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奢侈品消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奢侈品消费

奢侈品消费范文1

奢侈品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根据经济学上的定义:如果随着收入的增长,该商品的需求量也在增长,但需求的增长幅度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该商品就是“奢侈品”,简而言之,奢侈品的典型特征是:价格越高消费需求越高。从营销学角度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安永报告认为,“所谓奢侈品,广义而言,泛指带给消费者一种高雅和精致的生活方式,注重品位和质量并且主要面向高端和中端市场的产品。其中包括高级时装、饰品等。奢侈品接近国际化的概念,是将其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笔者认为奢侈品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奢侈品是非生活必需品。不购买奢侈品并不会影响我们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比如说一块普通的手表和一块镶满钻石的劳力士,它们的功能都是显示时间,没有那些钻石并不会影响到它的使用。

奢侈品的价值在于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而非其使用价值。奢侈品的价值更多的体现于无形,女士购买Dior的手袋,并非是为了其有形的特性,更多是购买这个品牌,以及这个品牌给她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

奢侈品的对象的不确定性。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一辆劳斯莱斯轿车是奢侈品,但是对于另一些人而言一份哈根达斯的冰淇淋就是奢侈品了。30年前,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已经算奢侈的了,现在已经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必备之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必需品。

奢侈品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生活得到不断的丰富,人们渴望追寻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奢侈品就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一种标志。但是,奢侈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需要时间的积累,素养的熏陶,并不是用大量的金钱就能提高品位。

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

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就已经达到60亿美元,消费人群达到总人口的13%。根据安永的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从2008年至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且根据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从目前的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上升到第一位。从各种研究机构的数据来看,都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并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总的来说,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消费群体年轻化。相对于国外的奢侈品消费者,中国的消费者大部分为年龄低于40岁的年轻人,而欧美地区的消费者年龄多在40至70岁之间。

消费形态以产品为主。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消费者注重的更多是一种奢侈的体验,比如一次奢华的假期或是一次昂贵的服务。在中国,消费者更多的则是对名表、服饰、汽车等奢侈的个人物品的最求。

消费理念及消费方式不理性。欧美发达国家消费者比较注重奢侈品的文化内涵,他们对名牌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中国消费者过多的注重奢侈品的货币价值,很少考虑到品牌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是否和自身所追求的气质相符合,从而在购买的时候缺乏明确的选择性。

消费心态尚不成熟。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人群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经济实力位于社会上层的人士。他们希望通过购买奢侈品来障显自己,提高自己的品位,价格因素考虑得较少。第二种是以高级白领为主的人群,他们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奢侈品时更多的考虑时尚性,通常会用几个月的薪水来购买一套衣服或者一个皮包。第三种是更为年轻的群体,追求潮流,他们不具有消费实力,但却有很强的消费欲望。第一种人群中有为数不少人购买奢侈品是一种炫耀性的消费。中国经济在不到40年中迅速发展起来,成就了一大批富裕者,他们急切的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有形的方式向其他人炫耀自己的成就和财富,而个人奢侈品则成为最佳的对象。后两种消费群体中间有相当一部分购买奢侈品的目的在于效仿经济地位更高的人群,他们希望通过拥有某些奢侈品作为他们进入某些高收入群体的标志,哪怕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完全达到这些群体的消费标准,也可以通过某些奢侈品的消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参照群体下的奢侈品消费行为

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并不完全是个人的独立选择。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参照群体正是社会对个人施加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消费行为的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它不仅指朋友、亲人等与个体有相关接触的人或群体,也包括与个体没有直接接触的但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现在较为流行的分类方法是按照成员资格以及群体对个体行为、态度的影响将其分为四类,分别是接触群体、渴望群体、否认群体和避免群体。接触群体是指个体隶属其中并在主观上认同于它。与之频繁接触的群体。渴望群体是个体不具有成员身份,却渴望加入或效仿的群体。否认群体是指是个体具有成员资格,但对其行为标准、态度和价值观持否定或反对态度的群体。避免群体是指个体不具有其成员身份,并力图回避的群体。

中国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属于两种不同的参照群体,奢侈品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消费群体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群都属于否认群体,他们相对第一种人群来说也许算不上富有,却是奢侈品的崇拜者。可能全身衣着普通,却肩背昂贵的挎包,也许一连几个月都以盒饭度日,只为购买一套名牌服装。第一种人群也就是富翁及第二种人群的小部分相对于其他人而言是渴望群体,他们在经济地位或者社会地位上要高于否认群体,因此成为否认群体渴望追逐和模仿的目标。但是由于否认群体无法或者无法在短期内成为渴望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模仿渴望群体来掩盖自己实际身份或者取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奢侈品相对于必需品而言,参照群体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成为否认群体的消费目标。

奢侈品消费的参照群体影响方式

渴望群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影响否认群体对于奢侈品的购买,分别是:信息方面的影响,功利方面的影响,价值表现上的影响。

(一)信息方面的影响

这是指参照群体成员的行为、观念、意见被个体作为有用的信息予以参考,由此在其行为上产生的影响。信息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直接的展示。比如一个人在和朋友闲谈的时候得知朋友最近购买了某奢侈品牌的服装,于是也想买一件该品牌的服装,尽管要花去将近两个月的工资。又如,观察到某人佩戴的手表的品牌,于是也打算购买一块该品牌的手表。这些都是群体通过信息的提供和展示对个体产生影响的。

(二)功利方面的影响

当参照群体可以给予个体某些重要的奖赏或者惩罚的时候,参照群体就对个体行为或情感、认识有了功利方面的影响。奖惩和惩罚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和社会上的结果。比如,一些广告会呈现某个地位较高的人士使用该产品,获得别人的羡慕及赞许,就是利用群体对个体的功利方面的影响。同样,宣称不使用该产品就得不到渴望群体的认可,也是运用功利方面的影响。

(三)价值表现上的影响

这是指个体自觉遵循或内化参照群体所具有的信念和价值观,从而在行为上与之保持一致。主要表现在它能影响人的自我认同感。参照群体不仅包含着,而且还创造着文化涵义,通过效仿这种能体现自己所需文化涵义的参照群体的方式,个体能从中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文化涵义,实现自我认同的目标。例如,某位消费者发现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喜欢购买某奢侈品牌的手表,为了提升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于是他也去购买了一块同品牌的手表。又如,某人特别喜爱某个明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的经常模仿其生活方式和购买行为,视其价值观为自身价值观。这些都是消费者在价值表现上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

参照群体效应对奢侈品营销的启示

奢侈品消费范文2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细分的加强,一种介于传统奢侈品和普通消费品之间的新奢侈品消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也正在成为世界新奢侈品消费市场的重要部分。

传统奢侈品与新奢侈品的概念

(一)传统奢侈品

“奢侈品”(Luxury)的概念,是一个域外舶来名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Luxus”。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一种定义认为,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传统奢侈品是人们消费结构中最高级别的消费品,它能够使消费者精神上获取愉悦、使用中得到舒逸的感受,而它的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属于少数的豪富人群的消费品。

(二)新奢侈品

新奢侈品,是在同一种产品门类中,能够提供高质量、高品位和较高情感诉求,但在价格上又不是那么高不可及的产品或服务。

相对于处在消费类产品金字塔塔尖、用来炫耀的传统奢侈品来说,新奢侈品是一类质优、价高、能够批量生产、工艺上乘,主要用来满足受价值驱动的人群的商品。它介于普通消费品与传统奢侈品之间,游离于奢侈品的外沿。它既是时尚流行品,也是个人的符号性主张,给消费者一种超值和溢价的感觉。在更深的意义上说,新奢侈品是一类具有传统奢侈品的时尚奢华的一面,同时又区别于传统奢侈品而具有更大受众的商品。

特征比较

传统奢侈品与新奢侈品都作为“奢侈品”必有共通之处,它们都强调内涵与技术,工业设计及工艺细节处理上都彰显品牌的高品质与高品位,对时尚和潮流具有高度的敏感,价格不菲。

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沃夫岗・拉茨勒在其所著的《奢侈带来富足》一书中提出传统奢侈与新奢侈的区别:把钱用在炫耀上,这是传统奢侈,把钱放在一个东西的使用上,重视其技术含量,这就是新奢侈。这大概就是传统奢侈品和新奢侈品最根本的不同――消费者的购买目的不同。除此之外,它们还有许多细节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一)制作工艺上

传统奢侈品多是由“老艺人”手工制作,工序复杂精细,需要较长的时间。如一块劳力士手表,它的每一个零件都是由制表艺人生产、组装起来的,从制作到完成需要半年一年或是更长的时间。它的制作工艺基本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新奢侈品是批量生产的,但同时也点缀些“手艺人”的特征,这正是他们所谓“奢侈”的关键。比如雪树(Belvedere)伏特加,批量生产,却采用“人工酿造”,封口是软木塞而不是螺旋盖,这让它可以卖到30美元一瓶。由此可见,新奢侈品在工艺上也有着与众不同之处,使其有助于产品达到更卓越的运转性能。如果这个产品实际上没有任何改进,只是看上去有所不同,或者只是进行了使其显得有所变化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

(二)选用材料上

传统奢侈品追求独一无二,多选用稀缺珍奇的材料进行制作,这些材料一般没有替代品,即使有替代品,也是同类产品中的高档或顶级产品。而新奢侈品所选用的材料比普通消费品选用的材料优良,以保证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没有瑕疵,但它不像传统奢侈品那样选用稀有之物,其材料也较容易找到替代品。

(三)价格上

传统奢侈品由于选用的材料珍贵,生产成本高,再加上其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文化背景、卓越的设计美感,市场价格定位是为了确保只有收入最高的前1%~2%的消费者能够买得起并能提供足够的利润,具有排他性特征和象征性特征,彰显了消费者的富有程度、地位高低、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等。新奢侈品的价格往往是普通消费品的数倍,但又不像传统奢侈品那般高不可攀。

(四)数量上

传统奢侈品多是限量发行,为了保证只让极少数的富裕阶层拥有,将他们与普通收入者区隔开来。而新奢侈品则是采用机械大批量生产的,能满足多数人对“奢侈品”的追求。

(五)情感介入上

传统奢侈品的消费者购买时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寥寥无几。而新奢侈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新奢侈品永远基于情感需求之上,它的购买可能只是满足消费者某一时情感的需要,或是对某种品牌的信仰,完全不用计划。

消费群体比较

(一)传统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在市场定位上,传统奢侈品牌就是为少数“富贵人群”服务的。为了维护目标顾客的优越感,传统奢侈品牌不断地设置消费壁垒,拒大众消费者于千里之外。使得认识品牌的人与实际拥有品牌的人在数量上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传统奢侈品的排他性特征。因此,传统奢侈品的消费群体主要就是富贵阶层。

富贵阶层消费奢侈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彰显财富,甚至是钱多得不知怎么花,“汗血宝马”、豪华宾利等消费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想要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更加关注奢侈品的高昂价值而非独特风格。

(二)新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新奢侈品相较于普通消费品具有工艺、功能和符号性象征因素三大优势。尤其是其中的符号性象征因素,如品牌标准、公司精神等,使新奢侈品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新奢侈品的这三大优势迎合了中产阶层追求社会身份认同及心理满足的需求,成为塑造中产阶层文化的重要因素。中产阶层成为新奢侈品消费的主要群体。

然而有意思的是,作为新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的中产阶层的消费却是典型的两极分化。因为中产阶层毕竟不像富豪阶层那样拥有巨额的资金,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毕竟是有限的,只能量入为出,有选择地在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商品和服务上趋优消费,而对那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商品和服务则趋低消费,这样就可以做到在基本消费品上尽量节省开支,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商品和服务上。

消费动机比较

传统奢侈品和新奢侈品的消费群体虽然不同,但他们购买奢侈品的动机却有着一些相同之处。

社会交往的动机

奢侈品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积极参与社会秩序的塑造,是社会关系的文化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其有着不菲的价值,因此无论是传统奢侈品还是新奢侈品,都有许多人将其作为礼物来馈赠以建立和维持社交纽带。

自我享乐的动机

自我享乐动机是以要让自己感受到产品所带来的乐趣为目的的消费需求,更多地强调通过对奢侈品的消费使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高附加值商品――传统奢侈品和新奢侈品,具有超过本身实用功能的情感价值。因此,对它们的消

费具有让消费主体情感受益的无形功能。

寻找归属感的动机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归属于一些大大小小的群体或圈子之中。各种各样的传统奢侈品和新奢侈品往往都具有鲜明的品牌形象和特性,因此往往更加容易被选择充当某一个群体或圈子的形象代言,从而成为这部分人共同的追求和购买对象。

当然,不同消费群体购买传统奢侈品和新奢侈品的主要动机是不同的。

(一)传统奢侈品的主要消费动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夸耀性消费”,并认为“社会有闲阶级”用其生活方式为自己博取名望,这些成员相信“要提高消费者的美誉,必须进行非必需品的消费,追求名望,就必须浪费,除非与衣食无着的赤贫者相比,否则,徒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带不来声誉的”。而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说,奢侈品是贵族阶层的物品。它有地位,有身份,有高人一等的权力。它是贵族形象的代表。

如今,虽然社会民主了,但人们的“富贵观”并未改变。奢侈品牌极高的知名度、醒目的Logo、一般大众望而生畏的高昂价格、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文化背景,恰恰都满足了人们想要炫耀财富、凸显身份地位,追求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高人一等的贵族感这种本能的需求。

(二)新奢侈品的主要消费动机

中产阶层购买新奢侈品最主要是出于凸显自身独特品位的动机。中产阶层非常看重社会声望,常常是时尚传播媒介的主要受众,同其他阶层的群体相比,中产阶层在消费上的前卫性是非常明显的。

奢侈品消费范文3

奢侈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然而关于奢侈品的定义,至今在学术领域上尚未有公认的定义,归咎于奢侈品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尽相同,牛津美语辞典对于奢侈品的广义解释为:“极致舒适且挥霍的生活调性;非必需品的,心中渴望的、昂贵的或是稀有的商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凡勃伦早在1899年就提出,奢侈品的范围不能只从产品的品质与功能角度定义,更重要的是奢侈品所附予的社会经济背景上的价值。从操作性定义而言,艾莫利大学法律历史研究员CharlesJ.Reid将奢侈品的操作性定义设为:“这类商品有95%是专门提供给金字塔顶端人士使用的,也就是只有5%的金字塔顶端消费者负担得起的商品或服务。”NuenoandQuelch(1998)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奢侈品是“功能性价值”占“价格”比值低的产品,也是“有形价值”占“无形价值”比值低的产品。

目前,国际公认的“奢侈品”主要包括高档服装、珠宝首饰、高档化妆品、豪华汽车和游艇等。作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奢侈品的物质形式会发生转变,并可根据个人、社会、经济等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绝对奢侈品和相对奢侈品,如高档钟表在目前来说是相对奢侈品,但游艇、私人飞机在目前来说就是绝对奢侈品。

2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特征分析

2.1人口特征

2.1.1富裕群体

富裕群体是典型的奢侈品购买者,以男性为主,年龄在40岁以上。他们大多是国内大公司或者政府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家,交际广泛,大多聚集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浙江等地。

2.1.2高收入群体

高收入群体由一系列人群组成,包括企业家、商人和社会名流,性别比较均衡。他们与富裕阶层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新近富起来的人群,他们的年龄小于富裕群体,大多在25岁到40岁之间。

2.1.3高级白领群体

这个消费层级的人士的收入是所有奢侈品消费群体中最低的,年龄也在25岁到40岁之间,女性消费者较多。

2.2心理特征

尽管人口信息能反应消费者的基本情况,但仅了解消费者的人口特征是不够的。例如,性别相同、年龄一样、收入相当的两个顾客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消费特点,一个人总是买特别便宜的商品,而另一个人可能买最贵的商品,这源自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动机的差异。

朱晓辉、卢泰宏借鉴Vigneron,FranckandLesterW.Johnson的研究结果,通过定性研究的消费者访谈,提出了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模型,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社会性奢侈品消费动机包括:炫耀、从众、社交、身份象征;个人性奢侈品消费动机包括:品质、享乐和自我赠礼。

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不同收入层级购买动机不同。收入层级越高,购买奢侈品的社会性消费动机倾向越强;收入层级越低,购买奢侈品的个人性动机倾向越强。普遍来说,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仍以“显示身份”为主,消费者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类型;而在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消费者偏爱“体验驱动型消费”,追求能够放松压力的舒适假期或者高品质的服务。

2.2.1富裕群体

富裕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是炫耀和身份象征。他们渴望成功,成功意味着金钱或权力,他们成功后急切需要一些东西证明、炫耀他们的成功,标榜自己的上层人士身份,于是,奢侈品就是最好的证明和象征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富裕群体知识、经验的积累,有一些人开始注重产品质感,注重产品细节,注重一些体验式的消费,追求高层次精神享受。

2.2.2高收入群体

高收入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是炫耀、从众和社交。高收入群体是中国的新富阶层,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他们需要选择一些“富贵的标志”来标榜自己的成功和富有。另一方面,这些新成功人士还需要用奢侈品作为“身份认证”尽快得到上流社会(如富裕群体)的认同,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

2.2.3高级白领群体

高级白领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是炫耀和自我赠礼。高级白领群体作为新兴的时尚阶层,消费奢侈品时讲究时尚、气派、高雅,他们希望通过奢侈品来显示自己的高雅品味。由于高级白领的收入相对其他消费群体较低,在消费奢侈品时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他们不可能经常购买奢侈品,所以高级白领群体通常会用其他消费方面的收敛节约来支持他们奢侈品的消费,作为对自己的奖励。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收入情况如何,中国奢侈品消费者都注重奢侈品消费的炫耀性价值,他们更强调所拥有的奢侈品的公众意义。

2.3购买行为特征

2.3.1消费产品特征

总的来说,中国奢侈品消费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消费者对房屋、汽车、阖家旅游等奢侈品的消费更多。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消费的奢侈品也存在差异。名车、豪宅、游艇、私人飞机等绝对奢侈品是富裕群体奢侈品消费的主要产品,旅游等体验式奢侈品所占比例也逐渐提高;高收入群体消费的产品包括名车、豪宅等绝对奢侈品,也包括手表、服饰等相对奢侈品,高收入群体的奢侈品消费主要是以富裕群体作为标准,通常会跟随富裕群体的消费趋势。由于经济限制,高级白领消费的奢侈品中手表、服饰、香水、皮包、领带等相对奢侈品占绝大多数,他们热衷于购买一些顶级奢侈品品牌的小配件。

2.3.2购买地点特征

中国的奢侈品购买地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国大陆,但是许多奢侈品都有至少30%左右出自我国香港、澳门或者台湾,在国外,欧洲也已经成为了第三位的奢侈品购买地。不同收入层级的消费群体对消费地点的选择也存在差异。富裕群体通常在机场免税店或国外旅游时购买产品,高收入群体通常也在国外旅游时购买产品,而高级白领通常都在本地品牌店购买产品。

本文从人口特征、心理特征、购买行为特征三方面对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进行了分析,但消费者的特征不是固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奢侈品价值理解的变化会不断发展,奢侈品经营企业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其消费者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制定适合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奢侈品消费范文4

>>Tips:伊慧档案

1980年出生,现居北京

2004年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油画专业(现代绘画)并获学士学位

中国国际女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特聘为“中国网络美术馆”理事

特聘为《中国美术家》报社编委

特聘为中国美协敦煌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创作委员

特聘为北斗金星书画研究院高级艺术顾问

现任“酒厂•国际艺术园•北京不同艺术空间”执行董事兼策展总监

五年前,伊慧大学毕业后漂在北京,她租住在一个十几平米的小房间,见惯了那些穷困潦倒的画家,她放出了一句话,“我要做富有的画家。”

这五年中,生活给了伊慧一些隆重的回报――从法国留学回来,她建立了自己的画室,作品也在各大拍卖公司热拍,她在北京置办了几处房产,开上了京城第一辆经典款捷豹,收藏了世界一线品牌近几年的新款时装和箱包,她还先后到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淘珠宝,甚至想过将来有一天创立自己的珠宝品牌。

有人说,看伊慧的画就知道她命中带火,那些绚丽和充满想象力的色彩,是一个唯美世界里不安分的喧嚣和张扬,所以她注定不是一个可以在生活里按捺得住的人。

我离成功还有很远

考大学的时候,伊慧算班里画得比较差的学生,但被公认为在色彩上有天赋。大学毕业,伊慧来到北京。她喜欢现代都市的繁华,也喜欢北京的时尚生活,她觉得如果说现在自己算是有一点成绩的话,就得归功于她没有浪费时间,“毕业后的这几年,我一直没有改变方向,我就是想做画家,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没有浪费时间。”

从法国留学回来,她把西方油画的传统技巧和中国古典文化相结合,融入到自己的绘画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算是外向性格女孩中的翘楚,“我经常说,那个时候我年纪轻,什么都不怕,有不懂的就问。”

刚到酒厂艺术区的时候,张晓刚是她的邻居,她没事就到张晓刚的画室听他们聊天,“我在他们身上学会了很多东西,不光是绘画上的。”金融危机,当代艺术受挫,一些外国的收藏家卷着她的作品,不知去向,她一点也不气愤。“我这个人信佛,我觉得是我上辈子欠他们的,这辈子就还呗。”

伊慧说她从没觉得自己成功,距离自己定义的成功,她还差得很远。但她承认她这个人想一出是一出,“喜欢古典家具,我收了很多黄花梨,现在又迷上了篆刻和奇石,也收了不少。她还想过开个咖啡厅、艺术餐厅,也想过当作家,现在在坚持写诗。“我不怕输,我觉得我输得起。”

我生产独一无二的奢侈品

作为画家伊慧的最大特点是,她不像其他画家那样,作画时穿着围裙防止油彩。每次作画之前,她都要花一两个小时化妆,挑选衣服,穿戴整齐后开始作画。“如果我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我就没有心情画画,没有灵感,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如果这个时候油彩不幸粘到她的衣服上,她又必须脱下来马上洗干净,“我就是看不惯乱七八糟。”

现在,有一批固定收藏伊慧作品的买家,“我只能说我在这个行业里挣到了一点可以糊口的钱。”有一点伊慧很有自信,“我创作的是独一无二的奢侈品,每一幅都是我思想的结晶。”

伊慧认为自己的作品并没有卖出她最理想的价位。她说,如果不是金融危机,当代艺术不下滑,可能会卖得更好。“不过这也不是坏事,金融危机过滤掉了一些不好的作品,也沉淀下来了精品。”

适度消费奢侈品

三年前,在这个年轻女画家并不很富有的时候,她买下了一部当时震惊车市的宝石蓝限量版捷豹座驾。“我看第一眼就喜欢,有好几个艺术家都在跟我抢,我当时就付了定金,贷款买下来了。我就是那种决定了一定要做的人。”

她收藏红木家具,黄花梨和紫檀是她的最爱,“老的东西比较少,也不好辨别,我收的都是新的,现在新的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伊慧能鉴定600多种珠宝,她收藏的珠宝都是她一个个挑选的,她自己设计饰品,等待有一天能创立自己的品牌。

奢侈品消费范文5

2009年初,JP摩根的分析认为,2009年全球奢侈品市场销售总额将下降4个百分点左右。而从2008年10月起,全球奢侈品市场已出现由盛而衰的拐点,照以往的经验,整个2009年都会处于收缩状态。

但有人认为,奢侈品市场仍然不乏买家,其中,中国消费群体最受瞩目。

那么,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能成为奢侈品的消费救星吗?

奢侈品好景不再

2008年12月26日,贝恩管理咨询公司完成的奢侈品全球市场研究发现,近几年,奢侈品市场的销售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的增长率为9%,2007年的增长率是6.5%,2008年的增长率是3%,而到2009年,奢侈品的销售将可能下降7%。德意志银行预测,2009年,世界前100家奢侈品公司的销售额将会下降10%至15%。

目前的金融危机对奢侈品市场的打击或许将持续到2010年,突出反映在欧美消费市场。由于奢侈品市场主要针对的顾客是超级富豪,而在过去一年里他们的财富大缩水,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奢侈品的购买欲望。并不是因为他们购买不起了,而是在这些富豪的心中有了更多的恐慌和不确定性。全世界有超过1.8万个亿万富翁,千万富翁更多达44万,这些人中的多数人在金融风暴还没有平息之前会比往年要更加谨慎,他们更愿意投资在一些中短期可以获利的领域,而不是购买高级服装、皮包等奢侈品,因此这类奢侈品生产商可能成为受打击最严重的群体。

欧美奢侈品消费衰退,主要原因是能源、物价上涨,而金融危机更打击了消费信心。其次,欧美经济已进入衰退边缘,中产阶级大受其害,不少在股市赔了很多钱,收入大减,购物时也都收紧了钱包。欧美消费目前已渐渐从讲究“名牌消费”过渡到“平民品牌消费”。此外,由于欧美社会贫富不均加剧等原因,欧美富有阶层消费时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缓解两极分化。

以前,那种调高价位、等着消费者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埋单的定价方法可能已经过时了。目前欧洲一些奢侈品企业已纷纷推出“平民品牌”应对危机。

德国保时捷豪华车公司的工作人员说:“一辆16万欧元的跑车对富豪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可金融危机后情况有些萧条。”

中国消费增长很快

美国高盛公司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2008年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在未来4年中,中国奢侈品消费需求将达到每年约25%的年增长率。在2015年将占30%的市场份额,超过日本的28%成为全球第一,约800亿美元每年。

而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世界奢侈品品牌已有八成进入中国市场,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投入,一些奢侈品品牌还在中国二三线城市开设专卖店。

2008年10月20日,瑞士宝珀与故宫博物院进行了典藏腕表交接仪式。融合了中国太极元素的“宝珀乾坤卡罗素”特制腕表成为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首枚典藏的现代腕表,这款腕表今后将面向全球市场。此前,10月18日,高度为249.9米的长安街第一高楼北京银泰中心开幕,吸引了众多国际一线奢侈品品牌扎堆入驻。更早些时候,9月25日,法国路易・威登在中国的第25家专卖店在新疆乌鲁木齐揭开了面纱。

法国顶级奢侈品路易・威登公司负责人说,自从1992年登陆中国后,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额每年以50%的高速递增,目前路易・威登已在14个中国内地城市开设18家分店,今年还准备新开8家分店。

“人们往往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钱在中国流通,但世界各地奢侈品公司却对此心知肚明”,法国娇兰公司的瓦驰特先生说,2005年他担任娇兰中国公司总经理时,中国营业额在全球娇兰公司的排行倒数第二,如今,中国营业额已升至第七位,预计5年后将跃居第三。

在2008北京国际车展上首次亮相的豪华跑车布加迪,尽管售价超过2000万元,但很快就接到了中国买家的订单。

中国奢侈品消费升温,的确存在炫富、功利等因素。但其根本的推动力,还在于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涌现了将近18000名亿万富翁,44000名千万富翁,近2.5亿有购买能力并喜爱为时尚投资的中产

阶层。

未富先奢不利和谐

在中国,奢侈品的消费对象是富裕阶层,而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蕴藏着基数庞大、消费力巨大的富豪和中产阶级群体。实际上,也正是这占全国总人口的13%人群,消费了全球奢侈品市场份额的18%。

尽管中国经济已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但远非是一个经济强国。

即使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去年的人均GDP达到9259美元,其实也只相当于世界52位的位置,与智利接近。而不发达地区如贵州,只有区区的945美元,相当于排名世界133位的尼加拉瓜。因此,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事实上,在尚显稚嫩的中国奢侈品市场,许多消费者只处于入门级别。欧美的奢侈品消费主力是40―60岁的中产阶级,在中国消费奢侈品的主体则是那些平均月收入5000―5万元之间、年龄在25―40岁的高学历人群。

和真正的大富翁相比,处于入门级阶段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以炫耀性为主取代了文化体验的奢侈品消费价值内核。

当然,奢侈品消费时代的到来是无法阻止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在提倡理性消费的同时,要提倡人们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奢侈品消费。奢侈品消费在与中国市场进行融合时,会自然地本土化。这个本土化不是指制造的本土化,而是指价格、设计和符合中国人审美观念,形成中国的奢侈品文化。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合理的引导。

奢侈品消费范文6

作为游客,除了观光旅游外,也希望大包小包满载而归。不过,现在中国人在海外旅游时的购物行为有些“做过了”,甚至可以说因此而制造出些许消费“泡沫”。据报道,巴黎的LV皮包已成为中国游客疯狂抢购的对象,就连法国人都为此咋舌。除了LV皮包,像高端手表、名酒、ipad、香水、时装、化妆品等诸多奢侈品,都成为中国游客的采购对象。据海关总詈2010年8月17日的公告,进境本地居民携带20种不予免税商品或者单品价值超过5000元人民币的其他商品均需纳税。客观地讲,海关此举并无不妥。在国内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幼稚”阶段的情况下,如果任由从境外大量携带奢侈品入境而不加以必要的约束,那么,不仅难以为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且还很可能造成国民财富的流失。

海关的上述做法虽于法有据,但合法不一定百分之百等于合情合理。如果征税过于“苛刻”,在效果上很可能会事与愿违。因此,对进口奢侈品的限制也要讲求一个合理的“度”。如果过度限制,很可能使国外奢侈品在中国市场上更加物以稀为贵,不仅难以捅破附着于境外奢侈品之上的消费泡沫,甚至还可能吹大这种泡沫。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自用”范围的解释也有必要与时俱进。还是拿LV皮包来说,中国游客从国外携带一个LV皮包可以“自己用”来背在肩上,携带两个或三个则可以“自己用”来馈赠亲友,这也可以说是“自用”,但携带更多则有倒卖之嫌,就应当完全征税。

虽然中国游客从国外购买奢侈品回国扩大了消费,但并没有直接拉动国内相关产业,看起来像肥水流人外人田。不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通过国际交换,如果每个国家都从其他国家获得了相对稀缺的产品,无疑可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作为贸易大国,中国在增加出口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奢侈品的进口,倒也不失为一种增加国民福利的手段。因此,就携带奢侈品入境的相关政策把握而言,既不能“大撒把”,又不能过于苛刻,关键是准确找到这两方面利益的合理交集。

上一篇北方的雪

下一篇人际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