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1
梦境1:梦里拥有非凡能力
有时你会梦见拥有非凡能力,比如飞翔,隐身,懂读心术。或者,你在梦中担任一个重要角色,掌握一群人的命运,或突然变得对世界至关重要。
梦的解析:梦里的“超常”实际是在弥补现实中的自我因太过“平常”而感到的无聊和无奈。你的潜意识在告诉你:你需要让工作和生活丰富起来。反思一下最近的工作状态是否太过懒散,周末是不是总宅在家里靠电视剧打发时光?让自己更积极些吧。
梦境2:白天不想面对的人和事总出现在梦里
白天和老板发生了一场不愉快的争吵,或被一位不讲理的客户电话骚扰,你在心里暗想:这些人和事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可千万别出现晚上的梦里。可现实往往是,它们出现了。
梦的解析:你也知道,那些困扰你的人和事,即便刻意回避也依然存在,梦只是想要你能够面对它们。如果你不想白天的烦心事来梦里找你,睡前梳理一下白日的种种经历,然后做几个深呼吸,不一样的梦就会到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解决白日的麻烦,晚上才能一夜好眠。
梦境3:梦中事物不合常理
梦里的物体比例变得不合“常理”,建筑物歪歪扭扭,动物和植物比人还要高大,明明是你熟悉的故地,可却多了一些你没见过的建筑、植物。你梦见几位熟人,可他们的样子却是现实中另外一些人的模样,你虽然一眼就认出了他们,却又觉得那么陌生。直到梦醒,这种“荒唐”感还让你记忆犹新。
梦的解析:梦中的“变形”其实是一种提示:看待现实中的人、事或关系时,有没有出现偏差?过往的经验和情结是否在影响着你的判断,让你对某人某事产生了偏见。
梦境4:梦见歇斯底里地与人争吵
有时你会在梦里愤怒地与人争吵,在梦里数落爱人的不是,与同事争辩,那些在现实中多次想脱口而出的不满,在梦里全盘说出,梦中的你甚至担心这些撕破脸皮的举动是否会严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或者你会梦见自己正迅速地追赶一个人。
梦的解析:梦在现实意义里有补偿的作用。白日里有些情绪会被意识压制下来,以避免为你带来不好的后果,这些被压抑的情绪晚上在梦里会被释放出来。你会发现,在梦里与人争吵、说出实话后,心情真的轻松很多。如果现实中,确实有人对你做了过分的事,最好巧妙地让他们知道你的感受和底线,少生闷气,这样就不会在梦里歇斯底里地与人争吵了。
梦境5:梦见许久不见的人或陌生人
你梦见了一位初中同学,让你意外的是你和这位同学一点都不熟,并且毕业之后没有任何联系。你梦见家里的老人,这位老人其实已经过世。有时你还会梦见你很讨厌的人,也梦见过陌生人。
梦的解析:梦中出现的人,无论是熟悉的、陌生的,都是自己的投射。你是梦境的主宰,梦里出现的人都是你部分自我的展现,梦借助现实中的人物形象来指代你内心的各种特质。所以,不要对外寻找答案,寻找你和这些人的相似点。你可以分析这些人的特点,比如那位你讨厌的人,他哪些地方让你讨厌,是懒惰吗?也许你最近也挺懒的,所以你才会梦见他。无论梦见谁,对你来说都可以是一次自省,观察这些人的特点,对应最近遭遇的事情,你就会发现梦的启示。
梦境6:梦见的自己
偶尔你会梦见自己地出现在一个环境中,你一边寻找可以遮盖身体的东西,一边躲避人群,可梦里你总是赤条条地遇见一群熟人,他们惊讶的眼神让你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梦的解析:这类梦境通常反映的是你的人际关系和人际距离,你的梦要么在鼓励你,要多表达自己,不要总是保持沉默,将心灵更打开一些,允许新朋友、新事物进入你的世界。要么是提醒你最近表现得有些过头,吹牛太多,比较浮夸,梦在唤醒你的羞耻感。根据现状分析你的梦,并在现实中用行动来调整自己,你便不会再做类似的梦了。
梦境7:梦到正在经历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有重要工作在身时,你常常会梦见它,比如,最近有一个很重要的项目正在争取,而项目的方案却还没有赶出来,你会在梦里做方案,连细节都历历在目。或者,明天有个很重要的客户要接待,你居然在前一晚梦到接待客户的全过程,虽然真实过程与梦里的并不相同。
梦的解析: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学习和内化,潜意识会将白天的经历和经验编辑到梦里,变成一种内化。梦的内化功能很像你的胃,它会将白天吃到的各种东西转化为营养。如果你梦到方案的细节,醒来后即刻拿起笔记下它们,这是潜意识整理和消化白天信息的结果,应该会对你有帮助。留意梦中接待客户时出错的环节,尽量避免。
2种方法帮你记住梦境
我们常常会忽略梦境,觉得那“只是一场梦”而已,没什么大不了,如果你试图记录你的梦境,经常与它打交道就会发现,梦其实从来不说假话,有时甚至真实到令人无法接受。试着去了解和欣赏梦的内涵,觉察其中的意境,体会梦里的真切感受,找寻其中所隐藏的潜意识线索,你会更加了解自己,把握生活。
床头放纸笔
手边放纸笔,一旦醒来了就写下能记得的梦中情景,或者画出梦到的人和物。你也可以打开手机的录音功能,开始说你梦见了什么,即便表述得模模糊糊也没有关系。
讲个故事给自己听
完全忘记梦了些什么?没关系,你一定记得梦醒后的感受是什么,沮丧、荒诞、害怕、欣喜?带着这种感觉讲一个故事给自己听,可以是儿时的一个画面,或电影里、书里的一个片段,这个故事往往会与你的梦境相呼应。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2
1、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
2、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3、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着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4、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
5、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因为当你抗拒某件事或情绪时,你会聚焦在那情绪或事上,这样就被赋予了更多能量,它就变得更强大了。负面情绪就像黑暗无法驱赶,唯一能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喜悦是消融负面情绪最好的光。
6、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因为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劳无功的。
7、不要跟自己过不去,要学会抽身而退,为不值得的那些人去纠缠,更不值得!
8、当有罪疚、愤怒、生气、被遗弃等负面情绪,回到身体里,去感受此刻身体的感觉。用你的呼吸轻轻地去抚慰你最不舒服的地方,告诉它:"我在这里,陪着你。没关系,你可以痛,你可以紧绷,你可以不舒服,我允许你如实地存在。"就这样跟你的身体待在一起,疗愈就会发生。
9、不要跟自己过不去,要学会 抽身而退,为不值得的那些人去纠缠,更不 值得!
10、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11、天下的事情分为三种:老天的事,别人的事,我的事。
12、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13、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14、我深信当你把你的内在世界调整得很好的时候,你的外在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变得很顺利。
15、报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16、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很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17、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
18、所有造成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东西都像黑暗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知觉之光去照亮它们。
19、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20、用爱去接纳所有我们遭遇的一切,然后放下。
21、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22、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那种东西的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东西。
23、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的一个人生模式,而无力去消除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祷。祈祷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臣服,也是一种与真我的连结和觉察。因,就是抗拒事实,而从来不懂得臣服。
24、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25、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好。不要?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然后再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26、真正的问题是在于你的“情绪”。一件事情发生了,你不喜欢的事情发生了,而真正为你带来的困难,真正阻碍你的能量流动,真正让你不能够每天开怀自在有那种解脱自在的感受是什么?是你的“情绪”。所以有位大师曾经说过:“你处理情绪的速度,就是你迈向成功的速度。”()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3
人生一辈子,每个人都在追求,金钱,权力,健康,快乐……总结起来不外乎是爱,喜悦,和平。有所追求就有所受桎梏,可能是别人追加的,也可能是自己加置的,说到底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在失落中找回真我,找回真正的自己,走出迷雾,才能在谷底惊见阳光。
生活中许多事情会让我们愤懑,痛苦,伤心,不能自已。高中三年拼搏没考上大学,好朋友在背后戳了自己一刀,自己的亲人离世而走等等,这些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自己心里多么心如刀绞别人不会知道,就是知道了承受得还只有自己。
“臣服”。破解情绪障碍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对已发生的事臣服,事实就是最大,因为已发生的事情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你不去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而希望把他撞开。因此在这种时候自己能做的就是只有臣服,从心底接受他,并想着去解决它,不要让情绪蒙蔽自己。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正所谓期望越小失望越少,而惊喜反而会更多。而且,正因为你把注意力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而不至于让情绪左右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4
关键词:数字调音台;关键设置;维护技巧
中图分类号:TN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数字调音台是在模拟调音台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基本具备模拟调音台的各项功能,与模拟调音台的区别在于其信号是由二进制数据构成,调音台质量的优劣取决于采用的量化比特以及采样频率。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调音台越来越智能化,并逐渐实现了数字化控制,继而研发出了数控调音台。
一、数字调音台关键设置
关于数字调音台关键的设置,主要体现在对控制面板上各种按钮、开关、旋钮、插口等功能的了解与应用方面,同时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旋钮、按钮、开关等的功能。
为了能够达到数字处理效果,首先就需要对设备以及使用环境进行熟悉,掌握所使用设备及乐器的特点,包括熟悉无线传声器信号的发射与接收,还包括音频信号如何输入调音台。其次需要了解使用乐器的性能,将其正确的送到调音台输入通道,布置好扬声器系统以及功效系统,保证听众不会感受到声音错位。
在扩声系统连接完成后,要调整系统中的相关设备,保证声音的质量。第一,对电平进行调整,调整各类传输信号的幅度,包括各个传声器输入信号、各类电声乐器的输入信号以及放音设备的输入信号等。对调音台输入通道的设置对音质本身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通道口太大,就容易造成声音信号过载,从而导致削波失真;如果开口过小,就会增加本身系统中的噪声,对声音的动态处理就会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将系统主输出FADER推子设置到ODB位置上,同时对GAIN增益旋钮进行由小到大的调节与监视,随时注意VU音量以及Vp-p表,将电平调节到正常的工作状态下。在此过程中,要保证PEAK输入信号是不被点亮,如果被点亮,就应该降低增益旋钮,确保音质的良好。
数字调音台与模拟调音台的控制面板不同,数字调音台控制页面是整个调音台的中枢,调音台所有的功能都能够通过控制页面实现。数字调音台具有强大的声音处理功能,并且能够保证四段参数均衡,其内部的操作矩阵操作简便,实现了自动化动态处理技术。相对于模拟调音台来说,数字调音台参数的设置更加复杂,这就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说明进行,保证每一项参数的准确性。
二、数字调音台故障分析与维护
在数字调音台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故障,影响声音的质量。造成数字调音台故障的原因可以分为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两个部分。
数字调音台外部使用环境不好,可能对其使用造成影响。在一些地区,夏天电压负荷增长过大,导致电压降低,如果变压器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容易造成调音台死机。另外,静电也会对数字调音台的工作造成干扰,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在气候较为干燥的环境下,人的衣物、控制室中物件等都会带有静电,当人对数字调音台操作页面进行操作过程中,就会在一瞬间产生电流,甚至产生高付的电压,对调音台的电路造成冲击,长期下去,就会导致故障的发生。此外,灰尘也是造成数字调音台故障发生的因素之一,如果不能及时的清除掉设备表面的灰尘,其逐渐就会深入到设备的内部,并在各个接触点表面堆积,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线路接触不良现象。
造成数字调音台故障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调音台的规模不同,其处理声音的能力也不一样,规模越大,处理能力越强。如果处理的文件超出调音台的能力范围,就容易出现故障,甚至造成死机;(2)由于数字调音台使用专业的软件,并且可以对这些软件进行升级,但是在升级的过程中,如果断电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对于上诉问题,要保证数字调音台的功能发挥,确保声音的质量,需要对调音台实施定期的维护,包括外部维护以及内部维护。为了消除静电对数字调音台的影响。需要在控制室中应用性能较好的地毯,并对调音台实施接地,操作人员实施操作过程中还需要穿戴专用的防静电服装,做好相应的电荷疏导工作。为了避免灰尘对数字调音台的干扰,首先应该严禁工作人员在控制室抽烟,并做好相应的防尘除尘工作。打开数字机盖,能够用肉眼判断出机器内部是否存在灰尘挤压,如果存在,可以用强力的吹风机进行表面除尘工作,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精密的仪器对关键部位实施清洁。在除尘结束后应该进行通电测试,保证除尘过程没有对数字调音台造成影响。为了防止数字调音台反应速度慢等情况,可以将一个复杂的文件分成若干个文件进行记录,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设备故障。在进行数字调音台软件系统升级优化过程中,保证电源供应,避免出现断电现象,还应该在升级前对数据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关于数字调音台死机故障,一般通过系统重启就能解决症状,但这样不能解决死机的根本,可以通过对出厂设置参数进行调整。
三、结束语
数字调音台在传统音频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调音台对声音的自动处理。大大提升了调音台各项功能指标,并且使这些功能的实现更加的灵活。但这样也使得调音台的相关设置更加复杂,需要相关人员不断的进行探索与实践,并且加强对数字调音台的维护。
参考文献:
[1]耿建忠.数字调音台使用中故障分析与处理[J].机械设备维护技术,2012(18):255-256.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5
关键词:双惟模式;大学生;自律
自律是一种高效的自我道德修养的方式。运用内在的道德素养对自身表现在外的行为方式进行自我约束,要求自己不论是有无人监督都能按照自己内心的道德,严格的自我约束,既自律精神。自律,集中体现了一个人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高素质人才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既是自律。引导道德与行为由“他律”变为“自律”,是近年来德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自律的定义及必要性
1.自律的定义
自律,就是主动审视自己的某一行为是否违背自己内心的原则的过程。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通过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可见,自律是指在不受外力作用与影响的条件下,为了达成某一目标或者达到某一目的,主动的管理,约束自身的能力与修养。它强调的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激发人的主观创造性。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主动客观的自我裁决。从他律向自律转化是道德内化与社会道德转变成个体道德的过程[1]。
2.自律的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当下及未来社会的精英阶级自律精神的确立与加强尤为重要。仅仅的知识传授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正确的人格塑造,人格培养正逐渐被广大高校所认识与接受。大学生如果在校期间养成了正确的自律精神,日后走进社会也会具有一定的抗腐蚀能力,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自律意识薄弱的现象及原因
在当代大学校园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社会期望,家庭期许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自律精神的缺失就是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点。
1. 缺乏自律精神的当下高校生活乱象
在校园中,以取捷径为目的的践踏草坪现象屡见不鲜;上课或迟到早退或酣酣入睡亦或寄情于网络世界;自习教室中,高声喧哗者,坐立不安者,视旁人若无物。凡此种种,不在少数。这些缺乏自律而导致的不文明现象在高校校园生活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疤,这既是部分大学生自律意识的欠缺,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败,所以寻找一条提高学生基础素质尤其是自律精神的养成的德育道路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迫在眉睫的紧急任务。
2.自律精神缺失的原因
(1)社会风气。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文情怀却并未及时发展,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个人利益在某些人刻意追捧下,渐渐被部分世人接受。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正受到剧烈冲击。在校大学生受着正统的德育教育,却在道德实践中如履薄冰,巨大反差使大学生在道德问题上进退维谷,在遇到道德滑坡的冲击时,处理方式和道德行为的变化不尽相同,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放弃了原有高尚的精神追求,选择向着世俗化、功利化的方向发展。这样,部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薄弱和自律能力低下的现象就可以理解了。
(2)学校教育力度的不足。在当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下,从入学第一天起学生就被迫进行着竞争,攀比。学习成绩,或者说考试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传统礼仪教育中的礼让,谦逊等美德被人们选择性的遗忘。考试技巧,实际技能被过分的夸大。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能力的原因之一。
(3)学生自律机制构建不完善。良好的自律精神的养成离不开一套完整的学生自律机制的构建。一套完整完善的学生自律机制应该是引导学生思想上的转变。一套完整完善的学生自律机制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入整个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整体精神气质与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学生自律机制的构建需要有一个相对自律的校园文化,自律的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一批严格自律的学生来带动整个校园的自律风气。一个有自律风气的校园又可以培养更多的有自律意识的学生。才能完整的构建一个学生自律机。
三、双惟模式对填补大学生自律机制构建的可行性
双惟模式是江西中医药大学基于愿景教育而推行的双惟实践班的运作模式。该模式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培养愿景期望意识,引导大学生主动建立愿景;②提炼个人愿景,建立大学生团队共同愿景;③开展特色活动,化愿景内驱力为实际行动;④形成评价机制。
在大学生的成才过程中,不少大学生会松懈,甚至退却,双惟模式通过团队之间的“他律”逐渐带动个人的“自律”,这将从根本上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双惟模式化解大学生懒惰散漫等消极情绪,再次催发梦想和志向。这既是双惟模式中的自我管理。
双惟模式使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弱点和不足,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改善自身,同时发现自身新的弱点,并继续完善自身,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便是双惟模式中的自我提高。
大学生在不断践行双惟模式的同时,积极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汲取一个个小成功的力量,内化成自身的各种基本能力与基础素质。重视基础素质教育双惟模式已经培养并正在继续培养严格自律的高素质大学生。在建立学生自律机制上双惟模式已经迈开高校自律教育新的一步。由此可见,“双惟模式”有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基础素质,及填补高校大学生自律精神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陈金波.大学生自律意识薄弱和自律能力差根源考察[J].求实,2003,S1:243-244
[2]姜志红.加强大学生廉洁自律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3:67-68.
[3]陈岳平.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5:87
[4]刘红宁,章德林,康胜利.愿景教育:激励大学生成才的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4:40-42.
作者简介:
李泽君(14中医理科班)宋敏思(G14医药营销班学生)为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双惟实践班学生。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6
关键词:文化资本;课程话语;场域;区隔
课程作为文化的载体,它记录文化,同时也反映文化。当选择后的文化被以文化资源的形式储存下来并作为特定的知识被予以传授时,课程便作为一种“象征资本”或“信息资本”被予以认定,这种静态的文化资本形式反映的是课程的静态性。同时,课程还在于处在一个流通的过程中,当文化资本被传递并进行再生产时,课程就表现出它的动态性,课程的形成也就是静态和动态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文化资本生产、传递和转换的过程。
一、课程作为文化资本的意义
布迪厄在其著名的论文《资本的形式》当中,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这个概念不仅描述文化与(经济)资本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用来表示本身即作为一种资本形式的文化。[1]也可以说是文化形式的资本。布迪厄把资本划分成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和文化资本三种形式。文化资本主要存在于知识与文化生产的领域,它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是构成社会符号力的基本条件。[2]其内涵在于谁拥有更多的资本数量,那么谁就有可能在文化和知识场域中获得较高的地位,这样便会在此场域中争夺有利于提升各行动者地位的各种资本。由于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经济背景,由此,不同个人的文化资本含量也是不一样的,再加之经济资本的差异,其个体的文化能力也就不一样。在课程的形成过程中,这种不同导致了文本与读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趣味”差异,从而产生课程体系的不平等与各种区隔,也即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排斥和文化冲突。
课程是文化,但课程更多地是文化的载体。课程作为文化资本首先在于是谁的文化资本在起作用,谁有权来选择文化。布迪厄指出,课程作为合法化的文化,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角色。因为课程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暴力手段在从事再生产,文化资本拥有者通过文化资本隐而不彰的特征来获取一定的政治资本,从而获取课程话语权力,并利用此获取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这些资本拥有者通过合法的课程话语权从事文化的生产,形成课程的静态话语形态,通常以教科书及其相应的教辅材料和影像制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课程作为文化资本还在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资本拥有者对文化资本的被动接受。教育是人们进入现代社会的通行证,教育的多少、文化符号拥有量的差别,导致将人们划分为不同学识和能力的群体和个体。[3]缺乏文化资本的学生只有通过刻苦、勤奋学习而一点一滴地掌握、获取法定的文化资本,才能进入现代社会所框定的体系之中。学校及整个社会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定主要是以学生对这种“文化资本”的“占有”水平为依据的。[4]并将评定的等级予以制度化,也即对资格和文凭的占有。因为“学术资格和文化能力的证书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5]学生为了获取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就必须尽其所能地再制合法化的文化资本,但由于文化能力上的差异,课程这种文化资本与学生个体文化资本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区隔,学生没有更多创造文化的能力和机会,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也即没有同等的话语权从事课程的话语生产。
再次,课程作为文化资本是合法化课程权力的展现。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1)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2)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和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3)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就像我们在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6]这三种形式分别可称作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文化制度。文化能力以内在化为前提,是指通过教育,通过行动者的身体力行与对学习投入的时间,内化为自身的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趣味及感性等文化产物。文化产品是文化价值的体现,是课程的静态形式,其价值是由具有文化能力的个体根据其内化的文化内容赋予的,是一种物质存在,是可以传递的。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是文化能力经过文化体制的资格授权后的存在形式,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对文化制度化来干预控制文化资本,使文化资本成为一种标签,相应的文化资本的占有量便有相应的资格和证书予以证明,同时反映其社会地位。体制化的背后是权力,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制性权力的行为魔力,看到显露自身的权力和捍卫信仰的权力,换言之,看到强迫别人接受“社会公认性”的权力。[7]也就是说,课程是文化的制度化,学生对课程文本的学习是个体接受文化产品的过程,是体制规定下的体现权力的合法化接受。
二、课程文化资本生产与再制的话语区隔
任何文化的生产,都是在一个存在客观关系的网络(场域)中进行的。课程话语的建构就是文化资本的生产、传递与再制,是行动者(文化主体)在这个场域中遵循其游戏规则和运作策略的基础上通过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数量行使其话语控制权的过程。一般说来,对资本的占有量越多也就有更多的控制权,反映了场域内的利益与权力关系,维护着场域主体的最大化利益。一旦该场域内的权力和利益受到挑战,主体便利用文化资本对话语权的控制,以获取特定的社会地位并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资本为根本出发点。并利用所建构起来的文化等级来分隔其他的文化团体与个体,通过对符号权力的合法化处理造成被支配者的误识。
1.课程话语生产场域的本质:权力、利益与不平等
课程话语是指课程主体通过对课程展开的言谈所形成的以文字符号呈现的事件或实例的文本,与对文本意义的解释过程中反映课程主体的态度、价值取向以及建构的意义。课程话语的特征决定了课程话语的相对分离的三种形式:一种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的课程话语,是话语的书面产品,即话语的事件及话语的实例,这是一种静态层面上的课程话语;一种是基于课程主体与文本的对话,对文本的意义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解过程,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资本;一种是基于课程主体之间对话基础上对课程文化的再制,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和对文化资本的熟识与传承,课程主体在实践中所建构的意义。后两种是动态层面上的话语,是通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结合自己的价值观与态度向学生传授基于理解意义上的文化,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化的再制,其中,对文本文化本身的熟识程度是衡量学生传承文化资本的重要尺度。
课程话语的形成是课程主体(也即在特定的课程话语建构的场域中的文化主体)在这个文化场域中的共建过程。文化资本的多寡决定课程主体在课程话语建构场域中的权力与地位。文化资本越多的主体越想通过自己的文化资本优势来获取更多的课程话语权,并以此来获取相关的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从静态的课程话语到动态的课程话语,按照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表明,课程主体的文化资本拥有量存递减的趋势,这种对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占有凝聚着社会的不平等关系,而且文化资本还具有使这种不平等关系合法化的“隐蔽和秘密”功能。但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文化资本以此来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本以及体制化的承认,处于文化资本底层的主体,不得不“误识”这种恣意性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利关系,将其转变成一种甘于接受的自然关系并加以正当化。课程话语生产机制便通过资本的调控作用,将文化资本就变成一种策略性的存在,贯穿在课程话语生产秩序之中。同时,课程话语的形成也来自于场域外部的挑战,由于垂涎课程生产场域内可观的经济蛋糕,拥有一定量的文化资本的个体和团体为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挑战场域内部的游戏规则,逐渐进入并有可能取代场域内部的话语权威。这样,课程场域的内部和外部就因为文化资本在主体身上的排他性占有而形成不同形式的区隔。
2.课程话语生产场域的确立及其封闭
任何一个场域说到底是受到元场──权力场、政治经济场──的制约。[8]元场的变化必然要求课程话语生产场域的变化,课程话语的生产必须与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相一致,政治上对权力的划分形态决定了课程话语生产的权力的大致状况,经济上对利益的分摊机制决定了课程形成过程中的利益分摊。话语生产的势力范围首先由主流阶级所划定,决定有哪些具体的课程可以被行动者集团生产(一般来说,只有具备大量资本的团体才有能力与资格被选中),在各自的场域中,由相应的行动者领导选取具有一定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个体或团体来参与话语的生产。资本的不平等分布所导致的斗争使各主体争相生产有价值的符号商品以取得在场域中的支配性地位,对符号商品的评判是由元场域主体──主流阶级──来实现的,其评判标准是根据对主流阶级的符合度来作出的。如对某一门课程的审定就是审查其文本内容是否符合由特定教育行政部分或其委托的单位与个人所制定的课程标准。而且只有通过这种体制化的确证,才能使所生产的话语得到一种约定俗成的合法化价值保障。
课程作为文化资本积累的对象,可以将社会上各种文化资源集中起来,便于将文化资源具体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文化资本,需要受到主流阶级的体制化保护,以保证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并对其再生产。但由于占有文化资本的实际意义在于确保其稀缺性以谋取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这样就导致了在一定体制框架内的课程话语场域的封闭性,场域内的主体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与外部的文化资本产生区隔,影响文化资本的正常流动和对域外优秀文化资源的积累与再生产。与此同时,不同的文化主体为赢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展开对课程话语权的争夺,使一些经济资本雄厚的主体更有可能吸引更多的文化资本,背离了文化资本积累的社会意义,产生不平等的积累机制,向着有利于某一些人或群体的方向偏移。
3.课程话语生产场域内的多重区隔
课程话语相对分离的形式便是由课程主体文化资本的多寡所决定的,直接决定了在场域中的位置,三种课程话语形式是依据文化资本分配话语权的体现。话语权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主体在场域中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同源关系等),课程话语的生产系统由于各生产主体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各类主体的区隔,具体表现为生产静态课程话语的主体与对其文化资本传递与接受的主体之间的区隔,作为对文化资本理解的中介──教师──与接受和再制文化资本的实践主体之间的区隔。
课程话语生产的三种形式是由不同文化资本拥有量的类群体实现的,都是在一个大的话语生产场域中进行的,主体文化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部分人是文化资本的生产者,一部分人是文化资本的传递者,而另一些人却是文化资本的转换者。课程的文本话语生产的目的便是将体认的文本得以传递与再生产,通过主流阶级对文化能力的客体化承认,也即将个体依据文化能力所生产的文化内容予以产品化,并选择特定的文化产品──教科书及其相关产品如辅导资料或者影像制品──作为文化资本传递的对象。要对文化资本的传递和再制,首先要有具备一定文化能力的个体,只有理解其文化本身的内涵,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才能有传递的基础,相对于文本话语的生产者(教科书编制者)而言,传递者和再制者(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能力相对较弱,文化能力的差异一方面使话语表达能力较弱,没有较大的发言权,另一方面表现为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话语生产者的意蕴。这种文化能力的差异,就导致文化生产者与文化的传递者和再制者之间的区隔,人为的将课程话语的生产系统相分离,仅仅将课程话语的生产视为对文化资本的复制。文化资本的体制化要求与社会优质资源的有限所形成的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势加剧了对丰厚文化资本的争夺,主流阶级通过文化资本制度化(如考试等形式)来评价个体的文化资本拥有量,并以此确定其社会地位。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更多的授权的文化产品,谁就能获取体制化的承认,其结果就是在课程话语的实践场域,被动的接受文本话语,被迫或主动地丧失了话语主动权。
转贴于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区隔主要表现在对文本话语的解读与其本身的文化能力大小上。当传递者有较高的文化能力时,他们能有效地理解文本的意图,有效地对文化资本进行加工。如果再加上有良好天赋的学生,也即有一定文化资本(一定文化能力的反映)的学生,那么在文化资本的传递中,他们就可以获取更多的文化资本,并有能力对其进行再制。相对来说,其间的话语区隔比较小,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对话。但如果文化资本的差异较大,通常是教师比学生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教师也就有更多构建课程话语的权力,在对文本的解读与再制方面比学生有更强的文化能力,处在文本、教师与学生多重对话的领导地位,是实践场域的“统治阶级”。经过教师文化能力过滤后的话语只有通过学生对大量的时间消费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文化能力,进而积累文化资本,并才有展开与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基础。这种不平等的文化能力导致了实践场域中教师和学生的话语区隔,不是在同一文化能力层面的对话,学生对课程的言说也只能是在教师的领导下或者说控制下如何有效掌握文本话语。学生便处在文本与教师的双重控制之下。
三、课程文化资本的话语建构策略
课程文化资本的话语建构所反映的权力关系及其蕴含的不平等关系存在于任何社会形态,既是必须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社会形态都需要用体制来保障文化的合法性,文化的合法性的建立永远与权力支配关系的合法性有关。[9]课程作为文化的反映和本身的文化性是制度性的产物这一事实,课程话语的生产是一种合法的生产,是主流阶级赋予主体权力的话语构建。我国课程改革是在分权基础上进行的,重新建立了文化的合法性,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产生了新的不同的课程话语生成场域。如地方课程开发体系中,地方对各类或各门课程的规定,对每一类课程形态或课程科目的权力划分实质上是规定了其文化生产的合法性,使课程主体在各自的场域中行使自己的权力,生产文化。
1.建立合理的利益分摊机制
课程所表现出来的静态性和动态性是人为分割的,除了文化资本传承和再制的固有特性外,分割主要在于静态的课程话语生产具有很大的经济利益,课程主体可以利用文化资本的优势赚取权力,并在对文本的生产中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权力与利益的挂钩是课程话语生产的必备条件,没有权力和利益就没有其生产的外部动力,但任何对资本的无序争夺都会带来权力的失调和利益的失衡,如果对权力和利益的过度追逐和场域中的无序状态必然会导致话语生产的极大不公平。话语权的无序分配就会导致文化生产的虚化,文化资本拥有主体之间对话语权争夺所产生的区隔会演化成一种仅仅对权力的争夺,进而对利益的过分追求形成文化壁垒,导致课程话语的支离破碎,无法形成文本话语思想的完整性、科学性。
文化资本的稀缺性需要体制化和合法化,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转换的事实注定应给予主体合理的经济利益,要避免因单纯将文化资本作为获取经济资本的工具,规范课程话语生产场域的利益分摊。对某一门具体的课程开发,需明确课程开发主体的具体权力,细化权力的类别,建立权力的制衡机制,避免课程权力的过度集中。同时加强对课程权力的领导,避免权力主体之间的相斥而发生内耗。对课程主体权力的明确,也就体制化了文化资本,课程主体可以合法地获取应该获取的经济利益。但经济利益不是课程话语生产的最终出发点,利益是一种补偿,在利益获取时应贡献和奉献自身的资本,应建立资源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
2.构建课程话语主体互动平台
文化资本的稀缺性决定了参与课程话语建构主体的有限,只有少量具备一定文化能力和经济能力的个体才能言说课程,也只有这些主体才能得到体制的确认。这种只看到文化资本的稀缺性及与经济资本的转换的视角以及现实课程话语生产中的静态和动态表现使课程话语生产领域产生了真正的分离。由此,课程话语生产场域一旦确立就成为一个相对静止的工作坊,课程主体按部就班地各自按照既定的方针步骤行事,不仅造成文本话语的僵化、悬置与封闭,而且造成文本与实践的对立,将课程单纯演化为工具化的控制模具。忽略了文化资本的可共享性特征,从资本的含义上讲,文化资本是个体脑力劳动的积累,并是社会劳动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社会性的劳动积累造就了社会可共享的文化资产;另外,个体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能产生文化的需求,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整个社会文化。
文本生产和实践生产是课程话语生产的整个系统,应摒弃单纯将课程话语生产场限定在文本话语生产的认识和做法,课程话语建构是互动的结果,不是对文本话语的准确解释和不加再制的传承。文本生产主体和实践过程中的主体统一于话语建构系统中,文本的话语生产离不开实践过程中的文化再制,也就是说整个话语系统建构中的主体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换的。现实中的课程话语的相对分离不能成为话语建构中主体的实在分离的依据,但由于分离现实的制度性存在,我们也不能将其全部打破而重新建构一种新的制度,在制度的根基下构建一种新的体制便显得的尤为重要。实现主体的流动是其根本之举,参与文本话语建构的主体不应只是文化资本多寡的表征,既要纳入课程话语场域中实践环节的课程主体来共同探讨其话语体系,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场域外的一些有课程表达意愿的个体或团体纳入进来。通过课程话语建构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可以扩大课程话语建构主体的来源,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将课程话语的建构场域建设成一个开放并充满活力的架构,避免因文化壁垒而带来的文化霸权,实现课程文化的社会性建构。
3.提升实践场域话语生产的权力和能力
课程话语场是一个有差异的系统,是力量关系──不仅仅是意义关系──和旨在改变场域的斗争的地方,因此也是无休止的变革的地方。[10]文本话语生产场和实践生产场是整个场域中的子场域,并分割成不同的阶段,每个子场域都有其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相对于文本话语生产场,实践场域中的课程主体由于其文化资本的弱势处于一种“被统治者”的地位,在权力的争斗中处于下风,接受由文本话语生产场域具有合法性的符号暴力,接受其普遍一致和普遍适应的强制性规范。文本话语与实践话语的区隔导致了理性与经验的二元对立,将文本话语视为一种“逻各斯”(logos),与实践相对(praxis)。这实际上忽略了文本话语场与实践话语场都处在课程话语场之中的这一前提,它们都是课程话语场中相互关系的表现,都对课程话语的建构有着相同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则是空洞的”。由此我们应打破因文化资本的多寡而导致的子场域之间的对立,有意识的提升实践场域对文本场域的促进和推动。
教师和学生是实践场域课程话语的主要生产者,文化资本的身体化形态也即文化能力的相对不足是充分发挥课程话语权的主要障碍,但没有他们与文本话语之间的对话,课程话语只是一个躯壳,只是平常意义上的静态文本,没有血液和灵魂,如何赋予他们更多的课程话语权和如何将他们所生产的课程话语真正作为课程话语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便是规避区隔的有效策略。课程话语系统是体制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应借助体制的力量进行赋权增能,给予更多课程话语生产的空间。
注释:
[1] 陈燕谷.文化资本[J].读书.1995(6).
[2] 徐艳.文化资本的占有与缺失──兼论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变迁[J].学术探索.2004(9).
[3] 黄忠敬.论布迪厄的课程文化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2(3).
[4] 郝德永.文化性缺失──论课程的文化锁定机制[J].学科教育.2003(10).
[5] [6] 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 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东方论坛.2003(1).
[8] 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