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记叙文例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记叙文例文范文1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法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作为记叙文类的童话,当然也是以之为主要表达方法。那么,教学中不管是一般记叙文(以下简称记叙文),还是童话,都应当抓住记叙这个表现形式。弄清楚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无疑这是教法与学法的基础。
在故事《小珊迪》中,作者记叙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不幸的小孩的悲惨遭遇。作者刻划了一个过早地挑起生活重担的小男孩。故事以卖火柴为背景。以“叫卖--成交--负伤--还钱--探望--夭折”为线索展开情节。作为记叙文,小珊迪的故事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的生活图景展现在小读者面前。教学时,教师要以记叙的事件为基础,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调动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一个场面一个场面地去再现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图景。理解了文章中的记叙和描写,使学生身历其境。他们必然会把小珊迪的遭遇与自己的幸福生活作比较,于是就理解了主题。
记叙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的铺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以记叙为基础,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披文以入情”。教师要抓住课文中对表现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的词句进行分析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表象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这样就使语言形式的分析与思想的感受统一起来。
小珊迪诚实、善良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卖火柴”和“找零钱”这两个重点情节的记叙来刻划的,因此,抓住“记叙”这个基础,就把握了记叙文的教法与学法的基本特征。
在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同样是记叙资本主义国家里一个不幸小孩的悲惨遭遇。但作者是采用“曲折”地反映现实的手法。不是直接记叙令人心悸的生活场景,而是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放在临终前的幻觉中。记叙仍然是基础,但作者不愿意直接展现那冷酷的人生画面,使小读者望而生畏,而是在文章里倾注浓浓的童趣,描绘一幅幅令小读者神往的绚丽画面。诚然,记叙还是基础,但在童话教学中处理这个基础的方法就和记叙文不同。它要求在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激发“童趣”,从而进入“童话世界”。大年夜—一哪一个小孩不向往这个像中国传统节日春节那样充满无穷乐趣的日子?至于那香喷喷的烤鹅,美丽圣诞树上的新年礼物,温馨的家人团聚,如此等等无不吸引着童稚的心,纯洁的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住“童趣”这一特点,就是要“以趣激情”。在弄清作者讲的是谁的、怎样的故事的同时,应该充分理解小读者的心理特点。分析的过程,要自始至终使他们沉浸在年节的乐趣中。教师要引导小读者入情入境,使之趣味盎然。在这篇童话中,童趣的启迪集中在“神奇的火柴”上。在那避风的墙角--擦亮那神奇的火柴--大年夜孩子们所向往的一切应有尽有:那神秘的夜空--一颗流星把它划破--唯一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出现在她的面前--她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在微笑中离开这残酷的人世。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匆忙地把沉浸在乐趣中的小学生拖回到课文所反映的严酷的现实生活中,就让他们分享那年夜的幸福。不要一语道破--这是假的,是幻觉!--即使是悲剧的最后一幕。
总之一般记叙和童话的分析,都应以记叙为基础。童话教学应在这个基础上激发童稚之心,用他们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社会,把握童趣这个特点。
二、理解是基础,幻想是特征。
一般记叙文和童话教学过程都应该是启发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具体内容,再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披文以入情”。
对小珊迪形象的理解,应首先从分析小珊迪“求卖心切”的原因,来理解小珊迪纯朴的性格;再从分析小珊迪“人穷志不穷”,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派弟弟送回“找头”的事迹,来理解诚实的性格;最后,再从小珊迪临终托弟(孤)怆然逝去的不幸遭遇来理解他善良的性格。
同样,对卖火柴小女孩的形象理解也应该经历“披文入情”的过程。但童话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抓住“幻想”这个特征。固然,在理解的过程中想象是十分重要的。要使抽象的文字,在儿童脑海中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想象”要有个基础,那就是字词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作为记忆表象贮存于大脑中)。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启发想象的过程。可见“启发想象”是一般记叙文和童话都应该重视的教法与学法。但童话中的想象多以幻想的形式出现。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童话中的幻想一般是以主人翁的“有意幻想”(一种从实际出发,以现实生活发展的规律为依据的,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幻想,也叫理想)形式出现的。是借幻觉写真情的。而儿童的幻想往往有明显的直观性、虚构性和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因此在童话的教与学活动中,就要突出幻想的这个特征。当教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临终前,三次擦燃火柴,三次看到幻象时,就要遵循幻想的规律,使这些幻象同样出现在小学生的脑际,使他们身历其境。首先,要理解小女孩脑际会出现此情此景是有其现实生活基础的,因此要学生先理解语言文字:“寒冷”就使人追求“暖和”,而“火”--即使是一根火柴的微弱的火--也能产生一丝的热。这就是小女孩在墙内敢于抽出一根火柴在墙上擦燃的原因。而对描写大街上、家里寒冷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是理解“擦燃火柴取暖”的基础。其次,要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借以产生想象力:小女孩双手拢着“火”,因而感到一丝的温暖。当天寒地冻的时候,人们都会围着火炉,暖烘烘的。于是小女孩的眼前(小学生的眼前)出现了幻象:暖烘烘的火炉。再次,把语言文字--记忆表象--想象的画面(幻象)重叠起来,引导理解文章的主题:火柴灭了,投在墙上的光消失了(手心上“暖和”的感觉也消失了)于是幻象也破灭了。那短暂的温暖不可能奇迹般地救活这可怜的小女孩。最后引导学生从幻象中回到现实生活:她正想把脚也伸到“火炉”边烤一烤,但火柴灭了,她得不到她所想得到的暖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呀!
把握“幻想”这个特色,使学生进入童话世界。这是理解童话内涵的必经之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幻象”就是“假”的,现实中不可能有的。那么学生就得不到感染,无疑只是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强加给学生罢了。
三、结构是基础,反复是特色。
记叙文多以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情节。作用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可采用顺、倒、插、补等叙述顺序。可用总分、并列、递进、转折等形式安排题材。因为布局谋篇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在一般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剖”结构,从中获取理解信息,从而受到熏陶感染。
小珊迪为什么苦苦哀求要人买他的一盒火柴?个中“原因”,文章开头并没有一语道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么一个情节:小珊迪没有及时送回“找头”,“我”感到“上当”。小珊迪的弟弟送来“找头”,“我”才知道小珊迪的不幸遭遇,看到了穷孩子诚实的优秀品质。这时才点明原因:为了养活弟弟。再层层递进,在“结局”阐明主题。
而童话在结构上大都采用“反复”的手法,其情节似乎凝结在一个点上,反反复复地强化表象,沿着同一路子,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
卖火柴的小女孩连擦三根火柴,看到三个幻象,小学生的想象的路子是:寒冷--想得到温暖--擦燃火柴烤火--似乎坐在火炉前--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饿了--想得到食物--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好象看到烤鹅--好吃呀!于是烤鹅就填满了葡萄干;想吃呀!于是烤鹅背上就插着刀叉摇摇摆摆地向她走来--真要动手拿刀叉吃--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圣诞树幻象的出现和消失过程也一样。这种情节上反复的特色,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加以利用,第一次幻象兴灭,教师可详加启发,第二、三次幻象兴灭过程就可以半扶半放,让学生沿着同一想象的路子展开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记叙文例文范文2
一、特需病房的特点
1.1收住对象
特需病房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应运而生的一个特殊病房,是医院为满足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病人对医疗护理较高要求而专设的病房。所收住病人有外宾、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有外资、合资企业的白领阶层,也不乏有一定经济实力并有特殊要求的病人,相对于国内一般社会阶层来说,在总体上,所收住对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较强的经济支付能力,较高的文化层次。
1.2环境要求
病房应有较好的适合病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如:宽敞、独立成套、清洁整齐的病房,良好的生活娱乐,通讯联络设施,可随时提供医疗监护设备、专家的随访,并考虑到病人的特殊要求,提供必要的包房和会客室等。
1.3技术要求
1.3.1全科性综合病房
由于收治病人病种的多样性,包括血液、肾脏、消化、心血管内科、泌尿、血管、普外科、神经内外科、妇产科、小儿科、骨科、眼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医疗护理涉及多科室,具有综合性。
1.3.2全面的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
努力满足病人和家属随时会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健康指导。因为这些特殊群体有选择治疗医院的自由,对所患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比较注重个人治疗需要的特殊性和保健指导,在医院的选择上注重适合自己疾病治疗的医疗护理质量和特色服务。因此特殊病房的建设只有在医疗护理服务方面保持优良传统,并不断进取,努力创造新的特色,才能提高信誉,增强竞争力。
1.4病房应具有较强的人文氛围病房管理中既要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有关外事,干部保健等制度,又应更多地为病人着想,适应他们的需要,为病人的治疗创造较为宽松的条件和文化氛围,如在文化生活、外出活动、病人伙食、来访接待、家属陪伴、代办事宜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二、特殊病房护理特色
护理服务是病房重要的基础工作,特需病房更应努力满足病人对医疗护理高质量,广泛多样的需要,提供最佳护理,在创造护理服务特色上下功夫。
2.1全科护理
全科就是护理服务工作除了有一些常规的、共性的基本内容外、还应有各专科疾病的一些特殊的技术要求和一定的特色服务。要求护士在业务技术上下功夫,要严格认真贯彻医嘱,既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又要努力对患有不同病种的病人特殊的护理要求落实完成好,增强护理本身应有的实力,使病人对病房的全科护理建立起一种时时在在的信任感。由于特需病房收住对象的特殊性,病种复杂多样性,且各专科无固定医生在病房内,有时患者病情来势凶险,时间紧迫,着无疑给给护理服务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一定的难度,但也最能体现护理质量。有一位香港百岁老人,因糖尿病并发严重感染、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大出血、机体因严重失血而致肾功能损害,脑组织缺氧,全身皮肤由于重度失血营养循环障碍而致褥疮等,对这位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高龄病人,全科医护人员共同配合抢救,经70天治疗护理,病人终于康复出院。
2.2全程护理
全程就是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中要尽可能通过我们的护理服务让病人得到身心两方面优质护理,除了做好病人入院、特殊检查、手术前后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外,每位护士对所负责病人身心问题要了如指掌,不放过病人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使病人与病房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乐于接受治疗,增强治疗信心。护士应做到任劳任怨,冷静地对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情况,善于观察进行心理分析,耐心做好相关工作,以情动人,以诚感人。如从病人入院时的接机服务甚至是外籍病员不治而亡的尸体托运回国等系列服务就是全程护理的一个缩影。
2.3全方位护理
全方位护理是既要为患者,也要为其家属;既要在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又要在其非治疗过程中;既有涉及院内,也有涉及院外等的各项联系服务,都要努力尽可能地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方便、指导,及时解除后顾之忧,满足一定文化需求。由于病人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担任着不同社会角色,对所患疾病有不同的认识,对医疗、护理水平有不同的需求,文化差别形成了人们在观念和意识上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护理服务中应注重病人的社会性,注重多元文化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以现代先进护理观和技术为指导,以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贯彻整体护理思想,为病人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护理,如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导医、导购、导游、做礼拜、参观寺庙等信息。
2.4护理服务艺术
由于特需病房所收住对象的特殊性,面临这样一些经济富裕、社会地位高的群体及面对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怎样开展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经过多年护理服务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不、情、忍、乐、全、换”六字服务艺术。“不”即不断提高对病人及家属说一个不字,想方设法解决所提出的困难和疑问。“情”即真情相对,情义无价,以情动人,以诚感人。“忍”即对过分要求,挑剔的病人,忍让在先。“乐”即千方百计让病人得到满意、快乐。“全”即提倡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换”以心换心、换位思考,以适应不同层次病人的特殊需求。几年来,由于护理特色的形成,使病人满意率100%,病人周转率快,病人入住率逐年增加,与历年同期比较:1998年较1997年增加30%,1999年较1998年增加70%,1999年较1997年增加了120%,连年来,特需病房多次获得市级“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岗”、卫生系统“共青团号”、市“十佳特色班组”等光荣称号。
三、体会
3.1特需病房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扩大医院知名度,充分发挥医院现有资源的作用,提高办院效益,并为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可延伸的空间,具有广阔前景。
记叙文例文范文3
1.1调查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等项目;第2部分为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现状(包括培训意愿、培训途径、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培训存在问题及提高培训效果的措施6个条目)。该问卷通过文献检索,结合本次调查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在相关专家审阅指正下修改完成,专家评定认为内容效度良好(CVI=0.87)。该问卷信度系数为0.89。
1.2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按照各医院护士总数的20%~40%的比例抽取样本。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答题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对象单独完成,规定时间内回收。共发放问卷842份,回收842份。由2人负责问卷回收,回收的问卷经课题组成员逐项核查,有效问卷814份,有效回收率为96.7%。
1.3统计学方法应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然后导入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意愿及效果参加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意愿:愿意710人(87.2%),无所谓93人(11.4%),不愿意11人(1.4%)。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效果:很好313人(38.5%),较好239人(29.4%),一般167人(20.5%),不好5人(0.6%),未选择90人(11.1%)。
2.2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途径、形式、存在问题及对策
3讨论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中明确规定“毕业于中医药院校或中医护理专业;或毕业于西医药院校,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h”。在《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中,明确将中医护理人员接受教育与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审核指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中医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并未达到理想效果,教育培训的效果提升有很大空间。
3.1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现状表1结果显示,87.2%护理人员愿意接受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说明护理人员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求知欲较强,与唐秀琴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院内培训(83.8%)是主要途径,67.9%的护士认为培训效果较好和很好。业务讲座(92.9%)、规范化培训(82.6%)、西学中学习班(71.7%)是主要培训形式。普遍认为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资不足(56.6%)、教材缺乏(52.6%)和护士积极性低(42.4%)。
3.2不同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表2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和级别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状况中,中医院的培训途径主要是院内培训,三级西医院主要是自学为主。中医院开展业务讲座、规范化培训、西学中学习班、护理查房、业务技能比武、岗前培训中医护理知识的比例均高于三级西医院;其原因可能是中医护理是中医院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三级中医院护理查房、业务技能比武比例高于二级中医院,体现出三级中医院的中医理论和技术水平方面的优势。三级中医院认为培训内容单一和内容脱离临床的比例高于三级西医院和二级中医院。提高中医护理培训效果的措施,中医院认为丰富培训内容和提高积极性的比例高于三级西医院。
3.3提高中医护理教育培训效果的对策
3.3.1加强中医护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人员不足是影响中医护理教育培训效能的重要问题,与沈勤等研究结果一致。加强中医护理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7]。建立中医护理师资准入制度,从教学能力、业务能力、个人修养三方面选拔中医护理老师[8]。医院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构建中医护理师资队伍的准入、选拔、培训、考核、监督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指标体系[9]。
3.3.2提供高质量培训教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教育培训的系统性、规范性、实效性,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关键[10]。目前,多家医院培训蓝本是2006年出版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11],应该及时更新。编写规范、统一的中医护理培训教材,要体现中医护理的特色,适用于不同等级和类别的医院。
3.3.3针对不同对象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临床护士不分层次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12]。各家医院应根据分层培训原则,建立阶梯式培训体系,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初级以“应知应会”为重点,重在培训中医护理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和技能;中级以“能力提升”为重点,以掌握专科专病、辨证施护、中医养生康复等内容为主,以“会用、善用”为原则;高级以“拓展研究”为重点,重在培养中医护理研究、教学、实践拓展等方面的专家型护理人才。
记叙文例文范文4
这天夜晚,我路过石壕村,投宿在了一户人家里。深夜时,听见外面有人敲门,而且还大声呼喊着。声音吵醒了我,我知道,这是为了应安史之乱的战急来抓人去服役的。这户人家的老头儿马上翻墙而去,动作非常熟练。我想要出门去看,却被这家的老妇人挡住。她摇了摇头,随即满面悲伤地一个人走了出去。我旁边,她的儿媳正在瑟瑟发抖,眼神空洞无神。而她怀中的孩子正天真地看着我们。
突然,门外传来几声怒吼,听声音是那官吏,而且是两个。老妇悲苦的哭声又传进我们的耳朵,振人心扉。但两个官吏听不见似的,怒吼声盖过了哭声。
老妇这时抽泣着对官吏说:“我们家中仅有的三个男人都去守邺城了。前段时间大儿子捎信回来,那两个儿子,他们,他们已经……死了……我现在也只是苟且活着罢了,是为了不辜负死者的期望啊!”可官吏不听她的话,又发出了那让人厌恶的凶狠语气:“你以为我们信么?走,进去搜搜!”说完,他们就要往里走。
老妇急忙用她那双细弱的胳膊挡住两个凶狠的官吏,一滴泪落在了其中一人的手上。老妇清楚地看见了他脸上的刀疤颤动了一下,我能感觉到,因为此时我正紧张地倚在门后注视着这一切。
(未完待续)
记叙文例文范文5
根据本刊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
半数以上的人近期曾体验过心情低落、焦虑等情绪;1/4以上的人有过空虚、发怒、孤独。失望、伤心、懊悔等体验。
1/2以上的人认为消极的情绪对个人生活产生了较大或很大影响;不到1/4的人认为对生活影响较小或很小。
拥有一份好心情弥足珍贵!既然生活中心情不好在所难免,那么,出现消极情绪后,应该如何应对、调节呢?如何才能让自己重新拥有好的心情呢?
本刊根据调查结果,选出生活中常见的10大不佳情绪,特别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心理学专家,集思广益,提出多个有针对性、简单实用的改善情绪的建议和作业,相信能对调节不佳情绪有所帮助!
一.情绪低落、郁闷
情绪低落、郁闷是一种最常见的消极情绪,大多源于工作、学习压力,或生活中遭遇了挫折。人们在情绪低落时,常常会感到无精打采、压抑苦闷等,对周围事物兴趣减低,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严重者还会影响日常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调节建议:
1.接受现实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够事事如意,对于某种不能改变的事实,试着慢慢地去接受它,改变一下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心态,也许心情就会好一些。
2.做一点运动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等。运动有益于增加血液循环,调节心率,提高机体含氧量。研究表明,这样做对改善情绪状况有良好的作用。
3.回忆快乐的事适时地肯定自己,想想自己曾经取得的成绩和克服的困难,找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回忆那些使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还可以写在纸上。列举出来,那样会更直观。
4.多接触乐观向上的人和事尝试和乐观积极的人去交往,学习他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看两本内容乐观积极的书籍,或者去看部喜剧片,感受一下快乐的气氛。也可以给自己买个小礼物,鼓励一下自己。
5.释放压抑的情绪 和亲友、家人倾诉谈心,将自己的郁闷、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不要总憋在心里。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倾诉不但可增强人们的友谊和信任,更能使你精神舒畅。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出去旅游一段时间,放松一下,让自己的心灵歇息一会。
二.忧虑、紧张
忧虑、紧张都是一种对即将发生的事件的焦虑,害怕会有不好结果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经常感到忧虑、担心的人,大多比较追求完美,不能忍受失败以及未来不确定的事件。
调节建议:
1.弄清忧虑对象 首先要知道你忧虑的是什么,你的担心是否可以使结果有所不同。还有,这个忧虑值不值得你去担心。每天用30分钟时间,写下你所担心的事由,一项项地写下来,然后放在一边,去做其他的事情。
2.放慢生活节奏 静下心来,放慢
三.空虚、无聊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造成的。可以说,是失却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等。空虚通常发生在这样两种情景之中: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习惯并满足于享受,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另一种是心比天高,对人们通常向往的目标不屑追求,而自己向往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而难以追求,结果是无所追求,心灵虚无空荡,精神无从着落。
调节建议:
1.不要做让自己感觉更空虚的事长时间的上网。看电视会让空虚,无聊感更加明显,所以,要有意控制自己不采取这些消遣方式。
2.思想上要做改变 人生不一定非要辉煌才算过得充实。平平凡凡,实实在在地做些事,也照样过得快乐。
3.设定可以达到的目标 及时调整工作的脚步,投身到日常真切的生活中去,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中去,总结每一天的收获和体验,寻求安逸平静的内心感受。当新的情况和未知的变化来临时,你就能从容应对了。
3.只在乎此时此地学会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此时此地,把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觉都放到此时此地的事物上,全身心地体验此时此刻的生活现实。事实上,在这个时刻,这可能也是我们所能拥有的一切了。很多人感觉工作很累。其实可能是心思不仅在工作,还在同时挂念着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种种问题。其实,如果我们只是全身心地做事,并不会感觉那么累。
4.掌握放松技巧学会一些放松的技巧,感到忧虑、紧张的时候,做几次深呼吸,慢慢地把肺里的空气全部呼出去,然后再深吸气,重复6-7次。也可以想像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如大海。田野、高山,把你的想像集中在你喜欢的环境中,并调动你的嗅觉。听觉、味觉一同去想像,你会很到心情的平静。
5.音乐可以消除忧虑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轻快、舒畅的音乐不仅能给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而且还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松。生活目标,调动自己的潜力,可以想一些容易实现的愿望,让自己有所期盼。由于这些目标相对较为容易实现,达到目标后自己就会感觉到充实些。
4.找点切实的事情去做不要考虑得太多。“太长远”,想一想,自己今天能切实做点什么事情?比如,可做一些简单的家务,阅览一些有益的书籍,外出散散步,做些户外的体育运动:还可到郊外走走、或是去闹市逛逛。这些“小事”可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5.帮助他人试着用心去关怀自己的亲人、朋友,力所能及地帮他们做一些事,在体会助人的快乐以及自我价值感的同时,空虚无聊的感觉也会慢慢远离你。
6.改变对生活的看法,面对空虚,还要培养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常说,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高山大海,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四.发怒
发怒人人都会,但暴躁易怒,则是不良的性格和气质特征。如果压抑、控制怒气,长久可能会对健康不利。但是,经常的发脾气会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可能会伤害身边的人。比如,在家发脾气,有时可以伤害到家人,引起家庭矛盾。当然,如果家人能理解你的“脾气”,则没有什么问题。而如果是在外面发脾气,很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调节建议:
1.发怒的时候不要讲话如果在发怒的时候讲话,很可能会导致形势急转直下,导致双方的对立。发怒的时候说话,你会发现对方也会用同样发怒的语气回应你,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在外表上能保持平静,会留给我们时间让怒气消退一些。有人说:“当发怒的时候,数到10再说话;如果是大怒,要数到100”。
2.用冷静的思考平息怒气 当你感到怒气很大时,不妨退一步,冷静地想想一句话:“这样发火对我来说不会在任何方面有所帮助,只能让整个问题变得更复杂。”即使我们内心还存在一部分怒气,但这样的思考
可帮助我们控制一下愤怒的情绪。
3.平静比发怒更值得珍惜,如果你认为平静的心情比发怒的情绪更为宝贵,就不会希望让怒气代替平静的心情,甚至占据我们的生活。可能你对别人发火是有理由的,但应该知道,对他们发火会有代价,就是让你失去平静的心情。
4.离开让你发怒的情境 可以暂时离开那个让你发怒的环境和人,或者独处,或者去做另外一件不相干的事,也可以去喝杯咖啡或听听音乐。
5.向朋友倾诉,可以找信赖的朋友或亲人,尽情地倾诉自己的不满和委屈,求得对方的支持和安慰。或是和朋友一起唱唱歌、乐一乐,把“气”放出来。也可痛哭一场。
6.提高表达能力,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从某种角度讲,发怒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五.孤独
孤独产生的原因多而复杂,比如事业上的挫折,缺乏与异性的交往,失≤去父母的挚爱,夫妻感情不和,周围没有朋友等。孤独的产生,也与人的性格有关。社会文明程度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初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过低或过高的自我评价均会引起孤独的感觉。其实,很多情况下,f孤独说明你希望和人交往。沟通。
调节建议:
1.孤独是人生的一个部分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总会有无人相伴的时光,任何生命都会体验到孤独。感到孤独时首先要用坦然、平静的心态接受它,然后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享受它,可以找一些事情来做,看看书、发发呆、理理思绪,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
2.学会和人交往交往中,不要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不必强求一致。要学会适应对方,而不要希望去改变对方。还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不要事先脑子里就有“这个人好”或“这个人坏”的想法,相信好人是大多数的,允许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越是不敢或不想和人打交道,越是要多与人打交道。还要学会锻炼自己,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只有在活动中,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才能改变自己,坐在家里空想是不行的。事实上,应经常抽出一点时间主动接触别人,真诚地接受周围的朋友,逐渐改变自己封闭的生活方式。平时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加强自己的参与感,这会令你发现许多有趣的事和人,使你不知不觉地与他人融为一体。
3.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活动是充满了乐趣的。只要你能够充分领略它们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但如遇到挫折,心绪不好,又不愿向别人倾诉而感到孤独时,到江边或空旷的田野,让大自然的清风尽情地吹拂,心情就会逐渐开朗起来。
4.再当一次学生,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学生,学一门外语,参加美术学习,等等。总之,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此过程中又能接触很多人。这一建议对老年人尤其适用。
六.失望
失望常常是源自于对人和事期望的落空,还可能是因为不接受自己。生活中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内容,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失望。随着年岁的增长。由于我们对现实认识的丰富,以及时间和机遇等因素的限制,失望情绪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总是不可避免。
调节建议:
1.承认自己失望,首先要承认失望情绪,不要掩饰它。然后,如果您愿意的话,可以让自己难过一段时间。接着,可以对所受的损失作一定分析,这样会让自己领悟到:我们所期望的每一件事情都并非绝对不可缺少。
2.调整自己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是沉重。我们应该追求同自己的能力相当的目标。有时候,目标虽然同自己的能力大小相符合,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会失败,导致失望情绪,这时更应注意调整内心的期待值,使之与现实相符,这样有助于减少失望情绪。
3.原来的想法并非不能放弃遇到难遂人愿的情况,我们应有放弃原来想法的思想准备,转而去追求新的目标。当然,这不等于“见异思迁”。比如你去剧场听音乐会,你原先以为自己喜爱的歌唱家会参加演出,不料他因病不能演出,你当时会感到失望。如果你这时将期望的目光投向其他歌唱家,并尝试去欣赏他们的表演,你就会抛弃失望情绪,逐渐沉浸在艺术美的境地中,内心充满着欢悦。
4.从失望的事中取得收获令人失望的事也可以成为一次有积极作用的经历,因为它用事实给我们上了一课,使我们清醒过来,正视生活的现实。它提醒我们重新考察自己的愿望,以便使之更加切合实际。事实上,如果回忆过去曾令自己失望的事情,并用现在的观点来重新估量当时的损失,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自己已经摆脱了过去的失意,而且又有了值得欣慰的收获。
5.你不是唯一失望的人 周围有很多人和你一样曾感到失望。你不妨与他们聊聊,听听他们曾经遇到过哪些令人失望的事,他们是怎么对待的。
七.伤心、悲伤
是由于遭受到不如意或不幸的事而内心感觉痛苦,不如意的消极情绪。如与亲友离别,或自己生活中遭遇挫折和变故等,均可导致这一情绪的发生。
调节建议:
1.与亲友分事感受 找一位信得过的亲友,尤其是能够倾听你说话,但又不会审视或改变你的人,然后告诉他自己的感受。就是有人陪伴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也会让你感受好很多。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分享,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里。
2.留一段时间给自己 接受令自己伤心的现实,知道出现这种情绪不是错。主动做一点工作或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同时留时间给自己去接受伤心的事实,觉得悲伤就悲伤,不要勉强自己。学会做自己最好的朋友,用同情和爱意看待、关怀自己。
3.不要过多联想伤心的时候要想想到底什么事情令自己伤心,不要总是因为此时的不快就联想到过去的种种不易,这样的话,情绪就很难控制了。要知道问题总会有解决的方法,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让我们伤心、悲痛的事同时也会促进我们心灵的成长。
4.善待自己 生活还要像平常一样保持规律性。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合理的锻炼、饮食和休息,一样都不能少。还可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比如买件新衣服给自己,找时间去旅游一下,去吃些平时不舍得吃的东西,改变一下自己的发型,让自己焕然一新等。
5.不要封闭自己生活中痛苦总是难以避免的,在悲伤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封闭自己。比如,当手机的铃声响起时,你知道有人在关心你;当有人对你微笑的时候,你知道自己是被人接纳和欣赏的……当你感觉到这些的时候,你的痛苦和悲伤也会减轻很多。
八.懊悔、自责
懊悔、自责就是指事情过后遗憾自己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的一种消极情绪。经常自责懊悔的人是相当痛苦的,它意味着时常要和自己做斗争,不断地自我批驳。当他处于这种内心冲突中时,除了要耗费很多精力去想,更会因为害怕再犯错而缩手缩脚不敢去行动。严重的还会引起自卑、自贬的情绪。
调节建议:
1.懊悔不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一味的懊悔、自责根本解决不了什
么实质问题,只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与其这样,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补救上,尽量将可能的影响减至最小。
2.对事件做一总结 自己分析总结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的确有不当之处,并直接引起不良的后果?如果有的话,可以把它作为教训,避免以后类似事情发生。
3.重新找回自信 每个人都不能预料事情的结果,没有人不犯错,即使眼前的事情令自己有些遗憾,还是要看到自己身上所具备的优点和长处,找回自己的信心。
4.把目光转向未来 要为将来打算打算。写下自己一天,一周和一年内想做的事情,包括日常的家务,如清理房间、给宠物洗澡等,还有游玩、看电影等活动,当然,还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目标等。然后,把自己的心思转移到需要去完成的这些事上来。
九.委屈、冤枉
委屈,冤枉是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或者不公正的指责和待遇,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不被人理解,并为此心里难过、不舒畅。不喜欢的事情,但是必须要去做时,我们会感到委屈;自己被人欺负,却无力反抗时,我们也会感到委屈。
调节建议:
1.表达自己的委屈向自己可以信赖的亲友表述这种不快的情绪,寻求支持和安慰。如果实在是觉得不便诉说的,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表达:找个安静的地方,大哭一场;去KTV,大声唱出内心的感受;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声喊几声: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出一身汗等。
2.原谅别人,优待自己,生命中有很多事,我们无力改变,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要懂得宽容。因为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情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但是宽待别人的同时不要忘记善待自己。
3.调整表达意见的方法,及时调整心态,静静地想一想该怎么扭转局面。比如在职场中,可以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去表达自己,不要见人就抱怨,不要不分场合地去和领导、同事争执。要对事不对人,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同时要对别人表示必要的理解。最好还能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来弱化对方可能产生的不愉快。
十.自卑
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自卑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一方面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逐渐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胆小孤僻等不良的个性特征。
调节建议:
1.列出自己的优点多想想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可以用笔把它们一项项记下来。还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慢慢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多给自己一些鼓励,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
2.不拿短处和人比,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看待他人。任何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不要总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优点去比较。
记叙文例文范文6
写人的记叙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体。因其常见,也就成为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常用载体。在把握此类文体时,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与写事记叙文产生混淆,因为这两类文章里都有人,都有事情。如何区分?要看它们的落脚点。写人的记叙文在于通过事件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突出人物的特点;而写事的记叙文则在于记叙事情本身,让人懂得一个道理,并不刻意塑造某个人物。
在写人记叙文的教学中,因受到以往过分执着于文章内容理解的思维定式的影响,教师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学习人物品质上。即使在当前强调“华丽转身”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语文课堂中,仍不乏存在将人物品质的分析、理解作为教学写人记叙文终极目标的现象。当然,更多的语文教师,已经有了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使用写人记叙文这个“例子”的自觉了。开始尝试借助这些例子指导学生学习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以及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方法,等等,但这些指导往往比较随意、零散、无序。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阅读教学中的习作方法不能让学生及时在习作中得以练习,使得习作方法的“学”与“习”脱离,因而大大降低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写人的记叙文,总是要通过记叙事情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只有借助典型事例,人物的特点才能写好、写活,才能让人读了文章之后,如同见到了那人的样子,听到了那人说的话,知道了那人的心里所想。要指导学生写好写人类记叙文,我们首先要了解这类记叙文的表达方法。在进行写人的记叙文时,首先要做的是选取人物经历的典型事例,而判断事例是否典型的标准是看该事例是否能突出这个人物的特点。在直接描写人物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刻画人物肖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在间接描写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对周围人或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下面通过例文赏析来了解几种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一、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突出人物
肖像描写,就是描写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征。人物的肖像包括身材、容貌、服饰、神态、风度,等等。成功的肖像描写特征鲜明,形象生动,能反映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使读者能由表及里地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不能抓住人物肖像的显著特点,作文中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出现“千人一面”。例如:一双浓眉大眼,小巧的鼻子,一张樱桃小嘴……二是在写人记叙文中,忽视人物肖像描写在表现人物特点上的作用。
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番茄太阳》一文中写道:
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
作者在对明明的肖像描写中,通过对“头发、皮肤、眉毛”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同时重点抓住明明“笑起来像个天使”表现出她的乐观、开朗。这样的肖像描写恰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虽是一个盲童,她的乐观、善良却感染着周围的人。
再如《西游记》中描写猪八戒的片段:
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着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
这里正是通过对人物容貌、服饰、习惯性用具等的综合描写,突出了人物的特点,藏在文字背后的主人公猪八戒的形象跃然纸上。
总之,在进行人物肖像描写时,一要精,就是要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一个人外形上的主要特征;二要深,就是要通过对人物肖像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塑造人物
鲁迅曾说过:“要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物。”鲁迅所说的“说话”,指的就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的。对话,一般是指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之间的交谈;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在学生的习作实践中,人物语言描写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人物语言没有“个性”,甚至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及所处的环境等;二是忽视提示语在彰显人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写人物对话,常常要加上一些说明性或者描述性的文字,以交代说话者是谁和描述人物对话时的表情、动作等,以增强人物语言的感染力,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
如《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堪称一绝。除了对话本身的描写之外,对晏子说话时神态、动作的描写也是彰显晏子聪明机智的关键。“严肃地回答”“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着他故意笑了笑”,将晏子在面对羞辱时的镇定和机智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只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刻画好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就能增强人物语言的感染力,突显人物的特点。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一点,我们可以向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学习。如《三顾茅庐》中,张飞的一声“嚷道”,凸显出他的粗鲁,同时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张飞的草莽出身。文化程度不高,自然说话时声音大而粗暴。
三、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
人物的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又常常是矛盾冲突的集中反映。在写人时,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具体生动,人物的思想品质就会鲜明突出。
如在《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中,就有对主人公谭千秋老师的动作描写: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这段文字当中,“拉”“撑”“护”三个动词的恰当运用,使得一位舍己救人、心怀大爱的教师的形象立即在读者的心中树立起来了。
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小说中表现得也很突出,如《小兵张嘎》一文中: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dāng),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zhàn)。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bān)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简短的一段话中,多个动作一气呵成,机灵、好胜的小嘎子仿佛就在眼前。
四、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小说中比较典型的写作手法。
在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一文中,有这样的心理描写: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精神状态、想法、感受等内心活动)和间接体现人物心理(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相结合的方式,让读者对安娜的“紧张、不安与矛盾”的心理感同身受,将一个善良的穷人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过程中,我们还应立足表现人物的实际需要,围绕所要表现人物的特点恰当地选用一种或几种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无论运用哪种描写方法都应注意要符合所要刻画人物的身份。在写人记叙文的教学中,还可以选取例文适当指导学生学习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