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回忆的画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回忆的画面范文1
车窗外,冷杉树直直地插入昏黑的天,车窗内,我的泪开始无声地滑落。我惊恐地蜷成一团,紧张地从后视镜里观察爸爸,怕他分心。这时,他的表情复杂得可怕,冷得令人心碎。
左转,右转,上坡,下坡,然后再一个急转弯,刹车使轮胎在地面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路边的灌木丛从车身上擦过,夜很黑很黑……但这些我都不怕,怕的只是奶奶离去。
车伴着风继续向前行驶。这是一个遍地棉花的乡村,风儿仿佛格外眷顾这里,空气中永远都弥漫着淡淡的泥土气息。往日,每到傍晚时分,奶奶总是静静地坐着,注视着她的鸡群。
一落日,一背影,一地棉花,勾勒出乡村特有的静谧。
秋叶飘落的季节,棉花从苞里涨出来,在老屋门前,奶奶抱着我坐在一张矮小的椅子上。她的手上满是褐色的斑,瘦瘦的如同干枯的树枝。我们面前是一堆有坚硬外壳的棉花苞。奶奶熟练地拿起一个棉花苞,将指甲嵌入棉花苞张开的裂缝中。“咔”的一声,几片纯白的棉花已落在奶奶沾满尘垢的手上。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但我分明看见奶奶的手在风中颤了颤,那原本苍白的手变得红红的,格外显眼。我摸摸她的手,充满稚气地问:“奶奶,手疼吗?”奶奶嘴角一扬,脸上的岁月痕迹更明显了:“有你在,奶奶不疼啦!”然后还用手做起了手影。我扑到她怀里,咯咯地笑了……
和奶奶在一起的欢乐时光,都是在老屋度过的。老屋是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茅草屋。童年的记忆填充了屋顶的漏洞,夏日的星光就是从那儿泻进来的。在我的眼里,它是游戏的天堂,但在大人们的眼里,这是间危房。姑姑曾多次对奶奶说:“您还是搬来和我们一起住吧!这房子不知哪天会塌呢,伤着了您可怎么办呢?”奶奶只是环视着屋子,坚定地摇摇头:“不!你看,老头子的帽子还在这儿呢。”然后颤巍巍地走到墙角,拿起那顶她每天都轻轻擦拭的旧帽子,细细端详起来,样子就好像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姑姑无奈地摇摇头,静静地走了。
老屋在风雨中飘摇了几十年,直到几年前,在一场大风雨中,它倒下了,我站在残垣断壁旁无限惋惜地望着。奶奶一定会哭的!可出乎我的意料,奶奶只是愣了愣,就牵着我,转身一步一晃地离开,也不再回头看看,只是紧紧地拽着我,嘴里还念叨着:“别怕,房子倒了,还可以重建呢!”我点点头。那年我七岁,奶奶七十八岁。
直到现在,我还常听到姑姑说:“老屋都倒了,妈还几次偷偷跑回去。大老远就看见她一个人坐在土堆旁,嘴里说着什么。唉!”
如今,仍是遍地棉花,仍是泥土气息,只是……守望的老人没有来,她身后的鸡群也没跟来。迎接我们的是一大片花圈。奶奶静静地躺着,她匆匆地告别了我们,去了另一个世界。
棉花苞还静静地在乡间暮色中做着氤氲秋天的梦,奶奶也酝酿了一个梦,土地般深沉,棉花般柔软,风般纯净。
还记得那是我十岁的生日,奶奶因为腿脚不方便,便缺席了我的生日宴会。姑姑悄悄递给我一个粉红色的小包,上面有几个清秀的字:给我的霁儿。只有奶奶才会这样称呼我啊!奶奶不识字,又怎么会写字呢?我快速地打开它,几个硬币滚下来,掉在地上,兜了个圈儿,就落在脚下。一张百元钞票和几张十元钱平平整整地躺在我手中。那些纸币上分明还有深深浅浅的折痕,隐隐约约还能闻见一股淡淡的橡皮香味。
一定是奶奶要堂哥写的。没有红包,奶奶就去大街上捡了一张最干净且有颜色的纸。在大风中,她单薄的身影摇摇晃晃,就像摇摇欲坠的枯藤。奶奶竟然还用橡皮将钱擦得干干净净的,然后细细地把每一张都压平。她小心翼翼地将粉色小包交给姑姑时,一定是轻松地喘了口气。
小包完好无损地交到了我手中,沉甸甸的。奶奶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生日,她用苍老柔弱的身体为我营造了一个粉红的惊喜。
回忆的画面范文2
对绘画与平面设计(以下简称设计),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平面设计师了。设计师不但需要具备绘画的基本造型技能与审美意识,更需要具备对形式美法则的特殊理解和创造性的意念。
出于职业的因素,对绘画与平面设计的异同性,一种人认为,只要有绘画的造型功夫,设计便不成问题;而另一种人则认为,设计就是设计,有绘画的造型功底不见得就懂设计。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多为美术院校的师生,而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一般为职业设计师。本文就此话题谈几点看法,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现代绘画是个性的表露
绘画的意义在于创新,而创新只有通过“个性化”才能够得以实现,重复的绘画没有生命力。回顾绘画发展史就会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每一位杰出的大师都曾经创造过极端个性化的作品。每一位巨匠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画家,尤其是现代派画家,他们在创作时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其作品的社会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正表现在个性化上。通过作者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理解而存在着。任何一个伟大的画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画家必须把自己个人的主观意志潜能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这方面,梵高无疑最具典型的代表意义。梵高于他生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所创造出的大量个性化作品从未卖掉过,就是因为其作品的极端“个性化”,以致不能被人们所接受。
现代绘画个性化的表现还体现在五花八门的创新手法上。当今的世界正走向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如何反映这一时代特征,是每一个前卫艺术家思考的问题。在西方艺术表现形式日趋复杂多样的今天,架上绘画似乎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前卫艺术家们为了表现具有个性的独创性,往往将一些不同种类的艺术式样相结合,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些光怪陆离的所谓“个性”的艺术品在现代艺术展中司空见惯,艺术家们完全不必考虑观众能否接受,而只表现自己的创新。
二、依附性是现代设计在商品经济中的本质反映
设计与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商品的依附性上。设计作为商品在为市场服务时必须具备“包装”价值与“使用”价值。要想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满意,最终实现设计的价值,就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考验,设计得成功与否在于它能否通过美化产品而最终实现促销的日的。
现实中几乎每一位设计师在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时,都会尽量去迎合和满足客户的需要。一方面设计师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揣摩他们的心理,以使自己的设计方案得以通过。另一方面,客户可能对市场的把握了解远胜过设计师,设计师不得不服从客户对他提出的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绞尽脑汁去思考去解释自己的作品,也许自己认为很满意了,但最终的评判还是客户对其设计能否通过。
在这里有一种情形可以肯定,那就是被客户选中的未必就是“好作品”,而未通过的设计不一定就是“坏作品”。我们常常可以碰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师为某一设计出了一组方案,对其中的某个方案很满意,而客户往往选中的却是设计师自认为“陪衬”的方案,最终的裁决权当然是客户。设计师只有屈从于他们的“上帝”,这就是市场。
设计对商品的依附性还体现在“市场”是设计的指挥棒。市场的强劲与疲软将直接影响设计行业的起伏。如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之初,欧洲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生产过剩,消费匮乏,市场处于严重的经济萧条状态,生产停滞不前。荷兰的顿巴设计公司上门为一些厂家服务时得到的回答是:“经济不景气我们暂时不需要设计,现有的设计就足够了”。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当市场上某种产品在卖方市场状态,产品供不应求,厂家对“设计”也会不屑一顾。
三、对混浊美的追来是绘画艺术的本质体现
绘画与设计的区别不仅仅体现任“个性化”与“依附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形式美规律追求的差异性上。
“混沌”一词是“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中国人喜欢含蓄,认为“含蓄”就是美。“混沌”本身就体现着一种不确定的耐人寻味的特征,这和中国的古哲学与宗教有关。中国古典绘画所表现的“空灵”、“气韵”,以及“墨分五色”,用有限的笔墨表现无限的意境等美学思想,都在于这种“混沌”之美。
这些手法在设计中也偶尔能见到,但一般来说仅是借用绘画的表现手法,以增强设计的艺术性而已。它们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我们从杉浦康平等大师的作品中就可以体会出这一点。具体来说:杉浦康平为敦煌设计的系列从书,从表面上他是在追求中国画“空灵”、“气韵”之境界,而更深刻的是他把敦煌中的图形元素,运用现代设计的基本构造原理加以组合。这种“空灵”混沌美的境界只是作为设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希望最终能真正反映出这套系列丛书的内涵。这充分表示出大师的独具匠心和对绘画与设计关系的把握上。
在西洋绘画方面,虽然流派众多,形式各异,但整体精神同样是在追求“混沌美”。古典油画尽管形态表现得细致、逼真,但其意境追求的则是深奥悠远,发现出不确定的“混沌美”。而现代派追求的则是标新立异,追求的是超现实荒诞的不确定性。米罗追求的是童趣的海底世界般的梦幻,体现着不确定的“混沌美”,柏洛克则拎着颜料桶在画布上滴洒而不拘一格,他似乎是更接近在追求着“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绘画对“混沌美”的追求还体现在对材料肌理的选择上。何种题材何种效果,需要何种肌理是绘画追求混沌美的表现之一。绘画,尤其是现代绘画,在一幅作品中选择综合材料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多种材料的运用旨在加强画面的 “混沌美”的效果,通过扑朔迷离不确定的材质肌理的运用,以达到变化多端的目的。
回忆的画面范文3
1、团结协作,发挥整体效能
作为一名班子成员,要干好本职工作,除能力、素质外,还要处理好与人大、政协班子的协调配合,处理好与班子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团结为前提,视团结为生命,围绕共同的目标,按照各自的分工,相互支持帮助,形成工作合力,发挥班子的整体效能。一要团结协作,服从大局。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按照各自分管的工作履行职责,把所分管的工作做好,但分工并不分家。要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凡事先从大局着眼,以大局为重,从全局的角度思考与处理问题;对所分管的工作,一定要尽职尽责,对交给的工作任务,做到接受任务愉快,执行任务坚决,完成任务出色。二要互相补台,积极配合。既要有合作精神,又要有补台意识。这是对班子成员行为方面的要求,也是班子成员处理同级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当其他班子成员有困难时,应当热情地帮一把;当其出了偏差时,应当主动地弥补一下。三要见贤思齐,能者为师。班子成员不仅要有“容人之短”的肚量,更要有“容人之长”的胸怀。主动向贤者看齐,虚心拜能者为师,这既是对班子成员“气度”方面的要求,也是班子成员提高自己、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2、履行职责,切实承担责任
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公正处事,多在抓落实、求实效上下功夫。一要敢担责、善协调。政府各位领导要满怀激情地履职尽责,雷厉风行地抓,理直气壮地管,做敢抓善管的表率。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抓好大事、难事、棘手的事,勇于干事业,善于带队伍,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全力促发展。二要快节奏、高效率。要大力倡导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作决策、办事情要立竿见影,立说立行,跟紧抓实。凡能以专题会议解决的问题尽量以专题会议解决,我会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支持大家工作,为大家工作创造条件,切实增强政府团队执行力、责任心、落实力。三要严要求、重落实。对每一项工作,都要细化任务、明确要求、落实责任,真正抓一个、成一个、见效一个。要多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对县委、县政府决定的政策和措施,必须按规定的要求和时限落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四要勤廉政、作表率。廉政勤政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要心系百姓,尽职尽责,勤勤恳恳办事,切切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要履行好“一岗双责”,为政清廉,严于律己,作好表率。
回忆的画面范文4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们来到了新的教室,看到很多陌生的面孔,当然也带着新的希望,踏上了新的征程。同学们,让我们在新学期的开始,看一下东方的第一抹朝阳,反省一下自己:昨日的时光是否虚度,昨日的梦是否依然,我的心是否还在飞扬?
也许,你昨天曾拥有辉煌,但那已成为枕边一段甜蜜的回味;也许,你昨日曾遭受挫折,但那已成为腮边几滴苦涩的泪痕。忘记以前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只需要把经验和教训铭刻于心。
很多理想在追求前是个梦,追求过程中是篇诗,追求后则是一首老歌。追求的过程是最美丽、最浪漫的季节。只要在追求,梦想就不会失落;只要在奔走,路就不会荒芜;只要在爱着,心中就会永远充满温暖。
你爱大自然的时候,也就爱了自己,因为你是大自然中的一片叶;你爱着一切,一切也会和你热情相拥。你想要看到美好的明天那么你就要抓紧今天。
如果今天是张“弓”,那么你就是弦上待发的箭,你只有抓紧时间,就可以把弓引满,当你开始追求的时候,也就是你直奔明天的靶心的时候。当你梦想成真的时刻,就是你触摸到生命价值的时刻。
人生离不开拼搏,就像我们不能拒绝成长一样。年轻的朋友们,请珍惜每一个晴朗的早晨,用生命中最浓的激情,最美的期待迎接日出,琅琅书声是我们献给太阳的礼赞,晶莹汗珠是我们迎接日出的眼睛,那灿烂的朝阳预示着我们的壮丽人生!
灿烂明天要我们去奋斗,去描绘,去创造,让我们携起手来,齐心协力,用辛勤的汗水写就明天壮丽的诗篇。
新的学期让我们以这个故事做为开头吧,如果你有心,请记住这些故事,这也是写作文的绝佳材料。
1.非洲豹
一望无际的非洲草原上,一群羚羊自由自在、悠闲地嬉戏。突然,一只非洲豹向羊群扑去。羚羊受到惊吓,开始拼命地四处奔逃。
非洲豹死死盯住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在追捕的过程中,非洲豹掠过了一只又一直站在旁边惊恐观望的羚羊,对这些挨得很近的羚羊像没看见一样,一次又一次地放过它们。终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被凶悍的非洲豹扑倒了,挣扎着倒在了血泊之中。
问题:非洲豹为什么不放弃先前那只羚羊而去追其他离得更近的羚羊呢?那样岂不是更容易得手?这只非洲豹是不是弱智呀?
结论:羚羊特别善于奔跑,如果豹子在追赶的途中改变目标,一会儿追这只,一会儿追那只,到头来哪只也追不上,反倒把自己累得疲惫不堪。因此聪明的非洲豹一直紧紧盯住先前那只被追累了的羚羊,使之最终成为自己口中的猎物。
我总结说,我们的目标就像一只羚羊。如果想得到它,就必须一直追下去。中途很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诱惑,它们会分散你的视线和注意力,这时,我们千万不要轻易改变目标。如果你老是改变目标,最终将一无所获。
2.强悍的猎狗与带伤的兔子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骂道:“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了呀!”
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枪伤,是怎么甩掉他呢?”
兔子说:“那只狗只是努力而已,我却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它主人的一顿骂,可我就没命了!”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即使身处逆境,只要竭尽全力就有成功的可能,甚至能够创造奇迹。要想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努力还不够,必须竭尽全力!
新学期希望每个同学要做到“五心”:
一是收心。
把暑假的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生活方式。
二是决心。
新学期有新开始,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往往只有几步,我们要在新学期伊始就下定决心使自己的人生有一个美好的开端。
三是恒心。
前行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学习上要下功夫,持之以恒,战胜一个个困难,去争取新的辉煌。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始终如一地按照学校的规定去做,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做起。要培养自己的“坐功”,“禅功”,要坐得住,要耐得住寂寞;要始终如一地抢时间,挤时间,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是成绩提高的保证;要始终如一地重基础、重课堂、重作业,每周我们都要对同学们的作业完成情况做一个小结。
四是爱心。
不仅要提高学习,同时还提高品德修养。尊敬老师,团结友爱,互助互爱,孝顺父母。
五是用心。
回忆的画面范文5
关键词: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护理体会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易暴发流行。为保护儿童健康,2005年我国政府和所有西太平洋区国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为此,我单位在全市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现将适龄儿童强化免疫麻疹疫苗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集年龄为8月龄~14岁儿童,均需强化接种,且无接种禁忌的500例健康儿童。
1.2方法:采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复溶后用1.0 ml注射器取0.5 ml备用,嘱家属协助暴露孩子注射部位,取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75%酒精消毒皮肤[1],待干后,皮下注射。
1.3结果:本组500例麻疹疫苗接种者,经门诊随访7个月,均未见相关病例的患儿,有效地预防了麻疹的发生。
2讨论
2.1参加培训:参加上级疾控中心组织的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安全注射和预防接种常见异常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2.2为目标患儿摸底造册:采用电话通知在我中心建卡的8个月~14岁儿童,无论有无免疫史,于2010年3月25日~31日到门诊接种麻疹疫苗,并将摸底儿童制表造册,上报上级疾控中心。
2.3严格查对:①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和年龄,询问健康状况,有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发热或对鸡蛋有过敏史的儿童不得接种。②检查疫苗的标签、名称、批号、有效期及生产单位。本疫苗加水溶解后呈橘红色透明液体,如发现颜色变紫、变黄(变黄是有杂菌生长,变紫是安瓿有微细裂纹)、安培有裂纹、标签不清或溶解后不清晰者均不能使用。
2.4使用前充分复溶:由于使用的是两人份冻干麻疹活疫苗,应在加入1 ml无菌注射用水后待完全溶解后取0.5 ml待用,安瓿开启后,30 min未用完,应废弃。注意在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2.5接种室准备:注射疫苗前要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后,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6接种后留观15~30 min:要告诉儿童家长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2.7接种后的护理:接种后应告知家长注意以下几点:①接种后应让儿童好好休息,不要剧烈运动,防止着凉;②注射当天,注射部位不要用水洗,保持干燥,避免感染;③避免小儿用手搔抓注射部位;④多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⑤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⑥叮嘱家长随时观察小儿接种后的反应,其反应主要是发热和皮疹。体温大于38 ℃应服退热药,如果是疫苗反应,应在24~48 h之内自行退热,若高热不退或其他异常反应,应及时送医院诊治,皮疹主要有荨麻疹和麻疹、猩红热样皮疹,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至数日发生。轻症口服扑尔敏、息斯敏或氯雷他定治疗,重症及时送医院诊治。500例儿童有2例在接种的当天晚上出现了麻疹、猩红样皮疹,给予口服息斯敏,外用炉甘石洗剂后第2天皮疹明显好转,第3天痊愈。
通过对500例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认为只要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宣传,不良反应就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顺利进行。
回忆的画面范文6
关键词:面子理论;医患沟通;礼貌策略
礼貌是用来满际双方“面子”需要的一种个人行为,是为了减轻面子威胁而采取的某种积极或者消极的有目的性的策略行为。人际沟通中采取礼貌策略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潜在的冲突与对抗,促进人际间的和谐交流。布朗和列文森将面子分为积极的面子和消极的面子。在社交过程中人的面子总是受到威胁。有些礼貌行为如“不同意、反对”常会威胁说话者的积极的面子,而“要求、命令”常会威胁听话者的消极的面子。因此,人们在交际中会采取某种礼貌策略来避免面子威胁行为,或减轻言语行为的威胁程度。礼貌策略分为五种:(1)直接策略,即说话人向听话人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图,裸地公开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2)积极礼貌策略,即说话人以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为基础,为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需要而采取的一种补偿策略。(3)消极礼貌策略,即不干涉听话人的行动自由而采取的语言策略,如通过问句间接要求对方完成某项任务,采用“如果”等条件句来维护听话人的面子,采取间接、悲观等语气方式或者采用反意疑问句的句式等。(4)间接礼貌策略,采取委婉的方式或暗含的手段,使听话人明白说话人的意图,以避免损伤听话人的面子。(5)回避策略,为了维护听话人的面子,说话人不采取任何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人们通常通过行为动作或语言等手段来表达礼貌。采用礼貌语言策略可以为交际双方赢得“面子”,双方通常会采取各种言语策略来减少面子威胁行为。
医患会话是一种典型的机构话语,是医患之间基于“治疗患者疾病”这一共同目标的一种有目的性的语言交际行为。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增进医患人际关系、提高诊疗效果。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便开始了对医患会话的研究,着重医患会话元分析、医患会话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及医患会话与就诊结果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开始从语言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对医患会话进行研究。在众多研究中,对医患沟通双方礼貌策略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基于苏州九龙医院、苏州同济医院和苏州东吴中西医结合医院三家私立医院的医患门诊口语交际语料,分析研究私立医院医患在交际过程中采取的各种礼貌策略,为改进医患沟通方式、提高沟通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苏州三家私立医院的年龄为35~55岁的8名医生进行语料收集,其中男医生4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女医生4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采取现场录音的方式收集每位医生与5名患者的相关门诊语料,一共40份医患对话语料,1821个话语,其中医生话语952个,患者话语869个。对收集的语料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医生与患者在沟通过程中分别采取的礼貌策略。
二、研究结果
1.总体情况
从语料的总体统计结果看,医生和患者采用最多的是直接策略共954个话语,占总数的53.49%,其次是积极礼貌策略共525个话语,占27.73%,位居第三的是消极礼貌策略共215个,占11.81%,排名第四的则是间接礼貌策略共97个话语,占5.33%,使用最少的是回避策略共30个话语,占1.65%。医生、患者具体各类策略话语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
表1 医患礼貌策略话语数及比例
2.策略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总体看来医生的话语总数比患者多。从采取的不同礼貌策略看,医生采取直接策略、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的话语数比患者多,所占比例均比患者高。其中直接策略医生为534个,占56.09%,患者为440个,占50.63%;积极礼貌策略医生为272个,占28.57%,患者为233个,占26.81%;消极礼貌策略医生为128个,占13.45%,患者为82个,占10.01%。但是医生采取的间接礼貌策略和回避策略话语数比患者要少,所占比例也少。医生的间接礼貌策略为15个,占1.58%,患者为82个,占9.44%;医生的回避策略话语数为3个,占0.32%,而患者为27个,占3.11%。
(1)直接策略
医生和患者在交际过程中采取最多的就是直接策略。为了解和掌握病人的病情,医生通常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直接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例如,医生问:“这个月你小便失禁过几次?”当医生要求患者配合检查时通常也会采取直接策略。如,“请把你的上衣脱掉让我看看你背上的伤口。”所以,一般在医生诊断时,其交际话语通常不考虑是否损害患者的面子,而是考虑话语内容是否有助于全面了解病情,以便作出正确诊断与治疗。
同样,医患交际中患者采用最多的策略也是直接策略。为了尽快描述病情,讲述症状,协助医生诊断或表达自己的治疗意愿,对医生的提问或治疗建议,患者通常也是采用简短、直接的回答。
(2)积极礼貌策略
医患积极礼貌策略总体比例虽然相当(28.57%,26.81%),但在其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式不同(见表2)。
表2 医患积极礼貌策略话语数及比例
首先,在展示共同点方面:医生语料中34.93%(95个话语)的积极礼貌策略是展示共同兴趣或观点、态度等,医生通常通过谈论双方都熟悉的话题来拉近双方的距离。如医生说:“最近天气变化大,人们容易感冒。”患者说:“就是,几乎每次天气变化我都要感冒。”但是,患者展示共同点的话语很少,只有2.15%(5个话语),因为患者为解除病痛,在交际过程中更注重目的际。其次,在展示合作方面,双方话语数都极少,医生话语数仅为3个(1.10%),而患者为0。医生通常也只是在要求儿童或老年人配合身体检查时会少量使用“我们”等词汇。再次,在满足听话人的需求方面,医患双方使用频率都很高:医生63.97%(174个话语),患者97.85%(228个话语)。医生通常通过称赞儿童患者来满足患者和家长的面子,或者不打断老年病患的冗长病情描述以示对老年患者的尊重,或者通过“老大爷、小妹妹”等称呼缩小医患距离,维护患者的面子。患者则常通过同意或赞同医生的诊断或建议来维护医生的面子。
(3)消极礼貌策略
表3 医患消极礼貌策略话语数及比例
由表3可见,在采取消极礼貌策略时,无论是医生(75%,96)还是患者(89.66%,78)大都采取了传统的间接要求方式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医生通常采用带有“能不能”“是否”“怎样”“好吧”“要不要”等词的话语来弱化自己的指令,让听话人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患者通常因为自身的某些原因不能完全按照医生的建议执行,因此通过问句的形式让医生理解接受自己的难处,从而采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治疗方案。如患者问:“是否可以帮我先进行保守治疗,实在不行再开刀?”
此外,为了避免武断医生诊疗时一般用“假如”“如果”“假使”“万一”等话语来维护患者的面子。如,“如果不拍片看一下骨头是否有伤,万一有骨折,那后期就很难完全康复了。”
通常在诊疗过程中,为了避免强制,医生通常采用“不是吗?”“您说对吗?”等附加疑问句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要求,以最终达到让患者理解与配合治疗。
(4)间接礼貌策略
在医患交际过程中无论是医生(15,1.58%)还是患者(82,9.44%)间接礼貌策略使用话语数都很少,所占比例也很低。医生一般采用“一般说来”“差不多”等模糊性词语来解释治疗方案或者治疗效果等。如,医生:“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建议用这种药物。”对一些病人禁忌的话题,医生通常也采取委婉的方式。如,医生对晚期癌症患者说:“你什么都不要想,回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患者或不愿直接回答医生的问题时,常采用间接礼貌策略。如,医生问:“你上次是什么时候腹泻、发烧的?”患者(HIV感染者)答:“就那个十来天以后。”或者当患者一般对医生的话语表示不确信时也会采取间接礼貌策略。如,医生说:“三天以后,你就可以停药了。”患者问:“医生,您的意思是三天以后我的病就好了?”
(5)回避策略
医患沟通中,有时一方对另一方的问题不予回答,只是通过摇头等其他行为暗示自己的意图。
三、讨论与结论
医患交际过程中,医患采取了不同的礼貌策略。表1显示,医生比患者更多的采用了直接策略,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而患者比医生更多地采用了间接礼貌策略与回避策略。由此可见,医生的相对权势要高于患者。这正如布朗和列文森所说交际过程中权势较高者大都采用直接策略,而权势较低者更多采用间接礼貌策略。
虽然医患沟通过程主要以医生为主体,但医生和患者都基于同一个目标――治病,所以双方一般都秉承“和谐”交流、避免冲突的原则,充分维护双方的面子。但是,医患沟通话语作为机构话语,带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掌握医学信息的医生拥有机构权力,有权询问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和进行相关体检,而且有义务为患者进行病情诊断与治疗。因此,医生的部分话语与行为不可避免地会侵害患者的面子。患者作为机构话语参与者,因医学信息不对等,为了配合医生的诊疗,常让自己的面子处于威胁中。其次,医患之间地社会距离也相对较大,中国传统文化对专家或专业知识的尊重也造就了患者对拥有医学权威的医生的尊重。
从话语资料总体看来,在私立医院医生和患者采取的直接策略最多。这一结果说明在医患交际中,医生无论采取何种沟通策略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医治患者,而患者无论采取什么策略大部分都是为了配合医生提供自己的疾病信息,以便医生能对症下药,早日解除病痛。因此,医患双方采取礼貌策略时,较少地考虑对方的积极面子,而更多的注重与对方的沟通与合作,维护双方的消极的面子。这一问题在公立医院可能更明显,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级以上的医院医生每天要面临几十个患者,平均每个患者与医生的交流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双方很少有时间考虑面子问题,交际中也很少会考虑礼貌策略。因此在当今,尤其是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采取恰当的礼貌策略,维护双方的面子,对促进与发展和谐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Lakoff,R.T.The logic of politeness,or minding your p’s and q’s[J].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1973(9):292-305.
[2]Brown,P.,Levi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Rees,C.,E.Monrouxe,L.V.Theory in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How do we get there[J].Medical Education,2010(44):334-339.
[4]Gu Yueguo.Doctor-patient interaction as goal-directed discourse in Chinese sociocultural context[J].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1996(7):15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