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创新范文1
(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高职院校的管理学专业应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都应以此为中心开展。由于管理学课程的覆盖面广、内容多样,缺乏重点实际问题。因此,其教学内容应侧重模块化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模块。由管理学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职能等组成。②专业模块。由企业经营、生产和财务管理等组成。(2)创新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使用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实训以及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形成导学、助学、自学的三维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情景模拟和经典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增强学生对现实情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实践教学比重。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教学进行延伸。例如,定期邀请企业家或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企业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和关注热点。建立综合实训基地,购买、研发管理学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模拟的管理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增强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2.1教学条件改革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条件改革包括建设教学软硬件设施和教学开展等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类收集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以及经典教学案例,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增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整理和课程内容相符合的资料,使课程教学生动化、多样化,让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学到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既丰富学生视野,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根据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分配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通过学生决策灵活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行成完整的解决问题方案。在此过程中,由教师为各小组进行规则明确,角色分工,带领模拟决策等。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掌握经营技巧、经营知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3)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站,在网上呈现管理学课程中的课程大纲、课程计划以及各章节的PPT讲稿、电子讲稿等。也可以展现各公司企业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对企业的经济环境、发展状况以及政策变化等有清晰的了解。(4)建立优秀教学团队,以科研推动教学。课程组成员的年龄、学历、教学经验、职称和研究方向形成良性互补,优化学术氛围,形成科研和教学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授课教师应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把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和案例相互切磋,达到资源优化共享的目的。
2.2教学内容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适时调整教学大纲。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适当的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重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策划、组织、协调、领导和决策等能力。同时,压缩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环节,增加管理实验和案例分析等课时量。(2)加大信息量,更新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管理学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所接触的管理学知识处于学科前沿领域。对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原则上,针对不同对象把管理学教学文件数字化处理,在与媒体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课件。课件内包含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3)避免课程重复,妥善处理后续课程。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内容上的明确分工,把原本属于生产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调整到具体专业课程中。并依据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突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确保管理学的教学系统性,与后续课程建立联系,提前预留教学活动所需空间。
2.3教学方法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多采用案例讨论、课堂讲授、情景模拟以及沙盘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管理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教师引导学习的同时,重视相互学习、实践学习。(1)案例教学法,配合情景模拟进行互动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掌握。(2)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方式,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当地优秀企业的实例和数据。同时,坚持团队合作,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命题考试等进行统一整合。课程组成员及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研讨等。(3)通过课程论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进行测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也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奠定基础。
2.4考核方式改革
管理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学习的创造性、灵活性,教学活动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等进行综合评价,把实践考核作为评价考核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做法如下:平时课堂考核(课堂出勤、案例分析参与、课堂讨论等)占20%左右。课后考核(学习汇报、课程论文以及调研报告等)占20%左右。实践考核(能力性考核、知识性考核)占60%左右。通过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感性认识,使学生成为适应当代管理学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2.5教材建设的完善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管理学课程教材与本科教材极为相似,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内容抽象,不易学生学习掌握,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材建设的完善对管理学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可采用具有较强权威性出版社出版或由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例如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教材,以及斯蒂芬编著的教材等。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不断更新等特点,能够使学生接触世界最前沿领域的管理学知识。同时,高职院校也可根据自身教学要求、特点,尝试编写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教材或辅助教材。
2.6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利用主要指充分使用师资力量、网络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深厚的网络资源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而社会资源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点。
3结语
管理学创新范文2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07-02
根据教育部2013年5月的统计数据,2011年的教育统计数据中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542638人,占当年660万毕业生总数的8.22%,而当年的独立学院招生人数为746028人,在校生总人数达2674448人。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都在增加,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了749万人。在办学过程中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在学生培养上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重视其通用技能,而管理能力正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应需而生的一种重要的通用技能。《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管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如何推进《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和一般原理能够让这些刚入校不久的大学生掌握,并能够结合实际的运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也由此决定了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
一、《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剖析
1.《管理学》教学中的“知识割裂”问题[1]。(1)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一般高校选用的教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国外的经典管理学著作,第二种是国内的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教材,第三种是学校的自编教材。第一种教材在一般高校中使用较少,主要推荐为参考书。后两种是主要的选择,但不论哪一种,教材的主体框架都是从管理学概论、管理的计划篇、组织篇、领导篇、控制篇等方面进行编著,分别从不同的管理职能角度进行论述,各篇章都论述详细,但各篇章之间的联系却论述甚少,且主要是对前人的理论成果的综述,而对于现代结合实际的理论演进的研究部分论述却略显不足。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分别看到了管理的不同方面,对他们的相互联系仍不清楚,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科学体系,这就妨碍了学生对管理科学的系统理解和综合运用。(2)从教学的过程上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讲授《管理学》时,基础理论的讲授占据了教学课时的大部分,在讲授时也主要是从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的发展史、管理的四大职能的角度分别进行讲授,各篇章都有对应的案例分析,对于管理学的理论性、应用性分析深入、条理清晰,但各篇章之间如何关联,如何更好地体现知识的实践性却仍然存在着割裂。
2.《管理学》教学中内容的滞后性问题。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管理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管理实践中,同时也应体现在管理理论上。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在管理学著作的编写时总是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对于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和组织再造理论等管理学上的最新发展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探析等在管理学著作中鲜有详述。这一块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较普遍的管理现象,以前的管理理论不再能够清楚地解释相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前沿性问题进行补充,因此,也对教师在管理学上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管理学》教学中实践性欠缺问题。《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课堂讲授为主,因受学时、场地所限,学生学习后没有具体实践环节的安排,也难以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性的认知。部分高校的沙盘模拟实践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模拟实践的效果,但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也缺乏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管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4.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力影响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师学术性普遍较强,理论研究造诣也要强于其实际的管理能力,主要是许多大学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从业经历,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所进行的实践教学很多来自于对资料、对知名企业管理活动的分析,因此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传授管理实践相关技能,使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真正的结合。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的个人能力确实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二、《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1.重组教材,改革教学方法。(1)对于既定的教材内容,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可重组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理论篇,一块是实践篇。在理论篇中,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沿革、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对什么是管理学在理论上有个基本的认识。在教学之初,可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刚入校军训时以班组方式的严格管理,加入学生会组织的遴选过程,一个宿舍为什么要选一位寝室长等),让学生感受身边处处都有管理学,用身边的事学习什么是管理学。一般一门学科的发展史是既重要又枯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用案例将早期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讲解让学生明白理论的传承性,同时明白早期理论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演进。课下要求学生研究一所熟悉的企业,分析现实企业管理中理论应用的效力。(2)在课程教学的中,可以运用课堂综合案例分析,引入最新发生的企业现实案例,让学生深入其中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并掌握各管理知识之间的关联。同时也请学生把学习、工作中的故事讲出来,分析其中管理的作用,通过《管理学》的学习有没有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3)邀请企业或教育行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课堂讲学,让学生与管理人面对面进行交流,让学生对管理有一个现实的认识。通过对湖北商贸学院2012级国际贸易本科班9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实际收回有效问卷89份)分析得知,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要求,难以达到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等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主题课教学已成为现代《管理学》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也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在互动教学上,还需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在模块教学上,还需加强各模块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上明确管理各部分知识间的关联性。所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补充社会问题探讨。现在的《管理学》教材中,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等相关理论的阐述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专题讨论。例如,在每年的315晚会中都会有很多的实际案例,通过视频教学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讨论现代企业管理伦理问题,着意培养学生的管理之“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虚拟组织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是虚拟组织?这种组织如何存在?目前我国较大的虚拟组织如阿里巴巴,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它的管理者是如何对组织实施有效管理的?这些问题是我们生活中的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准备、深入分析,让学生对这些产物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正确的分析。
3.课题教学即“任务驱动法”[2]。课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给出一个与管理有关的命题,让学生课下进行研究并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课下自学、课堂讨论、教师点评、总结,最后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布置这样一个命题:“通过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分析,你认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其研究成果,同时课上请学生阐述其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补充,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对该命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理论梳理。另一种是布置情境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体会该情境中的管理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管理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完成的结果写成课题实践报告,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课堂点评,并对任务中的管理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加深学生对管理知识的认识。因此,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组织上可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见下图)。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管理学》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对该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体会与认识。《管理学》课程教学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中进行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只有在不断的摸索和探讨过程中才能逐步加以完善,而对于教学改革中的新思路的具体形式也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补充、完善,以寻找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基础理论与管理技能结合能力的,能促进大学生管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管理学创新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对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和教学结果的实效性要求很高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换,管理学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课程属性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因此,管理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灵活多样,更加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重课堂知识讲授,轻社会实践环节。很多高职院校在管理学教学中普遍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但往往会使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人们在长期管理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管理经验,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对抽象知识的讲解,很难达到学习的实际效果。
二是重教师主体作用,轻学生过程参与。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本上还是只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仍然把学生当作传授知识的客体,忽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淡化了学生参与意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所谓教学相长,就是指教与学应该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忽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厌学的倾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的培养。
三是重传统教学手段,轻现代技术应用。在过去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各种软、硬件条件的限制,教师主要以课堂面授为主,很少采用“情景模拟法”和“案例教学法”等直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抽象理论为主,缺少以必要的启发式教育方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1]至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诸如慕课(MOOC)、微课等网络教学手段的更是凤毛麟角。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思路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方式、方法、途径的总和。[2]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目的,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网络平台法”融入教W全过程。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于20世纪初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率先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中国,案例教学是近年来才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管理学教学目的,通过精心筛选案例,然后指导学生运用管理学理论对案例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把部分真实管理事件引入课堂,使学生接触各式各样的组织情景,更侧重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有利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可见,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学获得成功的有效方法,应该而且必须作为管理学教学的一个目标模式。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管理学是专业基础课,大多数学生缺乏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更缺乏管理实践的基本技能,课堂参难度较大,使得案例教学往往变为事例教学,学生围绕着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来进行思考,如果运用不当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情景模拟法。在管理学教学中,情景模拟法是通过教师设计现实管理场景, 对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模拟仿真,学生在特定管理环境下进行模拟管理决策,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管理学的激励理论、沟通理论和决策理论中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讲授沟通理论时,可以设计人际沟通场景、对抗性沟通场景、团队沟通场景、谈判场景、拓展训练场景等,实地训练学生的管理沟通能
力。[3]
情景模拟法的优点是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加深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知识的能力。情景模拟法的缺点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管理学理论功底,而且要相当熟悉管理技能。否则,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甚至完全使整个模拟过程流于形式。再者,由于情景模拟的不是真实的管理活动,有些特定因素会影响学生的表现。另外,情景模拟法需要一定的道具,无疑会提高教学成本。
3.网络平台法。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和通信工具的普及,给高校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扩展空间。所以,高职院校管理学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挥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教师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方式在课堂外和学生进行互动,尤其是微信群,具有信息来源广泛、信息传输迅速和操作便捷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回答学生有关管理学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用一些有趣味性的管理典故引导学生在群里互相讨论一些管理学问题。
当然,网络平台法作为课外的一种补充教学方法,对学生缺乏约束性,也会占用教师的闲暇时间,额外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问题的讨论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等弊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管理学三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所以,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实践中,应该交互使用,最佳模式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情景模拟法次之,网络平台法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形式,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平台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对策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破解矛盾,才能有所突破。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1.建设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库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案例不太规范,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二是注重定性研究,忽视定量分析;三是国外案例过多,国内案例较少。[4]因此,探索能够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的管理案例库,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管理学案例库建设应该满足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真实性。案例的选择要确保是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件,虚构的案例往往脱离实际,容易误导学生。二是启发性。所选案例要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并能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三是针对性。案例的选择要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相吻合,切忌牵强附会。四是典型性。所选案例必须能够代表管理实践的不同结果,既可以是管理成功的典型,也可以管理失败的典型。五是新颖性。由于不同时期管理理念、管理要件存在差异,除了个别经典案例外,一般来说,应该选择近期发生的管理案例。
2.成立情景模拟实验室
情景模拟法作为管理学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学校和教师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财力。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对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在资金上予以支持,要拿出专项经费和场地成立情景模拟实验室。从教室角度来看,要充当情景模拟实验的设计者,不仅要设置模拟情景,而且要引导学生尽快掌握管理情景所涉及的管理学知识及原理。
3.改M学生考核机制
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以笔试考试为主,考核内容也以测试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无疑是管理学教学方式创新的障碍。因为无论是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还是网络平台法,都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大量采用这些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课程成绩产生忧虑,会挫伤一部分学生参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必须树立以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衡量综合考察的理念。高职院校管理学考核可以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的方式也应当由单一的笔试拓展到情景处理、方案设计、项目策划与实施等。[5]
[参考文献]
[1]王华强,高映红.新形势下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教论坛,2007,(6).
[2]龚丽春.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实用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J]. 教学研究,2005,(5).
[3]楚金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陈辉华,王孟钧.《管理学原理》参与式教学改革探讨[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管理学创新范文4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创新
一、引言
高职《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这就要求教学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但是,在以往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高职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探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高职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管理学》在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和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管理学》课程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教学内容老套,知识陈旧。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用单一某种教材而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想培养真正的管理者,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外,还要融会贯通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但我们的教师在内容选择上缺乏创新,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突出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在管理学原理的授课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延展的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高职《管理学》课程授课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作为其主要教育目标,很多学生尽管功课名列前茅,但说到实际工作,却缺乏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来处理问题、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技能。
三是教学方法呆板,缺乏针对性。 一方面,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法,再到授课思路都是程式化的,缺乏创新。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仍然停留在教师完全主导的状态。另一方面,管理学是一门开设范围很广的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盲目复制,对于财务、旅游、行政等管理类专业使用同一方法,缺乏针对性。这就导致教学效果无法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接轨。
三、高职《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管理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应该一方面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其中能力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涉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培养。《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甚至是创业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基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又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内容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基础理论,更要包括现代不断发展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等,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管理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是理论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理论讲授法中,教师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改善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把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从而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此外,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比如情景模拟法、管理游戏法等。
四是创新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大量的电教片和教学软件可以更多地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为教学手段的进一步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是课堂联系实际。要想从根本上创新管理学课程教学,教师一定要了解相关的企业运作,学生课堂一定要充分与企业相联系。首先,授课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现状,其次,可以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到学校讲座、答疑,这种现身说法可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六是更新考核方式。教育部指出,“要变以前对学生知识继承、对知识掌握程度为判断质量标准改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综合评价的质量标准。”因此,要加强《管理学》课程评价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三三制考核方式,即课堂考核占1/3,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总结等;课后考核占1/3,包括作业、小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期末理论考核占1/3,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40%,能力性考核占分6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21 世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全过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旨在介绍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管理技巧,具有凝练管理思想、强化基础理论、注重联系实践、拓宽知识面和追求理论创新等特点。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循序渐进,改出特色,这样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黄志坚,吴建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8.
[3] 吕娜.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4] 刘君.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12(4).
管理学创新范文5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28-02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综合能力之外,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重要的竞争力。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认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可见,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工商管理作为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更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竞赛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息流通性以及竞争性,这些特点都是常规实践教学不能比拟的。而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对于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就是使用相关创新创业理论体系和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以防灾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以工商管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为主线的各项实习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人力资源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不仅仅只局限在实践能力方面,更强调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精神,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具备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求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发展规律具备一定的理性认知。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都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还没有形成。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失。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指的是具有针对性地讲授企业运营内容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课程。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只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里涉及到部分有关创新创业的内容,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由企业家为导师授课的创业课程,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欠缺。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和创业精神,决定着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双师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创新精神,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不足50%。近三年来,专业教师去企业进行联合培养的人次也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维,也限制了教师从企业获取行业最新发展信息以及企业发展近况,不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影响到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培养。
三、工商管理学科竞赛体系构建
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薄弱,提升师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在工商管理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中,主要可以包含三方面:实验教学平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及创新创业竞赛。其中实验教学平台包含在工商管理各项实习活动中,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主要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前两者的实践体系基本上已趋于成熟,而创新创业类竞赛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比较成熟而且赛事范围比较广的主要有: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本文简称为“挑战杯”),由主办,赛事流程为“初赛-复赛-总决赛”;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本文简称为“互联网+”),由教育部主办,赛事流程为“初赛-复赛-总决赛”;③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本文简称为“三创”),由教育部主办,赛事流程为“初赛-复赛-总决赛”;④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本文简称“商务创新”),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赛事流程为“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以上这些赛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都适合参加,基于此,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竞赛体系。
如图1所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竞赛体系中,不包含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竞赛,只针对创新创业类竞赛,这些竞赛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创业类,一类是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的创新创业类竞赛。而创新创业竞赛保障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竞赛的主要支撑,其中,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课程为主导,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相关意识,并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对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和行业企业微观环境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课程学习应该贯穿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这些课程内容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密切相关,但又有区别,课程中更多地从企业实际运营出发,授课形式可以非常灵活,授课人员也可以聘请企业家,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可以更真实、直观地呈现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
在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上,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前期培养的意识付诸实施,以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竞赛体系运行保障
为了保证创新创业竞赛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有一系列运行保障,包括人力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和经费保障等。
人力保障。学科竞赛的结果往往受到指导教师指导情况的影响,拥有指导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科竞赛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师生比例较低,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在现有专任教师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教师指导工作的熟练程度,以提高指导效率;同时,鼓励教师定期走进企业参加企业的培训,拓展其创新创业思维,鼓励教师定期走进其他高校,观摩学习其他高校的学科竞赛体系,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视野。
管理学创新范文6
关键词:民办二级学院 学生特点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18-02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由于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国家重视人才资源,重视人才建设,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扩大,便衍生了很多二级学院。为提高国民素质,积极推动下一代的教育是好事,但是二级学院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的这一代学生9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加上新兴的一些二级学院缺乏管理经验,这样给二级学院学生的管理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因此,探讨新形势下的二级学院学生管理方式,为二级学院的更好发展带来巨大进步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在从事二级学院学生管理的工作中结合二级学院学生的特点,自己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在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上加以创新和改进,此学生管理方法可行性强、管理学生效率高、切实的培养了复合型人才。
1 目前高校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
(1)随着近些年各个高校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各个高效的二级学院也在迅速的扩张中,很多高校开设了许多新的二级学院及专业,由于新的二级学院缺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不能顺利的进行。(2)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下,文化教育也呈现多元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部分当代大学生开始出现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的一些腐朽思想,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困难。
在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应该针对目前的形式着手寻找新的管理办法,原有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学生,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各方面能力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合理的学生管理方法有助于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在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中我们要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下面是笔者对二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提出的几点可行性意见。
2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种可行性措施
2.1 管理制度创新是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基本保证
要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进行创新,就必须先对管理学生的制度进行创新,所以说管理制度创新是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基本保证,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多维互动的管理模式,其中多维就是指全校教师共同协调、组织实施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互动,是指管理者利用各种管理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大学生的辅导员都是一个教师管理好几百名学生,教师根本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照顾到,而且现今的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加大了辅导员的管理学生工作,要想把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的落实下去就必须建立多维互动的管理制度,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校的各个教师部分也应该参与其中,利用各种管理办法、管理措施、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以后成为有用人才的目标,自觉的参与到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院风、校风,所以构建多维互动的管理体系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
在学生管理方面我必须由原来保姆式无微不至的照顾改为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管理计划,自己管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就是一种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目前各高校的培养目标都是注重学生的共性发展,或者社会的需求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强制性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学生的方法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压力,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反而会让学生更难管理,难以达到学校培养高端人才的目标,因此,我们管理者应该在自己本二级学院管理学生工作上进行创新,把“被动”变“主动”,减少对学生的约束,真正的达到轻松管理、又能培训好学生的目的。
2.2 评价模式创新是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内在动力
学生管理工作评价工作是我们管理者工作的对学生工作管理做的好与坏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自己工作上的缺点,同时也能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的肯定自己,给管理者们一定的信心,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的评价模式存在着管理模式单一,对待工作应付等问题,评价工作又对我们教师如何改进学生管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评价工作出现了问题就会阻碍我们的管理工作的进程,束缚我们的新思想,所以我们要在评价学生管理工作上面进行创新,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的评价模式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1)在学生的综合评价工作中我们应该设置分向评价机构。我们的评价工作要创新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想法,不能像以前一样让学生被动的参与其中,要在学生的平时过程中经常教育学生,评价工作对我们双方都是很重要的,它也会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如果学生认真的对待评价工作会帮助我们教师认真的改正我们管理学生工作,以便于让他们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学习,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的意识到评价工作的重要性,避免机械的评价工作,再加上管理者们设立分向评价机构,学生认真评价工作,教师努力改正评价机构,把两者结合起来会收到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
(2)应该把学生管理者的工作与绩效挂钩,现在二级学院的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工作任务重,人手少,工作效率低,如果把每个管理者的工作与绩效挂钩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管理者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绩效概念,采用奖金的方式鼓励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动力,从而使得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保持着高效、良好的发展趋势。
2.3 互动性、激励式教育和管理模式
二级学院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工作现在还都是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式的教育和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管理学生的效率低、管理方法不得当,更增加了管理学生的难度,我们辅导员应该采用互动式、激励式管理和教育,这种新的管理方法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采用这种互动性、激励式教育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提高,变相的就减轻了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二级学院管理工作任务重的特点,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也要在一定的激励方法下才能发挥出来,因而我们辅导员要采用这种互动性、激励式的教育和管理模式,让学生和教师互动起来、相互启发、共同参与的教育环境,这样对我们培养多方位人才会有很大的帮助。
2.4 采用情感化的管理模式
现在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上可以这样来形容,老师在的时候学生们都非常听话,但是一旦脱离的辅导员的管理就算是“解放了”,学生们的生活依旧是凌乱不堪,我们二级学院的管理工作者们不能让这种现象延续下去,要采用情感化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平时我们可以通过找学生私下谈心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或者亲人,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的亲人或者朋友这是首先要做的,学生们对待你也会放松下来了许多,同样也会把你当作是他们的朋友或者亲人,这样学生在约束自己的时候就会想到辅导员们是怎么做的,出于对教师的感激之情,他们也会约束自己,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模式,还有就是教师在组织开年级大会的时候也不要以强压的方式去管理学生,要把握好“压力”的尺度,把情感化的管理模式结合进来,实行这样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可以达到学生们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管理模式,避免了“你”来我“好”,“你”走“我”乱的现象。
2.5 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
由于不同二级学院的学生在学习、思想和心理上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在管理学生的方法上面也应“因地制宜”,对于不同的二级学院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那么首先就要先对管理者进行培训、创新。辅导员在二级学院的管理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学生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保障。
(1)二级学院应该设立用于辅导员培训的基金,这项基金用于辅导员们定期进行培训,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得上社会进步的步伐,辅导员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才能跟得上一代代新学生的思维,才能适应学生的不断变化,才能培养出高端的人才。(2)辅导员是介于教学和行政管理之间的一个职位,有不少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不是很了解认为他们的学历也不是很高,他们的工作就是给他们开开“条”,管理管理日常的学生们的生活事务,由于学生们存在这样的心理所以他们在心里对待辅导员的态度没有像对待平时教学教师那样,缺少了队辅导员的崇拜感,在一定的程度上也给辅导员工作造成了压力,让他们的工作没法顺利的进行下去,所以二级学院应该让辅导员也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让学生们充分的了解辅导员的工作,这样学生们会在心理上对辅导员们产生膜拜感,辅导员要求学生做的事情学生们在心里上更容易接受,会有更好的管理效果。(3)目前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分配不均衡,由于年级、专业不同的因素各个辅导员工作的任务不同,有的时候部分专业的辅导员甚至忙的没有时间去管理学生,所以我们要把两个到三个辅导员的管理工作进行捆绑,把他们看作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重新利用人力资源,让辅导员有更多时间可以管理学生,而不都是把时间放在学生一些诸如:档案管理、注册信息、入党等工作上面,不要让学生的管理工作出现“空档”。
3 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人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创新工作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二级学院学生的特点,根据二级学院学生的特点提出了5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的建议,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对于学生以后能否成才,能否成为国之栋梁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二级学院管理工作者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管理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
参考文献
[1] 张琦,黎俊初,杨志明.由独立学院的学生现状浅谈辅导员队伍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5-58,69.
[2] 石莉.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9):33-34.
[3] 陈锴.关于大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7(1):9-10.
[4] 毛法清.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时代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