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抛砖引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抛砖引玉范文1

1、释义:意为抛出砖头,引来白玉。借以比喻用没有价值的事物引出有价值的事物,泛指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

2、成语造句:刚才我说的话只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但要想真正取得好成绩还需要个人的努力。

3、近义词:引玉之砖。

(来源:文章屋网 )

抛砖引玉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教学;科学提问

著名教育学家肯尼斯·胡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它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它更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散发出智慧的美丽之光.问题,曾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中,最重要的并非解决问题,而是提出科学的问题.高中数学是思维的上升阶梯,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逻辑是很必要的,因为它可作为不同层次和深度的数学所需的高弹性思维空间的重要平台,并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思维灵感和扎实的解题用题能力.而要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所拓展,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中重视问题教学的作用,以问题为砖,引出学生的思维之“玉石”.那么,如何做好问题教学、科学有效地提问呢?在这里,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问题的设计以学生的知识为基础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好的,问题好坏的评判,是一个动态且富有弹性的的过程,那得基于其相对应的对象.在数学课堂里,一个问题是否具有价值,不是看它是否具有难度,最主要的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思维和逻辑基础.最好的数学问题,应该是略高于学生的能力,却在学生认知能力的潜范围内的,这样的问题,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期间包含的隐秘性是学生能够基本触及到,却又不是十分有把握的,它能够以一个较为接近的距离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从而在不觉间帮助学生突破认知极限,进入一种更为高层次和更为宽阔的思维.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中,为了让学生对集合这一概念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教师可以作以下的问题设置:

问题1:以下几种说法有什么共同点?

①高一文理班的所有学生;

②乐队里的所有成员;

③中国的所有省会.

问题2:深入学习集合的概念,并判断下面的表达是否属于集合.①学生.②小学生.③全国的中小学生.④比3大的数字.⑤35到700之间的所有整数.在这样的逐级提问下,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引导着螺旋上升,并在上升的同时得到横向拓展.

二、问题的设计应该把握知识结构的相互联系

数学的逻辑性是十分强的,知识结构与框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课堂的问题教学中,提问的契机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的提问契机,就是指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而这里的适当时机,就是知识间的联结点.当知识间相互联系或者可以相互过渡时,教师就应该利用这个契机,以联系性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路随着知识的过渡和开拓.

三、问题的设计应该巧妙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

教学工具的选择,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输出.现代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一种极为便捷的方式输出教学资源.多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集影音、图像等功能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尤其在数学中,所涉及的抽象概念和问题比较多,常常需要结合图片和图形等将抽象的东西有形化,这时,就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工具.

四、问题的设计应该贴近生活

任何一种知识,都是为现实生活而服务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的身影,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以一种几近“闭门造车”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与知识学习相分开来,使得知识学习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流失了实践价值.为了贯彻当前新课改的目标,也为了找回学习的实践价值,我们的教学应该以生活化作为原则.而数学提问的生活化,就是将知识作为灵魂,使其“附身”于生活,即将问题放到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去.

五、小结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问题的解决是对数学能力的检验,而问题的提出则是对数学思维的一个测量,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科学地提问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开拓其思维的重要途径,它就像一剂“药引”,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思维创新.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致力于对问题教学的研究,巧妙地以我们的问题之“砖”,引学生的思维之“玉”.

【参考文献】

[1]封焕祥.高中数学情景问题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抛砖引玉范文3

关键词:分享;随机应变;升华

十几年耕耘讲台,开课无数,前年在外校借班上的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简单回顾一下教学流程:1.导入:课前小游戏,表演四字成语;2.今日情绪播报;3.情绪词语接龙;4.学生的往日情绪分享;5.开心一刻:狐狸的故事;6.即时情绪播报;7.教师寄语;8.学唱《快乐你懂的》。

一直以来,借班上课的课堂氛围上不来,这令教师很是头疼,所以,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前不得不做很多准备和预热工作,提前到借班上课的学校进行热身运动,了解学生和让学生了解自己。有的教师甚至不惜血本购买小零食以博学生高兴。而我的这节课因为时间和场所不允许,没有来得及做任何的铺垫,仅仅是那天早到了一刻钟左右。

听说这个班级是个实验班,比较安静的那种实验班,我真的有点担心。虽然我丝毫不怀疑自己调动课堂气氛和课堂应变的能力,但是因为这节课整体设计上比较轻松活泼,只有得到学生更多的共鸣和反响才会出彩,所以还是有点小紧张。

学生进入大教室的时候,我开始播放《快乐你懂的》,这首曲子有一种跃动力,让人的心情跟着节奏亮起来。之所以选择这首曲子,是因为我所在的学校很多学生都会唱。用学生最熟悉的旋律来熟悉他们,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这节课的导课是设计的一个小游戏,我准备了4张卡片,邀请了一个小组中的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表演,另外一个学生猜。四个成语分别是:悲痛欲绝、喜上眉梢、怒气冲冲、惊恐万状。这是个很好的热身运动,班级的氛围有些活跃。

导入新课之后,接下来就是今日情绪播报和情绪词语接龙,激烈的音乐声响起的时候,学生间的角逐不自觉地就紧张了起来,学生的状态明显地被音乐感染了,当学生激烈的角逐结束的时候,计数员立即报出了数字,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状态明显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甚至问:“他什么时候开始计数的?”但是此时的课堂氛围依旧没有完全打开。

下一个环节往日情绪播报中,我设计的问题是: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你情绪体验最深刻的一次经历吗?我想,课进行到这儿已经有15分钟了,课堂应该热烈起来了,要动脑筋,想个办法!对了,分享我自己的往日情绪。于是我立即话锋一转:“老师突然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老师学生年代的情绪体验,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听?”

话音刚落,立即就看到不少学生腰杆挺直了,点头的,说“嗯”的,说“要”的都有!于是我动用我这张犀利的嘴巴,富有情感的语音,播报了属于我的往日情绪:“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我作为班长,有一段时间突然开始厌恶写作业,开始是糊弄,后来渐渐地发展到连糊弄都不愿意了,可是偏偏遇上我们那个较真的语文教师,那个老爷子上课的时候趴在讲台上问我:‘你的作业呢?’我想都没有想:‘写完了,在我弟弟书包。’老爷子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眼神恶狠狠地盯着我:‘那么,现在,你去你弟弟的教室把作业拿来!’我忐忑不安地走出了教室,内心惶恐不安,我想到了妈妈的搓衣板,想到了爸爸严厉的目光,我更不敢想象作为班长的我,谎言被揭穿的那一刻的难堪与尴尬。手心里面全是汗!我在神思恍惚中不知道走了多久,当醒来时离弟弟的教室仅仅隔了40米。我没有做作业,是不可能从弟弟的书包拿到作业的,向老师说谎,后果很严重,我被老师罚站了一节课。这次的经历让我知道了人不能说谎。”

在我说到“我忐忑不安地走出了教室,内心惶恐不安”的时候,可以看出学生进入了状态,都很紧张,为我拿不到作业而担忧或是想知道这位老师会怎么处理这个状况。在我说到“向老师说谎,后果很严重”的时候,全班哄地笑了,这就对了,这个临时从记忆的仓库里搜集出来的情绪体验中,我强调了情绪的来源,情绪的体验。学生显然被我打动了,原来老师上学的时候也有这样不堪的一面,于是话匣子打开了,手举起来了,一个,两个,三个,一个比一个出彩。

这个时候,一个女学生站起来讲述了她的一次悲哀的情绪体验,那是爷爷即将去世的时候,家人都不敢让爷爷知道他的病情,都要装着开心的样子伺候爷爷,离开爷爷之后抹眼泪的伤心往事,她讲得情真意切,课堂一下子就寂静了,我看到有学生的眼眶红了,说真的,我在那一刻深刻地体悟到了这个女学生的情绪体验,产生了共鸣。但是我立即意识到,这个情绪体验可能比较悲伤,于是赶快开动脑筋,既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又要巧妙地引领课堂。我很悲伤地说:“刚才这位同学跟我们分享了这样一段很伤感的情绪体验,你现在想跟她说些什么?”大家内心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你争我抢的来安慰这个女学生:“逝者已去,活着的人要珍惜!”“你的心情我们能理解,希望你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相信你经历了这样的情绪体验会更坚强!”……课堂气氛到达了!女学生不停地说“谢谢”,我提议为女学生的坚强鼓掌!

很显然,通过大家的劝告,接下来的知识已经自然生成了。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情绪和人的态度是有关的,那么我们就要学会调控情绪。分享“开心一刻”之后进行的即时情绪播报中,学生的手跟春笋般举起来了,他们从对我的不熟悉到感觉有共鸣,其实仅仅是一个故事的距离,是我的故事拉近了我和学生的心,又是我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得学生觉得自己有了价值,在安慰同学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新的理念,情绪是有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的,我们要学会调控情绪。

在最后环节学唱《快乐你懂的》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已经到了高涨的阶段。这节课在完美的音乐声中结束了,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节热闹的课,在课堂的深度上也进行了很深的挖掘,真可谓是抛砖引玉晒分享,随机应变得升华。

抛砖引玉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引入;高效;游戏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生活。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日常生活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一、课堂引入应遵循的规则

1.课堂引入应围绕生物教学目的

生物课堂教学中导入语言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不能为了单纯激发学生兴趣而进行不相关的设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节课自始至终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因此,课堂引入设计必须符合教学目标。

2.课堂引入要符合学生年龄、性格特征

引入要有针对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实践证明,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因此,对于引入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阅历、文化修养和接受心理水平等出发。

3.课堂引入要短而精

如果教师在导入时叙述较长,内容较多,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既定目标。因此,引入设计应在“短”“精”上下功夫,言简意赅地引生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4.课堂引入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启发性

引入是课堂的开端,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引入的成功与否,也成为衡量这节课的标尺之一。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引入的方法

1.游戏引入法

小游戏是初中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有趣的活动。它可以锻炼思维,启迪智慧,增加知识,促进学习。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一猜,可抛砖引玉。如,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让每位学生制作一只纸蝴蝶,颜色与风景画一致并粘贴在风景画上,然后让两位学生在1分钟内找出尽可能多的纸蝴蝶,让学生通过游戏去体验保护色对于蝴蝶生存的意义。

2.实验引入法

通过做实验引入,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在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血管时,学生用手去触摸自己身体的一些部位,亲自去感受血管的“跳动”,从而理解了什么是动脉。

3.生活情景引入法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探究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时,可让学生课前先做瑜伽运动的起式,吸气、呼气,然后提问:“你吸入的气体成分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一样吗?”。

4.故事引入法

利用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食物链》这一课时,我为学生播放动画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螳螂、黄雀和蝉之间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以想象这节课的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抛“砖”,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抛“砖”,起着对整堂课引导的作用……犹如钢琴演奏,手指刚触到琴键,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师讲课引入很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一位优秀教师应以精湛的引入愉悦学生的耳目,触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

抛“砖”引“玉”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抛砖引玉范文5

[关键词]土地征收;温州模式;民众诉求;三分三改;经济发展;社会民生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8-0075-06

以城市建设驱动力的来源划分,城市建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公众需求驱动的“建设城市”模式,其动力主要源于社会公众对城市扩建的需求,由社会公众影响政府去开发和建设城市;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部门需求驱动的“城市建设”模式,其动力主要源于政府部门依靠城市扩建来解决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需求,由政府主动提出并倡导社会公众去开发和建设城市[1]。目前,我国城市化类型主要是后一种政府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建设”模式,既取得了建设成绩,也存在着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执行困境”的问题。关于城市化建设中理性的土地征收模式问题,可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的典型城市“温州”。温州城市建设中土地征收的道路,既有“自下而上”民众诉求“抛砖”的推动,也有“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引玉”的改革;既有其成功的独特性,又有可以普遍推广的城市建设中土地征收模式的共性。科学总结温州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征收的成功经验,对于指导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征收和谐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自下而上”民众诉求“抛砖”的推动:温州将军村征地的实践

鹿城区的城市规划建设是温州市城市化建设的典型成果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温州民间社会的成长,迫切需要城市化“以造城来满足居民对于城市生活与发展的需要”[2],温州市鹿城区的规划建设便应运而生。

1.鹿城区进一步城市化“建新城”面临的问题

鹿城区“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建设面临的最重要的经济问题是如何科学规划,实现工业与边缘区域农业产值的相对均衡、协调发展。具体而言,温州市鹿城区城市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制度层面:历史规划欠科学,政策执行欠合理。在法制建设相对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经济运作的“盲目性”特征,使得早期温州市鹿城区的城市化建设缺乏科学规划,越权批地、乱占耕地、侵吞耕地问题较严重,造成了工商业用地与农业建设用地比例严重失衡。(2)环境层面:土地质量整体下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一方面是工业区的兴建与城市居民住宅区、商业区的分布紊乱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鹿城区历史建设的规划欠科学,对工商业与农业的投入比例失衡,使得工业用地区域“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超标,城市区域的水资源、大气资源、土地资源遭到破坏。(3)利益层面:市场主体维权意识强,城市规划利益协调难度大。土地征收是城市化规划建设必然的一个环节。鹿城区进一步城市化建设的规划,必然涉及土地资源利用的调整性问题,即涉及包括城市居民、边缘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社会中介组织等各个市场主体切身利益的问题。土地征收的利益调整“不到位”,则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会出位”的问题。

2.鹿城区城市化中“民间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

如何在城市化建设中建立“深入了解土地征收的民情、充分反映征地利益的民意”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使得城市化建设中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征收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化,显得颇为重要。温州鹿城区的城市化建设,在土地征收中高度倾听了“百姓心声”,创造了一种自下而上、民间要求的“保护”被征地群众自身合法权益的土地征收模式,即温州“返还地”模式。温州“返还地”模式,可见表1。

抛砖引玉范文6

关键词:生成问题;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35-1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新课改的必要条件。教学生成,因其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往往会动态产生超乎预设的生成问题,而使得课堂折射出异样的精彩。但由于生成问题的不可预设性和稍纵即逝的特点,生成问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成性的课堂资源。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生成问题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广泛的、重要的来源。那么,如何实现生成问题到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转化呢?

一、促进生成问题转化为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教学策略

1.抛砖引玉,由“静”到“动”

弹性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敲门砖”。教师在课前预设时,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在努力促进预设生成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和胆略,鼓励学生质疑,去促进更多的自发性的生成问题,要抛砖引玉,使静态的预设性生成变为动态的有弹性的生成,实现生成问题到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转化。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初中学过的内容,也是高中教学中常被教师忽视的内容。如何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呢?学生在一次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已经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什么还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为了对学生问题作出有所启迪的回答,我反问了学生几个问题,以抛砖引玉:(1)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否一定是因为力的作用呢?(2)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为什么去研究没有力作用的运动呢?(我们不妨以退为进考虑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如果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做什么运动?)以退为进难道不是一种值得向学生介绍的思维方法吗!在实际教学中,抛砖引玉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积极的思考,而使静态的灌输变成了动态的生成。

2.举一反三,由“点”到“面”

生成问题可能只是个别学生的灵感闪现,只是一个生长点。真实的课堂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经验的教师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为生成,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举一反三,相互启迪,由“点”到“面”,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告诉学生: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原型是单摆实验,而非现在课本所呈现的情况,岂不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原貌的形式展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在讲完伽利略“理想实验”后,学生会生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而非伽利略定律呢?牛顿高明在哪里呢?将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这种现象上升为物体的一种性质,将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上升为一种规律,这是牛顿大大超越前人的地方,通过这样的问题举一反三,由点到面,使生成问题转化成知识性和思考方法的生成资源,更促进了学生情感价值的升华。

3.妙手回春,由“误”到“悟”

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产生认知偏差或失误,而这些偏差或失误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的生成问题。珍视并合理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错误问题,妙手回春,引导学生由“误”到“悟”,点石成金,实现生成问题到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转化。教材中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阐述过于简单,使学生觉得亚里士多德“不怎么的”。针对学生潜在的这一认识,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要驳倒亚里士多德是非常困难的,在教案设计过程中,我们特别制作了亚里士多德当年的“虚空理论”的动画,实际教学中,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让学生反驳亚里士多德虚空理论的特别的安排,不仅让学生品尝了失败的苦果,更充当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探究者”。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很难回答,而且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方法,所以人类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弄清楚”。通过这样的探究,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物理知识,更让学生感受科学结论得出的艰难历程,并感悟科学之美,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经过探究性的思考之后,必能减少学生对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误”!

二、生成问题转化为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几点反思

1.生成问题往往是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而产生的问题,由于学习经验相近,会在其他学生中产生共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生成问题往往是学生即兴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与正在进行的知识建构相关:或是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或是对知识应用的错误,或是对相关知识的混淆等等,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完善能产生催化作用。

上一篇股票软件

下一篇增值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