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范文1
[关键词]诚信教育;思想品德;初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690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诚信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中学生常出现的例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逃课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一、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渠道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思想品德课则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影响最为显著的课程,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组织手段,多方面、深层次地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不能只将诚信停留在知识层面,还要将诚信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从而指导其实践。
中学思想品德课为考试科目,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完成了教学计划,达到了教学目标,并不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而教师则是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模仿对象。很多教师,做不到“言必行,行必果”,做不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不到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去指导做事。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诚实守信,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好榜样。
二、思想品德n中可供进行诚信教育的内容
1.对自己诚信的内容
在七年级上册第五课《自我新期待》这一课中的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和第三框“自我新形象”中不难看出,对于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提高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是主要线索。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对学生对“美”的定义进行正面引导,教导学生不要让别人的眼光或意见影响自己,做到忠于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诚信。
2.对他人诚信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通过“诚信是金”“做诚信的人”这两框集中地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和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的第二框中讲述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那么中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何处理别人的隐私?保护他人的隐私,做到对他人的诚信也是诚信观的重要内容。
3.对社会诚信的内容
在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第二框“维护消费者权益”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引导,抵制“拜金主义”等不良之风,让学生正确认识市场上“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现象。其实这都是社会诚信缺失造成的,因此社会诚信十分重要。在九年级教材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同样要求先富的人遵守对社会的诚信,最终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
三、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诚信教育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实际生活为脚本,采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生动形象地结合理论知识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的第一框“诚信是金”时就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一诺千金”和“失信的小明”(小明是七年级三班的学生,却因为贪玩错过了小组春游约定好的时间,导致全组失去了春游的机会,小明却因为同学们没有理解他而觉得很不开心)两个案例为脚本,对本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季布的一诺千金与小明的错过约定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但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也应该注意选取的案例必须是具有典型性、贴近生活、契合主题的案例,万不可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选取一些不真实、没有启发性的案例。
2.体验教学法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范文2
一、注重新旧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思想品德课的逻辑性非常强,这就决定了新旧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一定要学会联系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这样既有助于新知识地领会和理解,也有助于旧知识的巩固,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九年级第五课),就要联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学习“参与政治生活”(九年级第六课),就要联系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学习“网络交往新空间”(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就要联系“学会拒绝不良诱惑”、“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七年级上册八、九课)等等。学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就会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回答问题,提高解析能力。
二、注重相关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现在中考的趋势是政、史、地三科一张文综试卷,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将本学科教材知识同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这样,即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又培养了综合知识的能力。
如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就可联系中国历史上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一些伟大的发明与创作等;学习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就可联系地理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课本知识与时事热点间的联系
“学以致用”是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时事热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会用教材知识对时事热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用热点问题来印证、充实教材知识。如通过联系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及取得的喜人成就,来进一步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四、注重所学知识与当地社会发展间的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又一特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教材知识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学会用教材知识对其进行利与弊的分析,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我国资源和环境问题”后,就可结合实际对当地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展一次调查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对身边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有确切地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刻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提高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五、注重所学知识与自身行为间的联系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范文3
关键词:思品课;法制教育;有效渗透
我们知道青少年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但由于初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加上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非法网络的影响,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何让学生在思品课堂上有所收获,能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而“出污泥而不染”,这就是我们思品教师需要做的工作。
一、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教材认知水平适当。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的法律内容,并且多以案例、情境、图文资料等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维护受教育权时》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 “小梅受教育权受到侵犯”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通过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得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可采用非诉讼或诉讼方式加以维护。教材资源是可以拿来就直接用的。在讲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权》时,就运用了课本中这样的案例:未经同意,老师拆看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领导检查下属的信件。拆看信件者均认为自己有教育或者管理的权利。先由学生分组讨论:上述行为是否合法?并说明理由。再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引用“相关链接”中隐私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的相关内容。
二、创新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法兴趣
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现在的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呢?
1、引导学生收看电视法制类节目。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时间,注意收听收看中央一台“今日说法”、新闻频道“法治在线”、中央十二台的“中国法治报道”、“天网”、“大家看法”、“法制讲堂”、“庭审现场”等法制类的节目。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在课前5分钟进行“法治新闻”交流,让学生在欣赏节目中感受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
2、开设法律辩论讲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会”、“我做小法官”、“法律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的法律讲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人教版八年级《公民依法继承私有财产》时,我就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来传授相关的内容;在讲七年级下册《未成年人保护法》时,主要通过举办征文比赛,组织撰写读后感和编辑《法制手抄报》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讲七年级下册《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时,通过课前调查和课堂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还存在着来自各方面的不法侵害。通过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感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通过对身边案例的搜集,进一步感受到来自身边的保护,增强守法的自觉性。再如在讲八年级下册《公民的义务》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懂得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赛”。当时学生们辩论的热情很高,争论激烈。而讲完九年级第六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后,学生已知道宪法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我又因势利导,设计了“宪法知识竞赛活动”。为了保证竞赛质量,笔者提前做了准备,与学生一起查资料,与班委一起协商,购买奖品和证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一场场精彩的活动开展,扣住了学生的心,增强了法律意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懂得做“学法、守法、护法、用法”好公民的道理。
三、拓展法制教学提高学生用法水平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范文4
所谓思想品德的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或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比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下册中的权利与义务这两个概念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无论是在第一课还是在全书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是贯穿于法制教育的主线,是理解宪法和法律的理论和知识基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部分,所以它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七年级的家庭社会教育、八年级的道德法制教育、九年级的国情教育的理论都贯穿于各年级思想品德教育的主线,都是教学的重点。
总之,突出重点是符合思想品德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教学思想,是高效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如何突出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五点体会:
一、要准确地研究教学重点。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概括为三点:
1.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其它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宪法与法律的概念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公民与人民之间关系概念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都属于上述一类。
2.带有总结概括性的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有统领作用。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开篇有这样的论述:“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管理国家的权利。作为国家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所谓公民权利,指得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章节结尾又说:“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生命之树常青,法律就是那普照的阳光。”这一总结性的概括,既概括了下面的教学内容,又总结了前面的教学原理。
3.合作范围较广的概念和原理,并能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宪法中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涉及到后来讲到的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学原理。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的倾向,强调自我价值,只要权利而不履行义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他们不懂得法律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把权利与义务作为重点教学就能很自然地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地。
二、突出重点与照顾前面相结合
突出重点是思品教学的精髓思想之一,但不能把它理解为只弹一根弦。因为重点与非重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非重点的补充、衬托,重点也难以发挥功效。俗话说,红花要靠绿叶衬。如果把花突出到不要绿叶衬托的程度,花也就不美丽了。例如讲宪法时,忽视其他普通法律的作用是不准确的。大家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其他普通法律是子法,一定要让学生懂得母法与子法之间依附的关系。宪法只是从宏观方面来确定国家的本质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而子法是对宪法进行较全面的详细具体的补充说明。如果没有子法相关配套实施,那么宪法就束之高阁一纸空文了。因此在讲解法律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全面,做到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三、要做到精讲
所谓精讲,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全过程都要精,并非专指课堂上讲述。精讲至少要包括三个方面:
1.精选教学内容,选择精华所在。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设计精当。
3.课堂讲述要精练,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说话不拉扯、不罗嗦,条理分明,要言之有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要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重点,是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教材的关键,掌握知识的精华。掌握知识就是使学生感到知识已成为自己的东西,融化于自己的智慧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说的:“真正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即学生感到了知识是他进行智慧努力的结果,他自己去获得知识,同时找到了运用知识的领域,从抽象真理再过渡到接触的具体事实中去的方法。”当学生把问题的实质弄明白以后,就会顿然领悟,似乎一片黑暗一下子被鲜明的火光照亮了。
五、教学中要做到举一反三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范文5
【关键词】教学 教育 成长 价值 承载
前言
当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既承载着教授知识,面对分数考核的压力,又面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压力。现实中学校老师往往紧跟着分数这个指挥棒走,特别注重学生成绩,于是思想品德学科成了学校的几个“背功科目”之一。老师没有把它当作培养学生素质成长的科目,学生也就仅把它当着学知识的学科之一,整天围着知识转,记忆一些常识(而非运用)。这样一种现象笔者体会多年,于是想谈论一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到底应该承载什么价值,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同行的思考。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承载的价值
每次参加大型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培训时,专家们都会给思想品德教师讲到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顺序,依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每次听到此教学目标顺序心中自然会意,思想品德何等注重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摆在首要位置,而非知识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沿着正确方向成长的基础,对此的培养远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这种价值更需要思想品德课来承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七年级上册单元主题:起航、学会学习、成长中的我,人与人之间,在分为背后,下册单元主题:共同的责任、情感世界、无序与有序,我们的权益,走进社区。八年级上册单元主题:跨越代沟,友谊天空,走自己的路,一会之差与一步之遥,顺境与逆境;下册单元主题:自然的声音,公共利益,在同一片土地上,劳动创造世界,市场考察。九年级全一册单元主题:历史启示录,财富论坛,同在阳光下,又到两会时、国策经纬,漫步地球村,新的征程[1]。从教材的设计目的显然希望我们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交友;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懂得规则,形成法治意识;明白国情,热爱自己的国家。从这个目的来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无疑,人的成长所需品质尽显思想品德教材中,教材编者希望我们教师承载教育价值。
经以上两点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思想品德课应承在学校育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考核目标和分数目标,即非单纯的教学价值。
二、现实矛盾
时下现象:国家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中一再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人的教育。而现实中学校仍对分数崇拜有佳,有的学校对分数追求列出这样指导指针:“没有分数过不好今天,只有分数过不好明天”,尽管后边表述对其他方面也重视,但裸的分数仍首当其冲的摆在了前面。而有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考核大多以分数说话,学校的完成目标:高线,平均分,均及格,全科合格等一系列考核均以学生成绩为主考核方式,学校面对此就以完成目标,创优目标为目标,努力实现学校的分数追求,也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明确了分数目标,参与思想品德教学的老师们尽管有一腔热血,本想以思想品德课的本来教育价值呈现于课堂,但由于“教学压力――分数”仍左右着教师教学的方式,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思想品德课上的知识点,而忽略思想品德课促进人成长的教育功能和真实价值。这样使得思想品德教师处于“以一夫之勇,难挡指挥的棒”的尴尬境地,于是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体现出了两不像,又要追求教学知识点,又要追求教育功能,使得“分不分,德不德”现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出现。
三、清晰认识,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价值体现
(一)做“正确”的思想品德教师
经常谈到教育教学不能“两张皮”,也就是不能为“教育”而“教育”,为“教学”而“教学”,不是单纯的追求一种结果,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它体现的更应该是教育价值,更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真正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而非仅对知识的把握,仅对考试的应付,仅对成绩的在乎。而做“正确”的思想品德教师就是要明确思想品德课本来应承载的价值,履行教师职责,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对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作用。
(二)打破考核限制,追求育人目标
学校有学校的考核目标,考核目标的达成更多以分数呈现,作为现代思想品德教师,既要注重应对学校面临考核的尴尬局面,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注重教育教学时间分配,当然以实施教育功能为主,平时课堂为主渠道,多加设计课堂、引导学生,而仅非知识传授,更多是活动感受,情景体验,促成学生的素质真正提升。当面临期中和期末大型考试时,也不防对知识有个综合梳理,让学生学习负担不那么重,学得轻松,考试能自如应对。笔者也在实践中尝试过,学生既得到教育,同时成绩也不差,这样是可以两不误的!但内心仍然难受。
(三)敢于放弃,承载育人目标
为何要本该属于育人的学科来参与“冷冰冰”的分数衡量,与其这样不如大胆的放弃对分数的追求,让其成为一个常识学科,成为一个学生素质能真正得到提升的学科。比如像日本的类似学科叫《社会常识》、中国香港叫《公民》,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课程,更谈不上用分数来衡量它。我们可以用学生的素质成长来评价学科的价值,通过制作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交友能力等的成长手册,来一一记录学生的素质成长情况。这样可能更能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真正育人价值。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范文6
1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思想品德教育的瓶颈所在也是兴趣问题。因此,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将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在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做好课前教学的准备工作,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册《我们应尽的义务》这节课的内容,在导入课的内容上,就准备了一个幽默小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教授给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最终回答了一句:我有权保持沉默。就是这样的一个幽默故事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思考,同时就这位学生的回答进行辨析,一个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刻认识到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所以在本节课的讲述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学会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是未来具有竞争力人才所具备的关键素质。笔者在教学中就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要。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维护消费者权益》这节内容时,笔者就采用了调查法的教学方式,出示了有关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调查结果或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认识到,现今社会消费者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从而让学生树立维权意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设置教学情境,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讲述八年级下册《无形的财产》这节内容时,有这样的问题:盗版的光碟该不该买?从教材的内容中很容易判断出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按照正确的行为去做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行为来探究,为什么明知道是错误的行为还要去做呢?分组进行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知识。
3 学会参与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是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建构和应用知识的。假如没有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和内省,那么道德观的内化、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将是一句空话。思想品德课最大的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与学生自身实际紧密相联系。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部分是学生已知的﹑或是知而不全的,教师可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走上讲台,坦诚真言,讲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再对学生所讲的加以补充﹑修正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