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1
有路的田埂
不会再我的脚下
寻着快了的足迹
步步向前
曾经,跌倒过,爬起来
曾经,欢喜过,继续向前
长大后,总喜欢另类
老师的教导
家长的叮嘱
从未有过听从
有的,只是自己的梦
梦想走在自己修的路上——
走向成功
别人成功的路
在我看来,可笑
别人失败的路
在我看来,未必不通
成功的人士,向来
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2
“观众朋友们,我带来跳跳豆同学的作文片断。请大家听我读完――再做评论。”
……播音的前一天,我们将所有材料聚齐了,送到三楼办公室核稿,进屋时我被堆在地下的书绊了一跤,文稿撒了一地。终于,一切都准备就绪,但在这节骨眼上,音乐U盘却找不到了。我们翻遍了堆满材料的桌子,后来才发现,U盘正夹在墙面和桌子之间。星期五下午终于到了,我和搭档早早赶到广播站,想打扫下卫生,却又来不及了。2:05到了,铃声打响,我们开始播音。气沉丹田,我正要缓缓说出开场白……
“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跳跳豆冲上台去抢着说。
“你怎么不让我念完?!”
“后面的不能念!”跳跳豆追着郭老师满场跑。
“缓缓说……出了开场白……蟑螂!啊!蟑螂啊!……”郭老师边跑边大声念出结尾。
气喘吁吁的郭老师和跳跳豆终于回到了台上,观众中有人大声鼓掌。
“节奏紧凑!情景描写得具体、生动,我喜欢!”
“特别幽默!我看好你哦!”
“你怕蟑螂啊,我也怕耶!”跳跳豆听了,站在台上傻笑着:“呵呵,呵呵呵。”
“你们准备什么时候打扫卫生啊?!”没想到广播台台长紫茄子也坐在观众里。跳跳豆抱头一溜烟蹿回观众席中。
看场面乱得差不多了,节目主持人言归正传:“请问郭老师,为何选择这篇作文朗读?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写的是我们不太常见的播音经历,以及让我们领略了罕见的凌乱。”
“那么,是不是我们写作文都要找与众不同的材料呢?”
“不是的,只要立足于真实生活就行。”
郭老师不知从哪举出一块大招牌,上书俩大字:“真实”。
“这就是我的朗读宣言:真实!”
这时,有人毫不客气地提问:“你不是贵校最厉害的作文老师吗?你说说,难道把生活里发生的事真实地搬到作文本上,就能打高分了吗?”
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3
时间热点:立足“今天”。我们所指的“今天”,不仅仅是指今日这一天,也是指当前、现在。在具体表现上,一是文题中直指“今天”的,比如“今天真好”(江苏南京题)、“今夜无眠”(新疆乌鲁木齐题)就聚焦今天,眼望当前;二是站在今天回忆过去的,比如“又是一年风起时”(山东济南题)、“亲切的怀恋”(辽宁大连题一)、“从那一刻开始”(浙江温州题)等,都需要考生回顾往事,叙写真实感受;三是站在今天展望、纵论未来的,比如“假如初三不再补课”(吉林省题一)、“中考后,我最想______”(四川南充题二)、“______并没有结束”(北京题)等,需要我们写未来的生活,但是其中必有今天生活的投影和延续。
地点热点:面向身边。比如“喜看家乡新面貌”(四川达州题一)、“这里风光好”(四川眉山题一)、“走在______ 的小路上”(湖北荆州题)以及关于本地留守学生生活及经历的材料作文(湖南怀化题)等,都是在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和自然资源基础上命制出来的好题,鼓励考生注意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类题目,具有较强的人文特色。
人物热点:以“我”为主。大量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试题中都出现了“我”这个字眼。比如“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广东深圳题)、“我发现了______的美”(广东茂名题)、“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陕西省题)、“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甘肃兰州题)、“我们一起走过”(江苏南通题)、“那次,我和他(她)都是好样的”(浙江义乌题)、“谢谢你,为我助跑”(浙江丽水题)、“我和______ 一起______”(广东汕头题)、“______触动了我”(海南省题一)等等,其中有的要求考生写“我”,有的要求站在“我”的角度写“他(它)”、写社会,总的特点是要聚焦少年生活,说真话,抒真情。笔者以为,以“我”为命题着眼点的试题,可能会继续大量存在于2010年中考作文试题之中。
事件热点:聚焦经历。与2008年考前出现的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喜迎奥运等重大事件不同,2009年中考前的时事热点,如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九十周年等,大多与少年学生的生活不直接相关。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像2008年中考出现的“当地震发生后……”“战胜自己,坚强起来”等直面时代热点的试题,已经很少见了。
2009年的中考作文命题,要么是把时代热点安排在导语中,比如江苏泰州试题就用抗击甲型H1N1流感中的一个故事引出了全命题“懂得责任”:要么是暗含时代热点,比如“取暖”(浙江台州题)、“传递”(江苏常州题)、“不走寻常路”(浙江嘉兴题)、“春风吹又生”(湖南长沙题二)等。考生都可以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从一个或大或小的角度折射时代热点。
当然,大量试题指向的还是少年的人生经历,比如“生日快乐”(山东淄博题)、“难忘的经历”(山东济宁题)、“放假了”(福建漳州题一)、“我们初中生的故事”(福建三明题)、“师生之间”(安徽省题)等,少年学生一看就能联想到自己的诸多经历,找到大量素材。总之,命题者努力做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便于他们找到得心应手的写作素材,鼓励他们“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4
一、高中议论文写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1.以例代议,缺少理论的阐述。所谓以例代议就是用具体的事例和材料代替理论分析和阐述,整篇文章就是观点和材料的简单相加。这样的文章不具有说服力。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学生就喜欢罗列事例,而缺少事例和论点之间关系的分析,因而使得文章苍白无力,浮于事例。
2.隔靴搔痒,经常可见假大空的“外挂式”议论文。有些学生的议论文中,看似有议论的成分,有分析的语言,但是无的放矢,在观点的打转,并不能真正对论题的内核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3.文章浅薄,不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白居易曾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是古训,“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体现在议论文中,就是要结合时事,联系论点,表明我们的看法和主张。
二、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议论文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说理,所以叙例的篇幅一般不能太长,叙例前或叙例后一定要有议论性的文字,不能为了举例而举例。一般来说,观点提出后,要对观点中的关键字眼的内涵进行阐述,进而对观点进行生发,表达自己独到的理解。接着或引用论证,或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充分地论证观点,最后要收束回归论点。
为了避免以例代议,我们要养成例后评论的习惯,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突出事例所蕴含的意义,或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要对其进行评论。这评论是事例和观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少了就显得生硬和牵强,有了则使得结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当然,除了例后评论,还有例后假设、例后比较、例后设问、例后归纳等多种方法,只有灵活地运用这些析例技巧,才能使议论文浑然一体。
(二)针对“外挂式”议论文,我们倡导内剖原则。所谓内剖原则,顾名思义,即从内部剖析,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更为深刻地揭示论题。朱光潜先生谈“立志”,他认为“志”须包含这三种意义在内:第一要起念头,其次要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之方法,第三是抱必达目的之决心。很明显的,要事之成,其难不在起念头而在对目的的认识与达到目的之决心。这是对“志”的内剖。
要使“勤奋”这类平常的立意有新意,有深度,即可采用内剖原则。勤奋分为“愚勤”和“智勤”。“愚勤”是指方法不当、违背客观规律之勤,它越勤,则危害越大,如在条件不适合地区大力“伐林开耕”,则越是勤奋,危害就越大。而“智勤”是指方法得当,符合客观规律之勤,它越勤,则益处越大,如在条件适合地区大力“退耕还林”,则越是勤奋,效益就越大。这实际上是把“勤奋”这一笼统的概念精细内剖了。而它所达到的效果,就是所谓的“平常中见出新意”,这是“外挂”式作文望尘莫及的。
(三)拒绝文章浅薄,倡导批判现实原则。所谓批判现实原则,即所思所论,应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考。唯社会现实之命题,方有其社会价值;唯批判性思考,方能深刻而接近真理。所以我们的议论文,以切入现实、批判现实为重要,以能联系现实为深刻而有意义。
这种批判性思维可以体现在文中。“低配生活”是真理式命题,过多论证让人乏味,但若从反面关照现实,从现实人“高配”求其本质和病因,以针石济之。自然可让人认识应低配生活。如此,文章既具有现实意义,又通过批判现实使文章主旨深刻,不走寻常路。当然,批判原则也可体现在文末,适当联系现实,辨证思考,以更好关照论题。
三、结语
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5
《格言》创刊时为月刊,2005年底改为半月刊,2013年4月改为旬刊,新增月末刊《格言·口才版》。除正刊外,《格言》还打造了一系列多样化的增刊、特刊、主题图书等。近10年来,《格言》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07年11月,创刊4年的《格言》月发行量突破百万大关,成为强势崛起的期刊新秀。
“奇正相生”是我国军事家孙武的重要战术思想,“正”指常规战术,“奇”指出其不意的战术。两者辩证地有机结合,变化无穷,让敌人摸不着头脑,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收益。笔者认为,《格言》成功的关键在于“不走寻常路”,从“奇”处入手,辅以“正”见,将别出心裁、创新求变落实到了编辑、运营的各个方面,开辟了迥然不同的新天地。
打造“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读本”
在我国期刊的庞大方阵中,文摘类期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作为“后来者”,《格言》通过独特的内容定位和读者定位赢得了发展空间。
《格言》的创办,得到文摘期刊界的两位名家——胡守文、郑元绪的谋划指导和智力支持。胡守文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多年,兼任过《青年文摘》主编、《中国青年》总编辑,被誉为国内最有前瞻性思考的编辑出版家之一。郑元绪是《读者》杂志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主持《读者》编辑工作多年,在《读者》发展上居功至伟。从胡守文本人的回忆看,《格言》杂志的办刊思路已经基本成型。两位期刊名家的指导帮助,让《格言》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内容主题化。文摘类期刊内容多“大而全”,强调综合全面、包罗万象。《格言》开创性地为杂志内容设定了一个主题——语言。围绕这一主题,杂志从语言的不同表现方式入手,编选深刻、优美、幽默、睿智的语言作品精粹,着力打造“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读本”。由此,《格言》凭借内容的主题化、专门化,与其他普泛化、杂糅化的文摘类期刊区别开来,也规避了与《读者》《青年文摘》等文摘大刊短兵相接的同质化竞争,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蓝海”。
《格言》以“语言”为切入点,将语言与个人成就、能力等结合起来,彰显其重要性。按照这个逻辑,语言就不仅仅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而是所有期望有所成就者必须娴熟掌握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因此有了当下热捧的成功学意义。
主题化并不会导致内容的单一化,甚至可能有利于杂志在一个点上深度开掘,绽放异彩。细察版块和栏目设置可以发现,在“语言”主题的统领下,《格言》巧妙地涵盖了历史与现代、书面与口语、传统文本与新媒体文本、思想与情感等多个维度,为青少年读者提供了多姿多彩的阅读素材。
读者细分化。发刊词中,《格言》自称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语言训练”,目标读者以高中学生为主,扩展至初中高年级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社长李彤认为,“这是一个被社会、家庭广泛关注和爱护的庞大群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
将读者定位为中学生,《格言》的“语言”主题优势明显。涉世之初,青少年学生需要语言沟通技巧和素材的指导,语言也是他们写好作文、表达情感的基本工具,而博客、帖子、段子、短信等新媒体文本,犹如当代“世说新语”,也是他们相对单调的学习生活中的一大娱乐构成。概而言之,《格言》通过为青少年编选语言精粹,提供生存智慧,积极捕捉他们的精神需求和个人兴趣,兼具生活指导、学习帮手、娱乐休闲等多项功能,堪称多维“精神食粮”,是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导师、伙伴和助手。
新锐姿态,正面引导
《格言》以标新立异、新锐鲜活的形象示人,为青少年读者提供语言、思想、审美乃至价值观上的健康引导。
新锐姿态:我们选择与众不同的读者。李彤认为,“追求与众不同”是当下青少年的精神特征,也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因此,《格言》初创时的广告语即为:我们选择与众不同的读者。
如同《特别关注》以“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这一定位给了中年男性读者一种身份、“标签”上的吸引力一样,《格言》寻求“与众不同的读者”很能契合当下青少年标新立异的心理。“我们要让青少年有这样一种感觉:读《格言》是一种品位,读《格言》与众不同。”这一口号还将“杂志被读者选择”的被动,转换成了“杂志选择读者”的主动,其桀骜不驯、高调新锐的姿态与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质暗合,自然能引起他们的亲近和共鸣。
正面引导:语言的背后是思想。在以新锐时尚、轻松活泼的姿态亲近、吸引青少年读者的基础上,《格言》以做“青少年精神上、审美上的引领者”为更高目标。《格言》的五大版块分别指向青少年智慧需求(《思想着》)、交际需求(《口技》)、审美需求(《阅读中》)、情感需求(《亲爱的》)和批判需求(《反对》),承载着“青春成长教育”的社会责任。
《格言》精心设置栏目、策划选题,在新鲜活泼的形式下深蕴人文关怀。《格言新说》《歪批》等栏目提倡青少年挑战权威、张扬个性,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人、事、物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见解;《故事》《禅语》《人物》等栏目则选取深刻、积极、励志的文章,传达给青少年热爱生活、热爱思考的价值导向;《阅读中》版块为读者提供优美的欣赏文本,引导青少年接触优秀文化;《亲爱的》版块则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抚慰。
通过“语言”的切入,《格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着思想精神、审美意趣的引领服务功能。
做文化产业而不仅仅做文化产品
聚焦《格言》十年的发展,其核心团队的创新激情、愿景和智慧令人印象深刻。
积极谋划市场营销。低价切入,快速增长。针对学生读者的消费能力较低的实际,64页、彩色印刷的《格言》定价4元,低价位和清新绚丽的品相迅速获得了市场认可,实现了快速增长。创刊两年内,《格言》期发行量平均增长2万多册,最高一期增长8万册。
“抢占一点,巧用两力”。在用好现有发行渠道的基础上,《格言》凭借精良品质抢占市场制高点,依靠与终端读者卓有成效的互动形成口碑美誉,并由读者对零售商及一二级批发商进行刺激,有效激活了市场。
“一条主线,三个创新”。牢牢把握创刊周年活动这条主线,《格言》深度开掘,大做文章,先后推出《周年纪念号》《锋线2周年》《格言时代,时代格言》等主题纪念号,撬动市场,使杂志发行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不同时段,不同策划”。《格言》根据时令热点的不同策划活动,形成市场亮点与发行卖点。2005年11月,通过打印量牌、定价牌,《格言》下半月刊的推出引起轰动,一度出现3个月的发行抢货现象,形成了期刊界难得一见的卖方市场:订数包销,报数打款,先收款后发货。
注重打造强势品牌和品牌衍生产品。《格言》重视衍生产品的拓展,近10年间先后打造出增刊、特刊、图书等几十种品牌系列产品;以大品牌带动小品牌,以小品牌提升大品牌,不断“唤醒”读者,形成品牌集群效应。从周年纪念专号的推出,到内刊《派》《掌门》的赠送,增刊《亲爱的》等的诞生;从《格言就是力量》《花:赤橙黄绿》《画:春夏秋冬》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到《私享记》《闹学记》《蝴蝶梦》等图书产品的研发……迄今为止,《格言》已策划出版了系列增刊、特刊、图书百余种,“平均每本书的销量在8万册左右,卖得最差的,发行量也有5.5万册”。联想到目前低迷的传统书刊市场,这份答卷更令人艳羡。从简单地追求市场占有率,到追求“个人占有率”“一鱼多吃”,实施全方位客户价值挖掘。对此,喻国明先生有过精辟论述:“从单向度地满足客户的某种需求,到尽可能全方位地为个性化的需求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传媒市场上价值挖掘的一场革命。”这是经营水平的大跃升,也让《格言》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通过活动来拓展和延伸品牌。《格言》常年策划、举办周年活动、主题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既创造了与读者面对面互动的机会,也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扩大了社会影响。
一是周年活动。从2003年11月创刊开始,沿着周年纪念这条主线,《格言》持续推出周年纪念特别活动。每年拟定一个主题,推出纪念专刊,策划系列活动。
二是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也以读者参与为主,如“我的《格言》我来做”系列的“一‘荐’钟情”活动,“第一时间,第一稿酬”活动,“我是格言掌门人,慧眼评刊得大奖”活动等,增强了读者与《格言》的良性互动。这些丰富生动的沟通活动,提高了读者对《格言》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公益活动。开展依托于品牌的公益性活动,对品牌的拉动提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在2005年冠名赞助了“格言杯·北京大学生诗歌节”和“格言杯·北京校园戏剧节”等。这些公益性活动对品牌美誉度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此外,《格言》也非常注重对杂志的宣传推广。2007年,《格言》杂志社注册官方博客“《格言》青春纪念册”,将《格言》的活动通知、选题、目录等以博文的形式公布出来。同时,在《京华时报》做广告,加大宣传的范围和力度。
积极尝试媒体联动。《格言》充分利用杂志品牌,精心设计制作全新的《格言》门户网站,全力打造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立体格言”。《格言》还利用豆瓣、帖吧、论坛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网络平台,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格言》通过积极开发杂志的电子版、手机版,使多种媒体联动,借力使力,发挥最大功效,抢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的制高点和市场先机。
在新世纪以来的文摘类期刊中,《格言》具有标本意义。作为文摘类期刊市场的后来者,《格言》坚信“无限风光在险峰”“不走寻常路”。他们顺应期刊市场小众化、细分化趋势,别出心裁,确立了打造“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读本”的基本定位。通过鲜活新锐另类的表达,颠覆了传统的话语系统,加之生动活泼、靓丽动人的品相制作,很快赢得了市场的追捧。《格言》恰如青春期的少年,外表叛逆,懵懂躁动,内心深处却追求真善美。《格言》的成功,印证了孙子兵法“奇正相生”思想的普适意义。
《格言》十年创业之路充满激情、梦想和智慧,可谓成功。值得警惕的是,所谓“另类”“新奇”,大都难免最终归于平淡,这是自然的铁律。而在数字化和大数据时代,包括《格言》在内的新锐消费类期刊,如何避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生命周期律,真正实现价值再造和数字转型,做到基业长青,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50-02
所谓生活作文,是指通过相应的写作活动,促使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参与生活实践,思考生活道理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思考,最终以丰富的写作手法和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创作的一种作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写作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深度。
一、生活作文的特征(或曰要求)
笔者所说的生活作文,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为“真”。教师要引导学生叙真事,诉真情,如实记录自己对生活事件的真实感受和思考。第二个特征为“活”,即写作话题新颖、写作技法灵活、写作形式多样。可开展独立观察活动、动手实践活动、合作探究活动;可写诗歌、短文、评论、独白……第三个特征为“趣”。“趣”是学生写作的动力源泉。“趣”可以给学生带来专注力、启发力、创造力,造就写作的变化多姿。
二、生活作文的训练内容
生活作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一般包括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心中的话语、成长滋味、生活哲理四个方面。写作训练也应围绕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记述身边的人和事。即让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精准的捕捉,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力求抓住特点,表现亮点。记述过程要详尽,记述手法要巧妙,记述语言要体现个性。
学生刚进初一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片段作文训练,作文主题为:请把你所看到、所想到的写下来,要求真实、详尽。接着,在讲台上,笔者当着学生的面,打开一瓶早已准备好的车厘子果脯罐,拿出一颗果脯,先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一口吞了下去,接着让学生进行作文实践。学生在仔细观察后写道:
习作摘录一:
大桂小心翼翼地取出一颗果子,先是用舌头舔了舔,再放在鼻子前边嗅了嗅,最后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品味;吃罢,他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大家都看呆了,平时严肃的大桂居然带头上课吃东西!
习作摘录二:
大桂把罐子拿起来,眯着眼睛,将罐子上下左右看了看……突然,大桂脸上勾起了一丝诡异的笑:“出于教学需求,我尝一颗试试。”说着,他慢条斯理地拧开盖子,几经挑选,用两根手指轻轻捏住一颗,放到鼻子边嗅了嗅:“嗯,真的不错耶!”下面五十多名“围观群众”猜到他将会做什么,不由得一阵惊呼。色泽晶莹剔透、通体瑰红的车厘子缓慢又不容置疑地向他的嘴巴移动。
这是一次成功的片段作文训练,学生都能运用准确精当的动词,形象生动的形容词、副词,对他们所观察到的一幕进行个性化的写作。这样的作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有效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学生创作经验,提升学生个性化写作的能力。
(二)倾诉心中的话。即让学生以独白或沟通交流的形式将心里话写下来。倾诉内容丰富,可以是自己的感受、情绪、困惑、看法等;倾诉对象不限,可以是父母、老师、朋友、自己、动植物、大自然等。
初三时,笔者布置了一次小调查:“对于人生,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请写下来。”学生写的问题五花八门:如何有意义地度过一生;不走寻常路可以生活吗;当我遇到人生的绊脚石时,我能否跨过……随后,笔者布置了一个片段作文写作任务:以“如果我的十几岁能这样度过”作为开头,以“这才是无悔的青春”作为结尾,写一段话,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联想力。有了前面的调查的蓄势,学生们纷纷诉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和理想:
习作摘录一:
假如我的十几岁能这样度过:平淡而不失精彩;充足而不失闲逸;奔放而不失内敛;自由而不失潇洒;欢乐而不失感动;顺利而不失惊喜;努力奋斗时认真,休闲娱乐时放松。心怀阳光,燃烧梦想,这才是无悔的青春。
习作摘录二:
我的十几岁该这样度过:给冷寂的夜空点上星星,给苍莽的大山引出溪流,给苍白的雪地渲染色彩。星星虽小,它有一分光,发一分热;溪流虽弱,它终将汇入连天的波澜;梅花虽嫩,它遒劲的枝挺起不屈的脊梁。如果星星注定要熄灭,那要作颗超新星发出震撼宇宙的呐喊;如果溪流注定要断绝,那要延着“错误”的道路奔涌,哪怕最后只能掀翻一杯污泥,拔脱一丛腐根;如果梅花注定“零落成泥碾作尘”,也要燃烧精魄留下“香如故”。因为,这才是无悔的青春。
通过学生习作可以看出,这种类型的作文训练可以让学生宣泄情感,寄寓理想,吐露心声。进行这种类型的写作训练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做到情感真挚,内容雅致,语言优美。
(三)品悟成长之味。即让学生记述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成长经历或体验,细致体会其中的情味,领悟人生道理。训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品”察。可以品一次情感的震荡,品一次成功的欣喜,品一次坚忍的奋斗,品一次被人误解的苦涩。引导学生细品成长真味。
在一次班级与盲聋哑学校联谊活动中,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身体不健全的同龄人,这对他们而言是一次内心的震撼。笔者特意让他们写一次日记,要求他们记下自己最受震撼、最受启发、最受感动的一个片段。
习作摘录一:
他冲我咧嘴一笑,笑容中充满着友好以及略微的羞涩。他们的笑并不如何优雅,但这是最纯真的笑,没有一丝掩饰。这让我愈发感到他们的亲切。今天,我看到了一群真实而可爱的人,他们想哭就哭,想笑便笑。上天让他们成为了不完整的人,却给了他们一份旁人无可比拟的纯真。
习作摘录二:
听完课,我班和聋班的同学们穿行了障碍跑比赛。令我想不到的是,聋班同学们的表现竟然个个出色。他们男生健步如飞,女生沉着冷静。过障碍连滚带爬,拿球边捡边掉的反而多是我们班的同学。
惊讶一个接着一个。我们在参观聋校校园时,发现墙上挂有许多学生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是线描,一幅幅笔画精致,每一笔都不急不躁。我曾经学过线描,知道完成一幅作品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不觉肃然起敬。
生活作文写作训练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细细体会成长过程中的一点新奇,一点感动,一点遗憾,一点情味。这种类型的作文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
(四)明悟生活之理。即让学生梳理生活经历,总结生活哲理,重在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立场对一件事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能力。
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做了一个“保护鸡蛋”的游戏,要求学生每人随身携带一枚鸡蛋,与鸡蛋形影不离地生活一天一夜。作文训练话题就是:体会父母心。
习作摘录:
“瞧!多大的蛋!”我特意挑了一个白白胖胖的“仔”,作为这两天的重点保护对象。可惜,它在第二天下午便裂开了,我慌张地察看伤处――还好,小伤。只是无法治愈了……然而,这个蛋并没有被我处理掉,因为虽然它负伤了,不完美了,但我依然有责任保护它。我要像我的父母包容我一样包容它……
从学生的习作可以看出,“护蛋”游戏给了学生一次情感的体验与人生道理的领悟。教师进行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能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启发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深化学生的理性思考,让学生写出有深度、值得品味的作品。
三、生活作文的训练步骤
生活作文实践活动的实施步骤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
(一)预设。即对作文教学活动有一个预见,事先准备好写作活动方案。某个节日,某篇课文,某个活动,某种节气……这些生活话题皆可作为作文训练的凭借。提前做好准备,可以避免写作的随意性和零散性,还可以形成专题,进而构建出一个一以贯之、循序渐进、逐层提升的作文训练体系。如上文“保护鸡蛋”活动,布置的时间是感恩节,目的在于借助这一个节日的契机,让学生体验父母之辛苦,从而从内心升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预设重在抓住契机,蓄势待发。
(二)激趣。即通过巧设情境、随机切入、借助热点等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如上文“车厘子事件”,即是以比较新奇的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让学生带着惊喜、快乐和兴奋进入创作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写出个性飞扬的作品。激趣重在别开生面,意料之外。
(三)提炼。即从学生习作中提取充满真诚、闪烁哲思、发人深省、文辞优美的句子。可以勾画、摘录的方式,从学生的习作中将精华语句提取出来。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学生的创作始终抱有一种“扬长”的肯定态度。以上所摘录的学生习作片段皆为平时笔者从学生习作中提炼的内容。它为笔者的讲评提供了依据,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了素材。提炼重在萃取美点,记录真情。
(四)展示。即把学生习作中的精华公开,与学生进行美文同赏。展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朗读,可投影,可张贴,可摘录发表于空间,可在积累一段时间后制作一个班级名言录。对于学生而言,展示环节不仅是一次总结,更是一种激励。给学生充分的肯定,可激发学生内心更强烈、更持久的创作意愿。展示力求覆盖面广,风格多样。
(五)交流。即以互动的形式,对习作的优点、不足、思想倾向及其他特定话题进行探讨。开展交流活动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展示作品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多元的交流,如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等。交流的方式是多媒介的,可以在作品上写评语,可以在QQ上留言,可以当面讨论,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倾吐。交流力求发现亮点,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