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力传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力传播范文1
在这个多元共生、飞速变化的时代,如何针对客户不同的传播需求和快速发展的媒体传播市场做出恰如其分的应对,是每一个媒介购买公司必须面对的挑战。事实证明,在剧烈变化、动荡的时代,实力传播顺应了时展大趋势,在变化与应因变化之中,持续、稳健地发展着,拥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变化与应因变化
日益成熟的市场和消费者,导致客户的销售增长和品牌建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隐藏在客户抱怨背后的,不再是广告公司的价格、效率、服务,而是客户最简单、最直接的需求―能否为其增加利润,提高投资回报。
面对市场变化及客户需求,实力传播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视角,运筹帷幄,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为公司重新定位。众所周知,打造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代价不菲的长期过程,而媒体支出通常是其中相当大的一笔营销投资。可是,对于品牌投资回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业内一直没有一个直接而切实有效的量化方法,用以衡量品牌投资的效益。为了解决这一工具性的难题,实力传播经过系统研究,率先提出了ROI Agency理念。实力媒体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郭志明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实力传播希望透过价格与费的透明化,由此提供给客户最放心的服务,而且我们不是靠少收钱来赢得客户的,而是追求在专业上做得更好,为客户提供真正的价值。”
2003年3月15日,实力传播正式宣布从媒介购买公司转型为全力提升投资营销回报(Return on Investment,简称ROI)的传播公司。此次转型也给实力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对于客户来说,其广告花费不只是投入,更需要产出。郭志明回忆说:“实力传播的转型计划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那一年,实力的高层在黄山开了一次‘黄山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我们就提出了向整合营销传播公司转型的计划。只是这种转型直到2003年3月15日才向外界公开。”
此次变革,实力传播酝酿了3年之久,实力人在思想意识上自我革命,吐故纳新,深入贯彻整合传播企划(ICP)这一全新的概念。比如信念的转变,从做传播专家到帮助客户取得事业的成功;比如态度的转变,从相对被动到积极主动;比如技能的转变,从传统媒体操作到传播规划与执行;比如知识结构的转变,从媒体知识到消费者知识、品牌知识的转变。
为了更好地整合实力传播和星传媒体的资源,阳狮集团(Publicis Groupe)给出了解决方案―通过“媒介交易平台”整合资源。于是,2006年5月23日,实力传播和星传媒体对中国的媒介购买业务进行了整合,组成了新的战略业务单位―博睿传播(China Media Exchange)。相对于直接面对客户并为客户设计传播策略和解决方案的实力传播和星传媒体这两位“设计师”,博睿传播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实力传播和星传媒体的设计方案,并开展媒介购买、内容营销及产品植入、多元化服务等业务。
据悉,博睿传播寻求的合作伙伴覆盖包括电视、平面、广播电台、户外以及数字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博睿传播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购买群,同时拥有与媒体议价的优势。如中国移动、欧莱雅、惠普、西门子、蒙牛等等,均由博睿传播为其实施具体的媒体购买计划。2007年,博睿传播的媒介额超过110亿元,改变了中国媒介业的格局。
科学的ROI之道
自从转型为投资回报型传播公司后,实力传播由内而外进行了ROI商业模型的系统研究和部署,通过一系列调研和试验,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的投资回报率。实力传播在传播策略研究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更是推动了中国传播业向着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数字时代来临,科技化和地域化是两个最大的改变,我们要让消费者有控制权,要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就离不开实验,不管实验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在不断实验之后,我们积累了经验。并不是所有的数字化和科技就是好的创意,客户需要的是解决方案和业务表现。我们需要整合新的平台、新的量化指标、新的广告投资概念,最终目的是要更有效地取得投资回报。”实力传播集团突破传播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郑香霖如是表示。
“这就需要一个可量化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确定,必须对企业、产品、市场环境、竞争行为、发展方向、政策法规、消费者使用习惯、消费者心理等进行多层次的综合分析,同时考虑到持续性、可控性、合理性。”博睿传播副总经理叶澎涛指出,可量化的目标是基于复杂的客观现实确立的。
但是,目标毕竟是一种期许,如果不能达成,也就变成了一纸空文,甚至是荒唐言。叶澎涛对此表示:“要保证‘目标’顺利到达彼岸,需要对执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准确预估,快速发现偏差,并能够及时纠正;需要发现市场变化,根据市场变化对目标进行修正,使其向着更加正确和有利的方向推进。要真正达成目标,更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一个稳定的执行系统、一套有效的评估手段。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有一点是我们非常注意的:广告媒体投资的达成,需要广告主、策划公司、媒体三方的共同配合,这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如果过分强调广告主的价格利益,势必会导致媒体无利可图,甚至亏损运营。当利益体中只有一方受益时,这个利益体是否还会存在,那个得益方是否会最终得利呢?它是否能达到自己的投资目标呢?如果目标无法达到,也就意味着投资最终成为泡影。因此,ROI应该考虑到整个利益体,只有所有的利益方紧密配合,才能够真正做到利益攸关!”
2006年,中国传媒市场全面开放,国外广告公司纷纷以独资的身份进入内地市场,跨国广告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和白热化,整合营销风行于世。在广告业,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可供选择,人们对媒体的理解也随着各种媒体的融合而趋于泛化。如何在这种融合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服务客户,是实力传播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此,在媒体打拼十余年的郑香霖并不担心,他深谙整合营销(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简称IMC)之道。“整合营销强调把各种渠道和媒体,即把所有的‘接触点’放在一起运作,有策略、有计划地控制整个营销传播系统。”
所有能够接触到消费者的媒体,实力传播都会予以考量,以打动消费者的最有效的途径为客户提供一个最好的搭配方式。实力传播全球战略性资源总监弗兰克・哈里森(Frank Harrison)认为:“实力传播有专属的商用传播策划工具―接触点工具,以此衡量在不同场景、不同产品类别中,不同接触点带来的投资回报。在过去的6年中,我们在35个国家从事337个项目、132个产品类别的研究,拜访过的客户、消费者高达35万。我们在中国从事的项目为26个,涉及的消费者为2万名。我们把不同的项目数据整合成一个数据库,一共归纳了150多种接触点,包括传统的电视广告、平面、橱窗陈列摆设、消费者口碑、赞助、活动等等。”
作为ROI Agency,为了帮助企业避免广告费浪费,实力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2006年11月27日,实力传播启动Insights DNA一单一数据源研究活动。据悉,这一动态的商业研究首先研究消费者的购买决定,而后将其归入某一特定的产品类别(共44类)。Insights DNA可以让企业反向跟踪消费者从最初的媒体接触到购买商品的过程,了解渠道在购买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影响,而且可以进行受众划分与品牌倾向程度典型的使用和态度研究,对受众进行分类,确定哪一个消费群体能够给品牌带来最高的利润。这项研究可以确保实力传播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向正确的人传播正确的信息。此项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市场决策中的臆想,解决了一个传播中的关键问题:在企业的市场预算中,到底是哪一部分起了作用。
“这是对现有工具的补充。我们在全球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把这些工作得出的结果集中在一个共享的数据库里。由此我们得到了很多可以用来进行对比的规范性信息。我们可以把某个国家某个客户的具体情况与全球同一行业的常规水平进行比较。这个数据库,就像一个图书馆,里面有我们得到客户许可后关于客户的专属信息,还有一些可以让大家分享的案例,在这些类别、行业中怎样的市场营销投放组合是我们推荐的。我们使用这个工具,对以前传播投放的配比进行了调整。调整之后能带来多大的改变呢?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一些客户主动跟我们说销售业绩提升,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按照我们的调研工具改变了媒体投放组合。”弗兰克・哈里森说。
“我们在全球统一开发了20多个优化选择的调研工具,也有一些在中国单独开发的工具。通过调研工具,我们能够在各种消费群体和各种品牌类别之间比较所有传播渠道的潜在ROI。事实证明,综合运用某些接触点,能够为改善ROI、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消费体验带来好处。了解这一点对策划整合传播至关重要。”实力传播中国区传播策划总监陈秀玲如此认为。
实力传播是最早提出ROI概念的媒介购买公司。如今,ROI作为实力传播品牌的一部分,已经被置于最核心的位置。如果说ROI一开始是一个口号和定位,那么现在实力传播已经拥有有效的工具和强大的调研力量来推动这一理念了。
从卓越不断递进
从实力传播进入中国,到今天稳步扎下根来,前后近13年光景。这期间,实力传播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和快速发展的媒体传播市场,突破单纯的传统媒介方式,思考并拓宽了营销传播服务领域,使之多元化,包括户外媒体、网络数字媒体、活动营销、植入式营销、节目策划和体育营销等,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专业咨询意见和整合媒介传播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通过价格与费透明化,实力传播在为客户提供营销整合传播服务的同时,也赢得了客户的高度信赖。实力传播服务的客户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其客户涵盖了日化、食品饮料、制药、汽车、零售、家电、数码产品、移动通信、IT、金融、航空等诸多行业。
面对数字时代新旧媒体的整合,郑香霖说:“整合新旧媒体,我们一定要考虑每一种渠道的作用,然后进行优化。由于组合不同,客户得到的效果也会不同,尽管整体预算是一样的。现在在线人口有一个特征,就是同时共用多种媒体,比如,上网的时候听广播。美国有一个调研,两个互联网广告带出产品的记忆度为6%,如果一个互联网广告加上一个广播广告,购买产品的记忆度就会从6%增长到27%。”
对于企业来说,长线策略和短期效益互为表里,但必须做好平衡。对此,郑香霖认为:“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广告公司要做到两方面的平衡。长线是指建立品牌,这有助于产品长期销售。短期销售也很重要,很多公司,特别是国外公司,这个月没有达到销售目标,下个月就没有营销预算。现在我们和客户合作,每一个环节都要确定一个目标。在某个时间段内要达到何种效果,要提前和客户说清楚。例如,客户要促销一个月,我们先按客户的要求去做,同时我们要和客户讨论他们是否有资源长期建立、维持品牌,提醒他们做好预算平衡,让客户做出决定。过度的短期促销,可能让企业没有钱打品牌,或没有钱连续地打品牌。总之,我们要与客户沟通协调,否则两方面都做不好。”
由此可见,实力传播在媒介的过程中,许多环节都做得非常精细到位。正因为如此,在“2008中国广告形象研究”调查中,实力传播获得了八项殊荣,包括最佳传播企划、最佳媒体企划、最佳优惠价格、最佳媒体谈判形象、最佳经纪人合作、最佳运营公司,以及最佳企划工具和最佳调研工具。此外,实力传播还获得了“2009最具品牌贡献力广告公司・特别贡献奖”,是唯一获得这一奖项的国际4A广告媒体公司。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跨国媒介购买公司积极参与其中,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媒市场的格局和发展。2008年,对全球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由次贷危机、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给市场带来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对于置身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的中国和中国经济而言,2009年更是不平凡的一年。
对于中国市场,实力传播全球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金情有独钟,他在2008年造访中国时曾表示:“中国是如此重要的一个国家,在2010年,中国可能成为实力传播第三或第四大收入来源国,有着很强的增长率,而且很有活力。但中国也有其特殊性,我们来到这里刚刚过了10年,与客户的关系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么久,需要和客户建立更为长久和稳定的关系。在业务方面,我们一直从英国等地调动资源支持中国更快地发展。如果说有什么期待的话,我们一定要更加巩固好管理团队,超越竞争对手。在全球资源的配置体系中,提高中国的重要性,给客户最好的服务网络。”
实力传播范文2
关键词 电影 文化软实力 国家形象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郑川450001
电影作为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是在所有文化样式中,跨国传播潜力最丰富也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特殊地位。美国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被称为“铁盒里的大使”,就因为其鲜明而又巧妙地蕴含和传播着“美国价值观”,成功地向全世界塑造了美国形象。当前,面对国际影视文化的不平衡竞争,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传媒话语霸权统治的局面;我们有必要认真地梳理、审视和思考:如何增强中国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责任感,加速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找到中国电影准确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的有效途径。
一、作为“软实力”构成的电影文化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美国政冶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Nye)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根据约瑟夫?奈的说法,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Soft Power)两个部分。硬实力是一个国家利用其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强迫或收买其他国家的能力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前提。
从文化软实力角度看电影,意味着从国际政治视角重新看待电影固有的感染力和支配力。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转变,即我们把运用动态的影像世界去诉诸观众视听觉的电影形式看作软实力的载体。电影文化软实力体现为电影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和控制力,是电影凭借其综合艺术的集合性特长,诉诸观众的视听觉享受。以美国为参照系,其软实力的很多部分体现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大片中,体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所传播出的价值观念体系中。
由于作为“文化软实力”重要构成部分的电影文化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的传播,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月21日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上升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指导意见》对于我国的电影市场讲了三个力:市场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以及中国电影所体现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文件提出把这三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
二、电影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
国家形象指在一个文化交流传播愈益频繁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国际舆论和内部公众对国家各个方面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国家形象是通过媒介话语以及社会舆论来建构传播和表达的,是一种主观体认,带有更多想象虚构的成分,需要借助在虚构想象方面得天独厚的艺术来表达,因此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功能不能忽视。
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上,电影应该充分运用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电影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电影故事的曲折精彩,电影音效的震撼效果,都让人们印象深刻,再加上日益发展的新技术带来的更加逼真的视听觉感染力,使电影的艺术魅力和传播能力大大增强。同时,电影的表意符号具有相对简易的世界通用性,人们往往通过一个国家的电影来直观地了解和认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如电影画面中一系列的人物活动、形体语言都可以为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大众所接受和理解。这样一来,相比于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对于文字的依赖,以及广播对于语言的依赖,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语言文字的不同而引起的“传播阻隔”和交流困难,将更多的民众归纳到自己的受众范围中来,由此,电影通过自身庞大的受众群体及其强大的影响力,可以有效达到影响一个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
三、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途径与国家形象传播的互动
当前,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电影的产业竞争力,在美国重视“国家形象”,重视“软实力”的带动下,我们的亚洲邻国纷纷加紧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宣传本国形象的竞争。比如日本政府就着力于提升本国“动漫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体到中国,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立足本国文化基础,展示中华文化神韵
据中国电影博物馆提供的数据显示,80%左右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观影首选国外片,只有大概20%的观众会先选择国产电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当前,中国电影走出去面对国际受众的机会越来越多,“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电影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甚至是必要的文化自觉,中国电影现在还不能够与美国好莱坞电影等平等地进行对话。
要有效提升传播国家形象的能力,中国电影一方面必须立足本国文化,呈现丰富的“中国元素”,另一方面,必须积极融入世界,因为只有融入世界才能影响世界。简言之,就是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我们熟悉的《功夫熊猫》正是有效地采取了“西方立场,中国表达”的方式,其系列影片才能每次引进国内时都会引发观影大潮。当然,也有人认为,和国宝熊猫有关的一切,都该由中国人来做才行,西方人没有这个资格。但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功夫熊猫》风靡全球或许不应看作是好莱坞“侵略”了中国,而是中国自身丰富生动的民族元素征服了好莱坞,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资源不是没有全球市场,而是我们缺乏开拓全球市场的能力。如果我们的电影能像《功夫熊猫》那样做好“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话,我们也能征服世界的观众。中国电影就能在全球有效展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塑造独特的,正面的国家形象。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好莱坞经验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电影产业一直都是国际电影市场上的领跑者。美国电影业的制作、发行、放映以及电影市场的开发利用都已非常成熟,美国成为迄今全球电影产业链最完整,影片投资获利最多的国家。美国好莱坞影视产品的出口创收居美国出口业的第二位;仅次于高科技行业,甚至超过军火和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说,电影中的美国形象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了“美国精神”的最有效的全球推广力量。如前年横扫全球票房的好莱坞电影《阿凡达》,这部电影在全球超过26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并不仅仅意味着3D技术电影的
成功,更是美国推崇的价值观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影片中所宣扬的正义、善良、平等自由等理念,都是让人难以拒绝的软实力的体现。另外,《变形金刚》、《特种部队》、《钢铁侠》等一系列美国大片在世界范围内的热映,也成功塑造了美国“科技发达、军事强大、经济繁荣、法制民主”的国家形象。如果没有好莱坞,美国的国家形象不可能具有现在这样的世界影响力。
《阿凡达》在国内的13亿票房告诉了我们所有的电影人,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电影。其实电影《阿凡达》的成功,技术尽管是一个主要因素,但它用唯美、科幻的方式表达作者对于强势文化侵占弱势文化的态度,其中表达的创作者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也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纵观近年来的许多好莱坞影片,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人类和平博爱精神、科学精神爱情至上、民主法制等等,是其经典主题。正是因为好莱坞影片有许多正面意义,在其世界一流的技术式艺术手法的包装下,美国价值观和美国精神就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世界各地。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在全球化已不再是一个枯燥空冷的概念而是全世界社会实践的大背景下,世界各类文明应当互相借鉴与吸收。我们要通过学习好莱坞的经验,尽快提高我国电影制作水平,做强我国电影产业,制作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大片,促进我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上的传播。
(三)尊重电影传播规律,柔性塑造国家形象
在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相比政府行为、公民行为以及媒介对这些行为的报道,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更柔性更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一些被世界关注的电影.更多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现实的贫富差异阶层对立,而影片中的中国场景.中国民俗;中国符号也多少带有猎奇性和夸张性,缺乏对中国人的英雄性伟大性和崇高性的展示。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电影文化软实力,就要求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时,应充分尊重电影艺术传播的规律。
实力传播范文3
应该说,这种传播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市场大鳄,因此,一些中小企业眼睛向上看,开口闭口也都是整合、360度。从本质意义上,这些概念本身没错。但从实践意义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往往就是更合适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当前农业龙头的实际出发,从社会传播的语境出发,方圆认为,匕首式传播比整合传播更锐利,也更有推动力。
匕首式传播的三个特征
相对于整合传播,匕首式传播有贴近性、聚焦性、沟通性四个鲜明的特征。
贴近性相对于整合传播,其是指贴近消费者身体和心理,具体说涉及传播渠道和传播概念两个要素。从传播渠道来说,整合化传播往往要利用高空广告,利用各种传播的组合形成对消费者的多层次包围,通过这种包围把品牌概念强行灌输给消费者,逐渐形成对其消费认知的影响,最终促成消费。
但匕首式传播,其的行为结构相对不是包围式的,而是贴身搏斗,或者说其就像古时的刺客一样,是预谋已久,一剑穿喉的,因此,其传播的渠道不会采用包围,更看重目标消费者消费必然出现的场所,如终端,通过对离消费终端的控制,最终实现事半功倍。
当然,这种事半功倍的前提是概念的贴近。相对整合化传播企业,实施贴近传播的企业轻易不会传播理念式的概念,而是首先针对市场、产品、消费者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并最终找到消费者软肋,然后通过最直接的概念、促销、活动,直接命中消费者需求,诱使其开心的购买。也正因此,贴近性特征决定了品牌本身必须具备非常过硬的基础,和准备的传播途径,才能真正贴近。如猫哆哩的解压概念和商务茶楼传播途径正是这种传播思路下的产物。
聚焦性在一定意义上指资源和概念的同向。从现实看,大多企业对产品线、目标人群、渠道都有唯恐不多的倾向,总觉得只有产品能卖给所有人,有丰富的产品线,占有很多渠道,品牌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一方面,这种思维让企业处在了一种进退有余的处境中;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正因为多,所以资源就不可避免地分散,以至于价值链条趋于松弛。聚焦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反对企业多铺货的基础上,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
具体说,针对人群,采用多物料、多途径、单概念集中突破;针对传播途径,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在一个阵地打歼灭战的原则。通过分解品牌战略步骤,不同阶段不同的聚焦模式,最终连点成线,成就品牌。
相对于两个特征,沟通性更看重传播概念内容和形式的表现方法。不同的表现方法受到的市场效果迥然不同。同样的一个概念,用物料表现是一种,用促销表现又是一种,而在每一种中,因为色调、素质等的不同,结果也各异。但沟通性的特征决定了,在传播时只有可感知,才能清楚的完成沟通,如王老吉物料画面中不断出现的冰块、水;促销中现场人员穿着的衣服、手势行为等都是沟通性的关键。只有处理好这些关键点,使传播的形式与内容从消费者角度看时天衣无缝的吻合,才能完成好沟通性,达到好的效果。
匕首式传播的优势
从实施效果看,匕首式传播相对整合化传播有准确度高、周转性快和成本性价比好三大优势
如上所述,整合化传播的优势在于势能大,原理是通过影响力促进销售力。但在当前社会,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消费者普遍奉行个性化消费。对于和自身没有贴身利益关系的信息,消费者越来越不关心。正因如此,整合化传播正在快速实效。相对来说,匕首式传播因为从一开始,其就有目标消费群,贴近自己的消费者传播,所以其准确度会如小李飞刀,例不虚发,最大化的实现了费效比的匹配。
从周转性看,匕首式传播更经济。整合化传播因为是利用各种资源传播,往往是从高空向下营销消费者的心智,所以产出比投入有相当一段时间的滞后性,有的是三五月,有的甚至是三五年乃至十数年。而匕首式传播相对来说,因为其直接面对消费者,进行充足的沟通,场景性会更强,直接成交率也会更高,产出与投入的周期多则一月,少则一周,甚至当天投入,第二天就开始产出,最大化的保证了资金回笼,以便企业良性循环。
而在成本上,匕首式营销因为强调一针见血,往往不会启动形象广告等战略性概念,而更会利用一些成本性价比更好的传播媒体,如包装、POP、单页以及农村的墙体等,所以会形成以较小成本换来最大收益的效果,从而形成对整合化传播的本质优势。
实施匕首式传播的关键
武功中,四两拨千斤是很高的境界。匕首式传播在本质意义上就是四千拨千斤,因此,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基础力、实施控制力、循环力和升级力。
从基础力看,其本质是品牌系统的锐利度。包括定位、诉求、产品名、消费者、包装、销售系统和传播系统。严格意义上,只有这些要素整合为一,形成了对一个或几个目标消费群的明确,并能根据其消费行为、心理形成一整套强力的贴身的营销实战路径,才能真正做到让消费者无路可逃,实现从物质需求到心理需求的整体愉悦,从而愉快消费产品。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锐利的品牌系统,从本质上,匕首式传播是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难真正锐利化。
营销以人为本,实施控制力是匕首式传播的中枢。定位锐利了,物料是否能吻合,实施者又是否能准确地将行为与其内在含义契合,这些都关系匕首式传播的真正有效度。产品好,不是真的好;品牌系统好,也不是真的好;执行好,还不是真的好。和三为一,用执行控制把产品、品牌系统的锐利度真正激发出来,匕首才能真正成为匕首,直击消费者心灵,直接促动品牌闪光。
实力传播范文4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两千多年有关传播概念、传播活动评价以及传播技巧与传播思想的论述。国际著名传播学家余也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一个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背景的民族,一直没有人在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下工夫,实在令人诧异。所以,中国的传播理论在“引进式介绍”和“引进式研究”的同时,需要对传播理论的本体理论更进一步探索。
施拉姆在1963年出版的《人类传播学》(The Science Of Human Communication)一书中指出:“传播学不是一个我们称谓物理学或经济学那样的学科。传播学更像是一门十字路口上的学科,有很多学科予以穿插,但没有停下来。”传播学科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一点从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就可见一斑,哈罗德・拉斯韦尔是著名的政治学家,库尔特・卢因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卡尔・霍夫兰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不像许多成熟的学科那样明晰,带着不同学术背景、抱有不同课题关心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传播问题,形成了传播学的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等,景象异彩纷呈,十分繁荣。而作为各分科领域之基础的传播学基本理论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但是,传播学毕竟已经从诸多的社会科学中脱胎出来,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播作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界定,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即传播理论的理论框架问题。
国内传播学界,林之达先生在一次记者访谈中说道:“一门科学的生命力大小不仅取决于社会对这门科学的需要程度,而且还取决于这门科学的基础理论的扎实、深厚程度。”传播理论的基础理论之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引进美国经验学派这样的应用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掌握,只有把传播的基础理论打牢才可能更好地去研究和发展传播理论的外延。而在对于传播理论的理论框架和模式,在学界和业界已经有不少的思考和探讨,这些思考和探讨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使传播学更加系统和相对健全,也为后人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提供更好的理论参考和理论平台。在刘卫东教授首先提出的传播元理论的启发下,即在传播元理论的视野下初步提出了一个不尽完善的传播理论框架,如图所示:
此理论框架的具体解释如下:
首先,该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是人――媒介――社会,这也是问题讨论的起点和基础。
第二,传播学的本体理论分为核心理论和外延理论,其形成是一个系统的两个过程,而这两个过程都建构在哲学的大理论背景之下,传播理论,同时也包括其他的学科理论都是在哲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当然,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这里主要是指广义的哲学。
第三,过程一即传播学本体理论的核心理论的形成过程。在很多学者最初进行传播现象研究时,传播理论是比较模糊的,“传播学”还是一门不够独立的学科,而这种学科与其他的已成或未成体系的、成熟或是不成熟的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统计学等融会贯通,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得出了传播学本体理论的核心理论,即我们所说的5W理论,即传播的5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接收者、效果。这5个要素并不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过程,而是循环的,另外加上两个外在的影响因素――环境、心理,这两个因素贯穿于传播的全过程,也就是说,环境和心理的因素不仅影响到传播者、接收者,对于传播的信息、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估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传播学本体理论的核心理论同时也可以称为基础理论。
第四,过程二是传播学的外延理论的形成过程。在形成了传播学本体理论的核心理论之后,核心理论反之广泛地应用或者说渗透到各种已成或未成体系的、成熟或不成熟的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行为科学等,形成了传播学自己的外延理论,如广告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组织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等等。传播学本体理论的外延理论同时可以称为应用理论。
第五,过程一与过程二,是有先后顺序的。首先形成了传播学本体理论的核心理论,而后才有了核心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进而形成了传播学本体理论的外延理论。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过程的先后问题不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这种问题难以确定。一种理论要形成其外延理论,必然有一个理论支柱为强大的后盾,这种理论支柱就是这一外延理论形成之基础――核心理论,并且也必须由这种核心的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才能形成。就像是一幢楼如果没有地基,那么就不会有上面的N层楼层,即使有了楼层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经不起任何风雨的考验,就终要倒塌,功亏一篑。同理,没有传播的核心理论形成在先,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外延理论,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外延理论,所以,传播学本体理论的核心理论是基础,先形成了核心理论而后形成外延理论,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最后,在形成了传播核心理论和外延理论之后,两者并不是各行其是,而是不断地在应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互相吸收养料,互相促进,互相弥补,彼此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
对于传播理论的理论框架的讨论仍然是现在进行时,还远远没有结束,并且这需要更多的实践论证和探讨。有理由相信,传播理论也一定可以通过不断实践从外界吸收养料,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从而确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成为人文科学中的一门真正的独立“显学”。
参考资料
①【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② 【英丹尼斯・麦奎尔【丹麦】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③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实力传播范文5
一、辅助工具传播时代
据《周易・系词》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原始时代,人类为了克服记忆缺陷而采用了结绳记事的方式来记录事件。结绳记事主要是通过结的大小以及绳子的颜色、材质和粗细来区分事件,是原始人类约定俗成、普遍使用的记载事务形式,但由于古代人类发展条件限制,结绳记事大多是以计数为基础进行的事件记录。
与结绳记事相仿的是图画记事。图画记事,是将图画刻画在岩石、树木、骨头等各个地方,示意性地展现事物及事件,与结绳记事一样都是为辅助人类大脑记忆而发明的记事方法。图画记事方法体现了人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机能的大大提高,为之后文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无论结绳记事还是图画记事,都是借助辅助工具进行的档案信息传播,对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交产生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在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结绳记事或图画记事的记录符号需要特定记录人才能准确解读的限制,所以其传播范围较小,且容易造成信息失真。
二、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在图画的基础上削弱了图画性,增强了表意性,更好地适应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与辅助工具传播时代相比,文字传播时代消除了因记录符号解读差异造成的信息遗漏或信息失真问题,增加了传播过程中档案信息的可信性。
(一)手写时代
印刷术出现前,记录生产实践活动的方式主要是将文字镌刻或书写在甲骨、金石、竹简和缣帛等各种载体上,人类处于“手写时代”。手写时代,档案载体各有特点但又各有局限。其中,甲骨的耐久性较好,适合长期保存,但其记载内容较少且不易被查看;金石易于保存,内容不易修改,但其又不易被镌刻和携带;竹简,相比甲骨和金石,有了很大进步,其来源方便且经济实用,但受到数量限制,较多时就不易被携带、阅读、保存;缣帛材质柔软,且容易被书写和携带,但因其生产成本过高,而未得到普遍使用。
汉朝,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的出现,使得纸张迅速成为了人们思想交流、文化传播及信息沟通的强有力工具。纸质档案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载体来源受限、书写或镌刻不易、携带不便以及材料生产成本过高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档案信息传播问题,是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次历史性变革。虽然如此,纸张作为载体材料记载事件仍需要人工撰写,耗时长且人工成本高,这不仅极大地制约了档案信息传播受众的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信息的传播范围。因此,就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档案信息的传播广度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一大难题。
(二)印刷时代
中国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源远流长且影响深远,印刷术的出现不仅使得纸张的印刷生产成本降低,而且还催生了报纸、书籍等各种纸质产品。这一时期,各种印刷纸质档案信息被广泛传播,不仅增加了档案信息传播受众的数量,而且扩大了传播范围,提升了传播速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
档案信息传播符号从结绳、图画到文字,传播范围由小范围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扩展为大众传播,传播内容由以政治性为主导转变为侧重社会文化传播,实现了辅助工具传播时代向文字传播时代的过渡,这不仅是人类思维能力提高的体现,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档案信息传播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电子传播时代
档案信息传播的发展是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间接反应。19世纪末,广播的出现使得档案信息传播有了新的变化。广播借助模拟信号转变和多点投递的方式,通过声音将档案信息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受众不管身处何处都能接收到广播传来的信息,档案信息传播突破了空间限制。广播不H传播迅速,感染性强,而且易于被受众接受。之后,电影和电视的产生,将听觉传播形式扩展到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传播形式,这使得档案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且进一步增强了档案信息的传播效果。
伊尼斯认为,“媒介不同传播就会产生不同侧重点的时空偏向,同时,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电子媒介的兴起对于传统媒介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因为这改变了传统传播媒介所固有传播模式,其运用声、像或声像结合的方式传播信息实现了一维平面传播模式向多维立体传播模式的转换,解决了传统媒介因传播者与受众知识水平差异所造成的传播障碍问题。如2009年2月,北京卫视播出了贴近百姓生活、展现人生百态的《档案》电视节目,该档档案类节目凭借其故事化的组织模式和影像化的表达方式不仅吸引了不少节目观众,而且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在当时全国卫视节目同一时段的收视率排名中曾经位居前列。
电子传播时代,传播方式变得多样化且传播滞后性减少、时效性增强。对于传播者,档案信息传播者的数量也变得日益增加,且其档案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对于档案信息传播载体,电子传播时代档案载体材料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材料成分更为复杂的胶片、光盘、磁带等。这些载体,相比传统的甲骨、金石、缣帛、竹简和纸张等,其具有存储密度变大、存储内容易迁移、载体与内容易分离、非人工识别性等独特特点。但也正因为它有这些独特特点,使其容易被修改,被迁移,且脱离计算机系统就很难被识别。
四、网络传播时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引领了信息传播的时代热潮。网络传播成为了这一时代新的传播方式,它不仅融合了多种传播技术实现了多元化传播,而且其借助传播技术实现了更广、更快地传播。
档案网站,各网页信息超链接形式的组合形态。公民通过对档案信息网站的访问,不仅可以了解档案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档案专业学术交流和探究,而且可以丰富其历史知识,吸收档案文化,档案用户对于档案信息的自主选择性增强。与此同时,公民还可以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这对于档案工作者而言,可以根据公民的反馈意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进一步完善。公民与档案工作者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对于公众来说可以实现其要求的满足,另一方面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可以实现其对自己工作的改善。在这一方面,上海档案信息网比较典型。上海档案信息网抓住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创办了上海记忆版块,该版块包括申城变迁、海上人物、淞沪掌故、上海之最、图说上海以及上海史话六部分,从城市变迁历史、著名人物、历史事件和特色方言等方面来诉说上海,留住上海记忆,这不仅体现了上海档案馆特点,而且还容易引起社会公众共鸣。
网络时代,微信改变了公众传统的生活方式,使得公众开始倾向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信息。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也使得档案类微信公众号成为了档案机构信息服务的一种新的应用潮流。档案类微信公众号是档案机关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创办的用于档案信息、传播档案文化以及交流档案问题的平台,它为档案机构传播档案信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使档案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如今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档案信息要想赢得受众的青睐就需要不断提升其信息质量,突出其信息特点,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与北京市档案局合办的“档案那些事儿”主要侧重于档案学术会议传播,不定期更新报道学术会议;“天津市档案馆”、“嘉兴市档案局”微信公众号以天津市和嘉兴市档案馆为依托,侧重当地特色档案宣传,传播档案文化;“档案小报”侧重于启发公众对档案的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问题解答,这些用于传播档案信息的微信公众号都各有倾向,各有侧重,形成了自己的传播特点。
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它保留了电子传播时代所带来的种种优点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大,解决了电子传播时代中的一些不足(如丢失数据无法恢复、保密性差以及长距离信号损失大等)。网络传播借助数字信号提升了传播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稳定,提升了信息传播质量。在倡导文化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档案作为文化的蕴藏者与代名词激发了大众传播热情,同时因网络传播的便利性,档案信息传播者数量增加,传播范围扩大。未来,网络传播仍将是档案信息传播中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传播渠道之一。
五、未来档案信息传播趋势展望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档案信息传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详、从低级到高级的时代变化,这一变化无不和一代代便捷的传播媒介有关。
实力传播范文6
关键词:主办城市 上海 北京 广州 奥运与世博 创意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TU-0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10)07-0016-08
引言
伴随着向全世界开启了两个多月的中国上海世博会,人们一直瞩目的议题是绿色、低碳与人文的可持续性。但上海世博会文化遗产方面的实践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成为城市全面发展并纪念第五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鲜明主题词。世博会,作为人类智慧的展示,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钢铁,玻璃成为智慧高峰起,尽管每一届有不同的城市主题。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世博会确给世界留下了四十届精彩篇章。触摸历史原版的世博会的经典纹理,不仅可品尝到一道道建筑视觉的盛宴,更可汲取的是来自各届主办国的主办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的启示。作为在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的一个联想,我以为在近二十年间,中国举办的一系列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大型活动中,主办城市的世界文化影响力正靠传播力量惠及城市发展1990年的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2010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虽然它们作为城市超巨型事件具有一定时效性,对城市发展而言其短期高峰的社会、经济。文化效应也不是最高目的,但将其影响转化为城市发展长期的动力,成为推动城市永续发展的催化剂其作用不可低估。现代传播已是城市重大事件成功的标志,这其中不仅有“事件”系统工程设计的文化影响度水平,更要专业化传播的力量。以下可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即将召开的广州亚运会的建筑文化遗产实际为例,在文化遗产观念上思考其城市的可续性及文化的传播性希望为探索“主办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的“中国模式”寻到新思路。
“主办城市”如何保护和利用建筑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模糊了资本的国家界限,城市已被自然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边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奥运会、世博会等城市重大事件便成为推动当代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契机、,世博会作为其中单次举办时间最长且规模最巨大的“城市事件”,与城市的后续发展息息相关,而那源于世博会的经典建筑更成为承办国家与城市的神圣地标,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布鲁塞尔的原子钟,西雅图的华盛顿州大剧院等,不仅是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佳作,也为主办城市营造了丰富的城市轮廓线,成为迄今不可多得的建筑文化遗产。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它既是上海2010年期间世博绿地,也是未来上海市的公共绿地。建筑师与景观设计者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多重生态与环保意义、传承审美情趣的城市公园。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上海,见证了近代民族工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场地范围内的工业遗址主要为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包括有型钢厂三车间、厚板酸洗厂房及码头。设计建成的锈色长卷(红绸带)是一条绵延的钢铁绸带,材料主要由原场地内的废钢材回炉锻造的钢板拼贴而成,既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也是一个当代的景观设施。在这里,工业遗产的记忆体现为一种超越形式与功能的材料与艺术。再如上海世博会“破天荒”地保留了30万m2旧厂房并改建为世博展馆,但这一策划在开始曾受到国际展览局某专家的反对。以江南造船厂为例,它是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现代化征程的开始,对江南造船厂厂房的改造,不仅延续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上海世博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命题要义。为此,现在呈现的上海世博会展馆建设,力求减少大拆大建,在降低建设成本时,延续着城市的历史脉络。值得提及的是,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世博会园区建设并没有考虑太多后续利用的可能性,大部分场馆按照临时建筑的设计思想来建造,结果它们大多随世博会闭幕而拆除,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积极要素。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留下两个钢铁“杰作”,即有“建造艺术巅峰”之誉的机械馆和后来成为巴黎城市象征的埃菲尔铁塔。由于按照临时建筑设计的缘故,1910年拆除了机械馆,埃菲尔铁塔也几乎难逃厄运。世博会建筑文化遗产史上,也有保留下来且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建筑,如1 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体育场竞成为1992年同城“主办城市”奥运会的赛场,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再如为纪念《独立宣言》在美国费城签署100周年,1876年美国于费城举办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这届世博会上“自由女神”的手臂颇引人关注,它是法国献给美国的一份特殊礼物,以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1984年,这尊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海世博会保留园区内老建筑利用为例,改造、置换的项目约占世博园区总建筑面积的1/5,创下历届之最。这批老建筑已在多种用途中获得新生或直接用于国家馆,另一部分用于物流和后勤保障。最引人注目的是5000m2的世博会博物馆与2万m2的城市文明馆,它们均设在原江南造船厂的老建筑内。上海世博会园区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保留园区内老建筑最多的世博会。作为“主办城市”上海世博会还创下十项世界记录 (1)报名参加上海世博会国家及组织已有240个,为历届之最,超过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172个国家及组织的记录,(2)注册类、大型博览会(每5年一次)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3)20万以青年为主体的志愿者也创历届之最:(4)40个国家和组织参加的自建馆数量属第一;(5)实体世博会与网上世博会的“永不落幕的世博会”,(6)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0 =000m2,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体面积的太阳能屋面,年发电量达28077度,每年可减少CO2约2800吨:(7)主题馆外立面的5000m2生态墙为世界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墙,(8)世博园区30多座厕所约8000个厕位,创世界上单
体量之最:(g)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10)在世博会民营企业联合馆内有一个由30000个水晶展牌组成的“闪耀矩阵”展示墙。面对如此多的创意,据有-关专家预估,世博会开幕前至结束,整个采取的措施能够抵消世博会碳排放的60%~70%,基本上会在4~5年内实现碳平稳。作为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上海世博会,绿色,环保、和谐、低碳已成为“主办城市”的绿色文化遗产,其低碳建筑更彰显中国“绿色能源大国”的形象。从亚运到奥运“主办城市”永恒的课题
在马国馨院士2007年元月著的《体育建筑论稿――从亚运到奥运》一书中极其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亚运,奥运主办城市不断张扬起的文化影响力。他认为主办大型运动会是一个内容庞杂、包罗万象的系统工程,他对比分析了历届亚运会及多届奥运会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这让我联想到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内的北京城市缩微模型,呈中轴线布局的奥林匹克公园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许多新建的场馆组成了“主办城市”新的城市构架;世界一流的体育场馆及城市新地标,位于中轴线上的奥林匹克公园及下沉广场,具有世界水准的T3航站楼及国家大剧院等都在彰显首都北京主办城市的中外文化交融的同时,向全球展现着奥林匹克建筑文化遗产的模式。2009年10月末在北京召开的首届超越奥运的城市论坛及2010年元月再赴伦敦奥组委共商如何召开“第二届超越奥运的城市论坛”时,大家的共识集中在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传承奥林匹克知识,分享奥林匹克经验,丰富奥林匹克理念,提升奥林匹克价值。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于2009年8月成立,作为与北京“主办城市”的联系,我以为要将奥运遗产工作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相结合,将奥运遗产与城市文明相结合,重在保持北京奥运记忆的鲜活性,重在开展奥运主办城市影响力研究,重在保持“奥运基因”的基础上,提升北京城市文化影响力,以探索北京奥林匹克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模式。
还在上海世博会开幕之前的2010年3月23日,国际奥委会《北京2008年第2g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最终报告》:“奥运会的体育和社会遗产让奥林匹克运动最终得益于北京2008奥运会越来越具广泛性,在促进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们相互理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010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当天,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行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健康遗产》中英文版的首发仪式,该书通过披露一份对北京奥运社区健康行为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北京居民对生活总体满意度从50.3%上升到60.9%。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奥委会单独出版关于健康遗产方面的出版物。此外,北京奥运会将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公共卫生的发展紧密相连,第一次提出了健康遗产的概念,它将对主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所谓遗产指传承于过去的财富,按《世界遗产公约》中规定,文化遗产中的建筑即: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风景结合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北京奥运的记忆中最鲜明的不仅有人与人融洽、心与心包容的奥运开闭幕式,更有充分展示建筑之美的奥运场馆设施。如果说迄今奥运会给北京人留下了什么,那一定是现代化的奥运建筑及人文奥运理念下的古都风貌的保护。作为由奥运会所产生的重要物质遗产,奥运场馆的使用不应仅限于奥运会本身,特别要考量它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贡献率。如果从公共建筑的本来属性看,奥运场馆在赛后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就必须放下自己的国际化身份而面向大众,这才是奥运建筑理念下的最有益的归宿。从奥运会惠及北京城市及建筑的视点看,人们在对奥运文化遗产重视并建立起奥运博物馆的同时,也愈发重视对奥运场馆建筑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创造。如BlAD在主持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设计中,延续了北京城市棋盘格网布局,设计风格“简约,现代,宏大”,三条相互渗透的轴线和一座下沉花园成为设计的最大特征。三条轴线分别是体现庄重理性的中轴、体现人文自然的绿轴、体现生态科学的水轴。奥林匹克公园的下沉花园有着中国传统元素的特色,从紫禁城的红墙,到北京的四合院,从历经千年的鼓乐,到盛唐的马球运动,在这里都充分体现。从一号院御路宫门,到七号院水印长天……7个院落截取了皇城根的城市片段,在北京中轴线和现代奥运建筑之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开放景象。我以为,这就是用“主办城市”的奥运建筑承载历史的模式。
对于如上提到的“城市巨事件”,社会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更看重“事件”为主办城市发展带来的贡献率。过去欧洲的成功做法是,从事件开始申办就将事件可能带动的作用整合到城市长期的发展战略中,如当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城,不如此,“主办城市”将寻不到贡献,“事件”也将成为“过眼云烟”。2008年北京奥运刚落下帷幕,广州亚运会便投入更加细化建设策划中,按照2007年编制的《广州201O年亚运会城市行动规划》于2008年12月在全城推进实施,其中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亚运服务与城市保障。亚运文化与城市人文。亚运遗产与城市发展四个部分共76个专项计划、739个具体项目。华南理工大学的城市经济文化学者认为:当规划者、地产商,媒体。亚运会等等力量一同塑造广州市亚运会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将给各类人士不同的城市文化定位。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这座南国都市即使再短暂的一瞬,也该是星空中划过的一脉流星,在失去光辉前,发出应有的光亮。2010年5月下旬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家华文媒体记者齐聚羊城,展开了亚运之行,在体验了和谐与健康的宜居之城后,在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见到了在亚运会前将全面投入使用的广州第二少年宫、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新图书馆等四太文化建筑。此外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到亚运会前,广州地铁将有7条常规线路和1条亚运专线(地铁四号线),总长将达到235km,144座车站。届时地铁将通过80%的亚运场馆,预计30%以上的观众会使用地铁作为交通工具,赛时日均客流为450万人次,极端高峰日将超过540万人次。这就是“主办城市”广州将带给亚运会及广州市民的新生活。
由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缘故,这里对“主办城市”的作为再做一延拓:2003年7月伦敦宣布申办201 2年夏季奥运会。2005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奥组委第117届大会上,伦敦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举办三届奥运会的城市。随后英国宣布设“奥运事务大臣”一职,代表布朗政府行使奥运监管职权,2005年10月伦敦奥组委成立,并组建专门负责奥运场馆建设的“奥林匹克交付局”(0Iympic Deliivery
AuthOrity)简称ODA。尽管正在经受着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伦敦的奥运规划设计思想一直受到国际奥组委的肯定,如伦敦强调以改造和复兴城市落后地区为基础,以绿色设计和环保理念为亮点。预计2011年夏季完成的伦敦奥运主体育场的设计一公布就有多种争议,英国建筑杂志《Building Deslqn》刊登文章,比较了各国“主办城市”奥林匹克主体育场的用钢量,每标准单位用钢:悉尼90kg,雅典550kg,北京650kg,而伦敦主场一共只用1万吨钢,比悉尼用钢量还少,但也达到10万人规模。虽然现在有许多暗示称伦敦奥林匹克主体育场的建筑设计无任何美学价值,但它并不会影响到伦敦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国家形象及其在奥运建筑史重要篇章的地位。“主办城市”如何传播建筑文化遗产
2010年5月通过的《“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强调从十方面将北京建设成为独具东方神韵和人文魅力的世界城市。如从理念上要做到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转变,从“文物展陈”向“文物内涵发掘”转变,从“文物宣传”向“文博成果共享”转变,具体要做好北京南城发展、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京沪高速等大型工程的地下文物勘探、发掘与保护工作,做好长城,大运河等巨型、线型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调研工作。北京针对“人文奥运”演变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是建设”人文北京”的关键。作为建筑专业传媒人,本人在2008年7月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强调了“媒体有责任做倾力传播奥运建筑文化的先锋”的主题,我与《建筑创作》杂志全面关注对奥运建筑的报道始于2000年,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建筑创作》杂志社共策划组织了多个系列的奥运城市与建筑文化出版、宣传活动。突出的成效是组织了为期3年半的北京奥运建筑跟踪拍摄,全面记录了奥运场馆成长的历程,并于2008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上,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了”历届奥运场馆建筑图片展”,有效地传播了世界奥运建筑文化,展览的最大特色是全面展示了奥运场馆的建筑遗产并使之向公众普及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互辉映,被誉为中国社会经济在21世纪初起飞的两大引擎。北京和上海,中国两大中心城市一前一后所举办的国际盛会即“超巨城市事件”,不仅在组织过程中有诸多相互借鉴之处,特别在“主办城市”建筑文化遗产挖掘与传播上更有 系列共性,它无疑对中国未来举办更大规模的国际活动,更有效地利用活动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产生意义。总体讲,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在如下方面彰显”主办城市“的国际声望,(1)提升了主办城市对大型国际活动的组织能力,(2)提升了主办城市宣传、展示,交流的舞台,(3)提升中国优秀的城市与建筑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能力,(4)提升主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5)提升主办城市在场馆乃至展馆建筑上的具有国际化魅力的设计水平,(6)提升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机会,(7)提升主办城市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城市发展的效益及效果最大化、持续化的进程等。事实上,对于国际盛会如世博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了1851年5月~10月英国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举办的”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后,便有一系列评述。他们认为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盛宴、博览会集中展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的巨大成就。博览会传播了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等,现在读来仍可感到其思想的伟力。
“主办城市”的影响力文化传播的目的效果是产生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并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持续下来,而所谓的文化象征符号不仅是在历史文化中沉淀下来的,要成为某一群体普遍认同的,更需要广大城市市民的鉴赏水平的提高。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以城市氛围宣传的平面设计而言它需要通过视觉元素来传播自己的设想,用文字和图形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让公众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理解其对“主办城市’风格,精神,文化旨向的传播意图。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它为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契机。有人说,人文奥运是一种创新,人文北京更是一种创新,那么这“两个”创新的无缝衔接,就表现出北京可持续发展特有的生命力。在要承认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和创意乘积的产业传播上,中国尚属弱势,我们不能不向创意产业先驱英国学习。英国建立起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青少年创意活动社会化实践的公共服务平台,还在2002年英国文化媒介体育部(DCMS)和英国联邦技能教育发展部(DFES)拨款成立C reative Partnershios(简称C.P项目),交由英格兰艺术理事会管理。该项目充分利用英国丰富的创意资源,建立起教育、文化、创意等部门间的广泛合作关系,截止2006年,英国c.P项目已培养出全英国2500多所学校,3500多个创意机构,6200余名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