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忆江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忆江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忆江南

古诗忆江南范文1

白 居 易bái j yì

江 南 好jiāng nán hǎo

风 景 旧 曾 谙。fēng jǐng jiù céng ān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rì chū jiāng huā hóng shèng huǒ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chūn lái jiāng shuǐ nù rú lán

能 不 忆 江 南?néng bú yì jiāng nán

古诗忆江南范文2

[关键词]符号内涵 认知性 江南古镇 景观形态 宜居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86-02

一、符号学认知概念的引入

苏珊•朗格说到:“符号的最主要的功能――亦即将经验形式化并通过这种形式将经验客观地呈现出来以供人们参照,逻辑直觉、认识和理解。”人类学家卡西尔认为符号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意义的体现者。符号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可感知的形式;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精神的外观,是意指或意义。同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中的“能指”和“所指”这样的观点是一致的。任何符号,都是通过特定感觉系统认知后的符号能指的形式。符号具有构形功能,即赋予无形的人类的情感经验、精神风貌等设计理念以形式,从而便于人们的感性知觉和参照。

一个城市的可读性,也正是由他可认知的符号组成。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如果一个设计符号不能为人认知,让人不知所云,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义。符号能够表达某一类人的情感本质,设计符号表达的是设计者的理念和相关设计信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会本能地与早已储存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认知结构。对于一个城市的印象多由沉浸于人的记忆中的片断组成,通常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他一些相关事物混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段的印象。在城市中每一个感官都会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就成为印象。

二、江南古镇印象符号认知

江南古镇,以它自然古朴的表情和宁静淡泊的人文气质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据相关学术调研显示,当人们提及江南古镇印象时,都会共同用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词语。以下是笔者尝试对其进行语汇分析。

(一)粉墙黛瓦

这是对江南的建筑形式的印象语言。在符号学意义上,建筑的外观、材料、用途等等,都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获得非建筑学的文化意义,从而形成一个类似语言符号系统的意指系统。建筑元素依照意义生成的规则相互组合,向人们传递视觉信息。建筑符号的意指系统由诸多建筑元素的集合和建筑规则所组成的代码构成。符号通过建筑代码生成意义。江南民居的外墙是极普通的白色,山墙形似马头,屋顶仅为一层单薄的灰瓦,墙底部满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着石板。灰暗斑驳的墙瓦长满了青苔,墙角里石阶古朴而真实地记录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二)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尊重自然与生态友好相处的栖居方式,代表了江南水江地区的建筑文化语汇。小桥流水人家大概是人类最理想的聚居形式了。我们可以对“小桥流水人家”进行逐词分析。

“小桥”:桥是构成江南水乡古镇独特魅力的要素。桥是水陆交通联系的主要纽带,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设施,更是江南水乡的景观要素。江南古镇河道纵横交错,都是由多彩的石桥连接着一个个村镇。桥的建造必须注重细节,桥代表着精、细、雅、洁的价值取向。古朴逸秀形式的桥有精致的石刻桥栏,句式严格工整的桥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是江南小桥的营造特色;桥的平面布局,依随河道、地势、位置、功能而异;曲折的、弧形的、直的、斜的,不拘一格变化多样,打破了空间的单调,将水面和陆地紧密相连,将远山近水衬托得更加儒雅。幽静的小巷和质朴的拱桥,还有那历经沧桑的古宅、古树、古井。这些历史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江南地方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场所意义。

“流水”:最初的江南聚落大都位于水上交通便利之处,居民由于商业、宗教等因素而聚集在一起,渐渐发展为镇。江南古镇的景观格局基本上都是“五湖环境于外,一镇包涵于中”“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周庄是前街后河,西塘沿河全是柱廊,南浔傍水尽是券门;乌镇临河的房屋索性跳出河面,做成水阁房,家家枕河而眠。这些邻水而居的人们为了充分利用水的优势通常在房屋邻水的一面开个后门,用石板铺成几级台阶通向水面,这样就便于浣洗。同时这几级台阶也可作为船码头便于人们在此上下船。有些人家还把建筑设计成凹型,水面似乎进入了宅内。建筑和水打成一片,弯弯的河道、排排的廊柱、重重的券门、灵空的水阁、粼粼的倒影。水是古镇千年的承载,造就了古镇整体的美,并在一定的地域形成完善的以水为中心的网络体系。城镇的形态也因为河网形态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由“一”字型河道形成带形城镇;由“十”字型、“上”字型河道形成星形城镇,如南浔镇、直镇、乌镇;由“井”字型河道形成方形城镇,如周庄镇;由网状或枝状河道形成团形城镇,如同里镇、西塘镇。

“人家”:水乡古镇的民居多以木构一、二层为主,为适应江南湿润的气候,布局多穿堂,有天井。院落构造为木架、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和马头墙,形成了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古镇建筑表达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多数民居都是规模不大的院落住宅。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形态,追求的是古朴自然、洗尽铅华、曲折幽深、隽永朦胧的空间形态,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格局和艺术趣味,含蓄蕴藉,淡泊恬静的空间意境,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成为其特有的文化符号。

三、符号形式与意义

形式与意义也是符号学的两个内涵。意义喻寄于形式之中,由其“形”表其“意”。因此,只有真正认识了形式,才能理解其意义。换个角度思考,建筑形式也左右了意义的表达,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诺伯格•舒尔茨在《西方建筑的意义》一书中说:“建筑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自远古以来,它已使人类的存在变得富于意义,并使人类在时空之中寻找到了一个立足之点。所以建筑更关注存在的意义。而存在的意义通过建筑转译成为空间形式。这样建筑的空间形式是存在空间。”所谓意义,是人与建筑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以具象的建筑形式所反映的人们存在的意义。它是由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习俗等人文要素所构成,是在漫长的时间历程中,沉淀了城市居住者的种种意志和行为要求,才形成的建筑特有的精神和历史的内涵。

从传统古镇中挖掘出建筑设计符号的建筑设计案例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别墅区设计,融合了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建筑风格,白墙黑瓦简洁的外观和色彩很有意境的和谐美,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表现出了传统的古典雅韵。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将厚重的地域性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典型。在室内部分,苏州博物馆的艺术处理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形式的重复出现。贝老运用了许多新材料来营造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在建筑材料、结构细部、室内设计等方面都有独特创意。博物馆承袭了水乡古城粉墙黛瓦,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添加了新的内涵。

四、结语

运用符号的特性来探究江南古镇形式,是通过抓住人的宜居模式的印象特征,来把关心人、尊重人的概念真实体现在城市与建筑环境的创造中。景观设计应重视人在环境中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情感,与原有的建筑文化形成内在的呼应。江南古镇的景观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水乡风情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给人情景交融的境界,是理性与浪漫,功能与艺术、实用与感人的完美结合。是舒适宜人的人居模式、是“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同时也是现代景观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其功能主义与人文关怀的相互依存的完美模式,是创造理想居住环境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特质。

【参考文献】

[1]王莎莎.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6.

[2]成砚.读城――艺术经验与城市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

[3]钱雅妮.浅析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从同里古镇看起[J].华中建筑,2005.4.

[4](挪)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译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古诗忆江南范文3

新学期伊始,拿到新书,一看有词,我非常高兴,因为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化,而且词还有一个好处,能够让学生仿写,记得我小时候学习古诗文后,就喜欢模仿着人家的词语、句式自己写一写,由此产生了对古诗文的浓厚兴趣,我想,可以让我的学生也试试。也许,能冒出几个小词人呢。于是,教学《忆江南》这首词时,我自己先仿填了一首给学生引路。

课堂上,学完全词,我告诉学生:“白居易忘不了美丽的江南,老师也忘不了自己可爱的故乡,于是,我模仿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也填了一首词,来赞美我的故乡云雾,下面就请同学欣赏老师填写《忆江南》,听听我的作品怎么样。”当我生情并茂朗读我的作品时,从学生那好奇,赞叹的眼神中,我得到了信心:他们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朗读完,我问学生:“你曾经到过哪些地方?那里的风景曾经给你留下了哪些难忘的印象?你可以像老师一样,模仿白居易的词作,填写一首属于你自己《忆江南》。“学生们都显得很有兴趣。纷纷拿起笔,试着填起来。

作业交上来,完成情况出乎意料的好。全班63人中,有51人掌握《忆江南》词牌的句式要求,而且在词中写景能抓住特点,遗词造句比较优美,有的学生的作业比我试添的那首还要好。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地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了“现代诗人”的字样。我又专门抽了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词作”在小组交流,在全班朗诵,看着学生们那一张张兴高采烈的洋溢着成就感的笑脸,我心里真是高兴,不管学生填得是否合乎平仄,是否富有文采,这都不重要,关键是通过这次尝试,我让学生对词产生了兴趣。在学生自己填词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也是在缩短自己和古文化之间的距离。由事后的效果来看,我的这次尝试是成功的。班里掀起了一股收集古诗词、积累古诗词、学生填词牌的热潮。

附录: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云雾好,风景旧曾谙。早春茶园青青色,晨起春雨细如丝。能不忆云雾?(周贤琴)

音寨好,风景旧曾谙。山上李花白如雪,田中油菜黄如金。能不忆音寨?(罗雪丽)

古诗忆江南范文4

一、故事激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加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容。我常常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自编或引导学生编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古诗词的学习融进有趣的故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我用这样的一个故事进行导入:一天,汪伦听说李白将来泾川,便写信迎请,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欣然前往。到后,汪伦告诉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学生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诗的背景,他们对诗歌自然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

二、作画赏析

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何止是王维的诗?如果我们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中的画画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的意境,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时我和学生一起进行各种形式的读,读完之后,还让学生说说诗描写的画面,再用画笔把诗描写的画面画出来。学生画了“日出”“江花”“江水”等栩栩如生的江南风景画。这样,学生不仅在画中欣赏江南春天的美景,还感悟到白居易作词时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吟唱体味

吟唱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古诗学习方法。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诵,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通过吟唱,进一步入诗径,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在古诗教学中,这种将古诗学习转化为富有韵律的活动,深受爱说爱唱的孩子的喜爱,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进一步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如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可选用古筝乐曲《春江花月夜》指导学生吟唱……

四、生活实践

古诗忆江南范文5

师:同学们,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提到春天,你的脑海里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成语或者诗句?

生:桃红柳绿、万紫千红、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评析】通过复习,唤醒已经积累的知识,为下文诗词的对比学习做好知识的铺垫,同时也为后面的运用做好准备。

师:看来,描写春天的词语和诗句很多。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也是描写春天的。(板书课题:忆江南)谁来读?

生:(读得响亮)“忆江南”。

师:轻轻地读,慢慢地读,回忆的味道才能散发出来。

生:(轻声慢速)“忆江南”。

师:像她这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忆江南”。

师:先自己读读这首词,看看能否把它读正确、读通顺,尤其要注意生字的字音。(生练读)

师:这是词中唯一的生字。(出示“谙”字)谁认识?

生:谙(ān)。

师:把这个字送进词里读。(生读)

师:查查字典,“谙”的意思是――

生:熟悉。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遍。(指名读)

师:字正腔圆,一字不错,真好!词,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样才有韵味。看看老师是按照怎样的节奏来读的。(师范读,生读)

师:(屏幕出示课文《忆江南》)这就是这首词的节奏。按照提示的节奏,我们一起来读――(生读)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首词。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词与诗比较,形式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诗的每一句都是一样长的,都是五个字,或者七个字;而词不一样,句子有的长,有的短。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由于字数长短不一,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生:诗都是四行或八行,而词有的多,有的少。

师:行数不固定也是词的一个特点。同学们,词与诗还有一点不同:每首诗都有题目,而词不同,有的词就没有题目。然而,词一定有词牌名。(板书:词牌名)词,填好后是用来咏唱的。每首词咏唱的固定曲调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像这首词,它就没有题目。“忆江南”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评析】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首词。因此,有关词的一些知识有必要告知学生。

二、 品词析句,感知大意

师:诗与词虽然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也有相同点。比如,诗中有画,词中也有画。(板书:词中有画)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首词,看看透过作者的描写,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读词,和同桌交流)

生:我看到了太阳从水面上升起来了。

生:我看到了许多花开了,红红的。

师:这些花开在什么地方呀?

生:开在江面上。

师:花能开在江面上吗?

生:(恍然大悟地)开在江边。

师:还看到哪些景物?

生:我看见了蓝草。

师:见过蓝草这种植物吗?(生摇头)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植物?

生:这种植物叶子是蓝绿色的,可以用作提炼颜料。

: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下面注释的。

师:学习古诗词,一个重要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看下面的注释。看来,大家都没见过这种草。你看,这就是蓝草。(出示蓝草的图)读读这首词,作者看到的是蓝草吗?

生:作者看到的是绿绿的江水,像蓝草一样。

师:(出示画面)美丽的画面,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述。太阳是什么颜色?怎样升起?红花与江水,又是何等的美丽?连起来说一说。

生:太阳从江面慢慢地升起,江水被染红了,波光粼粼。江边的鲜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比火还要红艳。

师:如果能把太阳的颜色再描述一下就更美了。

生:一轮红日从水面上缓缓地升起。江水被染红了,波光粼粼。江边的鲜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比火还要红艳。

师:说得太美了!(掌声)江水怎样?

生:春天的江水真绿呀,绿得就像蓝草一样。

师:怎样的江水呀?

生:清澈的江水。

生:翡翠一般的江水。

师:连起来说――

生:春天来了,翡翠般的江水绿得像蓝草一样。

师:你看,词中是不是也有画?(生点头)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读把画面展示出来。江花的颜色是――

生:(齐)红胜火。

师:江水的颜色是――

生:(齐)绿如蓝。

师:日出江花――

生:(齐)红胜火。

师:春来江水――

生:(齐)绿如蓝。

师:我们连起来读――

生:(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评析】词中有画。读出画面,就是读懂词的内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不忘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读、品、说、写,走进诗词的意境,还原作者的生活。

三、 前后勾连,感悟情感

师:同学们,词中有画,词中也有情。(板书:词中有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品一品,看看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品味到的?

生:我从“忆”这个字,体会到作者非常思念江南的美景。

生:我从“好”这个字,体会到作者非常喜爱江南的美景。

师:仅仅是喜爱吗?

生:赞美。(板书:赞美、思念)

师:让我们把这份赞美之情、思念之情送进词中,读――

师:作者为什么对江南念念不忘,充满如此深厚的情意?让我们走进作者的生活,看看这首词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出示:白居易,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曾在杭州任刺史两年,后又调任苏州刺史一年有余。这首词是他回到河南洛阳十余年后写的。)

师: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对江南充满了如此深厚的感情了吗?

生:因为作者在江南做过官,江南的美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师:“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是原因之一。当作者回到河南老家,他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呢?(屏幕出示)

魏王堤

[唐]白居易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 柳条无力魏王堤。

师:江南的春天,早已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此时,洛阳的花开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生:花没有开。我是从“花寒懒发”知道的。

师:江南的春天,早已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此时,在洛阳能听到清脆的鸟鸣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里的鸟因为寒冷,都不愿意叫。我是从“鸟慵啼”知道的。

师:江南的春天,早已桃红绿柳,生机勃勃。这里的柳条发芽了吗?

生:没有。

师:这里的“先有思”其实是说柳条发芽了。尽管发芽,有生机吗?(生:没有)你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生:这里毫无生机。我是从“柳条无力”看出来的。

师:洛阳的春天,花不开,鸟不啼,柳条无力,毫无生机。难怪作者对江南的春天充满如此深厚的情感――(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来猜想:闲暇时刻,每每与朋友相聚,作者都会深情地向大家这样介绍他眼中的江南――(生读)

师:江南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让作者魂牵梦绕。夜深人静时,江南的这些美景会不时走进到他的梦境中――(生读)

【评析】诗词的前后勾连和巧妙对比,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悟到了作者为什么会对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充满深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 读写结合,拓展迁移

师:江南的美,不仅展现在江花和春水上,也展现在其他的事物中。(出示图片)看到这些美景,你想到哪些诗句?下面,就让我们来“串烧”一回,把你想到的诗句填到《忆江南》这首词中,让它成为一首新的《忆江南》。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不忆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能不忆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能不忆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能不忆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能不忆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能不忆江南?

……

师:其实,我们的家乡四时也有许多美景。我是江苏太仓人。太仓就是我的家乡。我是这样来赞美我的家乡的。谁来读?(出示)

忆江南

太仓好,

风景旧曾谙。

夏雨荷香飘两岸,

秋霜红枫映蓝天。

能不忆太仓?

师:你的家乡有哪些美景?请你也仿照这首词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生创作)

生:余杭好,风景旧曾谙。春雨溪水漫池塘,冬雪大地换新装。能不忆余杭?

生:江苏好,风景旧曾谙。秋来三两枝,冬日蜡梅雪里藏。能不忆江苏?

生:杭州好,风景旧曾谙。春来垂柳千万条,夏来荷花开两岸。能不忆杭州?

【评析】读写迁移是培养语用能力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写作形式的束缚,开启学生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大量的读写中,提升语用能力,积淀语感经验,体验学习的乐趣。

师:大家写得太棒了,都是小词人啊!其实,写词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词讲究音律、平仄等,以后我们在学习中继续体会。古时的词是用来吟唱的。下面,我们来听听现代版的《忆江南》。(播放《忆江南》歌曲)

师:同学们,白居易当时一口气写了三首《忆江南》,我们今天学的这是第一首。其他两首写了什么呢?回家后,自己查一查,和班级的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古诗忆江南范文6

一、读出诗意

引导学生正确诵读,是感悟诗词的关键。古诗表达简洁,意蕴深长,而学生的领悟力是有限的,教师应该避开传统的串讲,而是创设情境,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走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教学《忆江南》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然后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让学生由整体上感悟词人对江南深沉的思念,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理解白居易对江南的情有独钟,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他记“忆”中的江南就变成了鲜活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

二、想象诗境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所以,古诗词教学也应重视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把学生带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教学《长相思》时,我充分运用课件重现诗中的画面,配上渲染气氛的音乐,启发学生想象:征途的感受是“冷”的,这种“冷”不仅是自然气候的表征,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状态;而故园的印记和回想则是充满“暖意”的,这是一种亲情之暖、天伦之暖、心灵之暖。学生通过对不同画面的创造想象,把这“冷”“暖”逐渐内化为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有效地把握了视听信息背后那两个鲜活的画面。一“冷”一“暖”,先“冷”后“暖”,“冷”“暖”相间,虚“暖”实“冷”,在想象中、在描摹中学生真正融入了纳兰性德的相思之境。

三、感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