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教学

一、摆正位置,和谐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正位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师生彼此尊重,双方在活动中互相受益,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学科交融,拓展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本身,也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应该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密切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开放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孤立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例如,在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和《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渗透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且会增加学生地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三、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新课标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每个学生或者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的不同,或由于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参差不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使这样一个学生群体能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教师的教学下语文素养都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唯一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分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预复习和练习作业以及考试和评价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实现均衡发展。

四、情感教育,陶冶高尚情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时时刻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温暖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可以说,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学会用作者的人生经历发现自身,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开展活动,促使语文生活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要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开展语文活动课程,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首先,开展语文活动课程,就要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它涉及语文应用的所有领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学生是活动课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觉参与、自我活动。这样,学生便能在各项具体的活动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直接感受、体会和理解生活的本质。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学习内容的印象,还切实提高了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曾慧.试论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2012(0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引导;能力培养;辅导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实践导引法的目的

现如今,我国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社会的逐步发展,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社会人才,让他们分别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能力。现代教学中出现了导引学习法,导引学习法简称导引法,它是根据创造学原理和创新教育思想提出的一种创新教学法,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导引法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那么首先就势必要使用一些方法来慢慢地引导他们,使得他们的应用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都能充分发挥。

二、导引法的方法

那么,该怎样将这种新型的导引法实现呢?接下来我们就围绕关于导引法如何实践来进行探讨。

1.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提出疑问,设计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会引起学生突然认知,或者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自主学习做充分的前提准备。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体会从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的情感变化。所以创造一个良好地阅读环境与学习氛围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主要方式,也是阅读体验的主要途径。

3.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

教师一定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努力创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地创造条件。

4.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鼓励学生将内心感受、领悟、欣赏,甚至批评大胆地说出来,让他们在发现、积极讨论和认真申辩中张扬自我个性,从而体验学习中创造的乐趣。

5.搭建自我对话平台

让学生与自我对话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心灵受到碰撞打击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实践得比较好,那么会让他们与自己的心灵擦出火花,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在课桌前准备两本字典,分别是《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养成课前背读的习惯

营造出语文教学之前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子,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手、脑、口”并用的习惯

在教学当中,教师要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

4.养成多读、多写、多积累的习惯

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然后坚持写读书笔记。

5.在课内坚持“启、读、练”

“启、读、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总之,自主学习在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中,以学生兴趣作为起点,以自主学习空间,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学会自主探究体验、教育自我。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好学、乐学、善学。

参考文献:

[1]张超山.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方法与策略初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5):239-239.

[2]甄磊,张莉.浅谈初中语文学习方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7):14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办法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在以往的要求上更加注重综合性、生活化、个体化、现代化以及自主性,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全新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不断地完善语文教学课堂,努力打造一个适应时展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1.注重综合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初中语文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独地进行教学,因为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因为如果学生在每学完一个模块的语文知识后就思考与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的结合联系,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有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同一个问题,从语文角度出发和从数学角度出发所思考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注重生活化

在生活化的教学背景下,学生不能只是死读书,一定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重生活教学,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是实现了读书的目的。

3.注重个体化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也要注重个体化教学,针对不同情况的学习,就应该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注重个体化教学并不代表着歧视,并不代表着老师可以优待成绩好的学生,差待成绩差的学生,相反,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更应该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学,直到他们掌握了所教的知识,这样才是真正地体现了个体化教学。

4.注重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果老师的教学手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实现现代化教学,是很难提高教学效率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现代化教学。

5.注重自主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应该要有“我要学”的概念,而不再是以前传统的“要我学”。但是现代的初中生的自主性比较差,因为他们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有父母安排好了,他们从来都不去思考自己需要做什么,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校外的生活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完善初中语文教学的办法

1.加强与其他科目老师的交流,丰富知识

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首先,老师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结合其他科目。例如,在进行《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的时候,老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向历史老师请教有关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讲述有关的历史,增强课堂的有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加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老师不仅要加强与其他科目老师的交流,还要将所学的其他科目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水调歌头》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水调歌头》的歌曲,然后在学习完这首词的意思后,老师就可以让大家学唱《水调歌头》,并从歌曲中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更好地领悟到这首词的意境。

3.将生活情景带到课堂

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也需要将一些实际生活的情景带入到教学当中,将教学目的寄予在这些引进的生活场景当中。比如,在学习完了《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后,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要作出选择,当你得到了你想要的其中一样,同时你也会失去你想要的其中一样。例如,你手上只有两块钱,只可以买到一颗棒棒糖或一小块蛋糕,当你买了蛋糕后,你就不能买糖,当你买了糖你就不能买蛋糕,你只能从中选择一样东西。

4.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吸收程度是不一样的,故此,要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水平,老师就要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比如,不同学生的记忆力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背诵课文,这个时候,老师就要了解那些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背出课文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原因,并在课后帮助他们,直到他们都把课文背诵下来。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老师应该侧重对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就应该多抽时间来辅助他们学习。

5.借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老师的教学手段也应该实现现代化,借助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首先,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上课前精心准备好课件,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来板书,将用来板书的时间向学生更好地解释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翻译好的现代文用多媒体来播放,这样既方便学生观看,又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

6.加强对学生任务计划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现代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性之所以差,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做好计划,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只有等到老师布置任务后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帮助他们制定计划。比如,老师在进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课后进行预习,将五首诗歌翻译成现代文,并将这五首诗歌所用到的句式罗列出来。这样,以后再遇到诗歌的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形成要提前预习的习惯,主动将即将学习的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概括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完善语文教学课堂的几种办法,包括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完善教学课堂,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课堂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要与时俱进,否则根据优胜劣汰的大自然法则,传统的教学手段迟早是会被淘汰的。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农村;语文;课堂导入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对于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的视野和认知都有限,教师恰如其分地选择良好的语文课堂导入方式,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提高农村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直接导入

1.以课文标题导入

课文的标题是文章的总体概括,以课文的题目为导入,能直接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迅速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有一些题目直接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如果标题富有美感或者诗意,教师则可以对标题进行分析,通过对标题美的分析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快速进入正题,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优质、高效。

2.以课文内容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可以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介绍文章中某个精彩的情节,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渴望了解本堂课的内容。使用课文内容导入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故事性强以及与学生平时的生活相关度比较高的课文教学,教师要在非常熟悉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从中选取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课文内容导入,也可以转换角度,让学生来讲述课文的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果课文中包含有学生日常所熟悉的成语等,可以从经典成语入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扁鹊见蔡桓公》,就可以用“讳疾忌医”的相关故事引出文章。

3.以写作背景导入

在新内容开始学习前,先给学生介绍课程相关的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写于何种情况,有着怎样的写作目的,如此一来,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教学内容。比如,的诗词《沁园春・雪》,文章背景是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文章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要想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由于农村初中生看课外书的机会不多,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养成,他们的知识面并不开阔,也不太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因而不能理解作者诸葛亮写下这篇千古名篇的背景。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教学之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如,“士为知己者死、知恩图报、忠臣不事二主”等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细节,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二、间接导入

1.以情感导入

教师可以利用语言、音乐以及丰富的情绪,给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氛围,如,饱含感情地描绘一幅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画面,能使学生对画面产生想象,更容易融入文章的情感氛围中。情感导入对诗歌、散文以及感情丰满的文章的效果极佳。

2.设置疑问导入

初中生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尤其是农村学生,由于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于是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好奇与疑问。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导入中,先卖关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进行自主探求,以便更加深入细致地弄清楚相关知识点的真正内涵。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导入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式,还需要教师根据当地的教育教学实际和不同的教学需要不断摸索,结合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运用与创新。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5

摘要: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吻合度问题无论是对课程标准的贯彻,还是对教科书的编写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文本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四个版本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在课程三维目标和内容标准方面的吻合度问题,并初步探讨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吻合度相关的问题和争议。

关键词 :不同版本;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2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及其与课程标准吻合度、科学性、适应性的研究”【批准号:GS(2010)G0988】的阶段性成果。

在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制定与教科书的编写是两个关键性问题。课标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在“一标多本”的教科书编写格局下,不同版本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问题无论是对课标的贯彻,还是对教科书的编写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现行四个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科书与课程目标的吻合度

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教科书编写要“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教科书如何才能有效地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呢?结合课标和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来看,教科书要有效实现课程三维目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知识方面重视具体的历史史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线索规律三方面主要知识结构的构建;能力方面要为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为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学科认知能力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过程方面要为学生设计一个时序上、内容上、难易程度上和内在逻辑上可操作的学习过程;方法方面要加强史学方法的学习和具体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教科书知识结构的构建至关重要,是课程三维目标落实的基础。四个版本教科书在具体的历史史实的叙述和基本的历史概念的概括上都与课标有较好的吻合度,但在基本线索和规律的总结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新教科书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完整的历史线索和脉络是教师和教研员对教科书的作用评价中唯一给予否定评价的一题,同时也是学生、教师、教研员三个群体对教科书的作用的评价中均值最低的一题。这也是在访谈中教师反映最多、最大的问题。”

能力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教科书编写的一个隐性问题。四个版本教科书主要通过课文引言、资料卡片、问题思考、课后习题、活动课、课外读物和网站推荐等方式来实现。在这些方面,四个版本教科书与课标都有相对好的吻合度,但在史学方法运用方面和“学本”特征方面还有待加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教科书最容易实现的,所以各版本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也是最高的。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显示“教科书对学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促进作用是学生、教师和教研员对新教科书作用评价中最高的。”

二、教科书与课程内容标准的吻合度

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呈现课程内容标准时,基本分为五个层次,即册、单元、课、子目和具体知识点,以对应内容标准中的模块、专题、内容要点三个层次的内容。

模块具有确定性,四个版本教科书都分六册,对应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专题也有确定性,教科书都以单元来对应。专题层面各版本教科书与内容标准的不吻合主要表现在标题表述的不准确、专题顺序调整合并的问题。标题表述不准确的情况如:人民版与北师大版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内容标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不吻合。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历程”与内容标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不吻合。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内容标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吻合。这些不吻合的情况主要是课的标题不能准确表达内容标准的完整意思。专题的顺序调整与合并问题颇有争议。除了人民版严格遵循课标,没有改变课标内容标准中专题的次序和数量外,其他版本教科书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专题顺序上,人民版按课标先中国史后外国史编排,其他版本都以中外对比的形式编排。在专题合并问题上,除人民版外,其他版本都对内容标准中“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进行了合并。对专题调整程度最大的是岳麓版教科书,对此拙作《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教科书中课、子目和具体知识点对应内容标准中的内容要点。课标内容标准中绝大多数的内容要点表述是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四个版本的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都较好。但是,课标内容标准中有些要点表述本身就有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就不是太好,而且难以测量。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等专题,就属于此种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四个版本的教科书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已使用近十年,期间关于课标与教科书方面积累的问题和争议也不少。这些问题和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研究都有密切关系。

新课程改革后“一标多本”与以前的“一纲一本”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课标是指导性的,教科书是多样性的。教科书编撰既要遵循课标的指导性建议,又要进行创新。课标“教科书编写建议”中主要对三维目标,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教科书呈现方式多样化,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很显然,课标对教科书编写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鼓励教科书在提出的这些原则性建议下进行大胆创新。所以,教科书只要遵循课标的基本原则就可以了。我们不能对教科书在体例、具体知识选择等方面有太多的苛责,创新其实更重要,在研究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时,也要注意这一点。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标“教科书编写建议”也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弱化历史学科地位,甚至是放弃历史学科体系。课标“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只字不提以历史学科为基础,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课标解读中提出“历史学科也是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重要依据”,并进一步强调“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建立在历史学科的基础上,以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为依托,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这不能不说是对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忽略历史学科特点的考虑,对此聂幼犁、任世江等学者都表示了极大的担忧。

课标和教科书使用调查、评价和修订机制也是一个问题。课标实施近八年,教科书使用近六年,教育部才启动《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研》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使用情况调研》项目,项目研究成果在2013年才相继完成,而相应的修订又不知在何时能完成,这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吻合度问题的研究的现实意义有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侯桂红,郑林.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调研[J].历史教学问题,2012,(2).

[3]李玉龙,王宇琦.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整合 优化教学 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且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初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临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有效整合,能够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整合在一起。

1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整合,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质是把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有效地融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把初中语文学科中难以描述的内容传达、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实效。在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从各种感官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身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学生既是一片有待挖掘的教育教学资源,又是这片教育教学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因此,我们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被动”为“自主”,变“单向”为“合作”,变“接受”为“探究”。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有了兴趣,才会自觉思考,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才会感到乐在其中,精力也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所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气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1.2 有利于突破初中语文教学难点,降低语文教学难度。运用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根据语文学科教学需要,由任课教师编制课堂演示课件,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适当的多媒体信息通过多媒体教室演示系统展现出来,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形象、直观的知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从而降低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度。

2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高效性的特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初中语文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从而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知识。学生的学习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凭借这些感性材料迅速地把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学生在认识上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