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1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2
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与对策
[创设情景](故事导入)一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了。……导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小结并提出学习任务)几位同学猜得很对,是由于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所致。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把你知道的归纳一下,填写在学案上。
[问题导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播放录像]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灭火器、“干冰”的用途。
[创设问题]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如何验证?
通过此实验,你还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连有导管、橡皮管和弹簧夹)并把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打开弹簧夹。
[问题情景]我们同学每天都喝饮料,你对瓶子上的说明有哪些发现或有哪些疑问吗?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按照课本p43图2-2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布置任务]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你能说出奇妙的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家庭实验]自制汽水: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交流讨论]
[思考、填写]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提问、讨论、解答]
[分析信息]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又一条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用自带的碱面和醋完成实验、得出性质]
[观察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交流讨论、总结]
[家庭实验]
有的学生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会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学生可能知道舞台烟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关性质可能有些难度。
学生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解释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瓶子标签上写的是碳酸水,为什么不写二氧化碳饮料?
对学生来说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酸”这一知识点是陌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饮料中滴紫色石蕊试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应性质。
该实验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
课后反思: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3
关键词:形成性探究 验证性探究 创造性探究
一、形成性探究
形成性探究是给出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内容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例1:已知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请根据下表要求完成相关实验内容。
小结:
1.通常情况下(为什么?)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这些属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由实验3可得),并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由实验4、实验7可得)这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分解更快(由实验5、实验8可得)。
问题讨论:可能有人认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应该属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你怎么把它划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跟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碳酸,所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这个性质,即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故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验证性探究
验证性探究是在形成性探究的基础上,运用探究性实验对形成性探究获得的结论进行验证、并运用形成性探究获得的结论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使形成性探究获得的结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的过程。
例2:由例1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分解更快。现取五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紫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醋酸喷花),第二朵纸花喷上水(清水浇花),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气吞小花),第四朵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水气润花),第五朵花先喷上水,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一会儿以后,小心烘烤(热风吹花),请根据下表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通过验证性探究,使学生形成性探究中所获得的结论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三、创造性探究
创造性探究中,结论是已知的或假设的。探究的目的是要通过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操作步骤、实施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获得实验结论,最后将获得的结论与已知的结论或假设的结论进行比较、反思,从而作出科学的判断。
例3:由例1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分解更快。请设计探究性实验加以论证。实验分析:
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如果让二氧化碳和水在密闭容器中充分混合,可发生两种情况,一是体积不变,则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二是压强不变,则体积减小。例如,例1中的实验3。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反应容器的体积不变,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则容器内外就产生了压强差。
当我们用集气瓶收集满二氧化碳,再倒入1/3集气瓶的蒸馏水,并立即用毛玻璃片盖好,充分振荡后,集气瓶内外就会产生压强差,由于集气瓶不象矿泉水瓶那样会变形被压扁,所以体积不变;但当毛玻璃片对集气瓶内的压力大于毛玻璃片和集气瓶内溶液重量总和时,我们将集气瓶悬在空中倒置,则毛玻璃片应该不会掉下来(探究性实验的其他过程略)。
当我们用试管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并将其倒扣在蒸馏水中,过一会儿,试管内的水面就会上升(探究性实验的其他过程略)。
当然,只要我们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认真动脑思考,一定还能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案。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当上述集气瓶和试管内的二氧化碳与水充分反应后,取其溶液,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实验探究的其他过程略)。
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分解更快
将2所得溶液加热(实验探究的其他过程略)。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4
第4节
二氧化碳
课题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课型
实验探究型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是氧气之后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没有科学的认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得知与氧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气体,又因为学生在学习氧气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易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例如,当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课准备从小魔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实验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任务:(1)石蕊变色,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2)分别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和鼓入空气(3)灯火实验。在学习中运用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合作、探究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制法及用途之后,又一次具体研究另一种物质的性质、制法及用途。它使学生初步了解某一种物质,必须从物质的性质、制法及用途开始,通过对氧气、二氧化碳这两种物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为以后学习其他物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关于二氧化碳,学生早在七年级上第0章就有所耳闻,学生已经知道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过学生需要回忆起那个知识点。
教学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知道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3、体验在实验中学习和边学习边实践的学习方式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分组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试管若干、紫色石蕊试液、二氧化碳气体若干瓶、
干燥的紫色(用紫色石蕊染成)小花若干、一小喷壶、大烧杯、蜡烛若干
学生分组实验:吸管若干、试管若干,一个洗耳球,石蕊试液、酒精灯、试管架、二氧化碳气体若干瓶
重难点
教学重点:1.知道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利用这一性质检验二氧化碳。
教学难点:体验在实验中边学习边实践的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魔术引入课题
教师表演小魔术:将紫色石蕊试液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学生观看魔术表演,并思索魔术的谜底。
为什么紫色的液体倒入另一个试管里就变成红色?
魔术表演为本节教学作好情境铺垫,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
提问:大家想学这个魔术吗?想做这个魔术吗?
积极回应,表示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魔术(本课内容)的兴趣。
引入二氧化碳并进行化学性质实验。
强调学做魔术必须先懂得这个魔术的道具和原理。并告知学生空试管中有二氧化碳,紫色液体是一种会变色的指示剂,遇到某些物质会变色。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流程把这个魔术(实验)做一遍。
根据老师给出的器材
1.学生二人一组
2.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学生自己实验,亲自体验实验的神奇,能更好的延续学习的兴趣,并为接下来的探究埋下伏笔。
探究紫色石蕊变色的原因,建立假设。
魔术成功后,也要了解魔术背后的秘密(即原理)。请大家猜想: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剂变成红色了呢?
学生猜想的同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得出三种猜想。
学生思考,按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并猜想:
可能涉及以下三种情况:
a.是水使石蕊试液变色。(需提示)
b.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色。(易提出)
c.是生成新的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需提示)
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大胆进行猜测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扩宽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探究紫色石蕊变色的原因,设计实验。
讲解: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如下器材:
1、干燥的紫色(用紫色石蕊染成)小花若干
2、一小喷壶
3、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请大家根据器材再次进行讨论,设计实验验证上面的三种猜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单次实验不能解决,可以设计多次实验验证。
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肯定正确的实验方案
该实验可分为三组对照的小实验来完成,
a.第一组实验:用小喷壶向一紫色小花喷水,用干燥紫色小花对照,观察现象。
b.第二组实验:把一干燥紫色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用干燥紫色小花对照,观察现象。
c。第三组实验:用小喷壶向紫色小花喷水,把湿润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用干燥紫色小花对照,观察现象。
小组根据三种情况结合所给实验器材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回答。
学生倾听,并对三组对照实验的设置进一步熟悉。
针对上述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相对容易,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能说出,可能不是很有条理,经过整理,使学生对该探究更加熟悉。教材上的实验不能直观的证明是二氧化碳还是碳酸使紫色石蕊变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也是学生经常出错的难点,设计此对照实验,以学生的实践强化知识难点,而且也使学生亲历探究全过程,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紫色石蕊变色的原因,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分别让三个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实验,并针对实验现象提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强调结论:水或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成红色,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使小花变色了。
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水或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成红色,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使小花变色了。
学生上台演示比教师演示效果好,更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心态,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强调,澄清相近概念,便于知识归纳。
深化结论。
补充讲解: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并板书:二氧化碳+水碳酸
学生倾听并笔记。
具体化学反应暂不作要求,不宜过多解释。
碳酸的不稳定性。
接下来请大家对刚才实验变成的红色溶液进行加热并观察现象。
教师补充: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碳酸 二氧化碳+水
1、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变红的液体又逐渐变回原来的紫色。
2、学生倾听并笔记。
对碳酸的不稳定性做一个及时的讲解,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帮助会很大。
验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并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分别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和鼓入空气
1、实验器材:两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一个洗耳球,两根饮料吸管
2、让学生自主实验:向澄清石灰水的两支试管中吹气和鼓入空气并观察实验现象。
3、完成实验后,回答:从这个实验现象中,你得出什么结论呢?
4、肯定学生回答并补充讲解:白色固体是碳酸钙,很难溶于水中,这一反应经常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并板书: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1、学生两人一组。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
3、学生能回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所以,出现了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4、学生倾听并笔记。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学生早在上学期就已经接触并且比较熟悉,但它又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鉴于该实验操作较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实验现象和原因也可以让学生表述,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的描述规范化,准确简洁化。这样学生对该性质记忆会比较深刻。
解释溶洞的形成。
再往变浑浊的液体中吹气,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教师补充讲解并板书:
碳酸钙+水+二氧化碳碳酸氢钙
碳酸氢钙可溶于水,由此解释溶洞的成因。教材小资料及图片展示。
观察现象,浑浊消失,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倾听并笔记。
学生观看溶洞图片,对溶洞形成进一步理解。
后续实验能更好的解释溶洞的形成,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知识:北方人在冬天时习惯把蔬菜、粮食储藏在地窖里,但在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之前必须进行灯火实验。
播放灯火实验FLASH
问:为什么一个久未开启的地窖不能直接进入?而灯火实验为什么可以告诉人们是否可以进入?
学生观看FLASH,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上一课时,学生已经得知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并且在氧气的学习中得知,氧气能支持燃烧。因此,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较容易得出答案。
教师演示如图实验请同学们猜测结果:蜡烛自下而上熄灭,验证了同学们的回答。
教师补充解释: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课件展示灭火图片
猜测实验现象,并仔细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倾听并笔记。
巩固新知
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课件展示大自然界图片,引出二氧化碳能参与植物提供光合作用的性质。
学生观看课件倾听并笔记。
学生早就了解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起温故知新目的。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作业
1.随堂练习
2.作业本
3.上网查阅“温室效应”的影响。
1和2作业目的是巩固基础,适当涉及重难点;3作业目的联系实际,扩展学生知识面,让科学走进生活,生活中学习科学。
板书: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水碳酸
碳酸 二氧化碳+水
2、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检验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二氧化碳碳酸氢钙
3、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5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一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生成什么新物质?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观察、思考。
描述现象:1.无
变化思考。
2.剧烈燃烧、发白光
回答:木炭与氧气反应是有条件原。
3.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设疑
初步学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记笔记巩固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进行环保教育。
【板书】2.硫+氧气二氧化硫记笔记
【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在燃烧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
生成的物质叫五氧化二磷。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请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颜色、形态。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观察并描述现象
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回答:白色、固体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叙述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板书】3.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记笔记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实验现象:剧
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记笔记
【投影】课堂练(见附2)做练习强化训练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
(更剧烈)(活泼)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生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真情为,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及时复习科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做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极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变成无色液体(D)在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附2:课堂练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A)氧化铁(B)三氧化二铁(C)四氧化三铁(D)氧化亚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A)硫粉(B)铁丝(C)木炭(D)镁带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
7.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8.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A)碳(B)硫(C)蜡烛(D)磷
9.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C3.C4.C5.A6.B7.B8.D9.略
附4: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难溶于水(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磷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
(A)发红光(B)发出明亮,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蓝紫色火焰(C)火星四射
(D)产生大量白烟(E)发出淡蓝色火焰(F)发白光
3.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可燃性(B)能支持燃烧(C)不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小
4.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6
九年级化学导学提纲(第 课时)
第十单元课题一(1—4)
编制人:__
学习目标:
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2、学会设计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学习重、难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课前导学
1 、 氢氧化钠(NaOH)
(1)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_________溶解性__________溶解时________
(2) 腐蚀性:有强烈的腐蚀性,俗名_____ _____ ______若不慎将碱液粘在皮肤上,应先用-_______冲洗,再涂上______溶液
(3) 潮解: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时,易吸收_____,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氢氧化钠可作为某些气体的______
(4) 用途:做化工原料,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业。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油脂发生反应,在生活中用来除去_____
2 、 氢氧化钙[Ca(OH)2]
(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________,溶解性:______腐蚀性_____
(2)制法:由生石灰与水化合制得,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同时放出大量热
(3)俗名:______或________
(4)用途:做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等。
学习过程:
一、常见的碱
演示实验:
[实验10—6]
实验
观察氢氧化钠的色、态
将氢氧化钠放于表面皿上
将氢氧化钠溶于试管中
现象
分析
[实验10—7]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生石灰,加少量水,观察现象
现象
方程式
二、碱的化学性质
[活动与探究]:课本第55页,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填写表格:
(1)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的反应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溶液都能使_____色石蕊试液变_____,使_____色酚酞试液变________
(2)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1]
回忆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演示实验:
在烧瓶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烧瓶用带导管(导管一端事先已绑好一个气球)的胶塞塞紧。当拔开胶寒迅速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塞紧振荡,
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书写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分别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1)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透明溶液,分别是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要鉴别它们最好选( )
A 食盐 B蒸馏水 C蔗糖 D石蕊试液
(2)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 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画的。
实 验
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CO2气体,观察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观察
现象
化学方程式
(3)填表:
(4)实验设计:
1、我们是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H2O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H2CO3
2、CO2与Ca(OH)2溶[文秘站:]液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3、
方案一: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倒入NaOH,盖上瓶盖,振荡。现象
方案二:在一个瓶子里收集一瓶CO2,迅速倒入NaOH,然后用一个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