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观课议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观课议课范文1

观课议课范文2

【关键词】观课; 议课; 评课; 方法曾经有人提出“用观课议课取代听课评课”的说法,我不太赞成这样的理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相悖”,“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钢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评课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地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这要和课堂教学水平挂钩,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另外,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因此,我就观课议课的方法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1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比较。“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从听评课到观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

1.1“听”与“观”。“听”指向声音,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声语言往来,所以听课者往往坐在教室的后面。“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1.2“评”与“议”。“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1.3“观课”与“议课”。

1.3.1观课:首先是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如生物实验课,首先观察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操作的全过程、学生提问、课堂纪律情况、实验现象等。

1.3.2议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如讲解、提问、手势表情,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意蕴,寄托了一定的教育理想,反映了执教者的教育“前见”,而“意蕴理想、前见、意义”仅靠观察远远不够,需要诠释和理解,需要讨论和对话。这个过程是议的过程,揭示“意蕴、意义”就是议的目标和任务。

1.3.3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其主要活动包括:现象观察、考察课堂教学中的人、事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提示教学行为意义、规划课堂改革行动。

1.3.4观议课与听评课:各有各的目标追求、实用场所和范围。观课议课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主体与主角。具有日常性、普遍性,一线教师主体参与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及意义和价值所在。

2观课议课的途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管理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改进课堂教学需要改进教师,发展课堂需要发展教师,观课议课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1建立观念——行为——效果之间的联系。 听课评课——就教师教的行为讨论教的行为,对行为的前后联系很少提示,就事论事,很难实现教师的真正发展和改变。 观课议课一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建立联系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观课是建立初步联系的过程,而议课是建立深系的过程。

2.2议出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议课既要认识已经发生的可能和关联,更要关注探讨新的和潜在的发展可能。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

2.3促进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面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大受限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反思包括:(1)课前反思(2)课中反思(3)课后反思。

一般来说,围绕课堂的反思程序是:首先,教师通过“实践中的反思,(课中反思)来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进行“对实践的反思”(课后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的成果将成为下一次“为实践反思”,(课前反思)的基础。

3观课议课的基本要求

3.1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1、以学考查教。2、以学改进教。3、观课的焦点

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关注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况,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从预设到生成)。议课时由“我认为……”转变为“我注意到……”、“我发现……”等,这是议课的主要话语结构。 4、观课的位置:要到以学论教,需要观课者选取能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活动、精神状态的观察状态的观察位置,也就是要坐在学生中间。

3.2直面问题的策略。

直面问题既是观课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推进观课议课的困难所在。

一方面,献课者不要介意暴露自己的不足,也不能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议课的过程是捉“问题虫”的过程,大家都应该主要围绕问题和困惑来展开讨论,而不是仅仅一味肯观议课中不下结论,对事不对人;发展问题,不是发现错误。

观课议课范文3

关键词:观课议课;教育事业;传家之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85-02

1.观课、议课的概念

观课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理念,在传统的教学研究活动中被称为"听课"。观课就是课堂观察活动,是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观察者带着一定的任务、目的,凭借自身眼、耳等感觉器官以及观课量表、录音录像等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且依据获取的信息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和方法,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

议课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理念,简单地说就是评、议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观课者和授课者对授课教师提供的教学信息进行探寻、协商、反思等活动,从而改进教学,使参与者都有所收获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方法。议课是教师成长的促进剂。

2.听课与观课、评课与议课比较

听课与观课比较:听课以"听"为主,强调的是听课者听授课教师讲;而观课以"看"为主,是一种课堂观察活动,要求既要倾听授课教师的讲,更要关注教学双边的活动。听课是静态的,听课者要静静地坐在被安排的座位"专心致志"地听"尊敬的老师"讲课,不管他(她)讲得如何;而观课是动态的,要求观课者"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既要听老师讲授,又要看学生反应,而且观课者的"自由"可以不被限制。听课获得的是片面、主观的信息;而观课获取的是全面而更为重要的信息。听课通常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观课触及了教学活动、教研活动的本质,一方面主动获取了相对正确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参与者双方的成长,是教学任务在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听课结论的指导作用是片面而短暂的;而观课过程的指导作用是相对全面和持久的。等等。

评课与议课比较:评课强调的是"权威结论",评课者的主观感受就是"终极结论",被评者只能"聆听"、接受"批评帮助",于是"幸运儿"被点评得"十全十美",他们莫名其妙地笑逐颜开,获得成功(当然,"不幸者"被点评得"一无是处",他们无可奈何地伤心哭泣,惨遭失败);而议课注重的是"",参与者可以各抒己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对话、讨论、反思,没有结论,只有探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课是单边的活动,通常是"专家"、"领导"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议课是双边的活动,所有参与者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抛砖引玉、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评课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管授课情况如何;而议课相对客观,皆大欢喜。评课有时极大地挫伤了授课者的积极性;而议课给人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3.观课、议课的本质特征

3.1 观课本质特征:

3.1.1 科学性。观课要求观课者在观课之前必须掌握有关本体知识、条件知识、实践知识等,必须形成科学的概念,准备科学的观察工具。

3.1.2 合作性。观课要求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3.1.3 反思性。观课要求观课者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过程理性化。

3.1.4 发展性。观课的反思性决定了观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3.2 议课的本质特征有:

3.2.1 双向性。议课不能是"妄下结论"、"做出判断",而是根据得到的信息,让参与者开展对话、讨论和反思的科学而合理的过程。

3.2.2 民主性。议课是"对话"、"讨论"、"探寻"、"反思"、""的过程。

3.2.3 尊重性。议课要求尊重参与者,不主张强加"权威结论"。

3.2.4 发展性。议课以发展教师的自由为目标,鼓励教师开拓创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4.观课、议课的优点

4.1 平等性。在观课、议课中,没有"主""客"的身份鸿沟,参与者既是"主"又是"客",没有主次之分,大家都是"主人",大家又都是"客人"。这样的"家庭"必然是一个和睦幸福、充满生机的"家庭"。

4.2 民主性。观课、议课注重民主,反对"权威",只有协商过程,没有"权威"结论,提倡抛砖引玉、相互启发、,鼓励开拓创新。

4.3 对话性。对话可以说是观课、议课的亮点之一,它不像听课、评课那样是单边的活动、主观的意识、片面的结论,提倡以"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参与存在,强调对他人的尊重,看到他人存在的价值,克服了消极接受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倾听和切磋。

4.4 欣赏性。观课、议课要求带着尊重、欣赏的意识肯定授课者的劳动成果,与授课者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共同探讨关注的问题。

4.5 交流性。观课、议课的本义要求观课、议课者在"观"、"议"之前了解授课教师诸如观课、议课主题、教学预设等相关情况,抓住观课、议课的切入点和层面等,要求在观课、议课时进行有针对性地交流,围绕共同话题进行探寻。

4.6 援。观课、议课其实是"观"他人的优点"照"自己的不足,"带"自己的优点"助"他人的不足,它不是专门的"揭短",而是在质疑的同时寻求"共同点",无论对于哪一方,都是一种"援助"活动。

4.7 分享性。观课、议课要求观课、议课者把授课者的成功视同己出,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者的活动之中,是分享授课者的成功,既是从授课者那里汲取自己成长的营养,也是给授课者送去成功的催化剂和促进剂,从而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观课议课的作用

观课、议课是验证教学理论、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改革问题的教学研究活动,具有探索功能。通过观课、议课,可以提高教师的内在修养,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观课、议课的7大优点无疑地促进了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协调,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进步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有利空间。

综上所述,观课议课是当代教师专业的日常活动、在职的专业学习、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不可再热衷于传统的"听课评课",要转变观念,构建"观课议课"新理念。

观课议课范文4

论文关键词:观课议课,听课评课,课堂教学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其他老师的课进行学习,二是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也离不开学习其他老师的课。也就是说,对于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方法,而这就需要通过“观课议课”来进行。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共同收集课堂信息、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观课”强调收集课堂信息,观察师生们的语言、行动和精神状态,把握课堂的情境,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议课”是围绕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其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它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观课议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课议课”之前要确定研究主题

我认为“观课议课”的准备,是要确定这次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研究和反思,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听课评课,这是它的教研目标。什么是主题呢?问题即主题。比如必修一的第一章,课题:§1.1集合,其教学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一个很好的主题是: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更容易理解这两种表示方法、掌握集合的概念。

二、坐到学生身边去

走进教室观课,你坐在什么地方?很多老师选择不和学生一起坐,而我认为应坐到学生中间。还是以§1.1集合为例,有一次我去观课,当老师让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和不能够成集合的例子时,他们有很多回答, 其中一个同学回答“所有个子高的男人”是一个集合, 另一个同学已经理解集合的概念,就对其进行了纠正。 想一想,不坐在学生身边,我们怎么能够了解学生的这些理解,怎么了解学生的学习?

三、“观课议课”过程中积极地思考

思考的内容应该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观察时,必须思考做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思考做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老师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杂志网。二是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置身其中,可以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的基础上,更好地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产生帮助。

四、发挥教学想象力

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不相信学生,包办太多,做了很多本应该由学生做的事,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老师应相信学生,大胆地让他们主动地做。而如果教师不敢放手,学生不但得不到锻炼,还养成了依赖的习惯,结果是教师感觉累,学生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教师有了想象力,才能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合理发挥教学想象力,用想象力去发现和创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五、成为做课教师的助教

“观课议课”是观课与做课者之间的互助行为。我们进入教室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评价和讨论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而是参与其中,帮助和促进做课教师的教学。这样,观课教师就要当好做课教师的助教听课评课,一边观察教学,另一边支持教学,做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和促进者,成为做课教师欢迎和喜爱的战友。比如,在做课老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有的同学可能不会很快投入,这时,观课教师就可以就近指导学生,每个观课教师帮助五六位同学,一节课做下来,四五位观课教师就可以帮助二三十位同学。 当然,这样的参与必须把握时机,注意适度参与,防止喧宾夺主,使做课教师难堪。

最后,“观课议课”强调防止和克服两种心态:一是把做课的老师看成表演的“戏子”,观课教师成了苛刻严厉的观众;另外一种是做课教师成了台上做指示的领导,而听课教师成了台下接受训示的群众。将独立而平等的关系运用于观课议课,既要克服消极接受批判的心态,又要防止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

观课议课范文5

关键词:观课;议课;微格教研;研训一体化

教学的研究和培训走向校本化是一种必然,每所学校都不例外地探索着如何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教学研究和培训。但研究和培训往往又不协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长期以来,培训往往是上一级教研机构对学校所进行的,自己培训自己似乎让教师怀疑;二是学校请来的培训只是纯理论或个人的见解,不能针对学校的实际,没有真正意义的校本培训。

针对这种不协调,我们提出了研训一体化,为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以及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探索一条新思路。但是,研训一体化必须有一个抓手,我们提出的第一抓手就是“观课议课”,提出了“以观课议课为中心,实现校本研究和培训的无缝对接”的新思路,以期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之路。

一、以观课议课实现研训一体化是现实的需要

在中学最常见的教研活动是听课评课,但是听课的重点是听教师讲,尽管可以解决教师在讲中的一些问题,但没有解决课堂中的主体――学生的问题。课后评课只对教师的“讲”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只是点缀性地提及。而且评课是外人对施教人的点评,模式基本是一样的:“两点肯定、一点建议”。因为他们都不可能知道施教者所教学生的情况,只看到表面,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点评最多也只是获得施教者“礼貌地点头”而已。

利用观课议课实现研训一体化能不能解决更多的课堂教学问题呢?我们先了解什么是观课议课。关于观课,崔允教授有比较详细的解释:“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2]如果要定格、扫描、搜集、分析,还原课堂,还得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关于议课,陈大伟教授的解释更容易被大家理解:“‘议’发表意见,进行商议,‘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3]如果说,观课只是“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它解决课堂教学现象的认识问题”,那么议课就是“通过讨论对话,可以深刻揭示其中的内在关联,挖掘出行为背后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 [4]

从这两位教授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观课议课与我们传统的听课评课有很大的区别:第一,不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关注,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关注。第二,议课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采取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对探讨教学行为的意义更容易为参与者接受。第三,观课议课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如何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第四,也是对研训一体化最有意义的,是将研究问题化为观察点,对一个个空间单元进行定格分析、反思等,我们更有利于通过这种研究方式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研训一体化。

二、观课议课实现研训一体化的实践

2011年,我们成功申报了广州市规划课题“以教师教学实践共同体为载体实现的研训一体化的研究”后,以微格教研的形式开展这一研究。我们的微格教研,是变通了的微格教学,即确定研讨的教学技能点后,直接进入课堂进行观课,在观课中获得教师的教学信息,再与观课的所有老师一起进行议课,在议课中完成培训,达成研训一体。这种研讨的切点比较小,针对性更强,更有利于我们一个个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我们第一阶段的微格观课议课教研主要是针对课堂的教学技能进行。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探讨,研究有了比较大收获。其一,教师从不理解到接受并主动参与,使我们的研训一体化得以顺利进行。其二,参与活动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应用已经熟悉。其三,不少教师对这种观课议课的微格教研有了更深的反思,写出了深刻的体会。

2013年我们学校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提出了“自主―展示”的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习惯了以教为主的大多数老师来说,改变他们“教”的观念是首要任务,研训一体化的形式就成了最有实践意义的方式。

以观课议课的研训一体化具体的工作规程是以学校教学教研处为核心,以共同体的形式进行研究和培训。

观课议课是教学研讨中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培训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观课,研究和培训都失去目标。在这个整体中,观课侧重于课堂教学现象的实际分析研究,议课侧重于理论分析和对理论的认识。我们的研究就是把教学研究扎根于课堂,使研究和培训更有生命力。

三、研训一体化的反思和预期

以微格教研为手段,以观课议课为核心的教师共同体教学实践的研训一体化,根植于自己学校的实际、根植于课堂。由于这种研究和培训贴近学校的实际,贴近老师的实际,所以这种实践得到了教师的认可。有了老师们的认可,研训一体化就有了持续和深入的可能。我们希望在两个方面有更深入的探讨:

第一,“备课―观课―议课一体化”的成型。集体备课确定观课点,观课思考预设与实际中的差距,议课找出差距的原因,这就是我们研训一体化的基本思路,能不能形成一种常规还需要努力实践。

第二,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科指导方式的变化联动后的研训一体化研究。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当教育任务有所改变,学生的需求有所改变,我们的课堂模式也要跟着改变,而老师的教也必须改变。这种联动后需要老师更广泛阅读和更多关注社会发展的现实,同时也需要对课堂投入更多的关注,这种情况下的研训一体机制也更需要研究。为此,学校校长室特别设置读书一角,把相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集中在一起,方便教师借阅。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我们的探索也无止境。我们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模式期待的是我们的老师有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即:“提出实践方向―认真实践―总结发现问题―理论学习解决问题―提出新的实践方向”。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培训,在培训中实践,相信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之路。

参考文献:

[1] [2]崔允.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

观课议课范文6

[关键词]醛、酮 探究 问题式 观课议课 化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44-01

观课议课活动中,观课教师要利用多种感官,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来收集课堂上众多信息。如与教学有关的课题导入,课堂生成、教学设计、师生状态、互动等各个环节,教师都应认真观、认真记、课后还要认真议。一节课观下来,观课教师记录的信息五花八门、面面俱到,但对自身教学的实际指导价值并不大,特别是对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的处理几乎无借鉴之处。这种广泛的观议课方式看似全面,但观课方向不明确,无主次之分。观课结束后,授课教师教学改进的问题太杂乱,有时会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效,且教研效果也不明显。

“建构‘观课议课’理念,助推中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实践研究”课题就将后期的研究方向调整为“问题式”观课议课。“问题式”观课议课以教研组牵头组织,围绕教学中教师难讲解、学生难理解的内容提前预设问题;根据中职生学情,教研组教师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共同研究最佳的教学策略解决。在课例实践中实施,观课中重点观察预设问题能否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一、教学问题的预设要反复推敲,符合中职生学情。

观课前,观课、授课教师选取典型课例实践,以教研组为单位,各成员根据本课例的教学重难点对所选课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一起经过反复思考、推敲讨论后确定本课例实践的预设问题,且预设问题的提出要符合教学大纲和中职生的学习现状。

课例分析:课例实践教材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机化学》第四章《醛、酮》。《醛、酮》的教学是在学习《醇、酚》之后《羧酸》之前的又一类重要烃的衍生物,在知识衔接上承上启下,学习顺序上循序渐进,使得《醛、酮》在课例选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醛、酮》教学中问题的预设,第一,要考虑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有限。问题预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问题设计简单易懂,学生易理解,且问题易解决。第二,醛、酮的官能团与糖有相似之处,问题预设要为后面糖类学习打基础,还要与医学专业实际相联系。在教研组教师的反复斟酌下,《醛、酮》教学最后预设了三个问题:1、醛、酮的结构;2、银镜反应;3、简单醛、酮的鉴别。这样预设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同时有利于教师千方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预设问题的解决要集思广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问题预设后大家要群策群力提出解决方案。如果我是授课教师,针对问题,给出自己准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突破问题。真正的授课教师会结合自身的讲课特点,选择取舍、借鉴其他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选取最佳教学手段进行课例实践解决问题,最终使本堂课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课例分析:醛和酮的官能团中含有相同的羰基, 但二者又存在不同之处,比较醛、酮结构的异同之处,类比的讲解突破了醛、酮的结构还便于学生比较记忆结构。为了加深学生对醛、酮结构的认识,灵活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学生在理解醛、酮结构的基础上再学习重要的醛、酮才能做到温故知新,这种合理的调整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又能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介绍重要醛、酮时,可适时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渗透。例如学习甲醛时,介绍其医药用途即40%的甲醛水溶液即“福尔马林”用作消毒剂和防腐剂,可用于保存动物标本和尸体。

醛、酮的官能团不同,则结构不同,利用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规律,预测二者不同的性质。醛、酮不同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醛与碱性弱氧化剂(土伦试剂、费林试剂)的反应中。而酮的羰基上没有氢原子,则酮不能被弱氧化剂氧化。醛与弱氧化剂的反应主要用实验探究法解决。

醛与土伦试剂的反应,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时对土伦试剂即银氨溶液的配制要着重强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实验过程,指出实验成功要素――切忌加入过量的氨水,否则将生成雷酸银受热后会引起爆炸;另外,过量的氨水也会影响试剂的灵敏度。在解决银镜反应问题的同时学生切身体会到实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感,还要让学生明确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是有联系的,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治镜”工业原理与银镜反应的联系。学生通过实验提高了观察现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为了节省有限的课堂时间,也避免课前繁琐的实验准备。醛与费林试剂的实验通过视频演示,演示让学生对实验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并且激发了学生做此实验的兴趣。醛和葡萄糖有相同的官能团醛基,则二者有相似的性质,授课教师进行知识迁移顺势介绍葡萄糖与班氏试剂反应与醛与费林试剂反应现象相似,激发了学生对葡萄糖的好奇心,为糖类的学习埋下伏笔。实验探究醛与弱氧化剂的反应,总结醛、酮的不同性质顺其自然地解决了简单醛、酮的鉴别。

三、有的放矢地观课可使观课、授课教师双方获得共赢。

在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焦点集中在预设问题的教学上,围绕问题尽可能全面收集课堂信息,详实填写观课记录表,观察课堂上预设问题的解决亮点,思考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观课教师亲临课堂带着问题观课,不仅能使观课目的明确,还能启发自己的教学,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观课、授课教师都受益匪浅。

课例分析: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条理地分析、对比醛、酮结构,启发学生结合以前所学有机物性质和反应类型的知识打开思路,预测醛、酮可能发生的反应。实验导向探究醛与弱氧化剂土伦试剂、费林试剂的反应,充分体现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认识规律。同时教学过程中又生成了新问题,如课堂穿插有关醛、酮结构和简单醛、酮的即时练,学生会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知识点;课堂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怎样才会更快捷有效;课后问卷调查对预设问题掌握较差的学生又如何指导其进一步学习。以上这些新问题都需要教师课后议课反思讨论来增强教学效果。

四、课后跟进问题、集中议课,议出更多可能的教学策略。

课后教研组观授课教师围绕观课问题、实际教学与预期教学的差异集中议课,跟进课堂困惑和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围绕问题深入思考,商讨更多的教学策略,达成共识。教研组长针对问题总结每位教师的成功对策,相互补充,提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对照选择。

醛、酮课例教学中,课后议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补充改进。课前教师提前布置预设问题,学生阅读教材预习;教师备课时准备关于醛、酮结构及鉴别的即时练;课堂上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上网找有关甲醛、丙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资料;课下第一时间统计学生对“问题式”教学的评价表,掌握学生听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在下节课教学中及时补充强调。

观课、授课教师在课例实践中,围绕两三个预设问题,带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共同思考商讨,共同分享成长,“观”课优势,“照”己不足。同行们围绕预设问题交流讨论――观课思考――议课反思的过程中有针对性调整教学,共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了观课议课效果。

参考文献: