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节文字摘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节文字摘抄范文1
关键词:农牧村;开放式;初中作文
作文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任何作家和教师都无法直接传导写作能力,只能传导一些写作知识和方法,由学生把他转化为能力。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反复刻苦的实践练习过程。它作为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极具开放性。
然而,我所授课的八年级学生,都来自农牧区,这些孩子生活面小、单调,不善于观察生活。因而在习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缺乏新意,没有中心,缺乏表达技巧。他们的脑海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老师、家长是他们的影子,导致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宣泄的快乐变成词不达意、无处下手的痛苦。“怎样写”“写什么”深深困扰着他们,说大话、空话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提高农牧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实行开放式,才能做到“育人”与“练文”并举的效果。
一、培养写作兴趣,养成写作习惯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学生天性好动贪玩,教师可让他们做一些游戏,如搞一些“口头作文接龙”“巧对对联”“人物描写大家猜”“吟诗填词”“成语联珠”等游戏。春节,让学生在家写对联;教师节,给老师写信说说心里话;端午节,包粽子;国庆节,组织诗歌比赛;元旦,开展迎新年猜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又如写《拥抱春天》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旁边的田间地头看播种的农民,让学生观察后再写,就会有感而发。其次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这是激励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我给学生创设了写作交流的园地,成立了奕扬文学社,在校刊和校报上定期发表学生习作,并在每天下午的沙枣花广播站播放学生的美文。此外,我还在班内朗读学生习作,试着将文章投送到县上的牧笛杂志上发表。这样,他们受到很大的鼓舞,有了兴趣,自然对写作充满了信心。
二、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大千世界,有写不完的人、事、物、景、情,然而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是因为他们对身边事物的漠然,没有留心观察生活。农牧区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表象其实是极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地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们才有可能用自己的笔描绘出这色彩绚丽的世界。
三、抓好听说训练,练好口头作文
作文是吸收和倾吐的循环过程,积累是吸收,写作是内化后的倾吐。如何让 学生写得流畅?应让学生多说。口头作文是作文训练的基本功,对于训练语感,语言组织能力大有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法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使学生有东西可说。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在这个大集体中,好人好事不断涌现,这些人事就是很好的听说材料。此外,校园中的景物也是学生很好的听说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家乡的人、事、景物练听说(如婚丧婚娶、田间耕作等),还可以利用各种庆典活动、偶发事件、手工制作、劳动操作、科学实验等活动训练说话(如对炒菜、摘棉花、喂羊喂鸡等自己熟练的劳动进行说话)。
四、以教材为范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学课本入选的文章大多是浅显易懂、文质兼美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范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借鉴其写作方法,并灵活运用于作文教学。农牧区学校受条件限制,图书馆中的书是很有限的,于是我为班级订了《中学生少年报》《中学生阅读》等报刊,还让学生把零花钱攒下来买课外书,建立班级图书角,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或课外时间互相传阅、互相交流。除了看外,还让学生注意积累词语,做读书笔记,摘抄好词佳句,以巩固阅读效果。同时,农村孩子在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与左邻右舍广泛接触,从中可以学到许多课外词语,这些鲜活的口头语朴实生动,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写入作文中,可以使人耳目一新,产生独特的审美愉悦感。
教师节文字摘抄范文2
一、广泛阅读经典,创设“知识平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积累有重要意义。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习作的材料。因此要想让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借助于广泛阅读。小学生首先应向书本学习,书本是教学生写作的最好老师,学生应背诵教材中好的词句、经典段落。学生阅读还要向课外书籍进军,不能只局限于看作文书和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学生阅读时,除了背诵好词佳句外,还可以搜集优美文段摘抄下来,积累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设一个《摘抄本》,把平时在阅读中读的好词名句摘抄在本子上,然后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再次扩充词汇,达到积累的目的,为日后的写作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基础,也是前提。
二、留心观察生活,创设“发现平台”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尤其在孩子的眼睛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被生活陶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保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向学生灌输“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因势利导,让他们留心观察生活。比如:上半年我乡进行道路大整修,堵车现象时有发生,住得远的学生不免常迟到,我便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堵车时的情况,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写出了《等车记》《今天我迟到了》《堵车百态》等,不仅真实地写出了堵车时的场面,而且把急着上班、上学人们的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得活灵活现。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尚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的能力,生活中的很多亮点就这样流水般悄悄溜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素材,指导学生及时撷取生活的浪花,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拘无束地写下来。此时习作,自会水到渠成。平时我教学生随时记日记、写随笔的方法,可长可短,只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眼中的世界,心中的感想即可,然后定期开展“日记擂台”“随笔乐园”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体验习作乐趣,互相开启观察之门,培养了一批善于观察生活的小能手,习作素材自然越来越广泛、自由、有深度。
三、快乐参加活动,创设“实践平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的内容源于生活实践,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用心体会,就不会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对于生活,单单引导观察和认识还不够,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是游览大自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日出日落、山河田园、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有物可写,借景(物)抒情。二是剪辑“社会生活”:引领学生走进社会,记录社会见闻、热点透视,让学生有感而发。如双休日调查当地环保,写些感受等。三是锁定“家庭生活”:引导学生立足家庭,品味家庭生活的情趣,感受家庭成员的亲情,让学生有情可抒。四是扫描“学校生活”:让学生的“慧眼”捕捉校园动态或多彩的生活并“忘情而作”,有感而发。如节日组织拔河比赛,教师节制作小贺卡……比如: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一次实践劳动,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长过集体生活,既新鲜又兴奋,全身心投入到了这种实践活动中,同学关系空前融洽。回来后,我抓住这一契机,先不谈习作,而用整整一节课让他们畅谈下乡一周中难忘的人和事。孩子们没有“要写作文”的心理负担,畅所欲言,七嘴八舌争先恐后抢着发言,在学生兴犹未尽之时,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自由选材、自由表达,把这些难忘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作为小学阶段校园生活中一段美好的回忆。学生兴致很高,写得很开心,习作内容空前丰富,体裁各异,达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连最怕作文的学生也写得妙趣横生。此外,我还针对学生爱玩、求新、求异的特点,经常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或体育活动,让他们自主选择项目,自己策划,自己主持。如学生组织模仿《幸运52》中的“幸运搭档”游戏。我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大家在活动时的各种表现(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场上的气氛。而后,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挥笔写下活动过程中最难忘或最有趣的一个小片段,这样,学生往往能一挥而就,而且效果总是出奇的好。
四、尽情展开想象,创设“联想平台”
学生有了生活体验,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习作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叶老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这里的“思”和“感”。就是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思考。《新课标》提出:“要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富于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的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对世界、对未来、对一切事物的奇思妙想,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当然,这里的“想”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捏造,它是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合理想象。教师除了平时应引导孩子们留心观察生活,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外,还应充分结合有关课文的教学发挥学生想象,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灵感,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安排想象作文训练。比如:学完《凡卡》《穷人》等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续写。对于一些课文中省略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补白。更多的是让学生写自己的幻想生活,写自己的梦、自己的未来、未来的事物等,还用编写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听音乐想象故事,图形、文字组合故事等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快乐地飞翔在作文天地里。事实证明,创设想象平台将带给孩子们思想飞翔的快乐。生活不但是习作的源泉,而且是想象的凭借。根据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往往可以想象出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来。生活也是学生童话故事的源头活水,教师鼓励学生将身边的事,有意义的活动编写童话故事,奉献给大家,学生会受到启发,得到教育。在生活化习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可以给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合理科学的想象,写成科幻作文,鼓励学生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
五、引导关心时事,创设“思考平台”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还应多指导学生关心时事,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对人生、对国家大事的一些关注与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训练。小学生写这类作文难度较大,因为它远离我们,不是亲眼所见,所以往往不是泛泛而谈,就是套话、大话、空话连篇。如何引导学生对热门时事进行关注并产生思考呢?首先得让学生多留心时事报道、新闻评论,对有关事件有个感性的了解,然后结合身边的人或事进行描述,写出切身感受,写出自己的思考,文章就能感染人,就算成功了。如,汶川大地震,除了那里的当事人,谁都没有经历这一事件。但我们进行了捐款活动、亲身经历了五月十九日“全国哀悼日”。我就引导学生写自己学校、班级的捐款活动,写自己父母亲人、亲戚朋友如何关注灾区,如何参与到关心灾区、捐款捐物之中,写细、写活,写出切身感受。我还拟了《坚强》《感动》《致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三个题目,让学生选择练习。通过此类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品尝成功欢乐,创设“共享平台”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们只有不断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正如叶老说的:“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谁,都有一种渴望别人认同自己劳动成果的心理。因此,作文教学中应尽量创造让孩子们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的作文多得到些认同,少一些挫败感,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首先在习作批改中应尽量挖掘“亮点”,多一些肯定成功的赞美语与亲切的指导语,让学生在关爱的批语中提高认识,明白写法。其次,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作文中的“亮点”。作文写完后让学生自己先评,或用词造句,或段落安排,或开头结尾,要求找出一两处(学困生)、两三处(中等生)或三处以上(优秀生)令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并写上为什么。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一词一句去寻找自己习作的“亮点”,反复思考、品尝自己的得意之处,并且改回不足之处,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自我评价的快乐,还养成了认真修改的好习惯。最后,在讲评课上,让学生把自己习作中的“亮点”在小组或班级中进行交流、展示、共享。这种展示与共享不仅可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激励,而且可以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快乐,提高习作的兴趣。我还把一些有特色的习作及时推荐给班级黑板报、学校学习园地、广播站以及一些报刊杂志,进一步燃起学生习作的热情。
教师节文字摘抄范文3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做一个感悟生活的有心人呢?
一、凡所见所闻,必要用心去悟
我曾问过学生,当你走在新修好的大马路上时会有何感想?学生张口就说:宽,敞亮。我说:很好,但凡正常人,都会有这种想法。有的学生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就代表孙吴富了、家乡富了。我说:你是个有想法的人。有的说:马路宽了,清洁工一定更辛苦了,所以我们要保持环境卫生。我说:你是个有思想的人。还有的说:这条马路是孙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千万别像以往修的马路那样没几天就裂出一道道大缝子,那样包工头就太不道德了。我说:你是个认识深刻的人。还有的说:孙吴的父母官为家乡做了一件大好事,孙吴人会记住他们的,如果全国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都能多为百姓、为家乡做这样的好事,那祖国该有多美,中国该有多强!我说: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当问学生在这之前是否想过这么多,他们摇头,我告诉他们:语文就在你身边,只要有心,随手一划拉就会有一大堆美丽的文字。比如有一天,我下班回家,迎面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一边跑一边大声喊:“妈妈,我们考拼音了,我得了65分。”我没看到小女孩的妈妈在哪里,只看到小女孩那副兴奋的、迫不及待想扑入母亲怀抱的神情。“妈的,才考那么点分!”听到声音,回头望去,一妇女正蹬着一辆三轮车,孩子并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尾随着三轮车奔跑……听我讲完这个真实的故事,学生们哈哈直笑。我沉默片刻问:“笑过之余没想到什么吗?就再无别的感受吗?”学生马上认真起来,谈起了家庭教育,谈起了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了农村之所以贫穷落后的原因。笑声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辛酸。我说:当一个人津津有味地笑谈一件事时,你应从中透视到一种社会现象,经过不断的历练你就会拥有一种“特异功能”;其实,上帝给予每个人的东西都一样多,只不过有的人善于把握、善于争取,而有的人却任其随意流失,也懒得伸手挽留,这就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
二、心有所悟就要多记,多积累
很多时候,灵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所以,只要有所感一定要马上记下来,哪怕当时没时间写成文,也要把最精华的部分记录下来,这就是素材(积累灵感)。
我个人有个习惯,包里总是放着本和笔,遇到好文章好句子就摘抄下来,哪怕看电视听到什么好句子也马上记下来,灵感来了就写一写,想画画时就画个卡通人,拾片叶子就把它粘在本上。学生看了很喜欢,于是也模仿起来。
我还有个习惯,就是积累素材。前几天我抱一摞积累的报纸与学生分享时,他们不禁惊呼:“呀,这不是杨利伟吗?”“神五!这不是神五吗?”“呀,萨达姆长这样啊?”“哎呀,还有教师节、国庆节的内容呢,早知道出版报时跟你要呀!”“这不是非典的文章吗?”……学生那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像是头一次接触报纸似的。其实,他们何尝不是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看报纸呢?当我问他们,想了解七八十年代的报纸或其他杂志吗?他们个个都兴趣浓厚,恨不得马上看到。当我告诉他们,我从小就积累了许多糖纸、火柴盒、报纸、刊首语和伟人的画报时,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羡慕。当我把一叠刊首语发到他们手里时,他们都低着小脑袋认真誊抄起来,那时我眼中的他们简直是一群贪婪的小文虫。等我收回这些东西时,发现少了许多,我并没有责怪学生,只是说:“只要发挥作用,在哪儿都一样。”
另外,我把家里珍藏的三十多本书拿到班级,让学生随便看。有时讲课涉及到课外内容,我就会告诉他们在哪本书里有详细讲解,于是有心的同学下课就马上去翻阅。我还安排学生负责更新班里的黑板报,内容都是课外的好作品、好诗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多积累,博采众长,不断充实自己。
我从不反对学生看电视,相反还向他们推荐了一些好的电视节目,比如《科学探索》、《子午书简》、《百家讲坛》或者一些好的电视剧,不用学生天天抱着电视看,每天看一点儿就会有收获。
三、要想让学生成为有心人,教师首先要做有心人
前些日子建楼的施工队钻出一块“太岁”,于是买来供品虔诚地顶礼膜拜。这“太岁”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也很好奇,经大家一传一议更觉神秘,就把这事跟学生也说了,并让他们寻找答案。事后学生有的去问施工队,有的去问老人,有的去翻书籍,有的上网查资料……终于揭开了“太岁”他老人家神秘的面纱。问题解决了不算重要,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打开他们的第三只慧眼,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
学校新教学楼从破土动工之日起,我就和学生一起关注。起初我问学生建楼前为什么先建工棚、仓库?他们马上想到了做事之前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想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成语,想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两个月后,我又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什么也没看到,这些人故意磨洋工。有的说:建地基呢。再问他们,看到这高大的塔吊以及各种车辆整日忙忙碌碌的情形又想到了什么?他们说,想到了做什么事都不易,想到了神六,甚至想到了绵亘于崇山峻岭之上的长城……在我的引领下,学生们的联想丰富多彩,没有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