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熟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熟语范文1

[关键词] 德语熟语 动物名 植物名 人物名

德语熟语也被称作德语习用语,是指那些富有形象色彩和感彩的成语、谚语和习惯用语。这些优美生动的词汇在德语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如果德语学习者在口语或书面语中能够恰当地使用这些表达方式,则往往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适当地学习德语熟语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

一、动物名在德语熟语中的应用

德语中有些带动物名称的表达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如下是一些常用的与动物名有关的熟语举例。

1.Huhn(鸡),其中公鸡为Hahn。如mit den Hühnern ins Bett gehen(直译:与鸡群一起睡觉),特指那些太早上床睡觉的人。而mit jemandem ein Hühnchen rupfen(直译:和某人一起拔鸡毛),特指因为某事同某人算账。这一点很像汉语中形容琐碎的事为“鸡毛蒜皮的事”,看来“鸡毛”无论在汉语文化,还是德语文化中,都被看做是微不足道的。又如,形容某人是Hahn im Korb(直译:筐子里的公鸡),则说明此人是众人瞩目的中心。

2.Hund(狗)。狗在汉语中经常被作为贬义词使用。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在德语中“狗”有同样的用法。如果某人坏的出名,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则可晦涩地说Er ist bekannt wie ein bunter Hund(直译:他像一只花狗一样出名).Das ist ja ein dicker Hund(直译:这真是一只肥狗,实则指此人简直叫人愤慨)!

二、植物名在德语熟语中的应用

德语熟语中经常用花的各种特点来比喻特定的人或现象。比如,形容人的个性时说:empfindlich sein wie eine Mimose (像含羞草一样敏感);strahlen wie ein Primeltopf (像报春花一样灿烂)。

此外,Rose(玫瑰)、Veilchen(紫罗兰)属于在德语熟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植物名。例如,Geduld bringt Rosen(直译:耐心可以带来玫瑰,实则比喻耐心可以带来一些美好的东西);auf Rosen gebettet sein(直译:用玫瑰作床,实则比喻某人生活的幸福安逸。这就好比汉语形容某人是蜜罐里长大的一样);Keine Rosen ohne Dornen(直译:没有不带刺的玫瑰,实则寓意再美好的东西都有瑕疵)。Veilchen(紫罗兰)在德国人心目中是美丽朴实的代名词,如wie ein Veilchen im Verborgen blühen(直译:像紫罗兰一样默默开放,暗喻默默无闻、低调做事的人)。同时,由于紫罗兰的颜色偏向蓝色,因此有人用ein Veilchen haben / jemandem ein Veilchen geben比喻在拳击赛中将对手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而形容醉汉也可以说 jemand blau sein wie ein Veilchen,因为在德语中blau(蓝色)有醉酒的意思。

熟语范文2

关键词:熟语;修辞功能;表达效果

引言:熟语,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熟语是语言后天的产物,是人类语言经过漫长的发展演进时期,达到相当完善成熟的阶段之后,派生的语用分支。[1]从汉语的角度来说,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精警等,内容十分丰富,具有语音的悦耳性;结构的稳定性;语义的融合性;意义的整体性;使用的方便性等特点。

汉语熟语的修辞功能

1、熟语的修辞功能。熟语的基本功能,是参加造句、传递信息,修辞功能与信息功能相比,是从属性的。但这种从属功能在将熟语与非熟语相区别的作用上是关键的。所以在熟语的功能中,不能忽视修辞功能。(1)生动活泼。例1:平儿咬牙道“没良心的,‘过了河就拆桥’,明儿还想我替你圆谎!”(《红楼梦》二十一回)[2]“过了河就拆桥”,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本回目中,平儿从贾琏的铺盖里发现了别的女人的头发,帮他隐瞒过了王熙凤。之后贾琏趁机抢回了头发,并要烧掉,因此平儿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读者眼前会出现一个半是撒娇半是生气的娇俏的女孩,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形象。许多熟语都是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法构成的,或是形象生动,或是巧妙比喻,或是节奏明快。因此,在一般的语境中,适当的插入熟语,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加强语言的鲜明感。(2)言近旨远。例1:任何人个个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这是中国的成语。中国还有一句成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荷花也要绿叶扶”、“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这是日常生活中,人尽皆知的的寻常事理,这里用来说明集体主义的伟大力量,以小喻大,以浅喻深,从而给人以言近旨远的美感。(3)言简意赅。言简意赅,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思,给人一种疏朗的美感。古人也认为“意则期多,字则唯少”。要实现语用的简洁,前提是意义的丰满,在熟语里最为言简意赅的是成语。例1:一个凶神恶煞的脸在她面前晃动着。目光如电,直逼到她脸上。(衣向东《塔楼十九层》,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3]例2:要找到李兆麟事件的知情人,真是大海捞针,谈何容易!(阿成《丙戌六十年祭》,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凶神恶煞”形容来人的凶恶和面目的狰狞;“大海捞针”形容寻找知情人的过程的艰巨,都是言简意赅的,形象生动。(4)幽默风趣。幽默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品质,它表现为机智地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它来源于对世间事物的洞察,含笑去面对人生中的矛盾或冲突,它常是人们处于困境时实现自我解脱的一种方法,表现了语用者机敏蕴藉的精神境界和闲适轻松的语用气度。熟语中最富于幽默色彩的是歇后语。例1:她说:“‘来一回又一回,夜猫子拉小鸡――有去无回。’亏他这瘦长脖子还能顶得起那副脸。” (周立波《暴风骤雨》)[4](5)综合运用。上面是按照熟语的几种修辞功能进行分项的举例说明,但实际的情况是,运用熟语所产生的修辞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功能最多的是成语,有些成语是由形象的比喻和描绘构成的,运用起来总是给人一种生动形象的鲜明感。比如不说某种事物、现象消失的干净彻底,而是说它“烟消云散”;不说市场繁华热闹,而是说它“车水马龙”;说发展繁荣幸福的景象是“春色满园”等等。同时,成语的形象性比起一般的语词,要丰富的多,例如“姹紫嫣红”、“流光溢彩”、“绿肥红瘦”、“鸟语花香”,从字面上看就是一幅形象复杂的画面,不仅仅生动形象地烘托了它的实际意义,而且还给人提供了一个极易唤起联想的境界。而这种画面,对其实际意义的比喻或是形容,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像以“门可罗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用“蚍蜉撼树”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以“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这些用于比喻的事物形象的选择,都是相当贴切的,因而给人的形象感染也就更为强烈。

结语:“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5]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熟语本身是具有感情表现力色彩的语言单位,而其修辞功能以惊人的准确性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的本质,即对事物的认识有从现象透进本质的力量,有一针见血的揭示力。因此要恰当地运用熟语,使其修辞功能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取得最好的修辞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梁倩,女,河北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汉语成语大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小说月报》.2006年第7期

[4]周立波.《暴风骤雨》.1977年版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熟语范文3

关键词:温州方言;熟语;地域文化

熟语是语言中相沿习用的固定结构。[1]方言的熟语系统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方言是一定区域内历史文化的产物,一个地域的方言土语是产生地域文化形态的土壤。从方言熟语中,我们可以透视当地人民的生产经验、生活智慧,可以了解当地人民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从而加深对区域文化的了解。

一、地理环境

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不同地区语言往往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反映着当地特有的地理事物。温州方言熟语中,有很多就是与温州自然环境和农渔有关的。

1.渔业文化。与渔业文化有关的熟语有很多,例如:

(1)空壳蝤蛑――装装样子。蝤蛑就是生活在浅海中的青蟹,温州当地人称这种青蟹为蝤蛑。空壳蝤蛑,就是指蝤蛑只有外壳而没有实质的肉,形容事物外强中干,虚有其表。

(2)一篓梅童鱼――都是头。梅童鱼是分布在河海中的温水性鱼类,它的外形特点就是头很大。所以当满篓都是梅童鱼的时候,往往你会感觉是很多的鱼头装在竹篓里。

(3)船多占埠头。形容事物数量多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

2.农耕文化。农业曾经是温州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熟语中有较多与农耕生活有关的熟语。例如:

(4)田螺壳里做道场――无法。田螺是生长在水塘中的带壳的软体动物,温州的河塘中有很多田螺生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方很小,无法派上大用场。

(5)落雨天担稻杆――越担越重。温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水稻收割后,农民们会把稻杆晒干以备他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帮倒忙,或者说乱上添乱。

(6)上茅坑带雨伞――老客。茅坑是农村露天的用于积肥的简易厕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某人对某事很熟悉。

3.地名文化。一个地区都有不少的地名,地名指称一定的地域范围,有的还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方言熟语中出现了不少的地名,本地人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对于不熟悉当地地理环境的外地人来说理解熟语的含义就有困难。[2]例如:

(7)白沙岭脚骂县官――听不着。白沙岭是一个偏远地方的地名。这句话是说距离远了,很多事情都无法触及。

(8)鼓楼街的雀儿――老吓吓。鼓楼街位于温州市区,曾经鼓楼街一带是刑场,生活在这里的麻雀见惯了杀人场面。这句话意思是说见怪不怪。

(9)仓桥老老娘儿,只讲现铜钿儿。这句俚语说的就是过去住在仓桥街的老年妇女只能做些小生意维持生计,如果一日没有“现铜钿儿”进账,一家子的生活就会成问题。这仓桥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一头接手肘头巷,另一头接解放北路。这句话讽刺了只看重钱财的行为。

二、文化心态

这里说的文化心态主要是在一定地域内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3]方言熟语往往能够体现出地域文化中的各种被普遍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职业观念、人生态度等。温州方言熟语中常常会体现着温州人的文化心态。

1.讲勤奋、求拼搏。温州人十分重视勤劳能干、胆大拼搏的优秀品质,对懒惰表现出批评和厌恶,温州方言中有大量关于这方面的熟语。例如:

(10)男人勤,田地角头出黄金;女人勤,猪栏角头出白银。形容只要勤奋,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会变成可能。

(11)越嬉越懒,越吃越馋。形容好吃懒做会让人变得堕落。

(12)要跟人家比种田,不要和人比过年。这句话表明,不要和他人比谁财富多,而是要比谁勤奋能干。

2.重打算、讲团结。温州人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精明富于打算;同时温州人注重人际关系,团结互助。在温州方言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熟语。例如:

(13)吃弗穷,穿弗穷,弗会打算一世穷。这句话是说不怕吃和穿会让生活陷入困境,不会打算,对未来没有规划才会让生活陷入困境。

(14)临死挽床架――迟爻罢。这句话是说临时抱佛脚已经太迟了,要学会早点作打算。

(15)心宽不怕路远,计多不怕路绝。这句话是说只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那么再多的困难都不是问题,只要懂得想办法、出计策,路就不会绝。

3.重视家庭和睦与平稳。在温州人的观念里,家庭的和睦稳定是十分重要的,打理家庭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在方言熟语中也有体现,例如:

(16)家富不如家和。这句话强调了家庭再怎么富有也抵不上家庭的和睦。

(17)治国容易治家难。温州人特别强调建设一个更好的家庭,他们在外所做的很多努力都是为了家庭更好地发展,当然也意识到了发展一个家庭的不容易。

三、地方习俗和历史

方言熟语和当地的历史传说、风俗民俗、民间故事、等息息相关,带有浓烈的地域特色。了解地区特色文化后,才能更好地了解熟语传达的意思。温州方言中常常浓缩着温州当地的历史传说、风俗民俗、民间故事、等等,例如:

(18)三十年夜的板砧――没有空。大年三十的时候,温州人都在忙着准备年夜饭。

(19)重五日卖菖蒲――短命生意。重午就是端午,温州人端午都挂菖蒲的习俗,过了端午,当然菖蒲生意就很难做了。

(20)十二月日日好掸新,六月日日好尝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四、结语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代码,而熟语是语言代码中最经济、最有效的代码,因为熟语中所蕴涵的文化内容具有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广度,使用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这种方便是其它词语形式和表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4]温州方言广泛地运用于生活,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语言交际带来了方便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39.

[2] 陈丽冰.宁德方言熟语与地域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

熟语范文4

留学生在打开汉语的大门之后,无不感叹这里的博大精深。这里有不计其数的文字,文字又组成浩瀚的词海,不仅如此,在这片语言词汇的大海里,还积淀着一些语用时“现成方便”,语形上“稳固定型”,语义上“丰厚含蕴”,语效上“鲜明生动”的炼语或简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熟语”。它包括了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

熟语中含有数词的有很多,有的数词保留着原来的含义,例如:

一举两得(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一语双关(一句话含有表面和隐含的两种意思)、三角恋爱(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或者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这三者之间的恋爱关系)等。

如果说上述这些词语中的数词和它的意义还有一些联系,我们还能展开联想将字面和实际意义联系起来的话,那么下面这些句子中的数词仿佛就有些“无厘头”了:

1.做这样的工作,他可是一把好手。

2.到现在还没修好,我看你也是个二把刀。

3.这些人干活儿真二五眼,全都弄错了。

4.你怎么能在姑娘面前说这样的话,真是二百五。

5.小心你的包,这车上有三只手。

如果留学生们没有学过这些词语,就很难猜出“一把好手”是指在某一方面能干的人,“二把刀”是指技术不高的人,“二五眼”是说能力差,“二百五”是笨、傻,“三只手”是小偷。这些词语中的数词已经有特定的含义了。

另外还有一些数词在熟语中呈现出固定搭配,有的在意义上可以寻找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一)“一……一……”这种搭配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如:

1.每个,如: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年一度。

2.伴随、附和,如:一唱一和、一鼓一吹。

3.数量少,如:一点一滴、一分一秒、一分一毫。

4.仔细、详细,如:一板一眼、一五一十。

(二)还有一种前后是少和多的对比,如: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法通万法通、一醉解千愁、一传十十传百等。

二、和“二”有关的熟语大多是贬义的,而且从字面上联想它的真正含义有些困难,如:

二百五(笨、傻)、二把刀(技术不高)、二愣子(愣头愣脑的人)、二五眼(差劲)、二进宫(第二次被公安机关抓住)、二把手(身居副职)、二道贩子(照搬现有知识的人)、二皮脸(不知羞耻的人)、二流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等。

三、(一)“三……四……”这种结构中的熟语也大都是贬义的,如:

丢三落四、颠三倒四、不三不四、、推三阻四、说三道四、朝三暮四、张三李四(泛指某人)、低三下四、三催四请等。

在这些熟语中,与“三……四……”搭配的有的是两个近义词,比如“丢三落四”中的“丢”和“落”意义相近,都是遗失东西;“推三阻四”中的“推”和“阻”也都表示拒绝。有的是反义词,比如“朝三暮四”的“朝”和“暮”,一个是早上,一个是晚上,表示时间上的对比。

(二)“三”表示数量多,如:

三心二意(心思多)、三番五次(次数多)、三令五申(次数多)、一问三不知(不知道的东西多)等。

(三)“三”表示数量少、时间短,如:

三个女人一台戏(即使只有少数女人也会很吵闹)、三人成虎(谎言只经过几个人的重复就会让人信以为真)、三言两语(语言少)、隔三差五(时间间隔短)、三分钟热度(持续时间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间短)等。

四、由于“四”在古代象征“四方”,在那时的人们看来就是“全世界”,所以和“四”有关的熟语大都是“全面、全部”的意思,如:

四面八方、四海之内皆兄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通八达、四平八稳等。

五、“五”是居中的数,从“五”开始基本上都表示数量多,如:

五颜六色(颜色多)、五湖四海(泛指全国,范围大)、五光十色(颜色多)、五脏六腑(泛指全身内脏)、吃五谷生百病(粮食种类多)等。

六、“六”在熟语中大部分是统称,有点儿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八荣八耻”里的“八”,如:

六合统一(六合指天上地下四方)、六饮六膳(六种饮料、六种膳食)、六亲不认(六亲原指父母兄弟妻子,现泛指所有亲人包括朋友)等。

七、“七……八……”这种结构比较有代表性,大概表示多而杂乱,如:

七嘴八舌(人多嘴杂)、七上八下(心里乱)、七大姑姨(亲戚多且亲属关系乱)、乱七八糟、横七竖八(摆放得乱)、七手八脚(人多)、七荤八素(荤食素食多)、七拼八凑(很多零乱的部分拼凑在一起)、七扭八歪(多而且乱)、七零八落(多而且乱)、七七八八(多而杂或者差不多)等。

八、与“八”有关的大多表示数量多,如:

八九不离十(实际和预料差不多)、才高八斗(才能高)、八竿子打不着(形容关系远)等。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是“八字没一撇”,表示事情还没有眉目,这是根据“八”这个汉字的特点引申出的意思。

九、“九”是数字中最大的阳数,所以与“九”有关的熟语都表示数量多,带有夸张的语气,如:

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牛二虎、九九归一等。

十、“十”表示数量多,时间长,全部等意思,如:

十年磨一剑(时间长)、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路程远)、十拿九稳(把握大)、十室九空(数量多)、十成十(全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长)等。

十一、“百、千、万”大多互相搭配,表示数量多,还有的和少的对比,阐明某种道理。如:

百里挑一、百密一疏、百闻不如一见、成百上千、百家饭、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千方百计、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千叮万嘱、一本万利、千差万别、万事通(什么都知道的人)、万金油(样样都能做的人)等。

另外,还有一些由数词组成的词语,本来是数学或珠算公式,但是表达出来的内容却引申为其他含义。如:三下五除二(做事及动作快)、二一添作五(双方平分)、一退(推)六二五(把责任等都推给别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等。

最后要说明的是,一些带有数词的熟语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它们的文化特征比较明显。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五十步笑百步”、“十万八千里”、“七十二变化”等都是有典故的。这就需要留学生们多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否则很难掌握这部分词语。

参考文献:

[1]崔希亮著.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2,第2版.

[2]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6,第1版.

[3]唐庶宜编著.数字熟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第1版.

[4]马金江编著.熟语溯源.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4.1,第1版.

熟语范文5

关键词:词汇;熟语;对比

1 词汇

什么事词汇?词汇学界对此理解不一。胡裕树认为:“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中的词和词的等价物(固定词组)的集合体。”。武占坤、王勤对词汇的表述是:“词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中所有的建筑材料(包括语素、词、熟语)的总汇。这个总汇不是众多的成员之间彼此孤立地简单堆积,而是一个互相对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完整的体系。”。许余龙的看法是:“某一种语言的词汇是该语言中词位的总和。词位可以分为词位和短语词位两种,前者一般称为‘词’,后者是指熟语等一些作用于词的语言单位,或称‘词的等价物’。”哈斯额尔敦、贡其格苏荣、松日布、斯琴、达瓦达布格、陶告、那仁巴图等人编著的《现代蒙语》中的看法是:“

CRCIN CAG-VN M0NGG0LC0D-VN HELE YARIY_A-BA N0M J0HIYAL-TAHI B0I BUHUI UHE NUGUD-BA HEBSIMEL H0LB0G_A UGE NI 0RCIN CAG-VN M0NGG0L HELEN-V UGES-UN SANG B0LHV Y0M.”

由此可见,语言学家们对“词汇”的理解各不同,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词汇是由词和固定词组构成的。言中有些词常常固定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这样稳定组合的词组叫做固定词组,一般又称熟语5。熟语是词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在这里从熟语方面对蒙汉词汇进行了对比。

2 蒙汉熟语对比

“熟语”是从国外语言学输入进来的术语,指人们熟悉的,现成的短语或语句。熟语是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可以信手拈来,它们是比词大的、现成的“建筑材料”,而不是临时“组装”起来的。熟语具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改变其组织;整体性,只能整个运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的成分;约定性,语言活动中约定俗成,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习用性,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经常运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思想性,有健康与不健康,精华与糟粕之分,我们应该取其健康和精华部分;生动性,生动活泼,通俗浅显,群众喜爱,充满活力,幽默风趣,具有风采和魅力。蒙汉熟语都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蒙古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两个语系,汉语属于独立语,蒙古语属于黏着语。所以他们在构词法上有一定的区别。汉语中的成语大多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例如:杯弓蛇影、销声匿迹、微不足道等。还有一少部分是由六个字和八个字构成的,例如:百闻不如一见、万变不离其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而蒙古语]有这样字数限制的。蒙汉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在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

形成了两个不同文化系统的民族。歇后语是汉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贴切。这种语言形式只有在汉语中有,在蒙古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形式。我们在翻译时只能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策略,尽量把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保留的介绍给蒙古族读者。例如:使用异化策略的例子:脚踏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 “HAMAGVTV DAG_A-BAN HATVRIGV/LVGAD HAMIG_A HURBEL TENDE SITA”,擀面杖吹火 D 一窍不通“HOLDEGUU TARIHI ERGIGUU TENEG”等。使用归化策略的例子:瞎猫碰着死老鼠D碰巧“S0H0R MVVR-TV UHU/GSEN HVLVGAN_A TAGARILDV/GSAN HEREG”,蛤蟆不长毛 D 天生的“LAG MELEHEI-DU USU VRGV/DAG UGEI-TOROLHEI TEIMU”,等。

由于文化背景、审美心理和历史传统的不同, 各民族对事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义。蒙汉语惯用语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可见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

熟语范文6

关键词:语用学;熟语教学;应用

1.介绍熟语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只注重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熟语不感兴趣,自然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熟语学习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给学生介绍熟语的来源,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学生知道了熟语的来源,也就能更清晰地知道成语应该在怎样的语境中使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学生学好成语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比如,“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一天,一只老虎饿了,四处搜寻东西吃,碰巧它捉到一只狐狸,准备美餐一顿,可狐狸却对它说“你是不能吃我的,我是天帝派来的,他封我当百兽之王,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旨意”。老虎半信半疑,狐狸就建议老虎在后面走,自己在前面走,结果众兽看见了,四处逃窜,老虎还真以为是狐狸把众兽都吓跑了,其实众兽是因为害怕它才逃走的。教师如果能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也知道了使用成语的语境,必然能学好成语。

2.创设课堂语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熟语教学中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差,课堂效率也不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课堂语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成语中所展示的语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成语,让学生真正融入角色中,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就知道在怎样的语境中应用成语了,学生学好成语就变得更加容易了。比如,“形影不离“这个成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语境,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成语知识。教师让一个学生充当形体,一个学生充当影子,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影子都跟随着形体,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学其他成语的时候教师都可以给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理解成语的使用环境。

3.运用多媒体教学,让课堂教学更直观

多媒体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在熟语教学中要让课堂教学更直观,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而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多媒体中精致的图片、优美的音乐、丰富多彩的视频,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采取板书的形式给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不但内容枯燥,而且也不能全面地展示教学内容,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熟语学习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让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熟语教学,在多媒体中展示成语使用语境,让学生从视频中看到成语是如何被人们使用的,从而能为自己的词汇量添砖加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比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勾践被打败之后发奋图强的视频,他在房间里挂上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就尝尝苦胆,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通过这个视频可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做一个有志向的人。

总之,提高学生的熟语学习水平,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增强专业素养,并在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中找到更多语用学在熟语教学中应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熟语学习水平,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