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

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范文1

一、语文课堂中重视阅读训练,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意境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阅读包括四个方面:吟诵、朗读、默读、背诵。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腔拿调去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除了赞同这种拿腔拿调的吟诵以外,还提倡朗读等的其他方式。那么阅读究竟有哪些魅力让人们对它念念不忘呢?

1.阅读有助于学生领略到文章中的形象美、画面美。画家可以用画笔勾勒出一个人的形象,或是一幅具体可见的画面。而作家却可以用文字刻画出各类人的形象,描绘出一幅幅令人难以想象的画面。尽管这种形象、画面摸不着,看不见,但我们可以用阅读来感知这种形象、画面的存在,他们可以在我们的脑海里清晰地再现。如:《海燕》一文中,海燕作为一种勇敢的鸟儿,在字里行间都能领略到。我们通过读再结合当时的背景,我们更容易去挖掘、去体会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在文中不单纯是一种鸟,而是勇敢迎接革命风暴的革命志士的象征,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知、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读读又何妨?

2.阅读能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意境美。作家往往把诗意藏在富于内涵丰富的形象之中,文字之中,用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文字表现一种内在的意境。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用阅读来完成这种体会过程。如:老舍的《济南冬天》,在描绘济南冬天的温晴天气时,把由小山围起来的济南比作温暖的小摇篮,运用拟人等手法来描绘济南冬天的特点。带有诗意,更赋予自然界的这些事物以人性化的灵气,这些语段只有让学生仔细有感情地去读,才能品味出济南冬天的温晴,体会到其中的美妙意境。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1.激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吸引其注意力。阅读的自觉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阅读的意义,阅读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其次,要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要向学生推荐一些感兴趣的作品。再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非常实用的,进而在阅读中思考自己,思考人生和世界。在布置学生阅读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目的和要求,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求知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边读边画,边批边写,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教师的要求既要具有一贯性,又要使学生力所能及,但又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达到。在培养学生阅读注意力集中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同时进行几种活动,边读边思,边读边写,而且要努力使这几种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2.阅读过程讲究阅读材料的深度和广度。有道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时能提出问题,才能说明学生是用心阅读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效果。诵读记忆的过程是对阅读内容再理解的过程。学生诵读记忆时,能培养学生做到眼看、嘴念、心想、耳听。加强诵读和记忆,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要进行认真分析,文章的构思、选材、用词、写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发。通过反复的分析研究,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和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让阅读教学成为生、教以及文本间开展对话的过程,初中生每学年都要读几本课外名著,三年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得低于260万字。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情感。但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分析阅读教学现状,提出阅读能力培养重要

虽然课改实施多年,我们的老师也在不断创新和运用课改理念开展教学,但是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主体。在阅读教学中,还是老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不管学生答的怎样,教师还是要将所谓的标准答案读给学生,让学生记下来。这样还是没有发挥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我们一些老师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之后,又陷入了一种伪互动、伪讨论的教学模式之中,其中也不乏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缺少必要的教学的组织、引导和点拨,使得学生阅读学习的效果也在低水平上徘徊。

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组织、引导,开展并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能力。通过关注、训练、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探讨自主阅读开展,推进自主阅读能力提高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需要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和情感,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需要学生不断提高和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加强预习指导,先学后教发挥主体能动性

我们初中语文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且内容和结构布局都是可以为学生理解和认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游刃有余,就要加强预读的指导和开展。这样,通过很好的预习设计,学生能够发挥学习积极性,带着问题思考进入本文,从而改变其依赖心理、等待心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此,学生充分预习、产生质疑与困惑之后再进行学习,通过讨论,通过合作,突出老师的精要点拨,学生就能在课堂学习中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如《最后一课》学习时,我让学生先自主预习,围绕这篇课文的背景认识文中“我”的情感变化,老师在最后一课中的情感,环境的描写、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等等,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认识。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用心体会与感悟,不断解决自己预习活动中的疑问;便能够较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获得阅读的能力和方法,并能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重视兴趣激发,创设情境凸显阅读主动性

我们课堂教学一般让学生在预习、初读课文中获得质疑,老师再巧设情境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入做铺垫。同时,我们要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情感,让他们会读想读。这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如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点拨,阅读中如何体会情感等等。如充分发掘素材来激发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情感勾连激发阅读情感。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感受中的冬天,然后采用情境教学法,出示济南冬天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济南冬天与我们认识的冬天不同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在对比中阅读的兴趣,从而在阅读中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在作品的联想、想象的写作特点的感知和理解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和深意。

(三)注重探究合作,提高学生参与互动高效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教师施展人格魅力与教学艺术吸引学生互动的注意力,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还要组织他们在合作探究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如在《背影》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在字里行间品读父子之间的爱,然后组织学生重点学习作者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方法和好处,思考这样描写的意义和借鉴之处,并让学生谈谈感想与生活中对父亲、母亲关爱自己的事件;给学生自由表达内心的想法和自身的情感,从而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与自我对话、与心灵沟通。如此,可以增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增强他们阅读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大胆鼓励学生提问、相互设疑答疑,推进学生阅读学习的自主探索,提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有创新的发现和思考,从而有阅读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产生,推陈出新,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能力。

另外,加强课外阅读,要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开扩阅读视野,将课堂阅读学习学会分析和感悟运用出来;不断让他们获得阅读的乐趣,生发愉悦阅读的情感,如此,他们就有积极阅读、自主阅读的想法,如此,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自己首先要认识到推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重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积极发挥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到乐趣、获得提高,这样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也会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涛彩.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

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范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生命活力 追问 练习 合作

叶澜教授倡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那么,初中语文课堂也应该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理由有二:其一,初中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无一处不迸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其二,语文是最贴近生活的学科,来自于生活,反映着生活,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的点点滴滴息息相关,应该能够更具有生命活力。这几年,初中语文教师正在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学会学习、生本教育等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课堂,力求在课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然而几年实践下来,还是有一些语文课虽然热闹,却没有生命的张力;虽然华丽,却缺少语文味。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让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追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最优方式。

追问就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中,先学后教的方式被大力推崇,我们这些基层的语文老师正尝试着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他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且预设了几个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学生们不仅认真读了课文,更积极地利用手中的各种参考书,寻找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讨论问题的时候,学生踊跃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完整、深刻。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而不是如题目一样的“这就是济南的冬天”?学生积极举手,其中一个学生回答,“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的感受”。老师听完后,赞许地点头,表扬了这个学生回答得很好,并把答案又复述了一遍,继续下面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现成的答案,不是学生思维的结果。那么学生的先学,仅仅是从参考书上寻找答案吗?回答问题的这个同学懂了吗?其他同学理解了吗?这样的踊跃、热闹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吗?

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课文,能够很好地用好手中的相关资料,甚至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所需要的答案,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如果老师适时地追问,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向纵深思考。比如老师就这个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能否用语文的知识来加以分析?学生就会思考:“济南的冬天”中心词是“冬天”,“冬天的济南”中心词是“济南”,题目告诉我们,老舍写的是济南冬天的景,结尾抒发的是对济南的热爱,首尾互相照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能够把“学”与“思”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在“学”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练习,是学生全体参与的根本保证。

“以生为本”的观念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已经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不再是主观地传授知识,而是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

但我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后对学生说:“会的同学请举手。”然后会的同学把手高举起来,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那些不会的同学所做的只是听别人说,也许听懂了,可不是自己的理解,很快就忘了;也许就根本没听懂,长此以往,就不想听了。我有时很无奈,因为自己的教室里总有那么几位“看客”、“听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应在课堂中用好草稿本。在他的课堂中,草稿本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每到上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前一天所学的知识出一些题目,全体学生都把题目抄到草稿本上,教师并不喊任何人站起来答题或上黑板做题,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每一个学生都要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前做题一样,教师专注地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况。这样,教师就以简便的形式获得了关于学生知识情况的信息,同时每个学生都做到了完全独立地工作。又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他常常要求“不会的请举手”,然后一起帮助,直到把这个同学教明白为止。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设计一些有效的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示例的方式,“我觉得哪个字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写出自己的理解,之后再一起讨论,这样课堂上就没有“看客”、“听客”,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课堂属于每一个学生,只有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乐园,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合作,是学生交流思想的最佳途径

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智慧的碰撞中对接、融合,达成共识、共赏、共进。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今人也言:“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就变为两种思想了。”合作学习,学生成为教学资源、动力之源、能量之源,课堂便会处处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可是,合作学习需要教师静心设计,否则误区不少:或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信马由缰,放任自流;或一枝独秀,万马齐喑;或表面热闹,成效甚微;或漫无目的,无所适从。那么合作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内容的需要。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也不要每节课都合作讨论,我想一节课是否要采取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其前提条件可能有以下几个:完成这项学习任务,多人合作的效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或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或这一问题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答案,能互相启发,思想碰撞。

2.准备要充分。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做好合作讨论的准备,不能一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转过身去讨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转身的时刻必须形成自己的观念或看法,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做不到的。有一次,我就是在这方面疏忽了。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柳宗元不是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请结合相关课文具体说说你的看法。问题刚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四人一组合作讨论,结果我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小组讨论起始阶段,也就是学生转过身后有一段时间,大家处于失语状态,你瞧瞧我,我瞧瞧你,似乎无话可说或无从说起,这难免仓促。同样是合作讨论的课堂教学,这一次我总结了上次的经验,改变了方法,提了一个“比较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和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这两位农民有何异同”的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出后,我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而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可以把要点写在草稿本上,三分钟后,再让学生讨论。这样就避免了上次尴尬的情景,各组讨论热烈,有几个组对问题挖掘得很深。所以,教师应该在问题提出后,应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有了观点后,再讨论,可增强讨论的效果。

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范文4

一、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帮助学生听出味道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听觉。因此,要写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使得学生扎实掌握怎样捕捉关键信息的技巧,从而精准把握教师讲话中的关键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想快速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①教师应激励学生努力提高自身语言的精准性与洗练性,还应重视对学生分析及应用语言信息能力的培养。②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观点的能力。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教学中,学生都可用听力接受到丰富多样的信息,怎样倾听说话者的主要观点是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要想较为准确地抓住说话者的观点,就应该认真倾听,还应在仔细倾听的过程中及时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听出味道,才能筛选与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可先不让学生阅读课文,而是为学生设计几个问题“济南的冬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持以什么样的态度?”然后,教师可为学生范读课文,使得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得出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内容,并依据以上几个问题捕捉所听到内容中的相关信息,最终通过思考、分析与归纳,获得问题的答案。

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励学生说出自我

素质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个性发展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敢于说、喜欢说,从而可说出自我。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使得别人能够走到你的心中、了解你的思想。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语文知识综合应用及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依据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及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口语表达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辩论、演讲等口语表达活动,使得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从而使得他们都能从容应对各种表达任务,最终增强初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之后,教师就可为学生设计一个以《克隆技术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的辩论赛,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在阐释观点的过程中实现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讲学生随机分成六人小组,每组三个人。其中,一组为正辩方,观点是“克隆技术利大于弊”;一组为反辩方,观点是“克隆技术弊大于利”。教学实践表明,为了赢得辩论赛,每组学生都能认真组织语言,以确保自己语言的严谨性、科学『生与正确性,通过激烈的争辩,学生们的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出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提升审美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理解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阅读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尽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使得他们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与思考阅读素材,并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其中,进而产生置身文本之中的情景,最终深刻理解阅读文本的核心内容与主要思想。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时,教师就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全面感知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榱税镏学生更真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与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尽可能多地补充一些写作背景素材,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可产生置身“最后一课”课堂的感觉,从而更容易走进故事人物的心中,以精准理解表达小弗朗士及韩麦尔先生心情的语言与神态,进而精准把握小弗朗士及韩麦尔先生的情感与思想,最终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当前部分教师为了学生获得作文高分,将教材与考试作为教学指挥棒,这就使得他们组织的作文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钩,没有尊重与顾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这就导致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套等问题,从而难以达到感人、新颖、有真情实感等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将写作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述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真实经历,使得他们习惯将自己从生活与阅读中获得的生动、真实的素材作为主要写作内容,可以静心体验与感知生活,然后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合到写作中,努力做到“我手写我感,我手写我思”,从而彻底改变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空喊口号、套用别人写作内容、无病的写作弊病,最终写出更有深度、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范文5

1 多媒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进可以使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进下,初中学生对于语文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直白的讲解,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局面是教师最不希望看到的。对于学生来讲,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进给他们带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著名教育学者保尔·朗格朗曾经说过:“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兴趣。如果学习使人有兴趣,就必须能满足某种欲望。如果学习者乐于做出努力和拿出其全部力量,那么目的就必须是明确的,结果也必须是值得通过努力取得的。”可见,对于初中生来讲,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要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教师应不断加大教学力度,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指导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

2 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也能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大学生的学习力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直白地进行知识讲解,会直接进入主题,如阅读语文知识,讲解语文阅读中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语,也没有过多的语言,直接切入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是直接地听或者跟随教师浏览。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会给过多的讲解,也没有更加适合的学习氛围,最后导致学生失去探索知识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声音、形象、图片、动画等特性。教师在讲解初中语文课文的时候,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背景,让学生走进学习的氛围。如初中语文课文《济南的冬天》,教师会展示给学生冬天的景色。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济南的冬天景色刻画得淋漓尽致。学生看着图片的展示,画面不断跳动与转变,不停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整个思维都走进画面当中,教师有效的讲解就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3 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分析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学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往直白的讲解很难让教师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加上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之心比较强烈,所以教师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来给出答案,这样就忽视了对语文知识的分析。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真谛。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巧妙地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很难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和透彻的分析。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这首古诗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讲解,将知识通过动画的形式实现形象化,让学生形象地体会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的凄凉与悲凉,让学生明了古诗中的任何一句诗句的含义,并且运用动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理解。

4 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非常想让学生在对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以后,能学会更多的知识,尤其是课外的一些知识。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丰富知识面,促进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差距也一直是教师心目中最着急的事情。当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现以后,愿望变成了现实,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尤其是学生不曾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大家了解,既丰富了知识,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帮助。

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提问方式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66-02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具有挑战性的,提问能在无形之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考验学生的反应速度,实质上也是在检验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课文的基础知识以及重点和难点,是否能够理解透课文的精髓。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高效提问呢?

一、全面了解教材

所谓全面了解教材,就是指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了解是非常全面的,不管对哪个知识点都能解答得非常完美。因此,教师在讲新课之前,要先把教材读透,精心策划要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明白的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围绕语文课本提出,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所提出的各个问题之间要存在关联,由浅入深,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讲解《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如果在课堂上陈述故事情节会花很多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下工夫,高度概括文本,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领略文章要义。教师可以根据全文的故事发展,循序渐进地提出以下问题:

1.大臣们看布时的表现有什么共同之处?大臣们拍皇帝的马屁有什么好处?万一皇帝突然不玩这个游戏了怎么办?

2.文章中为什么只有小孩说出真话?其他人为什么依旧看着“热闹”?

3.皇帝这样荒唐和大臣们有什么关联?这个国家的命运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老师采用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的提问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进行跳跃式的联想,进而让学生在《皇帝的新装》里得到这样的启示:作为国家的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自明,能够自尊自爱、不自欺欺人、不唯我独尊等,进而可以使学生明白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自欺。

二、科学提问

所谓科学提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不仅照顾了班里大多数学生,还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教师首先针对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提问:“你印象中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它和文章中描写的冬天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的问题回答起来不仅没有什么难度,还可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针对中等生提问:“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色,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寄托了什么情感?”最后可针对优等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写冬天,你会从文章中得到哪些启示性的语言?”教师想全面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要在问题的设置上进行科学性的探究,避免照顾不周,有失偏颇。

三、就关键词句提问

教师根据课本原文,在学生熟悉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句、关键词进行提问,这样是为了避免问题空洞,造成学生思维的欠缺、笼统和粗略。教师通过关键词或关键句子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文章内容上,以使学生形成严谨、实在的逻辑。

讲解《纪念白求恩》一文,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抓住“纪念” 这个关键词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来纪念白求恩?”教师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和思考,明确文章大意。学生根据问题会联想开来: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同志,他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学生带着疑惑阅读课文,寻求答案。利用关键词和关键句发问,是教师采取的有目的性的阅读手段,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缩小思考的范围,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比较性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性问题是比较多的,它是指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之后提出问题,指出课文与课文,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亦或是相同点和不同之处。比较提问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比如阅读比较、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文章主旨比较、写作手法的比较等。利用比较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对比思考的习惯。

例如对《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文进行比较: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考中进士,走上仕途,并且两人经历了多次的应试都惨遭失败。范进一生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考试,终于在54岁的时候中了个举人,却喜极而悲,落了个疯癫的下场,而孔乙己到死也没能如愿考上。教师根据这两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提问:1.如果孔乙己也考上秀才,他会不会和范进一样喜极而疯;2.根据孔乙己和范进的事例说明科举考试给读书人带来了哪些伤害。运用比较提问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

五、激浪式提问

激浪式提问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对问题探究的深刻性。教师运用激浪式的方式提问,必须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必然联系,如它们是否能够共同说明主题。一层一层深入发问,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变色龙》一文,根据题目不看原文,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出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动物?”最后得出的答案是:变色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属于蜥蜴类,它的奇特之处就是可以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肤色,这种功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其他动物的侵害。所以说,变色龙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强。教师在疏通原文之后让学生对比,文中的“变色龙”和动物变色龙有什么联系?进而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动物的名字来作为文章标题?请指出奥楚蔑洛夫一共有几次变色,分别是什么?”教师通过激浪式提问,加深了学生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理解:他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欺软怕硬、趋炎附势的人。另外,教师可以留一点时间让学生相互发问,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六、迂回提问

迂回提问是指不根据常规思维模式进行提问,教师不从问题的正面切入,而从侧面就文章内容进行提问。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更广泛的思维领域里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定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