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雷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芦花雷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芦花雷佳范文1

一、吐鲁番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背景

文化旅游资源是作为文化旅游产生和发展的载体或依托物而提出并为人们所认识的。吴芙蓉(2005)认为,所谓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而李氯(2008)认为文化旅游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人文旅游资源,特从旅游行为出发,将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定义为:能体现出人类文化内涵并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被旅游业或其相关产业所利用,并开展各类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客体。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资源可以界定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具有旅游吸引力并能够体现人类文化内涵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个界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具有旅游吸引力;二是这些各种吸引因素既包括己开发的又包括未开发的。经过开发而成为文化旅游的吸引物后,其内涵不仅仅是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必须能够体现人类文化内涵。如果一项资源不能够从外在或内在形式上体现出某种文化内涵也就不能将其视为文化旅游资源。

吐鲁番地区位于南疆和北疆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通八达。吐鲁番古称姑师,自两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在此交汇,因此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华夏灿烂文明进程的活化石、西域丝路精妙绝伦的博物馆、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欢乐园”,故城文化、西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极地文化和名著名曲文化构成了吐鲁番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二、吐鲁番地区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

(一)地域文化优势

吐鲁番地区地域文化优势表现在特色鲜明、文化元素较多。民族特色表现在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喜欢戴花帽,有独特的民族服饰,且能歌善舞。文化元素表现在历史、艺术、宗教、建筑、风情、科学、生活等各个方面,这里是西域历史文化精髓的汇集之地,历代名人辈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与吐鲁番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传唱千年而不衰,为吐鲁番历史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环境增光添彩,同时也使地方传统民俗发扬光大。

(二)国内品牌优势

吐鲁番地区本身就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品牌,由于其旅游开发较早,且其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具有众多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在海内外客源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吐鲁番地区还创立了“吐鲁番葡萄干”、“驼铃”牌葡萄酒,“火焰山”精品哈密瓜等著名的产品品牌。其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

(三)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势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湖南对口援疆工作会议,为吐鲁番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湖南省每年将拿出一定数额的政府财政作为援建资金,为吐鲁番地区带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跨越的历史机遇。

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及国家“疆电东送”战略的实施,为吐鲁番地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出路;“西气东输”二线建成,使吐鲁番地区成为油、气能源东输的承载地,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乌吐城际快速列车专线、连霍高速公路等区域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将极大地提升吐鲁番地区的对外交通条件,带动地方经济产业

发展。

三、吐鲁番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一)吐鲁番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也是中国丝绸之路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这里自古就是歌舞之乡,据史料记载《高昌乐》是唐代的“十部乐”之一,著名的高昌乐舞曾风靡长安城,受其影响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歌舞艺术,吐鲁番纳兹库木、木卡姆、麦西来甫等都是了解维吾尔文化的重要窗口。吐鲁番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从最早的交河故城,到高昌故城、坎尔井、苏公塔、维吾尔古村落,遗存的古城、石窟寺、烽燧、墓葬、岩画等已发现的文化遗址2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占新疆的近一半,居全国第九位。出土了从史前到近代的4万多件文物,出土文献中仅文字就达24种之多,是整个丝路沿线发现文字最多的地方。德国学者克林凯特惊叹道:“多种文化、多种宗教、多民族充分交汇和融合,在整个丝绸之路上,我们找不到哪一个地方,在文化面貌上象吐鲁番这样丰富多彩。”在新疆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到唐代,即丝绸之路昌盛的一千多年之间的文物,80%以上出自吐鲁番。

辖区内共有旅游景区15家(包括即将开业的艾丁湖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多达87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阿斯塔那古墓群、苏公塔、台藏塔、坎儿井等),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鲁克沁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吐峪沟麻扎村)。自然景观主要有葡萄沟景区(5A级景区)、吐鲁番博物馆、海拔零点、坎儿井民俗园、坎儿井乐园、火焰山、沙漠植物园、艾丁湖景区、旅游文化广场、葡萄泉广场、葡萄步行街等。人文景观有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阿斯塔那古墓群、苏公塔、坎儿井、沙漠植物园、台藏塔、“U形”风貌带、车师贵族墓葬群、雅尔湖古墓群、古烽火台遗址、胜金口千佛洞、栓马桩、雅尔湖千佛洞、五道林、海拔零点、西州天圣园、吐鲁番博物馆、葡萄街、高昌公园、葡萄干晾房、喀孜哈纳清真寺、沙疗医院、吐鲁番巴士、老城农贸市

场等。

2012年,吐鲁番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44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国内游客440.5万人次,增长12.5%;国际游客9.4万人次,下降0.7%。全年实现旅游收入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吐鲁番地区发展文化旅游资源有很大的

潜力。

(二)吐鲁番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类

结合吐鲁番地区的实际,根据确定的吐鲁番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对吐鲁番地区境内赋存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表1)。由表1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境内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居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文化旅游资源等6个主要类型,初步统计共91个旅游资源单体,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未被开发的文化资源暂未被统计在内。其中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资源占主要组成部分,共35个,占总数的(38.46%),其余依次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27个(29.68%),民居文化旅游资源19个(20.88%),宗教文化旅游资源5个(5.49%),农耕文化旅游资源5个(5.49%)。

(三)吐鲁番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

1.评价指标

根据借鉴性、可行性、全面性、层次性、主导性的原则,综合参考有关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文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I8972一2003),基于AHP法(层次分析法)初步确定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专家征询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确定的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14个指标。

然后对吐鲁番地区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赋分。该体系采用资源价值、资源影响力、环境状况、旅游开发条件4个方面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下分“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珍惜或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以及“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等8个评价因子,各因子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值,总分为100分。在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按照上述各因子的权重,分别分四级对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打分,然后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一2003)中规定的旅游资源单体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分等定级。

2.评价结果

根据资源普查分类情况,吐鲁番地区境内旅游资源共包括8个主类,23个亚类,80个基本类型,共122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自然单体31个,人文单体91个,从评价结果来看,吐鲁番地区拥有四级旅游资源27个,三级旅游资源35个,二级旅游资源30个,一级旅游资源25个,未获等级资源5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共30个,二级以上旅游资源单体共55个。独特的人文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给吐鲁番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根据吐鲁番地区文化旅游资源调查情况,并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吐鲁番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统计,吐鲁番地区拥有四级文化旅游资源17个,三级文化旅游资源30个,二级文化旅游资源21个,一级文化旅游资源21个,未获等级文化旅游资源2个。

四、相关建议

吐鲁番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表面繁荣的现象,虽然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特色突出,知名度高、品牌好;但是城市旅游精品景区缺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旅游对其它行业带动

较弱。

吐鲁番作为全疆旅游布局中的关键节点,以建设“新疆大客厅”为指导,为了打造成为国际旅游名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需加大景点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打造独具吐鲁番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把吐鲁番地区发展为国内、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在文化产业方面,要重点发展历史文化、多民族文化博览、民族歌舞大型文艺汇演、葡萄文化、地方特色饮食服饰文化、地方居民生活习俗文化、手工艺文化等产业。借助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交河物流港的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突出地区的历史文化、产业、民族、地域特色,发挥城镇特色和区域特色所带的差异化竞争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各类特色资源,实施特色引领战略。

参考文献:

[1]赵本谦.秦皇岛城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D].山东大学.

[2]吐鲁番市统计局.吐鲁番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新闻公报.

[3]蒋素梅.旅游地质资源评价研究[J].旅游研究,2009(1).

芦花雷佳范文2

    在声乐的演唱中,要求语言亲切自然,气息运用灵活,所以京剧中的呼吸技巧对于我们的声乐演唱具有借鉴作用,尤其是老旦演唱中气力很足的“喷口”。行腔“冲”,转折处奔放洒脱,把“气”贯穿于咬字和行腔的全过程。例如老旦李多奎的演唱特别善于运用丹田的气息,特别注意喷口和嗽音的使用,他的喷口有力勃发,音高亢激越,又特别善于发挥共鸣腔的作用。他的演唱既富有老年妇女苍老高亮的嗓音特色,又有强大的气势、充沛的感情,确实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另外,我国京剧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唱法就是拖腔,也就是声音颤动的幅度比较大,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也有类似的拖腔风格。比如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偏向于头腔的使用,使得声音听起来清脆明亮,线条较为细致,其尾后的拖腔更是韵味十足。这段脍炙人口的唱腔采用京音字腔,旋律比较新颖,突破了(西皮流水)的传统音调模式,线条清晰,声音清亮、透彻、清脆,给人脆生生的感觉,也把铁梅小姑娘的活泼灵动劲表现得明亮透彻,清新生动,从而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情感。在演唱时,用假嗓演唱,声音共鸣集中于头腔位置,使声音清亮脆生;在咬字上清晰归韵,把小铁梅伶牙俐齿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京剧和民族声乐在语言、发声方法和呼吸技巧上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可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民族声乐向京剧进行学习借鉴,达到声中有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

    地方戏曲唱腔对民族声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湖南花鼓戏,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曲调优美动听,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表演朴实明快。湖南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表演艺术家,如宋祖英、李谷一、吴碧霞等,她们圆润清脆、通畅透亮的嗓音都得益于花鼓戏与民歌的融合。花鼓戏在风格表演上的咬字和演唱方法及润腔技法,声音和高低腔的自然流畅、收放自如等都是值得民族声乐借鉴的,这些特点也是民族声乐演唱者在演唱时经常会碰到的难题。花鼓戏的唱腔曲调大多由湖南的民间小调、丝弦小调、山歌与劳动号子组成,其实都属民族声乐的艺术范畴,所以在唱法上与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并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花鼓戏在行腔中的气震音、颤音、波音、装饰音等一些小腔和小弯处的自然流畅、收放自如等,要求演唱者必须掌握较好的技巧方法。在舞台上,花鼓戏要将唱、做、表演有机结合,达到“神形兼备”的舞台表演效果。花鼓戏的演唱不分男女声腔,音程跳动也比较大,经常在高音区域“耍”腔。演唱时动作表演同时进行,演唱难度较大,要求演员必须气息畅通,声区共鸣运用妥当。由于地方语言特色的加入,使演唱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韵味。这对于掌握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达到声与腔的协调是很有帮助的。能在花鼓戏行腔中灵活运用花舌音、装饰音等一些小腔,就能在民族声乐中灵活表现各种装饰音、大小弯了。如花鼓戏表演者雷佳在演唱《山寨素描》时,把歌中的大小弯儿拐得非常舒坦,很多小的灵巧的味道唱得也很到位,听起来很甜美,却又不失俏皮与活泼。再如张也演唱的《梅花引》中的“尽”字就是运用了花鼓戏中“慢吟”的唱法,唱得悠扬,韵味十足。她演唱的《走进新时代》中,适当的小倚音的加入使得字正腔圆,“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中的“人”字的演唱加入了装饰音。而倚音在拖腔和延长音前面使用,可使拖腔和延长音的色彩更加丰富。着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认为,花鼓戏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是十分提倡的,这样运用起来比较灵活,音域较宽广,跨度较大,高音部分也能灵活婉转。王丽达、雷佳等都接触过花鼓戏,都受过花鼓戏的熏陶,她们对于真假声的混合把握得比较到位,更善于把握风格各异的曲目。雷佳既可以把带有江南水乡风格的《水姑娘》唱得细腻,也能把富有北方水乡情调的《芦花》唱得洒脱豪放。王丽达能把小调歌唱得优美婉转,也能把《沂蒙山我的娘亲亲》唱得大气磅礴。

芦花雷佳范文3

关键词:羽绒服;特点;设计;创新;发展

0 引言

羽绒服指的是通过把羽绒进行洗涤、干燥以及分级等工艺加工处理,后将羽绒展开填充所支持的一种服装,羽绒服属于羽绒市场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产品。羽绒通常取自于鸭、鹅的腹部位置,为似芦花朵形的绒毛,其成分包括羽和绒,羽可起到发挥改善羽绒全面蓬松度的功效,绒可发挥重要的保暖功效,羽、绒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常结合实际需求制定不同比例进行搭配。凭借羽绒材料特殊的性能,决定了羽绒服具备保暖效果佳、质量轻等特点。相较于其他种类的御寒衣服,羽绒服经济实惠,制成步骤及所使用的材料均绿色环保,得到了社会大众的青睐。

1 我国羽绒服发展现状

1.1 群众审美观念落后

时过境迁,着装已由如今的追求时尚代替传统的封闭保守,现代社会群众对着装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所具备的使用价值。同样的,群众的审美观念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故服装设计的审美价值愈来愈被关注。服装设计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于:服装满足时展特征,服装具备个性特征,服装给人们以美的体验等。随着社会经济急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关注着装问题。我国羽绒服兴起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这个时间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属于比较晚的,那时群众审美需求并不十分高,审美观念落后。而现如今大多消费者对于时下流行、时尚的款式亦反响不够强烈,仅仅少部分年轻女性会关注,大部分人群还是更为乐意接受大众化的款式。

1.2 设计思维缺乏创新艺术

服装设计属于一门相对特殊的职业,一方面讲究服装艺术性,一方面注重服装的商业性、实用性,并非单一的理论研究,也并非闭门造车的艺术设计,而是市场、实用以及想象力的有机融合。我国真正意义上形成服装设计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服装设计全面发展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受我国服装整体设计水平较低影响,羽绒服一直难以获取长足有效的进步。设计人员在羽绒服行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设计人员在设计羽绒服过程中,设计思维缺乏创新,往往走的是抄袭、翻版的设计方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羽绒服自主品牌的发展。服装俨然转变为体现自我追求、个性的外在呈现,选取自身喜爱的个性化服饰是服装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实现羽绒服设计创新,乃是羽绒服市场销售状况的关键所在。

1.3 科学落后技术更新缓慢

国际上一些一流的羽绒服品牌,早已将目光投向高科技技术应用上,众多羽绒服设计人员将设计重心转移至新面料、新技术研发上。与此同时,个性化服务被进一步强调,在量身打造的基础上,还推广专门特定设计等深入的个性化服务,以对各个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予以满足。现阶段,国内羽绒服行业大多数企业同样也逐步关注采用新面料,不同的是他们大多是依赖进口面料,而自主研发的高科技面料则少之又少,这也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构成了不利影响。

1.4 缺少针对性设计

我国羽绒服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衣着的需求,然而仅仅是年轻人群的羽绒服装较为时尚个性,而其他年龄层的羽绒服则还有极大的设计进步空间。现如今,社会大众穿着追求个性化,注重个人风格,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对羽绒服的要求不断提升,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经济状况等的人群对羽绒服有着各异的需要。现代人着装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年轻人群讲究个性,成熟人群强调时尚,中年人群关注品位,老年人群则看重穿着舒适、文化内涵等。社会大众不断迈出追寻时尚的步伐,然而我国服装市场过于单调的现状,很大一部分人群在羽绒服市场上难以购买到自身满意的羽绒服,这也充分反映了我国羽绒服的设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 羽绒服设计的创新途径――以女性羽绒服设计为例

2.1 转变设计意识

(1)造型多变。服装造型涉及多方面内容,好比材料性质的选取、感观舒适的把握以及放松程度的处理等。服装款式造型可划分为直线造型、上窄下宽造型、上宽下窄造型以及收腰造型等,不同造型的转变均可通过局部放松度不等值的取值手段来构建。服装造型属于设计想象、思维创建的流程。服装造型整体一方面是设计人员思维、技术、品位等的直接呈现,一方面是造型风格的全面融合。造型在羽绒服设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可通过感官去体验,服装与人体结合之后所形成的全新形态,良好的服装造型可为人们带来满足、充实、新颖以及美的体验。简单的造型,往往能够收获不凡的效果。肥大宽松连衣袖的结构,转变羽绒服传统包身御寒的着装形态,连带内部一体的连衣裙相互帮衬,设计人员即是在如此节奏转变中实现松弛、厚薄的有机融合;时尚的黑、白搭配,于冬日的暖阳下尽情沐浴阳光。

(2)灵活运用配饰。就现代女性而言,服装配饰是其自身修养、品位的表达。别致的搭配、匹配的色调,表面上零星的点缀,实质意义上则很好地彰显了个人的文化涵养、审美追求。在女性羽绒服设计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造型轮廓,追求的是装饰细节部分的设计,而通过强化细节方面的加工,则能够提升羽绒服整体的活力度及鲜明度。而各个部位的线迹,则一方面是固定填充物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方面是羽绒服外观大方得体的充分体现。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羽绒服均会选取一致的材质面料,如此便反映了羽绒服整体图案、色彩的统一性。尽管服装造型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然而羽绒服整体效果却往往给人以鲜明度不足,平平淡淡的感觉。鉴于此,设计人员就应当在羽绒服装饰细节上下功夫,通过灵活运用配饰,设计创新,充分强化点缀、强调的效果。

(3)丰富色彩应用。介于羽绒服产品的特征,造就了羽绒服是与季节气候紧密相连的行业。鉴于此,女性羽绒服面料通常选用的常规颜色包括黑色、白色、红色、蓝色、紫色等,较为单一。近些年,在国际服装面料流行色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女性羽绒服出现了一些诸如紫红色、果绿色、橘黄色、天蓝色等颜色的面料。绚丽多姿的色彩被应用于羽绒服中,很好地发挥了羊绒、大衣等御寒所不具备的羽绒服色彩优势。再加上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风席卷全球,因此,在羽绒服色彩创新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丰富色彩应用,引入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在羽绒服色彩应用、图案构造等方面,可为设计人员开展羽绒服设计提供诸多的设计元素。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化社会时尚元素有机融合,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审美观念应用于羽绒服设计中,将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2.2 创新设计手段

(1)内部结构设计。女性羽绒服内部结构创新设计方面,不仅仅是单纯地转变造型的长短,而是应当结合外部造型轮廓、内部框架线迹等组合创新设计手段,更加关注羽绒服的功能性。在女性羽绒服内部结构设计过程中,通常可自三个环节展开设计创新:一是羽绒服功能性结构设计创新。对女性羽绒服内部结构展开设计,第一步应当对女性穿着过程中舒适性、机动性特征需求予以满足。好比滑雪运动型羽绒服内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全面权衡穿者手臂活动要点,借助插肩袖结构,应对滑雪过程中肢体出现的不同状态,为运动提供便利。二是羽绒服审美性结构设计创新。开展羽绒服审美性结构设计创新,是为了在符合功能性要求的基础上强化羽绒服的审美艺术性。在羽绒服结构技术上开拓创新,标新立异,促进女性羽绒服的个性时尚。以国际羽绒服大品牌Lacoste为例,他们每个季度均会将时下鲜明的时尚元素注入自主研发的强功能性的羽绒服产品中。例如,在羽绒服袖部安装上通常出现于公主裙上的灯笼袖,同时进行适当的剪裁,配以各种色丝质蝴蝶结配饰,使得一件羽绒服兼得御寒保暖和个性时尚,深得消费者喜爱。三是羽绒服生产型结构设计创新。相较于常规服装的制作工艺,羽绒服制作还是存在极大的不同的,因此,在内部结构设计过程中,还应当权衡其生产加工的便利性。在羽绒服实际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褶桐、省缝、分割线等的制作难易度,不仅要讲究造型时尚,还应当考虑加工便利。

(2)材料搭配设计。通常情况下,女性羽绒服设计主要采用一种面料,也就是说整件羽绒服选取一种专用面料材料进行生产,其更加关注的是羽绒服着装的功能性。现如今高科技面料技术不断研发,各式各样的面料均可适用于制成羽绒服,如此便极大地增多了羽绒服面料的品种,并使得羽绒服创新设计的内容变得更多元,使得设计人员的眼界变得更开阔。羽绒服设计人可不再单单把眼光放在面料表面上,而可以经联想、创新设计,设计出一些个性鲜明的羽绒服材料。同时,通过对各式各样羽绒服主材料的全貌了解,对主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搭配艺术设计。

(3)工艺创新设计。羽绒服缝制工艺存在较强的特殊性质,由于羽绒质量十分轻,为了避免羽绒出现堆积、坠落情况,应当在将羽绒填充之后,对其进行充分的固定。羽绒服存在面、里两层的,则应当对面、里两层进行同时络缝牢固。在女性羽绒服工艺方面开展创新设计,首要应当权衡的是满足羽绒服工艺特殊性与否。“充绒面无线缝”属于现阶段一种较为流行的工艺技术,其结构特征为虫绒面连接线选取线条型黏结,代替缝纫缉线,好比里料、面料定衬以及中层等。将“充绒面无线缝”技术合理地使用于羽绒服内衣创新设计上,能够有效地消除羽绒服羽绒外钻的不足。

2.3 重点部位优化

从结构上说,可以从袖部的优化设计、帽子的优化设计、衣领的优化设计和衣型的优化设计这四部分着手。设计者可以在结构上优化,但是这些组成部分也是突出个性设计体现的部位。就衣领和衣型来说,开展衣领的优化设计,类通常可以分成无领、立领、翻领、帽领等类型,羽绒服衣领往往是整件衣服中最易被目光所接触得到位置,并且衣领在上衣各局部的转变中发挥着主导的功效。因此,结合时下流行元素,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衣领,也是羽绒服的一个设计点。一件受大众喜爱的衣服具备个性美观的外层装饰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即便是厚重的羽绒服也是一样。单纯竖条纹领口立体表面图案装饰,左右对称的拉链缝合装饰,带有中国风元素的纽扣设计。而一件时尚的羽绒服门襟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或者是个性化斜斜的纽扣缝合设计,或者只是简单的立体纽扣表面装饰,都呈现出属于经典常规羽绒服上个性细节方面表面装饰元素。

3 我国羽绒服设计发展趋势

3.1 创新设计功能

羽绒服产品的特征造就了羽绒服是与季节气候紧密相连的行业。羽绒服行业经历了多年的调整、发展后,羽绒服生产商将更为关注羽绒服的款式、色彩等,羽绒服产品将得到全面细分。羽绒服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整合,大小企业要不断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向,大企业要充分借助品牌优势,发挥行业主导带头作用;小企业要重视多款式、多批次,攻克多变灵活的市场。企业应当提升在产品开发、产品结构改善等环节的重视力度,明确认识到在市场产品投放过程中,要投放多余固定款式的新产品。社会大众愈来愈休闲的生活观念,为了羽绒服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契机。在穿着方面,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休闲、丰富等角度。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全民体育运动愈来愈被热点关注,运动功能型羽绒服将得到广泛的青睐。体育运动关注度不断提升,也掀起了一阵阵运动服装消费的暖流。在羽绒服各方面创新设计功能中,在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申办成功的背景下,运动功能将更为显现,尤其以满足跑步、溜冰、滑雪等所有冬季运动项目的羽绒服将备受推崇。

3.2 转向个性消费

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着装已由现如今的追求时尚代替传统的封闭保守,现代社会群众对着装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所具备的使用价值。穿出个性、特色俨然成为现代人穿着的理念。个性化着装属于最为直接呈现自身追求、品位及爱好等内容的方式,因此,追求个性、时尚将成为羽绒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审美目标亦不断提高。近些年,各地区不断迎来暖冬,各式各样的活动场所配备暖气,使得生活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舒适,人们穿着羽绒服的目的不再仅仅是抵御严寒。自技术工艺上而言,羽绒服已经具备御寒、质轻等特征。因此,在人们不断追求线条、美感的当下,羽绒服相较于其他服装,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质感,个性鲜明的羽绒服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4 结束语

服装俨然转变为体现自我追求、个性的外在呈现,选取自身喜爱的个性化服饰是服装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实现羽绒服设计创新,乃是左右羽绒服市场销售状况的关键所在。羽绒服设计各式各样的创新途径,“转变设计意识”“创新设计手段”“重点部位优化”等打破了传统羽绒服设计的弊端,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羽绒服行业模式。整个羽绒服行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强化自主创新水平,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服装产品技术含量,强化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积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雷,蒋学换,贺义军.羽绒服袖部和帽子的弊端研究与优化设计[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30(3):34-36.

[2] 矢梦婷.现代绗缝工艺在羽绒服设计与制作当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30(10):114-115.

[3] 牟尤婧.论羽绒服材料对羽绒服设计的影响[J].广西轻工业,2009,25(10):105-107.

[4] 冯宪.羽绒服装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学院学报,2009(01):39.

[5] 黄翠蓉,于伟东,许海叶,等.羽绒服保暖性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1):25.

[6] 牟尤婧.论羽绒服材料对羽绒服设计的影响[J].广西轻工业,2009,10(10):105-107.

[7] 沈雷,蒋学换.长款羽绒服腰部多功能性的优化设计[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