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城镇交通;综合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洪梅镇处于广深港经济发展带,目前由于镇区偏离广深高速、广深公路等区域交通走廊,与西南片区各镇相比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交通成为阻碍洪梅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梅镇镇内交通存在过境交通与生活通功能混杂、与周边镇区交通衔接不足、镇域内部路网的系统性较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城镇的对外联系和自身的良性发展。

因此,随着洪梅镇周边区域性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洪梅镇与区域高快速路的衔接处理问题以及镇区道路网格局的合理完善,都是镇区近期交通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事项。

2、洪梅镇交通发展现状

2.1洪梅镇交通区位分析

陆路方面:北距广州35公里,南距深圳特区80公里,东距莞城22公里,镇中心距广深高速公路1公里,107国道6公里,有望洪公路与北部的广深高速和107国道相联接、望沙公路与南部沙田镇相通、道洪路与西侧的道镇接通。

水运方面:洪梅镇河流属东江南支流水系,洪屋涡水道、北海水道和太阳洲西海水道等多条东江南支流的干流水道,可通航1000~5000吨船舶,直达伶仃洋和东江各港口,由北向南在镇区腹地贯过;区南有立沙港,水路北距广州65公里,南距香港82公里,蛇口港75公里,西距澳门86公里,与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水系相通,可达香港、澳门及华南沿海诸港。

2.2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1.公交建设概述

公交线路与车辆配置:洪梅镇现状镇内公交以及毗邻镇、毗邻市公交共有7条线路,镇内公交现有运营车辆12台。

公交线网:洪梅镇内主要公交道路有洪梅大道、望沙路等南北向城镇主干路,以及部分东西向道路,与镇外公交各线路的走廊一致,不同线路间客流竞争严重。

中途停靠站:镇外公交线路与镇内公交线路共用停靠站,镇内已建成公交站点数量为:站亭31个,站牌1个,其湾式候车亭为18个,一般站间距离300-500米,但公交车也可随意停靠。

2.公交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本次居民出行调查设置了调查对象对洪梅镇公交发展建议的提问,间接反映了居民对洪梅镇公交发展现状的看法,问题主要集中在提高车辆的服务水平、增加公交线路和提高发车频率以及增开夜班车上,共占总建议的80%如表1所示。

表1洪梅镇公交发展建议调查结果

2.3道路建设现状分析

城镇对外道路网。洪梅镇由于受河道限制,镇区呈带状分布,对外通道走廊有限,因此道路结构已基本确定,主干路网基本形成。现状对外道路南北向有望沙路和洪梅大道,东西向有西部干道和厚洪路。

城镇内部道路网。近些年,洪梅镇全面完善镇内道路交通系统,大力推进镇际、村际联网路的建设,完成了洪梅大道、洪金路等镇际联网路的升级改造建设,建成了黎涌路、桥东路等一批村际联网路,道路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镇、村公路基本联网,形成“四横”和“三纵”的主干道路网格局。

从洪梅镇自身角度来看,由于洪梅镇现状城镇空间开发有限,因此整个镇域的现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网现状线网密度基本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要求的小城市干路网密度要达到3.0-4.0 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网密度要达3.0~5.0 公里/平方公里要求,分别为3.42、0.87、3.87公里/平方公里。

2.4 静态交通发展现状

洪梅镇由于机动车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停车设施以建筑物配建和路内停车为主,部分村庄统一开辟空间作为公共停车场。其中,路内停车主要集中在洪梅镇中心区主要路段,包括桥东路、建设路、商业街、环萦路和中心路上,共划分停车泊位220个。

本次开展的居民出行问卷调查中对洪梅镇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停车情况进行了问询,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洪梅镇停车带有明显的村落发展特征,居住地点停车以自家庭院和路内停车为主,占到了近50%左右,而工作地点停车以单位配建停车为主。

表2 小汽车用户居住地点停车情况调查结果

表3 小汽车用户工作地点停车情况

根据调查中对洪梅镇停车存在问题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洪梅镇现状停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乱停车现象严重以及缺少路外公共停车场,其次是路内停车位不足和建筑物配建停车位不足的情况。

表4洪梅镇停车存在问题调查结果

2.5对外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洪梅镇汽车客运站位于洪梅镇中心区的迎宾路,是按照国家交通部二级车站标准建设的综合型车站,于2008年交付使用。洪梅汽车站占地总面积44.2亩如表2-13所示,建筑总面积17270.6平方米(其中停车场面积2360平方米,售票厅面积224平方米,候车厅面积961.66平方米,商业及办公用途面积7260平方米)。建成后的洪梅汽车客运站有站前广场、停车场、站务用房及生产辅助设施等,集公交客运、长途客运、旅游客运、快速货运、汽车修理及仓储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拥有司乘及服务人员200余人,共设有大车位76个,小车位120个,进出车辆150辆次/日,日发送旅客5000人次。

洪梅镇汽车客运站既担负着洪梅通往东莞市区及镇内公交班车的运营,又担负着洪梅至广州、深圳以及其它几十条长途班线的旅客运送任务,是洪梅旅客出行、中转、集散的中心之一。

3、洪梅镇交通发展存在问题

3.1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相互干扰

洪梅镇是沿着对外交通通道发展起来的,过境道路同时肩负城镇主要交通干道的功能,随着城镇规模变大,内外交通的干扰日益严重。例如洪梅大道、望沙路是镇内南北向主要道路,穿越中心镇区,过境性大流量交通影响到镇区的空间结构完整性以及镇内居民的日常生活。

3.2与周边镇区交通衔接不足

目前洪梅镇内并无直接高速出入口主要通过洪梅大道、望沙路与广深高速连接,通过西部干道与麻涌、道连接,但与沙田等南部城镇无直接道路联系。

3.3镇域内部路网的系统性较差

镇域主干路网尚不完善,多断头路、瓶颈路,通行能力有限。道路断面设计普通化,与河堤、水系等特色资源结合不够。

3.4交通安全隐患多

洪梅镇城镇规模较小,用地混合度较高,而道路的横断面形式较单一,人车混行,造成了小城镇交通事故日趋增长。

3.5交通意识淡薄

交通在发展,可是城镇居民的交通观念却仍停留在旧有的层面,交通意识淡薄,造成了交通管制的困难和交通事故的频发性。

3.6交通结构不合理

目前,由于不受外部干扰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受外部干扰的地面常规公共汽车仍是公共客运交通的主要承担者,而洪梅镇现阶段公交服务的滞后,使公共交通对客流的吸引力下降。

4、洪梅镇综合交通发展建议

应对洪梅镇现阶段所面临的交通问题,结合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实现洪梅镇交通发展战略任务,确定洪梅镇交通发展总体目标为:依托望洪枢纽建成东莞市西北门户枢纽,构筑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作的现代化一体化的绿色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洪梅镇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和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抓住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重视发展公共交通,依托轨道站开发公交综合枢纽,合理控制公交场站规模,加强场站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实行扶持政策,引导公交走向规模化、正规化,全面提高公交对个体交通的竞争力。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满足不同层次和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顺畅换乘。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 发展趋势 城镇 体育消费

一、前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人们在积极创造财富的同时余暇时间也相应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着简单的物质化标准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化、内涵化、愉悦化方向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体育在人们心目中已不再仅仅意味着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及跑步、广播操等大众体育锻炼项目,而更多地是对高品味、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有效方式,是体现生命价值、享受生活快乐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敢于接受和应付各种生命挑战的象征。这就对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能够被“消费”的体育,才是真正被大众所需要和接受的体育。

二、我国城市体育消费的概况

1.体育消费的概念。所谓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及其家庭,社会的消费支出。体育消费包括狭义的体育消费和广义的体育消费,狭义体育消费是指那些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广义体育消费包括一切与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及其家庭、社会的消费行为,是作为社会一般消费者及其家庭通过支出货币所得到的各种体育效用,即各种体育的(包括物质的、劳务的、精神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体育消费的增长促进了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反之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推动了体育消费的增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经济的繁荣促进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健康的话题为人们所关注,空闲时间进行适当的运动也为人们所接受,体育运动可以说无处不在,在家进行运动健身也是一种时尚。我国有6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有相当多的人从农村到城市中去,小区将成为这部分人新的生活环境。小区的建设也将会成为我国经济消费主要部分,而小区的体育设施场所是不可缺少,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小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也是我国体育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场馆设施的建设带来的体育消费。经济的发展,直接给人们带来的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冲击,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节假日或其他空闲时间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西方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我国的体育健身服务行业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在城市中的健身场所也越来越多,像健身房、旱冰场、网球场、羽毛球球场等等这些都为爱好休闲体育的人们提供了场所。体育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直接作用面对的是场馆设施的建设。这些对体育消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直接参与体育运动所必须的消费。观看比赛,到休闲健身场馆的体育消费(包括培训指导陪练等)体育旅游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观,到现场去观看比赛或者通过电视录像、网络去观看比赛已经成为一部分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周末到一些体育场馆去,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能更好的体会休闲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可以说体育场馆的气氛比较好,更让人能充分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这是人们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与体育运动,自身所必备的简单的体育用品(如运动服装、鞋、球等)参与体育运动,需要体育用品与之相匹配。在学校中你可以看到打篮球的学生几乎没有不穿运动服的,运动服装的设计就是为体育运动做准备,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运动能力。现在市场上的体育品牌的运动系列很多,如国产李宁、康威、安踏、特步等等,国外的知名品牌也非常很多,如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随着参与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体育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不光是服装鞋类这些,还有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球拍、球、护腕、护膝、运动包,以及一些碟片等等这些都是体育用品的部分。它也是体育消费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对全民健身的影响

1.体育健身器材进入家庭使得家庭体育的到了一定的发展,也活跃了社会体育市场。家庭体育的开展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庭体育的开展在社会上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加入到这个潮流中来,参与家庭体育健身运动,所以说体育健身器材进入家庭,不但推动了体育市场的消费,也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运动规律、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体育市场体系也逐步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它也会推动体育消费的增长,活跃繁荣体育市场。休闲体育事业在我国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也开阔了我国的体育市场,休闲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体育环境(场馆、器材、体育氛围等),从而达到休闲娱乐健身的目的,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全民健身运动添砖加瓦,为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人们直接参与体育消费的方式是就是购买体育用品、观看体育比赛,到休闲健身的体育休闲场所去。现代的体育用品,品牌众多引导世界潮流,对爱好体育运动的人具有十足的诱惑力。近几年运动服装风靡全球,在我国运动服装的产销也相当的快,上海、天津等地的高档运动服装已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育市场的繁荣,对体育消费产生有利的影响,也为体育运动人群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为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增添了活力,为参与健身运动的人群带来了活力。体育对人的诱惑力无处不在,精彩的表演,让喜欢体育的人不愿意错过,观看体育比赛购买体育杂志,也是人们休闲消遣的一种方式,无论通过杂志、电视、还是网络、录相或者到现场去看比赛。现在的周末通过电视转播可以看到意甲、英超、法甲等足球联赛,通过电视还可以看到NBA、拳击比赛等等。现在是信息时代,体育媒体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体育知识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人们认识体育,参与体育运动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帮助。

四、促进体育消费的出路

1.观念上的转变是重中之重。在这个由消费所推动的时代里,需要中国体育管理机构从过去以运动会为周期,片面追求成绩的“应试体育”的观念误区解放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动体育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与引导人们进入健康活力的体育健身健美娱乐文化消费活动中去。

对于体育投入的选择面也应该更加趋向理性化与效益化。体育的真正财源在市场,体育的巨大市场潜力告诉我们,体育是组成完整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体育行业”、“体育消费”成为全社会惯以使用的概念,让体育经济成为经济学家们十分关照的领域,让体育及其产业,与家庭消费、生活方式沟通起来,让人们到体育市场消费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2.进一步进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里,大众体育要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确实的遵从市场规律行事,应当建立政企分离的管理机制,政府不直接参与体育产业部门的具体事物,不按事业机构来管理体育产业,消除上级主管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干预体育产业部门日常事物的状况。使中国的体育产业真正独立的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早日的腾飞起来。

3.体育资源的重新再分配。体育产业里的资源一般指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指能够保证该项运动正常进行的场馆设施和相关器材;软件则是指能够推动和指导该项运动告诉发展与推广的专门人材。场馆与设施的建设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投资,其间只须符合两个观点:第一,必须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第二,要将建设好的场馆与设备切实的投入市场经济流通体系中去,由工商部门进行管理,依靠税务部门得到利润回报。专门人材的分配要打破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有体制,把原本高密度集中起来运动员教练员等重新发送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角落,让他(她)们作为中国体育的先锋,把健康激情活力的体育之美,传播到这个消费时代的每一块地方,生生不息。

五、结束语

体育消费的增长,客观上反映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作为一个产业,它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离不开的,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是现代生活的一种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体育消费的快速增加,加速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全民健身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口号,全民健身的实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它的实施将推动我国体育消费的增加,为体育时常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连桂红:中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与CIS战略[J].体育文史,2000(1):24-25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3

>> 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浅论我国小城镇发展 浅析我国小城镇发展 我国小城镇发展研究综述 小城镇流动人口的包容性管理研究 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 浅谈构建我国小城镇体育管理的基本框架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考察与理论探析 金融支持我国小城镇发展的若干建议 大数据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分析 慢城运动:我国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国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包容性增长的影响 “新常态”下我国城市体育包容性发展路径的研究 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探讨 探析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 三十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法规发展历程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小城镇发展战略构想 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乡村发展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2-04.

[5] 杜世全,盛治进. 小城镇体育在中国的基本进程[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2):17-19.

[6] 王本兵.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7] 吕小黎,秦小平,王健. 对我国小城镇体育管理的理论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28-30.

[8] 高传胜. 论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核[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2-39.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4

摘 要 以小城镇体育在中国的基本进程为主线,概述了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客观必然性;描述了中国小城镇体育的发展现状,并从理性的角度展望小城镇体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历史与现实因素的结合,决定了发展中国的小城镇体育必须做到:依托政府、保证硬件、优化软件、角色定位、确立重点、贵在普及和市场导向。

关键词 小城镇体育 基本进程 中国

一、前言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我国在进行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和过渡性作用。小城镇体育则作为小城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方面国家给予了高度关注。

二、小城镇体育概述

(一)含义

小城镇体育是连接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的纽带,小城镇体育是指在小城镇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以社区内外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就地、就近开展区域性区中体育。“小城镇体育集乡镇社区体育、农村区域体育和民间体育于一身,体现了农村或比农村高一层次的各种活动。它不同于城市体育又区别于传统的农村体育,共同构成我国群众体育的三元结构”。

(二)分类

我国小城镇体育的发展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型:旅游体育型、企业体育型、社区体育型、学区体育型、家庭体育型等。

(三)特点

同国外小城镇体育相比,我国的小城镇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如下特点:

1.小城镇体育具有农村小城镇化的特色,过渡性特点较为突出;

2.小城镇体育的理论研究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进程有一定差距;

3.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地域差距显著;

4.小城镇体育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5.小城镇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较差;

6.小城镇体育与农村体育的互动增强。

三、我国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一)小城镇体育是我国小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结构转型阶段的客观要求

小城镇是由农村中比农村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组成,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先富”人口为主体所组成。

(二)建设体育物质和贵发文化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使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小城镇的建立,使其成为农村社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社会活动的中心,为小城镇居民提供健康的健身娱乐场所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城镇体育的场地设施、管理模式和人才等基础性物质就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体育物质和规范文化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和教育等协调发展,对推动我国农村体育现代化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参与主体的必要性

社会是由人组成,人的素质提高则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针对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加强小城镇居民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强对体育锻炼价值取向和健身方法的宣传;加强体育认知文化方面的建设等,将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是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必要动因

农村体育的发展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巨大差异,但农村体育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确立以小城镇体育带动农村体育全面发展的战略,为农村体育的发展确立了新的道路和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体育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

四、我国小城镇体育发展的现状

(一)体育硬件设施现状

我国小城镇体育设施总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体育场馆非但数量少,而且开放率低,主要集中在城市,全部向居民开放的不到总数的1/3。小城镇社区的体育设施更是数量有限,功能单一。目前的小城镇体育配套设施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难以满足小城镇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二)体育人口现状

小城镇体育人口数量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且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的局面。在年龄结构方面,小城镇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基本特征。

(三)小城镇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现状

小城镇体育组织管理机构是群众体育的主要推动者,是群体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有效保障部门。从组织结构来看,多层次的体育组织尚未建立,无法分层开展工作。一般是由乡镇副职主抓体育工作,它的行政管理色彩较浓,组织形式不够多样。城镇体育组织的这种单向管理模式缺乏主动因素,管理过程缺少配套网络,组织系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坚强、务实的乡镇体育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体育干部是搞好小城镇体育的关键。

五、对策

(一)依托政府

依靠政府的体制和经费保障,确立小城镇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政策和制度体系。

(二)保证硬件

采用多种途径改善小城镇体育健身设施、设备和场所。

(三)优化软件

完善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建立以小城镇体育组织、社会团体为主体的群众健身指导和服务体系。

(四)角色定位

县、镇(乡)二级政府应理顺县、镇(乡)二级事权、财权,做到责任明确。

(五)确立重点

确立小城镇体育的管理模式,发挥中心城镇体育的重要作用。

(六)贵在普及

扩大小城镇体育的普及率和覆盖面。

(七)市场导向

发展小城镇体育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凤新.我国小城镇体育发展战略研究[N].中国体育报.2001.12:13.

[2] 黄爱峰.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之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23.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5

摘 要 城镇化已成为社会进程中的主流,可拉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陵区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地矛盾等

>> 重庆市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及对策探讨 六枝特区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遮谈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迁安市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问题及对策 涪陵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对策 东胜区推进城镇化建设转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城镇规划问题探讨 大兴区城镇化面临的矛盾及有效化解途径探讨 沈阳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新型城镇化发展保障措施 探讨小城镇及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利问题 玉林市城镇化跨越式发展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 城镇化进程中“半城镇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发展问题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制约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甘肃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雷增,毛义宏.高陵全力打造渭北工业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区先导区示范区[N].西安日报,2014-7-1(001).

[6] 高陵.推进城镇化建设3年内将建32个农村新型社区[EB/OL]. http:///2013-03/25/c_115152251.htm,2013-03-25.

[7] 到2020年高陵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将达75%[EB/OL]. http:///content/2013-04/02/content_8864885.htm,2013-04-02.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一论述为我国城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迈进的第一环节,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前,要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

之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经营自,并拥有了对自己劳动力的支配权。再加之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积累的增加,因此,出现了农村生产要素流动和重组的新趋势。尤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历史性的转移:一是就地向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转移,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许多农民走上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途径;二是向小城镇转移和集聚,务工经商,安家落户,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撤乡建镇”的浪潮,促进了小城镇的较快发展;三是向大中城市转移,形成了“民工潮”,促进了大中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9万多个建制镇,2.6万多个集镇。按照规模和财力,小城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2000多个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第二个层次是1.9万个一般建制镇;第三个层次是2.6万多个集镇。目前,已经明确显示出来规模较大、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带动比较明显、城镇功能比较强的小城镇主要有2000多个城关镇和2000个一般建制镇,总计大约4000个,成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通过重点建设城关镇和强镇,到2010年可发展成为以下三种规模的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县,以城关镇和强镇为依托,发展为1个30万人左右的中等城市和1~2个5万-10万人的小城镇;人口在50万~100万的中等县,发展为1个20万~30万人的中等城市和1~2个5万~10万人的小城镇;50万人以下的小县发展为1个20万人的小城市。

二、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影响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从而严重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而且还会影响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而影响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小城镇发展档次低,规模小,功能布局不够合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城镇建设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速度极快。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盲目铺摊子、一哄而起的现象。一些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乡乡建镇的“天女散花”的局面。每个小城镇各自进行“五区”规划(农田保护区、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各自进行交通、电力、教育、供排水、娱乐、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占耕地多,浪费严重。遍地开花,投资分散,造成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小城镇规模小。根据国内外有关小城镇规模的研究,一个城镇的人口规模至少达到3万人左右,才可以比较经济地配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而我国的小城镇大部分达不到这一规模,由于城镇规模偏小,小城镇内部分区不明确,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离散性特征。多数小城镇规划的基础设施布局分散,配套程度不高。城镇功能不全,二、三产业不发达,“人气”不旺,大多是有城无市。

(二)职能结构趋同,产业层次低,支撑能力不强

我国多数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结构趋同问题明显,不仅大结构趋同,各个城镇都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小结构也趋同,工业门类齐全,从重工业到轻工业,样样都有,多数镇是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乱,或者同一行业几厂并存。其中,第二产业多是粮油加工、建材等技术含量低的产业,且规模较小,竞争力弱。部分小城镇仅靠一个农贸市场、交通要道或镇政府驻地等优势起家,忽视产业依托,没有形成围绕市场发展的配套加工业,当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集散功能将难以持久。由于一些小城镇二、三产业比例偏低,承载能力小,转移农村劳动力能力不强,削弱了通过小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能力。

三、推进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区域实际,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

科学规划是保证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提高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为指导,也只会是布局凌乱而无章法,品位低下而不美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规划修编工作。一要突出其特色:如城市功能相对简单,在布局上就应当明确地划分出城市功能区,以形成小城镇布局的简明风格。特别是抓好风貌规划的编制,突出当地风貌特色。二要立足现状、面向未来、发挥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坚持突出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资源共享的原则。三要根据市、区总体规划和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依据,重在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体现高起点、高标准。

(二)选准、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小城镇经济

小城镇要摆脱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引起的低水平恶性竞争,必须走特色道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为小城镇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选择、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必须立足小城镇现有的资源、交通、工农业状况、市场现状,以发挥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为出发点,进行准确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在本地人才、资源、资金、财税调控权限范围内,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加速其聚集壮大与发展,加速建立各具特色、蓬勃兴旺的小城镇体系。在引进产业时切实解决好安全、环保及就业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多元投资。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难点和关键,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思路,充分利用级差地租,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转让和出租。筹措建设资金。(2)加大改革力度,将准经营性和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并出售冠名权、广告权等小城镇的无形资产,实现以业筹资。(3)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或参与建设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如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医院、学校等。(4)加快小城镇公用事业和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培育公用事业融资市场,加大证券、资本市场融资力度,最广泛地吸引社会资金。(5)鼓励以小城镇某项基础设施为基础成立公司,负责筹措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项目承包,并对建成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收费。同时,还要积极探索BOT等项目融资方式,广泛吸引外商、外资到小城镇投资建设,以逐步形成“市场主导、多方投资”的新格局。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小城镇绿色经济

随着小城镇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类经济的发展,未来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生活人口需要转移到小城镇集聚,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其一,在确立不同时期经济、人口发展规模和生产、生活方式调控及资源节约策略的基础上,应做好产业、人居和道路、排污管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固废集散的空间合理布局。其二,在新老企业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于新企业,要从污染源头控制入手,把污染控制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把污染制止在生产过程前或减少最后污染物的排放。对于老企业,进行必要的工艺改进和设备改造,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并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和着力于小水电、生物能源、废弃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三,应积极健全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加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城镇居民树立起环保意识。其四,统筹小城镇与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因为小城镇镇区人口、经济发展规模较小,周边农村地域开阔和生态景观丰富,为小城镇居民提供了较舒适的生态环境。因此,小城镇不宜建设大片的绿地和自然景观,以节约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城镇老城区已有的人文景观也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对于展现城镇的历史文明、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保护和利用好,严禁破坏。

参考文献:

[1] 黄晶涛, 傅芳生. 天津华明示范小城镇规划设计[ J] . 城市,2009 ( 6) : 3- 8

[2] 杨兴权. 城乡结合部非农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刍议[ J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7 ( 12) : 48 -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