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舞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舞蹈

古典舞蹈范文1

一、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可见“气韵”已成为中国古代普遍适用于鉴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一个美学概念。唐代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用“气韵”论舞,一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②可窥见剑舞所展现裂石惊云般的“气”,从“来”与“罢”中不难体味到那股游刃有余的“韵”。至今留存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云手”“射雁”等舞姿动势,仍然如行云流水,延绵不绝,如“云手”,它通过“穿手”“划圆”“提腕”“亮相”这个舞姿动作造型,“穿手”为“气”,“划圆”为“韵”,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紧张与松弛中的高度统一,从内容和形式看,它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韵”的特点,这和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意到笔不到”的内在含蓄性有相同意义。从杜诗中“一舞剑气动四方”③所造出的“气韵”就曾令唐代书法大师张旭“灵犀顿通,草书大进”。张旭受公孙大娘的剑舞气势感动,于是飒然风起,所书写的草书“气韵”十足,字字“传神”。“‘韵’是传神的写照,‘气’的涵义又超出传神的写照。”④它印证了中国绘画、书法与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的渗透无处不在,处处再现着“气韵”为上的美学要旨。

也有人说:中国古典舞蹈就像在“打太极”。无论站在专业或业余的角度,他无意却真实地道出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气”和“韵”与舞蹈的关系。“太极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周易》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从舞蹈文化的‘气韵’所涉及的艺术学、生理学和力学等方面窥视和探索太极文化相比较,实难分出类型。”⑤在中国武术的“太极拳”中体现“气韵”的“沾粘劲儿”,也正是中国古典舞蹈借鉴和利用这一传统文化并运用“圆”和“曲”身段律动的“劲儿”体现其舞蹈“气韵”核心内容。在舞蹈中它又区别于太极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气韵方式。如中国古典舞蹈中“身段”称为“身韵”,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头正身侧,身正头侧”,转身中的“身过留头,头过身留”;又如“拉山膀”“云手”“晃手”等,此外,它也体现在一些程式化层面的舞姿造型上;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它们均生动地传达出一种“气韵”之美,通过动静、虚实的对比和流畅的舞姿传情达意。这些招式及造型的完成,最终的要求是赋予舞蹈其“气韵”结合之“劲儿”,而这些又是“太极拳”无法表现的。可见“气韵”之美,为中国舞蹈“情有独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生命之源,这种自身文化的特质显现出民族的智慧之光,并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睿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展现了圆融的审美特征

气韵是指艺术创作中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的统一,引导我们得以就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进行判断和分析。倘若说,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气”还停留在一种内在精神的美的阶段,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成分,那么,“韵”则是一种将其以某些程式套子加以外化的过程而达到艺术美,古人说“尽善尽美”,此中受制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气”与由之派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韵”就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中国古典舞蹈所言之“气”,受“无平不陂,无往不复”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周而复始的运行轨迹。因而,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及舞姿造型,都趋于“圆融”。这种审美特征,从留存于戏剧中的程式套子里很容易发现。如程式化舞蹈动作“趟马”“水袖”“甩发”“扇子”“手绢”“长绸”等,这种“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的“圆融”的特征。尤其是戏剧中的跟头,更可谓是中国古典舞蹈之精华,从它的起势到收势,无处不见气韵周行的内在意念和流畅圆融的外部技巧的完美结合。如其中的挂翻跟头,在“收腿蛮子”至“踺子小翻”等连接技巧完成过程中,既强调自始至终的“提气”,也注重全套动作一气呵成,在跳翻腾挪之际,展现的是一种闪串飘顿,连续不断的气派韵致,以“刚柔并济”“以身为本”“一动俱动”反映出的气韵“圆融”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造型上,运用了“拧”“圆”“曲”结合“气”和“韵”的律动特点,在律动中那种张弛、起伏、和谐、含蓄的动作表象,展现了“动静互补”“以意为神”“内外合一”“兼含并蓄”典型的气韵“圆融”的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造就了典型的舞蹈精髓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所展示的“圆融”,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它是中国古典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唯一特点,它之所以成为独具特点的古典舞蹈,正是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正如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是由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境界和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决定的。”中国古典舞蹈以这一精髓并生动默契地连接起节奏、表情、构图三大要素,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借“尽意”之舞,言乐观向上之情的精神境界。这种美学观较西方美学,更为深刻地触到了艺术的本质。美国舞蹈家多里丝.韩芙莉说“舞姿是基于人们长期运用而形成的动作程式。”⑦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保留并沿用了千百年的众多舞姿,其原因就是这里面有着中华古朴的人文精髓的传承,同时也有着中华民族的气派和精神,更加展现了“气韵”之美的特性,它为中国舞蹈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美学的智慧。正如清初画家石涛所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⑧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以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为主要动作特征;而芭蕾舞则是以“外开”“伸展”和足尖技巧为动作特点;中国古典舞蹈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作讲究“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就是“气”和“韵”的结合体,“气”是“韵”的生命信息,“韵”是“气”的外在表现,是“气”之“韵”。“气”偏于艺术的内容,“韵”则重于艺术的形式,二者是不可分割而客观存留在舞蹈画面上的。因此,中国古典舞蹈之“气韵”是舞蹈的精髓,它是可以被感知的一种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典型标志。

四、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发展至今,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代的产物,内有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外有借鉴创新的趋势,运用自身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再去影响世界舞蹈文化发展潮流,这是舞蹈发展的必然。如韩国舞蹈在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下,也十分讲究“圆、曲”的动作形态。如:“围手”“绕腕手”等动作构成,“气韵”运用已成为韩国舞蹈动作的核心。再者,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现代舞各流派,他们为了解放演员的手脚,打破芭蕾舞那种束缚演员的个性、程式化的动作和机械技艺的表演方式,寻找能表达外部世界给内心带来感受的舞蹈语言,他们把目光也投向了中国,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营造出迷人的艺术氛围而欣喜,并且仿效。他们认为在现代舞蹈中贯穿于“气韵”身段,易于把握和演绎作品,能够充分地发挥演员的情感表达。无论中国舞蹈还是韩国舞蹈或者西方现代舞蹈,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形成具有本民族、本地方艺术特色而立足于本国、面向世界的精品。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形成,它印证了“取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⑨”的永恒哲学理念。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是探究本门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它是统帅形式的关键因素,又是作品内在的生命本原。笔者相信,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古典舞蹈将会以新的理念而不断创新发展,完全可以在不远的将来代表世界舞蹈文化发展的主流,将对世界舞蹈的创新做出一定的贡献。

注释:

①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②③杜甫.唐诗选注[M].北京出版社.1980,237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⑤摘自向开明、严德善.太极气韵与朝鲜(韩)舞蹈韵律[J].北京.舞蹈2002,(8)

⑥周易、韩泰.中国古代舞蹈史纲[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

古典舞蹈范文2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蹈;表演;审美特点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66-01

我国有着辉煌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在舞蹈大家庭中,古典舞蹈独具韵味和特点,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古典舞蹈不仅汲取了我国的戏曲文化,同时也融入了西方芭蕾舞的特征。在具体表演时,古典舞蹈呈现出形神具备、身心并用的显著特征,逐步形成了气质、形象和意境兼具的表现形式,充分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

一、中国古典舞蹈概述

在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民间舞蹈特有的艺术特征是其他舞蹈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一些新的创新元素不断融入,有效整合、重组和加工各个部分的艺术特征,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古典舞蹈。中国古典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的总称,在成长的历程中,创新了戏剧舞蹈文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古典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一直以来,中国古典舞蹈重视神态、情感和舞蹈动作的协调,以刚柔兼具的艺术特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古典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感召力。

二、中国古典舞蹈表演中的审美特点

(一)“圆”与“倾”融汇。“圆”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象征,直观地体现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在古时期,人们通常把“圆”视为固定的规律,普遍觉得“圆”是神圣的,是不容侵犯的,象征着吉祥、美好和幸福,因此,逐步形成了以“圆”为基础的思想价值理念。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中,演员是按照肢体的舞动而展现出不一样的“圆”,重复着“圆”的运行轨迹,可以说这是思维理念的一种转换,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例如,在古典舞的表演中,身体所有环节的活动处都需要展现出“圆”形,足部在踝关节区域做出勾的姿势,肩关节要给予上臂一定的力量,促使其做出摇臂的动作。“倾”是动静转换的一种趋势,重视的是刚柔兼具,古典舞蹈表演时的全部动作要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归类,例如缓急和刚柔等。

(二)意境和教化的和谐统一。纵观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以强大的包容性和特有的魅力得到世人的叹,意境和教化在中国古典舞蹈表演中的体现,提升了艺术魅力。人们在观赏中国古典舞时,注重领悟古典舞蹈自身传递出的意境,针对舞蹈气氛的影响研究超出舞蹈自身的艺术价值。与此同时,古典舞蹈表演还有着教化的作用,这也是古时期教学人员和皇帝实施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中国古典舞蹈的诸多动作是由宫廷舞蹈发展而来的,舞蹈用具的应用更是增添了古典舞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袖舞和剑舞,舞蹈用具在古典舞表演中的应用,极大地烘托了古典舞表演的气氛。中国古典舞蹈在表演时注重情感和肢体动作和谐统一,促进意境和教化的和谐,使人们能够在欣赏中国古典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领悟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古典舞蹈的“身韵美”。所谓身韵,即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身法,通俗地讲,即是表演时的肢体工作,属于外部技法,而韵律则是艺术的内涵神采,身法和韵律的融合,充分展现了我国古典舞蹈的风格和审美特征。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是“形、神、劲、律”,彰显了身韵的核心内涵。形神兼具、身心并用、内外和谐统一是我国古典舞蹈的最大特征和艺术灵魂。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创编人员充分利用古典舞蹈的动作形态对其内在的动律逐步形成支配,准确把握古典舞蹈的灵魂,充分展现其精髓,为古典舞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突破了题材和戏剧风格的约束。这样的发展态势,不仅仅拓宽了人们的审美境界,也推动了新时代古典舞蹈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在古典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创编人员可以根据舞台的具体情况,在古典舞蹈中融入身韵元素,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在我国古典舞蹈的创编过程中,促使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古典舞蹈身韵充分融合,充分显现古典舞蹈“古舞新韵”的特征,为观众塑造出新的审美形态。

三、结论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蹈是我国舞蹈文化发展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古典舞蹈所传达的文化气息和精神主旨是其审美特征的关键。中国古典舞蹈有着“圆”与“倾”融汇、意境和教化的和谐统一以及“身韵美”的审美特征,并注重新元素的融入,促使了古典舞蹈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古典舞蹈范文3

目前,在当代中国的舞蹈发展中,中国古典舞存在着一种迷失发展方向的局面。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界前辈在50年代提出的一门新的课题,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形式,形成的一种舞种。那么中国的古典舞在古代时期真的是以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吗?我们还有待考究,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中,寻找答案。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条血脉,又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人生精神的存在形式。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它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它并不“早熟”,但它却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正因为它具有古老性,所以,我想从中来探索中国古典舞的身影。

戏曲始终趋于融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戏曲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看戏曲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娱乐。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中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宋、元以后勃勃兴起的戏曲艺术,是在继承、融合前代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魏六朝再抵百戏的精湛技艺,隋唐音乐舞蹈的高度成就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素材,准备了戏曲艺术的各种构件,舞蹈正是这些构件中的重要构件之一,从名人姚旅在《露书》中指出:古代歌舞乃“今戏场歌舞之遗意也。近世歌舞,道绝直云戏剧耳”。可见古人已深知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戏曲当中的戏曲舞蹈隐藏着中国古典舞蹈的身影。如:“云手”、“小五花”、“虎跳”、“前桥”、“翻”等技巧,在当今的艺术发展中依然存在于戏曲和中国舞蹈中。这些戏曲舞蹈的动作存在,说明了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形态也是可见而知的。

首先,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就具有很鲜明的时间性,我国的舞蹈在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在远古的商朝中国就有乐和舞的存在了。到了周朝,就可以根据详细记载看到所谓“大武之乐”的一种舞蹈,它的一招一式都很清楚。而且还有故事性。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具有着装含故事性的舞蹈,那么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已经明显出现有扮饰人物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可能了。从秦、汉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经历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至宋代“南戏”、元代“杂剧”。随着历史的前进,也有史实证明戏曲中的确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舞蹈。

戏曲舞蹈保留了古代一些传统的舞蹈,例如袖舞。袖舞的动作不但形象优美,而且能鲜明地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盛行于南朝及隋唐各代的“白伫舞”就是以舞袖为主,而戏曲舞蹈演员所用的长袖,就不仅是善舞美姿,更主要的是运用到刻画人物上去,这是戏曲在继承传统舞蹈上的重要发展,现如今我们正在发展的古典舞也正是延续了戏曲舞蹈中的这部分特色。因此我认为戏曲中的舞蹈与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舞有着很深的渊源。比如说,在戏曲《白蛇传》中,为了表现扩大了白素贞所倚重的水族群体,以水族与众神将的对峙烘托白素贞争斗的艰苦,这种为塑造人物而强化场面的处理,更令人感受到白素贞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奋力战胜邪恶的不屈精神。

现回头来看,我国的传统舞蹈,多半是载歌载舞的,它本身就具备了表现戏剧情节的因素,从这些迹象来看,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传统舞蹈已经逐渐融入到中国戏曲的表演动作上了。中国戏曲一直延用至今的戏曲舞蹈,也说明是中国传统舞的一种分支,也可以代表我们中国古典舞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上世纪中期,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有《春江花月夜》、《宝莲灯》、《小会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舞蹈界认为这几个代表作的风格就代表中国古典舞的风格,但是我们不能让她原封不动,不去发展她,那么她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如果中国古典舞最终发展成现代舞、芭蕾舞那么就没有发展的意义了,因为不管怎么发展,都不应丢失自己的风格。近几年,有一部作品《扇舞丹青》,真是让舞蹈界为之振憾,她已经能代表古典舞发展的发展的产物了,她建立了一种中国人的言说方式,这种方式把中国古典舞向前推了一大步。再比如《爱莲说》这部作品,也是古典舞当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品。它运用莲花的形象来表现中国传统女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的品格的美。通过舞蹈把周敦颐的“爱莲说”表现的淋漓尽致。它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美”,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文化就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

现在我们的古典舞大都在高难技术上发展,形成了一种接近杂技式的技术训练,戴爱莲曾经说过,杂技舞蹈化是一种进步,而舞蹈杂技化则是一个退步,她降低了舞蹈的审美功能。如果中国古典舞真朝这个方向发展,那简直太悲哀了。我认为中国古典舞可以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挖掘和尝试。

古典舞蹈范文4

一、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可见“气韵”已成为中国古代普遍适用于鉴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一个美学概念。唐代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用“气韵”论舞,一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②可窥见剑舞所展现裂石惊云般的“气”,从“来”与“罢”中不难体味到那股游刃有余的“韵”。至今留存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云手”“射雁”等舞姿动势,仍然如行云流水,延绵不绝,如“云手”,它通过“穿手”“划圆”“提腕”“亮相”这个舞姿动作造型,“穿手”为“气”,“划圆”为“韵”,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紧张与松弛中的高度统一,从内容和形式看,它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韵”的特点,这和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意到笔不到”的内在含蓄性有相同意义。从杜诗中“一舞剑气动四方”③所造出的“气韵”就曾令唐代书法大师张旭“灵犀顿通,草书大进”。张旭受公孙大娘的剑舞气势感动,于是飒然风起,所书写的草书“气韵”十足,字字“传神”。“‘韵’是传神的写照,‘气’的涵义又超出传神的写照。”④它印证了中国绘画、书法与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的渗透无处不在,处处再现着“气韵”为上的美学要旨。

也有人说:中国古典舞蹈就像在“打太极”。无论站在专业或业余的角度,他无意却真实地道出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气”和“韵”与舞蹈的关系。“太极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周易》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从舞蹈文化的‘气韵’所涉及的艺术学、生理学和力学等方面窥视和探索太极文化相比较,实难分出类型。”⑤在中国武术的“太极拳”中体现“气韵”的“沾粘劲儿”,也正是中国古典舞蹈借鉴和利用这一传统文化并运用“圆”和“曲”身段律动的“劲儿”体现其舞蹈“气韵”核心内容。在舞蹈中它又区别于太极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气韵方式。如中国古典舞蹈中“身段”称为“身韵”,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头正身侧,身正头侧”,转身中的“身过留头,头过身留”;又如“拉山膀”“云手”“晃手”等,此外,它也体现在一些程式化层面的舞姿造型上;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它们均生动地传达出一种“气韵”之美,通过动静、虚实的对比和流畅的舞姿传情达意。这些招式及造型的完成,最终的要求是赋予舞蹈其“气韵”结合之“劲儿”,而这些又是“太极拳”无法表现的。可见“气韵”之美,为中国舞蹈“情有独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生命之源,这种自身文化的特质显现出民族的智慧之光,并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睿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展现了圆融的审美特征

气韵是指艺术创作中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的统一,引导我们得以就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进行判断和分析。倘若说,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气”还停留在一种内在精神的美的阶段,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成分,那么,“韵”则是一种将其以某些程式套子加以外化的过程而达到艺术美,古人说“尽善尽美”,此中受制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气”与由之派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韵”就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中国古典舞蹈所言之“气”,受“无平不陂,无往不复”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周而复始的运行轨迹。因而,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及舞姿造型,都趋于“圆融”。这种审美特征,从留存于戏剧中的程式套子里很容易发现。如程式化舞蹈动作“趟马”“水袖”“甩发”“扇子”“手绢”“长绸”等,这种“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的“圆融”的特征。尤其是戏剧中的跟头,更可谓是中国古典舞蹈之精华,从它的起势到收势,无处不见气韵周行的内在意念和流畅圆融的外部技巧的完美结合。如其中的挂翻跟头,在“收腿蛮子”至“踺子小翻”等连接技巧完成过程中,既强调自始至终的“提气”,也注重全套动作一气呵成,在跳翻腾挪之际,展现的是一种闪串飘顿,连续不断的气派韵致,以“刚柔并济”“以身为本”“一动俱动”反映出的气韵“圆融”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造型上,运用了“拧”“圆”“曲”结合“气”和“韵”的律动特点,在律动中那种张弛、起伏、和谐、含蓄的动作表象,展现了“动静互补”“以意为神”“内外合一”“兼含并蓄”典型的气韵“圆融”的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造就了典型的舞蹈精髓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所展示的“圆融”,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它是中国古典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唯一特点,它之所以成为独具特点的古典舞蹈,正是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正如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是由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境界和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决定的。”中国古典舞蹈以这一精髓并生动默契地连接起节奏、表情、构图三大要素,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借“尽意”之舞,言乐观向上之情的精神境界。这种美学观较西方美学,更为深刻地触到了艺术的本质。美国舞蹈家多里丝.韩芙莉说“舞姿是基于人们长期运用而形成的动作程式。”⑦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保留并沿用了千百年的众多舞姿,其原因就是这里面有着中华古朴的人文精髓的传承,同时也有着中华民族的气派和精神,更加展现了“气韵”之美的特性,它为中国舞蹈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美学的智慧。正如清初画家石涛所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⑧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以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为主要动作特征;而芭蕾舞则是以“外开”“伸展”和足尖技巧为动作特点;中国古典舞蹈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作讲究“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就是“气”和“韵”的结合体,“气”是“韵”的生命信息,“韵”是“气”的外在表现,是“气”之“韵”。“气”偏于艺术的内容,“韵”则重于艺术的形式,二者是不可分割而客观存留在舞蹈画面上的。因此,中国古典舞蹈之“气韵”是舞蹈的精髓,它是可以被感知的一种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典型标志。

四、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发展至今,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代的产物,内有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外有借鉴创新的趋势,运用自身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再去影响世界舞蹈文化发展潮流,这是舞蹈发展的必然。如韩国舞蹈在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下,也十分讲究“圆、曲”的动作形态。如:“围手”“绕腕手”等动作构成,“气韵”运用已成为韩国舞蹈动作的核心。再者,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现代舞各流派,他们为了解放演员的手脚,打破芭蕾舞那种束缚演员的个性、程式化的动作和机械技艺的表演方式,寻找能表达外部世界给内心带来感受的舞蹈语言,他们把目光也投向了中国,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营造出迷人的艺术氛围而欣喜,并且仿效。他们认为在现代舞蹈中贯穿于“气韵”身段,易于把握和演绎作品,能够充分地发挥演员的情感表达。无论中国舞蹈还是韩国舞蹈或者西方现代舞蹈,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形成具有本民族、本地方艺术特色而立足于本国、面向世界的精品。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形成,它印证了“取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⑨”的永恒哲学理念。超级秘书网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是探究本门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它是统帅形式的关键因素,又是作品内在的生命本原。笔者相信,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古典舞蹈将会以新的理念而不断创新发展,完全可以在不远的将来代表世界舞蹈文化发展的主流,将对世界舞蹈的创新做出一定的贡献。

注释:

①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②③杜甫.唐诗选注[M].北京出版社.1980,237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⑤摘自向开明、严德善.太极气韵与朝鲜(韩)舞蹈韵律[J].北京.舞蹈2002,(8)

⑥周易、韩泰.中国古代舞蹈史纲[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

古典舞蹈范文5

【关键词】古典舞;审美内涵;中和舞蹈

作为一个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门类,必然具有其自身的审美特性,但是与音乐、美术作品不同,舞蹈艺术并没有在表现之外形成一个类似声音、形象的独立存在以供人欣赏。这就使得舞蹈作品的审美内涵的呈现方式与其他的艺术作品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特征。特别是中国古典舞,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带有中国艺术精神所赋予的特质,具体来说,就是对于艺术的境界、意蕴的追求,而这又是通过舞蹈表演者具体的动作来加以显现的。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舞蹈作品,从舞蹈动作、舞蹈中气的运用及舞蹈所体现的意境几个角度来探讨古典舞作品中审美内涵的体现方式。

一、舞蹈作品的动作形态的审美特征及其哲学意蕴

作为一门表现型的时间性艺术,舞蹈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动作形态是其核心内容。舞蹈艺术的本质就是通过各种身体动作的展现与组合来呈现出艺术美。古典舞的动作形态具有鲜明的特征,这就是动作的相对性。虽然观众所看到的舞蹈形态只是肢体的伸展等某一具体的动作,但对于古典舞的表演者来说,这一动作却是由相反的两种运动倾向综合而成的,即观众所看到的某一古典舞动作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相反倾向的动作,这两种相反的运动倾向相反相成,综合形成了展现出来的舞蹈形态。下文以古典舞中常见的“晃手”动作为例来做具体说明:古典舞的演员在表演晃手动作时,如果是向上晃手,就要先向下;反之,如果是向下晃手,就要先向上。也就是说,看似简单的一个晃手动作,实际上是由两个趋势相反、时间先后相接的动作叠加而成的。当表演者要做出朝向某一个方向的晃手动作时,他需要在呼吸的引领下做出一个反方向的动作,即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某一动作的完成要在与之相反的动作的引导下进行。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道德经》中的“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段说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性,即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的道理。而舞蹈动作也具有与之暗合的相反相成的过程,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舞表演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动作形态内含的辩证性因素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典舞在审美取向上的两个特点:其一是对对比性因素的利用与强调。如在上文所举的晃手的例子当中,通过前期的一个反方向的动作,后期的手部的运动轨迹得到了更好的凸显和强调。在向下晃手的动作中,通过前期的向上晃手的动作,强调了之后手部的向下运动。通过对方向相反的不同动作的幅度、力度不同的展示,舞蹈表演的动作形态得到了更好的表现。其二是对中和的追求,即它所追求的并不是单一的某种倾向,而是带有综合性、平衡的色彩。通过对两种不同倾向动作的展示,舞蹈动作中的单一性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整体的均衡、和谐。事实上,这是古典舞表演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构成对比的因素不只是方向相反的动作而已。舞蹈中的其他因素,如动作的缓急、力度的刚柔、形态的动静等都可以形成这种对比,下文再举一例:在孙灿表演的舞蹈《唐印》中,动作的构成非常具有特色,很好地表现了缓急这两种不同的速度与节奏及张弛这两种不同的动作幅度之间的对比。在舞蹈的开始阶段,表演者的动作迟缓、幅度较小,舞蹈的动作形态以静态的呈现为主,此后,动作加快,不仅动作的幅度变大,就连动作的难度也随之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尾声部分,动作再次慢了下来,直至结束。如果着眼于这部舞蹈作品的速度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明显地可以划分成“快—慢—快”这三个不同的段落。这几部分之间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具有发展上的阶段性,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很特殊的审美体验。一方面,他们感受到了舞蹈中不同速度、不同动作幅度的对比;另一方面,这种对比并不突兀,而是随着舞蹈的情绪表现自然而然地发展而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舞在动作形态的对比中对于中和这样一种审美范式的追求。构成对比的相反因素在此得到了抵消,不同的审美倾向得以中和。这不仅是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

二、舞蹈作品中的“气”及其表现

在古典舞的表演中,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是潜藏在舞蹈动作背后的核心所在。一部古典舞作品的开端始于气的运行,而其结束则终于气的收聚。气的运用既是古典舞动作的本源,同时也是古典舞区别于其他舞蹈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舞蹈动作的衔接、组合,实际上就是气的不同运用的过程。表演者通过对气做出不同的处理,而表现出不同的动作、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节奏。“云手”这一动作就是如此。“云手”是古典舞中较为常见的一个动作,在表演这个动作时,气的运用贯穿始终。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首先要含胸提气,然后将双手提起,在胸前做出揉球、抱球的动作,这是观众眼中的“云手”动作。而从表演者的角度来说,则是一个气的运行过程:首先是气的提升,然后是气的凝聚,接下来是气的含有,最后是气的下沉。可以说,整个“云手”的舞蹈动作是表演者通过对气的状态的不同处理而完成的。也就是说,舞蹈表演的过程就是气的聚散、运行及呈现为不同状态的过程。表演者通过对气的控制,而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不同的身体姿态,从而让观众感受到舞蹈作品所特有的美感。气本身是无形的,但是这种无形的气却通过表演者具体的舞蹈动作得到了展现。也就是说,这其中存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点在气与舞蹈动作的关系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气这样一种无形无质、无法感知与捕捉的东西通过舞蹈表演者的不同表现而变得有形,能够为观众所感知。有学者在谈到舞蹈动作时,认为这是人的气与宇宙的气的交融,这是一个很精彩的解释。中国古典哲学历来强调“天人合一”,而舞蹈艺术中对气的运用正属于这样的一个范畴。在内在于表演者的气的引领和运转下,表演者的表演呈现出了特有的艺术的“韵”。这个韵很难做出明确的界定,它更多的是指一种审美状态,即舞蹈表演者通过控制自身的气做出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观众从这一系列动作中感受、体验到舞蹈表演者特有的风采、神韵,从而进入一种主客体交融的审美状态。与具体的舞蹈动作形态不同,这个内含在舞蹈中的“韵”是比较虚的,它无形无象,虽然是观众通过视觉观察到的,但对它的体验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而非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这样一种比较虚的“韵”,正是舞蹈者通过调动、控制气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因气而成韵。

三、古典舞的意境与审美体验的传达

古典舞的表演是具体的,它可以分解为若干肢体动作的组合,但是在这种具体的形象背后,又存在着无形的、内在的、潜藏着的意境。舞蹈表演者的动作所呈现出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外在形象,而隐藏在形象背后的意境则需要观众进入审美状态后才能体验到。这事实上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如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形似并非最高层面的追求。不论是画家还是观赏者,所追求的都是画面之中的意境。这种意境存在于具体的画面之中,但并非像山水那样被明确表现出来,而是隐藏在画中形象的背后,需要观赏者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去体验。同样,古典诗歌也是如此。古典诗歌的魅力除了体物穷形尽相、抒情直白显豁之外,更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读者在读完诗歌之后可以在诗歌的语言描述之外产生新的联想,从而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我们常说的文外之意、画外之音正是基于这个意义说的。仍以前文中谈到的孙灿表演的舞蹈《唐印》为例,在这部舞蹈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表演者一个个的具体动作,但是我们却从中获得了一种优雅的审美体验,这种优雅的美感正是从舞蹈的意境中来的。表演者通过对特定动作的表现让我们在感受到人体美的同时获得了人体美之外的审美体验。正如前文所说的,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缓急对比的充分运用。正是在这种舒缓有致、舒展流畅的表演中,我们体验到了舞蹈动作之外的美感。这虽然是通过具体的动作传达的,却超越于具体的动作形态之上。在古典舞中,这种意境当然会因舞蹈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过大致来说,中和是古典舞普遍追求的一种审美特征。对此,前文在分析孙灿的《唐印》时已有了很好的说明。在这里笔者只是想强调,这正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无过无不及”的观念的体现,如儒家的诗教中就有“乐而不,哀而不伤”的原则。这样一种中和冲淡的审美理想正是古典舞所传达出的意境的一项核心内容。

四、结语

本文分别从古典舞的动作形态、舞蹈中气的运用及舞蹈的意境这样几个角度分析了古典舞作品的审美内涵及其表现方式。总的来说,相比其他舞蹈,古典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中和这一观念贯穿了舞蹈表演过程的始终,并融入了舞蹈的审美特质当中。这既是古典舞的特征之所在,同时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尹琦.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念[J].戏剧之家,2017,(10).

[2]代欢.中国古典舞审美精神探析[J].齐鲁艺苑,2016,(10).

[3]周宏.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文化内涵[J].2014,(05).

古典舞蹈范文6

关键词:古典舞舞蹈学生表演素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20(2014)-01-0041-01

古典舞教学的表演素质培养,是古典舞教学的重点,也是应该始终坚持的一种教学理念。因此,本文笔者就对古典舞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表演者素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古典舞教学中表演者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一)培养艺术的创造能力

舞蹈其存在的首要形式就是以艺术的形式而出现。因此在古典舞的教学中,培养其艺术创作能力,对学生表演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艺术,一方面是对已有固定观念的解释,在另一方面,其也是存在着变动的。即艺术不是静止不动的,其内在也存在着运动,也就是发展变化。在这个层次来说,艺术的维持依靠的是其自身的创造,因此古典舞表演素质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二)准确的情感表达能力

艺术家在对生活进行相应的筛选和加工时,基本上是按照他们本人对艺术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来反映的,最后在创作时再结合不同艺术特征创作。舞蹈是目前我国艺术中的一个,舞蹈作者一般是通过寄托情感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因此,能够将情感准确的表达出来是作为舞蹈表演者一种最基本的能力,从而达到将情感很好的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也能达到感同身受的地步,而对于古典舞蹈来说,由于其本身是民间经过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情结,因此,古典舞主要包括着两个方面,一是舞蹈编者本身需要有一定的情感经验;二是舞蹈还必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由此可见,古典舞蹈表演者能不能准确的将情感表达出来,是该舞蹈成功的关键。

(三)灵敏的思维能力

古今中外,一切精美的舞蹈表演都诞生于巧妙独到的艺术构思基础之上。思维能力是素质培养的核心,无论是舞蹈作品本身还是其表演者,都必须满足以下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必须能够得到真实生活逻辑的检验;二是还必须受到艺术本身逻辑的检验,也就是说,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一方面需要其具有非常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其具有非常灵敏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从具体实践过程中来看,舞蹈艺术在进行检验时,一般都会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逻辑检验方式,因此,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要想能够非常准确的将舞蹈作品的灵魂把握住,就必须需要具有非常敏捷的“舞思”,以便能够正确的理解舞姿技巧,从而准确表达出舞蹈动作。

(四)善于抓住观众的内心能力

舞蹈表演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将观众的情感很好的激发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说,文学艺术修养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具备这种品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个人魅力展现出来,并且舞蹈表演者将这种魅力通过舞蹈的形式散发出来,从而影响着观众,所以说,古典舞教学中表演者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表演者的文化修养进行培养。

二、古典舞教学中表演者素质培养的方法

(一)创新式的教学组织方式

舞蹈,需要表演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不断地给角色以新的诠释,这样才能保持古典舞的艺术魅力。这就需要舞蹈演员的丰富想象,而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创新的思维。所以在古典舞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民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表演者的创新思维。例如在高职学校的古典舞教学中,教师采取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平等,可以减少拘束感,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就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角度,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弥补个人思维的局限。因此,不仅对于学生,对于老师也是一种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二)注重表演目标的差异性

古典舞的课堂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分层次的给予指导和引领,对于基础功比较强的学生,要结合其身段特征来针对性的开展柔韧性训练,而对于差一点的学生,要通过难度低一点的动作要领来引导学生积极表演。分层教学目标的实施,能使各类学生都将对古典舞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学有所获。

(三)课外教学活动

表演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可以形成舞蹈演员的独特个人魅力,从而对观众产生一种潜在的影响,能够吸引观众。所以古典舞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舞蹈教室,教师要多带学员到舞蹈剧院、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或者举行一些短期的旅游活动,以便能够是学生充分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

(四)应注意学生非智能因素对智能的影响

个性心理品质在学生只能教育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智力比较平常的人,理想、意志、信心等一些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常常能够促使他们获得一些成功,相反无理想、不自信、不坚强等等一些非常不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经常会使一些具备成功条件的人平庸一生,所以说,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在舞蹈素质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古典舞教学是学生展现自我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课堂教学,将古典舞的民族特色和富有变化的舞姿贯穿于文艺作品的情感表达上,将学生对古典舞的艺术魅力通过自身的表演,化抽象思维为视觉性的舞蹈语言,从而促进学生对古典舞的审美精神的深层解读。

参考文献:

[1]吴佳芮.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11)

[2]蒋荆子.浅析古典舞教学中表演素质的培养,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