪、巴洛克以及20世纪。
表面看来,这样打破了音乐史时序的“倒叙”结构多少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但认真研读便会发现其逻辑关系不无道理——音乐欣赏与音乐史的课程教学目的和诉求有着本质区别。或许正因如此,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才在其著《怎样欣赏音乐》中提出过音乐欣赏的三阶段理论——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①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大学教育阶段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也分为“聆听”(1至6年级);“欣赏”(7至9年级);“鉴赏”(高中及大学阶段)三个层次②——将最易进入美感阶段并引起读者共鸣、同时最具可听性的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引导性入门;将具有追根溯源意义,同时可与19世纪进行对比欣赏的18世纪、中世纪、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放在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中间环节;将可听性稍差,但却具有思辨性、哲理性,同时能引导读者进行思考的20世纪及当代音乐作品放在整个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最后阶段。
除此以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西方学者编著的同类著作中,我们很难看到有对中国作品与中国音乐家的介绍。但该著不仅涉及到了中国乐器二胡、扬琴、中国作品《二泉映月》及其作曲家阿炳以及中国当代作曲家谭盾及其为电影《卧虎藏龙》的配乐等,而且全书中还有“中国传统音乐入门”这样一个涉及到了孔子、老子、《易经》的独立章节专门为读者介绍中国音乐与中国音乐思想。仅此一瞥,足见该著的内容含量之广,作者写作之用心。甚至,其中的某些论述还值得我们深思。
诚然,作为西方作者,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也是有一定的局限的。比如,文中在介绍乐器二胡时所配的照片并不是二胡,而是京胡(第734页)。
二、核心内容与叙事特点
毫无疑问,作为课程教学,音乐欣赏的主体是音乐。然而,在众多的同类著作中,“欣赏什么?”(或说“听什么”?)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张“听历史”的人,通常都会把音乐作品按音乐史的顺序进行讲述;而主张“听形式”的人,则又会把体裁由浅入深地进行排列……但在该著中,作者不仅针对全书所包涵的95部音乐作品的音乐本体专门撰有“听乐指南”,同时还根据所听作品的特征,专门给读者增加了“听什么”的提示。比如,在该著第五部分第16单元第53章“中世纪的宗教音乐”中讲述格里高利圣咏《慈悲经》时,“听乐指南”首先指出:
体裁:格里高利圣咏
圣咏种类:常规弥撒的第一项
歌词:取自希腊文祈祷文
曲式:三乐句,每一个乐句唱三遍(A-A-A B-B-B C-C-C)
表演:应答式(独唱与合唱)
然后才在“听什么”中提示:
独唱与合唱之间的轮唱(应答圣歌)。
单声部织体(无伴奏的),自由节奏(非节拍性)。
在妞姆式(几个音符对应一个音节)和花唱式(许多音符对应一个音节)之间转换歌词处理。
相连的波状运动。
开始音域较窄,后来发展到一个八度(八个音符)。③
又如,在第二部分第4单元第14章“舒伯特与艺术歌曲”中介绍舒伯特的《魔王》时,“听什么”提示:
钢琴伴奏为歌曲创造了紧迫与戏剧性的气氛;钢琴的三连音节奏持续到歌词的最后一行。
四个角色(叙述者、父亲、儿子和魔王)各有叙述词,每个人通过完全不同的音区表现。
从小调到大调的转换(魔王)以及反映孩子惊恐的不协和音(哭声越来越高)。
钢琴引子里,小调与快速重复的三连音八分音符奠定了基调,似马蹄的嘚嘚声。
哭喊“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时儿子的不协和旋律。④(谱例从略)
再如,在第七部分第25单元第81章“现代时期的精湛技巧”中讲述“奥利维埃·梅西安与战后时代”及其作品《时间结束四重奏》时,“听什么”又提示:
钢琴有力的不协和和弦,并由跳跃的单簧管与弦乐回应。
飘忽的练习曲,由加弱音器的弦乐器演奏;钢琴柔弱的和弦模仿“水滴”。
钢琴的各种处理(开始处的不协和和弦;随后是练习曲的柔和伴奏)。⑤(谱例从略)
笔者认为,这种始终坚持以音乐本体为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但却又具有画龙点睛式的提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强调和倡导聆听的艺术,避免了过多对音乐的文学性描述;
2.强调和倡导探究式与启发式的教学,避免了单纯知识的反复设问;
3.强调和倡导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学习,避免了教学方法的形式化。
曾几何时,“音乐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赏析类课程在我国或多或少地都为部分作曲家、音乐学家以及音乐教育家之不屑。一方面,尤如科学家写科普类读物那样高屋建瓴、点石成金的著述与教学凤毛麟角。另一方面,同类出版物却又数量惊人。事实上,在我们很多的同类著作与课程教学中,当涉及到音乐本体时,我们的编著者和教师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对所介绍的音乐作品进行“像什么”的讲授,而当涉及到音乐文化时,又常常偏离音乐本体地“讲故事”。以我国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对中国作品的赏析为例,歌曲《长江之歌》常常被很多教师上成地理课,《苗岭的早晨》常常被上成民俗课,《阳关三叠》又被上成古典文学课……然而,读者(学生)通过貌似通俗易懂的教材编著和课程讲授,依然不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音乐本体依然在‘文化’中迷失”。⑥以致于长期以来,“音乐欣赏”不是被垢病为“小儿科”,就是由于照搬“‘以技能教育’为主的专业音乐教育模式”而被普遍认为“听不懂”。⑦其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方法程式化的现象随处可见。对此,笔者认为,《音乐欣赏圣经》为我们如何更好地编写音乐欣赏教材,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提供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借鉴的思路与经验。
三、全新的企划设计、网络在线辅导与索引
在全球数字化出版的当下,虽然《音乐欣赏圣经》本质上还是一部纸质书,但其全新的企划设计与网络配套的全方位支持以及体现在书里书外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耳目一新。
(一)企划设计
该著的企划设计包括电子研习、页边图标、要点、页边侧标题、文化漫笔、照片与插图、听乐指南、名人名言、年表、图表。听乐实践等。
“电子研习”是位于每个单元前面,提供读者与正文相应的网络和CD资源;“页边图标”则是遍布全书的一种新颖的版式设计,为读者指明相关的网络和CD资源提供便捷的帮助。“要点”的意义在于提示读者该章节中涉及到的术语和学习重点。“页边侧标题”是标明正文中涉及到的主要术语,同时帮助读者学习理解该术语的重要概念。而具有音乐学、社会学、文化学学科特色的23篇“文化漫笔”则分别放在与正文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章节之中,具有扩展正文论题,帮助读者在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学习音乐和审视和理解音乐作品。珍贵的照片、插图近300幅使得正文论及的人物与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其中,由于介绍到美国简约主义作曲家约翰·亚当斯?眼John Adams,1947—1987年创作的歌剧作品《尼克松在中国》时,配有1972年2月时与主席握手的照片)。如前所述,“听乐指南”(95篇)是该著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它们详细地将所涉及到的作品做了画龙点睛式的提示,对读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十分有效。而紧接在“听乐指南”之后的“听什么”,又提示了读者在听乐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点;出现在页边的“名人名言”不仅有音乐家,同时也包括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等。它们十分醒目地既起到了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音乐家的目的,同时也在版式上具有装饰效果。“年表”出现在每个部分或每个时代的前面,将该时期的世界性事件和文学艺术界相关人物与音乐家的生卒与作品的创作时间按年代顺序列表。该著中的所有“图表”均带有或红或棕的色彩,对增进正文所讲述的概念具有明显的视觉效果。“听乐实践”是听力练习的一种要点提示,以帮助读者对音乐要素与音乐作品的理解。
(二)网络在线辅导
在《音乐欣赏圣经》中,网络在线辅导堪称一大特色。读者除了可登录由该著出版社提供的网站/enjoy获得在线辅导外,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比如:涉及每一历史时期,包括相关历史话题、音乐背景和音乐风格讨论的“总回顾”;供复习术语、概念与听力的电脑分级“测验题”;具有插图和谱例的音频链接“作曲家传记”;以及与“文化漫笔”配套的扩展性链接;各阶段历史更迭交替时的比较性图表、谱例音频和拖放式练习的“转型期”等等,可谓满目珠玑,应有尽有。
(三)索引
毋庸讳言,索引在我国大量的音乐欣赏出版物中是非常罕见的。因而长期以来,在此类著作相当一部分的编著者和读者心目中,都将索引误认为只是学术性出版物的专属。然而,在《音乐欣赏圣经》“附录”中按英文字母顺序,将近三千项该著中涉及到的音乐家、作品、术语、乐器、体裁、题材以及重要音乐思想与重大历史事件编成的索引,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学习与查找,更重要的,还保证了该著的严谨性和学术性。
综上,由于《音乐欣赏圣经》的读者群并不仅限于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因而我们也绝不能将其简单地归为普及类读物之列。事实上,该著涉及的范围和叙事特点以及“文化漫笔”、“听乐指南”等都明显具有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学术属性与价值。甚至,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的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中也不失为一部颇有价值的教学参考书。
①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丁绍良译、叶琼芳校,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版,第13—14页。
③同②,上册,第363页。
④同②,上册,第97—98页。
⑤同②,下册,第708页。
高屋建瓴范文2
一、开展有声有色的语言训练活动
新大纲加强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根据大纲精神,针对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应对学生进行有声有色的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
(一)故事会。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故事会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故事会通常有图书故事会、专题故事会等。
(二)朗诵会。这项活动简便易行,生动活泼,富有较强的感染力。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锻炼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陶冶高尚的情趣。常见的朗诵会有专题朗诵会、纪念日朗诵会等。
(三)演讲会。这是一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外活动。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想到的,任何有意义的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头头是道地进行演讲。如果坚持天天演讲,人人参加,数年坚持,小学生当众演讲的能力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编演课本剧。小学生教材中有许多童话、小说可改编成课本剧。如《将相和》、《夜莺的歌声》等。编演课本剧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改编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排演节目,所有同学都可以报名。观众观后可以谈自己的观后感受,并对小演员的表演作出评价。编演课本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一)采访。采访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引导学生采访班级、学校、社会上的新人新事;也可在节假日,走访老农民、老渔民、民间艺人等,把采访到的内容记在采访本上。对写得好的采访笔记,要及时向班级墙报、学校广播站、少先队墙报推荐。
(二)社会调查。
调查的对象可以是街头广告标语、报纸、电视、广播、人们的口头用语等,只要是语言文字存在的地方,都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随时记录。
(三)室外作文。当前学生在作文时存在一个通病便是“闭门造车”。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若无生活,写出的文章只能是空中楼阁。针对学生无所思、无所感的情况,笔者决定把学生带到野外去,让他们自己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样,学生经过日积月累,就会养成有所观、有所感而一吐为快的习惯。室外作文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高尔基曾经说,“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使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得到巩固和运用,进而形成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一)激发学生情趣的读报刊活动。读报、读刊可以起到陶冶情操、丰富知识、提高语文水平的作用。特别是一些面向小学生的报纸杂志,时效性强,内容新鲜丰富,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弥补学生阅读的兴趣。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图书馆书源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通过组织图书角,可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有了新的图书,再加上同学平日的交流,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想读书的欲望,从而调动全班同学读书的兴趣。
2.剪贴书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所收获,有所感触。可在学生中间开展剪贴书报的活动,让他们把自己认为有益的、有趣的东西剪贴下来,融汇成册。
(二)组织读书兴趣小组,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组织课外读书兴趣小组,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班中可成立若干个读书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这些读书活动包括:讨论怎样读书、怎样写作,交流读书心得、交流自己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不明白的地方、共同研究分析等等。
高屋建瓴范文3
妙喻传神谈处世
一次,贝聿铭应邀到清华大学作演讲,在回答学生提问时,有学生请他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子就如何处世提几点建议。贝聿铭不紧不慢地说:“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为人处世其实很简单,我的建议只有一条,那就是向钱学习!”望着大家疑惑不解的眼神,他继续说道:“中国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其实蕴涵着深刻的为人处世哲理。人生在世,面对打击磨砺,至刚则易折,必须灵活应对,这是外圆的处世技巧。但做人必须有坚守的准则,任外界风云变幻,信念、尊严、骨气这些底线永远不能丢,这是内方的做人之本。缠树的藤长得再高,可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因为缺少硬骨,风一吹就弯了腰,只能永远让人看不起。激流中的巨石,在水的作用下棱角全无,但内心却坚实岿然,为人处世亦应如此。古语‘智欲圆行欲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话音刚落,台下刻掌声雷动。
为人处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泛泛而谈、空洞说理难免让人产生单调枯燥之感。“那就是向钱学习”,贝聿铭出言新奇,语惊四座;紧接着以“铜钱外圆内方”为出发点,深刻阐述了既要灵活应对处世又要坚持心中底线的基本道理,自圆其说,揭开谜底,分析丝丝入扣,说得句句在理;最后用“缠树的藤”讽刺一味迎合、丧失原则的人,用“激流巨石”赞美守住底线、坚持原则的人,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证,生动贴切,妙喻传神,实为点睛妙语,让人闻言折服。
风趣幽默论婚姻
贝聿铭和夫人陆书华相濡以沫、恩爱有加,曾被欧洲媒体评为“最令人羡慕的世界十大名人神仙眷侣”。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谈到“婚姻保鲜的秘诀”,贝聿铭幽默地说:“从恋爱到婚姻,是一个从雅到俗、从精神到肉体、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恋爱时是心心相印,结婚后则是骨肉相连,婚姻越长久,骨肉分离无法生存的感觉就会越深刻。恋爱时是一见钟情,这个‘情’是激情;结婚后则是日久生情,这个‘情’是亲情,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几十年的婚姻光靠激情肯定不行,当激情消退后,只有亲情才能牢牢维系。夫妻过日子就要像中国的筷子一样,一是要惺惺相惜,谁也离不开谁;二是能同甘共苦,什么酸甜苦辣都能在一起尝,这样的婚姻才能天长地久。”
关于婚姻,贝聿铭没有说那些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而是别具匠心地以恋爱和婚姻的区别为切入点,由此及彼,对比论证,层层深入,巧妙地道出了他几十年美满婚姻的保鲜秘诀。他把夫妻形容成“一双筷子”,告诉相爱的伴侣们,既要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还要同甘共苦、祸福与共,生动精辟,新意盎然,趣味十足,令人过耳不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鲜为人知的风趣幽默的一面。
欲擒故纵应挑衅
有一次,贝聿铭参加一个商界的宴会,身边一个对建筑设计师心怀偏见的美国富翁一直在喋喋不休地挑衅:“现在的建筑师不行,都是蒙钱的,根本没有一点儿水准,纯粹是坑蒙拐骗。我打算造一所房屋,可是请了许多著名的设计师来,都说无法设计,什么建筑师?全是些名不副实的骗子!”贝聿铭礼貌地问:“那你准备造什么样的房子呢?”富翁回答道:“我要求这个房子是正方形的,房子的四面墙全都朝南!”贝聿铭笑了笑说:“你提出的这个要求我可以满足,但是我建出来这个房子你一定不敢住。”那个富翁扬扬得意地嚷道:“不可能,你只要能建出来,我肯定去住。”贝聿铭说:“好,那我告诉你我的建筑方案:房子建在北极,北极的极点是地球最北的端点,整个地球的其他部分都在它的南面,因而设计在北极点上的房屋,四面都是向南的。不过,北极极点沉浸在北冰洋之中,深不可测,先生您愿意同北极熊做邻居吗?”美国富翁顿时无话可说,窘迫万分。
高屋建瓴范文4
第一高,高瞻远瞩,寓意眼光远大,语出汉朝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石材企业做品牌必须眼光远大,在确保短期利益的基础上放眼未来。简而言之就是,石材品牌要经得起短期利益、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三重考验。这里我必须重点强调一下,石材企业的规模大多数都比较小,而且企业间产品品种大同小异,竞争也主要是价格上的无序竞争,严重忽视了技术、质量和服务的竞争。因此,石材企业塑造品牌必须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和服务,否则企业失去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塑造品牌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海尔是世界品牌500强企业,它的成功与海尔董事长张瑞敏的高瞻远瞩有很大关系。张瑞敏砸冰箱一事正反映了张瑞敏的长远眼光。当张瑞敏发现库存电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时,他亲自下令砸毁了这些冰箱。按当时的物价水平来看,这是一笔很大的损失。但张瑞敏通过这种非常有震撼力的场面,改变了职工对质量标准的看法。虽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但促进了海尔品牌地长远发展。
第二高,高屋建瓴,即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石材企业决策者“高瞻远瞩”才可能占领制高点,才可能有“一泻千里”的势能,进而才可能有“高屋建瓴”的品牌运作策略,才能实现“势如破竹”,“势若脱兔”,势不可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但是,石材企业决策者高瞻远瞩之后,若是无法在企业现实资源状态下找到合适的匹配资源,或者说无法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找到可以“倾倒”的突破口,则都无法实现“高屋建瓴”。因此,品牌塑造要实现“高屋建瓴”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点,其一是“高瞻远瞩”。其二是梳理现有资源,例如,关于曲阳,我们了解到,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雕刻之乡”,2005年曲阳“东方雕刻城”被国际雕塑专业委员被确定为“中国石雕第一城”, 2006年曲阳石雕技艺名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阳石材企业在塑造品牌的时候就要梳理这些资源,并巧妙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其三是找准突破口,如远卓品牌机构在策划一家具品牌时,跳出一般家具业概念,从教育观念切入,将儿童家具消费上升到“教育观念”的层面,挑起“本超之争”,渐渐成为中国家具业极具影响力的热点事件。这种运作技巧尤其值得石材企业思考和借鉴。
第三高,高开低走,即品牌塑造在确定战略规划之后,一定要沉下心来把基础的事情做好,一步步向“低”渗透,如向销售终端“渗透”,一步步让消费者切身感受到品牌的魅力,而不能整天都在放“高射炮”,不见任何“落地”的举措。这一点石材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不少石材企业可以做到高瞻远瞩,也可以做到高屋建瓴,但就是做不到“高开低走”。例如,不少石材企业喜欢对媒体“高谈阔论”,什么好听说什么,什么悦耳说什么,尽是“甜言蜜语”,“仁义道德”,“胜利之歌”,但从来没有真正去落实过。长此以往,品牌自然会渐渐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当然,“高开低走”的内涵还有很多,例如,石材企业在正确的品牌战略指引下,每个阶段都要制定相适应的品牌战术,同时必须根据环境的综合变化,对先前的品牌策略做适当调整,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随后,石材企业在合适的品牌战术指导下,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各种要素安全“落地”,让消费者能够通过企业的产品质量、促销策略、宣传物料、公关广告、导购员言行、售后服务等等来认可品牌、接纳品牌乃至忠诚于品牌。例如,柒牌的“中华立领”在宣传上进行了高投入,曾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投放广告,在各大媒体杂志也进行了大肆宣传,广告是做足了,宣传也基本到位了,但“中华立领”的“落地”工作却做得很不到位,很多有购买倾向的消费者却找不到“中华立领”的专卖店,从而使消费者对柒牌产生疑虑。
高屋建瓴范文5
不负重托,承载世界。
不负重托,诚建未来。
不负重托,开创未来。
诚托天地,信进万家。
诚信不负重托,服务赢得未来。
诚信承托一切。
诚载天地,质鼎世界。
顶天立地,肩负重托。
顶天立地,众望所归。
顶天立地,重托万厦。
顶天重托,立地厚德。
鼎力承载,天地未来。
鼎力厚德,天地重托。
鼎立华夏,重托天下。
鼎立武汉,承载恒远。
高屋建瓴,脚踏实地。()
高屋建瓴范文6
文章标题贵在创新,郑板桥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用一个新颖生动、高屋建瓴的标题能自然唤起阅卷老师阅读文章的兴趣和愿望,使他们“心动思凝一瞥间”。
一、高考考生作文误区扫描
1.信手把话题拈来作为题目。2.拟题缺少新意,更无创造性,显得俗气。3.题目偏离了话题或者与话题限定的立意无关,甚至出现文不对题的毛病。
有部分同学的作文标题冗长呆板,甚至出现错别字和病句,这种硬伤式的失误根本难入阅卷老师的法眼,实在应该避免。
二、方法点拨
1.引用——引用的对象可以是诗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流行歌词、影视广告词等,让阅卷老师对考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有个初步的肯定。
例如:2011年大纲全国卷话题作文“诚信”中一考生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题(引用了曹操名诗《短歌行》的诗句)。2011年湖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题目为《春风它温暖了我的心》(引用上世纪大陆流行歌曲《春风它温暖了我的心》的歌词)。
2.化用——利用仿写或化用古典诗词、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流行歌词、影视广告词等,会使文题放射出“珍珠般的光芒”,显得深刻而有哲理、含蓄而有韵味、亲切而不落俗套。
例如:2011年大纲全国卷中一考生以《问世间“诚”为何物》为题,巧妙地化用了元好问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问君能有几多“诚”》,化用南唐后主李煜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2011年湖南一考生的作文题目是《向日葵没有眼泪》源于经典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3.比喻——妙用比喻,能使文章的题目增色不少,变俗套、枯燥、呆板、单调的文题为生动、形象、鲜活、有趣的文题,使文题增添了文采和感染力。
首先我们看看2009年安徽省高考作文的命题《提篮春光见母亲》立马给人以春风拂面的享受。譬如《一花一世界》的比喻拟题远非《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能比。
4.双关——在字音字义方面推敲,使标题不落窠臼。
例如:2011年大纲全国卷满分作文《生命“诚”可贵》,“诚”加上着重号和引号,一语双关;又如:《冬日暖阳》《花落春仍在》(话题:温情)《从心做起》(话题:亲情)等。真是让评卷老师拍案叫绝,何愁作文得不到青睐?
5.比拟——使用比拟手法,寓真情于作文标题之中,有出奇制胜的功效。
例如:《别踩疼了雪》对雪的喜爱,可见一斑。2009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题目《常识和我同行》高屋建瓴,夺人眼球。2011年大纲卷中《诚信“漂流记”》,把“诚信”拟人化,通过诚信巧遇“快乐”“地位”“竞争”的遭遇,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没有诚信不会长久,地位也是虚伪的,竞争也是会失败的。《出卖诚信》,把诚信当物卖,一斤多少钱,具有强烈的讽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