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范文1
一、引言
我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八年了,经历了教科书的多次改版,每次教科书的改版,都很有针对性,体现了每一个时代思想性,体现了学生对学科知识感受的科学性,也蕴含对学生心理素质渗透教育的教学内容。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这是我们教师的一个新课题,它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是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注重学习过程体验,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科的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师应该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便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 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关键要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起步阶段、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目前已纳入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工作中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语文、思想品德等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其定位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教学,而数学的学习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的知识相对要少一些。但是数学教材中都编插有许多蕴含心理教学内容。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五册第71页中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第106页中的: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大约在两千年前成书的我国的《九章算术》中,已经会用方程解一次方程组。一直到三百多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等等。这些都是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好材料,也是教师应该挖掘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熏陶和情感教育爱国情感的好素材,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有利于他们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数与代数一类的课,主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至的计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应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应该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能够学以致用。比如在教授元、角、分的计算时,针对学生中的浪费现象可通过聚少成多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中的《移多补少使两数同样多的应用题》这一内容,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数学教科书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在上完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中的《圆的周长》这一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课也能上成语文课那样具有感召力,思想品德课那样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的课。在上课之前,我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了不少资料,并将它编辑在投影片上。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并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打出了投影片,告诉学生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 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此时我并不急于将数学知识一下子往下讲,而是放缓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痛快淋漓地发挥了一下豪气,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就是挖掘课本中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小小的一个课后注释,引起了学生如此大的反响,教师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那么,课本中还有许多的小知识,新信息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只要处理得当,相信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建设学校优美育人环境,规范教师自身良好行为
学校优美的育人环境和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也是进行健康心理渗透教育的良好途径。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是学生的一个样板,教师怎么做,必会引导学生也这样去做。有时候,千百遍地说教不如一个暗示性的眼神、一个示范性的动作、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可以这么说,学生的许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教给的。因此,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做到身正。教师的行为渗透,不需要讲很多大道理,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事中来透射好品质。比如说,教师着装的整洁、得体,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干净、整齐也能给别人带来美感;看教室里不需要亮着的电灯,随手关灭,就是告诉学生爱护公物,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无理吵闹,教师能平和对待,可以让学生明白平和的心境也是一种素养;对别人的困难能乐于相帮,能使学生明白主要大家伸出热情的双手,世界的明天会更好。
五、确定评价导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作为一名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许多学生厌学、逃学,他们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人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的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范文2
一、用真诚的心,赢得家长
这里的真诚,包括教师对家长的真诚,对学生的真爱付出。对家长的真诚,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家长可以直接感知到,对孩子的真爱,家长也可以体会到,而这些,无疑在促使家长更紧密的配合我们的工作。要做到真诚,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爱心……
在与每一位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前,我都要告诉家长这样一段话:“孩子的真实表现,我必须要如实告诉您,根据孩子的表现,我们共同制定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才是我们该做的。” 班上明明的家长,刚刚接触时,给我的感觉是:孩子我交给学校了,教好教坏是你们的事,与我无关。每次与他谈话,他都两眼朝天,两臂环抱,一幅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经过一年的沟通,明明爸爸经常借接送孩子的时间,找我了解孩子近期的情况,咨询教育孩子的方法。
我们班的怡怡、悦悦是双胞胎姐妹,俩人感情非常好,以至于一次怡怡生病发烧,妈妈来带她回去看病,悦悦也非要跟着回去。第二天怡怡没来上学,悦悦撅着嘴,两眼泪汪汪的走进了教室。在上课以前,我对全体同学说:“今天,老师要表扬一位同学:昨天,她还做不到一个人留下来学习,今天她却能自己来上学了。”我话还没说完,同学们的目光就已都转向了悦悦。悦悦刚才还紧绷的小脸挂上了笑容。当天中午,悦悦妈妈就打电话给我:“周老师,谢谢您!对孩子,我真得好好学学您的细心,多想点办法。”从此,悦悦的家长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二、多方式沟通,为家长提供便利
第一次和家长们接触时,我就向家长们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家庭电话、电子信箱等联系方式。便利的现代科技工具,为我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方便。此外,除了用飞信、QQ、邮箱等便捷联系方,我还充分利用送孩子放学时,与接孩子的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利用写纸条的方式,与通讯不便的家长交流;利用家长会,让所有家长了解我们的班级;利用温情互动师长会,有效的促进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提高。
在我单独与家长沟通时,我都会先与家长交流孩子的真实表现,继而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措施;在有孩子参与的交流中,我会以表扬、鼓励为主,引导孩子在家长面前自己反思在校的表现,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对于比较特殊的孩子,“温情互动师长会”效果较好。记得一次是周六,我好不容易约到一位动不动就打孩子的家长,带孩子到校共同交流。刚刚坐定,父子两个就开始了交锋:一个嫌孩子不好好学,一个说家长就知道打,从来没真正关心过自己。等到两位意识到我还在时,我和风细雨的就孩子和家长说过的话进行引导,最后,家长恳切的对我说:“周老师,我再也不打孩子了,有啥问题我可还得请教您。”孩子也高兴的说:“我一定好好学!”家长的微小变化,带动了孩子的巨大变化。
三、家长学校,为家长排忧解难
家长们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即使知识水平较高的家长,在面对孩子时,有时也束手无策。家长学校的目的就在于有针对性地把家长引到科学、合理、系统的家庭教育轨道上,逐步提高全体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
家长学校应用最多的方式是向家长朋友们印发学习材料,由学生带回,家长自行阅读学习。印发材料的内容由学生刚入学时的温馨提示,到现在的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或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或家教中的误区等等有针对性的编发学习材料,这也引导我从单纯的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过渡到研究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研究如何引导家长全面关注孩子,如何与家长更好的联手,过渡到了为孩子铺就一条健康成长之路上来。
针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我编发了“一日三餐吃出孩子好身体”;春末夏初,手、足、口病流行,我又编发了手、足、口病的特征及夏季常见病的防治,在与一位一直不太关注孩子的家长交谈时,这位家长诚恳地对我说:“周老师,你们那么忙,光孩子的学习就够你们操心的了,你们还要管孩子的生活、身体,和你们相比,我实在不称职。你放心,孩子的家庭作业绝对不会再出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所做的一切,不仅学生的眼睛在看着,家长也在关注。我们的所作所为对家长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及时调研,掌握家长所需
上学期,针对向家长印发什么样内容的学习资料,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
1、90%多的家长认为刚开始的温馨提示对他们的帮助最大,近60%的家长感觉“定能生慧”、“为了孩子您跟上了吗”等直接的要求与方法介绍对他们帮助最大;有近50%的家长认可“惩罚,使孩子成为弓上箭”、“状元妈妈的育子经”等案例式经验介绍;但对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却几乎无人提及。
2、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寒香报》上的“三好家长”经验介绍很好,95%多的家长意识到了要想培育出健康、快乐、积极、向上、有爱心的孩子,必须先要以身作则。
……
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范文3
一、“色香味”俱全的心理课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各级中小学的课堂中,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江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江苏省教育厅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小学、初中、高中须每两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一硬性规定不仅让心理活动课有课可上,有本可鉴,有料可研,更是把一线心理教师的精力聚焦到了对心理课堂实效性的探究上。
但从目前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好课或有效课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对一节课的评价还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没有考虑到课堂效果的延伸,课堂结束环节也很少有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实践的问题或拓展方案,也很少考虑到学生对课堂评价的意义。那么,究竟怎样的一节心理活动课才更有实效性?我认为一节有效的心理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内悟于心,外践与行,令人“回味”无穷。
1.“色”――精选课堂形式,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色”,我认为是活动形式、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感知上面的),根据注意的特点,新奇的、有趣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应该多样,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
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在教师刚刚进入的时候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联结,一种好奇的联结,一种充满兴趣的联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瑞士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那么,如何在课堂开始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投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精选课堂形式,形成一种安全与放松的心理场。
最近,我观摩了主题为“时间管理”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在这两节课的设计中,就导入课题这一最初的联结,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效果的差别就更大了。
在第一节课中,老师的导入是播放电影《小时代》的插曲《时间煮雨》,引入“时间的流失”这一话题。这首歌曲学生可能也听过,但对于歌词的深意、歌词的创作背景都不太了解,只凭听几句歌就能对活动课的主题有很强烈的兴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另一位老师呈现的形式是观看视频《奔跑吧,兄弟》中王祖蓝的那一段“星斗转移”。首先,看视频是需要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要比只听感受得要深;其次,初一的学生对于红遍大江南北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很感兴趣;再次,学生对于明星是很崇拜,很想模仿的,视频中的明星想要“星斗转移”,偷天换日,能有神奇的魔力掌控时间,学生自然也想有此本领,接下来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做时间的主人”,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的心是被紧紧吸引的,再加上教师的人格魅力,整个课堂的感觉是教师和学生是浑然一体的,非常美妙。
还有一个“感受时间”环节,两位教师呈现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位教师是让全体学生站起身,通过在心中默默数60个数字然后坐下来的方式感受1分钟,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另一位教师是通过让学生扮演时钟来让学生感受时间及时间的流失。
我觉得第二种方式更能吸引学生,也更为有效。原因在于:首先,把无形的时间转变成了有形的身体变动,让大家印象更为深刻;其次,动静结合,两个人一组的配合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感受自然也会更深刻些。另外这位让学生扮时钟的老师上课方式很特别,她用玩游戏闯关的方式,关关紧扣学生的心思,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在每个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可以说是全情投入,因此课堂效果非同一般。
2.“香”――甄选课堂内容,促生深入,形神合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香”,我认为一方面是课堂内容本身呈现出的“香”,另一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课堂情景中自然产生的“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内容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合主题和目标,还要与形式结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人感觉整节课“形神合一”“内外兼备”。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主题为“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心理活动课,这节课的活动对象是初一的学生,活动目标是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来设置的,本节课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内容丰富但杂乱,可能上这节课的教师,感觉每个活动内容都很好,但把这些很好的内容完全堆砌在一起,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本节课中总共设计了十多个活动内容,而且内容与内容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很被动,不知这样的一节课,会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因此,心理课的内容设置不能面面俱到,正如我区心理教研员朱老师所说的一句话:“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抓住一个主题、一个核心,有层次、有重点地达到目标就是好课。所以一定不要在一节课里设置太多的内容,应该精而少,这样才容易使学生深入感悟、思考,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味”――烹出心理味,内外兼备,延伸拓展,回味无穷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应该具备“心理味”。在宋玉莲老师的《心理活动课如何烹出“心理味”》这篇文章中也有谈及,在目标设置、情景创设、课堂氛围等方面要烹出心理味,除此之外,我觉得一节好的或是有效的心理课中的心理味还应该有下面几种味道的融合。
二、“入味”的心理课
1.要具备“心理科学味”。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其他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潘月俊老师也曾说过,评价一节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点心理知识,一点方法、技巧,一点体验感受”。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部分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提出,心理活动课的专业门槛不能太高,但心理学既然是一种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必定要有心理学应有的科学性。
最近,我听了一节主题为“每种性格都能成功”的心理辅导生涯规划课,授课教师引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时对“本性”的解释依然是指性格,而实际上此句中“本性”指的并非是性格而是气质,气质和性格并非同一个概念,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似乎对此有些含混不清。
心理课虽然不注重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但对于基本的概念,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给出一个标准的解释。还有一节课,主题是“让创造绽放精彩”。该节课从内容安排上来看,几乎很少提到“创新”或“创造”这样的词,课堂上让学生体验的活动如“模仿举重”“模仿拔河比赛”“数字表达”等却更接近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这会给学生造成误导,究竟什么是创造性,什么是想象,这节课的主题究竟应该什么更合适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2.遵循心理规律,尊重学生的感受,具备“学生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要做到这些,一定要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生活中来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提出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让活动课发挥实效性。另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主人,如果缺少学生真实感受的评价,心理课效果评价就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因此,对于心理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也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课下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去关注这节课在现实生活中究竟会给学生带来多少帮助,以了解这节课真正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让授课教师做到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也可以为评课带来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思路。生本教育理念指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节有效的心理课一定要具备学生味。
3.开放而自由的心里话分享,表达“真心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分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分享,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学生;通过分享,我们可以察觉学生内心的想法;通过分享,我们可以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安全、放松的“心理场”是否已经建立。
心理课中的“分享”我们要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期待而故作“聪明”的回答;心理课中的分享要的是学生此时此刻自然产生的心理感受,而不是经过反复揣摩后自认为应该有的感受。心理课是要走心的,在分享的时候我们要的是真心话。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对于学生的任何分享,我们都应该加以包容。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例如,在一节课中,学生在学习了“时间管理四分法”后,对自己下午的时间按照四分法来加以整理,之后在分享中说:刷QQ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老师觉得这样的分法是不对的,认为刷QQ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很明显,教师在此环节没能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其实每个人对事情的重要性认识是不一样的,此刻老师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对此谈谈看法,但不要给予好坏或对错的评价,以免破坏安全、放松、自由的心理场,导致学生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丧失难能可贵的“真心味”。
4.师生之间要相互激荡,呈现“三重味”。
最近,看到蓝园英老师的《听课者的三重境界》这篇文章,颇有感触,我觉得在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达到这样的三重境界:
心中有人,也就是学生和老师心中都应该有彼此,抱着一种空杯心态、好奇心态彼此接纳、彼此信任、彼此回馈与融合;
心中有己,教师对这节课有自己的设计和想法,不搬抄复制,课堂上能敏锐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及课堂进程,不局限于教案,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不盲从、不顺应,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体验与感受;
心中有道,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辅导技巧,学生要能及时有效地提取自己的知识、情感储备,与当前的课堂有联接,有深入的感悟。当师生都达到这样三重境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激荡与促进就已悄然入心。
5.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课堂生成,展露“生态味”。
新课改要求课堂不应该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应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
生态课堂是一个课堂所呈现的突然状态,具有客观实在性,强调课堂原本应有的样子,任何一个课堂都有其独特的生态性。生态课堂是理想化的课堂,是具有自主性、共生性、和谐性、生命性、生成性、开放性、高效性的课堂,是课堂的“应然状态”,具有主观人为性,强调课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因此,在心理课堂中,一定要关注原生态的课堂生成,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最真实的情景,抓住契机进行分析、引导,以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6.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展现“延伸味”“拓展味”,即要让人回味无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功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一节有效的心理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本身的生成,还要能使学生把课堂中体验到的感悟有效延伸或迁移到课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心理活动课的现状是一节课上完了就嘎然而止,好似一切就真的结束了,那这节课如何与接下来的生活或学习有一个很好的连结呢?其实一节课上完了之后才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开始,我们要注重学生课后的延伸和拓展,要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的学习方法、感受的内心体验、总结的人生经验等,能延伸到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去,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践行,否则这节课将仅存在课堂上的一点触动或温暖,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这就是说,一节课上完后要留白,要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回味的内容、情景和念想,要让他对本节课回味无穷,以便有力地触动他改变的动力和践行的意念。
究竟课后延伸问题、内容或情景如何设置才能促使学生把课堂上的收获有效迁移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相连;其次,必须要与学生现实中的生活和学习之间有个联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促进学生深思、探究、践行。这样才能使得课内所学、所感、所思有效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这才能实现心理课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完善其人格的根本目的。
总之,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遵循由感知到思维、由体验到感悟、由心动到行动的层层深入,内悟于心,外践于行,最终让人回味无穷。热闹的活动中不乏走心沉思,真情实感中不乏心灵相通,自由分享中不乏尊重与保护,完美预设中不乏生成与灵动,潜移默化中不乏滋润心灵,课堂完结后不乏回味与延伸。当然,要呈现出一节“色香味”俱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要注意前期的准备,包括内容的选择、方式的设计、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以及火候的把握(温暖而和谐的心理场的营造)等方面。
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游戏教学
现代教育游戏论认为,游戏作为一种很适合学生的活动形式的学习,它不但能够调节和缓冲儿童的心理压力,而且也能够有效地缓解儿童在小学适应性心理矛盾的困扰与缓和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对立,从而为孩子能够及时跟上年级的增长、促进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游戏也是一种促使儿童更好地社会化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游戏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不仅存在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而且也存在于小学阶段。在小学阶段,它的应有价值和作用一直被我们长期忽视而没有机会施展和发挥。
一、游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压力与负担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原则。游戏教学方法的学生主体性,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共同发挥的教学场景。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并有利于化难为易,缓和课堂上的紧张气氛,消除由于学习引起的疲劳,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游戏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英语学习感情
积极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协调发展,如果把学生的“智商”和“情商”作主动比喻,学生的“智商”是露出水面的一部分,而“情商”是沉在水下的大部分,那么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没法挖掘出学生的“情商”,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就能进一步增强英语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游戏一般都包含智力成分,如观察、分析、思维、猜测、想象等。因此,游戏教学有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小学生的对英语的学习感情。游戏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一些知识,拓展了视野,从中也学习到很多的知识。
三、游戏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合适的游戏素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形成。竞争意识、自尊心态、集体主义等都是学生良好身心健康培养的要素。
四、游戏有利于帮助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游戏教学是一种融知识、技能和能力于一体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教学任务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并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煅炼提高了脑力思维、行动反应、行为形式、敏捷性等方面的技能,这样扩大了学生学习领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题材用虚拟假设的手段或较真实生活环境的情景,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玩玩、说说、唱唱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五、游戏教学有助于陶冶情趣
每种游戏活动都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其中的文学、颜色、声音、动作、图象及创设的情景是时刻存在的无声教育。游戏经常结合画画、唱歌、念小诗等,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对美的涵义的理解,有利于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六、游戏是儿童时期的重要的生活内容和方式
科学家和教育家们最新的联合科学研究结论已经表明,游戏在人类早年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当然,此所要说明的并不是像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玩具的丰富多样性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而是要说明游戏在儿童小学阶段所受到的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报告结果已经论证了儿童在7岁至10岁或者11岁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在当代是相当普遍化了。而就在这一时期,游戏的社会性色彩的渐趋增强和功能的日趋完善。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与之前的游戏有很大的区别。如与幼儿时期的游戏相区别。假如我们在这段时间内放松或者是忽略了游戏在其成长、学习、心理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儿童的发展很显然会受到不应有的挫折和消极的苦恼情绪体验的羁绊。
七、游戏是一种幼小衔接的有效措施
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 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理论模型;发展水平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9-0013-03
学习时间分配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注意资源和主观努力进行分配的一种指标, 反映了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对主观资源的控制和管理水平[1]。学习时间分配作为元记忆控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分配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积极关注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节奏和步调是否由学习者自己控制,研究者一般在以下三种条件下研究学习时间分配:一是自定步调学习,即由学习者自己来决定学习的节奏和时间; 二是他定步调学习,即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由所有自定步调学习的学习者在每个项目上的平均学习时间决定;三是固定步调学习,即实验者事先设置好每个项目的学习时间,或以学习者自己的平均学习时间为每个项目的学习时间。第二、三种条件下不论学习者是否希望继续学习,都得选择进一步学习的项目,而且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及步调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不符合真实的学习情境。因此有关学习时间的研究大多在自定步调的条件下进行。
一、学习时间分配的理论模型
(一)自我调整学习的层次模型
1.差异减小模型
1998年,Dunlosky和Hertzog提出了“差异减小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在学习时会预先设定一个希望达到的学习目标,叫做学习标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监测自己对某个项目的学习程度,并将监测到的学习程度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标准)进行对照,根据这两者之间的差距选择学习项目和分配学习时间,以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如果学习者认为某个项目的学习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学习标准时,就会停止学习;如果还未达到,则会选择继续学习。
由此可见,学习者在判断哪些项目需要进一步学习和需要分配更多的学习时间时,首先会对自己在这些项目上的学习程度进行主观判断,然后与希望达到的标准进行对照,把离标准最远的项目作为进一步学习的首选目标。因此与容易的项目相比较,难度较大的项目因觉察到的学习程度较低,与学习标准的差距也较大,会经常被选为进一步学习的对象和分配更多的学习时间。
差异缩小模型在儿童、老年人及大学生等不同被试人群中都得到了证实,即将学习时间更多地分配给被知觉为困难的项目[2]。但这个模型也受到了一些实证数据的否定,有些情况下被试并没有优先选择困难的项目进行学习,而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分配给了学习程度与学习标准差异较小的项目。Thiede 等人的研究发现,如果学习者确定的总体目标较低,那么就会优先选择容易的项目而不是困难的项目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对象[3]。也有研究发现,当被试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时,他们会分配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简单的项目,而不是难的项目[4]。
2.自我调整学习的层次模型
差异缩减模型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结果,具有局限性,于是Thiede 和 Dunlosky于1999年对差异缩小模型进行了修订,提出了自我调整学习的层次模型,并用实验证实了该理论模型[3]。层次模型包含两个层次:上一层从整体上考虑学习该如何进行,比如如何调整学习计划等;下一层主要关注如何调整每一个项目的学习。
层次模型认为,学习者进行学习之前,首先会根据任务的要求作出如何调整学习的整体计划,这是上一层次水平的表征,遵循“使努力最小化”的原则,即寻找付出最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收获的途径。然后学习者会关注单个项目,决定单个项目所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这是下一层次水平的表征,差异缩小模型表述的即为这一层次。
当学习者确定相对较低的学习标准时(比如考试及格),会选择容易的项目进行学习或将学习时间更多地分配给容易的项目,此时他付出了最小的努力,却达到了设定的目标;当学习者确定相对较高的学习标准时(比如考试全班第一),为了达到目标就会花费较长时间在困难的项目上,这种情况下就如差异缩小模型的表述。可见,自我调整学习的层次模型对学习时间分配的解释更为充分也更加符合实际。
(二)学习时间分配的最近学习区假设
Metcalfe认为先前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材料均为词汇和短语,要求学习者逐字回忆,具有局限性。在很多现实情境下逐字回忆并不是学习的目标,比如在阅读理解中就要求学习者抓住要点。因此不同的材料可能会诱发完全不同的学习策略。另外,过去的研究常常提供给被试充足的学习时间,而许多现实情境都存在时间压力,强迫人们去选择学习哪些项目,在这种情形之下,学习策略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于是,Metcalfe 于2002 年提出了“最近学习区假设”,认为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了三种程度的监测判断:第一,哪些内容是已经学会的;第二,哪些内容是学到一定程度,但还没有彻底学会的;第三,哪些内容是根本就没有学会的[5]。最近学习区就是指那些学到一定程度但还没有彻底学会的内容所构成的区域。在选择进一步学习对象时,学习者会把学习时间配给处于最近学习区内的内容。Metcalfe 等人用实验证实了该假设[6]。
二、儿童学习时间分配能力发展水平的研究
对儿童学习时间分配能力发展的研究已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由于实验条件的不一致,研究者们并没有得出发展过程的一致性结论,也没有明确地指出小学的哪一阶段为学习时间分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但是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小学阶段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能力在不断发展。
Flavell (1973)在固定步调的条件下研究了儿童学习时间分配能力的发展。他以图片为材料,小学 一、三年级儿童和成人为被试,利用先学习后回忆,回忆结束后要求被试选择一半的项目再学习的方法,考察了不同年龄的被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项目进行再学习。实验结果显示,三年级儿童和成人偏向于选择没有成功回忆的项目,而一年级的儿童随机地选择项目进行再学习,表明其不具备学习时间分配能力。
Dufresne等人(1988)考察儿童在自主学习情形下学习时间分配能力的发展特点。被试为一、三、五年级的儿童,材料为语义联系密切程度不同的词对(例如,苹果―水果,语义联系密切,为容易项目;老虎―书,语义联系不密切,为困难项目),实验发现 一、三 年级的儿童在容易的项目和困难的项目上分配的时间相近;而五年级的儿童则将时间更多地分配给困难的项目,表明只有高年级儿童才具有学习时间分配能力。
国内学者刘希平等人考察了在不同任务定向、不同提取方式和不同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儿童学习时间分配能力水平的发展,均发现小学儿童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时间分配能力,并且学习时间分配的决策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三、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因素
(一)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的外部影响因素
1.学习材料的难度
学习材料是研究学习时间分配的物质载体,其难度水平通常是根据材料间语义联系的密切程度或材料的熟悉度来划分的。众多学者都围绕着不同难度的材料展开学习时间分配的研究,但由于划分标准和材料本身的差异导致得出的结论不一致。Dufresne等人(1988,1989)根据材料间语义联系的密切程度来划分材料难度,发现只有高年级的儿童才会分配更多的时间给难度较大的材料。但是随后 Kobasigawa等人(1992)加大了材料间语义联系的难度后,发现三年级的儿童也能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困难的项目。据此,Kobasigawa等人(1993)以熟悉度作为区分材料难易的指标,发现一年级的儿童也会给困难的项目分配更多的学习时间。
2.学习时间压力
已有研究表明,成人在限定的学习时间较短的情况下,会更多地选择容易的项目进行学习,而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分配给困难项目较多的学习时间。刘希平等人考察了小学各阶段儿童在短时限、中等时限和无时限三种情况下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结果表明,在短时限下小学各阶段儿童分配在难度不同的材料上的学习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学习时间分配能力还没有理想的表现;在中等时限和无时限的情况下,小学各阶段儿童都给困难的项目分配了更多的学习时间[7]。
3.材料的提取方式
学习材料的提取方式包括线索回忆、自由回忆和再认,前人的研究多采用线索回忆。由于不同提取方式要求的加工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任务难度不同,因此不同提取方式下儿童学习时间的分配情况也存在差异。刘希平等人(2005)考察了不同提取方式下小学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发现在自由回忆条件下,儿童的决策水平由四年级到六年级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在线索回忆的条件下,决策水平由二年级到四年级有快速发展的趋势;在再认的条件下,小学阶段的决策水平进步不显著[8]。
4.外部诱因
有关成人的研究表明,自控步调的学习时间受提供给被试的指导语和奖励的影响。牛勇等人的研究表明项目分值对学习时间分配有显著影响,随着项目分值的提高,分配的学习时间也显著提高[9]。刘希平等人(2006)给儿童提供三种不同的指导语,分别强调速度、准确性、速度和准确性,结果发现在三种指导语下,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不同的指导语对不同年级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的影响不同;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策略的使用经历了不使用策略、使用策略但效果不稳定、使用策略且有稳定效果三个阶段[10]。
(二)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的内部影响因素
1.儿童的元记忆水平
学习时间分配为元记忆控制的主要表现方式,因此可以推测儿童学习时间分配能力的发展水平应该与其元记忆水平有关。但却几乎没有相关研究,研究者们只是推测,低年级的儿童之所以没有区别地将学习时间平均分配给难度不同的项目,是儿童的元记忆水平较低造成的,例如元记忆知识缺损,产生性缺损,利用性缺损等。
2.特殊领域知识
根据最近学习区假设,学习者会把学习时间配给处于最近学习区内的内容,而特殊领域的知识直接制约着学习者的最近学习区,进而可能在一定程度影响到儿童学习时间的分配。Metealfe(2002)以六年级儿童为被试,比较了专家和新手(西班牙和英语学习)在学习时间分配决策上的差异,发现新手把时间平均地分配给容易的和困难的项目,而专家则把时间更多地分配给困难的项目[11]。
四、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研究的展望
学习时间分配的理论模型还需进一步完善。虽然层次模型和最近学习区假设都得到了实验的支持,但是层次模型并没有指出处于高一级水平的监督和调整机制是如何实现的,自我监测的两个层次又是如何结合的等问题。最近学习区假设也没有说明如何界定最近学习区、最近学习区如何转移等问题。另外,两个理论模型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明确。
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的内部机制还有待探讨。研究者推测元记忆水平对儿童学习时间分配能力的发展有影响,但是没有设计专门的实验加以验证和探讨。而且,如果儿童学习时间分配能力的发展受制于元记忆的发展水平,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元记忆训练来提高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能力呢?另外,未来的研究应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的儿童群体的学习时间分配情况,比如智力迟滞儿童、多动症儿童学、学习困难的儿童等。
参考文献:
[1] Perfect,T. & Schwartz,B.L.. Applied Metacogni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224-257.
[2] Dunlosky, J.& Connor, L.T.. Age differences in the allocation of study time account for age differences in memory performance[J]. Memory & cognition, 1997, 25: 269-700.
[3] Thiede,K.W. & Dunlosky,J.. Toward a general model of self-regulated study: an analysis of selection of items for study and self-paced study tim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9,25:1024-103.
[4] Lisa,K.S. & Janet,M.. Metacognitive and Control Strategies in Study-Time Allocation[J]. Jow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Cognition, 2000, 26:1204-221.
[5] 刘希平,方格,杨小冬.国外有关学习时间分配决策能力的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24-535.
[6] Metcalfe J, Kornell N. The Dynamics of Learning and Allocation of Study Time to a Region of Proximal Learn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3,132(4): 530-542.
[7] 刘希平,方格.不同时间限制下小学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6,38(3):365-374.
[8] 刘希平,方格.小学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5,37(5):623-631.
[9]牛勇,邱香,傅小兰.不同时间限制下分值对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33(4):815-818.
[10] 刘希平,方格.不同任务定向下小学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6,38(6): 859-867.
[11] Metcalfe,J..Is study time allocated selectively to a region of proximal learn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2, 131(3):349-363.
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范文6
1 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分析
1.1.1 传统外语教学存在的弊端。传统外语教学法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已明显滞后,存在着各种严重弊端。具体表现在如下五方面:一是教学理念陈旧,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二是教学模式整体划一,对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三是教学内容老化,题材狭窄,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四是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五是教学评估单一,多数评价以考试的分数来确定学生的优劣,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些因素在根本上制约着外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目前外语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现状,势必需要革新这种传统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1.1.2 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的趋向和社会发展的取向是教育的指挥棒,外语教育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推动下的信息大潮汹涌而至,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发展完善自我(社会发展的主体)”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些无疑都要求外语教育必须培养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面对信息大潮和社会需要能自主进行知识更新重建的、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人才。另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在教学目标上更强调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教学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特别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上也充分体现了分类教学的思想,注重个体差异;教学手段要求多样化;教学测评更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过程性评估。可见,我国的外语教学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可行性分析
1.2.1自主学习适合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自主学习理论最早源于西方,它是在人本主义重视人的感情因素、认知主义的认知一发现学说和建构主义的教师、学习者、任务和环境的动态交互的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而一些专家和研究者认为自主学习带有西方文化的价值色彩,不足以为传统的。Littlewood(1999)认为,自主学习中的自我调节有两个层次:前摄自主(proactlve autonomy)与后摄自主(reactive autonomy)。前摄自主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评估自己学习的进程与结果。在后摄自主学习中,学习者通常自己不能确定学习目标,但是一旦学习目标被确定(由教师或教学大纲确定),他们就会朝着这个目标自主地组织学习。中国学校教育情形中所进行的自主学习恰恰就是一种典型的后摄自主学习。Boud(1988)所论述的以小组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实施策略也正符合Littlewood(1999)所阐述的东方集体主义与互助自我的合作方式的学习文化,而且东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外语自主学习提供了“理想的促进性环境”,而东方文化所强调的教师权威又为后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努力和自律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中国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成功。
1.2.2 自主学习符合师生的心声。国内许多研究者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的学生有很高的社会和交际动机,希望有更多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调查还发现,学生一方面有尊师、尊重知识的美德,另一方面又有敢于;中破传统的勇气,他们不喜欢老师的一言堂,对自小学开始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反感,迫切期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互动或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式,80%的大学生都清醒地认识到英语,尤其是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们渴望在大学里能逐渐摆脱长期以来的哑巴英语学习现状,渴望老师能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努力和帮助。然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外语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教师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使素质教育理念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套路,整齐划一的统编教材很难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高度依赖使教师不敢放手。同时,社会发展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做到教中学、学中教,教学的同时能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不断充电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沉重的教学负担已使许多教师不堪重负,无暇顾及自身发展。大学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无不时刻呼唤教学自主,渴望在沉重的教学任务和超强的社会压力中寻找方法,以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实现高效率教学的目标。
1.2.3 自主学习有物质技术保障。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自主学习相关课程(教师规定的和课外补充的):互联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需要等等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实时通讯系统和在线学习系统提供了与其他学习者、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的合作学习平台,使自主学习的实施成为可能。
2 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1教师的角色定位
根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其中有两种主要功能:管理功能和教育、指导功能。前者与教学的社会方面有关,后者与教学任务取向有关。其内涵主要指教师是教学设计者和信息源,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是反思者与学习研究者,是人际关系协调者、是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情景中,鉴于英语学科教学特点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实行角色转换定位,把学习的控制权从教师转移到学习者手中。即教师主要充当学习者的心理辅导员(counselor)和学习行为研究者(researcher)、资源提供者(resources)、学习促进者
(facilitator)、学习者(learner)。教师作为资源提供者,一方面履行教师的传统角色,即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各项技能。另一方面发挥其知识、能力和经验等作用,指导学生多渠道、多途径获取并利用相关资源:作为促进者,主要提供心理一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前者主要指教师是否关心、支持学生的学习,是否有耐心、同情心,是否豁达、不武断并容忍学生的不足等个人素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消除学生对师生角色转换的成见及帮助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等方面的能力。技术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首先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指导其确定学习目标与计划,选择学习材料、组织交际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独立学习。其次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最后通过对学习者实施多种训练,如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情景中,教师的多种角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存、互为补充的。
2.2利用教师角色定位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从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角色出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