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范文1
2、原文:《桃夭》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翻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范文2
1、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这是一首甜蜜的爱情诗。那个如日月光辉般美丽的姑娘在我内室,亲近我,与我相亲相爱。)
2、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是一首描写男女两情相悦的情歌。蔓草青青,露水晶莹,美好的女子眉目含情,与我邂逅相遇、情投意合。可谓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示希望与对方相知相守一辈子。)
(来源:文章屋网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范文3
啊!找到了,找到了,春天在河边。春风吹过,河水暖了,春雨过后,河水涨了,欢快地奔向远方。河沿的草地上,绿绿的小草悄悄地探出头来,草地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像无数只小眼睛,还眨呀眨呢,小草软软的、嫩嫩的,真想在上面打个滚儿,可又怕伤害它们。
啊!找到了,找到了,春天来到了公园里。公园里的桃花粉的似霞,红的似火,千枝万朵,繁茂旺盛,一丛丛,一簇簇,无比妩媚,沐浴着灿烂的阳光。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其叶榛榛。”柳树千枝万条,嫩绿欲滴,随风飘舞,像小姑娘的辫子。芙蓉树枝枝杈杈,舒展着它们黄绿的眼。好一片如画的风光啊!人们在这里放风筝、游玩,在春光中放飞心情,玩得多开心呀!
啊!找到了,找到了,春天到了校园里。操场边的梧桐树满树繁花,仰天欢笑。各种常绿树抽枝吐叶,鹅黄的、翠绿的、紫红的,在风雨中欢笑。花坛中,月季、杜娟含苞待放。教室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辛勤的园丁——老师在忙着播下春天希望的种子。
春姑娘的脚步漫山遍野。庭院中,迎春花、映山红开花了,田野里,麦苗绿油油,油菜花金灿灿,蝴蝶在翩翩起舞,蜜蜂在欢快地歌唱……
春天万紫千红、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我喜欢春天。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范文4
你写给我的的诗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是谁牵起我的手,说要给我一个家。
你的未来,盛开了花。
我站在远处,等你一首歌的回答。
桃李纷纷之际,
你在附近的山上,
搭了一座茅草屋,
那是我们的天堂。
若能相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范文5
比喻人比桃花美的名句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出自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出自《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出自明代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若将人面比桃花, 面自桃红花自美。出自《桃花令》。
(来源:文章屋网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范文6
关键词:“桃花”;希望;辟邪;感伤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10-01
一、希望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们在想象桃花盛开的一片绚丽之景时,也不禁向往和留恋起心中的那片风景和那个人,那是寄寓着一份美好理想的“桃花源”。
古人关于“桃”的描述,经典的莫过于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的形象了。周振甫《诗经译注》曰: “夭夭: 指树还年轻长得好。灼灼: 指红红。”①姚际恒《诗经通论》对此诗阐释时说: “桃花花色最艳,故取喻女子,开千古咏美人之祖。”②桃花美人的意象已就此生成,于是枝头红艳如火的桃花同女子的青春美貌便联系一起。《诗经・何彼裱矣》中有“何彼裱矣,华如桃李”句,也是将桃红李白比作女子红颜。同时还用盛放的桃花和李花来比喻周文王和姜太公之间笃深的友谊。桃花美好的意象已从单纯的女色美扩展为情感美。到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杂诗》)就已直接将佳人比作桃花了。
“桃”除了象征美丽的容貌和美好的情感外,它还能够带来生命的希望。桃花所具有的强大而繁盛的生殖能力,隐喻女子结婚之后能够家庭美满,子孙兴旺。“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③这是一首写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家族的兴旺发达作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大学》中曾说:“诗曰:‘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④说明这样一个和睦融洽的家庭甚至可以成为全国人的榜样。“桃”由此又多添了一份和谐的意蕴在其中。
桃花源在给源内的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同时,也给源外的人们带去美好的想象,不正是那片片惹人的桃花飘向河中,顺流而下才被世外的我们所发现的吗?于是我们带着对桃花的美好意象一次次的走进桃源,从此问津者不绝。
二、辟邪
然而也正是“桃花源”中的“桃”将它与外界隔绝开来,成为人间乐土。这道具有神话意味的天然分水岭,始于《山海经?海外北经》言:“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毕沅注“邓林”云:“邓林即桃林也,邓、桃音相近……盖即《中山经》所云,夸父之山,北有桃林矣。”⑤其实关于“桃”辟邪的习俗最早可溯至春秋时期,《礼记・檀弓》中有“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茹执戈,恶之也,所以异于生者”⑥。桃茹,乃是以桃枝扎制的扫帚,除秽祛恶。还以桃树的枝木制成弓箭,用来射却灾疫,如《左传?昭公四年》记载,申丰言圣人之行“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⑦。西晋傅玄《桃赋》曾这样歌咏,“辟凶邪而济正兮,岂唯荣美之足言。”
正因为“桃”的辟邪屏障,注定它的与众不同和神话色彩。桃花源也是如此。外界喧嚣纷杂的机心影响不到桃花源内“淳薄既异源”的氛围,“一朝敞神界”后又“旋复还幽蔽”了。
三、感伤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渔人离返后便“不复得路”,就连高尚人士也“寻之未果”,不禁令人遗憾的同时也感到深深的感伤。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从“避秦时乱”到魏晋,多少个春秋就这样悄然逝去了!我们在羡慕源内人们静好的岁月时,不免对时光流逝平添一份无奈。再美的桃花也最终顺着溪水缓缓飘零。我们对比东晋时期同样是描写桃花之零落,“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朱夏花落去,谁复相寻觅。”(《晋诗》卷十九“吴声歌曲”)这里还只是单纯的表达诗人的惜花之情。还有对自己际遇的感慨,“桃花源”中的武陵捕鱼人也好,天台遇仙的刘阮也罢,都在流逝的时间中与美好时光告别,徒留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桃与逃、啕同音,主逃荒之灾、嚎啕之哭。桃花源中的人们是正“避秦时乱”才逃到这世外桃源,不知道这样的安排仅仅是只是巧合还是陶渊明有意告诉我们:不要被桃源美好的景象蒙蔽而忘记了他们之所以前来的原因――避乱,这样一个深刻的政治批判。
从“桃”的美好与伤感这两个意象分析来看,美好还是多过于伤感。桃花源也是如此,即便桃源人是带着避乱的心情走进,即便我们是带着遗憾的唏嘘返回,但这都不影响桃花源本身的美好寄寓和象征。
注释: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M].香港:中华书局,2002.9.
②(清)姚际恒.诗经通论[M].香港:中华书局,1958:25.
③朱熹著.诗集传[M].香港:中华书局,2011:6.
④《礼记》(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1:803.
⑤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01.
⑥《礼记》(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1:126.
⑦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52.
参考文献:
[1](清)姚际恒.诗经通论[M].香港:中华书局,1958.
[2]周振甫.诗经译注[M].香港:中华书局,2002:9.
[3]朱熹著.诗集传[M].香港:中华书局,2011:6.
[4]《礼记》(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