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贸顺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贸顺差范文1
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直接原因
1.我国出口加工贸易持续大幅顺差
表12002年~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各年整理
表1表明,从2002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增长了2.27倍,与之相伴随,同期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增长了4.83倍;而且,2002年以来,每年我国对外加工贸易顺差在当年贸易顺差中的比重都在100%以上。可见,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大幅增长,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根本原因。
2.我国的进口替代能力加强
表22002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各年整理
表2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在2002年~2004年间出口增幅快于进口增幅,而且自2005年开始,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远落后于出口增长。这说明了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原料、零部件的国内供应比重在迅速增长,进口替代能力加强。这也是我国加工贸易急剧增长中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关键原因。
3.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
自2001年底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WTO成员国中原有的一些禁锢我国优势产品出口的制度被取消,使得我国的出口能力在短期内得以迅速释放,出口规模急剧扩大。例如,2005年全球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取消后,我国当年纺织品类及相关物品的净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1.1%,成为当年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二、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深层次原因
1.我国对贸易顺差的观念滞后
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因此,政府一直把鼓励出口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使人们形成了“贸易顺差有利于中国”的观念。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截至2006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0663亿美元。然而,许多地方或部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2.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走的是“以量取胜”的路子。我们利用劳动力优势,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推动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随着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国际市场上这类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由于我国这类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差,许多出口只有通过低价竞销才能实现。因此,伴随我国出口规模及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是对外贸易收益的不断减少,出现了“贸易的贫困化增长”。
3.贸易伙伴国对其向我国进口的管制和限制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我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应该从贸易伙伴国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进出平衡。但美国等发达的贸易伙伴国,为维持其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严格限制其国内相关先进技术产品向我国出口,导致我国想要和需要进口的产品进不来,人为地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4.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和内需增长不足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年的过度投资导致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近年来,由于相关改革不到位,我国居民住房、医疗等支出激增,引发消费信心不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曾占国内需求总量一半的农村消费因农民收入增长放缓而剧减,使得国内消费品市场的长期低迷。国内供求的这种矛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迫使企业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尽量扩大出口,致使我国出口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增长不足又直接抑制了进口消费品的增长。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外贸的顺差。
三、解决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的贸易持续顺差既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因此,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理工程。
1.切实转变观念
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长期持续顺差问题,首先应树立“贸易平衡”的观念。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辨证地认识贸易顺差的利弊。事实上,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矛盾。因此,我们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既鼓励出口,也要鼓励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进口。
2.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为主向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还应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变商品出口为技术出口,缓解贸易顺差。
3.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大政策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实现我国结构调整的目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其次,进一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调控,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降低国内高储蓄率。再次,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扩大内需。
外贸顺差范文2
(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顺差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11 年我国贸易顺差突破1000 亿大关,2012 年接近1800 亿,2013 年1-7 月达到1368.2 亿。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度增长,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贸易顺差的认识,应该更加全面与客观,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利弊,既要看到巨额贸易顺差给经济平衡带来的困扰,也应承认贸易顺差的积极作用,综合分析其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的实质性影响。
关键词 :贸易顺差;经济运行;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40-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曲佳康(1991-),女,辽宁凤城人,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经济学;谢源虎(1969-),男,黑龙江宝清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
一、贸易顺差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
尽管目前外贸顺差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若干棘手问题,但是对外贸易与贸易顺差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否认的。贸易顺差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偿付能力、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改善国内产业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增强抗风险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 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对本国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所证实。由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正面临资源、能源瓶颈约束,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取得短缺的原料与资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2. 有利于提高产业水平,推动技术进步
中国正处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外汇收入是实现进口原材料、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现代管理经验的重要因素。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贸易顺差取得的外汇收入,可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工艺,购置生产所必需的资本、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对外贸易的“学习效应”,以国际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武装国内企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改变传统产业格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总体竞争力。这种效益是难以通过国内市场实现的。
3. 有利于拉升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国内就业
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我国有了提高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这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获利,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出口的增长也趋向于使我国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资金逐渐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亦即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据测算,目前外贸顺差对GDP 的贡献已经将近25%。
4. 有利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已经很大,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较小,而资本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项目为较大规模的净流入状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游资涌入。在此情况下,如果项目经常出现逆差,再加上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很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资本净流出,造成本币大幅贬值,引发金融危机爆发,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所以保持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与经常项目收支顺差,有利于抵抗金融危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贸易顺差带来的主要问题
1. 贸易顺差大部分来自于低附加值产品
贸易顺差大部分来自于低附加值产品,不利于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过去在知识技术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环境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最具优势的要素。纺织品、资源能源类初级产品及低端加工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一直占有重要比重。我国的大部分贸易顺差是以价格和数量为主要竞争手段换来的。而且我国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超过半数以上,大量企业存在贴牌生产,没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物耗高。
2. 外贸依存度大易受世界经济及国际市场波动冲击
外贸依存度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目前世界各国平均的进出口依存度为40% 左右,美国稳定在25% 左右,日本一般保持在20%。我国今年上半年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4%。外贸依存度过高,使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海外市场。尤其是我国外贸出口主要建立在粗放型数量扩张基础上,顺差来源国家集中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自身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的风吹草动,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波动以及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情况变化等都将通过外贸的巨大传导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使经济安全产生隐患。
3. 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持续上升,不仅导致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也使我国与出口产品结构相近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增加。一方面,外贸规模的急剧扩张,尤其是廉价商品出口快速增长,使我国与发达国家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近年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事件越来越多,形式多种多样。以反倾销为例,我国连续12 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外,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和环境、劳工保护等方面的壁垒也在不断增加;贸易摩擦领域正在由货物领域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大,从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制度层面延伸。另一方面,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据美国《财富》杂志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与马来西亚处于完全直接竞争状态的产品达到50%,与印尼产品达到80%,与菲律宾产品达到100% 的完全竞争状态。激烈地国际竞争也使得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数量不断上升。
4. 外汇储备不断扩大增加了国内流动性压力
截至2013 年7 月底,中国外汇储备接近1.4 万亿美元。若不考虑外汇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货币流动性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结果。根据计算,如果将因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中扣除,发现调整后的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均大幅下降。与调整前相比,2001―2006 年调整后的M2 增速平均下降4.5 个百分点,M2 与GDP 的比值平均下降0.3。
三、解决我国外贸顺差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的贸易持续顺差既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因此,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理工程。
1. 切实转变观念
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长期持续顺差问题,首先应树立“贸易平衡”的观念,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辨证地认识贸易顺差的利弊。事实上,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矛盾。
2. 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向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还应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变商品出口为技术出口,缓解贸易顺差。
3. 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大政策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实现我国结构调整的目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第二,进一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调控,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降低国内高储蓄率。第三,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扩大内需。
4. 加强同贸易伙伴的对话
政府应在深入分析我国产生贸易顺差的各种原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贸易国之间的对话,消除误解,推动贸易伙伴国在技术领域对我国出口的进一步开放,力争在解决我国贸易顺差的问题上获得贸易伙伴国的合作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于宏伟. 中国经济贸易年鉴[J]. 现代商业,2012,(7):37-39.
[2] 李薇辉.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的研究[J]. 科技发展,2013,(1):15-16.
外贸顺差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顺差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汇率不是我国贸易顺差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竞争力提高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是汇率升值后我国顺差仍然增加的主要原因。
自1994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此后,1995-2004年我国人民币汇率一直盯住美元在8.27-8.35之间浮动。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许多国家因此认为我国的贸易顺差是由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迫于压力,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进行汇改,人民币对美元开始升值。截至2008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升至6.83。一般来讲,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上升,不利于出口,但由于升值后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有利于进口,这就可能会导致我国的顺差下降甚至发生逆差。但事实上,我国2005-2007年连续三年的货物贸易顺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本文试图采用实际有效汇率来研究汇率和顺差之间的关系,并解释汇率升值后顺差仍然增加的原因。
1995-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
(一)实际有效汇率的含义及模型
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等于其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若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即得到实际有效汇率REER(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所有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
本文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于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实际有效汇率的全球体系模型,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P0和Pi分别表示本国和样本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R0和Ri分别为本国和样本国以美元标价的间接汇率。Wi为权数,表示我国与各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占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二)样本国(地区)的选定
本文选取与我国双边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比重较高,对我国外贸影响较大的国家(地区)作为样本。样本贸易权数之和在2/3以上。在计算1995-2003年的实际有效汇率时,本文选取了16个国家(地区)作为样本,分别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英国、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荷兰、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典、芬兰和丹麦。在计算2004-2007年的实际有效汇率时,为保证样本贸易权数之和在2/3以上,又在原有16个国家(地区)的基础上添加了意大利和中国台湾。
(三)消费者价格指数
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需要剔除各国(地区)通货膨胀的影响。为了确保各国(地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本文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各国(地区)以2000年为基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
(四)汇率和权数
在本文中除人民币与美元、英镑、日元、欧元、港币的汇率外,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经由美元套算得出。各国(地区)的权数为各国(地区)与我国的双边贸易额占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权数每年变化一次。将以上相应数据代入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公式,即得到1995-2007年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本文使用以2000年为参照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贸易顺差的关系
用统计软件Eviews3.0对货物贸易差额、加工贸易差额、一般贸易差额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做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HUOWU=4882.511-42.10222 *REER
T 1.999777 -1.747482
R2 =0.217288 调整R2=0.146132
YIBAN=1104.458-8.176933* REER
T 0.889405-0.667283
R2=0.038904调整R2=-0.048468
JIAGONG=6030.013-51.60406* REER
T 2.864697-2.484355
R2=0.359423调整R2=0.301189
从结果来看,上述回归方程的R2值和调整R2值都很低,这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很低,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明显。由于本文时间序列数据的样本量较小,不适宜做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本文将实际有效汇率和三种贸易差额置于一张图内(见图1),进行比较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加工贸易一直是顺差且顺差额在逐年扩大,其变动趋势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关系;我国货物贸易顺差和一般贸易顺差也没有严格按汇率的贬值(升值)而增加(减少),其变动趋势和实际有效汇率变动趋势之间相关性也不大,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另外,2004-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但三种贸易差额都为顺差,且顺差额也很大。按照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的升值会促进进口不利于出口,从而缩小顺差或增加逆差,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后,我国贸易顺差却进一步扩大,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不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并不是我国贸易顺差的决定因素。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后我国贸易顺差增加的原因
特殊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我国货物贸易方式包括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我国总贸易额将近一半且连年顺差,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因此可以抵消绝大部分因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从而有利于扩大复出口,因此汇率升值后,我国加工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增加。2005年后,我国一般贸易顺差逐年增加,且增幅较大。对此有人怀疑我国出口企业通过降低工人工资或降低企业利润空间来保持出口量和出口竞争力。但自1999年以来我国职工实际工资的增幅和我国工业增加值(我国出口商品90%以上为工业制品)的增幅均超过GDP的增长幅度,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也并没有减少,这说明我国出口行业并没有将人民币升值的成本转移到劳动力和企业利润上。2000年以后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尤其是2002-2006年,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从业人数的增幅却不大,因此我国工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在提高,工业产品的资本含量在提高。另外,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高中以上学历毕业生和职业中学毕业生之和在迅速增加,尤其是2003年后;同期我国国内专利授权数也在迅速增加。这意味着投入到我国产品上的人力资本量和科学技术在逐年增加,必然促使我国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资本、技术含量的增加,必然会促使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
出口商品结构改善。2001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越来越低,工业制品的比重越来越高。在工业制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例日渐提高,这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在逐步升级,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日益增加。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从长期趋势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贸易顺差不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汇率不是影响我国贸易差额的关键因素;人民币升值后顺差增加主要是因为我国特殊的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竞争力的提高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吕风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测算和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
外贸顺差范文4
[关键词]贸易顺差 贸易政策措施 贸易增长方式
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3326.25亿美元,我国今年1-7月的进出口额为117200079万美元,其中:进口额6544086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6%;出口额5175920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6 %。贸易顺差为13681660万美元。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以及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直接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环境趋紧,贸易摩擦案件骤增。
因此,我国必须努力减少外贸顺差,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改变我国目前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地位。还应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机遇,将自身的优势与国际产业
转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才是解决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根本途径。
一、 巨额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巨额贸易顺差消耗了我国大量的宝贵资源
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于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制革业、建筑材料业以及耗能大的有色金属行业。这些行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或劳动技术密集型、消耗资源型的产业,附加值很低。这类产品的出口急增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有悖于我国政府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巨额贸易顺差威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达成
在现行体制下,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因贸易顺差而流入我国的外汇,被动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这是产生银行体系流动性泛滥的真正源头。过多的流动性推动了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增长,给物价上涨和经济稳定造成了压力。
为维护经济稳定运行和物价稳定,大量投放的基础货币需要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回笼。近年来,央行已积极采取了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至2007年3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3.9万亿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上调8次,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3%)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回笼货币,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流动性偏多的问题仍然突出,央行对冲操作的难度日益增大。长此以往,将严重威胁我国金融环境的稳定,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三)巨额贸易顺差导致贸易摩擦,恶化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
今年以来,我国的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截至7月底,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发起贸易救济调查34起,涉案金额约为15.23亿美元。其中反倾销28起,反补贴4起,保障措施2起。此外,我还遭遇美国337调查10起。这些对华贸易救济措施,使我国的出口受阻,相关产业受到冲击,涉案企业损失严重,还引发就业等社会问题。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国外对我国商品采取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的大要案将会增加,我国的出口环境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二、 减少贸易顺差的措施
因巨额的贸易顺差存在诸多负面影响,商务部提出,今年外贸工作的重点是减少贸易顺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快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在华产业的层次、研发能力和加工深度,此举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附加值。
(二)大力扶持高科技自主品牌
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订相应的政策,大力扶持中国的高科技自主品牌,要大力扶持一批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要善于利用我国强大的资本市场,在政策上积极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实现这类企业跳跃的发展。完善促进自主品牌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快优化和提升我国产业结构,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中从低端逐步向高端发展。鼓励企业像意大利做服装、瑞士做钟表、芬兰做手机一样,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精深加工能力、创造品牌的能力和开拓国际市场渠道的能力。
(三)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禁止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特别是停止低附加值、高污染、敏感产品的加工贸易项目的立项审批,鼓励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引导加工贸易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把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做长,增加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抓住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吸引跨国公司把设计、研发、品牌、服务拿到我国来做,承接全球新一轮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以此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水平。
(四)扩大进口规模
“十一五”规划提出我国要实现进出口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完善进口税收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资源进口多元化,还要尽快建立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仓库,如原油、稀缺有色金属储备,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政府有关部门要力促美欧放弃对我出口的歧视性政策。美国、欧盟是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对其高级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先进装备、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原子能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一方面,我国要与美欧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关系;另一方面,要多做美欧高技术企业的工作,通过这些企业向其政府施加压力,放宽对我国高技术出口的限制。
三、 结论
我国应及时改变已实行二十多年的“出口创汇”的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秩序地消减在很大程度上消耗我国资源、透支我国国力的外贸顺差,同时,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统计学会).
外贸顺差范文5
关键词:对外贸易顺差;原因;影响;顺差变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18-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第一大债权国和第一大贡献国,中国一直以来贸易顺差的增长也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大致可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
一、贸易顺差的原因
(一)国内因素
1、比较优势。中国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廉价的劳动力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即便外需减少,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强劲的价格优势,因而造成顺差。2、经济形势。勤俭节约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人们偏于储蓄,国内的储蓄大于消费,因而国内需求不足,企业也只好另谋出路即出口来销售自己的过剩产品。3、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中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激励机制[1],推行鼓励出口的政策,如出口退税,补贴和保障等措施。
(二)国外因素
1、国际产业转移。正是由于中国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健全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政策,吸引着外商来华投资设厂,这也确立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外商的投资主要是在加工贸易领域,凭借在中国的优势进行出口,获取大量利润,这也造成了顺差的加大。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不愿向中国出口先进的高新的技术,这将减少中国的进口,进而促使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2、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促使中国大宗商品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进一步增加了贸易顺差。3、国外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中国较低的产品价格使国外消费者对中国的产品依赖较大,特别是纺织品,日用品、轻工业等,这加大了中国的出口,造成顺差。
二、贸易顺差的影响
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得作用功不可没,但也给我国带来了很多不便。
(一)积极作用。首先,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入世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第6名上升到第2名。其次,它解决了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为产品找出了新的出路,获得巨大的利润,这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也是很好的形势,所以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最后,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提高了中国的世界地位,中国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且加强了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二)消极作用。首先,中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它的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欧盟,美国,日本,东盟是我国四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对欧盟,美国都是贸易顺差,这将加剧我们的贸易摩擦。有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对全球贸易伙伴中的75%有顺差,而对美国、欧盟的顺差额是我国顺差总额的1倍和0.78倍,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数已经连续16年和5年位居世界第一了,这也给我国带来不少麻烦。其次,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工贸易,都给中国的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是不可弥补的伤害。最后,贸易顺差被外界拿来制造中国的幌子,同时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巨大压力,2011年11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165,人民币汇率自汇改以来屡创新高。此外,外汇的增加,央行会发大量的基础货币进行对冲,这将导致通货膨胀。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中国贸易额较大,已经成为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了,并且长期处于顺差,顺差额也较大,2008年货物进出口差额达到2981.3亿美元,但入世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到2011年关税总水平从15.3%下降到9.8%,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100个。虽然2008年货物进出口差额达到2981.3亿美元,但原因不仅仅在于中国,前面我已经解释过了。2009年和2010年的顺差分别降为1956.9亿美元和1815.1亿美元,这足以看见中国的努力了。2001年到2011年期间我国出口规模增长了4.9倍,但进口规模也增长了4.7倍。在2011年1月至11月期间外贸出口17240.1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1.1%,进口15856.1亿美元,增长26.4%。从贸易结构上看,加工贸易的比重明显下降,一般贸易迅速增长,2005年至201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3.6%上升至94.8%,其中机电产品比重由56%上升至59.1%,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等年均增长率为13.4%,11.9%,13.3%。在服务贸易方面,我国的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71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624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服务进口国和第四大服务出口国了。从贸易主体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大经营主体联动发展、各有侧重的格局[2]。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进出口中的作用明显,2011年11月,其出口增长了28%,进口增长了38.6%,分别高于总出口和总进口增幅的14.2和16.5个百分点。
四、展望2012年
当前经济复苏放缓,下行风险较大。欧债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长期信用评级被下调,新兴国家经济增速回落。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需求疲弱。全球通胀严重,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金融市场随之反复波动,宏观调控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人民币升值频繁,俄、法、美又将进行总统选举,面临这么复杂而又不确定的环境,中国既有风险又有机遇。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国内的原材料,能源价格上升,中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已经弱化,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了。外需疲软,尤其是欧美国家,也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也有所下降。西方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和经济发展,会加大对中国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
另一方面,中国正好抓住这次机会减少贸易顺差,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量进口材料和能源。2012年2月18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就是要较少储蓄,加大消费和投资。2011年中日首脑会议中,达成了扩大人民币在两国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的协议,这也扩大了人民币在整个亚洲地区的使用,加大中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减少逆差。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赵健,女,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外贸顺差范文6
仍在讨论中的“十二五”外贸专项规划的最新讨论稿提出,要在2015年实现4万亿美元左右的进出口总额。“这意味着,5年中的外贸年均增速要达到9%-10%。”消息人士称。
另一位数次参与了规划讨论的人士介绍,“调结构”、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十二五”外贸专项规划的关键词。具体来说,减少贸易差额、促进进出口的平衡,将是“十二五”的重要任务。
上述人士亦透露,体现外贸“调结构”的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近期将重新启动。今年7月中旬出口退税率遭下调的钢材、化工等六大类商品,将被纳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不再享受进出口保税的优惠;在巨额顺差的压力下,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也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弱化数量指标
前述消息人士说,“十二五”外贸专项规划中的诸多表述,与早前商务部的大课题《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的发展战略》方向一致,改动不大。
今年4月份的春季广交会上,商务部曾经公布这一中长期外贸战略的部分内容,并试图将这一汇集了300多位研究人员心力的大课题,转换为决策层的具体指导意见,并出台细化的配套措施。不过截至目前,还未见到进一步的消息,这一战略的完整内容也仍未见公开。
上述人士说,无论是商务部的大课题,还是正在起草中的“十二五”外贸规划,都试图在保持一定数量指标增长的同时,更强调外贸质量的提升,弱化数量指标。
不过,在数量指标的描述方面,“十二五”外贸专项规划锁定的目标较前述商务部课题中的数量目标更高。上述人士透露,商务部内部估算的201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大致会在2.7万亿-2.8万亿美元,以此来看五年内的年增速只要维持在9%左右,即可实现2015年超过4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目标。
另一位参与规划论证的专家组人士证实,在数次参与的规划讨论会上,“十二五”外贸规划中的年均增速目标都在10%左右。
在“十二五”外贸专项规划中,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提出了细化指标。关于中国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的比重,要从目前的9%提升至2015年的10%左右,进口比重到2015年则提升至9%;服务贸易方面,要在“十二五”期间将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中的位次提升至前三位。
虽然相较“十五”、“十一五”外贸专项规划的增速目标有所下调,但数位受访人士均认为,目前的“十二五”规划讨论稿中数量指标仍然定得偏高。
前述消息人士表示,既然“十二五”外贸规划的核心是调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那么就应该更重视质的增长、进一步弱化数量指标。不过他也提示,进出口总额的计价单位是美元,在本币升值的背景下,折算成人民币的进出口总额并没有名义上那么大。
另有参与规划论证的人士提出,外贸的“十二五”规划中不应该再提“保份额”的这类指标。“‘保份额’是在‘保增长’的背景下提出的,仍然是一个规模增长问题,并不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命题。”
加工贸易政策重启在即
前述消息人士说,商务部《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的发展战略》主课题中提及的“四个优化、三个转变、六个协调”,也将是“十二五”外贸专项规划中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路径。
“四个优化”,即优化主体结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以及贸易方式;“三个转变”,即在质量规模上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国际市场布局上从集中向多元转变,在国际分工中从被动接受规则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六个协调”,则为促进出口和进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贸外资和外经、外贸和内贸、多种所有制、东部和中西部的协调发展。
这一“调结构”战略,或将通过近期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得以启动。
消息人士说,迫于减顺差的压力,决策层近期将率先拿天然产生顺差的加工贸易开刀。如今年7月15日,政府开始下调部分钢铁、有色金属以及化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据其透露,这批产品目录还将在近期纳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
加工贸易目录的调整,除了削减顺差,也有强制减排的压力在推动。
加工贸易方式吹胀出一个浮肿的中国外贸。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00美元的材料,再出口120美元的成品,这一进一出,进出口额达到了220美元,但在中国的实际增值部分只有20美元。
加工贸易政策的收紧,一直被认为是代表了外贸结构优化的大方向。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2008年,在“减顺差、调结构”的压力下,决策层数次下调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并不断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增设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波及类别多为钢铁、有色金属等“两高一资”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保出口增长,决策层数次上调多类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并大手笔地剔除了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和禁止类目录中的数千个商品编码,几乎彻底消解了危机前两年不断收紧的政策调整 努力。
加工贸易大省广东的一位外贸系统人士介绍,若按照金融危机前中央调研团队在广东调研时传达的思路,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还远远没有结束,更严厉的措施只是受制于金融危机而不得不暂时搁置。
“现在调整,一则因为今年外贸恢复的形势超出预期,并已超过2008年的出口水平,这给外贸调结构的政策出台提供了客观条件。”前述消息人士说,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因为贸易不平衡带来的汇率压力,使得决策层的关注焦点已从“保增长”调整为“减顺差”,设法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