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

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范文1

不同的文字,情感不同,意境不同,朗读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美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诵读等等。

一、范读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如上面提到坡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婉约词《雨霖铃》,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其中情感和韵味,这时老师可以范读一下,以对比中让学生对苏词的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和柳词的缠绵悱恻、俏丽多情有个初步的感悟,从而产生朗读的欲望,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

二、美读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音韵、节奏,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读出其中的节奏美、情感美。在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先是播放了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朗诵的诗文,然后找了班上一个很有演讲天赋的女生,配乐诵读这首诗,那读得真是声情并茂,震撼人心,全班学生无不为之倾倒。

三、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茶馆》,其中人物众多,王利发,驼背五少爷,松二爷,常四爷等等,各具性情,各有特点,他们在茶馆聚会的时候,场面是很热闹的,各人都找到了展现自己的舞台。这里可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的身份、特点,分角色表演,朗读台词,这样,即便老师不引导着分析课文,学生也能很好地把握人物和剧情,感悟到老舍先生的大家风范。再如《荷花淀》中水生和水生嫂嫂以及那群妇女去探望丈夫时的言语,都很典型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读来津津有味,感悟颇深。

四、配乐朗读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如老舍的《想北京》,郁达夫《故都的秋》等意境优美的散文。在舒缓优美的乐曲声中,徐徐读来,那优美的文字,清闲细腻的景致,如一缕缕甘泉,沁人心脾;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得到心灵的静化和美的享受。我一直很欣赏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栏目,就是在配乐朗诵中深深体味到散文的优美旋律。

五、诵读,即背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的语言功底,就是在不断的诵读中积聚起来的。凡是文学大家,没有不是学富五车、通晓古今的。这些都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得来的。对于正在学习知识的学生来说,这种朗读方式不仅适合于散文教学,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羲之的《赤壁赋》,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熟读背诵这些情文并茂的优美篇章,不但可以学习语言,积累知识,丰富思维,还可以陶冶情操,增强心智,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范文2

然而,如今高中生的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又大,大量的课余时间被其他学科挤占,阅读的时间较少,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道路上更是走入误区。鉴于高考对诗歌的要求,老师们也只是用书面作业或考试测验的手段来勉强应试,结果古诗词的教学没了诵读感悟与赏析品味,成了字句的操练,表现手法的记忆,学生无法感受到古典诗歌的真正魅力。学习兴趣不浓,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难以真正得到提高也属于正常。

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诗歌特点探索改进诗歌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效率。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诵读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课标中也指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感情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古典诗歌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它直接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节奏传达出丰富的情感。要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领悟诗歌的情感意蕴,首先就要从诵读入手。

1. 营造合适的诵读情境。与所诵读诗歌相应的特定意境的营造,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到作品的氛围,从而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感性认知。诵读情境的营造可以通过教师在诵读前导语的引导,也可以播放音乐来渲染气氛。例如,我在教授五言诗《涉江采芙蓉》时播放二胡音乐《睡莲》,让学生伴着伤感而幽怨的二胡声来感知诗歌内容,这样能很快走进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品味“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黯然情绪。

2. 选择适合的诵读方式。范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用流利、有感情、抑扬顿挫的普通话来范读课文,或是播放录音进行范读,也可以让学生范读。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朗诵,学生可以直接视其人、听其声、领略到老师的语气、声调以及表情,从而进一步仔细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并且也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感染和熏陶,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教师如果受自身条件限制,自己范读有障碍,也可以选择操作简便,且朗诵规范的录音带进行范读,同样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学生诵读,老师可以根据诗歌风格的不同来选择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诵读形式。例如,岳飞《满江红》慷慨豪放,就应该读得铿锵有力些,我们选择由嗓音浑厚的男生来读;而婉约词的正宗、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让温婉的女生来念就更合适;《孔雀东南飞》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而《燕歌行》就适合学生齐声诵读。

还可以举行诵读比赛,充分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与竞争意识,进而增强对诗歌的热爱。

二、抓住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作用到客观物象融合而形成的用以表达特定情感的艺术形象。要体悟诗歌表达的感情,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就需要我们抓住意象进行分析。

我国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发展的过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情感内涵,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成就了我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这一特点。这些意象就是我们分析诗歌时值得抓住的关键,不与百花争艳,且花瓣不凋,偏受陶渊明的喜爱,常将他写于诗中,与他淡泊名利的隐士人格合二为一,成为后世诗人笔下高尚人格的象征;宋代的朱淑贞也曾在写《》写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表现了女词人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及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而柳树的“柳”与“留”同音,且古人向来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句写到柳,大多是表示惜别之意。

而有些意象则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会用来传达不同的情绪。如,诗歌中常常出现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传达出的是对故乡深深的思念;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清幽,“月”此时是美好、纯洁的象征。春季北上,秋季南迁的“鸿雁”有时是抒发羁旅伤感,“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有时是情人间传递书信的使者,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借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三、 把握情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喷涌的结晶。无论是惆怅,还是闲适;无论是激越,还是悲怆,一切真实展现了诗人的情感轨迹。所以说,古典诗歌的教学应把握诗中情感,领略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

诗人的情感可以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对意象的分析来感受体验。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信息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般诗题和诗序都会交作诗歌的相关背景。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序言中交代了诗歌写作的相关背景,并写到“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从中可见诗中情感的主调。《雨霖铃》这个词牌相传是唐玄宗入蜀时在夜雨中闻铃声,思念杨贵妃而作,曲调本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后世以此曲填词的作品也多是哀伤之作,柳永的《雨霖铃》就是如此。

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范文3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高职考命题在增加诗词赏析题以前,学生学习诗词大多作为一种消遣。有的学生因为从小就在父母的要求下背诵大量诗词,在超越一定年龄接受能力的情况下被迫学习而造成对诗词产生腻烦心理,在以后的学习中便拒绝再学习诗词。况且职高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受古汉语知识的局限,以及理解能力、联想水平的限制,常常对涵义较深的古诗词不能理解,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了。而且当前的职业教育对专业课的强调,也使他们对认为花在诗词上的时间没有用在专业课上所收到的效果明显,这也是时下职高教育中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缺陷

大部分的职高语文教师都是经由普通高中学习进入师范院校的,学习的都是普高的教学方式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与职高语文教学存在偏差。上课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记笔记。而教师的讲解往往是字句疏通的办法,教诗词就类似于教古文。将完整的诗歌分割开来,讲解又显得烦琐、细碎。在这种味同嚼蜡的学习情况下,学生还被要求全篇背诵课文。即使背出来了,也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云的,更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职高学生而言,最直接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就是朗读。俗语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根据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尝试三步走。

(一)口诵诗节

古人读书多是采取朗读的吟诵方式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读的重要性。一首诗只有读得层次井然,错落有致,情感充沛,摇曳多姿,才能真正理解诗歌。而且因为诗词具有音乐性,使得诗词读来具有琅琅上口、音节婉转的特点。诗词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格律要求,这些格律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使诗词更适合于朗读的规律。诗词的平仄相协,韵白相间,井然有序或参差不齐都是适合人的声音特点,呼吸规律的。我们今天的学习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比如《再别康桥》一诗,学生可以快速找到韵脚:“ai”、“ang”、“ao”、“ong”、“u”。在诵读时,教师示范一遍节奏,学生便可掌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确定诗中的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对母校的深情和淡淡的离愁别绪。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首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开头七字,连用四个平声,突然用一个“怒”字的仄声而且是陡仄,这种声调的变化恰好反映出大风席地而卷、突如其来的信息。除平仄外还应注意诗词的朗读节奏。一首诗用同一节奏朗读便会显得单调、沉闷,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对诗词的理解,甚至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破坏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如《琵琶行》,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读得缓急有度,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此外,诗词特有的押韵中,韵脚还有轻重、洪细、宽窄之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首段的“号”、“毛”、“梢”、“坳”等押的是“豪”韵,有一种大开大合的气势,读音洪畅,并且句句押韵,蝉联而下,读来有自然生成的狂风骤来,呼啸腾涌之声不绝于耳。

(二)心领诗意

学诗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悟”。理解一首诗,学生不仅要调动想象力、审美经验,而且要通过诗词本身的知识来理解。诸如诗词格律知识、古典文学常识及各类典故纪闻。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正所谓“师者先行”。因为职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涉猎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补充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在典故的运用上,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讲李白的《将进酒》中有“陈王昔时宴平乐”,学生一看注释马上对曹植展开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讲述相关典故,通过典故纪闻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印象,产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比如在教授《诗经・无衣》时可以插入一些古代兵器知识,如戈、矛、戟等,这些对于男生的吸引力就比较大。而对于女生,讲述古代服饰、衣着的相关知识必然会引起她们的兴趣。

(三)神会诗境

古典诗词一般都具有意象化的特点,通过意象的组合形成意境。要全面理解一首诗词,必须能够独立地在自己脑海中再造意境。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审美感受、想象能力的不同,每个人对诗词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再创造的意境也是各不相同的。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学生形成意境之前,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画面来辅助学生展开联想。这较之于教师纯粹的阐释、讲解要形象生动得多。又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因其本身就是一幅题画诗,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而职高很多专业是动漫,美术专业的,可以让学生先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像,再与原画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会其中的差别。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教学相长。

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范文4

关键词:主题班会;自我教育;以生为本

通过“以生为本”参与式主题班会来开展主题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能为班级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一、“以生为本”参与式主题班会的必要性

本文从开展主题班会的设计形式、实施过程、结果评价等方面对主题班会进行了创新,开展了“以生为本”参与式主题班会的这种新模式。开展这样的班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必要:

1.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以生为本”的参与式主题班会的有效性

初三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自我意识和接受能力强,喜欢参与,体现自我价值。因此,参与式主题班会可以为学生搭建很好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我,在参与中提升学习的效果。

2.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有明显的主体意识

以往的说教式教育、灌输式教育已经不适合当代的中学生了。参与式主题班会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协作,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升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3.主题班会是班集体的活动,学生渴望在班会中得到尊重和认同

这符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中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参与式主题班会能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并得到别人尊重的平台。

二、“以生为本”参与式主题班会的组织和设计

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设计主题班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枯燥乏味的说教课变成生动活泼的班会课,是参与式主题班会的核心和关键。下面以“青春·理想·奋斗”主题班会为例,对“以生为本”参与式主题班会进行几点探索和实践。

1.班会的准备

首先,向全班学生发放人生理想的问卷调查。经过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少数学生有比较明确或比较成熟的理想信念,个别学生没有自己的理想。然而不少学生将人生理想定位于中考或升学,缺少长远而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班主任对他们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提前一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介绍古今中外同学们比较熟悉和崇拜的名人,包括凡尔纳、司马迁等以及身边的普通人,包括李建国、於忠祥、袁丁等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的历程,从而激发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并组织学生写一写我的理想,时刻警醒自己。

再次,对整个班会活动进行形式上的设计,包括确立目标和内容,设计活动步骤,将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和理想的故事,采访身边优秀的同学,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理想的力量,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的热情。

2.班会的开展

教室两侧悬挂名人的画像,黑板上写着班会的主题“青春·理想·奋斗”,背景音乐播放“我的未来不是梦”。

环节一:营造气氛,情境导入

主持人女:青春悄无声息地来了,她带着女孩飘逸的秀发、苗条的身影而来;

主持人男:青春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她伴着男孩粗粗的嗓音、蓬勃的朝气而来;

合:我们爱春天,更爱像春天一样美好的青春。

主持人女:亮丽的青春需要理想,在你心中,理想是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言。

导入中利用“发散思维法”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从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提出各种设想,广开言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轻松而活跃的气氛中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意和灵感,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

环节二:名人名言,激扬青春

主持人女:理想,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主持人男:理想,在青春的韶光里闪光。

主持人女:理想如同启明星般,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背起青春的行囊,采撷前人的琼浆,在青春之路上起航。

八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搜集的名人名言,并畅谈自己对名言的感悟。

该环节让学生畅谈对名人名言的感悟,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索、自我感悟的具体过程,从而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思成长之道路,树理想之信念。

环节三:名人事迹,激励奋进

主持人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他们如同指路明灯,在黑暗中为我们照亮前路。请同学们为我们讲述名人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故事。

通过名人事迹,让学生从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分析,达成共识,让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培养独特的思维判断能力,有利于学生参与到主题班会的情境之中,并保持自身思维的活跃。

环节四:畅谈理想,共同分享

主持人女:理想,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配乐,小组朗诵流沙河的诗歌《理想》。

理想教育的实效,最终就是凸显在学生感悟内化能力上,学生在参与主题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启示,从而自我修正,将理想变为自觉行为,用理想点燃青春的火焰。

环节五:欣赏短剧,自我检省

主持人男:请欣赏短剧《理想级级降》。(学生模拟角色)

欣赏短剧后,学生议论纷纷。

采用角色扮演法,能够活跃班会气氛,寓教于乐。角色扮演就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编成剧本,要求学生在剧中扮演特定的角色,这样既能改变因班主任一味说教而产生的厌烦感,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并且能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反省,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环节六:实现理想,重在行动

主持人男:无论现在你认为理想多么遥不可及,只要努力,只要拼搏,一切都还来得及。请听北大女生贺舒婷的真实故事《我的北大之路》。

主持人女:或许你也曾瞬间顿悟又重回麻木。

主持人男:或许你也曾心有不甘而没有勇气破釜沉舟。

全班诗歌明志:我以青春的名义宣誓:即使成功远在天边,我也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即使失败就在眼前,我也要坚守信念,挑战极限;我保证,为了父母的微笑,努力拼搏每一天;我保证,为了理想的实现,再苦再累我也无怨。

利用有限的班会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肢体感官,满足学生自主性与参与性的需要,借助相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全体学生有责任意识。

最后,班主任总结。

三、“以生为本”参与式主题班会的效果与思考

1.消除了学生对说教式主题班会的反感,提升了学生参与班会的自信心

在“以生为本”参与式主题班会中,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自主参与,通过自己的听、说、读、写、悟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更新学习观念,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参与式主题班会给学生以全新的视野和方法来学习,参与方式灵活多样,使主题班会的学习从枯燥乏味变得轻松自由,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管理的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3.培养了创新精神,树立了团队意识

在参与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形式多样、参与度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对主题班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使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得到强化。

班会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活动,去发挥,去创造,去收获。在活动中,学生的全面参与,丰富了活动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发挥了特长和优点,让他们能够展现自我,从而使主题班会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使其实实在在成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范文5

一、培养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不满足于唯一答案的思维,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懂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不受约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所采用的是一种开发的探究模式,让班里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对学习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思考、研讨,最主要是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

比如在学习《杨修之死》时,罗贯中以带有个人情感的笔法将曹操塑造成一个人人厌恶的乱世枭雄。而历史上的曹操果真如此吗?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本真。于是,我让大家回忆曾经学过的《龟虽寿》一诗,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曹操真的是一个阴险毒辣的小人吗?”将文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反复分析,自然就还原了曹操,他应该是一个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另外,在学习《沁园春・雪》一词时,也采用了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方式,以对比的形式呈现于课堂。将这首词和曾经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进行对比,两文均写雪,但是雪景的特点、表达的主题均有所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适时赏识成功,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都希望自己被他人认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其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用启发式教学,先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一些平时较胆小的学生,更要少一点挑剔,多一点认可,甚至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为了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我常常使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即让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如字词、朗读课文等,让成绩较优秀的同学回答稍有难度的问题,这样人人都有机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人人都能在课堂上找到成就感。

在指导学生诵读《雨说》这一非常适合朗读的诗歌时,我特地选择了一个胆子较小,平时不爱发言,常被老师和同学忽略的女生。她明显感到很意外,但还是读得很认真,其实她的声音很好听,只是缺少一些朗读的技巧。读完后,我问同学们:“大家说,她读得好吗?” 一些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我继续说:“我觉得这位同学的声音很像央视主播周涛。”听到这句话,这位女同学吃了一惊,脸微微有点泛红,脸上的笑靥渐渐浮现。我借机说:“如果能够稍加训练,他日说不定真能成为主持人。其实刚才你读得不错,如果再柔美些,就更能表现长者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了,大家邀请她再为我们朗诵一次好吗?”同学们都开始鼓掌,此时这位女生充满信心地站起来朗读,比上次读得更响亮更认真了。

总之,要彻底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潜力,就一定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而非教育传授的场所。要用我们的一双慧眼,发现孩子们身上更多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璀璨的星星。

三、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动力

以活动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快乐、成功中学习。我把它用于语文课堂,不仅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很容易点燃创新的火花,萌发创新的冲动。同时,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知识得到巩固。课堂活动形式活泼,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为一体,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风筝》一文时,为了让这些埋首于书堆,渐渐失去快乐的孩子再次感受童年的乐趣,明白玩具之于儿童的意义这一主题,我在课前特地让同学们准备了做风筝的工具,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一起完成简易风筝的制作。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连童年的玩具也是由父母从商店里直接买来的,从来不知道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玩具的快乐。我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制作风筝,见机变身为主持人,让孩子们谈谈此刻心里的感受。孩子们都表示,虽然制作风筝很麻烦,很费脑筋,但是能和同学们一起合作,共同见证一只风筝的诞生,心里的快乐难以抑制。课后,我们约定在周五活动课的时候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放上天空。我想,这一节课的主题,无需我多作繁冗的解释,每个同学都已了然于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让语文走进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快乐地理解课文。

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范文6

截止到2月11日下午6点,北京电影学院报名总数达到18044人次,其中表演学院6186人次,①而招生简章中拟定的录取人数为85人,录取比例约为99:1。

报考表演专业的人数多且具有代表性,因此最能彰显“艺考”的困局。

一、拥挤的“独木桥”

小陶是一个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女孩,毕业于河北省艺校,接受过6年民族民间舞蹈专业训练,这次由妈妈陪同来考试,想圆自己做演员的梦想。小陶有一定的舞蹈演出经验,但对舞台表演了解不多,对于初试,她虽然没有太多的准备,但很有自信,认为以自己的实力初试可以过关,妈妈说小陶自幼就喜欢跳舞、喜欢表演,为了让孩子好好发挥,这次特地请假陪女儿来考试。除了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外,小陶还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对于花费,小陶妈妈说道:“培养一个学艺术的孩子不容易,需要全家全力以赴,每年学费和生活费上万元。今年参加考试的路费、住宿费、报名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不过,只要孩子能考上,钱花得就都值了”。对于落榜后的出路,小陶想参加民航招空乘人员的考试,她觉得当一个空姐也不错,而小陶妈妈则坚持孩子应该上大学,毕竟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对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小朱是一个普通高三学生,来自浙江省温州市,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独立了,一个人从家乡来到北京参加考试。小朱平时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但也仅限于参加学校的文艺社团,比如在晚会上模仿赵本山等。为了准备本次报考的表演专业,小朱在紧张的高三学习中,专门找老师突击培训了一周的表演课,也算是对表演有了那么一点儿尝试和印象。对于报考的目的,小朱说他想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记者还采访到来自山东烟台的小周,由于太过重视这次考试,她显得比较紧张,为了初试时不忘词,小周一遍一遍地背诵要朗诵的诗歌。小周是普通高中艺术特长班的学生,班里有60多人,分别要报考美术类、表演类、音乐类等艺术院校,这次她是与班里的其他3位同学一起报名的。小周坦率地告诉记者,自己的文化课不好肯定考不上文理类的大学,而自己喜欢艺术,从高二开始,小周每个假期都赶到济南或北京参加表演培训班,而为了本次考试,小周从去年12月就来到北京上表演培训班,春节也没有回家。小周参加过一次电视剧的拍摄,虽然是群众演员,但也算是有了一些表演经验,增加了个人阅历,这令其他3位同学羡慕不已。而两年来在表演培训班上的花费,小周虽没有详细算过,但她告诉记者,就在前几天刚上的一个考前加固表演培训班,仅3天的费用就是2000元。小周的3位同学则表示都上过培训班,有一点表演基础。他们班里很多同学的文化课成绩都不太理想,文化课分数要求比较低也是他们选择报考艺术类高校的原因之一。

在记者所采访的20位考生中,有16人来自普通高中(含艺术特长班),4人来自艺术学校;14人参加过表演培训班,其中花费过万的有7人;父母支持艺考的有17人,不支持不反对的1人,反对的有2人;报考两所以上艺术院校的有18人。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普通高中生仍占据着大多数,高昂的花费、耗费的时间以及身心大量付出的疲惫,这些都是“艺考热”备受争议的关键点之一。

此外,由于艺术类考生数量的不断增长,特别是美术类考生人数的增加,促使了一个新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美术、音乐、表演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学生希望通过短期的培训去应付即将到来的艺考初试。以北京地区为例,截止到2012年,登记在册的艺术培训班有300多家。②这种现象的“畸形”,一方面在于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也是艺考持续升温的原因。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艺考已经等同于高考,很多“半路出家”的学生通过极短时间的培训就匆匆上阵,几千人报考同一专业已经屡见不鲜,能否成功不言而喻。作为曾经轻松考入名牌大学的一条捷径,“艺考”如今已经变成“独木桥”。谈到“艺考热”,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而电视选秀节目推动的“造星运动”、影视明星受到青少年追捧等原因造成一些考生和家长的盲目和不理智跟风。

二、梦想照进现实

每年艺考时,全国各地的考生汇聚到艺术类高校,然而在记者的采访中,发现有些学生报考艺术类高校并不是出于对于艺术的热爱,有的觉得自己外形漂亮当演员很适合,或者认为通过艺考上大学也是一种求学捷径,更有甚者认为,艺考是一种人生经历,通过艺考可以增长见识,这就让很多人走进了某种误区,无论是哪种心态,都促使艺考持续升温。

针对报考表演专业的考生,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陈说“其实很多考生对表演艺术最基本的问题都知之甚少,甚至有的考生就是仅凭长得漂亮或帅气便来试试运气。不可否认的是,漂亮固然是一种美好的特质,但生活中的美却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人物艺术形象美,电影艺术所要反映的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其中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各式各样的……‘漂亮’并不是我们选才的唯一标准,报考表演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必要的表演天赋,同时也要兼备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表演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是一种形象思维,审美方式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需要先天优秀的内在素质和后天刻苦系统的学习,另外,大量的实践基础也是一名优秀演员必备的。

就大多数普通高中学生而言,特别是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地,考入名牌综合性大学的竞争非常激烈,对文化课成绩要求很高,高考是残酷的,对于每一个怀揣大学梦,或希望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成为运动员或“艺术生”成为他们上大学的又一个希望。然而,前者需要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级别,甚至要求获过国内外重大比赛的名次,而通过这种硬性指标审核的学生非常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学生选择了后者,通过几个月或几个礼拜的艺术突击培训,把考大学的梦想寄托于此。目前,除了专业艺术类高校外,很多综合类大学和民办高校都设有艺术学科,每年录取一定比例的艺考生,由此也助推了“艺考热”的发展。

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一些艺术类高校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理解进度慢、难出专业成绩等问题进行的反思。当这些突击培训通过考试的学生进校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适应艺术类学科,理应刻苦努力、积极钻研,对待专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人不解的是,有些学生因考上大学、圆了梦而停止了进取的步伐,甚至有些学生以跟不上专业课、没有艺术创造力为由推脱学习任务。大学4年成为了他们玩乐享受的时光,直至毕业,面临难找工作方如梦初醒。如记者认识的一位表演专业的女生,她的大学生活非常轻松,每天只需要用两三个小时练练台词基本功,其他时间都是自己的,或休息,或逛街,而大学里的文化课基本不上,考试前看看书以应付考试。这种考前紧张、迫切的心态与考入后漫不经心的学习态度反差如此强烈,让人不得不思考盲目艺考带给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前景何在。

三、综合素质决定艺术之路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的意义包涵艺术,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文化产品,艺术教育的实质是文化教育。如今,艺术素养已经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文素质的体现。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教师王鑫认为,考生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他们的艺术之路。中央戏剧学院除了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声、台、形、表等方面)的培养以外,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即文化审美素质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加强了这两方面的培养,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在招生中,艺术类的专业考试已不单单是专业能力的测试,越来越注重考核考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日前,北京电影学院在招生中随机就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提问考生,以此考察考生的反应能力和对知识的积累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考官能够观察到学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比较成熟的心智以及对社会的观察判断能力。

表演专业侧重于考生外部条件和内在素质的综合考核。外部条件主要指外形、轮廓、身高、气质;内部素质的考察主要是个人知识和阅历,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对艺术的感知力。陈认为,一直以来,如何能让考生在短时间里尽快展现他们的创作天赋和个性,是所有表演系老师共同努力的方向。考官主要是通过各种考题来发掘考生独特的个性或内在的激情、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因此,考生应积极调整自己,放正心态,抓住一切条件和时机展现自己的表演天赋;在表演考试中,考官往往最为重视的就是学生的真诚,学生要以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去塑造角色,具备一颗纯洁的心,这既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的考察,也是对其综合素质的考察。表演专业招收的学生必须具备表演的潜质,考生在考试时要拿出自己的智慧、精力和勇气,展现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对于考察艺考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指出,“艺考就是对艺术人才的选拔、对综合素质能力的考察。艺考是为了发现知识结构合理,电影专业能力扎实,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人才,顺应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发展需要”。

一年一度的艺考带给喜爱艺术、有艺术特长和天赋的学生一个追求梦想的机会,而对把艺考当做上大学跳板的学生来说,仍然需要理性分析,大学梦的终点是毕业后的前景和自己长远的职业规划,如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艺术工作、能否胜任艺术创作等方面都需要仔细考虑。艺考所招收的学生应是对该专业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在大学这个具有艺术氛围的环境里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发扬。因此,在选报专业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具备的专业素质进行有选择的报考,不能盲目跟风。

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种教育手段,艺术教育不仅能开启人的心智,而且能提高人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我们期待有作为的艺术大师的诞生,同时,也呼吁艺考生能够认清艺考现象的本质,理性对待艺考,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