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角的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角的教案

角的教案范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知道乘法各部分名称,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实际操作能力。

⒊培养学生合作性、探索性学习品质和迁移类推能力;

⒋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哲学思想。

一、课前谈话(语速慢)

播放“哪咤传奇”音乐,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哪咤传奇》吗?孙老师也特喜欢看,因为小哪咤是一个爱动脑筋而且勇于战胜困难的人。这一节课上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你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孙老师真佩服你们,小小年龄就很有自信心,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行!来,为自己加加油——我真棒!我一定行!

小哪咤特别喜欢研究数学知识,他呀,写了一首奇怪的数字诗,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

1

2、2

3、3、3

4、4、4、4

5、5、5、5、5

6、6、6、6、6、6

7、7、7、7、7、7、7

8、8、8、8、8、8、8、8

9、9、9、9、9、9、9、9、9

他的好朋友小猪熊总是记不住这首诗的内容,你们有什么绝招赶快告诉它吧!比一比,看谁最能干。

小结:这个方法真妙!小猪熊很快就记住了这首诗。用几个几来说相同的数,真是又快又准确。

好方法就要把它用起来噢!大家现在一定能记住这首诗了吧!来,让我们一齐来说一遍。(做手势)

二、探究新知。

⒈分乒乓球,初步感知几个几。

⑴师:咱们中国可是乒乓大国,在刚刚结束的第47届世乒赛上,又一次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小哪咤今天也赠送了一些乒乓球给各组同学,到底有多少只呢?想知道吗?好,请各个组长带领大家数一数,小哪咤要看哪个组表现最好吆!

(要求)一看哪组数的最准确,二呢要看哪组数的方法最多。

⑵各组汇报

师: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数的?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呢?

引导各组学生按照“我们组是×个×个数的,数了×次,一共有×只”的格式汇报,接着追问:将数的过程列成加法算式你会吗?

师:这组小朋友说的真棒,表达得非常清楚,其它组也要这样说噢!

表扬汇报得好的组长,让其它组来学习。

师:你说得太多我都记不住了,你能想个办法让大家听明白吗?

引导得出6个2,3个4,4个3,6个2、12个1等情况,同时写出总个数12,并针对汇报6个2、12个1等复杂情况,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叙述让大家听得更清楚。

(课件随机点击)

⑶读算式

黑板上的算式你会读吗?谁来试一试?引导学生读这些算式,强调用几个几相加来读比较方便。

⑷观察算式,发现相同加数

引出“相同加数”这一概念,并及时板书,并让学生齐说。老师质:什么相同,以示突出“加数相同”这一新概念。

⒉由特长算式,引出乘法

⑴可爱的小猪熊和小哪咤今天他们准备搞一场写加数相同的算式竞赛,可好玩了!你们想参加吗?那这边的小朋友是可爱的小猪熊队,口号是“猪熊猪熊力量无穷”。那这边的小朋友做调皮的小哪咤队!口号是“哪咤哪咤把你吓傻”。你们真的很勇敢,看谁能获得冠军,(课件点击头像)比赛开始。

请听要求:每小组只推选一名选手参加比赛。但这名选手的写字速度要快!

(课件出示)第一轮:

请听题:哪咤队2个5相加,小猪熊队5个2相加;(要写出结果)

⑵宣布比赛结果,说说比赛的体会,反思比赛的过程。

下面我宣布小哪咤队获胜!颁发奖状(课件演示)

哎!我就奇怪了!小猪熊队怎么就输了呢?

归结为猪熊队没取胜的原因是加数的个数多,式子长。

⑶发明符号

质:这个算式真的很长。(板书:2+2+2+2+2=10)哎!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神奇的符号,将这很长的式子来一次减肥变短呢!小朋友们你能发明这样的符号吗?

小结:1、数学可离不开猜想哟!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长大了肯定是一个很厉害的发明家。古人很早也发明了一种符号叫乘号。想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吗?

2、了解得真多,连乘号都知道啊!对!这种神奇的符号就叫乘号!想和它交朋友吗?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吗?

(4)(课件出示)录音内容: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乘号,我今年已经三百七十几岁了,我出生于1631年,是英国的数学家奥特雷德发明了我,我能简便的表示几个几相加的算式,不管它有多长,我都能让他变短。

(5)让学生联想:观察乘号,说说这像什么呀?(拼音X,做错题的X,睡斜的加号等)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⒋将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

⑴这道式子太长,怎么将乘号用上去呢?有谁知道的?

请大家看,引导:这儿有几个2,5个什么,写上5和2后,老师:现在我们只要轻松地把这个新朋友请到这个新家来就可以啦!这就是乘法里的乘号。(板书:乘号)5×2是哪道算式变来的?对!5×2也就是表示5个2相加。那么它的结果是多少呢?(板书:10)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指导读算式

有谁会读这个算式?齐读一次。

乘号和加号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学乘号可别忘了加号哟!要学会把他们联系起来。把这两个算式一起读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哪道读起来更简单些呢?

⑶2×5出示

调皮的小猪熊呀很不服气,他终于也掌握了其中的窍门,变成了另外一道乘法算式。想知道吗?眼睛闭上不准偷看哟!。板书:2×5=

眼睛睁开,看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对!他们只是调了个个儿。2乘5也表示5个2相加(用手势提醒)。那么他的结果是多少呢?(10)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看,5个2相加可以写成……(学生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对这两道乘法算式也都表示5个2相加。他们只是位置不同而已。齐读黑板上的板书。

⒌介绍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师:加号两边的数叫加数,那乘号两边的数我们就叫……(板书:乘数乘数)前面叫……后面也叫……加法的结果叫和,那乘法的结果叫……(板书:积)他只不过比和多了两条腿。小朋友们说得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乘法

(板书:认识乘法)

⒍刚刚的比赛有些不公平,想不想再来一次呢!

第二轮:3个10相加10个3相加

第三轮:根据算式摆一摆圆片,看谁动手能力最强。

请根据算式,摆圆片:5+5+53×5

怎么你们两队摆得一样呢?

三、巩固引伸。

小朋友们愉快地和乘法交上了朋友,也一定想用乘法做一些游戏吧!哪咤为我们设计了四关,你们敢闯关吗?有信心获得胜利吗?他可请来了小猴博士做裁判哟!

⒈第一关:(口答)

选择你喜欢的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⒉祝贺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小朋友们的猜数能力怎样呢?肯定也是顶呱呱吧!

第二关:猜一猜,看谁猜得准。

5+5+5+5+5+5+5=5×=7×

×=4+4+4+4+4

3×7=3+3+3+3+3+3+

4×=4+4+4+4+4+4+

(用作业纸,小组讨论后展示)

⒊小朋友们表现的太棒了!小哪咤请大家帮个忙,淘气的小猴子在大森林里迷路了,你们快快送他们回家吧!

第三关:连一连,看谁连得对。

出示:4+4+4+4+46×4

2+2+2+2+22×5

4+4+4+4+4+44×5

5×2

⒋我替小猴感谢大家,你们真的很厉害,不仅和加法交上了朋友而且还认识了乘法,哎!如果这两个朋友同时出现了,你还能分清吗?

⑴第四关:想一想,看谁想得快。

想尝试一下吗?

3+22+5

3×22×5

让学生要题板上写出答案,并质疑是怎么想的。

⑵自己编一道乘法算式,算出它的结果。

总结:大家团结一致,终于顺利地闯过了四关,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勇敢和聪明庆贺一下吗?其实乘号在我们生活中还有着很多的用途,只要小朋友们能发扬今天的学习精神,一定会学得更好!

四、总结延伸。

⑴今天这节课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什么地方你印象最深?

角的教案范文2

第五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初步认识角,能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角的正确表象的形成

,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吸管、圆形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板书:角

见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预设:生1:三角形

生2:动物的犄角

生3:几角钱

生4:墙角、桌角......

2.你想了解角的哪些知识?

预设:角的种类、大小、组成......

3.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角的初步认识,来解决你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中引入角,并让学生提出关于角的知识的问题,在问题引领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出角,完善“角”的表象

1.出示三角板:请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角。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角时,都会指一个点,我借助课件,脱去角的外衣,使学生发现他们所指的角变成了点,不是角了。

2.那角在哪儿呢?想想你心中的角什么样?谁能再指指角吗?

学生再次指角,引出指角时要摸出角的边。让学生同桌摸出三角板上的角,感受到角有一个尖和两条边。

3.借助课件,指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

4.脱去角的外衣看到角。

5.同桌指出学习单上物体的角,然后每人在自己的学习单上描出一个角,再全班汇报交流,检查所指的角对不对。

6.借助课件,指出物体表面上的角。

7.去掉角的外衣,抽象出角。

8.老师把记在纸上的角张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后,运用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的动作语言的表达与静态图形特征的不一致,引发他们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对原有认知的不满,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改变原有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一次引发他们的观察、思考、把角的表象印在头脑中。让他们在经历错误中不断完善认识,正确建构了“角”的表象。

三、创造角,体验角的特征

(一)角的组成

1.出示学具:小棒、吸管、毛线、圆形纸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四人一小组),每人任选桌上一种学具创造一个角,然后小组同学交流,你用什么怎样创造出了角。

2.谁来把你们小组创造的角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1)用两根小棒创造的角,要追问为什么头儿往一块对?

突出角的尖。

(2)用吸管创造的角要折,也是要折出尖。

(3)用线创造的角为什么要请人帮呀?如果这个线不拉起来边不直,突出角的边要直

3.提炼角的特征

:仔细观察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4.师先借助三角板边摸边说角的组成。然后请学生边摸边说角的组成。

5.及时巩固角的概念

判断,并说明理由。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设计意图:学生使用学具创造角的过程中,把握住角的本质特征,建立了“角”的表象。

(二)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关系

1.游戏:小组比赛,哪组创造的角最大。规则:用黑板上长短不同的磁力贴摆出最大的角。

先确定谁先选,然后比赛,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出示:小儿歌巩固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想知角的大与小;

要看开口不看边。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了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四、强化特征,体验画角

(一)画角

完任务单

任务一:试着画一个角,然后跟小组内的同学说说画角的步骤。

预设学生画角的方法:

生汇报画角的步骤:

生1:我先画一条线,再画一条线。

生2:我先画一条线,再从它的一端挨住,画另一条线。

生3:我先画一个顶点,从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

任务二:试着画出3个不同的角。

设计意图:在画角中巩固了角的组成,强化了角的特征。

(二)

给角起名:

为了方便叫角,我们可以给他们起名字。

1.我们怎么标注角的名字呢?从一条边到另一条边画一条弧线,要离顶点近一些,最后在弧线的旁边写上它的名字。(在黑板上标注)

这个角读作:角1(板书)

2.一般我们除了用数字给角起名字,还可以用字母,比如:角A,角B等

3.角有了名字,我们怎么记录呢?

数学讲究简洁,对于角,我们除了能用文字表示它,还能用符号来表示。

表示角的符号“∠”。这个符号与<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那么这个角就可以记作:∠1

(板书:写作:∠1

4.

给你刚才画的角起个名字吧?把读作和写作写出来。

设计意图:学会记角。

五、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1.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你们发现了吗?指名说一说。

2、欣赏角

角的教案范文3

【关键词】互动 Inputlog 词汇教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11-02

无论在传统教学还是如今所提倡的转型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占据着基础而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多媒体及自主学习平台在高校的推广及英语四六级听力比重的大幅增加,促成了由传统课堂教学着重词汇的“形-意”结合(拼写和中文意义)转为如今“音-形-意”三者结合。而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理解为基点,以学生是否能接受并运用所授语言点为目标,那么“互动”成了不可避免的关键词,只有通过“互动”,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接受状态及修正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平台。在当今发达的硬件条件下,“互动”不仅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人与计算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其目的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词汇教学亦在其中。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支持都是为了互动服务。为了保障互动成功,教案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做到“知己知彼”。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为例,多数课文的生词表总数在30~50个不等,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无重点地一一教授。这些生词有之前已学过的,旧词新义的等。由于各自的先验知识相异也导致对同一学习目标产生不同的认知。由此,在课前可选择将要教授的生词表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来有的放矢地设计教案。

本文着重介绍了如何运用Inputlog的播放功能来考查特定范围内的学生对指定范围内单词的掌握情况,并分析了产生错误及难度的原因,从而拟定相应的重点词汇教案。

一 Inputlog的基本介绍及其播放功能的操作

Inputlog系列是由比利时Antwerp University自2003年以来开发的主要应用于写作过程的研究(Leijten et al.,2006)。最新版本为5.0为共享软件,可从上下载。其主要界面有四个功能键:记录、生成、集成和播放。功能能够记录Microsoft Word窗口及其他视窗程序的写作过程中所有的键盘输入和鼠标运动,并生成源记录文件.idf。生成功能可以把这些源记录文件打开,生成数据分析文件。可直接转换成Excel文件或导入SPSS分析。因其提供的几种分析是研究写作过程的,这里不做赘述。其中停顿分析文档也得根据研究的需要,做些人为设置。比如此次考查学生对单词拼写的熟练程度,就可把所有输入单词作为一段的模式,可用此文档统计汇报停顿的位置:词内或词首停顿获得更精确的数据,可根据停顿次数的频次预知词汇难度及大概的障碍。当然要具体到哪个词,利用其播放功能就可得出最直观的结论。集成功能则能使之前提取的多种数据同步化,便于横向考查同一时间点的不同数据。

本文着重评介其中的播放功能。在考查词汇熟悉度或词汇记忆障碍时,使用此功能可以最为直观地再现拼写过程及以词汇的音或义为激发形式所需的反应时间的长短。可以突出对固定人群目标词汇的学习难点。

首先运用在“记录”功能下生成的.idf文件(Inputlog提供五个选项,选Basic即可,如需更加详细的数据可依次选其他选项:Light,Minial等),Inputlog的“播放”功能可以再现整个测试的录入过程。但要注意,选择“记录”功能的Basic模式生成的,回放时电脑设置必须和生成该文件时设置完全相同。下文介绍运用播放功能的研究过程。

二 针对目标词汇掌握情况的研究

1.研究目的

通过Pilot Study检测学生对目标词汇的掌握情况。由于英语专业学生在进校初进行过分级测试,同一水平段的学生归入同一班级,且每班40人左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Pilot Study样本截取具有普遍性及实验结果的可适用度。以新视野平台为依托,学生每周有固定4小时上机时间,一个学期后已完全熟练掌握键盘输入的网上测试。本次实验随机抽取24位学生,分成2组。被试24人均有笔记本电脑,经过其同意下载Inputlog软件进行测试。

2.数据收集

本次实验以新视野第二版第4册第2课Unit A 单词表中33个单词为目标测试词汇。第一组学生每人发一份材料,告知其单词中文意思及词性,并给出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可在一定程度上精确考查目标词汇的掌握情况,有效杜绝同义词的输入)。要求按顺序同一时间输入,期间不得采用任何参考求助形式。遇到不会的单词保持空缺(指完全没有印象)。限时15分钟完成。

第二组采用已录好的33个单词及其例句的音频文件(每个单词一个例句,可直接从书本附带的光盘上截取,选择不含有解释意义的例句。)统一播放。间隔为15秒,要求用拼音输入该词词义,声调用1234替代。如:sui4bu4表示碎布(inputlog没有中文界面)。

这两组测试各有侧重。第一组考查针对目标词汇的“义-形”记忆链条是否已建立;第二组则考查“音-义”的记忆链条是否已建立。为了回归语言的习得顺序:音-义-形,纠正了学生会看不会听的弊病,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以期搭建一个适合他们的平台,通过有效的互动来修复缺失的记忆链条(会看不会读或会听不会拼的单词),或建立新的完整的“音-义-形”链条(针对全新单词)。

下面结合实验结果说明其对教案设计的指导作用。

3.数据分析及讨论

从第一组拼写的正确率来看,需要讲授的单词有16个:ankle、applause、scout crude、revolt coarse、postpone、nonsense、immense、script、execute、betray、collision、spark、cop、clumsy。另外,incident拼成insident也较多,授课时提一下拼写规则即可(提示:accident)。其中完全陌生、空白率超过50%的有12个:applause、scout、revolt、coarse、postpone、immense、script、execute、betray、collision、cop、clumsy。

而第二组则呈现为以下12个单词:applause、scout、revolt、coarse、postpone、immense、extraordinary、execute、betray、collision、cop、clumsy。从测试后的访谈中得知:在extraordinary上出现失误,是由于自己发音错误,又不熟悉正确读音,因此没有识别出其含义。

综上所述,词汇的教授要遵循“音-意-形”的顺序,否则如学过的单词extraordinary以听力的形式出现仍不能被领会,因此也不能算完全掌握。对于ankle,script,spark这些拼写上准确率稍低的单词在教案设计上可结合“old-to-new”的方式,以词根构词法为切入点以提问启发方式来设计互动活动,一定能引起共鸣。如ankle,可先启发它所处的身体部位画出来是这样的图形:,可提问相似的图形为triangle角度,角为:angle;锚为anchor。这一部分的演示用以图像为主PPT显示效果相当不错,可帮助学生调动“old”知识演绎出“new”,自己辨析归类。同理script可由“describe,description,manuscript,tapescript”得出,尤其是“录音内容”——tapescript之类的常用词。在展示时,结合单词读音,伴随有文字的纸张及笔的图样,促使学生猜出含义。而spark的展示可从网上下载其相应动画,并用红色发光边框来显示字样及图样,并解释s的发音为模拟点燃爆竹的声音,而p是爆破音模拟其爆炸的声音。同样促使学生领悟含义——火花及其引申含义——触发,引起。并请学生自己造句,请同伴口译。这样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就形成了。对于execute只要提醒CEO及“.exe(执行文件)”即可。Clumsy则可用一小段音乐来表示,可与表示flexible(已学过的单词)的轻快乐段形成鲜明对比,并配合制作时使用播放的“动作途径”(可选任意曲线)的速度不同,促成学生形成“音-义”记忆链条形成。又由于flexible已学过,也可以先放两段音乐,请学生找到对应的单词。总之,找到难点所在,充分做好预备工作,设计教案就水到渠成。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找到互动平台的切入点非常重要,要达到好的效果离不开了解教授对象的认知程度这一环节,因此英语词汇教案的预备工作尤为重要。在这方面Inputlog是非常有效的工具,有助于找到切入点,提供怎样从已有知识演绎出新知识的思路。而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及手段都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选择有针对性的科技手段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从某种层面上看,教学不仅是“offer information”,更重要的是“remind of”已拥有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知识。而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均取决于能否唤起学生的经验知识及热情,而这些是互动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文洁.学习者个体差异与英语课堂合作互动学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牟宜武、柏桦.合作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1)

[3]徐翠芹.输入日志和屏幕录像的交叉运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5)

[4]王炎.大学外语课堂合作学习管理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

[5]Veenman.Simon,Denessen.eddie,Van den Akker. Anneriet,

角的教案范文4

关键词:人类学;初中数学;课时教案;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68-03

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一般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教材并进行教学,对教材中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造。教师要想让学生亲近数学,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有教学经验教师也必须备好教案。

一、文化事实

课时教案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材料。从文化传递角度看,教师的课时教案是老师如何向学生传好数学而做出来的精心设计。下面就某学校的教师课时教案为例来探讨。

教案1: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封面设计(图案设计)时,边衬的宽度与内(外)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2)能根据图形的面积建模。(设未知并列方程)(3)能独立解决与图形设计相关的实际问题。(“十”字型,“#”字型等)

2.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①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9∶7)②中央三角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2)合作交流:(27-18x)(21-14x)=3/4×27这个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上下边衬、左右衬之比。(2)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与面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1)(27-18)(21-14x)=3/4×27×21这个方程的解法。(公式法)(2)方程的取舍(舍负取正,舍大取小)。

教法、学法: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目标。(2分钟)

2.自主探究(5分钟)。(1)上下边衬、左右衬的比。(2)利用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建立方程。

3.合作交流(5分钟)。(1)整理方程;(2)解方程(公式法);(3)根的取舍(舍大取小)。

4.后教(5分钟):(1)彩色边占封面的1/4,中央长方形占封面的3/4。(2)代入公式时注意符号。(3)取舍根时,根据实际意义。

5.引导小结(3分钟):图形设计(问题)用面积分析长宽找关系。

当堂训练:第48页第8题;第49页第9题。

1.指名汇报。

2.集体订正。

课外练习:《点拨》。

教案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也学习了一次函数。因此,学生对点的坐标及原点的有关概念已经比较清楚,在前面学过中心对称知识后,学生基本具备了学习本节知识的经验和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系,掌握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的运用。

2.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已知点A和已知直线L的对称点。

2.过已知点A关于已知点O的对称点A′。

A.

.O

3.引入新课——《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二)探究活动一

1.建立平面真角坐标系。

2.自主探究(第66页)。

3.指名汇报。

4.引导归纳: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三)合作探究(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作已知三角形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1.找对称点;2.连线;3.边演示边引导归纳。

(四)当堂训练

第67页练习,第68页第3、4题。

(五)引导小结

1.你有什么收获?

2.还想知道什么?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笔者借用田野工作方法,把某学校教师的课时教案作为田野工作中考察对象。以上的两个案例给读者一个文化展示。下面以人类学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特点。

二、教案特点

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得出它们的异同。

(一)共同特点

1.它们都有教学目的。教案1和教案2都表现出三个目的。它们分别是知识性目的、技能性目的、素质性目的。教师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数学知识,我们就称它为知识性目的;教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顺序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就称它为技能性目的;教师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我们就称它为素质性目的。

2.它们教法中都有相同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①。“先学后教”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解放,提高与丰富了学生整个精神水平。从人类学角度说,这种教育模式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它们教学过程中都有“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使教学活动人性化和灵活化,使教学活动充满爱。对课堂来说,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对教师来说,把对孩子的教育和期望融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师生的相互理解,更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和谐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条件。

4.它们教学活动中都有“合作交流”。“合作交流”,使学生除获得一般能力外,还要让学生获得学会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二)不同特点

1.数学文化渗透。教案1把建模文化思想渗透在学生建立方程中,而教案2把数学对称美渗透在学生作对称图形中。

2.数学文化属性。在教案1和教案2中数学文化某些属性不同。教案2中“学情分析”体现文化的“地方性”,而教案1没有“学情分析”这一块,就不能体现文化的“地方性”;教案2以学生为本,其中人性化比教案1较强烈一些。

3.数学问题意识。数学问题是数学文化的灵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师都有问题意识,然而,教案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意识。教案2中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提出问题,其问题意识比教案1中的较强且较明显。

三、思考与建议

“为什么教”“怎么教”“教什么”这三个问题始终伴随教育活动中。“为什么教”在教师的教案中用教学目标形式出现。“怎么教”用教学手段或教法表现出来。“教什么”用教学内容体现出来。但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这个就是我们最关心的事。但笔者却不以为然。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感到在教案1和教案2中都存在文化缺陷。这里文化缺陷主要表现在文化情感、文化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等方面上,而笔者就比较分析出来的结果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的人格与其文化

对学习文化知识而言,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要学会,要会学,要乐学。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三角关系

如图所示:

“学会”表现在“知识与技能”,“会学”表现在“过程与方法”,“乐学”表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会学”“乐学”三者构成的面积,笔者称其面积为学生的“文化感应区”。学生如果落在这个“文化感应区”里,那么其人格得到尊重,其文化被获得进步。

(二)文化缺陷

教案文化就是文本文化,是课堂教学理论。理论指导教师实践,因此,教师要想给学生上好一堂课,必须在备教案下功夫,也就是说教案尽量不要存在文化缺陷。教案1在教学目标缺了文化情感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块内容。教案1和教案2都缺了文化信息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笔者不想一一讨论教案的方方面面,就教案的文化情感和文化反思两方面论述一下。(1)教案需要文化情感。运用情感教学可以体现教育的人性化。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人就有各种需求,如果得不到某种需求或不能满足某种需求,那么必然就产生情感反应。因此,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那么就要防止情感倾斜。(2)教案需要文化反思。我们需要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什么叫文化反思?其包含文化辨别、批判、调整、理解与支持等意义。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简称课后反思。许多教师在写下一次课时教案时,那么上次课时教案课后反思没写,就留下一个空白或有些教师根本不写“反思”两个字。这种现象是我们教师当中的通病。

注释:

①洋思学校,是江苏省的名校,也是全国的知我校之一,而其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参考文献:

[1]徐仲林.文化教育概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角的教案范文5

导学案教学就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相关知识结构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方案,促进而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主要目的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其理念深入人心,如何才能把先进的理念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是现在大家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以其独有的新颖、实用的特点倍受广大师生的关注,下面就对导学教案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析。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教学呢?

一、设计合理的导学案

导学案就是一种老师专门给学生看的教案,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这就需要老师要花费很多心思充分熟悉课本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设计一种方便交流应用的导学案,导学案的流程包括了学习目标、预习、应用训练以及小结反思四个部分。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首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上课情景,使得学生的求知欲被完全激发出来,比如在讲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课本上的那个放小麦的故事,最后总结出全印度国的小麦丢不够。这就引入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参考经验或资料将典型例子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如何应对这一类型问题,做到举一反三。最后课堂小结不仅总结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自我反思、梳理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高中数学导学案课前环节的设计

本论点就以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为例,展示一个完整的可先设计环节。【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自行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2、学会用所学的三角函数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预习目标】1、写出各个三角函数的定义2、总结同角的正弦、余弦以、正切以及它们的平方关系;【课前自测】1、判断正误2、各三角函数在不同象限的正负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导学案的课前设计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讨三角函数的关系式,通过课前自测题让学生获得满足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高中数学导学案课堂环节的设计

课堂环节是学生学习一节课的核心环节,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就应该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设计出能够传授知识、总结出规律、开拓学生思维的导学案,遵循数学教学课程中收获、证明以及应用的顺序,让学生清楚了解这节课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等,最终能够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中主要的引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1、温故而知新法。温故而知新法就是利用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来认知新知识,这种方法是现在教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情景教学法。比如在利用三角函数来求三角形面积这一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他们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有哪些,而现在我们要是只知道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它对应的角怎么才能求出它的面积。这样就会使学生觉得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是有区别的,新的知识能够解决他们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观察想象和归纳结合起来。在高中数学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求法时,让学生通过绘画二次函数的图像,再据图观察、猜想和归纳来总结出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首先老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实例,学生通过之前所学的知识解得方程的根,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化为不等式,观察抛物线图像研究这些方程的根与不等式解集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而使得学生归纳总结出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口诀。这种方法就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

3、利用数学史来引入。在学习高中数学时,很多老师喜欢把相关的数学历史引入课堂进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等差数列求和这一节课而言,教师可以引入伟大数学家高斯的例子,给学生生动形象地讲解高斯小时候计算1+2+3+...+100的故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导出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即倒序相加。

4、实验设计法。高中数学中运用的试验设计法就是老师要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富有趣味的实验,比如在学习概率的计算时,课前老师应该让学生做一些掷硬币或骰子的趣味实验,重复多次总结出规律。上课时要求学生把他们的实验数据写出来,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概率计算的一般规律。

除了上述几种重要的创设数学情境的方法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图形、应用已知的公式定理来帮助学生导出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老师可以先用树形结合的方法引入学习。总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课堂内容需求,应用合适恰当的导学案设计的方法,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四、高中数学导学案课后环节的设计

角的教案范文6

(一)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4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4.

(二)使学生正确掌握4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比较,掌握4的组成.

(三)使学生初步理解“第几”和“几个”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4的认识及组成.

难点:区分“第几”和“几个”的含义.

课前准备

(一)教具:计数器、主题图、点子图、方块图和小棒4根.

(二)学具:小红花图片4个、小棒4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2.看卡片口答: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老师指黑板上的桃子图提问:

3个桃子再添上1个是几个?(4个)

师说:对,3个添上1个就是4个,今天我们来学“4的认识”.(老师板书课题)小明他们班的同学到电视机厂参观,看见工人们在生产电视机.过了几天,老师又带他们到农村参观,他们来到农村,看见了什么?(出示主题图)

1.认数4.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说一说他们来到农村,看到了什么.

师问: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

数一数:有几个农民?几台拖拉机?

师问:原来有几台拖拉机?又开来几台?一共有几台?

指名把三句话连起来说.

(2)用小棒摆四边形:(出示磁铁小黑板)

老师在磁铁板上摆出一个四边形.

师问:你们看,老师摆了一个什么图形?(老师摆了一个四边形)或(正方形)

师问:这个图形是用几根小棒摆成的?

师说:你们愿意摆吗?好!请你们拿出4根小棒,也摆一个四边形.

师说:刚才我们数了4个农民、4台拖拉机、4根小棒,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是4,我们就可以用4来表示.(用红笔描写课题4)

(3)你们还看到哪些东西的数量是4个4个的?

提示:想想在教室里、校园里、家里、马路上……(桌子、椅子都有4条腿、汽车有4个轮子、黑板有4个角、4条边等等)

2.教学4以内数的顺序.

(1)指名上前在计数器上先拨3个珠子,再拨1个.

师问:3个珠子再添1个是几个?(用完整话回答)

(2)出示点子图:

师问:每个点子图下面应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234.

请同学按照数的顺序说说3的后面是几?4的前面是几?

齐读:1234321

3.比较3和4的大小.

(1)出示方块图:

师问:左边有几个方块?右边有几个方块?(左边有3个方块,右边有4个方块)老师在方块图下面分别写上3和4.

师问:3和4比,谁大?谁小?中间应该用什么符号连接?(3和4比,3小4大,中间应用小于号连接)老师板书“<”.

齐读:3小于4.

指名说:3比4小.

(2)出示方块图:

师问:这是几和几比大小?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说,老师板书:4>3.

指名读:4大于3.

指名说:表示4比3大.

4.教学4的组成.

学生自己摆小红花:每人拿出4朵小红花图片,把它摆成两堆,有几种不同的摆法.边摆边小声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4.

指名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说一组,老师板书:

指名读4的组成,齐读.

5.初步认识“第几”和“几个”.

指导看书上排队上车图,然后回答问题:

师问:他们在做什么?(排队上车)

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人?

师问:

(1)谁排第一?

(2)小朋友排第几?

(3)叔叔排第几?

(4)大姐姐的后面有几个人?

(5)叔叔的前面有几个人?

(6)从后面数,小朋友排第几?

6.指导书写数字4.

师边示范边说:4是两笔写成,笔顺是先写∠,再写|.注意写|时要和∠的竖平行,写斜竖.学生在书上描写4.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4的认识,知道了4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比较,记住了4的组成.下面咱们再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三)巩固反馈

1.游戏:

(1)排排座:

正排:拿卡片1的同学上前问:谁在我的后面?拿卡片2的同学答:我在你的后面,谁在我的后面?……

反排:拿卡片4的同学上前问:谁在我的前面?拿卡片3的同学答:我在你的前面,谁在我的前面?……

(2)找朋友:

拿卡片的同学上前来问:谁是我的好朋友?拿3的卡片上前来说:我是你的好朋友.两人一起说: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1和3,对不对?(下同)

(3)做拍手游戏:师生拍手,对4的组成.

2.看图填数:

3.填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4的认识”,前面已经学过了对1,2,3各数的认识.数数练习、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比较这几项内容学生在学习1,2,3各数的认识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这节课里就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在学会1,2,3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4的认识.

这节课里第一次出现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实物摆成两堆,看有几种摆法,然后归纳出4的组成.摆出一种组成,要启发学生联想出另一种组成.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它是为以后学习5~10各数的组成打基础的.因此,在这节课里要体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认识“第几”和“几个”.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在教案的设计上要采取多种形式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

上一篇职业教案

下一篇思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