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职业道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官职业道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官职业道德

法官职业道德范文1

关键词:法官职业道德;司法公正

        民国时期的著名的法学家史尚宽说:“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基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工具,有如为虎添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格修养尤为重要。”由此可见,“一名称职的法官,除了需要具备法律基本素质,还要有高度的司法职业道德。无知者不能当法官,无能者不能当法官,无德者同样也不能当法官。”法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法官应该是德才兼备之人。

        一、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一)法官的职业道德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法官的职业道德要求法官诚信,正直,公正,以及社会责任感。这些品格是司法公正的根基。法官是实现司法公正最关键的因素。无数事实表明,唯有诚信正直的法官,才能担当起司法公正的重担。法官应当忠实诚信。法官应当忠实于国家和人民,法官应当忠于宪法和法律,只有这样,法治的秩序才能得到维护,才能公正司法,判决的正当性才能得到保障。法官应当忠于职守,忠实履行审判职责,必须热爱审判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二)法官的职业道德是维护司法权威的重要保障。司法权威是指司法使人信服并服从的力量和威望。由于受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司法的权威并没有完全树立起来。现实中少数法官不严格执法,利用手中的特权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弄虚作假,枉法裁判,损害了司法权威的树立。而法官的职业道德要求法官必须严格依法审理和裁判案件,做到审判程序合法,裁判结果公正,确保裁判的每起案件经得起法律的推敲和历史的检验。法官是公平正义的传播者。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展现法官人格的高尚性,保持其裁判的正当性和权威性,人们对于法官自然具有信任感和依赖感,法官“德化于社会”的作用就真正发挥出来。

        二、目前法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法官的道德素质却令人堪忧,法官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据统计,1998-2002年全国法院系统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及刑事处分的1998年为2512人,1999年为1450人,2000年为1338人,2001年为1080人,2002年1至7月有378人,5年中,全国法院系统处分“害群之马”6700余人。据统计,在2004年,全国法院有461人因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被查处,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我认为造成法官职业道德素质令人堪忧的原因如下:

        (一)人情文化问题。“讲人情、拉关系”之人情文化传统在我国是如此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以至于人人都耳濡目染,无师自通,深谙此道。作为一种传统的精神,它几乎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人情”在中国文化中是规范人与人社会行为交往的一个重要尺度。“讲人情”成为必要的一项人际交往法则。这种现象在司法领域的体现就是“拉关系、走后门”之类的司法腐败。这种“人情案”、“关系案”问题,归结为法官职业道德的缺失。

        (二)司法不廉问题。现实中有的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吃、拿、卡、要、玩,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当事人及社会民众对司法感到失望,有损于司法权威的树立。

        (三)整体素质问题。目前法官整体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是进入法官队伍的门槛过低,没有严格的准入机制。目前法官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1)大、中专毕业分配(2)军队干部转业。(3)法院以外的系统调配。(4)从社会上吸收利用,并且后三者的人数远超过前者的人数。

        (四)监督机制问题。法官职业道德的监督和处置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法官道德评价与奖惩机制,不能形成对法官有效的监督与约束。

        三、法官职业道德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让法官首先成为正直诚信的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必须加强对法官进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道德修养教育。在道德修养问题上,要从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因为他人没有做到而原谅自己。在思想品德修养上,既要重视大的方面,也不可忽视和放松小事。

        (二)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教育,让法官成为忠实法律、秉公断案的好法官。法官在做一名品格优秀的好人之后,必须接受与其身份职业特点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才能当好“正义的守门人”。第一,必须加强法官对《准则》的学习,掌握哪些该作为哪些不该作为,使自己在执法中的行为规范有依据可循,并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二,必须加强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法官应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应该接受良好的职业训练,应该通晓法律,阅历丰富。

法官职业道德范文2

一、当前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法院不断加大对基层法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20__年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实施以来,基层法院的部分在职法官和所有初任法官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基层审判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基层法官的专业化程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们不仅要加强基层法官的业务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加强基层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就当前基层法院审理的许多案件看,影响审判公正与效率的因素不仅仅是法律规则的适用问题,法官的职业良知和工作责任心也是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据今年的省高院工作报告,近五年来,全省法院共查处利用审判权和执行权违纪违法人员320人,其中,追究刑事责任的28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暴露出我们法官队伍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就总体情况看,目前基层法官仍然存在的不良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有的法官宗旨观念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案件久拖不结(执);有的官本位思想严重,对待当事人态度生硬、蛮横;有的作风懒散,纪律松弛,自由主义严重等,这些不良的表现,既损害了基层法官的整体形象,也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二、加强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首先,加强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认真践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具体要求。“三个至上”指导思想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所具有的政治性、人民性、公正性的统一。对基层人民法院而言,新形势下必须认真贯彻好这这一指导思想,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教育广大基层干警要在审判工作中努力落实好“三个至上”,真正让“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内化为广大基层法官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公平正义的自觉行动。

其次,加强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从源头上推进基层法官廉洁自律的现实需要。据今年省高院通报的几起违纪案例来看,目前,仍有极少数基层法官存在着违法违纪现象,这既有客观的、外在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内在的原因,但是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都应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基层法官廉政建设,既要依靠法律和制度去规范,又要依靠思想道德去约束,法律和制度是他律,思想道德是自律,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抑恶扬善。

最后,加强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树立基层法院和基层法官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公众对法院和法官的评价,往往并不是来源于对审判工作的全面认识和了解,而是来源于对个案处理的观察和感受。法官公正的执法形象、庄严的审判活动、严格的审判程序,必然会使人们油然而生对法律的敬仰和信心,法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因此会成为一种人格力量,在人们心目中唤起对法律的信仰和尊崇,成为公平和正义的象征。同时,审判活动是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这使得法官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社会示范作用,基层法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参与审判活动的当事人和其他社会公众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加强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使基层法官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倡导者和躬行实践者,进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加强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对基层法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对基层法官做好审判业务培训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对基层法官的政治思想教育,要教育基层法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明确他们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教育基层法官严于律己,慎微慎独,勇于解剖自己,达到自我完善;要培养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各项审判工作中坚决贯彻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理念。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坚定基层法官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信念,是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在审判流程管理、公开审判、案件质量评查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管理力度,实行奖惩并重、优胜劣汰的管理体制,大力培养和使用专家型、复合型的基层法官人才。同时,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对查处的严重违法违纪、道德低下的人员,不护短、不避嫌、坚决处理,确保基层法官形成正确职业道德信念。

(三)坚持制度建设和物质保障两手抓。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官依法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法官职业道德虽然属于道德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和普通的行业道德。因此,首先,从制度层面上,法官职业道德应当由国家立法加以解决,而目前只有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试行)》等规范性文件调整,尚得不到社会层面的全面认同;其次,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看,法官一直被作为普通的国家工作人员管理,工资、级别、待遇还没有充分体现法官的特殊性,法官职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推进;最后,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道德的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同样,法官职业道德的建设也离不开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从优待警的各项政策还要再进一步的落实。

(四)注重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基层法院要不断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坚持用正面的典型塑造人、正面的形象影响人,积极宣传基层法院改革的历程与成效,宣传基层法官的清廉、高效与公正。这样不仅会激发广大基层法官的职业神圣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而且能吸收大量优秀的法律人才加入基层审判队伍,基层优秀法官流失现象也将会得到有效解决。

法官职业道德范文3

摘要:近年来职业发展教育已经愈加成熟,更关注学生的职业幸福感和职业可持续发展。但调查表明“95”后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发生偏差,影响了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实现。在职业发展教育中如何去引导,这是值得人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65-02

一、职业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就业“压力山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令人担忧。在此不得不提到职业价值观这一重要因素。人常说“人各有志”,“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职业价值观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兴趣和性格的影响。

1.决定求职的成败:“毕业季”的高职学生们都会经历着“收集就业信息”、“准备求职材料”、“跑招聘会”、“面试”、“签订协议”等一连串的过程。职业认知出现偏差、就业期望值过高,会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的择业行为,很容易导致其错失良机。

2.影响职业发展:高职学生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走进职场,由于之前没有客观地进行自我探索、职业分析,导致其职业决策有误,进入了一个没有兴趣又不能驾驭的行业。有些学生功利性较强,为追求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往往会不顾企业利益,“出卖企业”或者频繁“攀高枝”,最终导致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受阻。职业价值观决定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期望,影响着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的抉择,也决定着入职以后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进而对其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逐渐换下“精英教育”的外衣,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教育。高职教育为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俱增,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巨变,呈现出新的特点。

1.职业理想缺失:职业理想是学生对于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作出的规划和设计,是其渴望达到的职业最高境界。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职业理想指导着学生的职业活动,激励着学生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是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现状却不令人满意:①理想“虚无”化,部分高职学生好像“厥业幕ǘ洹保凡事“等”、“靠”,一味依赖父母师长,对于自己职业的选择、职业的发展毫无头绪。②理想“功利”化,受经济浪潮的影响,在职业选择时更重视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倾向选择公务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倾向去沿海经济发达城市。③理想“多变”化,高职学生对自己、对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在职业选择时往往“跟风”、“随大流”,随时随地都能够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职业理想。

2.职业认知存在偏差:高职学生都是高考中的失利者,“心不甘情不愿”地选择高职院校,对所学习的专业没有兴趣,对未来职业也觉得遥不可及,更不会积极去了解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技能需求。舒伯把职业生涯分成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高职学生正处于探索阶段,应当去探索职业世界,检测自己职业梦想的可行性。但是许多高职学生却不能利用各种途径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社会需求、了解未来的职业世界。

3.职业道德素养偏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德才兼备”,“德”比“才”更重要。高职学生在面对着社会上形形的诱惑时不能把控自己,有的甚至与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渐行渐远。①不诚信,为了获得好的职业机会,虚构各种资格证书、获奖证明材料,弄虚作假。②不忠诚,为获得额外的“收益”,不惜披露本单位的商业机密,或者“借用”单位的资源干私活。③不敬业,没有职业自豪感,不愿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哈伯德说过:“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

4.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化:“95”后的职场新人性格特点越来越鲜明,价值观差异性越来越大,职业价值取向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高职学生愈来愈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追逐高薪职业,追求职业的稳定性、工作环境的优越性和单位的社会知名度,而对于一个公民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却毫不担当。眼下高职学生对职业期望值越来越高,自身的进取意识越来越低,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这会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目标的实现。

三、职业发展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科学的职业发展教育包括“知行合一”的素质教育、“持续发展”的人生教育、“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针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的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机制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组建“四维一体”的合力引导体制:职业价值观的产生与社会氛围、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企业需求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各方必须要“联合”出手,合力引导。①社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正能量,树立一些就业创业的典型事例,对高职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就业氛围。②高职院校创新职业发展教育模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打造一支专业的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整合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创新创业、态度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③家庭成员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心理学家戴维斯认为,人生的成功与失败都直接与家庭教育有关。父母的职业价值观对子女职业发展影响深远,子女在择业时会参考父母对某一职业的评价,倾向于选择父母满意和向往的职业。所以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积极地去影响高职学生。④企业推进职业价值观实践教育:在校企合作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的“师傅”应成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导师,企业文化和企业生产场景对学生职业观有明显导向作用。学生在深入一线进行见习实习时,也在真实地感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观。

2.明确职业价值观引导的最终目的:职业发展教育目的在于以职业规划辅导为主体,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意R,提高生涯管理的能力,并为每个阶段职业发展目标实施行之有效的策略,达到人职匹配的圆融状态。

3.尝试“阶梯式”的职业价值观引导:高职学生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必须循序渐进地完成这项大工程。

第一,职业理想教育:在入学阶段,介绍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让学生对学校树立信心。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使其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发展前景、未来职业方向以及职业发展路径,让其形成一定的职业理想,从而进一步规划自己的学业。

第二,职业认知教育: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专业知识,适应了大学学习模式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自我探索、职业环境探索,全面收集有关职业信息,真实地了解职业世界。

第三,职业信念教育:“95”后高职学生缺乏抗挫折能力,当走进真实的工作情境时会遇见一连串的问题,专业技能欠缺、工作环境差、工作累、工资低等,许多人会选择放弃自己原先的职业理想。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职业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审视自身和社会大环境,学会自我调节,增强抗压能力,坚定自身的职业信念。

第四,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一种行为操守,在高职学生走进职场之前,要对他们进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其在工作中能够严守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四、结束语

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实现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林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6,(16):58.

[2]沈新华.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创新价值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134.

[3]龚向哲,王晨晨.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1):69.

收稿日期:2016-11-18

法官职业道德范文4

在日常教学观念中,语言及语文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了它,就会完善我们的思维能力、说话行为。这种实用主义教学观弥漫在教育的空气中,并且得到许多教学专家的支持,且在教学大纲中有着直接的体现。教学实践中,我们费尽心力地给孩子灌输各种实用知识,如语法规则、作家常识,并且经常以考试的方式迫使学生强化记忆,在冷冰冰的理想世界中以最理性的方式教会学生怎样生存,我们却忽略了向他们展示大干世界的神奇魅力与人之为人的奥秘所在,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的文化本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在这种没有一点人文向度和精神维度的状态下呈现出疲软趋势,体现在学生写作中,则是学生想象力的枯竭与情感的冷漠。

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我们对于语言的哲学认识的庸俗观念造成了。其实,语言的本质并非仅是人类生存的工具性,“而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作为符号的语言,同神话、艺术与宗教等一道构成了人类文化成就和精神世界。……符号世界的发现不仅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的重新解释,更导致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重新认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又重新发现了人自身――人,制造并利用符号的动物。”这是文化哲学的观点。语言是文本的本体,是人类存在的确证,这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有着突出的体现:“语言是存在的家”。

只有从最基本的语言哲学视角,去审视语文作文教育,才能深化我们对语言的符号世界的认识,拓展我们对于语言与世界、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语言与人自身诸多关系的理解,而这一切正是我们语文教作文育的根基之所在。同时,也会使我们从一贯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窠臼中脱身,迎来作文教改的繁荣局面。

研究证明,原始人类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原初诗性,随着人类的发展,理性的增强,成了现在人类实用的理性工具,这种原初的混沌诗性在语言使用上被一种自动化理性语言取代,所言与所指一一对应,力求明晰性,体现为日常用语、科学语言的日益普及。而文学语言恰恰就是一种与之不同的“未成态语言”,它永远处于所言指向所指的途中,这“既是语言的本性,也是语言的一种特殊的用法特征”,它“最大程度地突出了语言潜在伸长性”,“具有混整性和整体性”,试图努力回溯到语言的原初诗性状态,重新寻求其情感性、光照性、关系性的原初向度。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语言本体论的语言哲学观念,在语文与作文教学中,力求在关系性的语言事件中,彰显语言的情感质素与其作为符号的烛照我们的世界的特性,让学生在与语言的切身接触与实践运用中,发掘语言的文化本质,引以起自身对生存状态的关注。下文以这种本位语言观出发,结合写作实践,来阐述与之相呼应的新写作观念与切实可行的写作技法。

二、实践操作:隐喻语言与文字想象力

1.写作技法:隐喻视野中的文字运用。作为“语言表现和思维方式”的隐喻是实现未成态的审美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隐喻,从广义上说,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体验、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文化行为”。圈从这个立论出发,通常所说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都可涵盖其中。这种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在写作思维上可以充分利用,且体现在写作语言上,可使用隐喻性的语言,使前后字句相互重叠关联,在具体语境中,“让字与字,句与句,互相生长,有如梦的不可捉摸”。此外,语句外在形式的相似性,也会使作品隐喻突出的诗性效果。雅各布森认为,“使各种组合之间的‘相同’,这种技巧除具有诗的功能的语言,其他语言均不能用”,阎即是说,语言形式的相似性是致使语言产生诗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古典诗歌以对偶为代表的语言整齐形式所产生的诗性意味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从这种视角出发,我们认为,作品中的未成态的审美语言,开拓了作品的审美想象空间,营造的朦胧意境,深切而真实地展示了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生存现况,文化心理。

以郑愁予《错误》中“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为例来加以说明,大多教师在讲课中,只能对此句中的把“容颜”比作“莲花”的比喻修辞津津乐道,认为以形象物比喻抽象事物,充满逼真性。但他们只能到此为止,却不能分析修辞底层的隐喻思维本质,也就看不到修辞语言背后的诗性本质,更不能让学生领会到言语行为下折射出的人类思维的原初诗性。就本句而言,其词句之妙,正是契合了未成态语言的隐喻诗性特征。写思妇由于对离人的思念,容颜在时日的等待中,由鲜艳变为苍老,用“莲花的开落”作喻,莲花从洁白的怒放到枯萎的凋零,恰似处于漫长等待中的思妇容颜的变化,透过莲花的怒放与凋零,读者在远距离的审美中,更能感受到的美之神秘及其内心缠绵哀怨之情。读者在阅读时,会打破汉字的空间切分性(即每个字都有一定的意义,字与字之间又明显的间隔,这与人类的思维的连续性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把这两个意象回环想象,冲击它们各自的原本独立意义,使二者意义相互交织,花的形象与人的面庞莫能分辨,语言的朦胧诗意就会跃然纸上,而这份朦胧诗意正是人类模糊的原初诗性思维的鲜明体现。这种语言选择在更深层次上突显的是人类的“隐喻的、把矛盾性置同一性中的思维方式”,其本源是人类的混沌诗性思维,其文化根基则是人类走不出的存在之结。

从上述分析出发,可看到文学语言的运用正是通过充分使用未成态的审美语言,使语言所指永远走在追逐能指的途中,来彰显语言文字的文化魅力,来冲击人类的思维惯性,力求探寻对人类的存在困境的把握与解脱。

2.具体操作:激发文字想象力。为了证明这种写作观念与写作技法的可行性,我们对三个习作例子进行论证。

花真多呀,红白相间、紫蓝并辉,可我们的兴趣随目光的触及而忽变,未免使这些花草无限寂寞了,这使现在的我因它们的寂寞而常生寂寞了。但花香是不易忽视的,或浓烈而深沉、或清香而醇厚、或淡然而渺茫,它们的名字虽常遗失于记忆之中,可那陶醉的样子却时时闪烁在眼前,如夜空中的明珠使人难以忘怀。

――《一路花香》

四周的墙壁堵住了我对外面世界的想象。

――《出外》

同学们都有说有笑的回家了,而我却被母亲的手牵着回家的。――《长大后的感觉》

上述例子,第一个为笔者的习作。后二者是笔者辅导过的学生的作文中句子。这三个例子若说有什么个性值得大家审美的话,那就是在隐喻手法在语句运用与语言的形式方面存偶有体现。

例一,写人物对故乡路边花草的印象,有写颜色到花香。其中“花草无限寂寞”是个拟人句,突出花草的哀怨,更隐含人物对美景的视而不见而生的悔意;

法官职业道德范文5

“”时期,我国零售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集中度稳步提高,多元化、多业态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市场销售规模稳定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1%。但是,也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网点布局不够合理,经营模式转变缓慢,零供关系不够和谐;企业注重规模扩张,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较弱,社会责任意识不强,行业诚信问题突出,以及流通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中小企业发展困难较大等问题。为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5年)》,进一步促进零售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零售业整体发展水平为目标,以加快零售业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引导生产、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商品零售规模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零售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与创新,各种业态协调发展;大型零售企业整体优势进一步增强,跨区域发展成效显著,中小零售企业健康发展,零供双方互利共赢、和谐发展;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节能型购物中心、商场(店)、超市层出叠现;零售业结构布局更趋完善,城乡、区域间协调发展,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竞争有序的现代零售业。

二、主要任务

(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

优化零售网点布局。积极推进商业网点规划制订和实施工作,引导商业网点向总量适度、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便民利民方向发展。适度发展大型商业网点,加强社区配套商业设施建设,引导专业市场及物流配送中心集聚发展,形成以城市中心商业区为核心、城市区域商业中心为骨干、社区商业为基础的商业格局。大力发展社区、农村连锁零售网点,鼓励开展快餐、家政、维修、快递、水电气通信费代收代缴等综合。支持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建设,提供家电等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农产品市场信息、金融和通讯服务。

促进业态协调发展。增强中低端百货店竞争力,拓宽品牌商品销售渠道,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支持社区商业中心加快发展,完善服务功能,保障社区居民消费安全。大力发展便利店、食杂店,方便居民生活。鼓励专业店、专卖店、会员店连锁化经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引导折扣店、奥特莱斯等新兴业态有序发展,稳妥发展购物中心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引导零售企业合理集聚,形成层次清晰、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增强企业集聚、业态融合发展的带动辐射效应。

稳步推进无店铺销售。促进网络购物、电话购物、手机购物、电视购物、自动售货机等无店铺销售业态规范发展。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重点支持以中小零售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平台建设,推动建设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促进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协调发展。

(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营模式。鼓励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提高自主经营比重,建立健全买手培训制度,扩大买断经营商品范围,依据顾客消费需求开发自有品牌,提升赢利能力。发挥网点优势,拓展国内外名牌产品的经销、业务,努力扩大规模。

优化竞争方式。鼓励零售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开展差异化经营,形成专项优势。鼓励零售企业深入分析当地消费特点,开展区域营销,形成区域性竞争优势。促进零售企业由注重门店数量和营业面积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提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品牌建设。鼓励零售企业完善对消费者、供应商的服务功能,大力加强零售企业自身服务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三)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发展物流配送,完善供应链。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完善城市共同配送网络。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建设自有物流配送中心,并面向社会提供配送服务。推动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新型供销关系,培育一批供应链龙头企业。规范商品销售制,引导生产企业建立规范的直供直销体系,减少层次和流通环节。

加强企业管理,提升经营水平。推广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和交易方式,提升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零售企业发展特许经营提供咨询、融资、培训、财务审计等支持和服务,引导特许经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加强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加强现代流通理论、流通技术和管理的研究与运用,加大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零售业的应用,加强冷链配送、共用托盘、信息管理等技术或设备的研发与采用,开展“智能商店”试点。

(四)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支持大企业发展。推动优势企业与金融业、制造业企业的融合,突破跨区域发展的瓶颈,采取多种方式整合商业资源,实现资本化扩张。给予大型零售企业融资便利,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直营连锁经营、特许连锁经营和自愿连锁经营,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统一形象。加快完善促进中小零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破除投资障碍,降低经营负担,缓解融资困难。开展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扶持发展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应用和管理提升等服务。支持建设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物流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五)推动零售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支持有条件的零售企业“走出去”。通过扶持零售企业“走出去”,带动商品出口,树立中国品牌形象;带动服务贸易出口,减少服务贸易逆差。支持大型零售企业到海外建立零售终端和配送中心,支持中小企业采取“抱团”方式“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构建海外营销网络,为生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支持开发境外商业设施,带动零售企业“走出去”。

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市场调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服务;对零售企业“走出去”的前期开发和运营费用提供补贴;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境外并购,为我国优势产业建立销售渠道。

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为中国特色产品的通关、销售创造便利条件,为零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出入境提供便利。

不断提高零售行业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鼓励和规范外资开拓中小城市零售市场,带动欠发达地区流通业升级改造和健康发展;鼓励外资依托零售业拓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新型流通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引导建立外资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倡导企业自发规范经营行为。

(六)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流通。

支持企业节能降耗。制订、推广零售业节能环保标准,支持零售企业开展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在全国零售业开展“节能示范商店”活动,重点支持企业实施照明、空调、电梯、冷藏及其他耗能设备的节能工作,严格控制商业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能耗。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科学消费理念,积极开展节能、低碳认证,大力开展碳评估、碳积分工作,引导零售企业开展绿色采购,设立环保产品专柜,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绿色低碳产品,继续做好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和限制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使用工作。

建立废弃物逆向回收渠道。开展绿色产品销售和废弃物逆向回收渠道建设试点工作,引导连锁零售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回收拆解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循环消费示范门店”,收旧售新、以旧换新,逐步形成低碳环保产品销售、二手商品寄售和废弃物逆向回收的良性循环体系。

(七)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

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加快建立信用信息征集、应用、共享制度,形成褒扬守信、惩戒失信的约束机制,为各类企业创造更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建立和谐零供关系。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向供应商违规收费行为,以及违规拖延支付供应商货款行为,推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零供关系协调发展。

规范促销行为。规范发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对零售企业促销行为进行监管,督促其遵循合法、公平、诚信原则,遵守商业道德,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制度,禁止违规促销行为。

保障食品安全。加快建立零售企业对消费者“先行赔付”制度,继续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努力保障商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零售业法规体系。在零售业中深入贯彻落实《价格法》、《反不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积极推动《商业网点条例》、《网络零售管理条例》、《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条例》出台,加快制订相关部门规章,形成涵盖零售业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市场秩序、市场监测调控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落实零售业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2008〕134号)精神,切实破除国内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继续实施促消费的系列政策。

(三)加大零售业财税金融支持。在零售业落实内贸领域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清理和整顿不合理收费,加快落实零售业用水用电与工业同价政策,推动解决零售企业空调、电梯等设备纳入增值税抵扣项目的政策,研究解决连锁企业跨地区经营税收收入分配问题,落实连锁企业跨地区统一纳税政策。积极推动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的零售业项目。进一步加强银商合作,调整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政策,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方便刷卡消费。

(四)完善统计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联动的统计体系,加强统计成果的应用,构建准确反映零售业发展的综合性景气指数。加快形成以国家标准为引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延伸的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宣传贯彻和示范工作,提升零售业发展水平。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零售业与国际接轨。对覆盖面广、零售业急需的标准优先立项。

法官职业道德范文6

一、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末,沧州市共有管道装备制造企业2962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8个,从业人员122531人,完成营业收入405.7亿元,实现利税29.2亿元。

(一)产业发展成集群化规模。全市管道装备制造业年设计加工能力2000万吨,2011年实际加工1800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19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6.3%,占全市GDP的9.5%。管道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共258个.2011年实际加工量69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增加值165亿元,利税22.9亿元。该产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在10%以上,成为仅次于化工产业的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盐山和孟村是省级重点管道管件产业聚集区,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盐山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孟村也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弯头管件之都”、“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称号。

(二)管道装备产品种类繁多。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产品主要分管件、钢管和城市市政管网三类,共16大类、370多个品种、3500多种规格。制造工艺主要采用热轧直缝焊、螺旋双面埋弧焊、锻打、锻压、中频推制、冷成型、热挤压等,管道最大加工直径2020毫米。

(三)产品市场占比率高。沧州管道装备业新增内贸订单多为市政工程、西气东送工程等大型工程。据不完全统计,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占全国管业生产的30%左右,中低压管件在国内市场的覆盖率达80%以上,高压管道管件达70%以上。新增出口订单主要是面向南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少量订单面向欧美等国。

二、银行业支持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为解决企业资金需求,沧州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筹措资金改进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取得较好的效果。信贷投放和融资特点如下:

(一)信贷投放以国有商业行和城商行为主

截至2012年末,辖区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余额40.8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14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合计投放20.53亿元,占信贷余额的50%:沧州银行和河北银行沧州分行合计投放14.75亿元,占信贷余额的36%。

(二)规模以上企业贷款余额较大.信贷满足度较高

抵押物不足、信用担保体系滞后一直都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的制约瓶颈。管道装备制造业流动资金需求大,但由于本地多数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相对于金融机构对贷款抵押物严格的要求,企业可供抵押资产很少。银行在追求盈利性的同时,也必须保证其资产的安全性,因此银行对贷款业务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标准及程序,企业融资门槛比较高。截至2012年末,沧州地区中型、小型管道装备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9.39亿元和3.68亿元,分别占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的23%和9%,信贷需求满足率仅为38%和20%。沧州明珠、达力普、中原管道、长丰钢管、鑫源泰等大型管道装备企业由于规模较大,抵质押资产充分,银行贷款多集中投向此类规模以上企业,截至2012年末贷款余额为27.78亿元,占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的68%,贷款需求满足率达65%。

(三)创新信贷融资产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沧州银行以“成长之路”、“速贷通”等产品加大对管道装备制造业中的优质企业的信贷投入。针对经营规模较小,没有自有产权抵押物,无法办理抵押贷款的中小型管道装备制造企业,该行通过应收账款质押为其发放有追索权的国内保理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经营周转需求,大力支持了该类企业的发展。中行沧州分行充分发挥产品优势,加强对现有产品的创新组合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发和拓展多种适应管道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授信品种,累计开办了融易达业务、订单融资业务、融信达业务、通易达业务、福费廷转卖业务、进口汇利达业务等几十种融资产品,部分产品为省内首次叙做,在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也填补了相关业务空白。截至10月末,该行贸易融资累计48笔,共计32398万元。

(四)实行差别信贷政策,开辟绿色服务通道

建行沧州分行采取限时服务等制度,对管道装备制造业项目的信贷审批建立了“绿色通道”,通过优化组合信贷产品,对管道装备制造业项目实行优惠利率,在信贷额度受限的大背景下做到“有保有控”,保证了贷款的优先发放。沧州市农信社落实了管道装备制造业差别化信贷利率政策,对管道装备制造业产业项目,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只上浮20%,以土地与设备作为抵押的,执行50%的抵押率,信誉优良的企业,抵押率还可以扩大到60%。河北银行沧州分行对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在信贷政策上进行倾斜,利率低于银行利率1.5个百分点,在贷款操作方面,简化手续,缩短时间,达到银企双方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仅利率优惠一项,每年就可为贷款企业节省利息1000余万元。

三、管道装备行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的小规模、大群体特征比较明显,在县域内布局分散,马路经济现象严重。单个企业经营规模小,年均产值200~500万,产品主要为来料加工、管件、弯头、法兰等。全市规模以上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个数仅占全部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6.8%,缺乏产业龙头项目的带动。沧州的管道装备制造业依赖少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大型企业大而不强,小型企业小而不专、不精,没有形成配套优势。

(二)产业链短,配套性弱

目前,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限制了产品的配套性。管道装备业的上游企业中,管道施工与设计企业在沧州基本没有,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均是按照客户的要求提品,并没有对特定用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与设计施工的能力。因此,产业链条缺乏,成套能力薄弱是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此外,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产业的经济循环链、能源利用率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整个产业还不具备承接国内外重大成套工程的能力,因而大大降低了产业效益。

(三)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沧州市除几十家骨干龙头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外,多数都规模小而散、产品同质化普遍、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消耗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生产方式落后,无竞争力可言。主要的生产方式为租用农户土地,购置简陋机械进行粗加工。二是销售方式落后,资金的周转能力差。基本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通过销售人员与往来企业提供的供求信息开展生产,生产忙闲不均,靠天吃饭的情况很多。

(四)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还处在吸收、模仿和集成阶段,如油井管、锅炉管等产品的开发主要还是以追随、模仿欧洲和日本的产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平台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整合。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和当地企业还没有实现紧密结合,致使技术、成果、人才、设备等创新因素不能有效地向产业集成,企业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水平低。全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不足5%。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加快管道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管道装备制造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管道装备制造产业的信贷支持:对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在土地使用权、设备、技术、商标等需求上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和各种补贴政策的支持,将政策结合实际、细化到具体项目,使各项政策相互配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创新金融产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业务发展,扩大金融开放,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机制,着力增强市场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管道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支持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增信融资:探索适合管道装备制造项目的贷款模式,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贷款方式多元化,以支持管道装备制造项目或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改进金融服务.满足管道装备制造企业需求

沧州地区管道装备制造业多为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应将管道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予以扶持。可以根据中小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进行业务创新.设立中小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充实信贷服务队伍,主动与有融资需求的中小管道装备制度企业联系,沟通、走访,创新产品服务、优化审批模式,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使其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