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三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诗三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诗三首

现代诗三首范文1

9月4日,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开幕(IFA)正式开幕的前一天,三星IT和移动通信事务部总裁申宗均正式向全球市场展示了此前就备受业界关注的首款智能手表Galaxy Gear,这也是三星首次可穿戴智能设备。

本刊记者在现场注意到,Galaxy Gear外观的大小与一般手表无异,它拥有一块1.63英寸、320×320分辨率的三星自造Super AMOLED触屏,配置单核800MHz Exynos处理器、512 MB内存、4 GB存储空间,表带前端有一个190万像素的自动变焦摄像头,并内置扬声器。

值得一提的是,Galaxy Gear可以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相连接,显示手机上的信息、播放音乐、拍摄照片和视频。据申宗均介绍,Galaxy Gear还能运行至多70款应用程序。依据三星方面的计划,这款智能手表将从9月25日开始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预计售价为299美元。

“三星Galaxy Gear带来的‘无界智能交互’,将使用户无需频繁地查看设备,就能随时随地地进行移动互联。”申宗钧对《IT时代周刊》说。他还介绍说,Galaxy Gear初期只支持一同面市的三星最新智能手机Galaxy Note 3和平板电脑Galaxy Note 10.1两款设备,但三星希望未来将能够兼容其他品牌的智能手机,以便让更多的人用上这款智能手表。“我相信它将成为一个新的时尚象征。”申宗均对三星杰作满怀信心。

自2012年谷歌推出智能眼镜后,可穿戴智能设备就日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今年,智能手表成为业界新宠,许多大型科技公司纷纷进军这一领域,市场竞争瞬间升温。据了解,除了三星,芯片业巨头高通也在此次的IFA展会上了自己的首款智能手表Toq,日本索尼公司则在近期将旗下可穿戴设备SmartWatch升级至第二代SmartWatch 2。此外,外界盛传的苹果iWatch及谷歌的智能手表产品也有望在未来一年内推出。

智能手表概念的火热始于近期,许多分析师直到最近才开始认真研究这一市场。但他们中的多数相信未来5年内,该市场将迎来爆发。

ABI Research分析师杰夫·奥尔(Jeff Orr)估计,今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为120万块,如果未来有3家或更多的重量级厂商进入这一市场,那么到2018年,其销量将有望达惊人的1.4亿块,市场规模可达92亿美元。Gartner分析师安吉拉·麦金泰尔(Angela McIntyre)的预计同样乐观,她认为智能手表2014年的出货量将达500万块。“当前市场对可穿戴设备非常感兴趣。”麦金泰尔表示,而相比于其他的穿戴设备,智能手表的市场规模要更大。

对于新概念产品来说,这样的预期很高,但就目前仅几千块的出货量而言,智能手表无法与当年的智能手机相比——在第一代iPhone面世的200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便已达1亿部。这也就意味着,智能手表在催生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之前,还需要加快市场培育。

可穿戴设备时代到来

作为可穿戴设备中的明星产品,谷歌智能眼镜一推出便赚足了眼球,但对普通人来说,智能手表或许更符合日常需求。因此,Galaxy Gear智能手表后所引发的关注度大于Galaxy Note 3就不让人感觉奇怪,而索尼、高通等大厂商先后介入这一市场也在表明,一个属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时代近在眼前。

虽然美国科技撰稿人Christina Warren批评Galaxy Gear存在外形不够时尚、续航时间短(24小时)等问题,并且未能体现出智能手表的未来,但也有观点认为,“三星确实是以制造一件独立的可穿戴设备为目的来进行研发的。”三星美国研究中心的研究主管普拉纳维·米斯特里(PranavMistry)表示,这款手表“满载着来自未来10年的技术”。

与外形时尚小巧的索尼SmartWatch 2相比,Galaxy Gear更像一款形似手表的智能设备,而不是拥有特殊功能的手表。除了具有内置的摄像头和扬声器等独有的硬件设备外,Galaxy Gear的功能也十分强大。用户可以直接用它来接收消息、拨打电话、播放音乐,甚至运行应用程序,还具有语音功能。而SmartWatch 2则类似一个智能手机的控制端,大多数任务仍要在智能手机上完成。

比起三星,芯片大厂高通推出智能手表Toq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与三星产品相比,Toq的优点在于能够兼容Android 4.0以上版本的智能手机,同时拥有更长的电池续航能力。但本质上说,Toq的主要功能同样是控制手机,而且价格比Galaxy Gear贵。不过,高通创新总裁Rob Chandhok表示,高通并不打算成为智能手表的制造商,Toq只是一种技术展示,以此来推广其Mirasol技术在穿戴产品上的应用,这款产品也将限量发售。

除了索尼和三星,苹果也在低调地开发可穿戴智能设备,其中就包括最为人津津乐道的iWatch智能手表。不过在这一领域,三星却抢先了一步,而备受关注的iWatch究竟何时面世,苹果始终没有给出确切的时间。

抢滩新市场

当诺基亚以71.7亿美元将手机业务出售给微软,功能机时代叱咤风云的手机厂商中,只剩三星依然在高歌猛进,它不仅在智能手机的利润市场与苹果分庭抗礼,更在出货量上远超后者。据美国市场调研公司Canalys的最新统计,今年第二季度,三星手机出货量约为7500万块,苹果约为3100万块。如今,韩国公司又将目光投向了前景广阔的可穿戴设备市场,积极在这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优势。

对于科技厂商来说,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巨大潜力植根于它自身的多样性,可以依据客户的需求制造出各种类型的设备,也给自己带来了差异化的竞争力。为三星提供定位技术的Glympse公司CEO布莱恩·楚希尔(Bryan Trussel)就认为,“三星通过具有独特风格且功能强大的Galaxy Gear,为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

事实上,不仅仅是三星、索尼、苹果这些消费电子设备制造商,不少芯片厂商也非常看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空间。除了推出Toq的高通,德州仪器也在早些时候公布了一款适用于可穿戴计算设备的投影芯片,英特尔公司近期也表示,未来将不仅提供智能手机等早已流行于业界的芯片,还可能向可穿戴设备领域迈进。去年,英特尔吸引来之前从事Nike FuelBand工作的设计师史蒂夫·霍尔姆斯,并任命其为刚组建的“新设备”集团副总裁;不久前,英特尔又聘入曾负责Oakley公司显示屏和手表项目等方面工作的汉斯·莫里兹,英特尔此举无疑是在为进军可穿戴式设备业务招兵买马。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认为,众多企业纷纷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除了看好它的前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穿戴设备如果发展得好,很可能会催生出下一家‘苹果公司’,谁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而知名IT咨询公司 Icreon Tech的CEO萨林(HimanshuSareen)认为,可穿戴设备的潜力不光存在于消费市场,它在企业级市场的应用空间或许更加广阔。

现代诗三首范文2

关键词:李白;“诗与乐”;当代价值;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059-04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后年少离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他有着“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爱国本心,有着“酒放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豪气傲骨,也有着“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的艺术情怀。李白一生“志在青山”,游历祖国各地,陪伴李白始终的是他的诗、他的酒、他的剑、他的歌……

一、研究进展

李白与音乐关系密切。他不仅是著名诗人,而且擅长剑棋琴书、能歌善舞。如,《留别于十一兄巡裴十三游塞垣》诗中写道:“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此诗描写了李白在友人“楚舞”的带动下,动情吟唱“楚歌”的情境;《幽涧泉》诗中写道:“拂彼白石,弹吾素琴。……客有哀时失志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幽涧泉,鸣深林。”由此诗可知,李白美妙的琴声竞能引人倾听,可见李白琴艺之高。此外,李白还创作了大量描写古琴、吟、舞、歌等的音乐诗作,李白的乐府诗、绝句等也都有着明显的音乐特征。

笔者多次参加四川李白研究会、李白纪念馆、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等机构举办的学术活动,有幸了解了来自祖国各地及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国学者关于李白的研究动态,越发感觉到李白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中,研究李白的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们都试图在自己的学科外寻找新的研究领域,其中不乏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李白诗词音乐上者。学术交流中,文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方言吟唱几首李白的诗歌,以表雅兴;在学术汇报中,学者们也经常提及李白诗词音乐的研究意义。凡此种种都表明,大家已开始关注李白诗歌的音乐魅力。

在文献资料的查询中可见,1995年,葛景春先生较早地在《文化遗产》杂志上发表的《李白诗歌与盛唐音乐》一文,开始了对李白诗歌与音乐关系的研究;2009年开始,笔者从音乐本体的层面对李白诗词的演唱方法进行研究,挖掘收集了李白诗词留存下来的古乐谱,并出版了专著《李白诗与乐》,在《中国音乐》《音乐创作》等刊物发表了《李白诗词音乐及演唱初探》《李白诗歌的音乐》等文章;2013年,赵璐教授在《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李白王维乐府歌诗音乐之异同》,文中把李白与王维在乐府歌诗音乐方面的特点做了对比分析;还有付晓玲、孟修祥、常德坤等人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节奏、诗歌中音乐内在的特点等等。同时,傅雪漪、于晓雪、任半塘、王昆吾、陈石萍、陈四海等人探讨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其中涉及一些李白诗歌音乐方面的内容。

就李白“诗与乐”的音乐表演现状而言,较早的成果是由蔡肇祺、李秋成、吴丹雨三位老先生为李白的诗歌谱曲,并制作《秋浦歌》CD光碟,由陇西音像文化出版社出版。他们谱曲的共同特点是运用现代作曲手段,结合自身的音乐喜好,采用多种风格,例如,他们运用了黄梅戏、川剧、京剧、越剧等戏曲、民歌及通俗等元素,演唱也采用地方戏曲和民歌、通俗的方法。安徽马鞍山李白研究会经常举办“李白诗歌朗诵、演唱比赛”,这种常态化的比赛活动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2014年开始,笔者收集李白留存下来的古乐谱18首,查询史料记载,研究、推衍盛唐诗乐的演唱风格,与任立志共同伴奏编曲,联同山东、四川高校的声乐教师和演员们一起模仿、演绎、录制了《李白诗词古乐谱演唱》CD光碟,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2015年,笔者组织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和舞蹈系部分师生共同筹办“李白古诗词音乐会”,以歌、舞、朗诵、情境再现的方式演绎李白的一生。这样的演出既有古典文化内涵、又创新了教学模式,并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受到音乐界同行和外国留学生的认可与好评。2016年,四川李白纪念馆在全国发起为李白诗歌谱曲的活动,得到全国热爱李白诗歌的音乐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即将出版一本李白诗歌曲谱集。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李白“诗与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一些制约该课题研究的瓶颈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音乐本体的研究缺乏深度和连续性,非音乐学者跨界研究的局限性,当代价值研究的肤浅性。

(一)音乐本体的研究缺乏深度和连续性

从2009年开始,音乐学者们从音乐本体深入到李白诗词探讨中,经过6、7年的发展,这些学者在研究李白诗歌音乐本体内容时主要集中在李白诗歌演唱、李白诗词古乐谱作曲特点、李白诗歌音乐内在特性、李白诗歌的节奏等几个方面。但是研究的人员较少,研究的内容处于初始阶段。

首先,著名词曲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刘崇德(1998)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为我国古代歌曲总谱,书中收唐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及民歌共4500首,其中收录了李白的部分诗歌古乐谱。王迪先生(2007)的《弦歌雅韵》收集整理了几首李白诗歌古琴曲谱;其次,P者(2009)的《李白诗词音乐及演唱初探》中对于李白诗词音乐及演唱,从有乐器伴奏、无乐器伴奏、词乐演唱、现存李白诗词古乐谱梳理等4个方面推演出李白诗词演唱的特点,进而钩沉李白诗歌音乐创作、吟、唱的历史原貌;再次,吉文斌(2008)的《李白乐辞述考》、孟修祥(2010)的《论李白诗歌的节奏》、常德坤(2014)的《李白诗歌中的音乐内在特点》等文章挖掘了《唐声诗》《乐府诗集》中收录的有音乐痕迹的李白诗篇,总结了李白诗歌与各地民间音乐的特点、描述李白歌辞的口头表达方式、指出李白部分歌辞作品选词配乐、依调填辞、按字填辞的人乐情况;此外,笔者(2009)的《李白诗歌的音乐》中通过对李白诗歌中的音乐元素的挖掘,现存曲目的梳理以及音乐环境的分析,探寻了李白诗歌的音乐踪迹;赵璐(2013)的《李白王维乐府歌诗音乐之异同》一文指出,李白的乐府歌诗音乐以北乐为主,音域宽广跌宕,节奏、旋法形态多变,具有飘逸洒脱、热情豪爽、意蕴醇厚的整体审美特征;付晓玲等(2013)《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的文章从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核心音调、旋法特点、结构材料与终止式五个方面对李白乐府诗歌中可以入乐的部分(即歌诗)作品作了音乐本体方面的初步探析,等等。

以上研究成果的共同特点是,某一个视角的研究缺乏连续性和深入性。由于音乐学者历史、文学等知识欠缺,不管是古乐谱收集、李白诗乐演唱推衍、古谱音乐的作曲手法研究、李白歌诗音乐与同时代诗人的歌诗音乐对比分析都是点到为止,同一方向的研究没有深入下去。从事李白诗词古乐研究的人员数量和质量呈递减趋势,处于研究的瓶颈期。

(二)非音乐学者跨界研究的局限性

其一,葛景春(1995)的《李白诗歌与盛唐音乐》一文中指出:李白的一些长篇乐府歌行也和盛唐的一些大曲、法曲一样,其结构布局、节奏的韵律,纵横开阖,富于变化。李白的乐府歌行本是从古乐府而来,或仿古乐府而作,或拟古题而有变化,其与古乐府的血缘关系则是显而易见的:傅雪漪(1994)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杨名(2014)的《唐代舞蹈诗研究》、陆云(2013)的《唐代吹奏乐诗研究》、余晓雪(2013)的《唐代琵琶诗研究》等文章对盛唐诗歌中描写的吹奏乐、乐舞等音乐构成元素进行分析;其二,朱谦之(1935)的《中国音乐文学史》、任半塘(2006)的《唐声诗》(上、下)、王昆吾(1996)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著述论证了唐诗不仅以绘声传达音乐之美,而且唐诗的语言本身也蕴含着一种“音乐”,他们试图描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原貌,揭示其发展规律;其三,陈石萍(2001)的《唐诗与音乐》一文中,从唐诗与歌词、唐诗与民歌方面探讨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其五,陈四海(2002)的《思无邪――中国文人音乐思想研究》、侯双霞(2013)的《浅析(全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袁行霈(2008)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仲崇宾(2010)的《全唐诗》等书著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盛唐诗人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也对诗歌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进行了分析。

对于李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诗歌的音乐属性、诗歌的美学特征,诗歌发展与音乐关系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在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很有深度和广度,但是由于这些学者并非音乐专业的学者,他们专业的融合与跨界也是无法逾越的问题。受专业的限制,学者们的研究不能深入到李白诗歌的音乐本体领域,关于李白诗歌的音乐节奏、音乐韵律等音乐元素特征的分析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当代价值研究的肤浅性

目前的首要问题是李白诗词音乐与现代诗词音乐研究缺乏借鉴性。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盛唐诗歌的音乐在当时达到极致繁盛的局面,而我国现代的诗词音乐(包括艺术歌曲)创作出现了瓶颈倾向。尤其是我国的部分通俗歌曲的现状更是堪忧。我国现代部分通俗歌曲、网络歌曲深受欧美、港台影响,放弃传统的审美模式,原创精神缺失。同时,源于词曲作者本身文化、音乐修养不够,他们追求怪异的曲调、粗俗的歌词,有些作品甚至可谓低俗。

目前,国内的一些作曲家开始尝试诗词音乐的创作和研究,例如,曲效弘(2014)《林乐培的声乐组曲(李白夜诗三首)的作品风格及演唱分析》对林乐培的声乐组曲《李白夜诗三首》进行作品风格及演唱分析,认为其创作技法高超,融入了中国戏曲、中国传统乐器、中国五声调式等中国元素。我们是否可以把李白诗词音乐与现代诗词音乐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古代诗词音乐在作词、作曲、表演等方面的经验,改善当今歌曲创作肤浅、低俗的现状?这项研究值得音乐家、文学家、史学家们重视和深思。

其次,李白诗词音乐环境对发展现代文化市场缺乏引导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目前流行音乐市场的无序性、严肃音乐市场的萎靡状态俨然存在。同时,音乐人与社会机构协调、音乐创作与时代精神宣鞯然方诖砦缓腿蔽坏南窒笫庇蟹⑸。我们应该借鉴李白诗词传承发展的模式和体系,发展中国当代的诗词音乐文化,借助当代诗词音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工业社会安抚人们浮躁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审美修养。

三、突破的路径

(一)加强有深度的持续性研究

政府、院校、研究机构及演出团体,要支持和鼓励从事音乐创作、音乐理论分析、音乐表演的音乐学者和表演艺术家,投身到中国传统诗词音乐研究中来,给他们提供研究成果推广的平台,引导高级别的报刊、杂志发表他们的文章,为古诗词和传统音乐演出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企事业单位”等等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音乐修养。

在李白诗词音乐研究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梳理李白诗歌入乐的曲牌种类,像新乐府辞、近代曲辞、清商曲辞、横吹曲辞等,把它们汇总归类,重点研究诗的韵律与音乐节奏的同宗、同源性;分析依歌填词和依诗填声的诗歌歌曲差异,推衍李白诗歌创作的特点;选择代表性的作品,尝试诗歌、音乐、舞蹈三结合的历史原貌情节重构,为演出团体或者在校学生的艺术实践及教学实践提供学理支持。

(二)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合作研究

已有的李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研究大都是由美学、历史学、文学研究的学者完成。他们从美学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的美学思想,从历史学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与古代民歌的关系、从文学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的音乐属性等等。未来,研究方向应该渗入到对音乐的节奏、旋律、作曲、表演等纯音乐元素的专业分析中;同样,音乐学者研究李白诗词也有局限性,他们分析李白诗词古谱特点时,应该加强对古谱来源考证,加强对古谱旋律、节奏产生的史学、文学原因分析等。

在唐代,诗歌与音乐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诗歌的产生有的是依歌填词,有的是依诗填声,诗人与乐人形影相随,共荣共生。我们可以借鉴李白“诗与乐”研究中的音乐环境、音乐人与诗人、音乐传播途径等的分析加强当代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合作研究,鼓励他们互相支持、双向介入、资源互用、互相渗透,达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效果。

(三)深入挖掘李白“诗与乐”当代价值

1.对当代诗词音乐创作的借鉴

当今社会需要借鉴盛唐诗乐的音乐环境、歌曲创作手法、声乐演唱技法、歌曲传播传承的途径,进而提高当代诗词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水平,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建设内涵。我们应该先了解当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的音乐给现代诗歌创作带来的启发和灵感,分析现代诗歌的音乐节奏和思想内容对音乐创作产生的影响,并从诗论家的音乐性理论的个案分析中考察现代汉语诗歌在音乐性理论上的创建与得失,以照亮新诗未来的音乐之旅。然后,从诗乐创作、美学思想两个角度对比李白诗乐与当代诗乐的区别;收集李白诗词古乐谱和当代有代表性的诗词音乐,对比分析它们的曲式结构、旋律、节奏等创作特点;对比分析李白与当代著名诗人的美学思想,找寻他们的异同点,钩沉诗乐演变轨迹,为当代诗歌的音乐创作提供可以参考的历史依据。

2.对当代音乐文化发展传承的借鉴

现代诗三首范文3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德育 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内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但是在升学压力面前许多教师只看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如此有知识的人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当今的社会越来越看重人的综合素质,因而国家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使德智相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肩负着传承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大力进行品德教育,抓好德育渗透。

一、注重情感熏陶,渗透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式的教学,利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是要学生理解在下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一步激起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学习《春》要激发学生认识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要使学生在充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从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二、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要利用教材,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小树立为祖国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语文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的素材比比皆是。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梦赴战场,山河复归;辛弃疾的《破阵子》,写醉里看剑,梦回沙场,都表现的是诗人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第三册现代诗三首中的《母亲》一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母亲深沉的爱,学生通过学习会受到感染,在学习中自然地激起他们的丰富情感,与作者的感情融合,产生共鸣,这样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对父母长辈的深沉的爱。如《一面》一文中,通过描写作者与鲁迅先生的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而这一内容恰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训练的绝好素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影响、得到教育,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别人的高尚品质。讲授《中国石拱桥》、《核舟记》等课文时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独特之处,尽量找出教材中与德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训练。

三、作文训练,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上作文课时,可尽量选取与德育内容相关的东西进行作文写作训练,使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受到德育熏陶。如写《我的家乡》,学生通过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描写,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可通过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关心他人、拾金不昧等典型事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

四、言传身教,渗透德育教育

教之道,德为先。教师不仅要言传知识与道德来教育学生,而且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情操来影响学生。“教育无小事,师长无小节”,青少年学生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强化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无论在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品行操守,还是生活习惯、言谈举止乃至仪表服饰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比如,要求学生不喝酒、不吸烟、不打牌,教师首先就应做到。以自己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准则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五、结合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