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肖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家肖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家肖邦范文1

介绍钢琴诗人肖邦。(投影1-12)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音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二、梳理字词(投影13)

三、分析课文(投影14-21)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四、课文小结

音乐家肖邦范文2

阿里・瓦迪(Arie Vardi)是以色列“国宝级”的艺术家,当今世界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除了钢琴演奏事业,他还是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以色列鲁宾音乐学院的教授,特拉维夫大学的校长和钢琴系主任,在世界多个钢琴比赛中担任评委主席或评委。

他的两个中国弟子李云迪和陈萨如今蜚声国际乐坛,师徒情深演绎了一段国际乐坛佳话。

“钢琴王子”李云迪于2D00年赴波兰参加华沙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成为该项比赛70多年来最年轻的冠军。之后,他并没有乘势进军职业演奏界,而是进入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师从阿里・瓦迪潜心修炼了5年。

“李云迪是在拿了华沙肖邦钢琴大赛金奖后来我这里学习的,他在15岁时就是一个很成熟的演奏者了。”“在此之前,我在一个比赛中当评委的时候,有人给了我一张CD,就是李云迪的。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名气,我也只知道是个中国来的小男孩,但是我听了他的CD后,就决定收他为徒。”

李云迪现在被称为“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成为当今世界主流钢琴演奏家中为数不多、最受推崇的东方钢琴家之一。谈起自己的留学经历,李云迪坦言:“选择留学汉诺威完全是出于老师的考虑,我觉得和阿里老师之间有很多默契,学习钢琴,老师的影响很重要。”“他教了很多,我在他那里应该说学到了很多对音乐的理解,对我帮助非常大。”

李云迪的师姐、来自重庆的钢琴家陈萨也是阿里・瓦迪的中国爱徒。1996年在利兹取得成功后,陈萨获得伦敦乔凯音乐学院的奖学金,进入该校学习并获得了演奏硕士文凭,随后来到德国就读于汉诺威音乐学院,师从阿里・瓦迪教授。

曾经有记者问陈萨为什么在英国拿到学位后还要去德国深造?陈萨的回答几乎与李云迪一样:“主要原因是我找到了阿里・瓦迪先生,我觉得他能帮助我提升综合素质、拓宽发展空间。”“他很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要求我们自己去摸索,拓宽了我的音乐范围,学习内容也从钢琴拓宽到了总谱等。”

“陈萨是我在一个比赛中遇到的,非常有才华,我当时就想如果我有个学生能像陈萨一样就好了。后来她就成了我的学生,也是一种缘分吧。”“老师就像一个好的买家,挑选好的学生,然后想办法把他们的潜力都发掘出来。”阿里・瓦迪就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充满责任心和爱心,他富于想象力,善于给学生启迪。这也是李云迪、陈萨等拥有音乐天赋的中国音乐才俊投奔他门下的真正原因。

“我特别喜欢中国人弹琴的方式。”阿里・瓦迪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学生的喜爱。他认为,中国学生和肖邦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性,比如李云迪和陈萨,他们能很好地跟肖邦的灵魂进行对接,他们演奏时有天生的弹性和音色感,这些都是中国音乐家的特点。而德国音乐家在演奏肖邦作品时总是很困难,因为德国音乐家总是倾向于过于精确化地对待肖邦音乐,所以德国没有出色的肖邦演奏家。“有一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关于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该颁给李云迪还是陈萨曾有过争论,但最终结果是,这两个年轻的中国人同获波罗乃兹最佳演奏大奖。这让我感到格外骄傲。”

中国目前有3600万琴童,人数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但是大多数中国琴童是在家长的严厉督促甚至棍棒的威吓下学弹琴的,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纯粹因为喜爱艺术而学琴的人很少。对于这一现象,国内外教育专家一直持批评态度,阿里・瓦迪的看法却与众不同。他说,弹琴是件苦差事,光靠对艺术的热爱是不够的,还需要压力,这样才有一直弹下去的动力。

“学习音乐的人里,当然有爱好音乐的,但更多的人都是为了获得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没有错,不管动力是什么,只要学生能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艺术道路中,都是好事!”他接着解释,从古到今,不仅在中国是这样,整个世界都是这样。为什么很多出色的音乐家都是犹太人?历史上有段时间几乎所有的小提琴家、钢琴家都是犹太人。这不是因为犹太人人种优秀,而是因为犹太人刻苦。过去有很多犹太人蜗居在欧洲的小城,地位低下,受到社会不公正对待。于是很多犹太人家长就会让孩子去练琴,希望有一天孩子能成为音乐家,光宗耀祖。“中国的孩子有天赋,手又灵巧,父母和社会给予压力更有利于他们成为出色的钢琴家。音乐家的成长需要每日的训练,没有动力,不可能练好。”

音乐家肖邦范文3

1、肖邦是我最崇拜的钢琴作曲家,在他的音乐中,渗透着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对爱情的体验。在19世纪的浪漫派,肖邦就等于钢琴。

2、我参加的一些国外电视节目会让我弹三四遍,我说肯定不可能,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我不可能重复三遍感情。我不可能做到三遍完全一样的情绪投入,太多就苍白了。这种即兴灵动的天然魅力就没有了。

3、大部分伟大的作品都是在忧郁或痛苦中产生的,人对痛苦的体验大于对快乐的体验。有苦才会感觉到甜,这永远是相对的。只有甜的,人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

4、天才也是通过刻苦勤奋得来的,有天分没有刻苦追求,同样不会有任何成绩。

5、音乐本身的功能是放松大家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精神的丰富和成长,胜过一切物质。

6、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柔中带刚的中庸之道,很适合肖邦这种诗意的音乐。不理解肖邦音乐的人可能会觉得比较柔和,但是深入了解肖邦之后,他的音乐其实是非常激昂的。

7、音乐艺术体现和传递着人类的感情,把感情化为音乐符号来进行表达。

8、比赛确实不能代表一个音乐家的成长,比赛是一个过程,演奏练习也是一个过程。要成为什么样的音乐家是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需要自己去奋斗。

9、演奏需要百分之百的集中,分毫的差池都会出现不完美的缺憾。

10、艺术本身就是很个性化的。我不是为了展现我会演奏很多作曲家的作品,我希望把肖邦演绎到最好。人都是有情绪的,但你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

11、艺术就是在忘我的状态中去创作的,但是也要符合现实的情况。在追求的当中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是你全身心的投入,从而影响观众,影响大众。

12、当你成为一个榜样的时候,大家对你的期望更高,大家觉得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我也希望在某些时候是能轻轻松松的。比如能够好好地吃一顿饭,吃自己喜欢的菜;或者什么都不想,只是听听音乐,喝喝茶。

13、人世间不可预料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不管怎样,社会还会照样运行。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成就,在世界万物中都是非常渺小的,所以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14、艺术要做好的话,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太急功近利。

15、我觉得只要有良好的演奏能力,什么时候演出大家都会欢迎。但是这个过程是需要付出和有耐心的,你要舍得投入时间,而且不能去想结果。()音乐家要不断探索不同领域的作品,同时也追寻着对艺术的执着梦想。

16、我还是比较敏感的,否则没有办法去创造音乐艺术的细腻。

音乐家肖邦范文4

作曲家死时可能穷困潦倒,但以作曲家为名的纪念活动却总能赚得盆满钵满。对于整个音乐产业,周年纪念无疑意味着价值连城的商业利润。步入2010,音乐界也从2009年对海顿、亨德尔、普塞尔和门德尔松的纪念中将注意力转移到全新一批作曲家身上,诸如诞辰200周年的舒曼和肖邦。

多如牛毛的音乐会、特许纪念品、电视和广播节目、乐谱拍卖带来的消费狂潮。2010年的肖邦大年中,以环球、EMI和SONY为首的三大唱片公司竞相出版肖邦唱片大套装,将过去发行过的唱片重新整理打包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售。这种循环再生的技俩已经是唱片公司大发“死人财”的最佳途径。

音乐家的周年纪念除了巨大商业价值外,也有音乐猎奇上的广泛意义。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在2006莫扎特纪念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了作曲家全部22部歌剧舞台作品,甚至包括两部未完成的佚作。22场歌剧演出均录影录像,于同年11月出版DVD。上演全套歌剧的做法在历史上少有先例,也为人们系统了解莫扎特歌剧全景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会,因为毕竟莫扎特的近十部歌剧基本已从舞台上绝迹。

肖邦纯钢琴以外的音乐很少能在舞台上听到,诸如他改编自莫扎特歌剧《唐璜》中“让我们手拉手”钢琴和乐队变奏曲、几首乐队随想曲和幻想曲,分别为乐队伴奏和伴奏大提琴主奏而写的两首波罗乃兹舞曲和乐队或钢琴伴奏的19首波兰歌曲。创作后期的肖邦对大提琴情有独钟,不仅写就了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奏,还有若干首大提琴奏鸣曲、E大调大提琴与钢琴二重奏问世。他生前的最后一部编号作品便是创作于1846年的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作品65号。缺乏了大提琴、室内乐和声乐的肖邦不失为纪念年的遗珠之憾,而等过了纪念年我们就更难有机会能够听到这些罕见作品的现场了。

音乐家肖邦范文5

摘要 肖邦音乐作品中所具备和涉及的音乐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美学、声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乐理、和声、曲式、音乐史等学科联系也相当紧密。本文试图在对其音乐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中来探讨其音乐表现的独特的个性化旋律。

关键词:肖邦音乐作品 旋律特点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肖邦是一位以钢琴作品为一生奋斗目标的作曲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只为钢琴而作。其作品的创作特点根据所经历的年代和生活背景,有着与其他作曲家截然不同的风格,蕴涵着丰富的华丽色彩,演奏和演唱的难度也较为复杂化。

肖邦是世界上少有的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与思想都献给艺术的音乐家,他以其独具魅力的音乐,赢得了“钢琴诗人”的美誉。他那时而起伏跌荡,时而平静如水的旋律足迹,成为后人欣赏和追求的不尽的音乐财富。

他的作品只为知音而奏,旋律不同于诗意的舒伯特,更不同于英雄的贝多芬;与舒曼追求幻想世界、李斯特追求驾驭听众的炫技也不尽相同。其作品独特的个性是绝对不会与别人的音乐作品相混淆的标志。

肖邦作品旋律中包含的节奏是丰富多样的。其中较为模式化的音乐题材,如圆舞曲、玛祖卡、波罗涅兹舞曲,体现着一种固定韵律的节奏魅力;而在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这些题材中能够倾听和感受到自由的形式,精巧、灵活、多变的节奏表现。他还独创了一种生动的节奏――“自由速度”,这种弹性节奏的运用,使他的音乐产生了奇特的、诗一般的意境,这也成为了肖邦音乐旋律的重要特性标志。

肖邦创作的很多作品都富有民族性格,玛祖卡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肖邦在华沙时期,时常有机会到农村去游玩,在那里他总是被质朴优美的民间音乐吸引,特别是民间的玛祖卡等舞曲使他着迷。在农村的生活和体会到的感受是他创作玛祖卡的基础。由较快的速度、较强的力度、多变的重音音位组成不规律的玛祖卡,平稳舒缓、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库亚维亚克,以及飞快轻盈、重音多在每两小节中的第二小节末拍上的奥别列克,这三种舞曲的特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肖邦的玛祖卡。在58首玛祖卡舞曲中,展现出这位波兰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肖邦把玛祖卡提升为一种雏形的艺术形式,不管他写过多少玛祖卡舞曲,每一首都颇具独立的艺术个性和旋律的独特色彩,每首里面都有一种诗意盎然的笔触,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一种新颖的东西。这些舞曲中充满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情感的变化异常迅速而且丰富多样,时而悲伤、沉思,瞬时间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激情;时而忧郁、阴沉;时而又绽放光明和欢快的光环。

肖邦的玛祖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比较浓厚的民间旋律风格;另一种则是表达市民阶层,曲调线条非常细腻,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愁善感的市民气息。肖邦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没有间断过玛祖卡的创作。在最早的玛祖卡创作中,肖邦还未能真正把握住民间音乐的精神,整个结构上还不够完整、成熟,鲜明突出的民间风格也相当少见。他早期创作的玛祖卡中较成熟的是第六号和第七号。这些作品是在华沙时期创作的。在这些玛祖卡中,肖邦虽然很少一成不变地采用原来的民间曲调,但是它们的旋律却与民间音乐有着紧密联系。如在第十七号作品的第四首中,舞曲的第一段音乐具有鲜明的异国情调,忧伤而阴郁,内心充满沉重压抑;而中段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具有真正的波兰民间“玛祖卡”的音调。这首乐曲的内容构思无疑是与波兰农村中的犹太人的生活相联系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热爱生活,努力用创作中的美来表现生活的多姿多彩,而看到巴黎上层社会的虚假和奢华使他的内心充满着痛苦和矛盾。所以在作品中又展现出肖邦天性中的自制。

肖邦一生中也有崇拜的偶像――前辈巴赫与莫扎特,他在前辈的创作中汲取了不少的音乐营养,吸取了巴赫的深沉和含蓄,更主要的是吸收了巴赫作品中的精华复调思维;吸收了莫扎特的抒情、高雅、情趣和流畅。

肖邦作品的和声轻盈透明,大胆新颖,具有独特的“如歌”的性质。他喜欢使用利第亚、弗里几亚等中古调式,并常用自然音阶与变化音阶之间的模糊变化,在半音阶和声运用上的创造是李斯特、瓦格纳的先驱;使用各种尖锐的变音,有时不协和音毫无准备地出现,甚至不解决,被认为是印象派的先导;他已较少使用从前那种密集的和弦,手指跨度很大,很自然地包含“十度”音程;他还很喜欢运用不同音型的琶音。肖邦注重调性色彩,调性的变化常起到明暗对比的作用。有时用等音转调或离调至远关系调,还大胆地使用突然转调等方法,他最喜欢的转调起点是在未解决的属七和弦第三转位、特强音上开始,后面紧接着一串串快速的音阶式经过句;也经常通过减七和弦进行转调。他还常常快速地进行一系列的转调,而几乎使听众对此完全没有意识。他不愿意受古典主义条框的束缚;也对立浪漫主义的狂暴和放荡,他借鉴和吸收了古典中的完美和浪漫中激情,既讲究传统的逻辑性的艺术形式,又注重音调与和声上的独创性。

他的音乐注重旋律的歌唱性和装饰性,强调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互相融合,肖邦的作品“库”中不单单具有大型的、华丽的作品,反而,肖邦偏爱更有诗情画意的小型体裁,如钢琴作品中的练习曲、前奏曲、夜曲等等,在作品的结构上遵循着呈示、展开、再现的原则。肖邦的作品是旋律与和声创作结合的完美产物,他是使音乐内容与形式高度平衡的杰出音乐家。

最后,我们可以这样来总结,了解肖邦的音乐是通向钢琴艺术盛殿的桥梁,也是对其民族音乐文化和艺术语言的了解。肖邦的杰出贡献不仅使他成为了19世纪民族乐派的先驱,也成为值得后辈音乐人揣摩的,具有开创性的伟大的音乐家。

参考文献:

音乐家肖邦范文6

关键词:巴黎 浪漫主义 钢琴 创作特征

 

查尔斯·亨利·瓦伦提阿尔肯(1813-1888),法国作曲家、钢琴家、钢琴教育家。阿尔肯从小即显露音乐天份,为天才型儿童。“他六岁进入巴黎音乐院,八岁获得视唱第一名;九岁时,凯鲁比尼曾经赞誉其为同龄孩子中最闪亮的一位;十岁获得钢琴比赛第一名;十二岁获得和声比赛第一名;二十岁获得管风琴比赛第名;十六岁至二十三岁即在音乐学院教授视唱课程”。阿尔肯终生任教于巴黎音乐学院。“阿尔肯在孩童时期即享有声誉,时常受邀在莫丝科瓦公主的宫中演奏”。他的老师钦莫曼对阿尔肯爱护备至,细心教导,并引领阿尔肯进入巴黎文化社交圈。在那里他认识了雨果、乔治桑、李斯特、肖邦、大仲马、小仲马等社会名流。生性孤僻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的肖邦与阿尔肯相处融洽,两人相知相惜。阿尔肯也极为欣赏崇拜肖邦,二人后来成为密友和邻居。时常互换学生并同台演出。1838年,阿尔肯和肖邦合开了一场音乐会,使得阿尔肯名声鹊起。在1844年,阿尔肯举行了两场音乐会,肖邦和李斯特出席,并评论他的演奏“坚实有力,华丽且简洁严谨”。音乐界把他作为当时主流的顶尖钢琴家。他晚年经常在艾拉音乐厅或普雷耶尔音乐厅举行音乐会,曲目广泛,把各时期的作曲家以年代排列,做系列性演奏,并向听众广为传播贝多芬后期及舒伯特的钢琴音乐,“在当时的音乐家疯狂热衷于浪漫乐派渲染夸张的音乐表达的十九世纪后期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

一、创作分期

1.早期(1828—1840)。浪漫主义较之古典主义,更多的强调个人情感抒发和自我个性的张扬。阿尔肯出生于古典主义尾声,成长于浪漫主义风行的年代。巴黎,浪漫之都,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在巴黎的生根发芽有其必然性。良好的氛围使得当时的巴黎成为欧洲艺术和音乐的中心,浪漫主义的根据地,是当时浪漫主义作曲家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其与生俱来的艺术气息抚育着一代又一代大师。肖邦、李斯特、柏辽兹、雨果、罗丹、德拉克罗瓦等都在这里实现着他们的艺术理想,而浪漫主义音乐伟大之处就在于这一时期将钢琴音乐又推向自贝多芬之后的另一个高峰。19世纪的钢琴和莫扎特时代的钢琴与音乐已大不相同了,钢琴制造工艺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已经重新获得新的生命.它被扩大并改进了机械装置.使得它能在任何力度水平发出结实而丰满的声音。能在各方面满足对表情和技巧的要求,到这一时期,钢琴已成为浪漫主义乐器之王。阿尔肯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顺理成章地成长为重要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

2.中期(1844—1861)。经过了早期的学习与融合后,阿尔肯的钢琴音乐创作逐渐加入了即兴曲、诙谐曲、幻想曲、舞曲、练习曲、奏呜曲、赋格、前奏曲、触技曲、协奏曲等各类音乐体裁与形式。除了钢琴作品.他还创作了少量的歌曲,管弦乐作品和室内乐。他的交响曲,管弦乐作品和室内乐几乎都与钢琴有关。

3.晚期(1862—1873)。这一时期开始偏向可以在管风琴上演奏的踏板钢琴音乐创作,在规模上也逐渐扩大。例如作品编号39:虽名为练习曲,其难度和长度超出练习曲的范畴。这一时期的作品共分为两册。上册有七首作品。前三首分别为个性不同的单一练习曲,后四首则为标名《交响曲》的四个乐章。这是用钢琴弹奏的交响曲,阿尔肯期望能在钢琴上演奏出整个管弦乐队的华丽音响。

二、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