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生活;实践;再现;勤奋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作为语文教学一翼的作文教学,更迎来了新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在重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同时,在继承、扬弃、发展、改变的同时,结合笔者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产生了培养小学生真实为文的一些思考。
真实源于生活,基于实践。学生的习作也是“文学作品”,既然是文学作品,它就源于生活,且有高于生活的水准。真实为文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真心倾吐,一是真情流露。也就是说,要用真心真情进行表达和抒写,要从学生一开始写话起,就培养学生这种真实为文的品质,从讲真话开始,真话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语言也就相对贫乏。生活的概念很大,它不仅仅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而且也有从阅读开始的生活。例如,看影视、上网、阅读书籍等,都是学生生活的范畴。从这些生活中,学生都能汲取到成长的养分,发展的力量,语言的信息以及作文的真实素材,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他们将这些素材“加工”,变成习作。
实践出真知。现在的学生很少参加生产劳动,所以要让学生抒写劳动的艰辛、勤劳的美好,学生就无从下手,不知所云。这时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非常关键,提前酝酿,周末让学生在春耕中与家长一同去田地里劳作,感受劳动,让学生记做家务劳动日记。这样,学生就能写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了。否则,写出来也缺少真实,更不会出彩。所以,要培养小学生记生活日记的好习惯,让学生随时记录下生活的痕迹、成长的足迹,进而鼓励学生从生活感触中抒写感言,让感言闪烁出思想。要培养学生记日记,记成长的日记,留存日记,使日记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库,为学生走向作文成功迈出第一步。
写作精神的培养,是学生作文呈现精彩的原动力。人生需要精、气、神,写作也需要有精、气、神。一旦拥有,它将变成写作的力量,一发而不可收。除此之外,真实为文,还需要培养学生勤奋持恒的生活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勤奋持恒的写作精神。勤奋的写作品质一旦形成,它将使学生的写作内心更加强大,写作心理日臻成熟,如此,学生真实为文的写作个性将形成,并影响孩子人生的发展。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2
人们为了工作迁徙,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儿,但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今世界,工作和移民的原因及形式都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成为移民的发出国,中转国和接收国,其中文化因素与经济和政治因素相互融合,密不可分。为何来自中国、非洲和欧洲的人们要离开家乡上下求索?他们在目的地受到了何种程度的欢迎,又享受到了什么样的权利?移民和人员流动又会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系起到了何种影响?1 月19 日北京时间18 点,大型讨论“工作的世界,世界的工作”首场活动以“离乡背井工作?”为主题展开,在北京UCCA、慕尼黑室内剧院以及歌德学院约翰内斯堡分院三地同时举行,各地的嘉宾及观众通过视频连线进行和参与了对话。从国际、国家和地区的层面,探讨了工作移民(劳工移民、城镇化进程、民工进城等)的现象,涉及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中各种复杂的因素。三地的嘉宾和主持人分别为学者汪晖、社会学家严海蓉、哲学学者王歌,作家雅格达・玛丽尼克、律师赛兰・阿特斯、政治学家格拉迪那・德・巴斯通,哲学家阿希尔・姆本巴、导演哈罗・马塔班和非营利组织联合创始人莱克・西塔斯。期间穿插放映的三部来自不同国家的关于世界工作现状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范立欣执导,中国,2009)、《尘土之国》(布拉姆・范・巴森执导,比利时,2011)和《眼前的国度》(尤迪特・凯尔和安雅・克鲁斯卡执导,德国,2013 年),作为讨论的背景和注脚,也成为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作的世界,世界的工作”是由歌德学院、慕尼黑室内剧院、纳默切克基金会主办的全球大型讨论,借助实时通讯设备,将八座有着不同工作文化的都市(北京、约翰内斯堡/罗马、墨西哥城/开罗、新德里/东京、马德里)连接到一起。说着不同语言、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们也将同时倾听其他人的看法,并由此引发一场超越国家话语体系的全球大讨论。是什么让工作具有了价值?不同文化的人又对成就和成功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工作有着怎样的意义?失去工作又意味着什么?在西方之外其他国度,如亚洲或拉丁美洲,状况又有什么不同?这对这些国家的工作环境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在每场活动中,来自慕尼黑和两座其他城市的专家和观众们都将围绕这些话题展开相应的辩论。
首场活动“工作背井离乡?”之后,论坛还将在相应的城市依次进行以“何为人性化的工作?”、“面对劳动,男女有别?”、“工作使人快乐?”为主题的讨论,以及放映介绍各国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工作现状的短片。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3
贯彻落实市关爱行动,结合本学期育才教育集团、学校开展的以“感恩、关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一年一度的溢着浓浓亲情的“母亲节”活动中感受母爱,学会感恩。
活动时间:4月23日——5月13日
活动主题:回味母爱,学会感恩
活动宣传口号:伟大的母爱,永恒的爱;祝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
爱母亲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活动参与对象:全校师生及全体家长
活动内容及负责人:
一、校级
1、观看纪录片《生命》——薛雯
时间:5月11日下午第一节课
地点:各班教室
方式:视频转播
目的:使学生知道“我是从哪儿来的”,让孩子从纪录片中得到的震撼中体会母亲孕育、生育、养育孩子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懂得感恩。
建议:有条件的班级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一起观看。
2、齐唱歌颂母亲的歌——《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
时间:5月11日上午早操时间
地点:大操场
参与对象:全校学生
二、班级——班主任、班级家委会
1、完成板报
时间:5月11日前
主题:回味母爱
内容(可选择):
l收集感恩的故事,感恩的成语
l收集并讲述动物世界妈妈的故事
l查找母亲节的来源
2、主题队会
时间:5月11日下午第二节课
主题:母爱永恒
内容(可选择):
l收集平时的能体现母子之情的素材,如孩子和妈妈之间传递的充满温情的小纸条;
l孩子和妈妈讲述“母爱的故事”等;
l我了解妈妈们什么?如生日,爱吃什么,颜色,穿的鞋子的尺寸(孩子和妈妈的互动活动);
l母与子(女)的对话
l收集反面教材,并就此展开讨论,知道那些是不孝顺的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l讨论“什么叫感恩,为什么要感恩”。
建议:邀请妈妈参加
3、自选活动
时间:4月23——5月15日
要求:①班主任与班级家委会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商量确定至少2个活动项目报到年级家委会处,年级家委会汇总情况后于4月30日报学校家委会、学校存档。
②每班指派一位家长负责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成册,活动结束后统一交学校留存。
活动设计(供参考):
⑴小话剧:孩子和妈妈自编自演有关母爱的故事。
⑵角色互换:给孩子一天的时间在家里当妈妈或“假如我是母亲,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的角色互换活动,通过这种角色互换的活动让孩子和妈妈从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彼此,以增进母子的感情,促进母子的关系。有条件的可与父母一起将过程拍摄或留影,制作dv或幻灯片,活动后由学生做汇报,在全班分享。
⑶设计制作母亲节礼物
l孩子自由设计母亲节礼物
l孩子和妈妈一起制作或购买礼物送给外婆和奶奶
⑷写给妈妈的话
l给妈妈写封信,或作文(母亲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
l说或写一句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l对妈妈说一句平时不敢说的话
⑸帮妈妈做家务事(洗碗,洗脚等)
⑹典型事例的收集–一位平凡而朴实的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她们却用勤劳的双手,凭借坚强的毅力,辛勤的劳动支撑着家庭,支撑着“我”的一切,从敬佩的角度关注自己的母亲,并因为拥有这样坚强的母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4
进行感恩教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所以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以外,在塑造学生人格、促进生命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也应担起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的责任。
二、对中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既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种传统美德。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除了要加强中职学生的专业素养外,还要让他们具有以“感恩”为主的道德品质。
1.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个体
包括感恩在内的道德素质是个体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学校有所不同,很多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及自控能力较差,会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迟到、旷课、厌学、不尊重他人,甚至有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发生。因此,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个体。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把握好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性质,注重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为社会培养更多道德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2.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
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来说,如今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对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来说,仍然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正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中职学生将是我国未来建设力量的主力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素质高低、成为影响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除了教会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感恩意识都没有,将来是很难成为社会合格的从业者的。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促进生命个体完善的过程。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情感,贯彻感恩教育,为学生建立“精神”账户。
3.符合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求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以感恩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把感恩教育作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了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劳动者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职语文教学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的素材,进行感恩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中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引导。
(1)挖掘养育之恩。
教材中很多课文都从多角度去表达亲情,诠释了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从《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到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在困境中,是坚强的母亲和“我们”一起渡过难关;从《一碗阳春荞麦面》中,可以看到母亲对于两个孩子的关爱,课文中浓浓的亲情时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2)体悟家国之爱。
祖国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安栖之所,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祖国。从《药》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雷雨》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和阶级矛盾,从《荷花淀》中可以看到祖国的儿女是如何击退敌人、保家卫国的。
(3)感受社会温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社会,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时要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在学习《职业》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感恩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以“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否则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陶更为重要”,所以要通过学生自己理解并主动接受感恩教育。
(1)在朗读中体验感恩之情。
大部分适合进行感恩教育的课文,具有情感真挚的特点,语言都体现着“自然之美”,适宜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课文中真挚的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恩、知恩,用声音把作品中的形象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通篇文章语言朴素亲切,通过浅显通俗的语言来表现母爱的伟大。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母亲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母爱。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形式,选择与文章类型相应的音乐种类,让学生在音乐的情境中体悟课文中的情感。音乐与朗读的最佳配合可以让学生自然地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深刻理解课文最深刻的内涵和情感,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等都是可行的手段。
(2)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恩。
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景设置,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讲解《我的母亲》一文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视频《懂你》,歌声蕴涵母亲对于子女深沉的爱,学生们边听边看,歌曲配合MV画面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使学生产生出强烈共鸣,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感恩教育的目的。除了播放音乐渲染气氛以外,也可以给学生观看图片。在《我的母亲》课程结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载以“感恩”为主题的图片。在播放图片的过程中,教师朗诵一段话“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他乡打工的血汗是望子成龙的梦想……怀着感恩的心生活,感恩父母,感谢生命”。教师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3.坚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1)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心灵上的独白与洗礼,在灵魂深处进行反思与回望。教师可以布置有关感恩题材的作文,通过写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知恩报恩,使学生能够领会父母养育之爱、教师教诲之情、同学帮助之情、祖国的培养之恩、大自然的馈赠之恩,学生通过思考,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2)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课,利用多媒体等教学用具播放一些感恩为主题的影片、纪录片、图片等,再配合语文教师的启发性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心灵得到震撼,感恩得到升华。教师可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形式自主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从而受到激发而主动探寻答案、寻找真理。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恩、实践感恩。例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写一张贺卡,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在国庆节可以组织感恩祖国的征文比赛,劳动节、七一建党等节日组织手抄报比赛,或者是办好宣传栏等。在这些节日的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这些语文活动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感恩教育。
4.从语文课堂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践行感恩之道
课堂教学的力量是有限的,它只是局限在学校内部。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将学习延伸到实践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感恩”外化为行动,将教育和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行”的过程去体验和实践。语文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志愿者和义工的身份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自觉践行感恩行动。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可以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真正理解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养、老师的付出、他人的帮助和社会的关爱,引导他们真正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5.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到优化感恩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无时无刻地都在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发性、导向性的作用。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语文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建设校园文化中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积极参与到优化感恩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并起到一定示范作用,积极营造一种充满温馨气息、向上舆论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始终陶冶在良好的风气和氛围中,不知不觉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协助并参与到学校、各种团体举办的感恩专题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中,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经常性的受到启发、得到启示。
四、小结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生活、兴趣、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现在的人教版教村按生活编排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熟悉各种各样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作为一名一直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我深知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一定要有打动学生自己的真人和真事,让他们有写作的冲动。
一、融入生活,积累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尤其是学生所熟悉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的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无话可写,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众所周知,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语言功底薄,生活阅历少,要想让他们写出好文章,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教育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尽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只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他们才有所触动,才能尝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并有所领悟。这样,学生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学生的写作本身是一种生活再现的过程,写作文必须负载真实的信息,如果脱离于学生生活的真实体验,就难以再现生活,写作就成了“编”的场所,甚至是全篇空话、谎话。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获得第一手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保证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尽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注重学生的具实体验,这样的学生就会有感可发,有话可写了。
农村邻里交往,婚庆寿宴,农家节日都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体验,并将之整理成文,写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作文。又如,参与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体验劳动的乐趣;登高望远,感受美丽可爱的田野风光;与朋友交往,体会真诚的友谊。同时引导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的沮丧,受到误解或打击时的苦闷……,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苦能变成书面表达,就会别致生动,富有风味的文章。
“间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的生活丰富了,作文才会“有米下锅”。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把作文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投入生活,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学生的笔下才能流淌出潺潺的清泉,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活力。
二、重视情感熏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要打动人,首先要靠情感化人,而这种感情源于真实的生活,是心灵最真实的表达,这需要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加以引导,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由“情”入手,打开学生心灵的闸门。在农村,许多为人父母者因为生计而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孩子,一年难得与孩子们见上几面。渴望与爸爸妈妈快乐地呆在一起,成了许多农村学生的心愿。我抓住这个切入点,举行了以“父母之爱,永恒的爱”为主题的语文活动,先给学生介绍几则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一次特大的洪灾中,丈夫把妻子高高托起,妻子得救了,而丈夫却永远地离开了;缆车坠落,生死关头,年轻的父母托起不满周年的孩子,孩子成为灾难中唯一的幸存者……接着,我现身说法,谈了自己为人子为人父的理解及感受,故事讲完后,学生身受触动,纷纷讲述自己与亲人的故事,最后是人间最美的亲情促使学生一吐为快,写下了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琐事,关注乡里乡亲,深入体验农村生活,发现乡村美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教师也应教育学生帮助他人,学会同情,学会关心。同时发挥学生感知事物的主体,可布置学生看报刊,看新闻。还可将社会热点引入作文课堂,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作文课上,针对“神州九号”、“神州十号”发射成功组织了专题讨论。作文课上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情澎湃,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们情溢胸中,得心应手,篇篇充满爱国激情的佳作应运而生。
三、多读多写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立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化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用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多读的同时还要多写,勤于动笔,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平时备有随记本,留心收集精彩的词汇、语句、名人名言等。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四、积极评价,正面引导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 农村初中 语文综合性学习 问题 理性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犹如一股春风,给语文学习增添了活力和生机。新颖别致的活动主题,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开放灵活的教学形式,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审视当前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状况,不难发现,应试观念的影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匮乏、教师课程资源挖掘意识的淡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成为阅读或作文的单项训练。
由于地处农村,经济文化条件较为落后,一些老师抱怨没办法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仅仅选取“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中的文本内容,沿袭传统进行所谓的“实惠”阅读教学,只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上下功夫。或者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话题作文训练,如有的教师在进行“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把课文中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看成是为写作文积累资料、收集素材而设置的情境,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上成“活动作文课”。其实这种单项的训练背离了综合性学习的主旨,也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成为主题班会活动的变异。
一些老师一味追求形式的丰富多彩,制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淡化了“语文味”,上成了主题班会课。学生在轮番上演的节目中虽感受到了乐趣,但丧失了理性的思考,更谈不上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在一次“民俗风情”综合性活动时,有些老师将相声、小品、演唱、器乐等一齐搬上台来,为了帮助学生体验赛龙舟热闹壮观的场面,学生以文具盒为鼓,以手为桨,有的学生干脆操起了教室里的扫帚、拖把,呐喊声此起彼伏,一场紧张激烈的“赛龙舟”就这样开始了……显然在课堂上喧闹的背后隐藏的是浅薄和虚妄。
(三)一味追求目标速成。
一些教师把综合性学习看成是课本内容的一种延伸,开展活动急于求成,直奔目标而去,既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目标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生成性,又忽视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忽视了学生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一味求全、求同,求显性成果。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漠然处之,缺少应有的引导、参谋、激励,这样自然达不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性思考
学生生活在广阔的现实世界中,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我们应让学生走入生活,亲近自然,敬畏生命,深化体验,在扎实的言语实践中增长知识,开发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可以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形式多样,在听说读写中培养语文素养。
有关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随年级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为什么原本趣味无穷的语文,许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感到厌恶、恐惧呢?这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封闭化、单一化、机械化分不开的。钱理群教授指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优良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而科学的良性语言刺激,把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激发起来,把他们想象、创造多方面的潜力开发出来,得到充实、升华和提高,获得健康优化发展。”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丰富对话的渠道与形式,倡导学生不仅要与文本对话,而且要与自我、社会和自然对话,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在一次“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突出了“语文味”,把活动主题定为“领略桥文化的魅力”,立足于当地教学资源,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同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自行确定成果汇报形式。汇报课上精彩纷呈,迭起。学生围绕四个探究话题――“谈桥说名”、“桥与文学”、“桥的故事”、“桥意新析”展开活动,形式多样,有相声、演讲、故事、配乐朗读等,同时交流收集的谜语、诗歌、对联等。特别是在活动拓展延伸部分,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1)看图给桥配对联;(2)给校园中的小桥命名;(3)给南京长江二桥配导游词。整个活动紧紧围绕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同学领略了桥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走进生活,在合作探究中展示自我。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超越课本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荷”专题学习时,由于我县被命名为“中国荷藕之乡”,因此我抓住这一地方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请到荷藕之乡宝应来”的活动,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参观荷塘,欣赏水乡风光(摄影、写作观察日记);
(2)为宝应荷藕产品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
(3)走访农民家庭,了解荷藕生长情况和经济效益(口语交际、写采访稿);
(4)采访水仙集团,了解荷藕产品的加工销售情况(调查访问、小组汇报);
(5)幻灯片制作――“请到荷藕之乡宝应来”(发送至“宝应信息港”网站)。
这几项内容的完成,单凭某个小组是不大现实的。我采用“招标会”的形式,各个小组中标以后,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施。我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内容,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展示自我的机会。整个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
(三)关注情感,在情感教育中完善自我。
语文教学具有情感的灵性,具有生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我们必须关注情感教育,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心灵,从而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意义,才能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我们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健康愉悦、自由而负责任、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综合性学习拓宽了情感教育的渠道,我们应该捕捉情感教育的契机,丰富情感教育的内涵,从而增加生命教育的深度。例如,在组织“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把活动目标仅仅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就显得单一肤浅了。实际上,以“这就是我”这一主题作为一次综合性学习,至少还应容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结合课文学习,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敬畏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沟通,学会合作;
(3)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
只有语文教学与学生个体生命融为一体,才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生命意义。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学生可以藉过去留在心里的形象、情感、思想,得到一种慰藉、一种动力、一种激励,积淀成为人生的一种资本。
(四)整合课程,在亲身体验中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应合理整合课程资源,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的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行性,有效促进师生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生命的成长中去亲身体验,获得心灵的感受,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如“感受自然”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绝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引导学生以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相融、相知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遐思……
新课程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促进了语文综合实践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地方课程的紧密结合。如围绕“莲的魅力”这一活动主题,我们可开展系列活动,如科学研究(莲的历史、品种与用途等,“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文化研究(搜集描写莲的古诗文)、艺术活动(画一幅爱莲图、编一首采莲曲),涉及语文、音乐、美术、计算机教育等多门学科,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科间的渗透,而且会使活动充满挑战性,使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品味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
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体验科学世界的魅力,激发创新的潜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