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让生命充满爱完整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让生命充满爱完整版范文1
在任何领域,都有经典之作存在。作为艺术门类中的重要一部分的舞蹈也绝不例外。就国内来说,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轨迹中,留下了不少的千古名篇,有许许多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在老一辈艺术家神奇的双手下诞生。例如中国新舞蹈运动的发起人吴晓邦先生之作《义勇军进行曲》、《思凡》,戴爱莲的《荷花舞》,以及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优秀作品《爱莲说》、《也许是要飞翔》等等。而从国外来说,由早期芭蕾的发展到如今现代舞的风靡全球,其中的经典之作也数不胜数。例如柴可夫斯基作曲的三大舞剧,皮娜・U什的舞蹈剧场《穆勒咖啡厅》等等。可以看出,舞蹈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不断突破、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所谓舞蹈无国界,那么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来演绎的作品,如何能成为经典之作?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共通之处呢?
享誉世界的俄国现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作《天鹅之死》,首演于圣彼得堡贵族音乐厅,由现代芭蕾之父米歇尔・福金编舞,巴甫洛娃演绎。这部只有短短4分零6秒的作品却成为了芭蕾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经典之作。而在中国,杨丽萍的舞蹈作品《雀之灵》可谓家喻户晓,不仅是舞者的名字,而且是灵性十足的孔雀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一提到孔雀,大家都无法不将其与“杨丽萍”联系在一起。不难看出,这两部作品,都是对于自然界生灵“鸟类”的表现与演绎。那么,一个来自西方和一个来自东方的“神鸟之作”,同作为“经典”的它们,是否能让我们从中得到某种启示的意义呢?
音乐的融合度
虽然音乐并不是舞蹈的灵魂,但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舞蹈作品中,音乐就如同一首用音符谱写的诗篇,它用别样抒情的曲调把编导家的思想情感娓娓道来。先来看舞蹈《天鹅之死》,其音乐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第十三曲,即由大提琴与钢琴演奏的《天鹅》。众所周知,大提琴沉稳流畅且略带忧伤的音色是出了名的。那么,这样的音乐会给舞蹈表现带来些什么呢?在舞蹈开始的一幕中,伴随着大提琴的悠远演奏声,舞者立着脚尖碎步从舞台的左侧翩翩而出。她双臂的波浪形抖动通过呼吸的带动将天鹅的生命感由臂膀到指尖传达给观众。这别具匠心的动作在音乐的配合下,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此外,作品中间,钢琴的演奏也进一步把天鹅的高贵姿态体现出来。可以想象,一首世界名曲能与作品如此得契合,是编导福金独特构想的结果。
而《雀之灵》中,乐曲也是极为精简:一支笛子一把小提琴构成了音乐的主要来源。整体看来,舞蹈的音乐在一个主旋律的带领下不断地重复着,它如同一条宁静致远的河流,缓缓流淌。舞者在它的伴奏下轻轻地、静静地完成着与自然的对话,这是何等美妙的事情。孔雀的灵性和对幸福的向往都在舞者与音乐的共舞中挥洒而出。
对于舞蹈音乐的创作,不在于它如何地特立独行,更多地是其与舞蹈的一种共存、共融的状态。从一段主旋律中进行适当的扩展,这样“实而不华”的演绎才是舞蹈所期待的共舞伴侣。
舞台的简约化
有句广告词说得好“简约而不简单”,对于舞蹈艺术更是如此。由于舞蹈是动的艺术,身体自然而然地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突出的对象。那么,通过身体,该如何强调舞者及编导的思想呢?除了要加强舞蹈语汇的言说能力外,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对于舞台设计的简约化处理。在此,淡化是为了舞蹈本体的凸显,它们之间可以被看成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巴甫洛娃演绎的首版《天鹅之死》中,舞台的设计,精简到了极致。在偌大的舞台之上,醒目于观众视野的只有一只纯洁美丽的“天鹅”而已。而演绎到了后来的无数版本,在乌里扬娜・洛帕特金娜主演的完整版作品中,整部作品设计成了音乐会现场的形式,舞蹈伴随着交响乐队与些许布景呈现,但整体看来并没有喧宾夺主之嫌。这些舞美的加入其实都是由于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使然,但不能不说,这部作品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对比《雀之灵》,会发现二者在舞台构成上的相似性。此作品的展现,同样只由舞者自身担当重任,没有繁杂堆砌的道具与布景,整个演出,只有一束如纯白无暇的月光般的光束存在。在观众眼中,这种美,是如此的纯粹。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流传久远的作品,它们对于舞台处理得巧妙让人惊叹。试着想想,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作品由内而外所散发出的“气质”。经过了几年甚至是上百年历史的积淀,留给观众最宝贵的文化内涵而非华丽的外表,这才是舞蹈作品所应追寻之处。
语汇的提炼性
用动作语汇表达思想,一直是舞蹈之所以是舞蹈的重要特征。生活中的语言,要想转化为形象化的动作来表现,就要求舞蹈语汇的精炼准确。那么,如何去提炼成了作品创作成功的关键。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切的创作来源都应以朴实的生活为基础,在模拟与创新的过程中,处理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成了重要的一环,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处理表现与再现的关系问题。
巴甫洛娃为了表现出生动的角色,自己居然养了一只天鹅,通过对它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来捕捉天鹅的动态。而在舞台之上,她以芭蕾的形式来演绎一只天鹅,更多地是抽象化的阐释。她用修长的脖颈、柔弱的手臂来表现天鹅的高贵与灵动,其中,修长而高扬的脖子准确地代表了芭蕾艺术的高贵典雅。这部作品,舞者以相对抽象化的舞姿表现着天鹅将要逝去的美丽过程。而相比之下,《雀之灵》的演绎,更多的是舞者具象化的模拟。比如舞者用手指来表现孔雀灵活的脑袋,用拇指与食指的捏合来体现孔雀的嘴巴,除此之外,作品中舞者多次用俯身向下的双臂展开动作来表现孔雀的饮水细节。这些动作来源,无不是舞者置身于自然之中所获得的,通过发现美的眼睛进而把握生活的真谛。
由此看来,舞蹈作品中具象或者抽象的选择,都是为整部作品服务的。它们所占比例的大小不同,但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演绎出艺术化的真实生活的事物。怎样提炼舞蹈语汇,也就成为编导家个人思想的产物了。每个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一位编导手中作品表现性的不同,但却丝毫不影响其成为经典作品的结果。因而,巴甫洛娃被誉为“不朽的天鹅”,杨丽萍被评为“孔雀女王”。
主题的人性观
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东西被永久保留了下来,而有些东西却被冲刷得一干二净。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随之进步,舞蹈作品像其他文化产物一样反映着时代的过往,它们可以被看作为历史的“痕迹”。但总体说来,那些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作品最终被保留了下来,而反映着狭隘思想情节的作品则只流于世俗。不难看出,只有具有时代进步意义并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作品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沉淀,最终成为“经典之作”。人作为社会的主要推动者,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只有关照人,关照活生生的个体,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及情感共识。
就拿《天鹅之死》来说,作品犹如一首感人的诗篇,描述的是一只在湖边身负重伤的白天鹅,在百般挣扎之后,最终逝去的情节。巧妙之处在于,作品并不过多地渲染“天鹅”对死的不安与绝望,而是着眼于“天鹅”对生的渴望和热爱,舞者以其富有非凡表现力的双臂,谱写了一曲生的恋歌。通过描绘濒临死亡的天鹅渴求重新振翅,孤身只影在平静的湖面上艰难挣扎,最后默默死去时的神情,以象征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与死亡、命运进行不懈反抗的搏斗精神。这一主题意义的深化,让作品在原本的表达上提升了一个层次,对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与叩问才是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此外,《雀之灵》中,舞者通过手指的孔雀造型和手腕、手臂、肩、胸及腿部的灵活秀丽展现出孔雀的灵动之美,并由此表现出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国著名的资深舞蹈编导家黄素嘉在看完《雀之灵》后,对其作出这样的评价:“美,太美了,美得让人心醉,杨丽萍‘以心造舞’,营构了一首‘生命的颂歌’。”足以看出,此作品透露出的文化内涵触及到了人的灵魂和生命。正如庄子在《知北游》中所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些美是无法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